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一等奖说课稿《神奇的筷子》含反思

2023-08-18 15:02:32

  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一等奖说课稿《神奇的筷子》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一等奖说课稿《神奇的筷子》含反思

1、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一等奖说课稿《神奇的筷子》含反思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说课稿《神奇的筷子》含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选材来源:

  此活动的选材来源于生活,筷子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一种餐具,他们基本上每天都能看到,用筷子进食是我国的一大特点。常言道,心灵手巧。使用筷子是手的精细协调动作。用筷子夹食物时,不仅是5个手指的活动,腕、肩及肘关节也要同时参与。从大脑各区分工情况来看,控制手和面部肌肉活动的区域要比其它肌肉运动区域大得多,肌肉活动时刺激了脑细胞,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可见,及早进行手的活动功能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幼儿享受用筷子进餐的乐趣,另一方面对幼儿的智力发育也有好处。中班幼儿的小肌肉不断的发展,可以掌握多种动作技能,而且会比较协调。但班里大部分幼儿不会使用筷子吃饭。因此,我选择此教材让幼儿在游戏练习中学会使用筷子,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了解筷子的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

  2、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协调性。

  3、尝试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根据活动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定位于:使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为此,我作了以下的准备:幼儿人手一双筷子、一只碟子;每组一只托盘,内放煮熟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卖汤圆》音乐磁带和录音机。

  三、教学方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本次活动中,我还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示范法:使用筷子需要掌握动作要领,通过教师准确的示范动作让幼儿掌握学习内容和基本动作技能。

  2、操作探究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练习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此时不必强求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用筷子的姿势,幼儿拿筷子的姿势有个逐渐改进的过程,学会主要动作要领就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拿筷子的姿势会越来越准确。第二次操作是实践活动,通过品尝食物进一步练习和巩固筷子的使用方法。第三次操作,主要是尝试使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3、游戏法:中班幼儿处于游戏的高峰时期,好动是他们这一年龄段的突出特点。因此,我设计了“筷子舞”“搭建筷子”等一些游戏,让幼儿充分体验筷子带来的乐趣。

  说学法:

  1.操作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一次操作活动中我就引导幼儿练习筷子的使用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对教师示范的观察进行练习,他们不一定会使用的很正确,那也不要紧,在第二次的实践活动中,幼儿通过品尝,强化了筷子的使用方法,教师适时的个别指导,就巩固了练习方法。在尝试筷子进行各种活动时,孩子们通过使用筷子打击节奏、搭建游戏等活动中,他们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过程:

  我采用了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导入活动——学习筷子使用方法——练习筷子的实践活动——筷子游戏

  1、导入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我就采用谜语引起幼儿对筷子的兴趣,“姐妹双双一样长,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热热都经过,酸甜苦辣一起尝。”这个谜语形象的讲述了筷子的外型特点和用途。在孩子们兴趣勃勃的猜出谜语后,教师出示筷子,简单介绍它的.来源和用途,激发幼儿操作筷子的欲望,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并落实了第一个目标。

  2、学习活动。

  筷子的使用方法有一定的标准,因此,我在幼儿第一次练习前,先示范讲解使用筷子的动作要领,再让幼儿练习自由练习。第二次的学习,我配上了音乐,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里练习并拢筷子拨饭、张开筷子夹菜等动作。

  3、实践活动。

  学习筷子的目的在于在实践活动中的运用,在这环节里我为幼儿提供了豆类食品,让他们通过品尝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协调性,落实了第二个目标,在音乐中,孩子们无拘无束的使用筷子,边吃边和同伴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最后是小结使用筷子的好处。

  4、游戏活动。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因此,在幼儿使用筷子品尝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随音乐用筷子敲出欢快的节奏,吸引幼儿一起来打击节奏乐。这个游戏活动渗透了艺术活动,在幼儿跳完节奏舞后,教师提问:“筷子还可以怎么玩?”这个问题的设计为幼儿提供了创造发挥的空间,在这环节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

  五、活动评价

  纵观整个活动,各环节紧密相连,相互渗透,所有环节都是围绕“筷子”来进行。本次活动,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整合”的设计思想,有效贯彻了《纲要》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相信,通过这个活动,能让幼儿真正体验在活动中享受使用筷子的乐趣。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时,幼儿表现出对筷子的喜爱和熟悉,回答问题也十分踊跃积极,因为生活中筷子是非常熟悉的一样东西。但是在课程教学中,发现幼儿虽然对筷子十分的熟悉,但是会正确拿筷子的幼儿却不多,大部分幼儿只是用右手握着,不知道应该用手指头拿好。

  在活动过程发现幼儿的积极性都很强,由于课堂提供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等食物,幼儿都十分兴奋的拿着(握着)筷子在夹小碟子里面的食物,正确拿着筷子的幼儿可以很快就夹起小碟子里面的食物,相反,其他的幼儿就有点困难了。

  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幼儿是否还不够理解,所以我想,如果让幼儿在吃饭的时候尽量的抛开汤匙进而使用筷子这样会不会慢慢改进幼儿拿筷子的错误拿法呢?在实际生活中尽量让幼儿实行这一措施。

  课堂的气氛还算稳定,幼儿的注意力基本上都有集中在教师身上,只是幼儿还不能正确的拿好筷子进餐这方面还需要大大的加强!

2、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一等奖说课稿《神奇的筷子》含反思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社会优秀说课稿《神奇的筷子》含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材来源

  此活动的选材来源于生活,筷子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一种餐具,他们基本上每天都能看到,用筷子进食是我国的一大特点。

  常言道,心灵手巧。使用筷子是手的精细协调动作。用筷子夹食物时,不仅是5个手指的活动,腕、肩及肘关节也要同时参与。从大脑各区分工情况来看,控制手和面部肌肉活动的区域要比其它肌肉运动区域大得多,肌肉活动时刺激了脑细胞,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可见,及早进行手的活动功能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幼儿享受用筷子进餐的乐趣,另一方面对幼儿的智力发育也有好处。中班幼儿的小肌肉不断的发展,可以掌握多种动作技能,而且会比较协调。但班里大部分幼儿不会使用筷子吃饭。因此,我选择此教材让幼儿在游戏练习中学会使用筷子,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了解筷子的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

  2、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协调性。

  3、尝试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根据活动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定位于:使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为此,我作了以下的准备:幼儿人手一双筷子、一只碟子;每组一只托盘,内放煮熟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卖汤圆》音乐磁带和录音机。

  三、教学方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本次活动中,我还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示范法:使用筷子需要掌握动作要领,通过教师准确的示范动作让幼儿掌握学习内容和基本动作技能。

  2、操作探究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练习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此时不必强求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用筷子的姿势,幼儿拿筷子的姿势有个逐渐改进的过程,学会主要动作要领就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拿筷子的姿势会越来越准确。第二次操作是实践活动,通过品尝食物进一步练习和巩固筷子的使用方法。第三次操作,主要是尝试使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3、游戏法:中班幼儿处于游戏的高峰时期,好动是他们这一年龄段的突出特点。因此,我设计了“筷子舞”“搭建筷子”等一些游戏,让幼儿充分体验筷子带来的乐趣。

  说学法:

  1.操作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一次操作活动中我就引导幼儿练习筷子的使用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对教师示范的观察进行练习,他们不一定会使用的很正确,那也不要紧,在第二次的实践活动中,幼儿通过品尝,强化了筷子的使用方法,教师适时的个别指导,就巩固了练习方法。在尝试筷子进行各种活动时,孩子们通过使用筷子打击节奏、搭建游戏等活动中,他们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过程:

  我采用了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导入活动——学习筷子使用方法——练习筷子的实践活动——筷子游戏1、导入活动“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我就采用谜语引起幼儿对筷子的兴趣,“姐妹双双一样长,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热热都经过,酸甜苦辣一起尝。”这个谜语形象的讲述了筷子的外型特点和用途。在孩子们兴趣勃勃的猜出谜语后,教师出示筷子,简单介绍它的来源和用途,激发幼儿操作筷子的欲望,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并落实了第一个目标。

  2、学习活动。

  筷子的使用方法有一定的标准,因此,我在幼儿第一次练习前,先示范讲解使用筷子的动作要领,再让幼儿练习自由练习。第二次的学习,我配上了音乐,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里练习并拢筷子拨饭、张开筷子夹菜等动作。

  3、实践活动。

  学习筷子的目的在于在实践活动中的运用,在这环节里我为幼儿提供了豆类食品,让他们通过品尝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协调性,落实了第二个目标,在音乐中,孩子们无拘无束的使用筷子,边吃边和同伴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最后是小结使用筷子的好处。

  4、游戏活动。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因此,在幼儿使用筷子品尝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随音乐用筷子敲出欢快的节奏,吸引幼儿一起来打击节奏乐。这个游戏活动渗透了艺术活动,在幼儿跳完节奏舞后,教师提问:“筷子还可以怎么玩?”这个问题的设计为幼儿提供了创造发挥的空间,在这环节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

  活动反思

  纵观整个活动,各环节紧密相连,相互渗透,所有环节都是围绕“筷子”来进行。本次活动,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整合”的设计思想,有效贯彻了《纲要》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相信,通过这个活动,能让幼儿真正体验在活动中享受使用筷子的乐趣。

3、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一等奖说课稿《神奇的筷子》含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社会说课稿神奇的筷子含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选材来源:

  此活动的选材来源于生活,筷子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一种餐具,他们基本上每天都能看到,用筷子进食是我国的一大特点。

  常言道,心灵手巧。使用筷子是手的精细协调动作。用筷子夹食物时,不仅是5个手指的活动,腕、肩及肘关节也要同时参与。从大脑各区分工情况来看,控制手和面部肌肉活动的区域要比其它肌肉运动区域大得多,肌肉活动时刺激了脑细胞,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可见,及早进行手的活动功能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幼儿享受用筷子进餐的乐趣,另一方面对幼儿的智力发育也有好处。中班幼儿的小肌肉不断的发展,可以掌握多种动作技能,而且会比较协调。但班里大部分幼儿不会使用筷子吃饭。因此,我选择此教材让幼儿在游戏练习中学会使用筷子,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了解筷子的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

  2、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协调性。

  3、尝试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根据活动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定位于:使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为此,我作了以下的准备:幼儿人手一双筷子、一只碟子;每组一只托盘,内放煮熟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卖汤圆》音乐磁带和录音机。

  三、教学方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本次活动中,我还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示范法:使用筷子需要掌握动作要领,通过教师准确的示范动作让幼儿掌握学习内容和基本动作技能。

  2、操作探究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练习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此时不必强求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用筷子的姿势,幼儿拿筷子的姿势有个逐渐改进的过程,学会主要动作要领就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拿筷子的姿势会越来越准确。第二次操作是实践活动,通过品尝食物进一步练习和巩固筷子的使用方法。第三次操作,主要是尝试使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3、游戏法:中班幼儿处于游戏的高峰时期,好动是他们这一年龄段的突出特点。因此,我设计了“筷子舞”“搭建筷子”等一些游戏,让幼儿充分体验筷子带来的乐趣。

  说学法:

  1、操作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一次操作活动中我就引导幼儿练习筷子的使用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对教师示范的观察进行练习,他们不一定会使用的很正确,那也不要紧,在第二次的实践活动中,幼儿通过品尝,强化了筷子的使用方法,教师适时的个别指导,就巩固了练习方法。在尝试筷子进行各种活动时,孩子们通过使用筷子打击节奏、搭建游戏等活动中,他们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过程:

  1、我采用了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导入活动——学习筷子使用方法——练习筷子的实践活动——筷子游戏。

  1、导入活动“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我就采用谜语引起幼儿对筷子的兴趣,“姐妹双双一样长,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热热都经过,酸甜苦辣一起尝。”这个谜语形象的讲述了筷子的外型特点和用途。在孩子们兴趣勃勃的猜出谜语后,教师出示筷子,简单介绍它的来源和用途,激发幼儿操作筷子的欲望,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并落实了第一个目标。

  2、学习活动。

  筷子的使用方法有一定的标准,因此,我在幼儿第一次练习前,先示范讲解使用筷子的动作要领,再让幼儿练习自由练习。第二次的学习,我配上了音乐,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里练习并拢筷子拨饭、张开筷子夹菜等动作。

  3、实践活动。

  学习筷子的目的在于在实践活动中的运用,在这环节里我为幼儿提供了豆类食品,让他们通过品尝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协调性,落实了第二个目标,在音乐中,孩子们无拘无束的使用筷子,边吃边和同伴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最后是小结使用筷子的好处。

  4、游戏活动。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因此,在幼儿使用筷子品尝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随音乐用筷子敲出欢快的节奏,吸引幼儿一起来打击节奏乐。这个游戏活动渗透了艺术活动,在幼儿跳完节奏舞后,教师提问:“筷子还可以怎么玩?”这个问题的设计为幼儿提供了创造发挥的空间,在这环节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

  五、活动评价

  纵观整个活动,各环节紧密相连,相互渗透,所有环节都是围绕“筷子”来进行。本次活动,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整合”的设计思想,有效贯彻了《纲要》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相信,通过这个活动,能让幼儿真正体验在活动中享受使用筷子的乐趣。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时,幼儿表现出对筷子的喜爱和熟悉,回答问题也十分踊跃积极,因为生活中筷子是非常熟悉的一样东西。但是在课程教学中,发现幼儿虽然对筷子十分的熟悉,但是会正确拿筷子的幼儿却不多,大部分幼儿只是用右手握着,不知道应该用手指头拿好。

  在活动过程发现幼儿的积极性都很强,由于课堂提供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等食物,幼儿都十分兴奋的拿着(握着)筷子在夹小碟子里面的食物,正确拿着筷子的幼儿可以很快就夹起小碟子里面的食物,相反,其他的幼儿就有点困难了。

  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幼儿是否还不够理解,所以我想,如果让幼儿在吃饭的时候尽量的抛开汤匙进而使用筷子这样会不会慢慢改进幼儿拿筷子的错误拿法呢?在实际生活中尽量让幼儿实行这一措施。

  课堂的气氛还算稳定,幼儿的注意力基本上都有集中在教师身上,只是幼儿能不能正确的拿好筷子进餐这方面还需要大大的加强!

4、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对不起”真神奇》含反思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对不起”真神奇》含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设计思路:

  我们发现孩子们在游戏、玩耍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小的纠纷、不愉快,有的孩子能处理的很好,可有的孩子处理的不太得当,结果弄得不欢而散,大家都玩不好。可是孩子们又非常需要合作,需要交往、交流。于是我们就尝试着设计了这节教育活动,意在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同伴间的合作关系,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

  活动准备:

  准备小故事一个、挂图四张、音乐磁带一盒、歌表演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一)讲故事《“对不起”真神奇!》

  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老师带小朋友在院子里玩滑梯。只见小朋友们个个玩的非常高兴,只有方雅和小婷婷坐在一边不玩,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老师好奇的走过去问是怎么回事?婷婷委屈的.说:“方雅踩了我的脚也不说声对不起!”一句小小的“对不起”这么重要吗?老师要试一试。“方雅,你是踩了她的脚吗?”方雅点了点头,并主动向婷婷道了歉,果然,婷婷不生气了,一对朋友又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去玩了。“对不起”真神奇!

  (二)提问。师:小朋友,你碰到过这样的事情吗?

  师:你是怎样做的呢?

  二、深入主题

  (一)观看挂图四幅。

  1、玩积木时荣荣不小心把实实的积木弄到了。

  2、喝水时鹏鹏不小心把水洒到了婧婧的身上。

  3、吃饭时龙龙不小心把饭汤弄到笛笛的手上了。

  4、睡觉时文文不小心蹬到了策策的身上了。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边看边说边讨论,幼儿积极发言。

  (二)欣赏歌曲《对不起,没关系》

  三、表演示范

  (一)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进行歌表演练习。

  (二)小朋友可以把生活、学习活动中的事情编成歌词表演。

  四、主题扩展

  学习文明礼貌用语“请、对不起、你好、谢谢、再见!”

  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讲的真好,相信大家都会成为好朋友的!来,我们一起来跳支舞——《好朋友》

  教学反思

  1、带领小朋友继续学习包括“对不起”在内的十字文明礼貌用语:“请”、“对不起”、“你好”、“谢谢”、“再见”,并评选出每周的“文明礼貌用语小明星”,张贴小红花。

  2、通过听故事,小朋友们学会了在与人交往时使用礼貌用语,并懂得礼貌用语在日常交往中的意义。

  3、请小朋友边看图边讨论了如果是自己,会使用什么礼貌用语,从而培养了孩子与人交往的礼貌行为。

  4、通过歌曲,《对不起,没关系》,教育小朋友们之间要友好相处,团结友爱。

  5、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做音乐游戏,并知道了“对不起”的神奇。

5、幼儿园中班社会公开课教案《“对不起”好神奇》含反思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社会公开课教案《“对不起”好神奇》含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动思路】

  我们发现孩子们在游戏、玩耍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小的纠纷、不愉快,有的孩子能处理的很好,可有的`孩子处理的不太得当,结果弄得不欢而散,大家都玩得不开心。可是孩子们又非常需要合作,需要交往、交流。于是我们就尝试着设计了这节教育活动,意在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同伴间的合作关系,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

  【活动准备】

  准备小故事一个、挂图四张、音乐磁带一盒、歌表演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讲故事《“对不起”好神奇!》

  (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老师带小朋友在院子里玩滑梯。只见小朋友们个个玩的非常高兴,只有方雅和小虹虹坐在一边不玩,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老师好奇的走过去问是怎么回事?虹虹委屈的说:“方雅踩了我的脚也不说声对不起!”一句小小的“对不起”这么重要吗?老师要试一试。“方雅,你是踩了她的脚吗?”方雅点了点头,并主动向虹虹道了歉,果然,虹虹不生气了,一对朋友又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去玩了。)

  (2)提问。

  师:“小朋友,你碰到过这样的事情吗?”

  师:“你是怎样做的呢?”

  二、深入主题

  (一)观看挂图四幅。

  1、玩积木时荣荣不小心把实实的积木弄到了。

  2、喝水时鹏鹏不小心把水洒到了婧婧的身上。

  3、吃饭时龙龙不小心把饭汤弄到笛笛的手上了。

  4、睡觉时文文不小心蹬到了策策的身上了。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边看边说边讨论,幼儿积极发言。

  (二)欣赏歌曲《对不起,没关系》

  三、表演示范

  (一)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进行歌表演练习。

  (二)小朋友可以把生活、学习活动中的事情编成歌词表演。

  四、主题扩展

  学习文明礼貌用语“请、对不起、你好、谢谢、再见!”

  【活动延伸】

  老师:小朋友们讲的真好,相信大家都会成为好朋友的!来,我们一起来跳支舞——《好朋友》。

  教学反思

  1、带领小朋友继续学习包括“对不起”在内的十字文明礼貌用语:“请”、“对不起”、“你好”、“谢谢”、“再见”,并评选出每周的“文明礼貌用语小明星”,张贴小红花。

  2、通过听故事,小朋友们学会了在与人交往时使用礼貌用语,并懂得礼貌用语在日常交往中的意义。

  3、请小朋友边看图边讨论了如果是自己,会使用什么礼貌用语,从而培养了孩子与人交往的礼貌行为。

  4、通过歌曲,《对不起,没关系》,教育小朋友们之间要友好相处,团结友爱。

  5、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做音乐游戏,并知道了“对不起”的神奇。

6、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教案《有用的筷子》含反思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教案《有用的筷子》含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了解筷子的种类和作用,知道筷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餐具。

  2.学习使用筷子,做到持筷姿势正确,能挑、拨、夹东西。

  3.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的能力。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筷子的特点和作用,了解不同材料的筷子。

  难点:学会正确地使用筷子。

  活动准备:

  1.收集废旧的一次性筷子若干,并涂上颜色,幼儿每人一双。

  2.每组幼儿的桌子上摆放玻璃球、杏(话梅)核、小纸团、玉米粒等,供幼儿练习持筷夹东西。

  3.几种常见的筷子(竹筷、木筷、铁筷、塑料筷、不锈钢筷等)。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出筷子:“兄弟俩,一样长,是咸还是淡,它们先来尝。”引导幼儿猜出谜底后,教师出示各种筷子。

  2.引导幼儿观察筷子,了解筷子的特点、制作材料和作用,并提出问题。

  (1)筷子是什么样子的?(先引导幼儿回答后,老师小结:筷子像两根小棍儿,上边粗、下边细,上面是方的、下面是圆的,有的筷子上下都是圆的,筷子的表面很光滑)

  (2)老师这里有几种筷子?(有木筷、竹筷、所料筷、铁筷等,筷子的颜色也各不相同)

  (3)这些筷子是干什么用的?(先引导幼儿回答后,老师小结:木筷、竹筷、塑料筷、不锈钢筷是人们吃饭用的,铁筷子一般是帮助人们夹一些如蜂窝煤、焦炭等比较烫的物品,长的木筷或竹筷大多用来夹刚炸好的油条,以免烫伤)

  (4)为什么吃饭用筷子更好?(幼儿回答,老师小结:筷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餐具。长期使用筷子吃饭,能锻炼手指动作,使手部活动灵活,并能开发智力。外国人吃饭一般都用刀等)

  3.启发幼儿联想。

  (1)你还见过或知道有什么样的筷子?(幼儿自由回答,老师小结: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悠久,所以筷子的种类也比较多,有一些筷子比较名贵和讲究,如过去皇宫里使用的象牙筷、骨筷、银筷等,现在已陈列在博物馆保存,供人们欣赏)

  (2)出示一次性筷子,让幼儿了解一次性筷子虽然使用比较方便、卫生,但为了保护树木,国家已禁止生产一次性筷子。并让幼儿想一想,一次性筷子用完后还可以做什么用?(练习夹东西、拼摆图形、涂上颜色做筷子操、回收造纸等)

  4.老师讲解用筷子的'方法,并示范:两根筷子都放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中间,大拇指在连根筷子的上面,食指抵住一根筷子,中指在两根筷子中间,无名指抵住另一根筷子,小拇指在无名指下面。

  5.幼儿练习拿筷子:每个幼儿用右手拿一双筷子,按老师讲解的方法学拿筷子,练习用筷子夹、挑、拨桌上准备的东西,比一比谁夹得多、夹得快。教师巡回指导,纠正不正确的动作,并启发幼儿说一说:什么东西好夹,什么东西不好夹?为什么?是拿筷子的上面好夹?还是拿下面好夹?为什么?(玻璃球和玉米粒等因为光滑且小难夹,杏核和小纸团有棱角好夹)

  6.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筷子好用?为什么?(竹筷、木筷好用,因为竹筷、木筷不滑,好夹东西)

  (2)用筷子吃饭时应注意什么?(不咬筷子、不用筷子击桌子、击碗,不拿筷子玩等)

  活动延伸

  1.用旧挂历纸自制纸筷子,供游戏时用。

  2.收集旧的一次性筷子,和老师一起涂色,制作筷子操器械。

  3.学做筷子操。

  活动反思:

  通过猜谜语,引起了幼儿观察筷子的兴趣,认识了筷子的特点、种类及什么情况下使用筷子,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拿筷子的方法,在老师的帮助下,85%的幼儿基本学会了拿筷子,会用筷子,同时也发展了幼儿手部小肌肉动作的灵活性。

7、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教案《三只想生病的小狗》含反思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教案《三只想生病的小狗》含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懂得妈妈关心自己,自己更要关心妈妈。

  2、鼓励幼儿大胆地在同伴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3、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VCD。

  活动过程:

  1、小朋友,你们想生病吗?可是有三只小狗却想生病,他们为什么想生病呢?

  2、欣赏故事后讨论。

  小狗为什么想生病?

  他们生病了,狗妈妈是怎么照顾他们的?

  结果狗妈妈怎么啦?他们这样做对吗?

  小狗妈妈病倒后,这三只小狗又是怎样想的呢?他们是怎样做的?

  3、讲述自己应如何去关心妈妈。

  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照顾你的?为你做了哪些事?

  妈妈这么爱我们,我们应该怎样关心妈妈?

  故事:《三只想生病的小狗》

  灰狗妈妈有三个宝宝:小黄狗、小黑狗和小花狗。三只小狗真淘气,常给灰狗妈妈添麻烦,可妈妈从来不生气。

  有一天,住在隔壁的小白狗妹妹生病了,躺在床上。白狗妈妈陪着她,还给她买好吃的。

  三只小狗很羡慕,都说:“呀!生病真好!生病真好!妈妈陪着,还有好吃的。”

  三只小狗也想生病,就一齐跑去问白狗妹妹:“白狗妹妹,怎样才会生病啊?”

  白狗妹妹说:“下雨天淋了雨,就会生病的。”

  三只小狗望网窗外说:“天公公,下雨吧!”

  白狗妹妹说:“你们真傻,生病可难受啦!”可是不管白狗妹妹怎么说,三只小狗都不听。

  白狗妹妹生气了:“我不跟你们说了。”她转过身,不理三只小狗了。

  三只小狗跑出屋外,等着下雨。天公公真的下雨了。

  “好极了,好极了,真痛快!”三只小狗在雨中跳起舞来,绒毛都淋湿了。

  灰狗妈妈看见了,可着急了,连忙喊着:“宝宝,快进来,淋着雨,会生病的。”

  三只小狗不理妈妈,妈妈急坏了,只好跑出门外,把小狗一只一只拉进屋里。

  夜里,小黄狗开始打喷嚏,打了一个又一个。接着小黑狗和小花狗也打起喷嚏来:“阿嚏!阿嚏!”打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三只小狗发起烧来,躺在小床上,嘴里不停地喊:“妈妈呀,妈妈呀,难受啊,难受啊……”

  灰狗妈妈急坏了,一会儿给小黄狗吃药,一会儿给小黑狗、小花狗吃药,忙得团团转。

  “妈妈,我要吃苹果。”小黄狗一嚷,妈妈赶紧去买。

  “妈妈,我要吃梨。”小黑狗一嚷,妈妈赶紧去买。

  “妈妈,我要吃雪糕。”小花狗一嚷,妈妈摇摇头说:“傻孩子,发烧不能吃雪糕。”“那么,就吃葡萄吧。”妈妈只好去买。

  过了三天,三只小狗的病全好了,可是灰狗妈妈却病倒了,躺在床上,不吃也不喝,三只小狗很害怕,“呜呜呜呜“哭起来。

  白狗妹妹听见了,赶紧告诉白狗妈妈。他们连忙跑过来,见灰狗妈妈病得很重,就把她送到医院里去了。

  灰狗妈妈住在医院,三只小狗天天都去探望妈妈。

  出院那天,三只小狗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们以后再也不生病了,生病真难受。”

  活动反思:

  在阅读活动的生活情景中,蕴涵着许多问题,有的问题是在孩子认知环境中提出的,如“为什么白狗妈妈端给狗妹妹吃东西?”有的是受某些因素影响产生的,如“什么是羡慕呀?”作为老师要抓住孩子提出的问题,并以此引发孩子的思考,因为某些问题能够帮助孩子产生矛盾和冲突能激起孩子间的互动,尝试运用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孩子思维流畅性的发展。

  一、在问题中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

  在“三只想生病的小狗”的阅读活动中,孩子们对于“为什么三只灰狗都躺在床上?”的问题,他们有的说是小狗生病了,有的觉得小狗懒,还有的认为是天冷小狗不愿意起床,虽然这些都是种种假想,但在孩子们的眼中,这就是他们真实的想法,是他们自己的感受,由此看来问题的提出、解决,促进了孩子思维流畅性的发展,思维变通,标志着孩子思维的灵活性。

  二、在问题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本次阅读活动中的另一问题“为什么白狗妈妈推着灰狗妈妈”从这表面现象中其实隐藏着隐性的教育价值,即升华到情感问题,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朋友间要互相帮助,在大人忙碌的情况下不无理取闹,要体谅妈妈爸爸的劳动,要关爱家人、朋友等,在这些问题中习得经验,形成良好的品质。

  所以作为老师在活动中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因为只有当问题真正成为孩子的问题时,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

8、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教案《我想知道的端午节》含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教案《我想知道的端午节》含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设计思路:

  端午节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些陌生的,孩子知道比较多的知识点都是围绕粽子展开的,对节日本身的来历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在以往的节日教育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的节日意识都相对比较薄弱,知识量也比较小,通常老师采用的方式也是灌输式的,希望通过老师的说,能够让孩子了解节日,知道节日,但往往效果不佳,针对这种状况,我结合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开展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在观察、品尝中发现粽子的口味、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初步了解粽子的制作过程。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FLASH《屈原的故事》。

  2、幼儿收集的各种各样的粽子。

  3、录像:包粽子。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在观察、品尝中发现粽子的口味、形状是多种多样的。

  活动难点:知道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活动流程:

  故事导入——展示介绍——品尝交流——包粽子。

  活动过程:

  一、观看flash,听《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1、提问: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

  人们过端午节纪念谁?

  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人们是用哪些方法来纪念屈原?

  2、拓展交流: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二、展示、介绍“我收集的粽子”,了解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

  1、展示幼儿收集的粽子,了解粽子种类的多样。

  提问:你带来的是什么粽子?

  它是什么形状、什么口味的?

  2。观看录像:包粽子,了解、认识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

  提问:你知道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吗?

  (根据幼儿所述,一一出示相应材料并加以认识。)

  3、完整观看录像:包粽子

  讨论:你看到人们是怎么包粽子的?

  三、品尝粽子、交流粽子的口味等,体验过端午节的乐趣。

  1、把你带来的粽子请好朋友尝一尝,看看你们的粽子有什么不一样?

  四、延伸活动——包粽子。

  活动反思:

  在近期的业务学习中,园长曾指出我们老师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缺乏时代性和时尚性,活动设计不能很好地贴近生活,自己好好想想,的确平时可能过分地依赖“学习”一书,把以往比较重视的节日教育等方面都抛之脑后了,有的时候也只是在晨谈活动中偶尔提起一下,以为孩子记住节日的名称和日期就行了,却不曾想到,就在这一次次不重视中,孩子丧失了无数获取知识,增强名族自豪感的机会。因此,趁端午节来临之际,赶快纠正自己之前的错误做法,设计并实施了这样一次端午节活动。

  其实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同时也是对老师的信息量和知识量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只有当老师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有可能不误人子弟,因此在本次活动前,我自己首先收集了一些关于端午节的`资料,寻找到一些课件,希望通过这些资料,让孩子更好地获取到有关端午节的知识。整个活动,因为自己事先做的准备比较充分,因此对孩子的回应比较游刃有余,同时对孩子的一些疑惑也能解答地比较到位。

  纵观整个活动,我觉得涵盖的知识量是比较大的,所以每一个点并没有挖得很深很透,对孩子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包粽子的环节最后我没有实施,把它当做之后的一个延伸活动来进行。

  从孩子的表现来看,他们的兴趣很高,能够投入到活动中,通过这个活动,他们知道了屈原,了解了粽子的制作过程,这两个点是他们比较关注的,我想如果把这些环节设计成几个小活动,可能会更好,毕竟对于中班孩子来说,在一个活动中解决太多的问题是有很大难度的,这是我考虑不周的地方。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