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读后感
1、《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读后感
但不久前,当我重新翻阅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完全没有了那份悸动,而是以更为旁观者的视角去品读,去分析。去品读他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观念,去分析文字本身蕴藏的逻辑,有时目光还会在文字里驻足,因为似乎能够看透作者此处书写的动机,还有时会淡淡一笑,笑这久居象牙塔内的学者气和书生气,真的是很可爱。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心境,衍生出完全不同的读书味道,对我而言,不知这样的成长究竟是否成熟,不过已然不需要去追究。
下面让我再带大家回到这本书的意境里。
这是一本合集,它收录了作者十多年间的文章,主题从时评政治到影评书评再到自己这十年间的思考变化求学历程,均有描述,信息量很大,篇目之间内容也很独立,似乎并没有太多的章法和逻辑关系。初读略感凌乱,细思便觉得其实不然。对于一个人而言,特别是对于一个哲学学者,十多年间自我思想与情感上的变化,反映的是一种深沉的内省,刻画的是自己成长历程中的点滴。他想要通过文字告诉大家,时刻审视着自己的生活,身边的环境,而不是任由着自己被这个为世界绑架、同化,变成一个麻木不仁的装睡的人,整日混混度日,混沌一生。他最终想要突出的仅仅是一句话,即写在自序首行的"我想要相信"。
他想要相信什么,并没有清清楚楚的讲述,他想要相信谁,也没有直白地说出,他只是想大声说出自己想要做出"相信"的选择。他想要告诉我们:在这个乌烟瘴气的时代,在这个颠倒是非的时代,不论是红十字会里的黑幕,还是动车事故里的态度,每一个呐喊都在宣告着群体的不信任。在这种状态下,失败主义已经成为了一种情绪在弥漫,似乎总有一种向下的力量要将所有人拉低,总有一种执拗的怀疑要撕破热闹道主义的温情面纱。每一个个体都在阵痛,每一个灵魂都在忍受煎熬,人们在无力改变中"深深地不相信",除非放弃自身的价值标准,和这个肮脏时代握手言和,或者闭上眼睛选择装睡。
但即便如此,在如此糟糕的背景下,他依旧认为,一个人依然可以选择一种合乎德性的生活,并以此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不仅仅做个"好人",还可以做个好公民。
周濂在此书中传达思想多通过时评的方式,因为对于传统读者来说,时评具有形式美、思辨美和一定的内涵,很明显的优势是能联系起读者,激起共鸣。但时评也有自身的瓶颈,因为时评的体量太小,多是表态,并无多少论证空间,这就很容易走向情绪化、空洞化、口号化,落入决定论的窠臼。很多时候,给一个结论,或者灌输一种情绪,不如给一种思维方法和一个看问题的'角度。
思考的趣味本应在论证过程中碰撞出火花,如果只是给一个答案,那么就很可能成为新的反智。这本书的时评形式新颖,善于从最新、最鲜活或者最具备争议的案例、理论、事件入手,与我们当下的背景相结合,打开了一片不一样的视界。虽然如此,此书依旧存在瑕疵,比如带有强烈的学院派的风格,钟爱旁征博引,并没有像他推崇的老师陈嘉映先生那般平实和易懂,书中的最后一章几篇作者在大学的演讲,信息量颇大有些招架不住,全不如之前几章浅入深出、春风拂面。即便周濂是一位随笔和时评的撰稿人,也不能忽视他的根基依旧政治哲学,就像我们生活中与人的交流无法忽视其专业和生活背景一样,对于这本书的受众而言,他所做的已是相当之好,并不影响此书成为一本值得阅读、引人思考的好书。
我们这个时代,因为知识的普及和资讯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毫无门槛地接触各种佶屈聱牙的哲学理论,能够触摸各类高深莫测的超级概念,但是正如维特根斯坦担忧的,大家非但没有养成谦卑的思想习惯,学会鞭辟入里的分析,反而借此赢得了智识的矫情,随心所欲的滥用,公共讨论的品质和日常生活的常识感已然受到践踏。但作者相信,由于某种巧合,我们碰巧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一小撮,只有成为了世界的一小撮,才能真实地看清这个世界。在这个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面对那些很容易引人相信负面消息,通过思考分析信息的来源及准确性则显的非常必要,这就是作者要"做淡定的一小撮"的原因。
谈了这么多,很多人也许会问,不管是读书还是教育,不管工作或者生活,不论是自省还是学习知识,这些究竟对我们有着怎样的价值?
我想,这些价值也许就如同书中提到的那样当你接受了教育,又把当初学到的内容忘记后,最后剩下的东西。这剩下的东西是什么?也许就应该是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一年,书看的确实少了很多,但丝毫没有感觉自己缺少思考,因为工作的缘故,因为生活的丰富,也因为自己一直秉持的精神独立和思想自由。这一年经历了太多太多不一样的东西,让我体会到了生活不一样的面向,可能有时候生活的历练远比书籍本身来的更深刻隽永,就像书里说到的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从把自己交付出去,我们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或借口,那个曾经能够让我们"变得坚强,变得宽广,敢于去承担,去挑战,去赢得"的"信仰"不见了,每个人都提溜着无处安放的自我在人群中游荡。我一直都觉得自己不是个拥有信仰的人,但时不时说出的有哲理的话总能让周边的朋友觉得与众不同,因为要的很简单,想法可以很单纯,所以生活可以很简单。
我愿一直做一个简单的人,这样不用装睡,一直活得清醒。
2、4年级读后感作文百字《永远的西瓜小丑》读后感
杨红樱是我喜爱的作家之一。她出版的《笑猫日记》我百看不厌。前不久,我去购书中心买了一本《笑猫日记》,叫《永远的西瓜小丑》。
翻开书前,我想:为什么叫“永远的西瓜小丑”?难道说西瓜小丑死了?带着疑问,我翻开了书。故事是这样的:马戏团因为觉得是西瓜小丑夺走了他们的孩子,让孩子们不来看他们的马戏,所以决定赶走西瓜小丑。但是西瓜小丑却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马戏,他帮动物们一起排练节目:三宝蹦“球”.二丫“飞树”,以及小白和菲娜的华尔兹……
一系列节目让孩子们倍感喜欢,却让那些马戏团的人们恨之入骨。所以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让西瓜小丑离开翠湖公园。他们把绿鹦鹉给抓住了,让西瓜小丑去救绿鹦鹉,然后用自己换取绿鹦鹉。不光这样,并且还与西瓜小丑打官司。他们用神秘的牛皮纸信封让法官做出了荒唐的判决:西瓜小丑犯有“勾魂罪”和“偷心罪”,从此永远都不能出现在有孩子的地方。并且将西瓜小丑关在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马戏团的人大肆破坏楠木林,不让孩子们去那里。不仅如此,大人们硬拉孩子们去看“马戏”, 孩子们的儿童节过的一点都不快乐。就在这时,绿毛龟用法力变了一个秘密通道,让笑猫去把孩子们引到那个西瓜小丑现在居住的小岛上。经过动物们的努力,孩子们又能看见西瓜小丑的表演。这是孩子们整个暑假最高兴的一天,也是最难忘的的一天。孩子们将最后把真正的马戏团推领上了表演台,为他们那些精彩的表演而发奖。
当我读完了《永远的西瓜小丑》这本书后,我被深深的打动了:西瓜小丑为了绿鹦鹉得到自由,用自己的自由来换绿鹦鹉的自由。这怎能不令我感动呢?
3、《永远都要坐前排》的读后感
在上个世纪30年代,英国有一个不出名的小镇,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姑娘,她的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一个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不能落于人,即使是做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前排。正因为从小受到父亲严格的教育,才养成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决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都坐在前排的誓言。
在玛格丽特上大学的'时候,学校要她们学五年的拉丁文课程。它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名列前茅。玛格丽特不光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也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当年她所在学校的校长这样评价她说: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的很出色。正因为如此,四十多年以后,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我讲到这里,我们中的同学或许会说:世上只有一个撒切尔夫人,都像把她那样坐前排,谁坐后排呢?那么,请允许我提个问题:“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山?”,“第二高峰呢?”,我们都愕然了吧。是啊,这就是非常残酷的事实:屈居第二与无闻毫无区别!
其实我并不是说非得要要做得最好,站在最前,而是说这中积极向上的心态十分重要。
无论生活还是工作,积极态度就是成功的保证!在生活中,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心态,遇难则退,因为一点小挫折而气馁,你就不可能获得幸福而成功的生活;工作也是相同的,也许你资质拔群,但是,没有努力向前的进取心的话,最后依旧一事无成,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想坐前排,但他们并不一定会成功。坐前排是大家的理想。但在有些人心目中,它成为了一种幻想,他们却认为这是遥不可及的。而那些实现理想的人,定能将心中的理想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向理想靠近。所以,无论身处何处,从事何事,我们都要铭记一句话:永远都要坐前排,并且努力去实现。
4、《离开前请叫醒我》读后感
上个周末看完了《离开前请叫醒我》,内心一直有股温暖的力量在涌现。看着别人的故事,想着自己的过去,总有那么一两句并不华丽却直触人心的话。
这本书里有38则故事,有关于卢思浩和他身边朋友的故事,大都与爱情有关,无论有结果的、分手的、孤独的还是寂寞的,各种爱情故事都在作者的生活周边发生着。
这本书唤起了内心的共鸣,并给予了许多的.力量,所以我认为它是治愈系温暖的文字。
有人说这些是无病呻吟,有人说谁都应该可以写这样的书,但无论怎样,他的书总能默默的给我力量,书里收集的那些离我或近或远的故事同时也鼓励着我自己。
可能是感同身受,可能是心理作用,但他的文字一直是支撑我走下去的力量。让我感觉有人同行。
他让我知道什么是错过却不该遗憾,让我知道果断的拒绝可能是最好的结果,让我知道人就会有孤独,你做的就是应该调整好心态面对它,迎接它,而不是躲避它。
更应该说,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成长。它激励我变成更好更酷的自己。
时间就是一条一直向前流去的河,即使山崩地裂海枯石烂它也不会回头,我们随着这条河流在一直向前走,一直成长,也一直告别。
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我们都会有金光闪闪的未来,因为我们一直不曾停留。
5、《永远永远爱你》读后感
前几天,许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感人的绘本故事,名叫《永远永远爱你》,这个故事至今我还记忆犹新。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慈母龙妈妈生下了一个蛋。一天,她外出找食物时,看见了一个没人要的蛋,便把它带回了家。慈母龙妈妈原以为这是个慈母龙蛋,可谁知孵出来的竟然是一只小霸王龙!慈母龙妈妈舍不得把它扔掉,毕竟是一个小生命呀,便把它留了下来。
于是,慈母龙妈妈给小慈母龙取名为“光泰”,给小霸王龙取名为“良泰”——她希望霸王龙能有一颗善良的心。从此,它们过着安逸幸福的生活。有一天,光泰采红果子的时候,听一只大慈母龙说,霸王龙十分可怕,它们有锋利的牙齿,尖尖的爪子,还有疙疙瘩瘩的皮!光泰一想,哥哥不就是这个样子的吗?它不会是霸王龙吧?于是,光泰跑回家问妈妈,妈妈说:“良泰是和我们一样的慈母龙呀!”听了妈妈的话,光泰放心了。但是,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
很快,有一天,良泰去采红果子,碰到了一只大的霸王龙。霸王龙要带良泰去吃“好东西”,良泰以为是红果子呢!谁知,霸王龙竟然把它引到了良泰自己的家——原来,这只霸王龙是要带良泰来吃慈母龙!良泰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门,冲着霸王龙大吼:“不许你吃我妈妈和弟弟!”霸王龙哈哈大笑:“小子,别傻啦!你就是一只霸王龙啊!它们就应该是你的点心!不信,你看看自己的样子吧…..”良泰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它疯了似的跑向湖边,在明净如镜的湖面上,良泰看到了自己的倒影,的确和大霸王龙长得一模一样!它伤心极了,哭着跑了。大霸王龙连忙去追良泰……
天黑了,良泰还没有回家,慈母龙妈妈和光泰找遍了几乎每一个它们可能去过的地方,可就是没有良泰的踪影!终于有一天,慈母龙妈妈在以前捡到良泰的山坡上,发现了一座用红果子堆成的“小山”,它知道良泰再也不可能回来了……慈母龙妈妈坐在红果子堆旁,她想起娘儿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牵挂着生死未卜的良泰,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她缓缓地拿起一颗红果子放进嘴里,品着儿子良泰的一片孝心。
她坚定地说:“良泰,不管你在哪儿,不管你是不是慈母龙,我都永远永远爱你!”
6、《永远永远爱你》读后感
今天,我和女儿共同读了《永远永远爱你》这个故事。
在故事中,慈母龙妈妈在树林里捡到一个蛋,就和自己的蛋放在一起孵了出来,没想到那是一只霸王龙。起初妈妈很害怕想把它丢掉,但母爱又让妈妈不忍心,妈妈希望它善良,就给他起名叫良太,而且一直都不让良太知道它是一只霸王龙。但真相是隐瞒不住的,有一天去采红果子的时候,良太遇见了一只霸王龙,那正好是它的爸爸,它知道了自己也是霸王龙,很难过。后来为了救慈母龙妈妈,良太还咬伤了自己的爸爸。良太带着痛苦开了妈妈,妈妈却一直在寻找它,最后妈妈在捡到蛋的树林里看到了一堆红果子,妈妈的眼角流下了泪水。
看到这里我们哭了,慈母龙妈妈用爱感动了良太,良太也用那堆红果子告诉妈妈:“我很爱很爱你!”
孩子啊!我们也应该对自己的妈妈说声:“我很爱很爱你!”
7、《永远永远爱你》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永远永远爱你》的书。
一只慈母龙妈妈捡到了一只蛋,她对捡来的蛋和自己的蛋都是那么的关心呵护。一天,慈母龙妈妈去摘红果子吃,这时,她的孩子们出生了,捡来的蛋居然是霸王龙宝宝。慈母龙妈妈开始发愁了,心想:孩子长大了知道自己是霸王龙那该怎么办呢?孩子们渐渐长大,有一天良太去给妈妈采红果子,遇见了霸王龙,他发现自己和霸王龙长得一模一样,但良太认为自己是慈母龙。他哭着去问妈妈,妈妈说:“你是我的宝贝良太啊!”然后良太就不见了,妈妈和光太一直找不到良太,最后妈妈在捡蛋的地方发现了一堆红果子,说:“良太,我永远见不到你了吗?无论你在哪我都永远永远爱你!”说着,妈妈把一粒红果子放在嘴里。
我想慈母龙妈妈嘴里的.红果子应该是甜甜的,因为是良太摘的,有满满的爱!
8、《永远永远爱你》读后感
今天,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个故事名叫《永远永远爱你》。
故事讲的就是:很久很久以前,一场暴风雨过后,慈母龙妈妈在森林里捡到了一个蛋,觉得它很可怜,于是就收养了它。
一天,慈母龙妈妈去捡红果子的时候,两个宝宝出生了,其中一个宝宝竟然是霸王龙,慈母龙妈妈很担心,怕它变坏就给霸王龙起了一个很善良的名字叫良太。在慈母龙妈妈的照顾下宝宝们一天天的长大,它们相亲相爱的生活着。这天,良太自己出去摘红果子时遇见了霸王龙,良太知道了自己的身份。良太很伤心,离开了妈妈。慈母找了良太很久,却发现了一座红果子堆成的小山。慈母龙妈妈掉着眼泪说:良太无论你在哪里,我都永远永远爱你。
这个故事很让我感动,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温暖的。
9、《永远永远爱你》读后感
轻轻地合上了这本美丽的书,我的眼眶湿润了……
这是一本宫西达也的新作:
一场暴风雨后慈母龙妈妈在树林中发现了一只恐龙蛋并把它带回了家。而她却发现孵出来的是慈母龙的死对头——霸王龙。慈母龙妈妈最终还是决定留下他,让他和自己的慈母龙宝宝一起生活,并给他起了一个善良的名字——良太。有一天,良太碰到了一只曾在风雨中丢了一只蛋的霸王龙,他发现自己和她长得很像。但慈母龙妈妈却既肯定又模糊的告诉他:“你是我的宝贝良太啊。”霸王龙扬言要吃慈母龙,良太毫不犹豫地扑了过去撕咬起霸王龙,而霸王龙却没有反击,她的眼里写满了慈爱和悲凉。后来,良太走了,慈母龙妈妈在曾经发现霸王龙蛋的那片树林里,看见了一堆他们爱吃的红果子堆成的小山……
良太虽然走了,离开了不属于它的慈母龙群,但这份母子深情也许要耗费一生来回味。
我还记得慈母龙妈妈说的最后那句话:“我永远爱你良太,无论你在哪里,我都永远爱你。”只是这样一句简单易懂的话语,让我的心奔涌着幸福的血液。相信我们每个人读完这个故事后都会感到悲凉,但那份母亲对孩子的爱却是永恒的。我也记得霸王龙的一个细节。“它就让良太咬着,流着眼泪,呆呆的一动不动。”我深刻的体会到:即使霸王龙十分凶残,但当它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流露出的却是慈爱和悲哀。
“永远永远爱你”,抛除了身份,抛除了那凶残的外壳。爱,只剩永恒。忽然想起了一件事:一只母猩猩眼看逃脱不了猎人的追捕,便双手抱成拳,似乎在恳求猎人给它留些时间。于是它赶紧给怀里的小猩猩喂奶,仿佛要把自己所有的乳汁全部在临死前喂给小猩猩,它拍着小猩猩的背,强迫小猩猩努力地吮吸。那流不完的何止是乳汁?还有母猩猩对孩子深深的爱啊!
我又想起了暴走妈妈——陈玉蓉。她是一位平凡的母亲,却为了自己的儿子,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为了完成自己换肝救子的心愿,患有重度脂肪肝的她开始了每天暴走十公里的减肥的计划。她走了整整七个月,两千多公里的路程使她走破了四双鞋。我深记着她所说的话:“我的儿子会像你们一样健康,儿子病了十八年我要给他一个肝。只要多走一步路,少吃一口饭,离救儿子的那一天就会近一些。如果这次还不能捐,我会一直走下去!“我想她脚下的路已不再平凡,那是永恒的爱所凝聚出的通向生命的阶梯。
还记得冰心奶奶的那首小诗吗?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永远永远爱你,永远永远爱你……
10、《永远的守灯人》读后感
“站在长辈的墓前,遥远的往事又回到了眼前,亲近犹如昨天,‘一寸 和‘二寸 之间,此刻便又失去了距离。”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赵丽宏老师的散文集《永远的守燈人》。在这本充满人生智慧的书里,作者不以浅薄的戾气与抱怨,面对人生无常。即便身处世俗功利的海洋,仍然追求高雅的格调和灵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亲情的质朴描绘。
偷吃苹果被批评,外婆为作者顶下“罪名”;母亲嘴上说不让作者读书,却经常借书回来;与作者走散后,父亲满城满街四处找寻……赵丽宏先生在亲人无微不至的关爱下,成长为一位开明大度的父亲:为了让儿子开心,赵丽宏先生允许他停止学琴,只希望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可以说,亲情是世间最质朴又纯粹的情感,因为爱,才有如此自然而然的关心与挂念。
我每每忆起往昔,最怀念的,就是幼时在外婆家,表哥熟悉的那一声:“走,烤红薯去!”
我乖乖地跟着表哥,跑到外婆家的菜地,挖上两三个红薯,再到菜地旁的溪水边,找一块空地生火。我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在一旁直勾勾地盯着红薯,想象里面的瓤,在碳火的炙烤下一点一点变成诱人的金黄。等红薯烤好了,表哥看着我眼巴巴的样子,也顾不上烫,拿起最大的那个递给我。我小心翼翼地剥去外皮,细细品尝这人间美味。
表哥会一边吃,一边笑着问我:“好吃吗?”
如今,许多年过去了,我和表哥都忙于自己的学业,再没能聚在外婆家的红薯地外,望着跳动的火苗,咀嚼着香甜的红薯。我因为青春期情绪的波动、成长的烦恼,变得敏感、焦躁,有时会理解不了母亲的唠叨,理解不了父亲的严厉,理解不了兄弟姐妹一句简短的嘱咐中饱含的关切,我开始学会争执、吵闹、赌气。
在这样多负面情绪的沉积下,唯有阅读,能让我去反思、去探究,去感受生活的真、人性的善、时代的美;去理解世事浮沉、悲欢离合间,有些情感也许会慢慢衰退,有些视野也许会慢慢狭窄,但唯独亲情,永远有着不被砂砾侵蚀的质朴颜色。
沉静下来,让情绪如潮水般褪去后,我终于能正视自己,去理解那一份份关心和一份份心意。
11、《永远的守灯人》读后感
今年暑假学校发了一本散文集让我们回家翻阅,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只是我素来是不喜读书的性子,暑假一到,便玩疯了,那书也不知被我丢到哪个旯旮去了。
再次想起的时候是一个夜晚,不知什么缘故,我失眠了。闭着眼睛却怎么也不见周公,不得已,我起床开灯,无意间想起学校发的那本书,本是随意找找,竟真叫我找到了。
或许是因为夜晚读书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失眠,又或许是因为作者的文笔太引人入胜,我被书中的故事所深深吸引。
那位守灯人令我感动,他如一盏灯,在作者乃至我们读者心中闪烁着炫目的光芒,永不熄灭。
其实我的心里也有一盏灯。
幼年时,隔壁有一位姐姐,我上小学,她念初中。她成绩很好,其用功程度也令我自叹不如。
每天清晨,当我还在梦乡时,她便已经起床,大声朗读英语课文,发音绕口的让我想哭;当我还坐在电脑前玩耍时,她已经跑完了800米;当我还在为几页的作业而抱怨多时,她已经闷声不响地做完了几套试卷。
这位姐姐曾是我的噩梦,每当我犯了什么错时,妈妈总会将她与我比较,而每次都是我完败。
她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我一直不喜欢她,虽然她很优秀。
让我对她改观,是有一次母亲去考驾照,将我丢在了她家。
那天,我睡在姐姐的房间,当我躺在床上时,书桌的灯依旧是亮着的。睡意朦胧之间,我问她:“姐姐,你不累吗?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
她愣了一下,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一张明信片递给我。说道:“累呀,怎么不累。但是如果累一点,我能实现梦想,累也值得了!”
看我接过明信片,她又说道:“这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我一直很想去上海复旦。所以,我必须像一头黄牛,默默踏步前行。所有的努力也只是为了让这梦想不是‘美人如花隔云端 ,哪怕黄冥长天,纵然绿水波澜。”
她说这话的时候,神色坚定,台灯的灯光倒映在她的眼里,仿佛漫天的繁星。
我又看了看明信片一一复旦大学,真的很美。在睡着前,我想,总有一天我也要去复旦大学。
那位姐姐在我心中点亮一盏灯,这盏灯明亮了很多年。
夜,渐渐深了。一切都进入梦乡,我合上书,关了灯上床,渐渐有了睡意。
或许有的人不经意间为别人点亮一盏灯,连他自己也没发觉。灯,明亮了自己也明亮了他人。
恍惚间,我想起小时候因为跟父母闹别扭,一气之下冲出家门,徘徊到深夜,满以为他们都睡了,却没想到,家里的灯,依旧亮着。那灯晕黄而微弱,却温暖了我许多年……
灯光,无处不在,只要你肯点亮,只要你肯发现。
如果我们去点亮一盏灯,虽然不能永远地璀璨,但能照亮那些原本黑暗的地方。
12、《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读后感
但不久前,当我重新翻阅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完全没有了那份悸动,而是以更为旁观者的视角去品读,去分析。去品读他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观念,去分析文字本身蕴藏的逻辑,有时目光还会在文字里驻足,因为似乎能够看透作者此处书写的动机,还有时会淡淡一笑,笑这久居象牙塔内的学者气和书生气,真的是很可爱。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心境,衍生出完全不同的读书味道,对我而言,不知这样的成长究竟是否成熟,不过已然不需要去追究。
下面让我再带大家回到这本书的意境里。
这是一本合集,它收录了作者十多年间的文章,主题从时评政治到影评书评再到自己这十年间的思考变化求学历程,均有描述,信息量很大,篇目之间内容也很独立,似乎并没有太多的章法和逻辑关系。初读略感凌乱,细思便觉得其实不然。对于一个人而言,特别是对于一个哲学学者,十多年间自我思想与情感上的变化,反映的是一种深沉的内省,刻画的是自己成长历程中的点滴。他想要通过文字告诉大家,时刻审视着自己的生活,身边的环境,而不是任由着自己被这个为世界绑架、同化,变成一个麻木不仁的装睡的人,整日混混度日,混沌一生。他最终想要突出的仅仅是一句话,即写在自序首行的"我想要相信"。
他想要相信什么,并没有清清楚楚的讲述,他想要相信谁,也没有直白地说出,他只是想大声说出自己想要做出"相信"的选择。他想要告诉我们:在这个乌烟瘴气的时代,在这个颠倒是非的时代,不论是红十字会里的黑幕,还是动车事故里的态度,每一个呐喊都在宣告着群体的不信任。在这种状态下,失败主义已经成为了一种情绪在弥漫,似乎总有一种向下的力量要将所有人拉低,总有一种执拗的怀疑要撕破热闹道主义的温情面纱。每一个个体都在阵痛,每一个灵魂都在忍受煎熬,人们在无力改变中"深深地不相信",除非放弃自身的价值标准,和这个肮脏时代握手言和,或者闭上眼睛选择装睡。
但即便如此,在如此糟糕的背景下,他依旧认为,一个人依然可以选择一种合乎德性的生活,并以此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不仅仅做个"好人",还可以做个好公民。
周濂在此书中传达思想多通过时评的方式,因为对于传统读者来说,时评具有形式美、思辨美和一定的内涵,很明显的优势是能联系起读者,激起共鸣。但时评也有自身的瓶颈,因为时评的体量太小,多是表态,并无多少论证空间,这就很容易走向情绪化、空洞化、口号化,落入决定论的窠臼。很多时候,给一个结论,或者灌输一种情绪,不如给一种思维方法和一个看问题的'角度。
思考的趣味本应在论证过程中碰撞出火花,如果只是给一个答案,那么就很可能成为新的反智。这本书的时评形式新颖,善于从最新、最鲜活或者最具备争议的案例、理论、事件入手,与我们当下的背景相结合,打开了一片不一样的视界。虽然如此,此书依旧存在瑕疵,比如带有强烈的学院派的风格,钟爱旁征博引,并没有像他推崇的老师陈嘉映先生那般平实和易懂,书中的最后一章几篇作者在大学的演讲,信息量颇大有些招架不住,全不如之前几章浅入深出、春风拂面。即便周濂是一位随笔和时评的撰稿人,也不能忽视他的根基依旧政治哲学,就像我们生活中与人的交流无法忽视其专业和生活背景一样,对于这本书的受众而言,他所做的已是相当之好,并不影响此书成为一本值得阅读、引人思考的好书。
我们这个时代,因为知识的普及和资讯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毫无门槛地接触各种佶屈聱牙的哲学理论,能够触摸各类高深莫测的超级概念,但是正如维特根斯坦担忧的,大家非但没有养成谦卑的思想习惯,学会鞭辟入里的分析,反而借此赢得了智识的矫情,随心所欲的滥用,公共讨论的品质和日常生活的常识感已然受到践踏。但作者相信,由于某种巧合,我们碰巧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一小撮,只有成为了世界的一小撮,才能真实地看清这个世界。在这个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面对那些很容易引人相信负面消息,通过思考分析信息的来源及准确性则显的非常必要,这就是作者要"做淡定的一小撮"的原因。
谈了这么多,很多人也许会问,不管是读书还是教育,不管工作或者生活,不论是自省还是学习知识,这些究竟对我们有着怎样的价值?
我想,这些价值也许就如同书中提到的那样当你接受了教育,又把当初学到的内容忘记后,最后剩下的东西。这剩下的东西是什么?也许就应该是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一年,书看的确实少了很多,但丝毫没有感觉自己缺少思考,因为工作的缘故,因为生活的丰富,也因为自己一直秉持的精神独立和思想自由。这一年经历了太多太多不一样的东西,让我体会到了生活不一样的面向,可能有时候生活的历练远比书籍本身来的更深刻隽永,就像书里说到的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从把自己交付出去,我们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或借口,那个曾经能够让我们"变得坚强,变得宽广,敢于去承担,去挑战,去赢得"的"信仰"不见了,每个人都提溜着无处安放的自我在人群中游荡。我一直都觉得自己不是个拥有信仰的人,但时不时说出的有哲理的话总能让周边的朋友觉得与众不同,因为要的很简单,想法可以很单纯,所以生活可以很简单。
我愿一直做一个简单的人,这样不用装睡,一直活得清醒。
13、《如果是永别就祝你永远幸福》的读后感
爱一朵花不问它能开多久
(看《如果是永别 就祝你永远幸福》读后感)
相遇总在不经意间,《如果是永别 就祝你永远幸福》读后感。你告诉自己这就是缘分,是缘分让你等待,
让你甘心等下去又或者你只是在等待缘分而已。—
《如果是永别 就祝你永远幸福》
他们之间在走走停停中无尽等待,让作者心碎,也让读者沉思。爱就只是爱而已
《如果是永别 就祝你永远幸福》中的女主角名字叫杜晨,男主角叫髙魏。他们的经历演绎了我们的未来,每个人都会到的痛处,很平凡,但每个人都懂。
她是一个单纯的,让人怜爱的小女生,她恋家,不喜欢出远门,虽然她已经上大学,可她还没有学会独立,家里人对她很是疼爱,一点点苦都不让她吃。因此她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都依靠父母。而他,正好相反,他不喜欢一直待在同一个地方,他说:‘年轻的时候就要多走走,因为人生有限,总要设法尽可能拓宽才不枉此生。 他没有父母没有家,他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她从小就是蜜罐里长大的。他和她,会有怎样的结果?两个如此相反的人… 我本着自己的好奇心,看着别人的生活。
杜晨原本很幸福,什么都不懂。后来她父母离异,对她来说是一大打击,后来她的母亲又死了,她那时刚大学毕业,没有工作。她不得不独立,对于一个心像嫩嫩的水豆腐的她,一点点小伤害都可能致命,可是,发生这一切的时候,她反倒没有哭,可能是因为她成长了吧,读后感《《如果是永别 就祝你永远幸福》读后感》。我在想如果她是我,我该怎么办?一瞬间失去了所有。上一刻还幸福的让人羡慕,下一刻就变成最让人同情的人了,谁受得了,她默默忍受。髙魏比杜晨成熟多了,他有分稳定的工作,但是,他一直离不开他的那个她,不是不想,而是离不开,是她帮他当上现在位子,她帮他过生日,她每个月给他零用钱,她关心他。他几次想离开她,去和杜晨开始新的生活,不想在过这种生活了。可在她的恳求下,他每次都因为于心不忍,而对杜晨失约。就像鱼儿想离开水,可是离开了就会死。
看完后我想,生活也不过如此——如此简单。杜晨——她的经历让我联想到我自己的以后,我有点恐慌,如果自己不好好学习,不好好珍惜现在,会不过像她的结果一样,一无所有。曾经那么深刻的爱,到后来却轻的还不如一片羽毛。爱不一定长相厮守,我迷茫了,那爱到底是什么?是恨。未来是否会像她一样,有一个自以为很爱的人,可以一辈子依靠的人。会吧,我想。或许,我现在都已经走在她的足迹上了,在一遍又一遍的轮回中重复,我在黎明前看着那黑暗的世界感叹到,这个世界太简单了些,或许是我都已经明白,不在痛苦中挣扎了,或许真的是这个世界很简单,简单到每个人的心几乎都是一样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样的目标,每个人的.生活都在日复一日的重复着。怎么才能改变呢?怎么才能不那么平凡。难道真的也要像他们追求特别的方式一样吗?努力的学习,不顾一切的学习。有没有别的方法呢?没有嘛?那本书唤醒我快要沉睡的痛感,都已经麻木了,现在又在旧的伤痕上划上一道鲜红刺眼的伤口,宛如一朵妖艳的血蔷薇。
那本书告诉我世界上有一种是嗜爱如命的像我一样的人,我微笑,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感觉,余思也有。这本书的作者余思,被饶雪漫成为“疼痛青春文字女掌门”
“世界上是不是有一种嗜爱如命的人,不是不珍惜不是没有理智,只是舍不得放手…..你们应该都是不会明白的,你曾经有过缺爱的感觉吗?那种孤独从心底升起无论如何也无法磨灭的感觉。没有任何人爱你,仅仅只有你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无依无靠。”这句话来自《如果是永别 就祝你永远幸福》我一直有这种感觉却不知道该如何说,这句话很赤裸裸的表达了那种接近死亡般可怕的感觉。一个人在晚上清醒的活着,仔细的数着谁是爱自己的人,数到最后却一个都没有,那种感觉就连自己最最亲爱的亲人,朋友都不知道。离群之恐,像生不如死,我没有任何夸张,你没感觉过当然不知道。
在我们抱怨青春的痛时,青春已悄悄的从我打字的指缝间溜走。千万不要后悔自己曾经那么深爱的一朵花,如今却枯萎了。因为每个人的结果都是死亡所以不要奢求什么所谓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