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一等奖说课稿
1、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用表格归纳法、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生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习方向。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寻找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单直接,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展开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34分钟)
1.文景之治(10分钟)
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简单,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的社会环境。然后利用这样一个表格,与学生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习。这个表格是秦王朝和汉初文景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我将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并利用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这一表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前两课的内容,还可以在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另外,表格内容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记忆。
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后,我会让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这样一句话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汉初文景时期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汉武帝的大一统(17分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回答这一个问题: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汉武帝年轻有为,善于用人。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3分钟分别讨论总结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两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至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将在后面一课独立单独学习,这一点我会向学生说明。在小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后,我会给出我的答案。然后对学生较难理解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进一步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在已经思考总结过的前提下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之处,加深理解。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得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点拨。
那么,对于推恩令的讲解我将用这样一幅图表,直观清晰,方便学生理解认识。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内容,我会让学生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扮演汉武帝的学生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
然后我会进行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2、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一等奖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用表格归纳法、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生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习方向。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寻找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单直接,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展开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34分钟)
1.文景之治(10分钟)
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简单,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的社会环境。然后利用这样一个表格,与学生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习。这个表格是秦王朝和汉初文景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我将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并利用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这一表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前两课的内容,还可以在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另外,表格内容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记忆。
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后,我会让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这样一句话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汉初文景时期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汉武帝的大一统(17分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回答这一个问题: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汉武帝年轻有为,善于用人。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3分钟分别讨论总结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两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至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将在后面一课独立单独学习,这一点我会向学生说明。在小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后,我会给出我的答案。然后对学生较难理解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进一步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在已经思考总结过的前提下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之处,加深理解。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得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点拨。
那么,对于推恩令的讲解我将用这样一幅图表,直观清晰,方便学生理解认识。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内容,我会让学生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扮演汉武帝的学生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
然后我会进行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利用历史短剧不仅可以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教学难点简单化,加上教师的进一步总结,让学生较轻松地进行理解学习。
最后,我依旧会用语言过渡到第三子目的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汉朝,定都在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
3.东汉的统治(7分钟)
这一子目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作为自主学习部分,所以我会将其进行简单处理。学生在阅读全文后,让一名学生试着对“光武中兴”进行简单定义,还有一名学生简单向大家讲述东汉的灭亡。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巩固总结(3分钟)
做好课堂总结有助于学生理清本课的历史发展线索,也有助于老师重新强调重点和难点。这里我将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基本线索。
(四)课后作业
写一写:
俗话说,功过自有后人评,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汉朝经历了百余年后才走向衰亡,你怎样看待这两位皇帝?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对应课标要求“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因为课时的限制,我将其灵活处理,作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3、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用表格归纳法、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生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习方向。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寻找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单直接,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展开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34分钟)
1.文景之治(10分钟)
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简单,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的社会环境。然后利用这样一个表格,与学生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习。这个表格是秦王朝和汉初文景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我将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并利用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这一表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前两课的内容,还可以在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另外,表格内容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记忆。
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后,我会让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这样一句话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汉初文景时期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汉武帝的大一统(17分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回答这一个问题: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汉武帝年轻有为,善于用人。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3分钟分别讨论总结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两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至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将在后面一课独立单独学习,这一点我会向学生说明。在小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后,我会给出我的答案。然后对学生较难理解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进一步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在已经思考总结过的前提下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之处,加深理解。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得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点拨。
那么,对于推恩令的讲解我将用这样一幅图表,直观清晰,方便学生理解认识。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内容,我会让学生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扮演汉武帝的学生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
然后我会进行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4、七年级历史上册《大变革的时代》教案一等奖
《大变革的时代》主要让我们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七年级历史上册《大变革的时代》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牛耕等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理解先进生产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过分析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现象,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
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布置研究任务。一组:研究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二组:搜集商鞅的有关资料。三组:用历史短剧的形式表现出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四组:调查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
2.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国庆长假就要到了,请同学们谈谈打算怎样度过假期?
你们知道上世纪70年代人们是怎样过假期的吗?
四组同学进行了调查,请他们展示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改革开放]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公田不治”诸侯争霸]
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
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以多种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三组同学表演历史剧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地点:秦王宫殿
人物:秦孝公、商鞅、大臣甲、乙、丙主持人
场景:秦孝公与商鞅对坐于舞台右侧,作议事状,大臣甲、乙、两边说边上。
大臣甲:听说孝公要启用商鞅这穷小子进行变法,这不是乱了祖宗的规矩了吗?
大臣乙:是啊,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怎么能够乱改!
大臣丙:我们赶快去劝劝孝公吧!
主持人:孝公心里非常赞成商鞅的主张,觉得不变法就不能使秦国富强起来,但是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又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辩论。
大臣甲: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准会乱!
大臣乙:新法是胡来,是谬论!
大臣丙:古法、旧礼改不得!
商鞅: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吗?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对?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
众大臣:这……这……
孝公:先生说得对,新法非实行不可!秦国现在很多人大量开垦私田,不向国家交税,贵族生来就有爵位和田宅,整天游手好闲,百姓不愿生产和当兵打仗,地方贵族不听中央指挥。先生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革?
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讨论问题: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练习
5、七年级历史上册《国际大都市》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材分析]
文明的中心──城市为初中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中的内容。本单元以中国和世界为舞台,从人们生活的差异着眼,选择典型的具有特色的区域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自然环境只是作为区域生活的背景、文化传统、社会生活则是侧重点。本课内容以“城市”为主题展开,并以“文明的中心”为标题,点出了城市的地位,城市虽然面积远远低于乡村,但它却是当今人们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最为活跃的舞台,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较高水平。增强对城市的认识,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一课。
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对“文明”一词的认识可以从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去理解。课文以上海为例,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表现在对外贸易、资金流动、国际会议、民间往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国乃至在世界经济活动中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在介绍国际大都市这个概念时则主要侧重在城市的影响力超越了国界,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两点。教材图文并茂,图片真正成为课文的一部分,图文互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重点:
1.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2.理解国际大都市的内涵;
3.描述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难点:理解国际大都市的内涵。
[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的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他们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的能力较低,很多学生的学习还深受小学时的影响,依赖性非常的强,良好的思维习惯还没有养成,缺乏丰富的想象力。但是初一的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是非常强的,我们可以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出发,用直观的图片和材料来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得到不断加强。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国际大都市上海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家园和建设美好国家的情感。
2.通过对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设计,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点。
二、知识目标
1.理解标题“文明的中心”,认识城市的地位,加强对城市的认识。
2.理解国际大都市的内涵。
三、能力目标
1.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作为文明的中心──城市的特色
2.学会充分使用图片资料来帮助对课文的理解,并有所拓展和创新。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1. 注重情感
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使学生在充满关爱的气氛中,勤奋学习,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和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创设情境,感染学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能既轻松愉快,又专心致至地深入进行。
2. 注重互动
构建探究阶梯,用生动的语言,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并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增加他们动脑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去,使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掌握规律和培养能力提供有效的保证。把成功让给学生,把思维活动推向高潮,加强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通过师生,积极配合,相互交流,共同探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学方式]
多媒体──直观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在上课前屏幕上展示的是一幅城市繁华建筑群的景观图,同时配上轻柔动听的背景音乐。(设计理由:好的导入能给学生创下一种情境,给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打好情境铺设。)
铃声响完之后,投影上就逐一出现以下问题:
1.如果你父母要选购一些高档家具和家电,他们会到城市还是农村购买呢?
2.你要找工作,是城市还是农村给你选择的机会多呢?
3.如果你要上大学深造,你选择农村还是城市的大学呢?
4.如果某人出了车祸重伤,是立即送往农村还是城市的医院就医呢?
(设计理由:新课程强调要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几个问题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都能反映出是城市,从而得出城市的条件比农村优越,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个条件深入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说明城市是比农村优越,并提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是城市先产生呢还是农村先产生。学生反映出城市是产生于农村之后的,由此得出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即转入今天的课题:文明的中心──城市。
(设计理由: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让学生自己逐步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再适当补充材料,如: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分布在城市等。)
(二)新课教学
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城市,然后在屏幕上打出一张城市面貌图,在这一张图上有上海东方明珠这一标志性建筑,问;这是哪个城市呢?
学生一下子就热情高涨起来,马上说出是上海。
(设计理由: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学习上海,当然不如由学生自己认出这个城市是上海来好,因为直观清晰的图片能与学生的所见所闻能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在瞬间被激发出来,能促使学生在整节课都学习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师:直接告诉学生:上海不是一个普通的城市,她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怎样的城市才是国际大都市呢?
如何理解国际大都市的内涵,在这里我采用了两张图片:
第一张是太湖流域图,并告诉学生整个太湖流域乃至华东地区经济发展的口号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以上海为经济发展的龙头”,请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呢?
第二张是2001年上海APEC会议领导人的合影图,并告诉学生,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并且是成功的召开了,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设计理由:怎样的城市才是一个国际大都市,要求学生理解这一名词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两个图片都非常点睛,可以让学生理解国际大都市对周围的带动和影响非常大,这个影响力甚至是超越国界的,并且在国际上的地位很高,直观的图片和深入的问题,两者图文结合,形象直观,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
下一个环节是认识国际大都市的风貌。这里我选取了四张图片,反映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在对外贸易、资金流动、国际会议和民间往来等四方面,从而使学生了解上海在中国、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
(设计理由: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读图分析能力,使学生对国际大都市的认识从图片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象直观。)
接下来是对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形象进行深入的了解,我播放了一段录像,让学生对上海的方方面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更加深入认识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设计理由:放一段录像比教师说更多的话都有效果,这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全面具体的认识上海,形象而直观。)
在对上海有一个深入和整体的认识之后,就要让学生举一反三。我安排让学生自己来说,来说说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应具备哪些条件。在说之前,学生们先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
(设计理由:通过讨论,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好习惯,也可以通过交流进行知识的互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较全面的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这个时候要做到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过程中去,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帮助。)
到此学生们对上海、对国际大都市已经有了一个较理性的认识。在这个时候还要再进行知识的拓展。所以我告诉学生一个消息:上海已经取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承办权,并且打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请同学们分析上海为什么会打出这一主题,这说明了什么?上海的城市建设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呢?
国际大都市由于它的吸引力巨大,使得许多任都涌向城市,这会给城市带来什么影响和问题呢?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设计理由:这两个问题都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样有深度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挑战性,教师又积极的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引导,可以引起学生的成就感,激励学生做深入探究和分析,并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同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地学观点。)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是以城市为研究区域,重点认识了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和风貌。课文以上海为载体,了解国际大都市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从而对城市有深入的了解,加深学生对城市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填充图册第20页,文明中心-城市的相关内容。
6、七年级历史上册《国际大都市》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材分析]
文明的中心──城市为初中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中的内容。本单元以中国和世界为舞台,从人们生活的差异着眼,选择典型的具有特色的区域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自然环境只是作为区域生活的背景、文化传统、社会生活则是侧重点。本课内容以“城市”为主题展开,并以“文明的中心”为标题,点出了城市的地位,城市虽然面积远远低于乡村,但它却是当今人们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最为活跃的舞台,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较高水平。增强对城市的认识,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一课。
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对“文明”一词的认识可以从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去理解。课文以上海为例,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表现在对外贸易、资金流动、国际会议、民间往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国乃至在世界经济活动中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在介绍国际大都市这个概念时则主要侧重在城市的影响力超越了国界,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两点。教材图文并茂,图片真正成为课文的一部分,图文互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重点:
1.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2.理解国际大都市的内涵;
3.描述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难点:理解国际大都市的内涵。
[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的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他们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的能力较低,很多学生的学习还深受小学时的影响,依赖性非常的强,良好的思维习惯还没有养成,缺乏丰富的想象力。但是初一的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是非常强的,我们可以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出发,用直观的图片和材料来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得到不断加强。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国际大都市上海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家园和建设美好国家的情感。
2.通过对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设计,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点。
二、知识目标
1.理解标题“文明的中心”,认识城市的地位,加强对城市的认识。
2.理解国际大都市的内涵。
三、能力目标
1.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作为文明的中心──城市的特色
2.学会充分使用图片资料来帮助对课文的理解,并有所拓展和创新。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1. 注重情感
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使学生在充满关爱的气氛中,勤奋学习,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和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创设情境,感染学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能既轻松愉快,又专心致至地深入进行。
2. 注重互动
构建探究阶梯,用生动的语言,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并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增加他们动脑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去,使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掌握规律和培养能力提供有效的保证。把成功让给学生,把思维活动推向高潮,加强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通过师生,积极配合,相互交流,共同探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学方式]
多媒体──直观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在上课前屏幕上展示的是一幅城市繁华建筑群的景观图,同时配上轻柔动听的背景音乐。(设计理由:好的导入能给学生创下一种情境,给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打好情境铺设。)
铃声响完之后,投影上就逐一出现以下问题:
1.如果你父母要选购一些高档家具和家电,他们会到城市还是农村购买呢?
2.你要找工作,是城市还是农村给你选择的机会多呢?
3.如果你要上大学深造,你选择农村还是城市的大学呢?
4.如果某人出了车祸重伤,是立即送往农村还是城市的医院就医呢?
(设计理由:新课程强调要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几个问题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都能反映出是城市,从而得出城市的条件比农村优越,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个条件深入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说明城市是比农村优越,并提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是城市先产生呢还是农村先产生。学生反映出城市是产生于农村之后的,由此得出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即转入今天的课题:文明的中心──城市。
(设计理由: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让学生自己逐步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再适当补充材料,如: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分布在城市等。)
(二)新课教学
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城市,然后在屏幕上打出一张城市面貌图,在这一张图上有上海东方明珠这一标志性建筑,问;这是哪个城市呢?
学生一下子就热情高涨起来,马上说出是上海。
(设计理由: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学习上海,当然不如由学生自己认出这个城市是上海来好,因为直观清晰的图片能与学生的所见所闻能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在瞬间被激发出来,能促使学生在整节课都学习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师:直接告诉学生:上海不是一个普通的城市,她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怎样的城市才是国际大都市呢?
如何理解国际大都市的内涵,在这里我采用了两张图片:
第一张是太湖流域图,并告诉学生整个太湖流域乃至华东地区经济发展的口号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以上海为经济发展的龙头”,请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呢?
第二张是2001年上海APEC会议领导人的合影图,并告诉学生,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并且是成功的召开了,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设计理由:怎样的城市才是一个国际大都市,要求学生理解这一名词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两个图片都非常点睛,可以让学生理解国际大都市对周围的带动和影响非常大,这个影响力甚至是超越国界的,并且在国际上的地位很高,直观的图片和深入的问题,两者图文结合,形象直观,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
下一个环节是认识国际大都市的风貌。这里我选取了四张图片,反映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在对外贸易、资金流动、国际会议和民间往来等四方面,从而使学生了解上海在中国、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
(设计理由: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读图分析能力,使学生对国际大都市的认识从图片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象直观。)
接下来是对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形象进行深入的了解,我播放了一段录像,让学生对上海的方方面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更加深入认识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设计理由:放一段录像比教师说更多的话都有效果,这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全面具体的认识上海,形象而直观。)
在对上海有一个深入和整体的认识之后,就要让学生举一反三。我安排让学生自己来说,来说说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应具备哪些条件。在说之前,学生们先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
(设计理由:通过讨论,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好习惯,也可以通过交流进行知识的互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较全面的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这个时候要做到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过程中去,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帮助。)
到此学生们对上海、对国际大都市已经有了一个较理性的认识。在这个时候还要再进行知识的拓展。所以我告诉学生一个消息:上海已经取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承办权,并且打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请同学们分析上海为什么会打出这一主题,这说明了什么?上海的城市建设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呢?
国际大都市由于它的吸引力巨大,使得许多任都涌向城市,这会给城市带来什么影响和问题呢?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设计理由:这两个问题都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样有深度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挑战性,教师又积极的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引导,可以引起学生的成就感,激励学生做深入探究和分析,并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同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地学观点。)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是以城市为研究区域,重点认识了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和风貌。课文以上海为载体,了解国际大都市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从而对城市有深入的了解,加深学生对城市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填充图册第20页,文明中心-城市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