《屋顶上的卡尔松》的读后感
1、《屋顶上的卡尔松》的读后感
《屋顶上的卡尔松》是一本特别有着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童真和自己想做的`却又做不不到的一些事情。
卡尔松是一个小胖子他想让自己飞起来,可是无论他则么样都是不能飞起来,可是大家都对他说:“人是不可能会飞的除非你是个神仙。”卡尔松都被人嘲笑,可是他说:“没错,我们是不能飞的,但是我相信我自己一定是会飞起来的。”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感觉到了卡尔松的自信和坚强,他的这份自信和坚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得学卡尔松一样这样自信,这样坚强才行。于是他为了能飞,花了3年的时间终于飞了起来。他在自己的衣服上安装了飞行器只要拉一根线就可以飞了其他人知道后都惊呆了。读到这儿我又想说:“卡尔松因为自己的不断地追求不放弃,所以自己得到了老天的奖励终于可以飞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像卡尔松一样坚持不懈。
2、《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利用闲暇时间看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使我这个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在实际教学中我也体会到这点,什么样的老师,其性格和作风也会影响到所教班级的学生。
读完《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后,我觉得受益匪浅。作者讲述了自己把本是弱智的儿子教育成为了一个天才的真实故事,然而,也告诉我们,要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并且教育孩子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领路人,没有父母的正确引导,孩子就难以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因此,家庭教育是极为重要的。
虽然,这本书重点讲的是卡尔、威特的父亲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但是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有启迪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作为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是毋庸置疑的。
老卡尔威特教了我们不少教育孩子的方法:
第一,老卡尔威特认为,人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不同。对于孩子不同的天赋要有不同的后天教育,而父母的批评责骂只会导致孩子失败。
第二,在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培养孩子的能力。老卡尔威特就是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原则,抓住了儿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来开发孩子的智力。
第三,教子有方。在游戏中对孩子开展教育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从中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玩出孩子的各种能力。
第四,要与孩子平等相待。对孩子的批评要正确,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比如,老卡尔威特在吃饭时,就会把小卡尔威特当做大人对待,讨论饭菜的味道,而不是像一些父母,在吃饭时不允许孩子说话,严肃的吓人,让孩子感觉不是在吃饭而是在受罪。
第五,不忘夸奖孩子的优点。当我们夸奖孩子的时候,他就会继续表现他的良好行为,并且感到满足和高兴,这也是孩子信心的来源。“你是非常聪明的,非常好的孩子”在对小卡尔的教育中,老卡尔最常用的就是这句话。当卡尔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对自己很没信心,当他战战兢兢把他第一篇文章给老卡尔的时候,老卡尔也发现了文章多么糟糕,但是老卡尔不能说不好,因为这不能解决问题。“非常不错,这是你第一次写作,爸爸刚开始写作做的时候,比你差远了。老卡尔的这句话让孩子又兴奋起来,第二次的写作也明显不同了。
第六,要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不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一向认为良好的习惯比成绩重要得多,更何况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成败。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说明习惯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当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他所学习的一些具体知识可能忘记了,但他已经形成的良好习惯会令他受益终生。卡尔对孩子的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中。吃饭、玩耍、睡觉前、甚至每次饭后的散步都成了孩子学习自然知识的好时光。这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从而也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觉得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老师的重视。我们老师也应采纳卡尔的教育方式:不一定非得局限于课堂的知识学习上,在任何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中都应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尊重他人,爱护公物,讲究卫生,诚实守信等。
第七,教育需要耐心加爱心。我们从老卡尔夫妇养育和教育小卡尔的过程中,不难看出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爱心和耐心——孕育时的谨小慎微,幼时的精心喂养等等,都是常人所不能比拟的。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孩子的爱是多么的炙热与执着,尤其是发现小卡尔是个弱智的孩子时,他们没有放弃,让他任由其发展,而是尊重他并给予更细微全面的关爱。
细想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是否因为学生的反应迟钝、兴趣的贫乏看不起他,甚至产生厌恶之情呢?从本质上讲,教师对待学生缺乏耐心,其实就是缺乏爱心。只有投入了爱,才能和学生建立感情,才能更好地与之沟通,才能进行成功的教育。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更加明确了在教学和教育应该使用的方法,我想以后在我的工作中我将运用正确的方法更加高效的工作。
3、《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是一名早产儿,且被医生认定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全靠他的父亲教育有方。卡尔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子的
这本书告诫我们: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即使再普通的孩子也会成为一位杰出的青年。
孩子上学之后,大多数都待在学校,我们就相当于孩子白天的家长,让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是孩子的权力,也是每个老师的义务。作为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是不容置疑的。而儿童的潜在能力是有递减法则的。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要不失时机地给孩子发展其能力的机会,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尽早发挥其能力。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养成良好的习惯。老卡尔威特善于挖掘和运用各种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从小学会正确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工具。甚至每次饭后的散步都成了孩子学习自然知识的好时光。老卡尔威特并不强迫孩子去死记硬背,而是在乐趣中让孩子不知不觉的学到了知识。记忆尤深的是在让孩子学习乘法规律时。他并不是让孩子去背那些枯燥的乘法口诀,而是通过让孩子数豆子的方法自己去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这说明习惯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当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他所学习的一些具体知识可能忘记了,但他已经形成的良好习惯会令他受益终生。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学习方法的养成,学习态度端正,互帮互助的习惯,认真记笔记的习惯,良好阅读习惯等等。另一种是良好的品质习惯,比如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举止谈话等等,都需要家长和教师反反复复的关注和强调。好习惯的养成,贯穿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影响孩子的成长!
一个班级,如学生如果都很乐于助人,那么新加入的学生肯定也会乐于助人;如果学生每天早晨都集体阅读,长期耳濡目染,班里的学生肯定也会热爱阅读。同理,一个家庭,如果父母每晚睡觉前都读几页书,他们的孩子也会养成这种习惯;如果父母每天对着手机,孩子也会成天抱手机。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学阶段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我觉得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这些学习习惯养成了,不仅对学习
4、《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详细地记载了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天才卡尔的成长过程。卡尔9岁时就进入了哥廷根大学;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卡尔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所以他的成才完全是他父亲教育有方的结果。书中谈到卡尔的父亲怎样培养卡尔的各种良好习惯,这一点使我大受启发。书中谈到的几个习惯都是有益学习的,下面列举一二,以此共勉。
一、专心致志的习惯。
常有家长问我,为什么他们的孩子每天回家及时做作业、背书,而学习却丝毫没有一点长进。应该说能及时做作业就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学习习惯了,但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好的结果。学语文时就只考虑语文,学数学时就专心于数学,如果在学习时想着玩,玩时又担心学习跟不上,不能用心一处,即使学生整天坐在书桌旁,那也只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只是一种对时间的任意糟踏,也是对自己和别人的一种欺骗。我班里就有几个学生背课文老背不出,有时在早读课上,我会悄悄走到他们背后去听,发现有的学生嘴巴根本不动,而有的学生嘴巴在动,眼睛却看着别处。如此不专心读书,怎能背出课文呢?学习其它学科也是一样,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好。
二、敏捷灵巧的习惯。
常听有的老师抱怨,怎么上午布置的一点点作业到放学后才交起来?是题目太难不会做吗?显然不是,因为老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可能出太难的题目。那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一部分学生认为时间还多着,不拖到最后就不想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作业一直迟交,甚至不交,其实这些学生不明白,迅速完成作业之后,多余的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发展自己的爱好。人的一生很有限,而且大部分时间要用来吃饭,睡觉,剩余的时间能做的事就不多了,如果不养成敏捷,灵巧的习惯,能做的事就更少了,这岂不遗憾!
三、精益求精的习惯。
学习知识就如同砌砖一样,如果不严格要求,就绝不会收到好的效果。一篇文章要经过多少次推敲,才能成为佳作;一道难题要经过多长时间地深入思考才会有巧妙的解法;一幅画要经过多少次描画,才能让人兴叹……可是在学生当中抱有完成任务,万事大吉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做数学题只会用一种解法,写文章凑满字数拉倒,阅读不求甚解……这样下去,他们能成才吗?
四、坚持不懈的习惯。
在学习上会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但是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够坚持,那么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要知道,一道难题也许就因为你少思考了一分钟而与答案擦肩而过,一篇课文也许就因为你少读了一遍而背不出来……只有坚持不懈,成功才会与你有缘。我班里有几个学生不会写作文,每次习作都要我特别辅导,到了期末考试,他们有的能够坚持写一点,而有的干脆让它空着,结果成绩就有了很大的区别。可见坚持不懈对学习有多大的帮助。
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小学阶段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我觉得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这些学习习惯养成了,不仅对学习有帮助,而且会终生受用。
5、《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是一名早产儿,且被医生认定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全靠他的父亲教育有方。卡尔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
这本书告诫我们: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即使再普通的孩子也会成为一位杰出的青年。
孩子上学之后,大多数都待在学校,我们就相当于孩子白天的家长,让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是孩子的权力,也是每个老师的义务。作为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是不容置疑的。而儿童的潜在能力是有递减法则的。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要不失时机地给孩子发展其能力的机会,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尽早发挥其能力。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养成良好的习惯。老卡尔威特善于挖掘和运用各种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从小学会正确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工具。甚至每次饭后的散步都成了孩子学习自然知识的好时光。老卡尔威特并不强迫孩子去死记硬背,而是在乐趣中让孩子不知不觉的学到了知识。记忆尤深的是在让孩子学习乘法规律时。他并不是让孩子去背那些枯燥的乘法口诀,而是通过让孩子数豆子的方法自己去总结出了乘法口诀。这种方法一则是孩子自己总结的规律自己记的格外的清楚,二来让孩子明白好多规律定律并不是专家权威的专利,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去发现。这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从而老卡尔威特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这说明习惯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当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他所学习的一些具体知识可能忘记了,但他已经形成的良好习惯会令他受益终生。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学习方法的养成,学习态度端正,互帮互助的习惯,认真记笔记的习惯,良好阅读习惯等等。另一种是良好的品质习惯,比如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举止谈话等等,都需要家长和教师反反复复的关注和强调。好习惯的养成,贯穿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影响孩子的成长!
一个班级,如学生如果都很乐于助人,那么新加入的学生肯定也会乐于助人;如果学生每天早晨都集体阅读,长期耳濡目染,班里的学生肯定也会热爱阅读。同理,一个家庭,如果父母每晚睡觉前都读几页书,他们的孩子也会养成这种习惯;如果父母每天对着手机,孩子也会成天抱手机。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学阶段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我觉得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这些学习习惯养成了,不仅对学习有帮助,而且会终生受用。
6、《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我拜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这是一本父亲成功教育孩子成才的教育故事,是一本家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手册,是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指路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着自己对教育的认识。觉得,老卡尔的大部分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我都是知道的。阅读学习之后,针对学生的成长过程,我觉得有以下方面收获:
老卡尔·威特把出生本是低智商的儿子教育成为一个天才。小卡尔维特八九岁时就能运用德、法、意、英、拉丁语和希腊语,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一、卡尔·威特的教育理念:
1、高尚的情操:有同情心,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多行善;活泼开朗,讲文明,讲礼貌。
2、速成的智商:快速有计划有目的不分时间地快乐学习各种知识;玩也要玩得有水平,有知识。从玩中学,快乐学。
3、强健的体质:健康的体魄是一切开展的基础,卡尔特别提到小孩不能暴饮暴食。讲卫生,预防疾病。
4、高雅的情趣:声乐和美术教育,铸成一个高尚情趣的人。
5、勤劳的思想:珍惜劳动成果,并创造劳动成果;劳动光荣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不能不劳而获。
二、卡尔威特的教育原则。
1、“成人化”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老卡尔威特在很多时间从来没有把孩子当成孩子,而是以成人的方式来交流。
2、“民主化”教育:在老卡尔威特眼中,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没有绝对权威的,相反孩子的“面子”却应是父母特别关注的。老卡尔维特特别注重儿子的全面发展,他不仅要求儿子具备很高的知识水平,而且还要求儿子具备崇高的信仰和良好的品格。当小卡尔维特有了异常出色地表现时,为了让孩子没有骄傲感和自满感,老威特十分小心,努力不让小卡尔威特本人觉察自己的才能比别人出众,让孩子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
3、“快乐化”教育:卡尔威特的博学多才,并没有建立在痛苦的学习训练基础上的,相反,学习是一种快乐。“孩子是否有优良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能否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才,也决定着他是否能在将来有所成就。”老卡尔维特认为性格决定能力。如果一个人的性格开朗直爽,那么他就很容易被人接受,就会交往活动范围广泛,就有走入各种人生道路的可能性。性格决定命运。
4、“个性化”教育:教育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时而教、因事而教,这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法则。最使我受益的是书中的一句话:他优先考虑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为了让小卡尔接触更多的人和事,在儿子2岁以后,不论走亲访友还是买东西,也不论参加音乐会还是看歌剧,老卡尔去哪儿都带着他,让他从小就与身份各异的各阶层人士交往、谈话。这样做的结果是,儿子具有很好的社交能力,从小到大从不怯生、不怯场。除了见人,还要见物。只要有空,老卡尔就带儿子去参观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和保育院等,以开阔他的眼界,增加他的见识。显然,在户外活动中教授知识最自然、有效。而且,如果仅仅停留在书本而不直接走入生活当中,那么就连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可能充分地掌握。
老卡尔提出对孩子赏罚要分明,讲究原则性。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散步,邻居史密斯太太发现女儿的裙子弄脏了,她冲着女儿大声责骂。看见女儿大哭后,又塞给她一小块点心。老卡尔提问发人深思,他问:“你为什么责骂女儿呢?”“她总是弄脏自己的裙子。”“可您又为什么给她一块点心呢?是为了表扬他的行为还是给她受责骂后的补偿呢?”史太太哑口无言。老卡尔的话一针见血,不禁让人拍案叫绝。的确,要让孩子明确赏罚的界限,什么是错误的行为,什么是正确的,否则孩子自己都弄的糊里糊涂,那么赏罚就没有任何教育意义了。对于一些‘禁令 ,不能出尔反尔,否则孩子就会打下父母或老师的‘禁律 是可以打破的烙印。我在想,在教学工作中我是否也扮演了“史太太”呢,对学生赏罚是否分明。有的“规矩”一旦成立,行就行,不行就是不行,教师要讲究原则性,言行一致,时间一长,学生就能会自觉地树立“分寸”意识。
书中提到,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由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组成的。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在书中,老卡尔威特从几方面阐述了自己是怎样对待孩子的关键期的。为了尽早开发儿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卡尔的父亲做了很多的事情,为此制定了严密的教育方案,发明了很多具体的游戏式教育方法。这些事情很琐碎,小到一个词汇的记忆,大到和大人一起交朋友,还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作为孩子成长的伴侣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老卡尔威特是主体性很强的人,他教育孩子不依赖他人,他甚至不信任学校,因为学校“只是给你知识的积累,而不能赋予你精神的活力和创造性”,“对于孩子来讲,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有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这些话虽然有些片面,但他以教育孩子为己任的责任感、勇气和自信还是非常可贵的。对于现在一年级的小朋友,我们也要抓住他们学习的最佳时期,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此外,老卡尔从不轻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认为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和培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所以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也应该特别重视孩子的想象力,不要觉得他得到错误的结论就去批评孩子。老卡尔威特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在他的脑子里完全没有考试和分数,所以他不会犯“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也不会忽视非智力因素。他不必逼迫孩子学习,不必把孩子的脑袋分学科切成一块一块,不必做那些为了获得高分而必须做的枯燥的重复性练习。这样,他就保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节约了孩子的大量精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习老卡尔的教育思想,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小卡尔威特来教育,这样才是最高效率的学习。
读了这本书,我获得最大的启示是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自信心、解决问题的恒心。
7、《小飞人卡尔松》的读后感
《小飞人卡尔松》读后感一
《小飞人卡尔松》里的主人公是搞怪调皮的飞人卡尔松,他的样子可滑稽了,肚子鼓鼓的,个子矮矮的,肥大的屁股,他的肚脐眼儿上有一个小小的开关,只要摁一下开关,他就飞起来啦。卡尔松年龄已经很大了,但总是喜欢恶作剧,闹出了不少笑话,他与小男孩小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相处地非常融洽,他们有时搞搞恶作剧,吓唬吓唬保姆包克阿姨。卡尔松总是与小弟的爸爸妈妈闹别扭,老是被小弟的爸爸妈妈“拒之门外”,可每次都又偷偷地闯回来。慢慢地,卡尔松改变了自己的习惯,也只是偶尔闹闹恶作剧,但也不会太过分。就这样,小弟一家人与卡尔松也就越来越友好,他们与卡尔松快乐地生活着。
我认识卡尔松时,经常笑得喉咙都哑了,是卡尔松的性格让我喜欢上了他。也让我想起了我那个孩子气的舅妈。
在我三年级时,二舅妈带着我的表妹——二岁的萍萍来到连城和我们生活。有一天,舅妈拎着一大袋好吃的回到家,看样子是刚从超市大采购回来呢!袋里有我爱吃的好吃点饼干等等,我馋地口水都流下来了,想都没想就说了一句:“哇!没想到舅妈也这么会买东西哦!”糟糕,大事不妙,话说错了,舅妈“哇”的一声,“暴风雨”来临了,“这么说,我以前就不会买东西咯!”“哎呀,不是不是,陈越不是那个意思!”妈妈忙替我辩解,还踢了我一脚,暗示我马上对舅妈道歉。我半天才反应过来,断断续续地说:“哎··哎,舅妈···哈,我·我我我不是那个意思。”“怎么不是?”舅妈一声“狼嚎”,拿上包包,抱起妹妹就痛哭着出了门。舅妈的孩子气又犯了!妈妈和奶奶连忙跑上去劝舅妈,过了半个小时,舅妈才哭哭啼啼、地回到家里。那时我在玩电脑,眼睛却时常偷偷瞟舅妈。舅妈的脸在涨得通红,嘴巴嘟嘟的`,一副赌气的样子。可后来,她的脾气又慢慢收回去了,又高高兴兴地做菜去了。后来,舅妈还是偶尔孩子气,却总是自己恢复,我与舅妈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同学们,我们要保持一颗童心,有时用恶作剧发泄一下自己是可以的,但不能玩得过火,这样不仅不能让自己快乐,还会让别人厌恶你哦!
《小飞人卡尔松》读后感二
我买了一本十分有趣的书——《小飞人卡尔松》,刚读几页我就被书的语言和内容深深吸引了,立刻喜欢上了书中的主人公卡尔松。
卡尔松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用他自己的话说,他风华正茂、英俊、绝顶聪明、不胖不瘦。实际上他是一个矮小的胖子,总喜欢穿着一条背带裤。最特别的是,他的背后有一个螺旋桨,一按肚子上的开关便能够飞起来了。因为他能飞来飞去,所以他就把家建在屋顶上。他的家很温馨,门前有块牌子,上面写着:世界上最好的卡尔松的家。他的家具很不现代化:屋子里没有电灯,晚上他用油灯照明;也没有自来水,他用水时是从一只桶里取;他不用吸尘器,更确切地说是没有吸尘器,而他还有一个理由:“世界上有这么懒的人吗?我有世界上最好的扫把!”他还有一个沙发,卡尔松在这里睡;还有一张桌子和一个炉子,上面都放满了东西,有时他把垃圾扔到雨水管道里。
他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世界上最好的……猜猜是谁?世界上最好的笑星是谁?是卡尔松!世界上最好的蒸汽工是谁?是卡尔松!世界上最好的打呼噜专家……总之世界上最好的所有都是卡尔松!超自信的家伙!他曾装过鬼,还吓跑了两个小偷。他披着床单,用剪刀剪了两个洞,再涂黑,他还穿着这身鬼服把管家“长角甲虫” (包克小姐,在这门语言中包克指在家苦苦劳动、干家务的女人)吓了一大跳。
他经常胡说,而且滑稽。他跟人打赌,从来都用他的小聪明赢。比如说有两块糖,你和卡尔松平分,他吃了自己的后说能把你的糖变没,你打赌的话,他必赢。因为他把糖吞下去了!
最令人捧腹大笑的一段莫过于卡尔松与好朋友小弟比赛做数学题了。卡尔松自诩是世界上最好的加法大师,小弟不服给他出题:比如从妈妈那里拿三个苹果……小弟刚开口卡尔松马上说:好,谢谢,拿过来吧。小弟不让他打断接着出题:如果你从妈妈那里拿三个苹果,从爸爸那里拿两个,从哥哥那里那两个,从姐姐那里拿两个,从我这里拿一个……他还没来得及往下说,卡尔松就举起责怪的手指,说小弟是家里最抠门的一个。小弟不耐烦了,说这是加法,比如你从妈妈那里拿了一个苹果……卡尔松马上愤怒地大叫:我不同意,另外两个苹果呢?你妈妈吃了我的两个苹果。小弟好不容易出完题,问他一共几个苹果,卡尔松又乱扯一气,最后竟然说加法跟偷苹果是一回事,真是笑死人了。
这本书里还有许许多多令我们忍俊不禁、意想不到的趣事,例如:为了给自己找乐子,卡尔松搞恶作剧;卡尔松和小弟曾在黑夜里装神弄鬼把两个盗贼锁进了衣柜,你知道卡尔松最后怎么样了吗?他成了世界大富翁!快来读读吧,相信卡尔松带给我的奇妙与快乐,你也一样会拥有!
8、《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作为妈妈和老师,我对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一直是更为关注一些。一次在新华书店里,发现的这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真的是一本好书,这是一本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是一部有有着很长的历史的经典教育书籍。因为是教师,所以我带着疑问的眼光读完老卡尔写的育儿经验,卡尔威特在三个世纪前的教育经验在现世仍然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对现代的小学教育,仍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
素质教育很早就开始有了,至少在卡尔威特的教育方式上就是这样应用的。以素质教育的非智力因素打下基础,在上面建筑一个神童般的宫殿,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成功秘诀。
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作为老师和父母,我们可能什么都知道,只要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展现在孩子面前。明确告诉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起查书,上网或者请专家。在引导孩子查书找资料、向别人请教的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要养成孩子的好习惯。专心致志的习惯——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好的结果。学语文时就只考虑语文,学数学时就专心于数学,如果在学习时想着玩,玩时又担心学习跟不上,不能用心一处,即使学生整天坐在书桌旁,那也只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只是一种对自己和别人的一种欺骗。学习任何学科也是一样,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好。
敏捷灵巧的习惯——一部分学不拖到最后就不想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作业一直迟交,甚至不交,其实这些学生不明白,迅速完成作业之后,多余的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发展自己的爱好。如果不养成敏捷,灵巧的习惯,能做的事就更少了!坚持不懈的习惯—— 在学习上会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但是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够坚持,那么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小学阶段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我觉得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从玩中学是孩子更易接受的,父母要常深入研究。辅导孩子的过程和孩子学习的过程都应是快乐的,并且成效显著的话,我想智慧的大门就打开了。
9、《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今天,好不容易坐在电脑前构思如何写这篇读后感时,首先感到的就是内疚:
1、其实我并没有逐字逐句地把《卡尔·威特的教育全书》这本书读完,
2、要不是女儿三番四次的催促,可能这篇读后感也还是仅仅停留在构想阶段,《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冯然爸爸)。这可能是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通病——一个借口:忙。诚如,当今全中国的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生活甚至生存压力:物价涨了、失业率提高了、唐山又余震了……被什么CPI、PPI、IMF等等搅得焦头烂额,但静下来仔细想想,我们到底都在忙啥、又为啥而忙,说大了去是为国家的美好未来、说小了呢是为了家庭幸福,但我最近时常在想,这些未来、这些幸福都体现在哪里……
读完这本书后,确实有许多的感悟、启发甚至是共鸣,写下这段文字,也谈不上什么读后感,只是结合书中内容谈谈这些年来在孩子教育方面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勉。
1、营造好的环境。孩子天性好动,容易被身边事物影响或干扰,在潜移默化中,一个好的环境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会起到很好的.帮助和促进作用,生活环境、交友环境这些大的方面自不必说,古时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而小到她的书桌,每次学习或做作业前必须整理干净,桌面上只能摆放与准备做的事情有关的书本和文具。
2、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一些好的辞藻必须要善于组织、一个好的想法必须要善于表达,所以冯然从三岁就开始的讲故事训练,对她在这方面的能力提升可以说是大有裨益。
3、培养兴趣,顺势而为。有意识地让她从小接触身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事物,如绘画、书法、乐器、舞蹈……在接触中逐步培养兴趣,并注意日后兴趣的维护(如表扬、支持、参与等),也如老卡尔·威特在书中所言,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些年来(特别是上学后),每个周末基本都是在各种兴趣班间奔忙,我们作为家长有时也觉得她很苦、怕她太累,特别是舞蹈训练的那个苦劲(其实这也能锻炼她吃苦耐劳的能力),跟她商量劝她不要学那么多了,还老大不乐意的,后经过观察,在这些训练班里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其实她也很快乐,同时也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锻炼她的竞争意识、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想到这,我们也就作罢了,读后感《《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冯然爸爸)》。也正是这些兴趣,陪伴着她一路健康、充实地走来,并在以上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一次她用开玩笑的口吻跟我说:我现在的小伙伴那么多,假如长大后没工作要去买菜的话,客户不少呢。瞧她说的)。
4、身体力行。正如老卡尔·威特在书中所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冯然平常最大的毛病就是做事拖拉、时间观念差,针对这点,我们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就拿这篇读后感来说,我刚才吃晚饭时很认真地对她讲:爸爸答应过你元旦前写完,今天晚上就算不睡觉都一定要完成,结果刚刚在楼下等她拿书去上英语课时,她下楼后跟我说:爸爸,我确实太急了,上了趟厕所耽误了点时间,对不起。你们看,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太啰嗦了,打字又慢,打着打着又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了)。我觉得,孩子的教育是一门学科,里面确实太有学问了,看了《卡尔·威特的教育全书》后,很有同感,平时脑子里有很多构想、很多愿望都没能一一实施,或者开了个头却不能坚持下来,另一方面很羡慕老卡尔·威特有那么的有时间、更敬佩他有那么大的毅力来陪伴、教育他的孩子,或许,这只是个借口。一有想法,DOIT!毕竟,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在我们的讶异中快速地成长。
同时,对书中的一些观点也持有不同的看法:1、童趣不会因为没有同伴而失去。我认为,没有同伴的童年当然也可以很快乐,但绝对是不完整和不健全的,特别是在中国目前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没有同伴的孩子很容易会产生孤僻、自大、沟通有障碍、低情商等一系列问题;2、几乎不给卡尔买玩具。本人认为,能经常投身于大自然接触其中的花草树木、人间万物当然最好,但作为目前我们的孩子,一方面,身居混凝土深林之中,再加上父母条件的不允许;另一方面,现在中国的孩子面对的毕竟还是应试教育,他们得面对升学、就业,这些愿望不见得都能实现。玩具,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洋娃娃,里面积淀了他们不少童年的幻想和快乐,在玩耍中通过观察学会了想象、通过角色转换初尝了为人父、为人母的艰辛。只是不要让孩子沉迷,不要让玩具成为他们的唯一。开卷有益,以上是个人对《卡尔·威特的教育全书》之所得及育儿之浅见,不足为鉴。
10、《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
本书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小卡尔由痴呆儿到天才的成长过程,老卡尔威特教子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这虽然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但给予了我们小学英语教师不少启示,也引发了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
老卡尔特在教儿子外国语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他提到语言的学习,与其背莫如练。他从不系统的教授语法,因为孩子是不会懂的。在教语言时,他教授了一些通俗易懂的诗歌,使儿子先熟悉语言的感觉。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后,要求儿子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
惊叹这位19世纪的父亲具有如此超时代的先进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式在我们中国当代的儿童英语教学中不正传承着么。是的,当代小学英语教育,最忌讳纯语法的传授,因为这是一种非科学的填鸭式教育方式,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所以我们教师在新授时会安排一些儿歌形式来让学生操练,最后会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以对话,讲故事或表演的方式加以操练。我特别赞同他说的这句话,要学好一种语言的最好方法就是看懂该语种的书,因为任何语言最精华的部分都在书中。的确,语言讲究的就是运用,而书本是最直接体现语言功能的手段之一。我们中高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方式,鼓励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英语杂志,文摘和简单版本的英语名着。新时代也赋予了学生很多语言学习的方式,如上网查阅资料,观看原版影片等,这些都是掌握好英语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有一个片段吸引了我,老卡尔为儿子对数学不感兴趣而苦恼,却从罗森布鲁姆教授一席话中得到点拨:“尽管你儿子缺乏对数学的兴趣,但决不是片面发展,而是你的教法不对头。因为你不能有趣味地教数学,他也就无兴趣去学它。你自己喜好语言学,音乐,文学和历史,所以能有兴趣的教,教授动物学,植物学和地理学你也很有一套,你儿子也就能学,可是数学,你自己都不喜欢它,因而不能很有兴趣的教,你儿子也就厌恶它。”让我联想到我的学生,为什么有的孩子就不喜欢英语呢。罗森教授的话让我茅塞顿开。的确,我自己都没有投入要英语学习的热情中去,因而就不能有兴趣的教,学生又怎么能喜欢上英语呢,看来孩子学习的热情主要在于传授者,教师的'感染力量是无穷的。让你的学生爱上英语课,首先自己要对它热爱,不放弃自己大学时的专业知识,只有自己高高凌驾这门课之上,才有资格去教学生。
老卡尔提出对孩子赏罚要分明,讲究原则性。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散步,邻居史密斯太太发现女儿的裙子弄脏了,她冲着女儿大声责骂。看见女儿大哭后,又塞给她一小块点心。老卡尔提问发人深思,他问:“你为什么责骂女儿呢?”“她总是弄脏自己的裙子。”“可您又为什么给她一块点心呢?是为了表扬他的行为还是给她受责骂后的补偿呢?”史太太哑口无言。老卡尔的话一针见血,不禁让人拍案叫绝。的确,要让孩子明确赏罚的界限,什么是错误的行为,什么是正确的,否则孩子自己都弄的糊里糊涂,那么赏罚就没有任何教育意义了。对于一些‘禁令 ,不能出尔反尔,否则孩子就会打下父母或老师的‘禁律 是可以打破的烙印。我在想,在教学工作中我是否也扮演了“史太太”呢,对学生赏罚是否分明。有的“规矩”一旦成立,行就行,不行就是不行,教师要讲究原则性,言行一致,时间一长,学生就能会自觉地树立“分寸”意识。
老卡尔用自己孩子的成长见证了爱尔维修所言:“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做为一名英语教师,我同样相信,任何一个学生只要经过耐心的教导和指引,就一定能取得很大的进步。
11、《你好亲爱的卡尔》读后感
在一个寂静幽黑的深夜,在远离城市喧嚣的一个小角落里,我读到了一篇文章,使我疲惫倦乏的心感受到了这个世界深深的爱意,也要了解到了一位叫卡尔的善良男孩。
故事讲的是在炎热夏日里,我坐在闷热的列车上旅行。后在列车停站到几分钟之内,我冲下去买了一瓶水,不小心将背包丢了。在小卖店的小男孩儿卡尔和跛脚老妇人艾森特将包收了起来,并在事后联系到我,并且还给了我,在与卡尔的交谈中我了解,卡尔是一名十岁的可爱的小男孩儿。为了感谢,我故意丢下装有300元的钱包,我以为卡尔和老妇人会将钱花掉,那样我就会感到开心满足,可是每个月,当我重新路过小镇的小卖店,总会看到卡尔举着牌子,上面写着“失物招领”,里面放着我的钱包。他整整等了60天,后来我不忍心让他继续等下去,就将钱包认领走了,作为感激,我与他拥抱拍照,把照片登在了报纸上。半年之后,我去看望卡尔和文森特夫人,才知道老妇人在半年前就去世了,卡尔是夫人认领的弃婴,但是一直没有告诉卡尔,卡尔也不知道,但是最后老夫人是微笑着离开的,因为她看到了我和男孩儿在报纸上相拥的照片,以为是卡尔的父亲来找卡尔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仅为小男孩儿卡尔拾金不昧,善良可爱打动,更为老妇人收留弃婴,以及我的感恩与善良所感动。
卡尔是多么善良的孩子啊,因为人们总是在小卖店丢失东西,他就充当失物招领员,作者故意丢下的钱包,内含300元。小卡尔拾金不昧,举着牌子在小站等待人认领。每个月,当我坐车路过那里时,就会看到她,他等了整整60天。我想,如果作者没有去认领他的钱包,也许善良的卡尔,他会等待更长的'时间,无论风吹雨打,永远不会将钱花掉,他会一直等,等到有人认领。
文章中小男孩儿让我去打听是否有人将东西丢在了他的小卖店里,如果有的话,一定要让丢失的人来找他。在卡尔说这句话的时候,声音带着一丝的请求,这一丝的请求,可以表现出卡尔多么希望所有人都找回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他就满足了。
这是多么善良的表现,这样时拾金不昧的人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同样,那些见钱眼开,甚至偷,抢夺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如果每个人都像卡尔那样,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成大同社会,即使货物丢在地上,也不会有人去抢夺它。
作者也是如此善良,懂得感恩。卡尔帮助他找回了他的背包,他便故意丢下300元以丢失的名义来帮助卡尔和老夫人,希望他们把钱花掉。虽然最后无奈将钱包领走,但是他的善举也是让文森特夫人开心的离去。
这个世界还是如此善良美好,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努力帮助他人,奉献爱心,整个世界将会开满善良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