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高二生物一等奖说课稿

2023-09-08 16:44:37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高二生物一等奖说课稿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高二生物一等奖说课稿

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高二生物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高二生物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二章第1节内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首先在节的引言中,明确指出自然界的生物体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得的,没有一种元素是细胞特有的。但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内容。这部分内容较为浅显,但是结论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了解生物的物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标: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1)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讲述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地球上的环境千变万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质组成,比如地壳表面的水、岩石以及空气,那么这些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这些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那么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组成?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组成细胞的元素: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缺锌导致DNA复制和RNA合成不能正常进行,胰岛素里有两个锌;缺铁会贫血;碘、硒甲状腺激素不可少)。提出问题: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碳在生命物质中的地位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以问题引导:你的实验材料选择了什么?你预测你的实验材料还有什么有机物比较多?你选择的试验仪器和试剂是什么?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

  4、板书设计(略)

2、《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高二生物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总括句: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讲授过程中我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式学习,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设计。

  首先,我谈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内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首先在节的引言中,明确指出自然界的生物体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得的,没有一种元素是细胞特有的。但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这部分内容较为浅显,但是结论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了解生物的物质性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老师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知道了细胞是生命生命体的基本单位,这为这一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知识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生物知识并提高生物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检验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学得本实验的实验方法。

  (2)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讲述法、小组讨论法、PPT演示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

  1、导入新课:(3—5分钟)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细胞对于生命体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地球上的环境千变万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质组成,比如地壳表面的水、岩石以及空气,那么这些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这些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那么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组成?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导入新课之后,便是新课教学环节,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组成细胞的元素: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

  (缺锌导致DNA复制和RNA合成不能正常进行,胰岛素里有两个锌;缺铁会贫血;碘、硒甲状腺激素不可少)。提出问题: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碳在生命物质中的地位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以问题引导:你的实验材料选择了什么?你预测你的实验材料含有什么有机物比较多?你选择的试验仪器和试剂是什么?

  3、巩固提高(3—5分钟)

  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

  4、小结作业

  在上完整节课的所有内容以后,我会带领着学生跟着我一起来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对于重点的部分,我会再次强调。小结之后,我会布置练习上面的两道题作为本节课的课后作业,第一题为选作题,第二题为必做题。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合适的题目进行巩固。体现因材施教的新课改理念。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七、板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说课稿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三、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辛苦了,请问需要擦黑板吗?

3、《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高二生物一等奖说课稿

各位领导 、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二章第1节内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首先在节的引言中,明确指出自然界的生物体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得的,没有一种元素是细胞特有的。但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内容。这部分内容较为浅显,但是结论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了解生物的物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标: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1)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讲述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地球上的环境千变万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质组成,比如地壳表面的水、岩石以及空气,那么这些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这些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那么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组成?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组成细胞的元素: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缺锌导致DNA复制和RNA合成不能正常进行,胰岛素里有两个锌;缺铁会贫血;碘、硒甲状腺激素不可少)。提出问题: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碳在生命物质中的地位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以问题引导:你的实验材料选择了什么?你预测你的实验材料还有什么有机物比较多?你选择的试验仪器和试剂是什么?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

  4、板书设计(略)

  5、布置作业。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4、高一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教材及学情分析

  1.1本节地位和重难点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内容。由于生物科学的许多问题都是在细胞层次上寻求解答的,要深入阐明细胞生命活动的规律,必须要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要从系统的视角来认识细胞,首先要了解细胞这个系统的物质组成。因此,本章节内容是学习本模块其它章节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生物课程其它模块的基础。教材从组成细胞中的最基本物质——元素,再深入到化合物,这样层层深入,也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为后续学习进一步打下基础。教学重点难点一是阐明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二是解释.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三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

  1.2学生特点

  本节的知识相对简单,学生需要牢固的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好实验技能。高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动手能力比较差,在做实验的时候阐述清楚实验原理并且做好演示实验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需要树立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学会用探究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目的

  2.1知识方面

  1.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3.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4.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5.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6.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2.2能力方面

 1.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的重要作用。

  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3.崇尚生命物质和谐之美,珍爱生命。

  4.为生命的奥秘所折服。

  5.珍惜水、节约水的意识渗透。

  6.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与原来的高中教材相比,本章的内容有所拓展。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没有增加,补充的是课堂上即可完成的学生活动,如“问题探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关于“氨基酸结构通式”、“脂肪的分布和作用”、“无机盐的重要生理功能”等内容的“思考与讨论”;以及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人体健康的联系,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等。

  3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投影或挂图,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谈话法、比较分析法、启发式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4教学思路

  1.思路设计

  导入:地壳元素与细胞元素含量对比表格得出差异并引入细胞中元素的概念,具体介绍元素(包括元素的分类,占细胞干重鲜重的百分比,并重点讲解C元素之所以是基本元素的原因)

  由元素引出化合物概念,并介绍化合物(包括化合物的分类,主要化合物种类以及其含量的差异),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细胞中化合物应该如何提取并引出一下三个实验

  分别介绍糖类,脂肪,蛋白质检测的具体原理方法并做演示实验并进行学生实验

  5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列出地壳与细胞中元素差异的表格,提出问题:“从表格中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硅元素在地壳含量比较高,但是在细胞中含量就比较低,但是地壳中所元素细胞中都有……”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总结得出结论如下:

  1.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的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命特有的;

  2.元素在细胞中和无机环境中的含量却有区别.从而引入组成生物元素的概念。

  (2)新课讲授

  组成细胞的元素分别在黑板上列出常见化学元素,通过画图来区分元素含量所划分的元素种类,即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基本元素。、在讲解过元素分类之后,着重讲解C元素之所以成为基本元素的原因,在此之前,首先使用一组数据对比,即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和细胞湿重的比例,并提出问题:“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什么?占干重最多的元素又是什么?怎么来解释这种现象。”这个时候学生回答:“分别是氧和碳……”作为学生可能不能直接说出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所以就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出问题:“鲜重和干重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水分。”这样进一步提出问题:“那么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呢?”学生回答:“氢和氧。”这样的进一步引导,可以再问一次:“那么鲜重干重元素含量差异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学生回答:“组成细胞化合物最多的元素应该是C。”接着提问让学生思考:“那么为什么最多的是C,C具备哪些特性才使得自己成为基本元素。”教师可以同样采用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碳元素的相关化学知识。”通过这种引导使得学生回忆旧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碳元素电子排布使得碳元素相对稳定,不易在普通条件下发生反应,故而是组成生命各种化合物的基本组成成分。所以说C是细胞中的基本元素。由此也可以引入细胞中化合物的概念。

  细胞中的化合物在黑板列出表格,让同学自己填空,表格设置如下: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通过让同学们自己回忆旧知,来完成填空,并牢固记忆六大类物质。列出六大类物质质量分数的表格,让学生讨论比较各个组分的比重并提出问题:“细胞中最多化合物最多的是什么?推测一下其对于生命的意义。那么这些物质该怎样被鉴定呢?”学生不一定能够答好以上提出的问题,但是可以由此引入接下来要做的三个实验。

  (3)实验

  借助刚刚的问题引入实验,直接阐述实验目的原理以及方法,其中最应注意的是在双缩脲试剂和菲林试剂的配置和使用方法上加以强调,并列出其配方,供学生区分清楚。在阐述过具体实验步骤之后,教师做一遍演示实验,接下来让学生动手开始做实验。实验的流程主要如下:

  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向试管内注入1mL斐林试剂(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C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观察实验现象。如果待测组织样液中还原糖含量较高,可见溶液的变化为:浅蓝色→绿色→棕黄色→砖红色沉淀。

  向待测组织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Ⅲ染液,观察不同生物组织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制作花生子叶临时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子叶细胞的着色情况。

  取材取一粒浸泡过的花生种子,去掉种皮。

  切片用刀片在花生子叶的横断面上平行切下若干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待用。

  制片

  选材:从培养皿中选取最薄的切片,用毛笔蘸取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3min(如果用苏丹Ⅳ染液,染色1min)。

  清洗: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盖片: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的酒精,滴一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观察在低倍镜下寻找花生子叶薄片的最薄处,移到视野中央,将影像调节清楚后换高倍镜观察。在视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向试管内注入待测组织样液2mL。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再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实验现象。如果待测组织样液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可以观察到待测组织样液变成紫色。

  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向试管内滴加2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5.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验前安排学生做好预习,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和实验原理。

  (2)课上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讲解实验原理后,学生要将实验材料、用具和试剂按所检测的物质的不同分别摆放成几组。学生在给实验材料、用具和试剂分组的过程中能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进一步明确实验的方法步骤,以利于在后续的操作过程中快速、准确地完成实验操作。

  6、板书设计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H、O、N、P、S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化合物种类

  2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5、高二生物教学设计一等奖《生物光合作用实质和意义》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二生物教学设计《生物光合作用实质和意义》,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设计前的思考

  我个人认为,不论是哪一章节,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都要以以下3点为依据:

  1、课程标准;

  2、学生的身心特点;

  3、现有的教学条件。课程标准可以给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方向;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现有的教学条件则决定了教学的可行性。

  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先整体考虑整个章节及与其他章节的联系。本章节光合作用是整个初中生物中很重要的一节。与后面环境保护、生态系统都有紧密的联系,也是高中学习的重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本节的具体设计及设计原因

  本章节光合作用的主线是:“光合作用的定义——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的意义”,而本节是第4课时,着重解决“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的意义”这2点。在前3个课时,通过对光合作用发展史的学习和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定义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本节应当对前3节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升。本节主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用一个个相衔接的问题将教学内容串联。

  1、引入。本节可以采用通过复习的方式引入。对于较好的班级,可以直接向学生提问:通过对前3节的学习,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是?,并可请学生到黑板写出。如果学生水平不够,可以通过: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产物是什么?条件是什么?场所在哪里?将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进行分解,然后再黑板上写出。

  2、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的实质有两个:物质转变和能量转化。物质转变学生容易理解,因为前3节课的实验对学生已经进行了铺垫。因此,直接提问:光合作用中,有没有物质的变化?如果有,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反应式学生不难看出。但能量的转化学生理解起来会困难一点。因为能量的守恒定律学生要到初二学物理时才知道。因此,这里设计了一个活动,也通过问题进行:能量有哪些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回答),学生一般都能答道热能、光能、电能、风能等等,知识面广一点的还能答道核能、化学能等。可以将学生的主要答案罗列在附板书处。接着再问:能量可以传递吗?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吗?问到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有很多,有的认为能,有的认为不能。这是可以举例:如冬天时,比较冷的手放在暖手器上就能感到热,说明什么问题;打开灯,什么能转化成了什么能等,通过一些常见的'生活例子,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可以让学生明白:能量有多种存在形式,并且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有了这个知识准备后,在让学生回答:光合作用中,有能量的转化吗?这是学生再来理解光合作用中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就容易多了。

  3、光合作用的意义。如果学生理解了光合作用的实质,对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就很顺利成章了。这时可以提问:你认为光合作用有哪些意义?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想,尽可能地举例。最后,将学生们的回答进行归类,总结出光合作用的三点重要意义。

  4、光合作用的应用。可以利用这一部分检测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掌握情况。书上给了一个合理密植的例子,但还不够。因此,设计了3个问题:为什么要大力提倡保护森林、植被?为什么卡尔文要从植物中找石油?可以怎样解决航天员在长途航行时的基本生活问题?设计第1个问题的目的主要是考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并为以后的环境保护内容做铺垫。通过对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学生不难回答这个问题。第2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因为在本章节最开始引入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上个世纪90年代,有一位叫做卡尔文的科学家带着他的研究队伍在世界各地的森林里找植物,找到一种当地的特有植物就带回实验室研究,有人好奇地问他们在干嘛,他们回答说在找石油。为什么会在植物中找石油呢?当时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但是我并没有给出正确答案。这个时候再次把问题提出,学生就容易想到原因了。第3个问题主要是来源于现在航天业中一个还未能很好解决的难题:就是以后如果要到其他星球,宇航员可能会在宇宙飞船上待几年,他们所需的食品和氧气的量是很大的,但光靠携带几年所需的食品和氧气是不现实的,因此请学生考虑解决途径。选择这个问题一是学生对航天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二是这个问题目前没有最终答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三是容易让学生联想到与光合作用结合,四是可以为以后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做点铺垫。果然,在讨论第3个问题时,学生非常踊跃。

  5、作业。可以将上段所提的3个问题作为课堂作业。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事先印制一张小提单,选择一些填空题和选择题,如填写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光合作用的实质等,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书面的总结。

  三、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教学目标。由于有了能量守恒定律的铺垫,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第2个实质:能量的转化变得容易了。由于本堂课基本以问题开展,学生回答很踊跃,整个课堂气氛很活跃。尤其是在回答最后3个问题时,学生想得很多,但很多学生都能从光合作用的角度去考虑,可见学生能够运用所以知识去解决问题了。但是,由于学生非常活跃,所以在课堂上还需要进行适时的调控,避免课堂混乱。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可以增加5分钟左右的书面练习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文章

6、高一化学《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教案一等奖设计

  第1单元 课时3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一、学习目标

  1.从硫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角度理解不同含硫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初步了解影响它们转化的因素。

  2.通过抓住硫元素化合价相同或不同物质间的转化,整理归纳含硫物质的化学性质,培养依据物质的内在联系整理归纳化学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含硫物质的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循环过程,学会逻辑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构建知识网络图。

  三、设计思路

  本课试图由“认识含硫物质 转化规律 构建知识网络”,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从元素观的角度认识和把握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教学内容以“硫元素的存在形式”为开始,通过“交流与讨论1”根据硫的不同价态列举含硫物质,在此基础上,引出“交流与讨论2”学习常见的含硫物质转化的化学方程式,讨论其中的转化规律,重点强调“不同价态的含硫物质间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来转化,相同价态的含硫物质间通过非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来转化”,接着提出“如何实现从硫单质制备硫酸钠”的问题,对转化规律进行实际运用后,进一步利用教材的“整理与归纳1”完善知识网络图的构建。

  四、教学过程

  [引入](ppt2)我们已经学习了SO2和H2SO4这两种重要的含硫化合物,你还知道在自然界中哪些物质中存在硫元素吗?在这些物质中硫元素以什么形式存在?

  [回答]火山喷口附近、含硫矿物、石膏(CaSO42H2O)、芒硝(Na2SO410H2O)等。(ppt 3)

  [板书]一、硫元素的存在形式

  [视频](ppt4)硫元素的存在形式

  [板书]存在形式 游离态

  化合态

  [提问]硫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有哪些?列举一些含硫元素的物质,并按硫元素的化合价进行分类。

  (学生完成教材93页交流与讨论1)

  [小结]主要化合价有:-2 、0 、+4 、+6 (ppt5)

  S S S S

  H2S

  Na2S

  HgS

  [设问] 人类对硫元素的利用,从本质上看,就是实现硫与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如何实现它们之间的转化呢?

  [板书] 二、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ppt6)

  (学生完成教材94页交流与讨论2,教师给予适当讲解、指导)

  [小结](1)S + Hg = HgS

  硫化汞没有毒性,可以用硫处理散落在地上的汞,这样就可以防止汞中毒了。

  (2)工业上或实验室用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硫。

  Na2SO3+H2SO4=Na2SO4+SO2↑+H2O

  (3)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的亚硫酸钠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硫酸钠,写出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2Na2SO3+O2=2Na2SO4 ,Na2SO3应密封保存。

  (4)实验室常用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尾气,生成亚硫酸钠。

  2NaOH+SO2=Na2SO3+H2O

  [讨论](ppt7)请同学们判断以上四个反应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哪些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如果从化合价的角度来考虑,物质什么时候具有氧化性,什么时候具有还原性?(以硫元素为例)

  [回答]元素处在最高价(+6)只有氧化性,处在最低价(-2)只具有还原性;中间价(0、+4)既态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追问]怎样实现相同或不相同价态的含硫物质间的转化?

  不同价态的含硫物质间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来转化,相同价态的含硫物质间通过非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来转化。

  [交流与讨论3] (ppt8)某地区盛产硫磺,如何实现从硫单质制备硫酸钠?

  (学生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制备路线,教师小结)

  [分组竞赛](ppt9~10)教材第94页“整理与归纳1”。

  写出实现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如果是在水溶液中的反应,请写出离子方程式。注意反应的条件。

  [提示]探讨物质的反应类型,可以从酸碱型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氧还型反应、特殊反应出发进一步研究。比如SO2是酸性氧化物,可以发生酸碱型反应,同时SO2中的硫元素是的价态是+4,化合价可升也可降,故也可以发生氧还型反应。

  ① S + Hg = HgS ② S + O2 = SO2

  ③ 2SO2+O2 2SO3 ④ SO3 + H2O = H2SO4

  ⑤ 2NaOH+SO2=Na2SO3+H2O 2OH-+SO2 = SO32-+H2O

  ⑥ H2O+SO2 H2SO3

  ⑦2Na2SO3+O2=2Na2SO4

  ⑧2NaOH+H2SO4 = Na2SO4+H2O H++OH- = H2O

  ⑨BaCl2+H2SO4 = BaSO4↓+2HCl Ba2++SO42- = BaSO4↓

  [整理与归纳2](ppt 11)硫与含硫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在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请举例说明。

  (复习接触法制硫酸的原理)

  [课堂练习](ppt12)

  1.下列转化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

  A. H2S SO2 B. H2SO4 SO2

  C. SO42- BaSO4 D. SO32- SO2

  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酸是( )

  A. 碳酸 B. 亚硫酸

  C. 硫酸 D. 高氯酸

  答案:1.A;2.B。

7、七年级生物上册《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教案一等奖

  教学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绿色开花植物体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结构是它们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对于今后学习生物学知识至关重要。在课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集一些绿色开花植物(要教育学生注意保护花草树木),观察、辨认植物体的器官。利用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组织构成器官,利用自己身体说出系统的概念。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细胞和组织的有关知识以及这节课学的器官和系统,进行知识整合,描述植物体和动物的结构层次。可以布置学生进行调查人们吃的植物性食物分别属于植物的什么器官,以及我们平时见到的植物具有哪些器官,在课堂上进行表达交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2、说出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3、在进行小实验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产和生活问题,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获取知识的快乐,形成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和珍爱生命的观点。

  教学重点:

  绿色开花植物体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器官和系统的概念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番茄、开水及解剖刀(或水果刀),课前生物兴趣小组采集的绿色开花植物标本,常见的一些蔬菜或水果等。

  教学程序:

  一、情景激疑

  1、呈现一座高楼大厦,及建筑工地的场景,创设问题情境:①构成高楼大厦的基本单位什么?②砖瓦简单的堆积在一起就形成了高楼大厦?

  2、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认识到建筑工人按照图纸设计把砖有规律的砌成一个个房间,逐渐盖成高楼大厦。教师启发学生,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是不是细胞简单的堆积在一起就构成了生物体?从而引入课题。

  二、温故而知新:

  学习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组织

  小组充分讨论,相互交流:细胞分裂能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能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分化能形成组织。

  三、实验探究:

  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番茄、解剖刀(或水果刀)、开水等。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己设计方案:可能有的学生直接用解剖刀把番茄切开观察它的构成;有的学生先用开水烫一下番茄,剥下表皮,然后在剖开看它的横切面有哪些结构。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方案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然后每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有的小组可能会说番茄主要有果肉构成;有的小组说番茄由表皮和果肉构成;有的小组说还有输导组织。最后得出结论:番茄果实是由保护组织(表皮)、营养组织(果肉)和输导组织等构成的,并且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等的。从而总结归纳出器官的概念。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并亲自动手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及表达交流能力。

  2、拓展:引导学生利用其他的材料来设计实验探讨器官的构成,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这样使学生不局限于教师提供的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上课前讲桌上摆几盆绿色开花植物,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贴几张开花的苹果树、枝叶茂盛的苹果树、结果的苹果树或开花的油菜挂图,为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创设教学环境)课前生物课外兴趣小组采集了一些绿色开花植物(教育学生注意保护花草树木),引导学生观察自己采集的植物标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出示问题)

  1、你采集的植物标本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2、你采集的植物标本是否都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为什么?

  3、你认为植物体的各种器官分别有什么作用?

  4、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之间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学生观察采集的植物标本,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采集的植物有的由根、茎、叶组成,有的还可能有花或花和果实,还有的具有花、果实、种子)

  教师利用课件动画显示种子萌发,幼苗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叶片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同时茎对这些物质进行输导,幼苗由小长大,然后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

  学生根据看到的内容积极思维,小组充分讨论,进行交流。

  生1:我们认为根、茎、叶主要与植物的营养的获取和运输有关,是植物体能够由小长大。只有当这棵植物成熟后,才会开花、结出果

  实和种子,繁殖后代。所以我们可以把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分成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两类。营养器官包括根、茎、叶,生殖器官包括花、果实和种子。

  生2:在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之间有输导组织起到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养料,从而把它们联系成一个整体。

  4、归纳总结:

  通过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对探索的结论进行总结,从而归纳出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5、(课前在教室墙上贴几张动物如家鸽、鲫鱼、青蛙、家兔等的挂图为学习“动物的结构层次”创设学习环境)教师利用课件显示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情况,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思考食物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总结出系统的概念。进而相互交流归纳出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6、创设学习情境:

  下课铃声响了……午饭时间到了!你匆匆走出教室,直奔食堂。食堂散发出的香味使你感到饥肠辘辘。你选了一份饭菜,接着掏钱付帐,然后小心翼翼的端着饭盒,在拥挤的食堂中找到你的朋友,在他们身边坐下,开始吃饭。

  想一想,从听到下课铃声、走到食堂、买饭到吃饭这一简单过程中,你身体的哪些系统参与了,紧靠消化系统能够完成吃饭这一过程吗?

  学生积极思维,小组充分讨论,进行相互交流:

  生1:走到食堂,吃饭要通过运动系统。

  生2:听到了铃声决定去吃饭要通过神经系统。

  生3:运动加快,要消耗氧气,通过呼吸系统。

  生4:运输氧气需要循环系统。

  ……

  由于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结构比较熟悉,而且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通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基础上说出人体的八大系统的名称、组成和功能,进一步归纳总结出八大系统彼此既有分工,又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从而使每个哺乳动物都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生物个体。

  7、小结:

  教师利用板书提纲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通过自己看书进一步梳理,使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

  四、迁移深化:

  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知识,不能死学,要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经历一个再认识的深化过程,从而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并过渡到形成能力。

  1、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问题:

  ⑴我们吃掉的胡萝卜、白菜、甘蔗、黄花菜、西瓜、绿豆各属于植物的什么器官?

  ⑵观察你家或邻居家的一只家养动物如猫或鹦鹉以栽培植物如月季,想一想这些动物或植物的结构层次是什么?

  ⑶在人类生活中,植物体的各个部分被广泛利用,如甘薯、马铃薯等含有丰富的淀粉,大豆、豌豆等富含蛋白质,芹菜、菠菜、花菜、芦笋、胡萝卜等含有各类维生素、纤维素,这些都是人们常食用的蔬菜;而橙子、香蕉、无花果等是人们爱吃的水果;此外人参、薄荷、罗汉果、藏红花等都是著名的中药材。

  你认识这些植物吗?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尽可能的找来认一认、查一查资料或进行走访。然后想一想,我们食用或利用的分别属于这些植物体的哪个器官?

  2、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思考,提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并在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解决。同学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只要教师启发方法得当,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

  ⑴马铃薯、莲藕、葱我们吃的部分都是根吗?

  ⑵西瓜子和葵花籽是否都属于种子?

  ⑶我们在长跑的时候为什么会心跳加快、呼吸变得急促?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