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风筝》一等奖说课稿

2023-09-04 15:02:37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风筝》一等奖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风筝》一等奖说课稿

1、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风筝》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风筝》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说教材:

  《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

  4、(写作指导)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饱含深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提练文章主干。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蕴丰富,选编此文,无非是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恰恰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学习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章,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阅读《风筝》一文,我不由被鲁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文章有丰富的意蕴,更能引发人进一步地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可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1、在教学前,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3、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涩难懂,而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拔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扣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课前可以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5、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说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创设情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多角度理解课文:

  1、为什么作者看见风筝会“惊异和悲哀”?

  2、文中回忆了一件什么事,这一幕后来作者称之为什么?

  3、多年之后“我”对当年的行为有了新的认识,有了什么论文,这种改变说明了什么?

  4、“我”对于自己的过错,想到补过办法了吗?是什么?弟弟是何态度?我心情释然了吗?

  (三)学生质疑。

  (四)思维拓展训练:

  1、当年的鲁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什么做法,是什么思想在做祟?你的身边、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例子,试举例说明。

  2、虐杀者的行为为什么能得逞,是什么助长了这些人的坏习性,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正确的做法该如何?试举例说明。

  (五)总结:《风筝》不仅是展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六)作业:课后探讨

  1、请谈谈你对儿童教育的一点看法。

  2、在人际关系中,你会怎样处理亲人、朋友之间的误解和冲突?

  [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洁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2、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风筝》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教学设计>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教学设计>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教学设计>的主题

  4、(写作指导)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饱含深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提练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蕴丰富,选编此文,无非是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恰恰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学习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教学设计,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教学设计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教学设计,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阅读《风筝》一文,我不由被鲁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教学设计>有丰富的意蕴,更能引发人进一步地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可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1、在教学前,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3、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教学设计>主题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涩难懂,而教学设计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拔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扣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课前可以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5、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说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创设情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多角度理解课文:

  1、为什么作者看见风筝会“惊异和悲哀”?

  2、文中回忆了一件什么事,这一幕后来作者称之为什么?

  3、多年之后“我”对当年的行为有了新的认识,有了什么论文,这种改变说明了什么?

  4、“我”对于自己的过错,想到补过办法了吗?是什么?弟弟是何态度?我心情释然了吗?

  (三)学生质疑。

  (四)思维拓展训练:

  1、当年的鲁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什么做法,是什么思想在做祟?你的身边、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例子,试举例说明。

  2、虐杀者的行为为什么能得逞,是什么助长了这些人的坏习性,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正确的做法该如何?试举例说明。

  (五)总结:《风筝》不仅是展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六)作业:课后探讨

  1、请谈谈你对儿童教育的一点看法。

  2、在人际关系中,你会怎样处理亲人、朋友之间的误解和冲突?

  五、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教学设计>,这篇教学设计>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洁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3、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风筝》一等奖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时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笔调清新,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丢失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制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憧憬""垂头丧气"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3、体会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幸福";学习小伙伴们在伤心失望时仍然充满希望,不断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气。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 化写具体的。

  四、说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具体结合教学过程展开阐述。

  下面我详细讲解我的教学设想:

  五、说教学流程:

  首先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这一个课前准备很有意义,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养成搜集信息的习惯,对课文的学习非常有利,可惜在实际教学中做的往往不够。

  上这篇课文,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也放过风筝,说说你放风筝的经历。交流后出示有关风筝的资料袋,再让学生给同学介绍。

  这个环节是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

  我把生活中的体验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一个对课外资源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第二个环节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习惯让学生连读两遍课文,实践证明效果比较好,而且学生是有兴趣的。接着才让学生思考: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些内容?此时相信大部分学生都会找出课文主要写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教师板书:做、放、找。指着板书说,请同学们选着三部分内容的任一部分,认真朗读,准备读给全班同学听。在学生个别读的时候,相机教学生字词。这个环节就是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我们在一线上课的老师都有个感觉,如果课文朗读不充分,就忙着感悟,往往收不到较好的效果。

  第三个环节是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地方。首先让学生读课文第一句,问:我们这些孩子,做风筝、放风筝时有哪些快乐呢?学生浏览课文,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引导归纳。先说说作者写做风筝时,哪些词语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一种快乐。主要抓住这几个关键词:如憧憬。依然。幸福鸟,可根据查字典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在学生发表了意见后,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给幸福鸟加上引号。"放风筝"这部分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这份快乐表现出来的。首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放风筝时,看到什么情景最快乐?相信有放过风筝的人,都会说看到风筝飞起来了最快乐。那么课文是如何把这份快乐写出来的呢?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两条方法:一是直接写,通过写孩子们的动作神态;二是间接写——"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可是放风筝也有伤心的时候",教师板书:伤心。请大家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说说从哪些词语看出了孩子们的伤心?这部分采用默读,学生自主分析,教师尽量少牵引,体现出从扶到放的教学原则。"放风筝"这部分的教学还可以放入一个练习:用虽然……但是说说放风筝的心情。学生可以说:放风筝虽然很快乐,但是也有伤心的时候。还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做风筝"的心情:虽然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我们依然很快活。这个造句练习,既是说话练习,也是对本节课的课文教学内容进行了小结与回顾。

  这带着孩子许多欢乐的风筝消失在茫茫的空中了,它到底到哪儿去了呢?这段的学习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找不到风筝的失望心情。接着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这种复杂的心情,有伤心,有"我们"不放弃希望的乐观精神。

  第四个环节是引导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

  "故事的结尾没有说我们能不能找到那失去的风筝,给我们留下了一个‘…… 同学们,我们找到‘我们 的‘幸福鸟 了吗?我们仅仅是为了寻找一只风筝吗?还在寻找 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小组交流。学生能从讨论交流中明白我们在寻找幸福鸟带给我们的快乐、幸福和憧憬,我们是在寻找我们幸福的寄托!只要我们寻找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我们的`"幸福鸟".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创新离不开想像,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板书设计:

  做风筝 憧憬

  风筝 放风筝 快乐 寻找幸福

  找风筝 伤心

  总之,这篇课文我主要教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这三部分。通过熟悉内容的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语言与内容;通过细读品味,学会理解词语的方法,把课内外结合起来。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4、三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设想】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整体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为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或作评价。

  ⑵ 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2、教师:

  ⑴ 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⑵ 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⑶ 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完成时间:2分钟)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在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把弄不懂的字、词画拿到组里解决,再把解决不了的自已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完成时间:4分钟)

  三、质疑探究(完成时间:20分钟)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2、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提示: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3、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个别学生朗读全文,听读课文后,进行朗读评价。

  教师小结: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四、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安排时间:17分钟)

  1、问题探究:

  ⑴ 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⑵ 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⑶ 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2、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完成时间:2分钟)

  1、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2、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5、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花钟》教学设计一等奖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本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主体参与”教学模式。设计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虚拟网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3课《花钟》这篇课文所引发的植物学家利用花开放时间的不同,制成“时钟”,可是“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呢?因为由此入手,带领学生就这专题进行研究型学习。环境下的问题探究学习使本课有了丰富的外延,主要学科是语文,还涉及到历史、地理、美术、环保、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学科知识。在教学中推崇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快快乐乐地获取新知,从而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设计特色]

  开放整合创新

  [学生特征分析]

  1、小学三年级学生,年龄在10-11岁之间。作为四结合”的实验班,学生已经懂得电脑的基本常识及基本操作。

  2、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识记、理解、运用能力属同年级段学生中上水平。

  3、学生对花感兴趣,但缺乏有关花儿开放原因的常识。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

  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使用时间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媒体使用方式

  知识与技能了解网络不同的花2提供资源观察朗读

  掌握网络有关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的常识3 提供资源扩容知识浏览观察

  过程与方法理解多媒体花钟的形成10 创设情景观察、理解

  运用多媒体出现花开放的条件的场面15 创设情景提供资源观察、仿说

  运用BBS发表贴子学习句子的多种方式5 扩容实践动手操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多媒体夏天画面、儿歌内容5 创设情景观察、朗读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了解“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以及“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等知识。

  2、体会作者用多种方式来表达句意。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网络教学,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培养他们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美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精神和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鲜花吗?喜欢鲜花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花的美丽与神奇吧!(媒体出示,配上轻音乐,学生在观看的时候可以小声议论。)

  2、你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描绘你刚才看到的景象。(学生自由谈感想,感受花的美)

  〈学生踊跃介绍从多媒体、书中、课外等获悉的材料〉

  3、老师也想用一句话表达一下我的感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出示)愿意读读这句话吗?

  4、这么多的花争着开放来比美真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呀!知道么,这么美的花儿身上还蕴藏着许多奥秘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花的文章(出示课题 齐读)

  5、读了课题以后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二、自主朗读,感悟文意(利用电子课本进行阅读)

  那就让我们先在课文找找答案吧。

  1、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在电脑上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2、有喜欢的句子吗?读给大家听听吧!(学生边读,边正音)

  3、刚才有些同学提出了问题,通过读课文有哪些同学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4、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太不可思议了。你们瞧!(出示日内瓦大花钟)这就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最著名的日内瓦大花钟,它座落于瑞士这个“花园之国”。瑞士又称钟表之乡,瑞士的能工巧匠绝妙地将花卉之美同钟表的制造工艺完美地结合起来,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了花钟。

  三、入境入情、自悟自得

  1、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是有哪些花呢?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找花。

  2、交流:

  A、边回答边出示带图片的花: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

  B、你认识它们么?来叫一叫他们的名字吧。

  3、这么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一说(生边回答边或展示网站中的资料)

  A、读这句描写花开放的句子。

  B、出示句子进行比较。

  C、带着独特的体验朗读本句

  (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在比较中体验到课文用词的准确性,训练学生对好词的积累〉

  4、省略号告诉我们什么?想不想知道还有哪些花也会在整点开放呀?就让我们上网看看,找到后,也用小作者的表达方式来描述一下花。

  A、上网浏览

  B、句式说话。_____点,______花________。

  〈拓展性处理教材,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功能〉

  5、真能干,一个个都简直成了小诗人了。各位小诗人,刚才我们通过认花、了解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以及用诗人般的言语描绘网上的花,现在,你们对花的感受不一样了吧!带上你独特的体验齐读第一段。

  6、读了这段课文,小朋友们又会很自然地发出哪些问题?(主要是“为什么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会不同”)

  四、小组合作,自主解疑

  1、利用网络,自主探究

  这么多的问题,如果一个一个回答,这节课肯定解决不了,怎么办呢?

  (小组合作,由同学解答一部分)这样吧,现在大家以小组协作的方式来展开学习。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利用网络查寻相关资料,共同讨论。

  电脑出示学习步骤:

  (A)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B)利用网络浏览相关资料。

  (C)共同讨论,每一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介绍你们组的学习成果。

  2、组内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视,随机指导。

  五、演示汇报,交流反馈

  1、分小组汇报,从中理解“原来植物的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发挥小组学习的合作力量,从理解、模仿到迁移、创造〉

  2、知识拓展“虫煤花”“风煤花”“鸟煤花”“水媒花”等。

  六、激趣引申、课外拓展

  今天,我们漫游了花之语,通过认真的阅读,积极的探索,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学会了思考,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老师相信,大自然里还有许多许多的奥秘等着你们去发现。

  1、利用本校校园网的BBS发表贴子“当当小诗人”

  2、师生互评。

  3、总结本课

  〈这部分设计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实践应用的机会,采用选择性教学,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勇于创造。〉

  定量评价结果:

  价指标统计指标统计结果占总时间或人数百分比

  学生参与的时间学生学习时间30分钟75%

  学生参与的广度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时间20分钟50%

  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次数8次

  回答问题与示范的人次60人次150%

  学生参与的认知水平开放性问题4个

  学生提供多种答案35次

  教师提供多种答案0

  学生得出结论15人次

  教师提供结论1

  学生回答有创意8人次

  学生参与的形式上网浏览、分组讨论、朗读、阅读、回答问题、说话训练

  学生参与的效果回答问题正确率98%

  纪律问题1次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使用时间25分钟42%

6、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些铺垫;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二、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布置学生做如下准备:搜集一些和风筝有关的资料。如有条件,可去放一次风筝。

  2.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有5个,其中“丧”是平舌音,“坊”是后鼻音,不要读错。

  要求会写的生字有10个,教学时要抓住难点。可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认写,然后有选择地对一些字做重点指导。如,“村”与“材”在字形上的.区别,“丧”字下面没有一撇,“磨、坊”两个字在本课都是多音字,读“m、fng”。

  3.在指导阅读课文之前,可让学生读读“资料袋” 中的有关风筝的内容或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风筝的资料,让放过风筝的学生谈谈放风筝的经过和心情。这对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会有所帮助。在学生初读课文,知道大意后,可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叙述层次:即整个事情是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写的。文中有一个泡泡,“我查词典知道了‘使憬 的意思”,提示了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注意,除了查字典辞书外,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理解“依然”这个词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孩子们开始做风筝时心中是充满憧憬和希望,虽然最后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他们还是很快乐,这样就理解了“依然” 的意思。有些词语的意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解释如下,供参考。

  憧憬:向往。如:我们心中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凌空:高高地在天空中或高升到天空中。

  大惊失色:形容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倏地:极快地,迅速地。如:倏地闪过一个人影。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样子。

  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课文开门见山点明,做风筝和放风筝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风筝显然给童年的“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乐趣可以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如,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 了,“垂头丧气”。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感受童真童趣。放风筝是一种有益的游戏,游戏对孩子来说,就是快乐,就是幸福,就是美好憧憬。所以丢失了风筝,才使孩子们伤心地哭了。课文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孩子们之所以这样苦苦寻找丢失的风筝,是因为在风筝的身上,寄托着他们的快乐,寄托着他们的幸福,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要引导学生联系全文理解这句话。

  4.课文虽然以记事为主,但感情色彩很浓。要把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作为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可以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把文中小伙伴们的心情变化读出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走人那种情境中,感受童年的乐趣。

  5.本课提供了多种拓展学习的可能。“选做题”要求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描写心情的词语。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有条件的班级,可以举行一次放风筝比赛。文章结尾也可用来扩展语文训练,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并说一下,我们向那房子跑去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最后找到了“我们”的“幸福鸟” 了吗。

7、三年级语文上册《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进行探究性学习,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充分利用 CAI 辅助教学。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重难点及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源与教具:CAI 辅助教学,准备鲁迅的相关文学作品。

  【教学过程】

  一、精彩瞬间、情节回顾

  情境导入:昨天我们初步疏通了《风筝》这篇散文诗的思路,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地学习和探讨,走进鲁迅,走进那个时代。首先,请看精彩瞬间回眸。 (CAI 画面展示)

  二、表演导入、提纲挈领

  1、好的文学作品能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启发人思索,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本文亦如此,简炼传神的语言将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是哪一件事深深地埋下了我二十年后忏悔的种子?下面三位同学分别饰演叙述者、我、小弟。

  2、(CAI 问题展示)

  ⑴ 风筝被毁坏了,小弟是什么心情?

  ⑵ 我当年是什么心情?现在是什么心情?

  3、师明确后板书:

  板书: 蛮横无理 悲伤绝望

  4、我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地来这样管理教育小弟呢?

  生讨论:封建的长幼尊卑观念,以前长辈是这样教育我的,我同样以这种方式来教育弟弟,并不以为自己错了,这真可谓是一种清醒的糊涂。看似关爱,实则是残酷的剥夺,是一种精神虐杀。多年后,回忆起来,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后悔和自责。

  5、指导朗读。生齐读本段。

  三、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导入:我是否能够一直以这样的胜利心态坦然自居,是哪一件事让我有了重新的认识?在这一环节的自主性学习中,我们提到最多的问题是什么?(CAI 问题展示事先搜集的问题)

  ⑴ 为什么说我是不幸地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⑵ 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从中你又感悟到什么?

  2、分成两个大组讨论,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言。再抽生回答。

  3、自己一向认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一接触科学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了良心的谴责,并不以年代久远而宽恕自己。

  板书:反省剖析

  4、小时候,我对小弟管教粗暴,多年后,我向他道歉时,他却已经忘却,我的过失无法弥补,无从弥补,在当年,这是一种爱,但现在想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但当年虐杀者和被虐杀者都被愚昧的观念支配,彼此都不认为有什么错。虐杀者横行无忌,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

  板书:全然忘却 麻木不悟

  5、小结:这是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体弱多病的孩子,天真聪明的孩子,你看,别人做的是蟹风筝、蜈蚣风筝,他却能做蝴蝶风筝,多美的蝴蝶风筝,可是却由于我的`和弟弟的麻木不悟,这只蝴蝶风筝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以偿地飞翔于蓝天上,这正是当时儿童的悲哀,正因为这层层思想的阻碍,这只风筝才难释重负,不能展翅飞翔。

  师完善板书,成展翅飞翔的蝴蝶状。

  四、深情朗读、感悟全文

  CAI 配乐,学生分小组朗读。

  五、出示书籍、延伸课外

  中篇小说《阿 Q 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14篇,其中,中篇小说《阿 Q 正传》作为代表作,深刻地勾画了一个贫苦农民阿 Q 典型形象,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欺欺人、自我安慰,苟且偷生,内心麻木不仁,用幻想来战胜困难。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散文集《朝花夕拾》10篇是回忆性的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出了私塾生活的乏味与压抑,那时候,老师只让学生终日读书、习字、对课,连发问也不允许,让他非常怀念百草园。这怎么能适应儿童活泼的天性呢?

  还有杂文、文学批评等体裁。

  我们知道,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就是因为当时有感于中国民众的普遍的麻木不仁的心态。鲁迅决心寻求救国真理,唤醒民众。他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文学斗士,小说集《彷徨》题诗中写道: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正是他在那个时期作为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真实写照。我们下去之后可以多接触鲁迅,多了解他那颗忧国忧民的至今还在不停跳动的火热的心。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