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总结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篇

2023-06-15 17:27:01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篇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篇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1篇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2篇

  一、概念判断: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有电子的转移(得失)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的能力),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

  4、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的能力),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

  5、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与得电子的难易有关,与得电子的多少无关。

  6、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与失电子的难易有关,与失电子的多少无关。

  7、元素由化合态变游离态,可能被氧化(由阳离子变单质),

  也可能被还原(由阴离子变单质)。

  8、元素价态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有强氧化性;元素态有还原性,但不一定有强还原性;阳离子不一定只有氧化性(不一定是价态,,如:Fe2+),阴离子不一定只有还原性(不一定是态,如:SO32-)。

  9、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0、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反应类型的关系:

  【同步练习题】

  1.Cl2是纺织工业常用的漂白剂,Na2S2O3可作为漂白布匹后的“脱氯剂”。S2O32-和Cl2反应的产物之一为SO4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还原剂是S2O32-

  B.H2O参与该反应,且作氧化剂

  C.根据该反应可判断氧化性:Cl2>SO42-

  D.上述反应中,每生成lmolSO42-,可脱去2molCl2

  答案:B

  点拨:该反应方程式为:S2O32-+4Cl2+5H2O===2SO42-+8Cl-+10H+,该反应中氧化剂是Cl2,还原剂是S2O32-,H2O参与反应,但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故选B。

  2.(20xx?河南开封高三一模)分析如下残缺的反应:

  RO3-+________+6H+===3R2↑+3H2O。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R一定是周期表中的第ⅤA族元素

  B.R的原子半径在同周期元素原子中最小

  C.上式中缺项所填物质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D.RO3-中的R元素在所有的反应中只能被还原

  答案:B

  点拨:RO3-中R为+5价,周期表中ⅤA、ⅦA元素均可形成RO3-离子,A错误;据元素守恒,反应中只有R、H、O三种元素,则缺项一定为R-,且配平方程式为RO3-+5R-+6H+===3R2↑+3H2O,据此可得R为ⅦA元素,B正确;R-中R处于态,只能作还原剂,C错误;RO3-中R元素处于中间价态,在反应中既可被氧化又可被还原,D项错。

  3.已知KH和H2O反应生成H2和KOH,反应中1molKH()

  A.失去1mol电子B.得到1mol电子

  C.失去2mol电子D.没有电子得失

  答案:A

  点拨:KH中H为-1价,KH+H2O===KOH+H2↑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中有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例、在H+、Fe2+、Fe3+、S2-、S中,只有氧化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只有还原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是___________。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用双、单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

  1、双线桥:“谁”变“谁”(还原剂变成氧化产物,氧化剂变成还原产物)

  例:

  2、单线桥:“谁”给“谁”(还原剂将电子转移给氧化剂)

  例: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

  1、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1)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CuO+C=2Cu+CO2SiO2+2C=Si+2CO

  2Mg+CO2=2MgO+C2Al+Fe2O3=2Fe+Al2O3

  2Na+2H2O=2NaOH+H2↑2Al+6H+=2Al3++3H2↑

  2Br-+Cl2=Br2+2Cl–Fe+Cu2+=Fe2++Cu

  (2)化合反应(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2CO+O2=2CO23Mg+N2=Mg3N2

  2SO2+O2=2SO32FeCl2+Cl2=2FeCl3

  (3)分解反应(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4HNO3(浓)=4NO2↑+O2↑+2H2O2HClO=2HCl+O2↑

  2KClO3=2KCl+3O2↑

  (4)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3Cu(NO3)2+2NO↑+4H2O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5)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反应)

  Cl2+H2O=HCl+HClO3S+6OH-=2S2-+SO32-+3H2O

  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

  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

  (6)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归中反应)

  2H2S+SO2=3S+3H2O

  5Cl–+ClO3-+6H+=3Cl2↑+3H2O

  (7)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不止一种的氧化还原反应:

  2KNO3+S+3C=K2S+N2↑+3CO2↑

  2KMnO4=K2MnO4+MnO2+O2↑

  2、氧化还原反应分析:

  (1)找四物: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2)分析四物中亮的关系:特别是歧化反应、归中反应、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3)电子转移的量与反应物或产物的关系

  例:根据反应:8NH3+3Cl2==6NH4Cl+N2,回答下列问题:

  (1)氧化剂是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是____________;

  (2)当有68gNH3参加反应时,被氧化物质的质量是____________g,生成的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mol。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3篇

  1.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也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①与质量、长度一样的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是一个专有名词。

  ②物质的量只能描述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子、电子、原子团等微观粒子,不能描述宏观物质。

  ③用摩尔为单位表示某物质的物质的量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符号或化学式。如:1molH、+1molH、1molH2,不能用“1mol氢”这样含糊无意义的表示,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

  ④物质的量的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2.阿伏加德罗常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1)科学上规定为:0.012Kg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

  如果某物质含有与0.012Kg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的粒子数,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为1mol。

  符号:NA单位:mol(不是纯数)数值:约为6.02×10

  2323注意:不能认为6.02×10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也不能认为1mol粒子=6.02×10个-123N

  (2)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间的关系n=NA

  3.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的质量)

  符号M单位:g/mol或kg·mol数值:M=-1m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4篇

  1.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符号:c单位:mol/L数值:c=nV

  注意:①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不变,但随溶液体积的变化溶质的

  物质的量不同。

  ②气体溶于一定体积的水中,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剂的体积,而应根据溶液密度和溶液质量求算。

  2.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1)溶液的稀释与混合

  ①稀释溶质的质量不变c1V1=c2V2

  [c1、c2和V1、V2分别表示稀释前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体积]

  ②相同溶质溶液的混合(c1V1+c2V2=c混V混)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5篇

  一.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一)直接引述别人的原话,叫做直接引语;用自己话转述别人的话,叫做间接引语。间接引语一般构成宾语从句。直接引语必须放在引号内,间接引语则不用引号。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时,除将引语部分变成宾语从句外,还必须对直接引语中的人称、时态、指示代词、时间状语、地点状语等进行改变。

  1.时态的变化:直接引语变为间接引语时,通常受转述动词said, asked等的影响而使用过去化的时态,即把原来的时态向过去推,也就是一般现在时变为一般过去时,现在进行时变为过去进行时,等等。例如:

  Tom said to me,“My brother is doing his homework.”

  →Tom said to me that his brother was doing his homework.

  2.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时间状语、地点状语等等的变化:根据意义进行相应的变化,例如:

  She asked Jack,“Where have you been?”

  →She asked Jack where he had been.

  He said,“These books are mine.”

  →He said that those books were his.

  (二)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时,都使用陈述语序,但是因为原句的句式不同,所以变成间接引语时所用的连词会有所不同。直接引语如果是一般疑问句,用连接词whether或if;如果是特殊疑问句,则用疑问词引导间接引语。转述的动词一般用asked,可以在其后加上一个间接宾语me, him, her, us等。如:

  She said,“Is your father at home?”

  →She asked me if/whether my father was at home.

  “What do you do every Sunday?”My friend asked me.

  →My friend asked me what I did every Sunday.

  直接引语如果是祈使句,改为间接引语时,要将祈使句的动词原形变为带to的不定式,并在不定式的前面根据原句的语气(即请求或命令)加上ask, tell, order等动词,如果祈使句为否定式,则在不定式前加not。其句型为:ask / tell / order someone (not) to do something.例如:

  She said to us,“Please sit down.”

  →She asked us to sit down.

  He said to him,“Go away!”

  →He ordered him to go away.

  He said, “Don t make so much noise, boys.”

  →He told the boys not to make so much noise.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6篇

  一、一般过去将来时

  1.概念:立足于过去某一时刻,从过去看将来,常用于宾语从句中。

  2.时间状语:The next day (morning, year…),the following month(week…),etc.

  3.基本结构:主语+was/were +going to + do+其它;主语+would/should + do+其它

  4.否定形式:主语+was/were+not + going to + do;主语+would/should + not + do.

  5.一般疑问句:was或were放于句首;would/should提到句首。

  6.例句:He said he would go to Beijing the next day.他说他第二天要去北京。

  I asked who was going there.我问,谁要去那里。

  二、现在进行时

  1.概念:表示现阶段或说话时正在进行的动作及行为。

  2.时间状语:Now, at this time, days, etc. look. listen

  3.基本结构:主语+be +doing +其它

  4.否定形式:主语+be +not +doing+其它

  5.一般疑问句:把be动词放于句首。

  6.例句:How are you feeling today?你今天感觉如何?

  He is doing well in his lessons.在课上他表现得很好。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7篇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8篇

  一、燃烧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铁在氧气中燃烧:

  3、铜在空气中受热:4、铝在空气中燃烧: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一氧化碳燃烧:11、甲烷燃烧

  12、酒精燃烧:13、加热高锰酸钾:(实验室制氧气原理1)

  14、过氧化氢分解:15、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16、生石灰溶于水:17、氧化碳可溶于水:

  18、镁燃烧:19、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20、氢气还原氧化铜21、镁还原氧化铜

  23、碳充分燃烧:24、木炭还原氧化铜:

  25、焦炭还原氧化铁:

  26、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27、碳酸不稳定而分解:2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29、高温煅烧石灰石(工业制二氧化碳):

  30、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鉴别二氧化碳):

  3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3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33、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灭火器的原理):

  34、锌和稀盐酸35。铁和稀盐酸

  36、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KClO3、KCl、、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

  4。硫:淡黄色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7。(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三、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四、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6,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7、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8、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9、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1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1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1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16、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1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

  18、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19、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20、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21、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

  22、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五,基本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多变一2、分解反应:一变多

  3、置换反应:一单换一单4、复分解反应:互换离子

  六,实验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盛装药品,连好装置

  “定”试管固定在铁架台“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收”收集气体“离”导管移离水面

  “熄”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2、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4、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5、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氧正氢负,氧一氢二”:正极放出氧气,负极放出氢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

  6、组成地壳的元素:养闺女(氧、硅、铝)

  7、原子最外层与离子及化合价形成的关系:

  “失阳正,得阴负,值不变”:原子最外层失电子后形成阳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价;原子最外层得电子后形成阴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价;得或失电子数=电荷数=化合价数值。

  8、过滤操作: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9、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滤纸破损

  10、实验中的规律:

  ①凡用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都选用高锰酸钾制O2装置(固固加热型);

  凡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制气体的都选用双氧水制O2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②凡是给试管固体加热,都要先预热,试管口都应略向下倾斜。

  ③凡是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都可用排水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都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④凡是制气体实验时,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应露出橡皮塞1—2ml,铁夹应夹在距管口1/3处。

  ⑤凡是用长颈漏斗制气体实验时,长颈漏斗的末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下。

  ⑥凡是点燃可燃性气体时,一定先要检验它的纯度。

  ⑦凡是使用有毒气体做实验时,最后一定要处理尾气。

  ⑧凡是使用还原性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一定是“一通、二点、三灭、四停”

  11、催化剂:一变二不变(改变物质的反应速率,它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的物质是催化剂)

  氧化剂和还原剂:得氧还,失氧氧(夺取氧元素的物质是还原剂,失去氧元素的物质是氧化剂)

  七、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八、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O2 N2 CO2稀有气体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21% 78% 0。03% 0。94% 0。03%

  九、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2、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

  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少量液体的取用,滴管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液体以1~2mL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十、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十一、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

  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十二、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9篇

  一、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可燃性、能支持燃烧、能与某物质反应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最后水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O3。

  SO2、CO、NO2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氧气的性质1、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

  2、、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

  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

  ③(红色或白色)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冒大量的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放出热量(用于发令枪)

  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用于照明弹等)

  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高温熔化物落下来炸裂瓶底。

  ⑥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⑦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⑧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二、分子和原子、元素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特点: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物质三态的改变是分子间隔变化的结果,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原子间隔越大。水银温度计遇热汞柱升高,就是因为温度升高时汞原子间间隔变大,汞的体积变大。

  例如: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有一种氢原子无中子)。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1/1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一般不写。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2、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

  ②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③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但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

  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

  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⑤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⑥化学式的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

  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硅和碳。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非金属气体单质如H2、O2、N2、Cl2等,一些氧化物,如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由离子直接构成的:如NaCl。

  3、决定元素的种类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即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者核电荷数不同);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类别的也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10篇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在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中会伴有能量的释放和吸收。对于化学反应,我们一般关心其反应速率和限度。本章内容要求比较简单,在化学选修4有详细讲解,为高考重点和难点。

  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3、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4、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5、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6、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7、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断裂,新化学键形成。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是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加热条件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加热条件CO(g)+H2(g)。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ClO3、MnO4、CaCO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类

  能源的分类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原电池原理

  (1)原电池概念

  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

  ②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

  ③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②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①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a.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b.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c.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②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③设计原电池。④金属的腐蚀。

  2、化学电源基本类型

  (1)干电池:活泼金属作负极,被腐蚀或消耗。如:Cu-Zn原电池、锌锰电池。

  (2)充电电池:两极都参加反应的原电池,可充电循环使用。如铅蓄电池、锂电池和银锌电池等。

  (3)燃料电池:两电极材料均为惰性电极,电极本身不发生反应,而是由引入到两极上的物质发生反应,如H2、CH4燃料电池,其电解质溶液常为碱性试剂(OH等)。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化学反应速率公式

  ①单位:l/(Ls)或l/(L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④重要规律:(i)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ii)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

  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化学选修4详细阐述。

  ⑤其他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 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B可逆号zC,x+≠z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