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小石潭记获奖一等奖说课稿

2023-08-21 14:44:31

  小石潭记获奖一等奖说课稿

小石潭记获奖一等奖说课稿

1、小石潭记获奖一等奖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所以我设计让多种艺术形式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启迪思维。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力,引导学生将《小石潭记》改编成一首乐曲、一幅图画、一部风光片以唤起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艺术感知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课前资料交流法、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尝试用其它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4、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布置预习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时

  借助其他艺术手段解读文学作品。

  一、走进音乐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调

  1、聆听文章的配乐朗读,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2、找出文章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3、为了更好的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老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通过想象音乐的曲调,引入对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经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从而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而资料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4、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并给予听读要求──将《小石潭记》绘成一幅画。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二、走进美术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复习课文翻译:

  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展示课件中相关的画面,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从而加强学生的艺术直观感受。

  2、学生自由发言:

  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并说出原因。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相应做出引导总结出文章言简意丰景中含情的语言特色,比喻拟人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3、质疑:

  为文章改名如何?改称: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如何。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色。

  4、随笔写作练习:

  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开想象的景物,进行描写。

  在这个环节中锻炼学生灵活模仿文章语言特色的写作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一教学步骤,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与柳宗元同游

  1、请学生在教师展示的图片中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写的寂静清幽的景色特点。

  2、学做摄影师,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忠于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镜头?请找出你镜头变化的内容。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从而明确本文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

  2、宗元怀才不遇失意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柳那么还有那些中国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2、小石潭记获奖一等奖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二、素质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具体实施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在第一课时我们了解了作者与背景资料疏通了文意。所以本课以检查字词句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2、整体感知 走近《小石潭记》

  朗读 读清文章线索;这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赏读 描绘一幅美景。要求学生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设计意图: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达到美育的目的。

  3、与柳宗元同游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主要是探讨写景的方法)

  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引导总结)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体会感情,与柳宗元对话

  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向学生质疑:前文的“乐”,后文的“忧”一乐一忧,为何?)

  第四段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

  设计意图: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他是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在引导时我联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景“小桥流水人家”就是这么温馨的场景越发激起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柳宗元也是一样因美景而生感伤,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所以他有“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感慨。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如果学生能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

  2)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你能体会柳宗元当时悲凉的心境吗?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与柳宗元对话。

  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想听听学生们对柳宗元这一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也想知道他们怎么看待生活中的逆境。这体现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师生共同总结:(谈收获)

  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写作上借鉴本文描写景物的手法。

  6、课外作业:(收集有关山水的名句)

  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欣赏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七、反思

  授完本课觉得成功之处是:分析文章重点时,是引导学生在赏析词句的基础上来理解写景的手法。如第一段对一连串的动词的揣摩,第二段对“潭中鱼可百许头”中“头”字的探讨,鱼的量词怎么能用“头”呢?引导学生用“条”、“尾”、等量词,联系课文语境进行比较阅读。得出用“头”字,写出了鱼的可爱之态,照应了怡然不动的特定镜头。又思第三段对“犬牙”一词也进行质疑,为何不用“猪牙”,或“猫牙”呢?这里要看哪种牙形容“岸势”最为形象。一比较还是原文最为精妙。

  通过揣摩、探讨与分析思考,学生对移步换景,特写镜头,侧面描写,运用修辞这几种手法写景就掌握理解了。本文的重点就迎刃而解了。

  不足之处:在难点的把握上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得不够好。

3、小石潭记获奖一等奖说课稿

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它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情。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被贬居生活的孤寂和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我认为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2)了解作家作品的常识,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及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和能力,疏通文意。

  3)学习本文对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及背诵全文。

  2、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的感情。

  2)体会作者笔下的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三、重难点的确定: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的写作特色,这应是学习的重点。其次,疏通文意是重点之二。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作者这种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是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系统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也有一定的能力。只是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朋友兴趣。

  五、教法设想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和探究中学习,从而达到提高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六、学法指导:

  1)教学千法,朗读为本。特别是文言文,“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多读是关键。

  2)质疑法和讨论:有疑才会去探索,讨论能明辨是非。

  3)点拨法:难点的突破还靠教师巧妙的引领和点拨。

  4)卡片制作:知识复习巩固。

  七、课时安排

  3课时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中华大地,山川秀美。“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多少文人墨客,倾心讴歌。唐代诗人王勃即兴写就《滕王阁序》,使南昌滕王阁顿生光辉;宋代文豪欧阳修一篇《醉翁亭记》,让滁州醉瓮亭名扬天下;范仲淹的应邀之作《岳阳楼记》借景抒情,让人心旷神怡。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贬居永州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珍品。让我们跨越时空,与柳宗元一起同游“小石潭”,去领略永州优美的风景吧。)

  (设计意图:引用本导语意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课件出示:图片《江雪》引出作者,学生参考注释及已有的资料,了解作者作品以及背景资料,并在小组交流。交流之后,课件呈现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形式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家的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播放课文朗读(要求学生听范读,给生字注音,扫清文字障碍,把握句读停顿。)

  2、学生自读课文(读熟,读流利。)

  3、抽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吐词清楚、声音洪亮;读出句读、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朗读为先,诵读是基本方法和基本任务。教会学生读文言文的方法。)

  (四)、自主探究,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参考资料和课后注释,疏通文意。圈点勾画疑难句子,小组讨论,如还不能解决的难句,全班讨论,老师在点拨,同时老师强调重点词句的理解翻译。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五)、课堂检测:(课件出示练习题)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

  3)心乐之( )

  4)参差披拂( )( )

  2、一词多义:

  “以”、“可”、“清”、“许”等

  3、翻译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遂。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其岸势犬牙参互,不可知其源。

  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自学情况,调整掌控教学效果。教师插漏补缺、强调重点。)

  (六)、与作者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投影问题,引导思考)

  1)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小石潭有哪些景物?它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重点品读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探究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教师先作示范,学生仿写:课内如完不成,课外继续完成)

  1)选一处文中自己最喜欢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可以发挥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游览的兴趣。

  2)请3——5名同学给全班同学导游。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

  (七)、品味文章,与作者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景。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称赞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美景,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哪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呢?你能不能结合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伤从何而来呢?

  (设计意图:按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理解文中包含的情感,就是寓情于景。这样来突破难点。)

  (八)、师生共同总结反思:

  1、学了这一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九)、课外作业: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翻译全文。

  3、收集已学过的写景的古代诗文,并欣赏。

  4、做知识卡片。

  附板书设计:

  发现小潭 闻声 取道 见形 移步换景

  潭水:清澈 侧面描写

  潭中景物 特写镜头

  游鱼:动静结合

  《小石潭记》 浮身:曲折蜿蜒

  小潭源流 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4、小石潭记获奖教案一等奖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师:林语堂说“文章是纸上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穿越到唐朝,跟着柳宗元一起去永州的小石潭看一看。(板书课题及作者)此行我们有三个目的,一是欣赏小石潭的美景,二是体悟柳宗元对小石潭的情感,三是让同学们学到写作的技巧。(板书:景,情,技)

  二、朗读课文,欣赏美景。

  1、一读,读准字音,分享新知。

  师:欲知小石潭的景色美在何处,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自己学到的新的字词知识圈点勾画出来,一会儿在全班分享。(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

  师:我们开始分享你获得的新的字词知识。从这个小组开始,每个人至少说一个,不重复,开始!

  生1:篁竹,篁huánɡ,竹林的意思。

  生2:清冽,“冽”是两点水。

  (生3-10分别分享了参、差、俶、悄怆、翕、卷、龚等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二读,读准节奏,读出美感。

  师:刚才大家自由读了,老师无法判断大家朗读水平究竟如何,请同学们把书拿起来,老师给大家放段音乐,我们一起美美地朗读,读准停顿,注意节奏。(播放《出水莲》古筝音乐,生大声齐读课文)

  3、三读,观赏画面,体悟情感。

  师:读得非常准确,可是老师觉得缺少一点情味。假如你是柳宗元,游了小石潭写下这篇文章,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你写得这么美,读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感觉呢?

  生:自我欣赏!

  师:对啦!下面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请大家听着音乐,看着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一下什么叫自我欣赏。(师诵读课文,大屏幕展示小石潭美景图画及文字,配乐。生齐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带着这种情感,看着画面再读一遍?

  生(齐):想!

  师:好!给你们机会! (生齐带着感情朗读)

  师:这次老师觉得你们读得很投入,不但读出了自我欣赏的感觉,而且读出了对美景的喜爱之情,令人陶醉。

  4、四读,寻访美景,概括内容。

  师:那我们读完了,发现《小石潭记》其实就是将柳宗元去小石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了,如果老师让你给题目加一个字,哪个字最恰当?

  生(齐):游!

  师:它其实就是一篇游记。顾名思义,谁给大家说说何谓游记?

  生11:我认为就是去一个地方游玩,然后把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师:说得很正确。那么我们一般去哪儿游玩?

  生(七嘴八舌):景色优美的地方,名胜古迹……

  师:去游玩以后,我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就是一篇游记。倘使我们在写游记时善于抓住景物特点,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那绝对就是一篇优美的游记。那么柳宗元游小石潭时见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迅速在课文中寻找美景,每种景物用一个字表示出来。发现什么就说什么,不要重复,从这位同学开始说。

  生12:竹。

  师:竹(板书)

  (生13—19,依次说了潭、溪、鱼、石、树、岸、水等)

  师:这些景物都集中在哪几段?

  生(齐):1-3段!

  师:那么,就让我们再读读1-3段,看这些竹,树,石,水,鱼,溪、岸都有什么样的特点。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景物,在书上做旁批,写出它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我最喜欢水:“小石潭的水是多么美啊!它的声音如鸣佩环,清脆悦耳。你看,连鱼游动都好像在空中一样,它是多么的清澈啊!”

  师:请同学们抓住特点,写下你的观点。如果哪位同学觉得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你可以举手示意一下,老师就会给予你帮助。绝对不允许别人在行动,而你只心动。

  (生在旁批书写)

  生20:我读了关于树的描写,联想到了:青翠的树林郁郁葱葱,走进树林,精神气爽,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

  师:你写得太好了。能调动自己想象和感官,写出树的郁郁葱葱让你感到心旷神怡,心情一下子就变好了,融入了感受。

  生21:我觉得溪水描写的非常的好,因为他说溪水像蛇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明灭可见。它就像一条透明的带子一样,十分的清澈,一直飘向远方,给人一种柔和柔美的感觉。

  师:你抓住了溪水的形和色,运用比喻,把小溪比作透明清澈的带子,一个“飘”字,轻盈而有动感。

  生22:我写的是石。石头在岸边,露出水面,石面光滑,鱼儿从石底钻出,青苔长在石头底下,石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水里的石头被水洗的五彩斑斓,让人联想到了橱窗里美丽的宝石。

  师:哇!老师觉得你的想象力好丰富,你的词汇量真的很棒,掌声送给小才女。

  生23:我写的是小石潭的小溪,作者在写小溪的时候,小溪的优美。给人一种清美的感觉。

  生24:我写的是小石潭的小溪。作者在写小溪的时候,小溪的优美,给人一种清美的感觉。

  师:什么感觉?小溪是什么样子的?

  生:蜿蜒曲折的。

  师:文中用哪四个字形容的?

  生(齐):斗折蛇行。

  师:那么“斗”的意思是什么啊?

  生(齐):北斗星。

  师:蛇就是蛇,那它在这里就是一个比喻,说谁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

  生(齐):溪水。

  师:同学们可以在前面加一个字“溪”,溪斗折蛇行,那么注意这个“斗”和“蛇”,因为它是比喻,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看一看还有没有类似的用法呢?

  生25:“犬牙差互”的“犬牙”,像狗牙那样。

  师:这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比喻嘛!在古汉语中这种现象叫做“名词作状语”。

  师:美景赏得不错。现在老师再给个难题挑战一下,请将景物特点浓缩成一个字加在景物前面。竹的特点是什么?

  生(齐):翠!

  (生依次在“树”前加“青”,“石”前加“怪”,“水”前加“冽”)

  师:鱼呢?

  生(齐):多!

  师:哪一句说鱼多?

  生(齐):潭中鱼可百许头。

  师:“百”是什么意思?

  生:一百。

  师:“许”呢?

  生:大约。

  师:噢,是大约的意思啊?那“可”呢?

  生:大约。

  师:“可”是大约的意思,“许”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今天来听课的老师挺多的,我说“听课者可二百许”,啥意思?

  生:听课的有二百来人。

  师:那“许”表示什么意思啊?

  生:来。

  师:“许”表约数,在这里可以解释为“来,多”。《核舟记》中描写核舟时说“高可二黍许”,“可”和“许”我们都学过了,要会迁移,经常举一反三,积累的文言词汇就越来越多。那么小个潭,鱼确实很多,鱼的主要特点是多么?

  生28:乐!

  生29:曲!

  师:你思维很活跃。曲折嘛!(在“溪”后面添上“曲”)当然弯也可以,只是我们追求最佳!那么岸是什么样子?

  生:犬牙差互,差!

  师:“参差”是个词语,不能单独使用,那个词能表示它的乱和交错呢?

  生30:杂!

  师:可以,但是“杂”不能表示出互相交错的意思啊!

  生31:交错,错开,错!

  师:后面的同学说“错”并作了解释,我觉得有道理。(在“岸”后面板书“错”)这些景物的特点大家都概括出来了,可是大家看黑板,老师觉得不工整,读读看。

  生(齐):竹翠树青;石怪水冽鱼乐;溪曲岸错。

  师:加一个词,都变成六个字,例如:石潭竹翠树青。

  生32:有“石怪”了,用“小潭”更好。

  师:你有善于发现的眼睛,还有善思的头脑,改得好!小潭竹翠树青。(板书:小潭)“溪曲岸错”前加什么好呢?

  (生交头接耳,抓耳挠腮状)

  师:问渠那得清如许?

  生(齐):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柳宗元之所以看到“溪曲岸错”,是因为他在寻找源头啊!

  生33:寻源!寻源溪曲岸错。

  师:思维敏捷!(板书:寻源)让我们齐读思维劳动的成果,凝练地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生(齐):小潭竹翠树青,石怪水冽鱼乐,寻源溪曲岸错。

  三、游记寻踪,学习写法。

  师:这么优美的景色,作者是从哪里出发,去欣赏美景的?

  生(齐):小丘!

  师:我们跟着柳宗元“从小丘西行”,“西”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向西!

  师:很好!文中还有哪些方位词需要这样解释?

  生34:“潭西南而望”的“西南”要解释成“向西南”。

  生35:“下见小潭”的“下”要解释成“向下”。

  师:方位名词放在动词前面的时候,表示行为的方向,也是名词作状语的一种形式。好!我们从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36:出现了篁竹!听到了悦耳的水声!

  师:为了欣赏水,柳宗元怎么做的?

  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师:大家看,刚才出发的地方是小丘,现在站在潭边,一路走来,景物不断变化,在游记中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37:移步换景。(板书)

  师:知识面很广!现在我站在小石潭边,向下看到了水和鱼,寻找源头向西南又看到了溪、岸,(情景模仿)这个时候我移动了没?

  生:没有!

  师:我没动,可是看到的景物变了没?

  生:变了!

  师:什么原因?

  生38:眼睛在变!

  师:老师的眼睛变成外国人的啦?(生笑)说准确。

  生39:视线在变。

  师:对呀,一定要表意清楚准确。我向后看,看到这么多老师;我向左边看,看到这么多戴眼镜的小博士们。(肢体语言辅助)我人没有变,脚步也没移动,可是我看到的景物变了,这种写法你们知道吗?

  生40:定点观景。(师板书)

  师:在写景物的时候,你还发现有什么写法?(生面面相觑)

  师:比如鱼,刚去的时候鱼是什么状态?用文中的词句表述。

  生(齐):佁然不动。

  师:什么意思?

  生41:呆呆地停在水中不动。

  师:鱼在做什么?猜猜看!

  生42:睡觉!

  生43:思考!

  师:鱼儿要么睡觉,要么若有所思的样子。这是对它们的一种什么状态的描写?

  生(齐):静态!

  师:正在这时人来了,听见脚步声了,它们怎么做的?

  生(齐):俶尔远逝!

  师:怎么理解?

  生44:忽然向远处游去。

  师:发现人来了,害怕呀,赶紧逃!为什么后来又“往来翕忽”?什么意思?

  生45:来来往往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师:为什么呢?

  生46:因为柳宗元他们没有恶意。

  师:太对了!所以呢,这时候鱼就仿佛在和人在嬉戏。哪一个词表现出了这种情态?

  生47:悠然自乐。

  师:鱼的乐和人的乐自然地融在了一起。描写鱼的时候从“佁然不动”到“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什么写法?

  生(齐):动静结合!

  师:所以我们在描写景物的时候既要写它的静态,也要写它的动态,做到动静结合,这样的话就更具情态,更有趣味。写鱼的时候,柳宗元只是写了鱼吗?

  生48:还写了水的清澈。

  师:从哪些词句看出水清?

  生49: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生50:皆若空游若无所依。

  师:就好像在空气中游一样。看不到水,透明清澈。柳宗元在这里提到水了吗?

  生(齐):没有。

  师:写鱼是为了写水的清澈。他通过描写鱼的影子和鱼游动的状态表现出水的清澈,这种方法应该是什么?

  生51:里外结合。

  师:有点意思,不够准确。比如现在你们很安静,可是我不直接说安静,而是说连老师喘气声都听得到,这是用什么方法?

  生:侧面描写。烘托。

  师:对啦,以鱼烘托水,就是侧面烘托。(板书)其实这种写法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给我们展现过。想想看在描写哪种景物的时候用到这种方法了?

  生(齐):月光。

  师:苏轼没有一个字提到月,但通过院子里的'树影让我们感受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和美好。我们写作时可以尝试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四、借景品情,感悟心境。

  师:我们经常说情景交融,用这样出色的方法描写出如此美景的柳宗元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七嘴八舌):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乐!

  师:“乐”很恰当,因为眼前的景用一个最通俗的概括就是?

  生(齐):美!

  师:景美人乐。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啊?

  生:拍照留念。流连忘返。

  师:那时照相机还没发明,柳宗元没得拍,那他是不是流连忘返?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生(七嘴八舌):不是,从“不可久居”可以看出来。

  师:对!那“不可久居”什么意思?“可”是大约的意思吗?

  生(齐):不可以长时间的停留。不是,是“可以”!

  师:对,这就是一词多义。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

  生52:因为“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坐在潭边,四周静悄悄的没有什么人,寒气透骨,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师:这种忧伤是因为什么造成的?

  生53:以其境过清!“以”的意思是“因为”。

  师: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了,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是什么变了?

  生(齐):心情变了。

  师:是啊,其实景还是那个景,只是我们的心情变了,眼中的景也就变了。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柳宗元的心情是由乐转凄。(板书)为什么看着眼前的美景,柳宗元的心情会发生了变化呢?

  生54:因为柳宗元被贬官了!

  师:柳宗元被贬官,他能高兴么?你了解的柳宗元是什么样的人?

  生55:胸怀大志,心系天下苍生。

  师:他胸怀大志却被贬官了,心情不好。开始心情还好着呢,看着美景怎么一会就突然转变了?

  生56:他觉得自己和小石潭相似。

  师:怎么相似?

  生57:小石潭有优美的景色却没人欣赏,他是一个人才却无人赏识。

  师:你像一个演讲家,说得真好!小石潭这么优美的景色无人来赏,柳宗元才华横溢,胸怀大志,不但得不到赏识,反而被贬成一个无事可做的柳州司马,他的境遇和眼前的小石潭很相似。刚才这个同学把二者的相似点抓得很好,由小潭美景联想到自己的遭遇,空有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施展,柳宗元眼前的美景都变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柳宗元眼中的景不再优美,而是怎样的?

  生58:凄清!

  师:这个词捕捉得很好。从哪个词可以表现出柳宗元的感受?

  生59:忧伤,人忧伤!

  师:明明去了去了几个人?

  生(齐):六个!

  师:六个人,怎么说寥寥无人?那是他自己特别的郁闷,得不到赏识,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他此时的感受应该是?

  生60:孤独寂寞!

  师:“人忧伤”准确还是“人孤独”贴切?

  生(齐):孤独!

  师:景凄清,人孤独!(板书)说到孤独,我想到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齐背一下。

  生(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注意这首诗里有两个字,一个是“孤”,一个是“独”。当时柳宗元被贬幽州,心情是格外的孤独,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景为情生”。同学们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么?(生一时无语)

  师:举个例子,比如说:秋天了,刘禹锡满怀豪情,他看到是什么样的景?

  生(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师:漂泊天涯的游子马致远看的是什么样的情形?

  生(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同样是在秋天,因为心情的不同所以看到情景不同。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齐):春天。

  师:鸟语花香的时候,但是在饱经离乱之苦,忧国忧民的杜甫眼中,是什么样的?

  生(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正确。同样是春天,谁能说两句表现心情好的时候眼中的景象诗?

  生61:杜甫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师:诗句说的极好,作者却张冠李戴啦!这是《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作者是?

  生62:白居易。

  师:同样的季节,看到的不同的景象,原因何在?

  生(齐):心情不一样。

  师: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五、小结全文,力争成诵。

  师:这节课我们跟着柳宗元一起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学到了这些写作的方法技巧,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近失意、郁闷却不颓废的柳宗元,在音乐声看着大屏幕上的美景,朗读或者背诵,盘点收获。

  生:(齐读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下课!谢谢同学们。

5、小石潭记获奖教案一等奖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师:林语堂说“文章是纸上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穿越到唐朝,跟着柳宗元一起去永州的小石潭看一看。(板书课题及作者)此行我们有三个目的,一是欣赏小石潭的美景,二是体悟柳宗元对小石潭的情感,三是让同学们学到写作的技巧。(板书:景,情,技)

  二、朗读课文,欣赏美景。

  1、一读,读准字音,分享新知。

  师:欲知小石潭的景色美在何处,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自己学到的新的字词知识圈点勾画出来,一会儿在全班分享。(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

  师:我们开始分享你获得的新的字词知识。从这个小组开始,每个人至少说一个,不重复,开始!

  生1:篁竹,篁huánɡ,竹林的意思。

  生2:清冽,“冽”是两点水。

  (生3-10分别分享了参、差、俶、悄怆、翕、卷、龚等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二读,读准节奏,读出美感。

  师:刚才大家自由读了,老师无法判断大家朗读水平究竟如何,请同学们把书拿起来,老师给大家放段音乐,我们一起美美地朗读,读准停顿,注意节奏。(播放《出水莲》古筝音乐,生大声齐读课文)

  3、三读,观赏画面,体悟情感。

  师:读得非常准确,可是老师觉得缺少一点情味。假如你是柳宗元,游了小石潭写下这篇文章,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你写得这么美,读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感觉呢?

  生:自我欣赏!

  师:对啦!下面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请大家听着音乐,看着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一下什么叫自我欣赏。(师诵读课文,大屏幕展示小石潭美景图画及文字,配乐。生齐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带着这种情感,看着画面再读一遍?

  生(齐):想!

  师:好!给你们机会! (生齐带着感情朗读)

  师:这次老师觉得你们读得很投入,不但读出了自我欣赏的感觉,而且读出了对美景的喜爱之情,令人陶醉。

  4、四读,寻访美景,概括内容。

  师:那我们读完了,发现《小石潭记》其实就是将柳宗元去小石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了,如果老师让你给题目加一个字,哪个字最恰当?

  生(齐):游!

  师:它其实就是一篇游记。顾名思义,谁给大家说说何谓游记?

  生11:我认为就是去一个地方游玩,然后把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师:说得很正确。那么我们一般去哪儿游玩?

  生(七嘴八舌):景色优美的地方,名胜古迹……

  师:去游玩以后,我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就是一篇游记。倘使我们在写游记时善于抓住景物特点,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那绝对就是一篇优美的游记。那么柳宗元游小石潭时见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迅速在课文中寻找美景,每种景物用一个字表示出来。发现什么就说什么,不要重复,从这位同学开始说。

  生12:竹。

  师:竹(板书)

  (生13—19,依次说了潭、溪、鱼、石、树、岸、水等)

  师:这些景物都集中在哪几段?

  生(齐):1-3段!

  师:那么,就让我们再读读1-3段,看这些竹,树,石,水,鱼,溪、岸都有什么样的特点。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景物,在书上做旁批,写出它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我最喜欢水:“小石潭的水是多么美啊!它的声音如鸣佩环,清脆悦耳。你看,连鱼游动都好像在空中一样,它是多么的清澈啊!”

  师:请同学们抓住特点,写下你的观点。如果哪位同学觉得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你可以举手示意一下,老师就会给予你帮助。绝对不允许别人在行动,而你只心动。

  (生在旁批书写)

  生20:我读了关于树的描写,联想到了:青翠的树林郁郁葱葱,走进树林,精神气爽,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

  师:你写得太好了。能调动自己想象和感官,写出树的郁郁葱葱让你感到心旷神怡,心情一下子就变好了,融入了感受。

  生21:我觉得溪水描写的非常的好,因为他说溪水像蛇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明灭可见。它就像一条透明的带子一样,十分的清澈,一直飘向远方,给人一种柔和柔美的感觉。

  师:你抓住了溪水的形和色,运用比喻,把小溪比作透明清澈的带子,一个“飘”字,轻盈而有动感。

  生22:我写的是石。石头在岸边,露出水面,石面光滑,鱼儿从石底钻出,青苔长在石头底下,石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水里的石头被水洗的五彩斑斓,让人联想到了橱窗里美丽的宝石。

  师:哇!老师觉得你的想象力好丰富,你的词汇量真的很棒,掌声送给小才女。

  生23:我写的是小石潭的小溪,作者在写小溪的时候,小溪的优美。给人一种清美的感觉。

  生24:我写的是小石潭的小溪。作者在写小溪的时候,小溪的优美,给人一种清美的感觉。

  师:什么感觉?小溪是什么样子的?

  生:蜿蜒曲折的。

  师:文中用哪四个字形容的?

  生(齐):斗折蛇行。

  师:那么“斗”的意思是什么啊?

  生(齐):北斗星。

  师:蛇就是蛇,那它在这里就是一个比喻,说谁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

  生(齐):溪水。

  师:同学们可以在前面加一个字“溪”,溪斗折蛇行,那么注意这个“斗”和“蛇”,因为它是比喻,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看一看还有没有类似的用法呢?

  生25:“犬牙差互”的“犬牙”,像狗牙那样。

  师:这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比喻嘛!在古汉语中这种现象叫做“名词作状语”。

  师:美景赏得不错。现在老师再给个难题挑战一下,请将景物特点浓缩成一个字加在景物前面。竹的特点是什么?

  生(齐):翠!

  (生依次在“树”前加“青”,“石”前加“怪”,“水”前加“冽”)

  师:鱼呢?

  生(齐):多!

  师:哪一句说鱼多?

  生(齐):潭中鱼可百许头。

  师:“百”是什么意思?

  生:一百。

  师:“许”呢?

  生:大约。

  师:噢,是大约的意思啊?那“可”呢?

  生:大约。

  师:“可”是大约的意思,“许”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今天来听课的老师挺多的,我说“听课者可二百许”,啥意思?

  生:听课的有二百来人。

  师:那“许”表示什么意思啊?

  生:来。

  师:“许”表约数,在这里可以解释为“来,多”。《核舟记》中描写核舟时说“高可二黍许”,“可”和“许”我们都学过了,要会迁移,经常举一反三,积累的文言词汇就越来越多。那么小个潭,鱼确实很多,鱼的主要特点是多么?

  生28:乐!

  生29:曲!

  师:你思维很活跃。曲折嘛!(在“溪”后面添上“曲”)当然弯也可以,只是我们追求最佳!那么岸是什么样子?

  生:犬牙差互,差!

  师:“参差”是个词语,不能单独使用,那个词能表示它的乱和交错呢?

  生30:杂!

  师:可以,但是“杂”不能表示出互相交错的意思啊!

  生31:交错,错开,错!

  师:后面的同学说“错”并作了解释,我觉得有道理。(在“岸”后面板书“错”)这些景物的特点大家都概括出来了,可是大家看黑板,老师觉得不工整,读读看。

  生(齐):竹翠树青;石怪水冽鱼乐;溪曲岸错。

  师:加一个词,都变成六个字,例如:石潭竹翠树青。

  生32:有“石怪”了,用“小潭”更好。

  师:你有善于发现的眼睛,还有善思的头脑,改得好!小潭竹翠树青。(板书:小潭)“溪曲岸错”前加什么好呢?

  (生交头接耳,抓耳挠腮状)

  师:问渠那得清如许?

  生(齐):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柳宗元之所以看到“溪曲岸错”,是因为他在寻找源头啊!

  生33:寻源!寻源溪曲岸错。

  师:思维敏捷!(板书:寻源)让我们齐读思维劳动的成果,凝练地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生(齐):小潭竹翠树青,石怪水冽鱼乐,寻源溪曲岸错。

  三、游记寻踪,学习写法。

  师:这么优美的景色,作者是从哪里出发,去欣赏美景的?

  生(齐):小丘!

  师:我们跟着柳宗元“从小丘西行”,“西”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向西!

  师:很好!文中还有哪些方位词需要这样解释?

  生34:“潭西南而望”的“西南”要解释成“向西南”。

  生35:“下见小潭”的“下”要解释成“向下”。

  师:方位名词放在动词前面的时候,表示行为的方向,也是名词作状语的一种形式。好!我们从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36:出现了篁竹!听到了悦耳的水声!

  师:为了欣赏水,柳宗元怎么做的?

  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师:大家看,刚才出发的地方是小丘,现在站在潭边,一路走来,景物不断变化,在游记中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37:移步换景。(板书)

  师:知识面很广!现在我站在小石潭边,向下看到了水和鱼,寻找源头向西南又看到了溪、岸,(情景模仿)这个时候我移动了没?

  生:没有!

  师:我没动,可是看到的景物变了没?

  生:变了!

  师:什么原因?

  生38:眼睛在变!

  师:老师的眼睛变成外国人的啦?(生笑)说准确。

  生39:视线在变。

  师:对呀,一定要表意清楚准确。我向后看,看到这么多老师;我向左边看,看到这么多戴眼镜的小博士们。(肢体语言辅助)我人没有变,脚步也没移动,可是我看到的景物变了,这种写法你们知道吗?

  生40:定点观景。(师板书)

  师:在写景物的时候,你还发现有什么写法?(生面面相觑)

  师:比如鱼,刚去的时候鱼是什么状态?用文中的词句表述。

  生(齐):佁然不动。

  师:什么意思?

  生41:呆呆地停在水中不动。

  师:鱼在做什么?猜猜看!

  生42:睡觉!

  生43:思考!

  师:鱼儿要么睡觉,要么若有所思的样子。这是对它们的一种什么状态的描写?

  生(齐):静态!

  师:正在这时人来了,听见脚步声了,它们怎么做的?

  生(齐):俶尔远逝!

  师:怎么理解?

  生44:忽然向远处游去。

  师:发现人来了,害怕呀,赶紧逃!为什么后来又“往来翕忽”?什么意思?

  生45:来来往往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师:为什么呢?

  生46:因为柳宗元他们没有恶意。

  师:太对了!所以呢,这时候鱼就仿佛在和人在嬉戏。哪一个词表现出了这种情态?

  生47:悠然自乐。

  师:鱼的乐和人的乐自然地融在了一起。描写鱼的时候从“佁然不动”到“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什么写法?

  生(齐):动静结合!

  师:所以我们在描写景物的时候既要写它的静态,也要写它的动态,做到动静结合,这样的话就更具情态,更有趣味。写鱼的时候,柳宗元只是写了鱼吗?

  生48:还写了水的清澈。

  师:从哪些词句看出水清?

  生49: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生50:皆若空游若无所依。

  师:就好像在空气中游一样。看不到水,透明清澈。柳宗元在这里提到水了吗?

  生(齐):没有。

  师:写鱼是为了写水的清澈。他通过描写鱼的影子和鱼游动的状态表现出水的清澈,这种方法应该是什么?

  生51:里外结合。

  师:有点意思,不够准确。比如现在你们很安静,可是我不直接说安静,而是说连老师喘气声都听得到,这是用什么方法?

  生:侧面描写。烘托。

  师:对啦,以鱼烘托水,就是侧面烘托。(板书)其实这种写法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给我们展现过。想想看在描写哪种景物的时候用到这种方法了?

  生(齐):月光。

  师:苏轼没有一个字提到月,但通过院子里的'树影让我们感受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和美好。我们写作时可以尝试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四、借景品情,感悟心境。

  师:我们经常说情景交融,用这样出色的方法描写出如此美景的柳宗元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七嘴八舌):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乐!

  师:“乐”很恰当,因为眼前的景用一个最通俗的概括就是?

  生(齐):美!

  师:景美人乐。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啊?

  生:拍照留念。流连忘返。

  师:那时照相机还没发明,柳宗元没得拍,那他是不是流连忘返?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生(七嘴八舌):不是,从“不可久居”可以看出来。

  师:对!那“不可久居”什么意思?“可”是大约的意思吗?

  生(齐):不可以长时间的停留。不是,是“可以”!

  师:对,这就是一词多义。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

  生52:因为“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坐在潭边,四周静悄悄的没有什么人,寒气透骨,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师:这种忧伤是因为什么造成的?

  生53:以其境过清!“以”的意思是“因为”。

  师: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了,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是什么变了?

  生(齐):心情变了。

  师:是啊,其实景还是那个景,只是我们的心情变了,眼中的景也就变了。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柳宗元的心情是由乐转凄。(板书)为什么看着眼前的美景,柳宗元的心情会发生了变化呢?

  生54:因为柳宗元被贬官了!

  师:柳宗元被贬官,他能高兴么?你了解的柳宗元是什么样的人?

  生55:胸怀大志,心系天下苍生。

  师:他胸怀大志却被贬官了,心情不好。开始心情还好着呢,看着美景怎么一会就突然转变了?

  生56:他觉得自己和小石潭相似。

  师:怎么相似?

  生57:小石潭有优美的景色却没人欣赏,他是一个人才却无人赏识。

  师:你像一个演讲家,说得真好!小石潭这么优美的景色无人来赏,柳宗元才华横溢,胸怀大志,不但得不到赏识,反而被贬成一个无事可做的柳州司马,他的境遇和眼前的小石潭很相似。刚才这个同学把二者的相似点抓得很好,由小潭美景联想到自己的遭遇,空有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施展,柳宗元眼前的美景都变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柳宗元眼中的景不再优美,而是怎样的?

  生58:凄清!

  师:这个词捕捉得很好。从哪个词可以表现出柳宗元的感受?

  生59:忧伤,人忧伤!

  师:明明去了去了几个人?

  生(齐):六个!

  师:六个人,怎么说寥寥无人?那是他自己特别的郁闷,得不到赏识,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他此时的感受应该是?

  生60:孤独寂寞!

  师:“人忧伤”准确还是“人孤独”贴切?

  生(齐):孤独!

  师:景凄清,人孤独!(板书)说到孤独,我想到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齐背一下。

  生(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注意这首诗里有两个字,一个是“孤”,一个是“独”。当时柳宗元被贬幽州,心情是格外的孤独,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景为情生”。同学们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么?(生一时无语)

  师:举个例子,比如说:秋天了,刘禹锡满怀豪情,他看到是什么样的景?

  生(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师:漂泊天涯的游子马致远看的是什么样的情形?

  生(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同样是在秋天,因为心情的不同所以看到情景不同。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齐):春天。

  师:鸟语花香的时候,但是在饱经离乱之苦,忧国忧民的杜甫眼中,是什么样的?

  生(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正确。同样是春天,谁能说两句表现心情好的时候眼中的景象诗?

  生61:杜甫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师:诗句说的极好,作者却张冠李戴啦!这是《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作者是?

  生62:白居易。

  师:同样的季节,看到的不同的景象,原因何在?

  生(齐):心情不一样。

  师: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五、小结全文,力争成诵。

  师:这节课我们跟着柳宗元一起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学到了这些写作的方法技巧,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近失意、郁闷却不颓废的柳宗元,在音乐声看着大屏幕上的美景,朗读或者背诵,盘点收获。

  生:(齐读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下课!谢谢同学们。

6、小石潭记获奖教案一等奖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⑵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⑶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

  ⑴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⑵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⑶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学习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自然风光视频,创设情境。

  2、导语: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生齐读课题,明确本文文体。

  记:古代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走近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第四篇《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 游记散文的宗师”。

  3、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指导:知文意,准字意,晓节奏。

  ①指名学生朗读。集体评定

  ②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篁竹(huáng)    卷石底(quán)      为坻(chí)

  为堪(kān)      参差披拂(cēn cī)  佁然(yǐ)

  俶尔(chù)      往来翕忽(xī)      悄怆(qiǎo  chuàng)

  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学读,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后分男女生比赛读,最后齐读。

  三、合作交流,研读赏析

  一篇好的文章,就如同一杯浓浓的香茶,光读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同心情去慢慢的品味,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小石潭那如画的世界,去欣赏小石潭优美景色。(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1、出示思考题: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学生合作探究,任选角度发言展示(提示:生在回答时用“__________就把(景物)的_________的特点概括出来了”的句式回答)。

  3、师点拨明确: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景物特点:水清、石奇、树美、鱼乐、溪身蜿蜒、岸势参差,展现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①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明确: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闻声绘形”“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化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状的石头,青翠葱郁的树,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只用了四十个字,就下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生活灵活现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鱼的活泼可爱。

  ②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明确:除了游鱼动静相宜一会“怡然不动”一会“俶尔远逝”生动活泼外。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③文中的“对比”与“烘托”

  点拨明确: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这状具有实感。

  4、思考:你觉得此处取名“小石潭”恰当吗?

  ①生合作探究,指名汇报。

  ②师点拨明确: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蕴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5、重点知识的巩固练习:

  ①请你来帮忙:结合课文内容,为小石潭里的优美景点,写一则广告或一篇导游词。(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②同桌之间先互相做导游,选择优秀者给全班汇报展示,集体评定。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味。

  1、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

  2、生读课文,找出“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明确情感由乐转为忧。

  3、师补充交待作者写作背景,给学生解惑,让学生有更深的情感体验。

  写作背景:作者写作此文时(唐顺宗永贞元年)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当时永州地处荒僻贫瘠,人烟稀少,生活十分艰苦。到永州后,朋友被杀,老母去世,自己不断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陷害、恐吓。作者当时刚三十出头,正值施展才华之时,却一贬十年,后又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柳州。这让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点拨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寄情山水为了摆脱被贬的抑郁愤懑,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这种写景方法是寓情抒情。

  5、配乐齐读:要求学生声情并茂,读出感情来。

  6、穿越时空,对话柳宗元。(让学生说出劝解柳宗元的话)

  五、课外拓展

  1、请搜集有关古代文人被贬官后创作的诗文作品。

  2、模仿本文手法,写一篇景物描写的短文。(300字左右)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在一起的交流学习,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柳宗元当时的不幸和无奈,也就是这不幸和无奈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中国文化也就少了一篇传诵千古的经典名作,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在我们失意的时候,也就少了一个安放心灵的地方。一千多年过去了,那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贵早已无人知晓,真正被记住的名字是柳宗元,是那个踏遍山水的柳宗元,让我们一起记住失意成就永恒的经典吧!

  板书设计:

  游踪              特点

  (寻)发现小潭:       树美石奇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观)潭中景物:        水清鱼乐

  寓情于景

  (望)小潭源流:        溪水蜿蜒

  岸势参差

  (感)潭中气氛:        凄寒幽寂

7、小石潭记获奖教案一等奖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⑵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⑶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

  ⑴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⑵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⑶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学习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自然风光视频,创设情境。

  2、导语: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生齐读课题,明确本文文体。

  记:古代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走近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第四篇《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 游记散文的宗师”。

  3、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指导:知文意,准字意,晓节奏。

  ①指名学生朗读。集体评定

  ②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篁竹(huáng)    卷石底(quán)      为坻(chí)

  为堪(kān)      参差披拂(cēn cī)  佁然(yǐ)

  俶尔(chù)      往来翕忽(xī)      悄怆(qiǎo  chuàng)

  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学读,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后分男女生比赛读,最后齐读。

  三、合作交流,研读赏析

  一篇好的文章,就如同一杯浓浓的香茶,光读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同心情去慢慢的品味,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小石潭那如画的世界,去欣赏小石潭优美景色。(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1、出示思考题: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学生合作探究,任选角度发言展示(提示:生在回答时用“__________就把(景物)的_________的特点概括出来了”的句式回答)。

  3、师点拨明确: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景物特点:水清、石奇、树美、鱼乐、溪身蜿蜒、岸势参差,展现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①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明确: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闻声绘形”“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化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状的石头,青翠葱郁的树,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只用了四十个字,就下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生活灵活现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鱼的活泼可爱。

  ②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明确:除了游鱼动静相宜一会“怡然不动”一会“俶尔远逝”生动活泼外。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③文中的“对比”与“烘托”

  点拨明确: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这状具有实感。

  4、思考:你觉得此处取名“小石潭”恰当吗?

  ①生合作探究,指名汇报。

  ②师点拨明确: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蕴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5、重点知识的巩固练习:

  ①请你来帮忙:结合课文内容,为小石潭里的优美景点,写一则广告或一篇导游词。(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②同桌之间先互相做导游,选择优秀者给全班汇报展示,集体评定。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味。

  1、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

  2、生读课文,找出“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明确情感由乐转为忧。

  3、师补充交待作者写作背景,给学生解惑,让学生有更深的情感体验。

  写作背景:作者写作此文时(唐顺宗永贞元年)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当时永州地处荒僻贫瘠,人烟稀少,生活十分艰苦。到永州后,朋友被杀,老母去世,自己不断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陷害、恐吓。作者当时刚三十出头,正值施展才华之时,却一贬十年,后又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柳州。这让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点拨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寄情山水为了摆脱被贬的抑郁愤懑,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这种写景方法是寓情抒情。

  5、配乐齐读:要求学生声情并茂,读出感情来。

  6、穿越时空,对话柳宗元。(让学生说出劝解柳宗元的话)

  五、课外拓展

  1、请搜集有关古代文人被贬官后创作的诗文作品。

  2、模仿本文手法,写一篇景物描写的短文。(300字左右)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在一起的交流学习,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柳宗元当时的不幸和无奈,也就是这不幸和无奈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中国文化也就少了一篇传诵千古的经典名作,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在我们失意的时候,也就少了一个安放心灵的地方。一千多年过去了,那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贵早已无人知晓,真正被记住的名字是柳宗元,是那个踏遍山水的柳宗元,让我们一起记住失意成就永恒的经典吧!

  板书设计:

  游踪              特点

  (寻)发现小潭:       树美石奇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观)潭中景物:        水清鱼乐

  寓情于景

  (望)小潭源流:        溪水蜿蜒

  岸势参差

  (感)潭中气氛:        凄寒幽寂

8、《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比较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2、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说说它们的异同。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

  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三、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课文:

  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作者的行踪,读课文时,我们感受着两位作者独特的心境。

  2、说说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3、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先由学生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只要说出其中的一二。

  可从两篇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方面作比较。

  参见教案后面的小论文《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

  描写衬托较相似——〈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

  4、品味语言

  请同学可选择两篇文章中的字词、句子、段落,品味它们的妙处。

  5、质疑

  请有疑问的同学说出还存在的疑问。然后学生讨论。最后老师作点拨,总结。

  6、探究

  在中国历史上,被贬官或远调的人很多,请你说说他们的心情感受,以及他们的文化心态。

  7、布置作业: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赏析的文章。

  描写衬托较相似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

  苏州市文昌实验中学王宏兴

  两篇文章,都放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们均写景,一文摹写潭中景色,一文摹写院中月光。两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它们借景抒情,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它们托物言志,都因贬官,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两人这些较为特殊的心境,都是我们能感受得到的。文中的写作手法,较为相似。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描写、衬托等手法。《小石潭记》一文,描写的是小石潭,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来衬托,以潭四周的环境气氛来衬托心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写的是月光,用积水空明与竹柏影来衬托此月光,当然最主要的是用来衬托作者在贬谪中感慨微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接着再来说说两篇文章的不同吧。

  1、两篇文章的心情感受有微殊。如,在《小石潭记》中,文章最后写到潭上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写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文章的结尾处,就以“其境过清”收尽全篇。因为景物稍有差异,故心情感受也有所不同。你看,《小石潭记》描写了小石潭景色及其周围环境,而《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是承天寺周围环境及其月色。柳宗元身处潭边,苏轼步入庭院,都因被贬,各自产生的复杂感情大抵还是有所差异的吧。虽然两篇文章都是情景交融,可《小石潭记》的写景方式是寓情于景,《记承天寺夜游》的写景是写景抒情的有机结合。

  2、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

  ,造成他们的文化心态是有所不同的。柳宗元所处的朝代是唐朝。他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而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在永州整整过了10年的放逐生活,虽然被剥夺了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但却使他有机会直接了解人民的痛苦生活,进一步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潜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主要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被贬后,特别是在永州时期产生的。因长期在政治上受迫害,就寄情山水之间,刻画荒远地区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叹息它的被埋没,寄托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这篇仅有80多字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在贬斥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象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3、个性不同,造成两位作者的文风也有所不同。柳宗元为人压抑,在永州,那10年的放逐生活,加上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被剥夺。他在进一步认识黑暗的

  社会现实后,潜心着自己的创作。可43岁的柳宗元,等待着他又是苦痛。元和十年(815),这时他正好43岁,大有作为之时,被召回长安,但很快又被派到柳州当刺使,去的地方更僻远了(今属广西)。两次流放,长期抑郁,健康状况恶化,年仅47岁的柳宗元终于在柳州病逝。苏轼为人旷达。试想,一个被抛出喧嚣的功名利禄之场的“闲人”却能有这份“闲情”来欣赏大自然的美妙景色,许是较为旷达的吧。这样的“闲人”,从官场仕途的失意者,变为大自然的骄子,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抚慰中治愈政治斗争的创伤,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是啊,苏轼他的情怀很豁达,在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中,他含蓄表达的就是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他的文风在此文中,就有所反映。

  4、文章的格调不同。柳宗元的文章凄寒

  ,苏轼的文章闲旷。“文如其人”,此言用在他俩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联系两个人的其它文章,就更能佐证了。所比较的两篇文章,它们的感情基调就是很不相同的。用文章的句子就可说明了。《小石潭记》中,写道,“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这样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其余文章所及作者的格调,这里,笔者就不多展开详述了。

  最后,笔者想用两句话两篇比较的文章作结,“描写衬托较相似,心情感受有其殊”。看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有比较的必要了。以前,笔者教两篇文章时,不作过多的比较,现在想来,让学生比较一回,这两篇文章文章的学习,印象不是更深了吗?效果就更不用多说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