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10篇

2023-06-17 17:27:02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10篇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10篇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1篇

  比热容

  1.实验:用两相同的电加热器给M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它们在相同的时间里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可以看到:1)在通电相同的时间里,煤油的温度升高得高。2)要使水和煤油升高到相同的温度,则应给水的加热的时间要长一些。

  2.结论:质量相同(如:1kg,也叫单位质量)的不同的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如:大家都升高1°C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物理上,把物质的这一种特性叫比热容。

  3.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一种物质的温度升高(降低)1°C时吸收(放出)的热量

  a.单位:J/(kg°C)读作:L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b.符号:C如:C水=4.2×103J/(kg°C)

  c.意义:1k在温度升高(降低)1°C时,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d.比热表:1)水的比热要记住。水的比热很大。

  2)水和冰的比热不一样,说明:同一物质,在不同的状态下的比热一般不同。

  3)液体的比热比固体的比热大。金属的比热都较小。

  e.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受温度、质量和物体的形状的影响,但要受物态的影响。

  f.练习:关于比热容,下列廉洁正确的是:

  A.比热容大的物体吸收的热量多。

  B.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在的吸收的热量多。

  C.比热容的单位为J/kg.

  D.一桶水的比热容大于一杯水的比热容。

  4.热量的计算: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cm△t其中:c为该物质的比热容单位一定用J/(kg°C)。M为物体的质量,单位一定用kg.△t为物体升高的温度,单位一定用°C.△t=(t高温-t低温)同样,这个公式,可以应用于放出热量时的计算。只是要把“Q吸”改为“Q放”即:Q放=cm△t,其中△t=(t高温-t低温)

  5.公式变形:c=Q吸/m△tm=Q吸/c△t△t=Q吸/cm

  Q放=cm△tQ吸=cm△t这两个公式只适用于物态没有发生变化时。

  6.理解公式:c=Q吸/m△t

  7.这个公式只是利用已知物体的质量、吸收(放出)的热量、变化的温度时计算物体的比热。一定不要认为:C与Q成正比,与m和△t成反比。因为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一个确定的物质而言,它的比热是一定的,它不随物体的温度、形状、体积、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跟物体的质量、温度变化量、和吸收(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

  7.计算:1)一盆水有25kg,它从25°C升高到了29°C,则这盆水吸收了多少J的热量?

  2)一个500g的铝锅内盛有5kg的水,它们从100°C降低到了25°C,则这锅水共放出了多少J的热量?

  3)一杯500g20的冷水与杯300g80的热水混合后的温度是多少?是否是冷水上升高的温度就一定等于热水降低的温度呢?而冷水吸收的热量是否等于热水放出的热量呢?

  4)冰的比热容为2.1×103J/(kg°C),使100g从–25升高到–5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8.因为C水>C砂石,所以,它们放出或吸收相同的热量后的温度是不相同的,它们放出相同的热量后,由于水的比热大,水温度将高于砂石的温度。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后,由于砂石的比热小,因而,砂石的温度将高于水的温度。因此,农民常在较冷的夜间往田里加水,而在第二天早上时,便把水放掉。就是利用水的比热大的特性,为禾苗保暖的。而不致于冻死。工业上,也常用水的比热大的这一特性,用水来作冷却剂。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2篇

  一、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若同时具备,则力做了功。

  2、功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3、功的公式:W=FsW表示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F表示力,对应的单位是牛(N);s表示距离,对应的单位是米(m)

  4、功的单位:主单位:焦耳(J),1J=1N?1m常用单位:千瓦时(kwh)1kwh=3.6x10J

  5、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理想情况下:W机械=W人即:Fs=Gh

  二、功率

  1、功率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力)做功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物体(力)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功.

  3、功率的公式:P=W/tP表示功率,对应的单位是瓦(w);W表示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t表示时间,对应的单位是秒(S);

  4、功率的单位:主单位:瓦(w)常用单位:千瓦(kw)换算:1kw=1000w某小轿车功率66kW,它表示:小轿车1s内做功66000J。

  5、测量功率方法:(器材、步骤、表达式)

  三、机械效率

  1.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2.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3、机械效率公式:η表示机械效率,用;W有用表示有用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W总表示总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

  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5、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影响η滑轮因素:动滑轮和绳子的重力、摩擦力、被提高货物的重力。

  测斜面的机械效率:影响η斜面因素:斜面的倾度、粗糙程度。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3篇

  一、第一单元:战争记忆

  1、记叙文六要素的知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3、掌握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4、揣摩文中重点词语、语句的含义和用法。

  第二单元:爱的旋律

  1、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的语言特点。

  2、掌握典型事例真实、生动、传神的表现人物的性格,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欲扬先抑的写法及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熟读课文,掌握每一个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背影》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并写出对重点语言的理解。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特别是动作描写和肖像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示。

  说明文知识点:

  一、说明的方法

  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等等。

  1、下定义,是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2、分类别,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分类,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

  3、举例子,是利用列举实例的办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说得具体明白。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5、打比方,是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6、列数字,有些事物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用一些数字来说明,往往可以使读者了解得更精确、更具体。

  7、画图表,用图表说明事物,往往能够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或事理解说得更直接、更具体。

  8、引资料,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引资料说明,会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二、说明的顺序

  在确定了说明的内容之后,就要进一步考虑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说明,才能说得条分缕析,中心突出。

  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一定的条理性的。写说明文的时候,要认真研究所写事物的特点和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事物的条理性,在这个基础上找出一个合理的顺序,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顺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比如介绍一个事件、一项运动、一种制作过程,往往都按这种顺序来说明。《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里对十块浮雕的`说明,显然是首先考虑到了它所反映的历史过程,按时间先后一一说明的。

  2、按照空间物位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就是根据人民大会堂的特点和一般人参观它的规律,按照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主到次的顺序来说明的。

  3、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顷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如《食物从何处来》,先从“——粒种子能长成参天的大树,一颗鱼卵能变成千斤的大鱼”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出“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的理论,再由这个理论引出“如何获得食物”的问题,自然过渡到对获得食物的“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的说明;在说明“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A、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

  分类和作用:

  一、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二、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三、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五、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七、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八、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⑴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⑴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⑵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4篇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④小孔成像。

  5、光速:3×10的8次方m/s。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⑵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4、面镜:

  ⑴平面镜:成像特点: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5篇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6篇

  知识点一: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巩固

  词语搭配

  蒙蒙的细雨蔚蓝的天空乌黑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

  展开花瓣露出笑容闻到花香

  一阵清香 一朵荷花 一幅画 一束金光 一串珍珠

  一片花瓣 一首歌曲 一身羽毛 一眼清泉 一对翅膀

  词语积累

  1、带有"春"的词语:春风化雨 春风得意 春色满园 春花秋月

  2、带有"花"的词语:鸟语花香 昙花一现 奇花异草 花枝招展

  3、带有"鸟"的词语:鸟语花香 小鸟依人 惊弓之鸟 笨鸟先飞 百鸟朝凤

  4、形容天气的词语:风和日丽 秋高气爽 阳光明媚 鹅毛大雪 烈日炎炎

  5、带有"雨"的词语:倾盆大雨 风吹雨打 风雨交加 和风细雨 狂风暴雨

  近义词

  鲜艳—艳丽 灵活—灵巧 逃脱—逃跑 注视—凝视 锋利—锐利

  特殊—特别 疲劳—疲惫 寻找—搜寻 展览—展示 露—暴露 俊俏—俏丽 聚拢—聚集 生机—生气 掠过—横过 光景—风景 等闲—平常 清香—芳香 姿势—姿态 仿佛—好像 裁—剪 似—像

  反义词

  偶尔—经常 增添—减少 灵活—迟钝 喜欢—厌恶 鲜艳—暗淡 陡峭—平缓 露—遮盖 消失—出现 俊俏—丑陋 机灵—迟钝 容易—复杂 舒适—难受

  坚硬—柔软 特殊—普通 减少—增加 扩大—缩小

  随堂消化

  一、查字典

  要查的字部首除去部首

  余几画组词字典中的解释应选义项

  窃窃私语①偷;②偷偷地;③谦指自己(意见)

  服气①衣服;②担任;③服从,信服;④吃药;⑤适应

  二、对号入座。

  陆续继续连续

  1、参观的人们(陆续)地走出了大厅。

  2、抗洪的战士们在大堤上(连续)奋战了三天三夜。

  3、小明病好了以后,又(继续)去少年宫练习钢琴。

  无论……都……不但……而且……虽然……但……

  1、(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老师。

  2、(虽然)我的学习成绩差,(但)我绝不泄劲。

  3、他(不但)聪明,(而且)勤奋。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

  1、风筝飞上了蓝天。(扩句)这只巨大的风筝由我们小心翼翼地放上了蓝天。

  2、我们必须讲卫生的好习惯。(改病句)我们必须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3、大片大片的雪花飘落下来。(改成比喻句)大片大片如鹅毛般的雪花飘落下来。

  4、万丈阳光把他的脸照得红红的。(改成被字句)他的脸被万丈阳光照得红红的。

  5、南沙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缩句)南沙拥有海洋生物。

  知识点二:第三、四单元知识点巩固

  照例子,词语搭配

  堵窟窿坐马车修羊圈乘火车骑骏马爬楼梯

  接受劝告欣赏风景观赏植物邀请同伴接受帮助

  画得准确变得笔直显得高尚

  老老实实地画认认真真地看和颜悦色地说

  词语积累

  1、寓言成语:

  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滥竽充数守株待兔东施效颦

  狐假虎威井底之蛙自相矛盾叶公好龙南辕北辙

  2、形容惊慌、紧张的成语:

  胆战心惊心惊胆寒大惊失色惊恐失色

  担惊受怕惊慌失措惊恐万状惊魂未定心惊肉跳

  3、表现态度的成语:

  怒气冲冲和蔼可亲斩钉截铁模棱两可趾高气扬

  近义词

  和颜悦色—和蔼可亲教诲—劝告能手—高手发现—发觉

  孤单—孤独本事—本领审视—审阅叮嘱—嘱咐

  反义词

  发现—隐藏愈合——开裂悲惨—幸福熟悉—陌生相信—怀疑

  随堂消化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读音下打"√"。

  唾沫(tuò√ tù)嫉妒(jì jí√)载誉(zài√ zǎi)

  稚拙(zhuó zhuō√)恶劣(liè√ luè)享受(xiǎng√ xiáng)

  二、填一填,再归类。

  南(辕)北(辙)左(顾)右(盼)五(湖)四(海)七(嘴)八(舌)

  (津)(津)有味(彬)(彬)有礼(孜)(孜)不倦(彬)(彬)有礼

  ①含有反义词的:南(辕)北(辙)左(顾)右(盼)

  ②描写人物品质的:(彬)(彬)有礼(彬)(彬)有礼

  三、想一想,选词填空。

  1、严肃严格王老师虽然和蔼可亲,但是对我们的要求还是挺(严格)的。

  2、精彩美丽今天,李明表演的节目真(精彩),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3、沉重繁重周玲玲知道自己错了,心情格外(沉重)。

  四、我是病句小医生。

  1、教育家找来了许多小朋友,让他们三个小朋友做游戏。

  用删除号删掉"三个小朋友"。

  2、奶奶经常给我讲她过去的往事。

  用删除号删掉"过去"或者"事"。

  五、"春来了,风儿轻轻地吹,鸟儿喳喳地叫,花儿悄悄地开,阳光暖人心。"从这句话中选一个事物写比喻句和拟人句。

  比喻句:风儿轻轻地吹,像母亲的手抚摸着我。

  拟人句:鸟儿站在枝头欢快地歌唱着。

  知识点三:阅读详解

  第一组:四篇课文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

  第二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

  第三组:每篇课文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亡羊补牢》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寓言两则—南辕北辙》讽刺了那些行动和目的相反的人。《惊弓之鸟》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判断。《画杨桃》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想别人没想到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另人没想到的。这四篇课文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方法。

  第四组:本单元教材围绕"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这一主题编排,包括三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和时间赛跑》能让人获得和时间赛跑就会获得成功的启示;《检阅》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尊重、相互关怀的价值观;《争吵》让人认识到知错就改、宽容待人的好品质;略读课文《绝招》让人懂得勤学苦练方能练成绝招的道理。

  随堂消化

  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上的小辫儿。"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1、用" "画出比喻句。作者分别把槐花比作玉雕的圆球和维召尔族姑娘,写出了槐花美丽的特点。

  2、照样子写2个词语:白生生:香喷喷喜盈盈

  嗡嗡嗡:啪啪啪嘀嘀嘀

  3、写槐花饭香的词语有哪些?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4、用"有的……有的……有的……"写个句子: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7篇

  一、燃烧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铁在氧气中燃烧:

  3、铜在空气中受热:4、铝在空气中燃烧: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一氧化碳燃烧:11、甲烷燃烧

  12、酒精燃烧:13、加热高锰酸钾:(实验室制氧气原理1)

  14、过氧化氢分解:15、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16、生石灰溶于水:17、氧化碳可溶于水:

  18、镁燃烧:19、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20、氢气还原氧化铜21、镁还原氧化铜

  23、碳充分燃烧:24、木炭还原氧化铜:

  25、焦炭还原氧化铁:

  26、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27、碳酸不稳定而分解:2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29、高温煅烧石灰石(工业制二氧化碳):

  30、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鉴别二氧化碳):

  3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3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33、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灭火器的原理):

  34、锌和稀盐酸35。铁和稀盐酸

  36、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KClO3、KCl、、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

  4。硫:淡黄色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7。(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三、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四、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6,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7、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8、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9、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1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1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1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16、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1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

  18、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19、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20、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21、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

  22、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五,基本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多变一2、分解反应:一变多

  3、置换反应:一单换一单4、复分解反应:互换离子

  六,实验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盛装药品,连好装置

  “定”试管固定在铁架台“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收”收集气体“离”导管移离水面

  “熄”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2、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4、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5、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氧正氢负,氧一氢二”:正极放出氧气,负极放出氢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

  6、组成地壳的元素:养闺女(氧、硅、铝)

  7、原子最外层与离子及化合价形成的关系:

  “失阳正,得阴负,值不变”:原子最外层失电子后形成阳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价;原子最外层得电子后形成阴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价;得或失电子数=电荷数=化合价数值。

  8、过滤操作: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9、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滤纸破损

  10、实验中的规律:

  ①凡用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都选用高锰酸钾制O2装置(固固加热型);

  凡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制气体的都选用双氧水制O2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②凡是给试管固体加热,都要先预热,试管口都应略向下倾斜。

  ③凡是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都可用排水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都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④凡是制气体实验时,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应露出橡皮塞1—2ml,铁夹应夹在距管口1/3处。

  ⑤凡是用长颈漏斗制气体实验时,长颈漏斗的末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下。

  ⑥凡是点燃可燃性气体时,一定先要检验它的纯度。

  ⑦凡是使用有毒气体做实验时,最后一定要处理尾气。

  ⑧凡是使用还原性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一定是“一通、二点、三灭、四停”

  11、催化剂:一变二不变(改变物质的反应速率,它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的物质是催化剂)

  氧化剂和还原剂:得氧还,失氧氧(夺取氧元素的物质是还原剂,失去氧元素的物质是氧化剂)

  七、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八、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O2 N2 CO2稀有气体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21% 78% 0。03% 0。94% 0。03%

  九、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2、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

  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少量液体的取用,滴管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液体以1~2mL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十、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十一、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

  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十二、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8篇

  一、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可燃性、能支持燃烧、能与某物质反应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最后水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O3。

  SO2、CO、NO2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氧气的性质1、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

  2、、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

  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

  ③(红色或白色)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冒大量的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放出热量(用于发令枪)

  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用于照明弹等)

  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高温熔化物落下来炸裂瓶底。

  ⑥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⑦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⑧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二、分子和原子、元素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特点: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物质三态的改变是分子间隔变化的结果,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原子间隔越大。水银温度计遇热汞柱升高,就是因为温度升高时汞原子间间隔变大,汞的体积变大。

  例如: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有一种氢原子无中子)。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1/1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一般不写。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2、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

  ②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③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但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

  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

  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⑤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⑥化学式的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

  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硅和碳。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非金属气体单质如H2、O2、N2、Cl2等,一些氧化物,如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由离子直接构成的:如NaCl。

  3、决定元素的种类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即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者核电荷数不同);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类别的也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9篇

  写作背景

  作者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1919年12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从《鲁迅日记》中可以了解这次回乡的经过:1919年9月,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添了些钱,买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弯宅第。11月修葺完毕,21日“上午与二弟眷属俱移入八道弯宅”。26日鲁迅“上书请归省”。12月1日,由北京动身回老家,4日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在家乡处理搬迁事务,大约住了二十来天。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29日中午抵达北京,“下午俱到家”。往返大约29天。《故乡》的故事情节便是根据这段生活经历演绎而来。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

  字词解释

  1.既然:这里是已然的意思。

  2.阴晦(huì):阴沉昏暗。

  3.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4.影像:这里是印象的意思。

  5.心绪:心情。

  6.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7.谋食:谋生。

  8.寓所:寄居的房子。

  9.猹:作者1929年5月4日给舒新城的信中说:“‘猹 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罢。 ”

  主要内容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表达思想: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主题思想

  《故乡》的主题思想是:这篇小说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10篇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

  (2)“角边角”简称“ASA”

  (3)“边边边”简称“SSS”

  (4)“角角边”简称“AAS”

  (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4.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在学习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十二章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6.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9.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在建立在轴对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分析鉴赏,亲身经历数学美,正确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的性质和判定,并利用这些性质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第十三章实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0的算术平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平方根。

  2.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3.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平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4.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5.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实数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重点是实数的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一次函数是初中学生学习函数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它函数知识的基石。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教师应该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变量,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变化与对应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于理解和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习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乐趣。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一.知识概念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n都是正数)

  2..幂的乘方法则:(m,n都是正数)

  3.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平方差公式:

  5.完全平方公式:

  6.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0,m、n都是正数,且m>n).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如,(-2.5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a≠0,p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除法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8.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1.提公共因式法2.运用公式法3.十字相乘法

  分解因式的步骤:(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这章内容知识点较多,表面看来零碎的概念和性质也较多,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应多准备些小组合作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在做题中体验数学法则、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提高做题效率。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