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初中语文一等奖说课稿《在山的那一边》

2023-09-18 14:44:42

  初中语文一等奖说课稿《在山的那一边》

初中语文一等奖说课稿《在山的那一边》

1、初中语文一等奖说课稿《在山的那一边》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说课稿《在山的那一边》,欢迎阅读与收藏。

  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朗读贯穿始终,在师生平等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赏析能力,给学生以有益的人生启示。

  一、说教材:

  《在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说目标: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及审美情趣。)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2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以上目标的确定依据了新课标、单元学习目标、诗歌特点及学生实际。

  第一:《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还要提高朗读能力。”

  第三: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感情、简约的语言是诗歌的基本特点。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第四:对于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于诗歌的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整体感知形象,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即可。

  三、说教法: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山绵延不绝的画面,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以钢琴曲《海边的星空》配上优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四、说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情感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诗中意象含义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从小聆听着黄河雄壮的涛声长大,看惯了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气势,却对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满了向往。如果我们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看到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绵延不断,你会想些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此环节意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

  学生畅所欲言,师适时导出课题:

  诗人王家新从小生活在山里,他的童年,从未走出过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无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面对大山,他又想了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翻阅《在山的那一边》,去探寻人生的哲理。

2、初中语文一等奖说课稿《在山的那一边》

  一、说教材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了解这一单元的设计意图:与第一单元相比,理性的成分更多;应该在第一单元基础上继续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我的信念》是玛丽·居里通过写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和情操,表现了她作为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她用切身的体会告诉我们:人做事要有信心,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要淡泊名利,集中目标,勤奋工作才能有所成就。本文语言质朴、真诚,就像一位老人向我们讲她一生所走过的艰辛、坎坷而又充满幸福、满足的成功之路,使人受到强烈感染。

  本文是对玛丽·居里一生的回顾,内容简单。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伟大的科学家作铺垫。由于大部分学生的不太具备网上查阅资料的条件。于是我让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利用好他们手头的《语文英才教程》、《语文完全解读》等课外读物采取兵教兵的方式提前学习。这样我在课堂上的语文教学只起到深入点拨的作用,并且能够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二、说学生

  1、 初一年级学生在完成某一项事务时,已懂得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但他们也特别注重获取等价的回报,因此让他们感受居里夫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很有必要。

  2 、学生具有了初步搜集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还刚刚起步,学生还不是很适应,需要多加引导。在分组进行口语练习时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三、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居里夫人高贵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2、学习本文平实、质朴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能力目标

  1、学习从不同层面梳理、把握主要内容,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

  2、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

  (三)情感目标

  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并联系自己的人生深入思索:磨练意志,学会生活,热爱科学。

  (四)实践目标

  1、学会搜集、筛选和交流资料。

  2、学会合作,学会质疑,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策略

  本课设计的基本理念:通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利用小组合作,积极探究。

  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讲授法、演示法、分组讨论法。

  策略实施过程中要关注:

  1、实施先行组织者策略时注意采用视听新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力;

  2、实施讲授法时要注意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打动学生。

  3、实施演示法时要注意调动学生思维,不要使学生只注意五彩缤纷的图片;

  4、实施分组讨论法时要尽量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追求实效。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介绍居里夫人生平事迹的录相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flash动画出示课文朗读。

  2、全班齐读课文。

  3、检查预习。投影显示:给生字注音和解释词语。

  (四)引导学生梳理与把握。

  1、学生阅读课文,完成投影所示思考题。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2、在学生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抢答回答问题,其他小组对回答的情况予以评价。

  3、分组进行口语练习。主题围绕“理想、信念”等话题展开。

  4、学生自由朗读,品味本文语言的质朴、真诚。

  5、学生自由谈谈对文章语言的看法。设置这一开放性题目,适于学生自由发挥,教师相机点拨。

  6、布置作业。

  六、说学生能力培养

  我们学习课本当中现代文的目的是什么?从大的方向说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小的方面说就是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而我这堂课根据中考的方向和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对语文教学,尤其是现代文教学做大刀阔斧的改革:注意能力的提升和紧随中考的方向,本课是第二课时,很多内容已经在第一课时掌握,本课由“伟大的平凡”到“平凡的伟大”设计教学思路,主题严谨、逻辑性强,从对课文的把握入手,由课内到课外,从课外又拉回到课内,注意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从深浅度的把握上,本课是对课文的精读,从小处即语句入手到感知课文深刻内涵,由感知课文的深刻内涵到对个别词语的理解……这些都是中考以及平时现代文考试的要点。由浅入深、再由深到浅,培养学生的思维思辨能力。

  从新课程理念方面,主张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我把课前五分钟的演讲改为课堂五分钟的口语交际,主要不脱离这一堂课的主旋律。改变许多老师课前五分钟演讲和课文相脱节的现状,注重大家的交流,而不是出色学生的“作秀”。从学习方式上借鉴洋思中学兵教兵的学习方式,每组都有小师傅,鼓励学生“拜师学艺”、鼓励本组的同学“外出取经”。

  从潜意识的思想灌输方面,鼓励每一个同学,告诉他们都是优秀的学生,也都能够成为优秀的学生。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可以在平凡中成长为伟大,也可以在自己真正伟大以后保持平凡的心态。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最后,注意课堂练习的巩固和中考小链接是课堂趋于完整性。

  总之,我这堂课的主要宗旨就是具有实用性,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阅读渐悟先学后教、放手自学点拨到位、拓展迁移触类旁通采用“导入—朗读重温—口语交际—学生质疑—指点迷津—知识迁移—思想提升—练习巩固—布置作业—课堂小结”的自读程序进行学习。要善于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渔场”。

  北师大肖川教授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而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则尤其应达到这样的效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传统教法的通病,要避免此类情况,就必须寻找最佳契机,在吃透“课文”这个例子的前提下,在学生不经意间就能看到一片更为浩瀚的海洋。比如这堂课引导学生继读阅读《居里夫人传》便是一个具体的例子。

3、初中语文一等奖说课稿《在山的那一边》

  一、说教材:

  《我的信念》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

  本文内容简单。课前要求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报刊书籍或网上查询,搜集整理玛丽居里的有关资料。为更好地了解这一伟大的科学家作铺垫。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确立三个目标。(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朗读教学要常抓不懈,“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新课标对七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同时第二单元单元要求提出“还要练习朗读”的要求。朗读课文既能矫正语音,提高阅读水平,又可以进入情景,进入角色,把握文章内容,领悟语言美。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新课标十分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在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基础上,学生可感受到居里夫人的伟大与崇高,心灵会受到感染,荡起以她为楷模,向她学习的涟漪,从而立志献身科学。

  3、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

  新课标提出“语文的基本素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通过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实现。”写作与口语交际成功的关键在于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因此确立该目标。

  下面就《我的信念》的教学设计作简要说明。

  这篇课文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对居里夫人的简介采用问题“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导入,并出示居里夫人的画像作形象感知。

  出示第一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二)检查预习:

  问题是:(出示投影)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结茧蹂躏懊恼猝然奢望魅力获益匪浅

  2、交流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字词的检查主要为课文的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大致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接着交流玛丽;居里的材料,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样设计也体现大语文教育观。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五名学生分段读,让学生调动听觉和视觉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教师就学生的朗读作必要的点评指导。(如:字词的读音、朗读的停顿、语气等。)

  2、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出示投影)

  (1)居里夫人在文中陈述了自己在哪些方面的事迹?线索是什么?

  (2)根据内容试写一句话:居里夫人是一个的人。

  课程标准强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设计这两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这样带着问题来读,学生的朗读就有了目的,有了方向。

  (四)问题探究:

  新课程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通过学习名人精神,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与新课标中 “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理念相吻合,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也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默读课文,提出两个问题:(多媒体出示)

  1、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居里夫人的自述体现了她怎样的人格魅力?

  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占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充满自信,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

  2、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玛丽居里,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

  新课标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讨论的形式既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取长补短,使自己的展示更全面,完美,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问题)

  问题是: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申请专利,仅第24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有8项专利通过初审,即将正式向国家有关部门报批。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对中小学生申请专利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全面地分析问题,发表建议。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这与新课标的“关心学校、本地区的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的理念相吻合。这一环节能衡量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对人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六)作业:(多媒体出示)

  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作业的设置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基础,做铺垫。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的基本内容导入,帮助学生回顾知识。齐声朗读课文既可检验学生读的.能力,又可为本课时的目标达成做铺垫。

  (二)多媒体出示目标:

  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

  (三)问题研讨:

  问题是:

  1、本文语言的特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请找出自己最喜欢或你认为给自己触动最大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因此,把握语言特点,品味体会语言的涵义是阅读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在开始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这两个自主性的问题,直奔目标,学生也易掌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语言实践活动:

  题目是:请朗读领会下列可作为格言警语的句子,领会语言特点,仿照此中的任何一句写出本身的名言。(请2—3名同砚到黑板写出本身的格言,并注上名字。)

  例句:

  1、生存对付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固不拔的精力。

  2、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烦地把本身的高兴会合在一个目的上。

  3、人类也必要空想家—他们受奇迹的猛烈的吸引,既没有空隙也没有热情去钻营物质上的长处。

  4、一位从事研究事情的科学家,不但是一个技能职员,并且是一个小孩儿,宛如迷醉于神话故事一样通常,迷醉于大天然的景致。

  计划这个拓展训练,意在落实本课的东西目的,查验一下门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文淳厚平实的语言特点。别的门生自由选择一句举行仿写,不但可以造就创新精力,还可以表现门生的自主学习。

  (五)作业:

  1、课外阅读居里的《居里夫人传》和爱因斯坦的《哀悼玛丽居里》,并搜集与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的资料,梳理存入本身的资料库。

  2、积聚摘抄并背诵文中有关可作为名言警语的句子。

  这一作业的设置引导门生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富厚本身的素材,拓宽知识面,为写作打底子。积聚语言,背诵一些经典名言,也是全面进步语文素养的有用本领。

  五、说板书设《我的信心》

  宗旨:真理

  精力:奉献

  情况:大略、平静

4、《宇宙的另一边》教案一等奖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宇宙的另一边》教案_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_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宇宙的另一边有哪些秘密。

  3、想象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些秘密,激发学生的童真童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宇宙的另一边有哪些秘密。

  2、想象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些秘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课本插图)师: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宇宙是什么样的呢?(生自由发言,师出示宇宙图片)看完图片后,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所看到的宇宙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片新课文(板书课题:宇宙的另一边)大家齐读课题,要读出你对宇宙另一边的好奇感。那么,文中作者猜想宇宙的另一边会有哪些秘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标注自然段序号,把句子读通顺。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汇报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

  浩瀚:形容广阔或壮大。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白茫茫:形容一望无边的白。(用于云、雾、雪、大水等)

  3、认识作者。(先指名说,教师再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陈诗哥,本名陈开斌,1981年1月生于广东肇庆,现供职于深圳市红树林杂志社,中国作协会员。20xx年开始发表童话,作品见于《花城》《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报刊,入选各种年选。20xx年5月出版童话集《几乎什么都有国王》,20xx年11月出版长篇童话《童话之书》、童话集《故事马上开始》。他曾荣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首届《儿童文学》金近奖,被评为第二届《儿童文学》十大青年金作家。

  4、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幻想在很远很远的宇宙的另一边,有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所有现实世界存在的事物都和宇宙的另一边的事物一一对应。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师重点指导:“乘”,中间是“禾”,右边是“匕”,不是“七”;“密”与“蜜”字音、字形相近,易混淆。

  2、学生每个生字临摹一遍,写5遍,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作品,师生互评。(师点拨:学生评价时,先说写得好的地方,再针对不好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宇宙的另一边到底有哪些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个问题继续来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文,激发想象

  (一)默读课文,在文中用“_____”画出总写宇宙的另一边秘密的相关句子。(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那里有座一样的城市,有条一样的街道,街角处有栋一样的房子,房子里有个一样的孩子。)

  (二)小组合作探究。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围绕宇宙的另一边详细叙述了哪些秘密。

  1、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想法,提出有疑问的地方。

  2、全班交流,预设:

  (1)宇宙的另一边的那个孩子是另一个“我”,与“我”做着相类似的事情。想一想:宇宙另一边的那个“我”还会做些什么?

  (2)宇宙的另一边与地球的不同之处。仿照例句进行仿写:在宇宙的这一边,雪是在冬天下的;那么,在宇宙的另一边,雪是在夏天下的吗?

  (3)宇宙的另一边上学和课堂上的情景。

  ①宇宙的另一边的课堂与我们现在的课堂有什么不同之处?你更喜欢哪种上课方式,为什么?

  ②宇宙的另一边加法是怎么学的`?倘若你此时穿越到宇宙的另一边的课堂上,老师让你出一道加法题,你会怎么出?

  ③宇宙的另一边乘法是怎么学的?对比你所学的乘法知识,说说你认为哪种学习方式更容易接受。

  ④发挥想象,说说你认为宇宙的另一边减法和除法会怎么学。

  (4)宇宙的另一边如何写关于风的文章?如果让你写一篇关于风的习作,你会怎么写?

  (三)想象一下: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些秘密?和同学交流,看谁想得更奇妙。

  三、拓展阅读

  陈诗哥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人,可是他却选择用童话来表达内心。这些想象有的幽默,有的特别,有的优美,有的深邃,有的灵动……不论什么特点的想象,都带着天才的气息。同学们课下可以去图书馆找找他的其他作品,认真地读一读,相信你会知道得更多,你的内心世界会变得更丰富。

  [教学反思]

  《宇宙的另一边》是陈诗哥写的一篇童话。他用充满童趣的故事,带领孩子们进入梦幻而富有哲理的童话世界。故事的脉络十分清晰,先总写了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再分写宇宙的另一边与这一边的不同之处。因此,教学设计时,我围绕总——分的思路来设计本课,重点围绕宇宙的另一边上课时的情景进行展开。由于与学生的生活较为贴切,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完全打开了思路。

5、初中语文《伟大的悲剧》的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体会关键语句,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生齐读名言:顽强奋战后的失败和轻易获得的胜利同样可贺可敬!

  导语:是啊,失败和成功应同样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尊重。然而,一直以来,我们的记忆中只容得下成功者,有人说,历史便是为他们而写的,其实并非如此,千百年来,在人类征服自然界的各个领域中,都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就是其中的一位,接下来,让我们随着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再次回顾那段光荣的历史吧!(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  茨威格,这位出生于奥地利的犹太作家为人正直高洁,一生著作颇丰。起初,他以写诗和翻译作品作为步入文坛的“敲门砖”,一俟进入到小说领域,他那过人的文学天赋就立刻光芒夺目。同样使他蜚声文坛的传记作品更是其创作生涯中高矗的里程碑。他曾经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司汤达、弗洛伊德等许多著名人士作传。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的性格。

  《伟大的悲剧》是茨威格为以斯科特为首的英国南极探险队所作的一篇传记。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学习和研究这篇传记作品,我们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启迪和收获。

  3、教师对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作个简单的测试

  第一关:你会读了吗?

  第二关: 关于南极,你了解多少? (冷、冰天雪地、人迹罕至、荒无人烟……)

  第三关: 你觉得在南极考察,应该注意些什么? (食物、路线、天气变化、耐寒的动物……)

  二、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

  跳读课文,注意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1.课文读完之后,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他们真伟大;他们虽然失败了,但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虽然他们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永放光芒;他们才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2.复述课文(可以单个复述,也可以几个人合作,抓住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

  (课文主要写了斯科特一行探险队历经艰险,即将到达南极点时,却悲哀地发现他们竞争对手已经捷足先登了,只好丧气地踏上归途,归途中,由于遭受到了突然到来的恶劣气候,饥寒交迫,体力不支,最后一个一个悲壮的死去)

  3.你觉得文中哪些细节令你难忘,说给大家听听。

  刚才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一定有不少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拿起笔,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最使自己感动的词语或句子,并谈谈体会。

  例如: 斯科特为挪威人阿蒙森作证;感动的原因是:斯科特诚实、守信,有强烈的英国绅士风度,能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

  斯科特在死后,还象亲兄弟一样抱着威尔逊;感动的原因是:他们互相团结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威尔逊在临死之前还拖着16公斤重的珍贵岩石样品;感动的原因是:他有一种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关注细节

  细节1: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务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

  细节2: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

  细节3:最后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

  4、情感把握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 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是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一场悲剧的,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

  (二)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一: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课文题为《伟大的悲剧》,所谓“悲剧”表现在哪些方面?

  失败之悲:“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你认为这句话说得对不对呢?

  作证之悲:“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的。”

  死亡之悲:1.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2.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3. 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世人之悲: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2002年,安妮公主登上南极,悼念斯科特他们南极探险90周年。

  问题探究二:

  1、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答: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2、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哪些地方?

  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课文中,写他们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了超人的力量。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而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毙时,没有一个孬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都做到了;

  无私的爱;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问题探究三: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三)品味语言,谈体会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斯科特和伙伴们万分痛苦、沮丧的心情。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斯科特受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动,其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赢得人们的尊敬。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之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念。虽是美好的,却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说是”海市蜃楼”,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5、一个人虽然在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品德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三、扩展延伸

  1.假如你是挪威探险队员阿蒙森,当你通过卫星电视看到斯科特一行在南极艰难的情景,你会怎么办呢?

  2.假如你是挪威国王,当你得知斯科特一行遇难的消息后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最想做的事又是什么呢?

  3.假如你是一位作者,你会为谁作书立传呢?

  是啊,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一切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那么,你是如何看待失败的斯科特和胜利的阿蒙森呢?

  斯科特虽然在探索领域里失败了,但是他这种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爱国精神等,不仅是英国人的骄傲,而且是我们全人类的骄傲,人们以此为荣;他虽然在探险事业中牺牲了,但他的探索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4、联系实际,说说你所知道的“伟大的悲剧式”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或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6、《伟大的悲剧》的初中语文教案一等奖

  [分析教材]《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地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教学目标]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 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 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叩木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突现悲剧的不同凡响的意义,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教学过程中我想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理论依据]教学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文本阅读的主体,因其阅读期待、阅读心境、阅读动机的不同,他们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也是独特的,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这种阅读主体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法学法]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这些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过程设计]

  (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

  导入:课件显示“南极版图”突出南极点科学实验站的名称“阿蒙森---斯科特站”

  教师富有激情地介绍这个站名的来历,引出课文和人物。

  (设计意图: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环节一:你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个故事吗?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叙事特点理清故事情节:1912年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5人,为实现“到达南极点第一人”这一目标,满怀信心地奔向目的地,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捷足先登,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他们不幸遇难。

  (设计意图: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环节二: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文章后的感受或心情。

  板书学生说出的词语,比如:震撼、钦佩、崇敬。

  (设计意图: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阅读思维。)

  环节三: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默读课文,圈划这些语句,并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应该会找到这些情节:1、接受为挪威人作证的任务。2、威尔逊博士临死不放弃科学观察。3、奥茨英雄似的死去。4、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5、斯科特的绝笔。如找不出教师引导和补充。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事件中的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环节四:小组选择最打动你的情节,讨论“是什么打动了你?”如果小组讨论时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提请班级交流解决。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讨论过程中要对重点的语段、句子,像“奥茨英雄似的死去”、“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等情节中的语句要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要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共同解决。在谈到“斯科特的绝笔”这一情节时引导学生想象斯科特给国家、民众、朋友、妻子、孩子可能写一些什么。

  在对以上情节的感受和讨论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伟大的悲剧”课题的深刻含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挖掘细节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素养,通过品读、朗读发展学生语言能力,通过对情节内容的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环节五:斯科特没能实现“第一”的目标,而且没能成功地返回祖国,可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但他却赢得了胜利者都没有的尊重和赞誉。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我们该怎样面对呢?

  最后送给学生三句话结束本课:

  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

  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每个人注定都要经历一番失败的煎熬和且行且上的痛苦。

  但只要经历,即使是失败的,也从不会是无益的。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打倒。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

  结语:

  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去与那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7、初中语文《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的】

  1、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

  1、安排两课时。

  2、方法:自读、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胡适先生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文绉绉(zhōu) 绰号(chuò) 庶祖母(shù) 吹笙(shēng) 摹画(mó) 眼翳(yì) 舔去(tiǎn) 侮辱(wǔ)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质?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

  一是对我的管教;

  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及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

  ⑴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⑵ 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质。

  ⑶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四、研读赏析语言

  1、四个片段中,哪些话语、哪些细节让你动情?请在书上圈点批注。

  2、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把自己对作品的解读、感悟与大家交流;并把自己对作品的感悟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3、议论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你能从本文中找出议论句吗?

  五、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六、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补充:通过这些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你试着填空)

  读了______ ,我看到了一位_________的母亲。

  〖参考答案

  读了母亲背“我”赏灯,我看到了一位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的母亲。

  读了母亲讲故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情感丰富、才具被埋没的母亲。

  读了“我”受罚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既慈爱又识大体的母亲。

  读了母亲熬夜做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勤劳能干的母亲。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

  1、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这感人的一幕幕,充分表现了母爱的光辉,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来表达这些情感?(学生讨论)

  ⑴ 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来写。

  ⑵ 细腻而饱含真情的语言。

  ⑶ 穿插必要的议论。

  2、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粗词语的含义。(结合练习二)

  ⑴ 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⑵ 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⑶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作者写此文时,年已四十,而且已是大学者和文化名人了,但他说“混”了二十多年,用词极为谦逊,讲究分寸。而且在说到自己的“美德”时,还用了“如果”、“学得”、“一丝一毫”、“一点点”等限制词,这些都体现了胡适先生的谦谦君子风度。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而胡适先生的文风正是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

  3、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所说: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二、迁移练习

  1、假如让你来写《我的母亲》,你准备捕捉哪些闪光的瞬间?你打算采用哪些写人的手法?

  2、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

  母爱是最温馨的。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

  三、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每个人设计一张卡片,内容:最想母亲说的一句话。

  参考: 你的前半生我无法参与,你的后半生我奉陪到底。

  3、课外阅读推荐:《感悟母爱——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