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等奖说课稿
1、高中政治《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政治《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说课的内容是《
我说课的第一个内容是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知道,辩证法和唯物论一起构筑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巍峨大厦。唯物论是这座大厦的基础部分,辩证法是这座大厦的主体部分。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不外乎三个方面:联系、发展和全面。其中,前边第二课已经学习了“联系”的知识,第三课学习了“全面”的知识,这里的第四课学习的是辩证法的最后一个观点---------发展的观点。它是第二课和第三课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延伸,也是整个辩证法知识的最后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学生正确地对待人生和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从现实角度讲,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国家xxx颁布的《
1、知识目标:
识记两个基本概念:内因、外因。
理解一条基本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掌握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即“懂”和“信”;
通过方法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会”和“用”。
3、觉悟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多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身实际,切实提高自身的
三、教学重点
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之所以把它确立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因为它既是这一节课中所学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培养学生觉悟的出发点,放在整个的哲学中,它也是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原理之一,所以必须作为重点来处理。
四、教学难点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之所以确立它为难点,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问题确实非常抽象,人们不易把握,另一方面是因为高二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学习起来难度很大。
五、教材处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12月出版的这套政治教材,内容上更具可读性,材料上更具新颖性,版式上更加活泼,更贴近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学习实际,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教材在学习中的作用。
对于本节课而言,要做到:
分析教材
精读教材中的黑体字,培养学生缜密思维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处理教材中的“想一想”、“议一议”等小栏目,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知识向能力延伸。
我说课的第二个内容是说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多处涉及到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事例,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对这些事例,学生能“知其然”,但从哲学角度讲,肯定不能“知其所以然”。
为了激发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准备采用“读—议—讲—练”的方法。即让学生先读书,自学,充分讨论,然后由老师予以点拨,最后习题巩固。这种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与老师两方面的作用。
我说课的第三个内容是说程序
1、用巧妙的
巧妙的
2、用精辟的分析帮助学生突破原理关。
内外因的关系原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习后边的知识的基础。学习这一知识,主要依靠在分析大量事例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阐述,籍此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用适当的教学延伸帮助学生突破应用关。
我本人要与学生一起探究课本上的“想一想”、“议一议”等小栏目,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事例,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我说课的第四个内容是说教学手段
鉴于目前的教学装备已大大改善,多媒体教学已经日益普及。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出了一套CAI教学软件,运用声光电等先进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以上是对这节课的几个设想,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2、高中政治《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等奖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思想政治》高二上册第四课第一节第一框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我说课的第一个内容是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知道,辩证法和唯物论一起构筑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巍峨大厦。唯物论是这座大厦的基础部分,辩证法是这座大厦的主体部分。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不外乎三个方面:联系、发展和全面。其中,前边第二课已经学习了“联系”的知识,第三课学习了“全面”的知识,这里的第四课学习的是辩证法的最后一个观点---------发展的观点。它是第二课和第三课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延伸,也是整个辩证法知识的最后总结,因此,从理论上讲,该部分内容十分重要。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学生正确地对待人生和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从现实角度讲,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国家***颁布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把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定性为相互关联的`三个层次,即知识、能力和觉悟。根据这一精神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两个基本概念:内因、外因。
理解一条基本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掌握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即“懂”和“信”;
通过方法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会”和“用”。
3、觉悟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多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身实际,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觉悟。 比如,学生成长中的内外因问题,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问题,顺境逆境问题,等等。
三、教学重点
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之所以把它确立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因为它既是这一节课中所学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培养学生觉悟的出发点,放在整个的哲学中,它也是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原理之一,所以必须作为重点来处理。
四、教学难点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之所以确立它为难点,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问题确实非常抽象,人们不易把握,另一方面是因为高二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学习起来难度很大。
五、教材处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这套政治教材,内容上更具可读性,材料上更具新颖性,版式上更加活泼,更贴近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学习实际,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教材在学习中的作用。
对于本节课而言,要做到:
分析教材提供的经典事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精读教材中的黑体字,培养学生缜密思维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处理教材中的“想一想”、“议一议”等小栏目,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知识向能力延伸。
我说课的第二个内容是说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多处涉及到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事例,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对这些事例,学生能“知其然”,但从哲学角度讲,肯定不能“知其所以然”。
为了激发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准备采用“读—议—讲—练”的方法。即让学生先读书,自学,充分讨论,然后由老师予以点拨,最后习题巩固。这种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与老师两方面的作用。
我说课的第三个内容是说程序
1、用巧妙的导语帮助学生突破概念关。
巧妙的导语可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为此,我教学设计的第一个板块是导语入境——分析“鸡蛋变成小鸡”这个经典事例。在学生分析这个事例时,导出内因、外因两个概念。
2、用精辟的分析帮助学生突破原理关。
内外因的关系原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习后边的知识的基础。学习这一知识,主要依靠在分析大量事例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阐述,籍此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用适当的教学延伸帮助学生突破应用关。
我本人要与学生一起探究课本上的“想一想”、“议一议”等小栏目,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事例,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我说课的第四个内容是说教学手段
鉴于目前的教学装备已大大改善,多媒体教学已经日益普及。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出了一套CAI教学软件,运用声光电等先进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以上是对对这节课的几个设想,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3、高中政治《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等奖说课稿
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思想政治》高二上册第四课第一节第一框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现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导,按说课评价的标准对本框进行说明。
我说课的第一个内容是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知道,辩证法和唯物论一起构筑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巍峨大厦。唯物论是这座大厦的基础部分,辩证法是这座大厦的主体部分。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不外乎三个方面:联系、发展和全面。其中,前边第二课已经学习了“联系”的知识,第三课学习了“全面”的知识,这里的第四课学习的是辩证法的最后一个观点——发展的观点。它是第二课和第三课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延伸,也是整个辩证法知识的最后总结,因此,从理论上讲,该部分内容十分重要。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学生正确地对待人生和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从现实角度讲,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国家***颁布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把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定性为相互关联的三个层次,即知识、能力和觉悟。根据这一精神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两个基本概念:内因、外因。
理解一条基本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掌握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即“懂”和“信”;
通过方法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会”和“用”。
3、觉悟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多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身实际,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觉悟。 比如,学生成长中的内外因问题,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问题,顺境逆境问题,等等。
三、教学重点
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之所以把它确立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因为它既是这一节课中所学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培养学生觉悟的出发点,放在整个的哲学中,它也是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原理之一,所以必须作为重点来处理。
四、教学难点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之所以确立它为难点,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问题确实非常抽象,人们不易把握,另一方面是因为高二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学习起来难度很大。
五、教材处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12月出版的这套政治教材,内容上更具可读性,材料上更具新颖性,版式上更加活泼,更贴近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学习实际,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教材在学习中的作用。
对于本节课而言,要做到:
分析教材提供的经典事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精读教材中的黑体字,培养学生缜密思维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处理教材中的“想一想”、“议一议”等小栏目,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知识向能力延伸。
我说课的第二个内容是说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多处涉及到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事例,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对这些事例,学生能“知其然”,但从哲学角度讲,肯定不能“知其所以然”。
为了激发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准备采用“读—议—讲—练”的方法。即让学生先读书,自学,充分讨论,然后由老师予以点拨,最后习题巩固。这种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与老师两方面的作用。
我说课的第三个内容是说程序
1、用巧妙的导语帮助学生突破概念关。
巧妙的导语可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为此,我教学设计的第一个板块是导语入境——分析“鸡蛋变成小鸡”这个经典事例。在学生分析这个事例时,导出内因、外因两个概念。
2、用精辟的.分析帮助学生突破原理关。
内外因的关系原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习后边的知识的基础。学习这一知识,主要依靠在分析大量事例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阐述,籍此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用适当的教学延伸帮助学生突破应用关。
我本人要与学生一起探究课本上的“想一想”、“议一议”等小栏目,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事例,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我说课的第四个内容是说教学手段
鉴于目前的教学装备已大大改善,多媒体教学已经日益普及。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出了一套CAI教学软件,运用声光电等先进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以上是对这节课的几个设想,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4、高二政治《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复习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对学生深入进行难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在第二课、第三课知识的基础上,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划清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一)知识教学点
1、识记
(1)内因的含义、外因的含义。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3)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2、理解
(1)列举实例,分别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申的作用。
(2)列举实例,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举例说明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
(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5)选择实际事例,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不同表现做出判断。
3、运用
(1)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应如何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
(2)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谈谈对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认识。
(3)用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阐释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论述如何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二)能力训练点
总的来说,通过本课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哲学观点,对人生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观察思考和进行分析的能力,对是非、正误的识别、判断能力,对所学理论观点的分析综合能力。具体表述如下:
(1)通过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即达到 “懂”和“信”的要求。
(2)通过方法论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理论的能力,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达到“会”和“用”的能力。、
(3)通过对《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及 “本课小结”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观点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使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三)、德育渗透点
本课的内容,在全书中是份量最重的一课,它体现了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有机结合,特别有利于联系实际,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提高。
所有德育教育的内容,概括起来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解决个人成长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问题,包括顺境逆境问题、机遇问题、把握适度原则的问题、远大理想与埋头苦干的关系问题,正确对待曲折的问题等等;另一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实际问题,如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问题,有步骤、分阶段把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问题,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可以根据教育的需要灵活地加以处理。
教学重点
(1)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
(3)前进性和曲拆性的统一。
教学难点 (l)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2)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
教学课型: 复习课。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和逻辑结构
(这个问题由老师讲述)
1、本课地位
本课既是对第二课发展的观点的迸一步具体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方法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回答事物为什么变化发展,怎样变化发展以及变化发展的方向、道路等问题。本课的最后一框题还是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因此,与第二、三课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由于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有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因而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历来受到格外重视和普遍欢迎。这些都使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
2、逻辑结构
总的来讲全课围绕着一个中心: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划清一个界限: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处理好一个关系:第二、三、四课的关系。
第一节讲事物发展的原因,共两框题。第一框题讲基本原理,第二框题讲方法论意义。明确体现了与第三课的联系。突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的思想。
第二节讲事物发展的状态,共两框题。也是第一框题讲基本原理,第二框题讲方法论意义。这是在第一节回答 "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 "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两节之间是紧密相联的。同时第二节还体现了第三课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第三节分为两框题,第一框题讲事物发展的趋势。在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基础上,又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所遇到的曲折两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方法论的要求,体现了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统一。第二框题实际上是对第二、三、四课的归纳和总结,也是实现全书的总体目标。在综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之后,又对青年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所以说本课三节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同时又与第二、三课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本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这部分内容由学生归纳)
1。 基本概念
⑴内因P119 ⑵外因P119 ⑶量变P127 ⑷质变P127
⑸唯物辩证法P141 ⑹形而上学P141
2。基本常识
⑴在个人成长过程当中要学会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P122—125;
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P125—126;
⑶用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看问题P130—131;
⑷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P136;
⑸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P137—138;
⑹两种发展观对立的表现和形而上学思想方法影响P139;
⑺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分歧的表现P140—141;
⑻青年学生如何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P1412—142。
3。 基本原理
⑴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P122;
⑵量变和质变的关系P129;
⑶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P133—134;
⑷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P135—136;
⑸坚持辩证法与坚持形而上学是统一的P142。
三。教师讲解复习本课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帮助学生理解孟子的话:“富贵不淫,贫贱不能衣,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教师可根据情况对盂子的话适当加以解释。孟子的话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学生议论后,教师讲解、归纳:大丈夫之所以成为大丈夫,是由坚强的毅力、清高的品格、无畏的精神等内在因素决定的。而富贵、贫贱、威武都是外因,对意志坚强的大丈夫是无能为力的。其原因就在于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孟子的这段名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 一个人的进步过程当中如何充分重视内因的作用?
一个人进步过程当中的内因主要是指本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体表现在理想、志向、进取精神、意志、毅力、勤奋、战胜困难。挫折、逆境的勇气等。一个人的进步快慢和程度主要取决于本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同的条件下,个人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所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贡献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内在动力,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更大的成绩。即使是孪生兄弟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里学习,外因虽相同,但进步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进步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成绩有好有差。其关键就在于每个人的基础、动力、进取精神、努力程度等内因不同。所以,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内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著名的古训。在历史上,它鼓舞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奋斗,为个人的成长而努力。今天,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在各种学习和工作环境中,一定要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3。 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
人生道路上,顺利的境遇能为个人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逆境会给个人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如何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能不能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都归结为顺境和逆境的作用、影响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顺境、逆境都是外因。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都归结为顺境和逆境的作用属于外因论。外因论完全到事物的外部去找原因,是完全错误的。关于外因论的错误,我们可以用地理环境决定论为例来说明。地理环境决定论主张,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矿藏等)直接决定人类的体质、心理和道德,决定人口的分布、种族的优劣、文化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强弱,并由此决定各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变化。沙俄时代的一位学者叫做列夫·梅尼科夫的就曾经说:“水是历史的动力”。其实不管是水,还是气候,还是资源,任何地理环境都不可能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原因。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国家的地理环境差不多一样,但有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有的是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经济发达,有的不发达,差别非常大,用地理环境是无法解释这种差别的。就在同一个国家,社会的变化是几千年、几百年、甚至几年或几个月就很显著的,而地理位置的显著变化却需要若干万年。在若干万年内没有多大变化的地理环境,怎么能解释很短时间内的社会巨大变化呢?我国一百多年前是封建性的大清帝国,1840年后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年中,我国的地理环境没有什么重大变化,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一样奔流,珠穆朗玛峰照样屹立在西藏高原上,硬说这一百多年中国社会性质的巨大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岂不是天大的谎话?
因此,无论顺境或逆境,都只是一种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当身处顺境时,我们应头脑清醒,抓住有利时机争取早日成才。遇到逆境时,我们也决不能悲观、消沉,而要以坚强的毅力,去迎接各种困难的挑战,并学会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坚定地走向成功的未来。
4。 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的质变。
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田忌赛马”说的是战国时齐威王与大臣田忌赛马,两入各出上、中、下三匹马,上马与上马赛,中马与中马赛,下马与下马赛,结果田忌三战三败。后来,军事家孙膑给田忌出了个主意,以下马对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比赛结果,一败二胜,反操胜券。由败到胜,是一个质变,但这一质变并不是由增加马的数量来实现的,而是由上、中、下三匹马排列组合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下面再补充几个事例。(教师可酌情选用。)
人数和素质相同的军队,由于组成方式不同,会导致胜利或失败的不同质的结果;人数和素质相同的劳动力,由于组织和安排的不同,会引起生产结果的质的差异;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所涉及的就是各种政治要素和经济要素构成方式的变化,一个僵化的经济活动的组成方式与一个有活力的组成方式,必然会造成不同质的经济效果。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如音乐符号1、2、3、4、5、6、7,本身并不表达什么具体形象,但如同木头、砖头等经过人的劳动加工后就构成房屋一样,音符经过作曲家的创造,既能组成雄浑、美妙的旋律,也能组成使人意志消沉的靡靡之音。26个英文字母,由于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字、词,并且还能进一步构成宏篇巨著;流传千古。显然,这种质变决非仅仅由音符、字母的数量增减所决定,而是由排列组合的不同所引起的。
在学习上,运用这一道理,就可以科学地运筹时间,适当转换兴奋中心,合理地把读书与其他活动穿插起来,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如在学校广为流传的“4十4<8”和“8一I>8”的“公式”,说的就是每天埋头苦读8小时效果并不好;每天学习7小时,抽出 l小时锻炼身体,参加课外活动,学习效率反而会比原来更高。有些学生读了不少书,但仅仅满足于死记硬背,不懂得把一点一滴的知识排列组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就很难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有质的飞跃。而有些同学则善于把已知的各种知识巧妙地结合、串联起来,应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指导自己的思想、工作和行动,就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可以引起质变。所以,我们要想促成事物的质变,就应当有意识地研究事物的结构,优化事物的结构。企业的生产,即使生产要素不变,只要结构合理,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通过对时间的“优化”安排,也会提高学习效率。
5。为什么量变要转化为质变呢?质变和量变哪个更重要?怎样才能促成质变? 如果事物的发展仅仅是事物量的变化,那么,某事物就永远只能是某事物。就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说,质变更为重要。因为,量变毕竟不等于质变,而没有质变,事物就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就不会有飞跃,就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一句话,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我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这时,如果瞻前顾后,畏缩不前,就会贻误时机。
6。 两种发展观对立的表现和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影响 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列举的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的各种观点分为相对应的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组,并将这些观点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出来。这些错误的观点(形而上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
对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见解。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例如:荀况认为人和人是密切联系的观点,韩非认为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观点,黑格尔认为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的观点,都是正确的,符合辩证法的观点。郭象认为人与人是彼此孤立的、毫不相干的观点,董仲舒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指封建制度的一切原则永恒不变)的观点,杜林认为事物中没有矛盾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而在现实生活中,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对人们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如看问题办事情习惯于孤立地就事论事,看人看事一成不变,只看到眼前利益看不到长远利益,把自己成才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师长和机遇等外部条件上。
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种不同的发展观到底有哪些分歧?
请同学们在阅读教材第139页第3自然段至第141页第2自然段的基础上,自己归纳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三个分歧,并着重思考和理解二者最根本的分歧是什么?
5、高中思想政治《物质的概念》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思想政治《物质的概念》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的概念。
2.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比分析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提升对比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
2.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升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对世界的本质有科学的认识,并能指导正确的认识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物质的概念。
【难点】
物质概念和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盘古开天地图片及简单文字介绍,请学生观察并思考,世界是否真的是由盘古或者上帝创造的,世界的本原又是什么。结合前面所学哲学基本问题,进而导入本课:物质的概念。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物质及其唯一特性
活动一:教师多媒体展示日月星辰、山川树木、世界上其他国家、史前巨兽化石等图片,并口述桌椅板凳、学习用具等常见物品。
请学生找出这些事物的共同点,并结合教材找出物质的概念,最后学生代表进行作答,并说明自己的理解,其他学生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活动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两个问题:1.物质的概念和前面所列举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有何区别。2.物质的唯一特性又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各小组派代表作答,其他小组点评补充。共同认识到,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是不生不灭的;不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有生有灭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过渡:在理解了物质是什么的基础上,我们看一下唯物主义是如何看待这个物质的世界的。
(二)世界的物质性
活动三:同桌二人为一小组,每人任选一个方向,但不得重合:1.自然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结合教材自学5分钟后互相给同桌讲解这两方面的内容,在互相借鉴和评价的基础上,学生自愿作答,其他同学点评和补充。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出示观点:有人认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对于物质已经有了科学理解。请学生思考该观点的正确性。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回答,进一步让学生能够区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之间的差别。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请学生代表结合教师板书及自己的笔记,对本课所学进行总结,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作业:1.搜集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相关案例,并在下节课的时候分享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2.预习下节课,物质的存在状态——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四、板书设计
6、高中政治必修1《影响价格的因素》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影响商品价格的常见的具体因素
懂得常见的具体因素影响商品价格的渠道或途径
理解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理解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的关系
理解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懂得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
知道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了解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二)能力目标:理解不同层次的因素如何影响商品价格的认识能力
透过经济现象认识“价值决定价格”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价格的变动,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
通过学习劳动价值论,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
教学重点: 供求影响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 分析讨论法、 小组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会去购买各种各样的商品,有没有注意过这两种情况,一是同一种商品在不同时间段内价格不一样例如冬季的西瓜和夏季的西瓜; 二是不同的商品即使在同一时间段内,价格也不一样?例如自行车和汽车
也就是说,价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有时高,有时低,为什么?到底是什么在影响着价格的变化?
讲授新课:
一、 供求影响价格
播放视频资料《大葱价格上涨的背后》
思考: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大葱价格的变化?
学生:天气、生产条件
思考:那这些具体的因素是直接还是间接影响了大葱的价格?
学生:间接
思考:那么这些具体的因素是通过什方式和途径影响到大葱的价格的?(学生自主阅读课本)
学生:通过改变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
结论:1、影响商品价格的具体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宗教信仰、习俗
2、这些具体因素是通过改变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的
思考:那供求关系又是怎样引起价格的变化呢?
(引导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供不应求 商品短缺 买者竞争,价格上涨 物以稀为贵 卖方市场
供过于求 商品过剩 卖者竞争,价格下降 货多不值钱 买方市场
二、 价值决定价格
过渡:商品的价格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但是我们有没有发现,即使大葱再供不应求,价格再上涨,有没有比手机还贵?即使手机价格再下降,会不会比大葱更便宜?是什么因素导致价格不能无限的上涨也不能无限下降呢?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学生:商品的`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分析:也就是说不同的商品价格不同,首先是因为他们所包含的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请同学们回忆第一课讲的价值和价格的概念,概括出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结论(1)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过渡:既然商品的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那么商品的价值又由什么决定呢?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量 劳动量
劳动时间
但是大家知道同一种商品有许多生产者,他们有勤有懒,生产工具有好有差、技术水平有高有低,因而所用的劳动时间是不一样的。由谁的时间来决定呢?
思考:价值量由谁的劳动时间决定呢?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案例)
思考:如果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教师解释个别劳动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并发言)
得出结论:如果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一是同一种商品就会有多种多样的价值量;二是使用的生产工具越差、技能水平越低、越懒的生产者所花费的劳动时间越长,价值量越大。
很显然,这是不合理的,不能促进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可见,个别劳动时间是不同的,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这个标准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结论(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那么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呢?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 现有的生产条件:既不是过去的生产条件也不是现在的生产条件,而是现在的生产条件。
★ 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部门生产里,生产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生产条件,主要指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工具。(比如某产品80%的产量是机械生产,20%的产量是手工生产,那这一产品正常的生产条件就是机械生产)
★ 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在同样生产条件下,生产绝大多数同类产品生产者所能达到的、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总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商品的价值量大;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商品价值量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的价值量是正比例的关系。
思考:既然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那么,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时间相比,对商品生产者又有什么意义呢?
(列举事例,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说出答案)
如果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不利地位)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有利地位)
为此,商品生产者为了盈利,就会努力的缩短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3)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
过渡:什么是劳动生产率呢?
(学生自己看书,了解一下内容)
劳动生产率:含义: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例如2支笔/时
分类:个别劳动生产率:生产同一种商品不同生产者的效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某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这还涉及到一个概念价值总量,教师讲解)
价值总量:某部门或某一商品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出的价值量的总和
价值总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商品数量
过渡:那价值量、 价值总量 、 劳动生产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无关
正比 社会劳动生产率
反比 无关
价值量 价值总量
无关 反比
无关 个别劳动时间 正比
个别劳动生产率
思考:既然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无关,生产者为什么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呢?
学生:就某些商家而言,如果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对生产者而言就意味着在相同的时间里能比别的商家生产出更多的商品,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所以以和别的商家同等的价格出售商品,则能赚到更多的钱。
总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个别劳动时间越少,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越有利可图;反之就会亏本。对整个社会来说,生产者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三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过渡:现在我们回想我们讲过的内容,在本节课中哪些因素影响商品的价格?
学生: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
总结:供求引起价格的变化,但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因此市场上商品的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并根据供求状况来确定的,这就是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星,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思考:货币出现后,等价交换表现为价格和价值相等,但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往往高于或低于价值,违背价值规律吗?
(学生思考、讨论)
分析:由于供求和价格相互影响,商品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会脱离价值无限上涨或下降;从某次交换过程来看,价格和价值不相符;但是从长期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相符的。所以我们需要动态的看待价值规律,而不是静态的看待某一次交换就认为是违背了价值规律。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讲述的主要知识如下:
1、气候、时间、地域、生产、习俗等因素会改变供求关系状况,供求关系变化影响价格变动,形成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
2、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课堂练习:
1.在市场上经常发生价格上涨或下跌的情况,但价格上涨与下跌,都不会距离价值太远,不可能无限制地上涨,也不可能无限制地下跌,其原因是( )
①人们购买力有限,价格涨得太高会失去市场
②价格和供求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
③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④少数强大企业操纵的结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不同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商品,在同一时间、同一市场上,以同一价格出售,有人赚钱,有人亏本。这是因为它们生产同一商品的( )
A.劳动积极性不同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
C.个别劳动生产率不同 D.产量不同
3.假定原先1台电脑与4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现在生产电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而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到原来的一半,其他条件不变,则现在1台电脑与________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 )
A.2 B.4 C.8 D.16
作业布置:
为某企业出谋划策:
若某企业在市场不景气的状态下,要保持盈利局面,该怎么办?
板书设计:
一、 供求影响价格
(1) 影响商品价格的具体因素
(2) 商品供求变化影响商品的价格
二、 价值决定价格
(1) 商品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3) 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
三、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7、七年级政治上册《师生之间也会有矛盾》教案一等奖
【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尊重教师,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增进与教师的感情,正确对待与教师交往中的问题与困惑,以积极的心态与老师交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能力目标:从心理换位的角度正确认识和对待师生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矛盾,提高与教师进行积极沟通的能力;通过小品、讨论等形式,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与教师交往与沟通的一些基本途径和技巧,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
理解教师,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和批评,正确认识和评价师生矛盾。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步人青春期,他们中有些可能仍然保持孩童的活泼和外露,但闭锁心理的出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意识的增强和性心理的萌芽,会慢慢地改变学生的交往状况。一方面,学生需要友谊,渴望得到朋友的信赖和尊重,需要长辈的关爱和重视。温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他们健康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和老师愉快相处,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也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学习更自信更轻松。另一方面,受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和经验的限制,很多学生不能恰当地理解相处之道。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尤其是受到老师的批评,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容易导致师生交往中的各种隔阂。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该更多地以聆听者、支持者、协商者的身份进入课堂,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和氛围,设计多种活动,在活动中创设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情景,增进学生的亲身体验,锻炼实际的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学生欣赏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这首歌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感和愿望?你愿意长大后也成为歌中的哪个“你”吗?说说你的想法。
(不管学生是愿意还是不愿意,注意作正面引导)
二、心情故事
说说你的故事:你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是谁?他(她)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交流与沟通
1.分组讨论:从你的认识出发,你认为教师这门职业与其他职业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师:教师的这一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对自身和他们的工作要求非常高,特别是我们学生对教师有更高的期望。但教师也是人,也有被社会特别是被我们学生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的需要。我们不仅要了解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更要理解老师也可能出现过错,特别是当被老师批评或与师生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要理解老师的苦衷。
2.小品:老师,你错怪了我。
(故事内容:小王同学在语文课上正认真地听讲,邻座同学传过来一张纸条,约他放学后去打篮球。小王随即把纸条退还给了那个同学,并轻声劝告:“上课不要传纸条!”谁知被李老师发现了,马上批评了小王上课传纸条、随便讲话的行为。当时,小王同学有口难言,十分委屈……)
请你帮他出出主意:这时小王该怎么办?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你是怎样处理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3.课堂调查:受到过老师的批评和表扬的情况。(采用举手的方式)
讨论:(1)老师对我们有哪些期望或要求?
(2)我们该怎样看待老师的批评和表扬?
师:有些同学说得很对,我们也要理解老师,老师对我们的批评表扬都体现出对我们
的期望,我们不仅要理解这些,更要理解老师也可能出现某种过错,特别是当被老师批评
或与老师之间发生某种不愉快的事情时,要理解老师的苦衷,自觉反省自我,切不可对老
师求全责备,更不应该怀恨在心。
【课后作业】
《基础训练》P15训练一
【板书设计】
教师 教师的职业特点
批 正
评 确
正视师生矛盾 与 理
表 解
扬
学生 学生自身特点
【注意事项】
1.注意正面引导。
2.分组讨论要注意对主题的提示。
3.欣赏小品时注意既要让学生说真话,又要让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判断。
4.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
8、七年级政治上册《师生之间也会有矛盾》教案一等奖
【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尊重教师,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增进与教师的感情,正确对待与教师交往中的问题与困惑,以积极的心态与老师交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能力目标:从心理换位的角度正确认识和对待师生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矛盾,提高与教师进行积极沟通的能力;通过小品、讨论等形式,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与教师交往与沟通的一些基本途径和技巧,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
理解教师,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和批评,正确认识和评价师生矛盾。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步人青春期,他们中有些可能仍然保持孩童的活泼和外露,但闭锁心理的出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意识的增强和性心理的萌芽,会慢慢地改变学生的交往状况。一方面,学生需要友谊,渴望得到朋友的信赖和尊重,需要长辈的关爱和重视。温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他们健康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和老师愉快相处,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也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学习更自信更轻松。另一方面,受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和经验的限制,很多学生不能恰当地理解相处之道。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尤其是受到老师的批评,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容易导致师生交往中的各种隔阂。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该更多地以聆听者、支持者、协商者的身份进入课堂,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和氛围,设计多种活动,在活动中创设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情景,增进学生的亲身体验,锻炼实际的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学生欣赏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这首歌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感和愿望?你愿意长大后也成为歌中的哪个“你”吗?说说你的想法。
(不管学生是愿意还是不愿意,注意作正面引导)
二、心情故事
说说你的故事:你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是谁?他(她)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交流与沟通
1.分组讨论:从你的认识出发,你认为教师这门职业与其他职业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师:教师的这一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对自身和他们的工作要求非常高,特别是我们学生对教师有更高的期望。但教师也是人,也有被社会特别是被我们学生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的需要。我们不仅要了解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更要理解老师也可能出现过错,特别是当被老师批评或与师生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要理解老师的苦衷。
2.小品:老师,你错怪了我。
(故事内容:小王同学在语文课上正认真地听讲,邻座同学传过来一张纸条,约他放学后去打篮球。小王随即把纸条退还给了那个同学,并轻声劝告:“上课不要传纸条!”谁知被李老师发现了,马上批评了小王上课传纸条、随便讲话的行为。当时,小王同学有口难言,十分委屈……)
请你帮他出出主意:这时小王该怎么办?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你是怎样处理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3.课堂调查:受到过老师的批评和表扬的情况。(采用举手的方式)
讨论:(1)老师对我们有哪些期望或要求?
(2)我们该怎样看待老师的批评和表扬?
师:有些同学说得很对,我们也要理解老师,老师对我们的批评表扬都体现出对我们
的期望,我们不仅要理解这些,更要理解老师也可能出现某种过错,特别是当被老师批评
或与老师之间发生某种不愉快的事情时,要理解老师的苦衷,自觉反省自我,切不可对老
师求全责备,更不应该怀恨在心。
【课后作业】
《基础训练》P15训练一
【板书设计】
教师 教师的职业特点
批 正
评 确
正视师生矛盾 与 理
表 解
扬
学生 学生自身特点
【注意事项】
1.注意正面引导。
2.分组讨论要注意对主题的提示。
3.欣赏小品时注意既要让学生说真话,又要让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判断。
4.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