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审视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1、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审视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东流逝水,叶落纷纷,荏苒的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慢慢地消逝了,回顾一段时间以来的教学经历,我们收获到了很多经验,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教学总结了。但是你知道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审视地理教学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字面上的变化并不是很多,主要是提升前言部分和课程目标部分的时代性、前瞻性,增强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明确性、可操作性,强调实施建议部分的适应性、实用性。但这部分的调整却是整个初中地理教学中需要教师探索和思考的最多,在思想和教学实践中需要转变的跨度最大的部分。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地课程的育人功能,陶行知先生说:在教师的手里掌握着幼年人的命运,也就掌握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担负着国家和人类的未来和命运,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必再拘泥于知识系统,不必纠结于再机械的知识记忆,我们重在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强调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注重加强对国情、国策的理解和体会。
当然由于长期的教学惯性,或者考虑到目前的考试因素,转变教学观念,一下子很难完全调整。但只要我们努力去改进,就会体味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不是未来的地理学家,从这一点考虑就释然了,放开再放开,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定要跨出原来的知识体系本位,有舍才有得,我们舍弃的是鱼,得到的是渔,何乐而不为?是磨刀还是砍柴我们自能取舍,正值在新课程标准修订刚刚开始实施之际,是我们课堂探索的有利时机,领先半步,步步领先,大家应该当机立断,努力改进调整教学思路,在课程改革新的起点上做出不菲的成绩。
一、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
突出学习方法的学习与迁移地理课程的内容多,现有的课时少,同时要鼓励学生去探究,还要解决课改的一些现实的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如果再把知识眉毛胡子一把抓,必会得不偿失。从宏观形势到课标、教材、地理教学现状逼迫我们必须突出学习方法的学习,用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理念指导教学,通过学习知识能够迁移学习其他的内容。如讲长江、黄河教学中,作为中国的主要河流,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它们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作为一般河流,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它们的主要水文特征:河流、水系、流域、流量、水文资源等。学习这两条河流水文特征的目的:不只为单纯了解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而是通过这两条河流做为案例,让学生学完后,既能认识长江、黄河,又能跳出来,通过长江、黄河的学习方法去学习认识、分析学习其他一般的河流。
二、不强调知识记忆
突出运用资料的分析归纳,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传统教学观念中,地理课程有大量的需要记忆的知识,如气候部分:
以前教学中需要记忆的知识包括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气候特征、景观特点、影响因素等,而由于认知水平决定学生不能对知识进行全面的理解,只能是机械记忆,这对学生来说记忆的负担很重。修订后的课标要求学生学会绘制气温曲线和等降水量线图,在此基础上,能根据所查到的资料分析特征,在生活中能够运用就可以了。在中国地形的教学中也不必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记住主要山地名称、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等,因为这些很容易能查到,我们的教学重点落实在能够运用这些突出的地理类型分析中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表面上学生的记忆负担减轻了,但不等于地理教学变简单了,实际上是注重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其实是对教师、对学生、对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教学中方法和手段的.适当选择、难度的控制等,这一点请大家务必注意。
三、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是课标,要根据课标、结合教材的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在理解课标的时候要注意:
①明确具体的标准。这一节课要落实哪一条标准,或者这条标准的哪一点要求,明确课标要求到什么程度。
②把课标中比较宏观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分解,结合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去。
以上两者结合就确定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所有的教学设计、材料选择和教学安排等都要围绕这个目标的完成去落实,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的理念。在看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时候,不是看有没有把这节课讲完了,而是看学生有没有达到目标要求。
在第一模块学习的时候,甄老师就向陈澄教授提到过教学目标的写法,有两种观点,一是三维目标分开来写,如:知识与技能目标,一二三;过程与方法目标,一二三;情感与价值观有的一条,有的两条。二是倾向于把这三维目标用一个标准,行为目标陈述的方式,完整地表述出来。在这一模块甄老师和高俊昌教授又一次谈到这个问题,专家们的建议是比较提倡倾向于后一种,但也没有对前一种进行肯定的否认。这一点,大家在教学实践中适当把握。
四、让学生在理解与感悟中加强国情国策教育
国情国策教育是我们地理学科一直重视的内容。在这里我们一起再明确这样两个问题:
一是国策的制定是根据国情来的,理解国情才能进一步理解国策。例如:水资源的保护、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的保护、人口政策等的制定,无一不源自于最基本的国情,包括我国既是一个陆上大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我国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及其差异,自然灾害频繁等基础。
二是通过区域地理总论的学习突出地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不是告诉学生来完成的,是通过区域地理总论的学习潜移默化的,学生在学习国情过程中逐渐渗透。例如在土地资源的教学中,将自然属性的土地资源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融合,衍生出我国的自然土地国情和人文土地国情,能够拓展了学生视野,加深了学生对我国土地国策的理解,这将有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而收集资料,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是在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国情的基础上,理解实行耕地保护制度的原因,树立明确的必须要保护土地的观念。通过分析归纳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少、分布不均的特点,一方面深化对我国自然资源特点的感知,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把握分析自然资源问题的思路,及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举一反三,进一步认清我国国情,并进行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教育。
有一点需要强调,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审视地理教学,并不是忽左忽右地跟风赶潮,并不是推翻20xx年以来的课程改革成果。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我们必须坚持与巩固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坚持与巩固实验稿原来设计的几个不变,坚持顺应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的需求,坚持紧跟地理科学发展前进的步伐。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思修订后的课标前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2、运用导入艺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效果-个人工作总结
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运用导入艺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效果-个人工作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上学期,我县教研室和电教教材室组织举办了电教教学比赛,同时,我校也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并举办了电教课件比赛。在这次教学比赛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电教教学中导入环节的重要性。
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起始兴奋点。因此,课堂上导入的设计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基调,甚至关乎课堂教学最终的成败。一堂课只要有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就会为这堂课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别在语文教学中,导入设计艺术的讲究则更是语文教师的课堂必备素质之一。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利用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与学顺利进行,收到良好的效果呢?下面,结合这次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音乐渲染
在教学中,有效地借助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并使学生很快进入作品的意境氛围。我在教学莫怀戚的《散步》时,由于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感悟亲情、珍爱生命,我在导入环节便设计了一个Flash音乐《烛光里的妈妈》,温馨的画面和感人的歌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从而激发了他们对亲情的感悟,为理解本文主题奠定了感情基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
(二)直观演示
在语文教学中,演示图片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一组太空图片(其中包括有关发射“神舟”六号的图片),于是,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带到了浩渺奇妙的茫茫宇宙,诱发了全体学生探究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勇于登上太空,探索月球的愿望,从而下定为之努力学习,为之奋斗的'决心。在教学巴金的`《日》和《月》时,我设计了“夸父逐日”和“嫦娥奔月”的图片,引发了学生回忆和讲述故事的兴趣,以,很快把握了文章的主旨,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这样的导入环节设计中,是音乐或图片引燃了学生好奇心与想象力的火花,以至于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课文摄取知识营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总而言之,我认为,一堂课的导入犹如一部发动机,直接影响着整台“机器”的正常有效运作。可以说,它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造。我们教师只有按照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创新导入艺术,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才能持久地拨动学生求知心灵的乐弦,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
3、班主任工作总结-当今,什么样的老师,学生最喜欢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有寻找学习和工作中的规律,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班主任工作总结-当今,什么样的老师,学生最喜欢,欢迎大家分享。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桥梁作用,十七世纪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认过,"我们对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的呢?"翻开
他们喜欢是有丰富阅历的、有广播知识的,晓知一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学时事、体育名人的教师。
他们喜欢的是能言、善辨、谈古论今,严肃而不失活泼,庄重而不缺幽默的教师。他们还喜欢与他们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能在课余与之讨论关于世界、关于足球的老师。
这就是当前的学生出给老师的考卷!
我教的班集学生们对足球的喜爱,对世界足球明星的崇拜、狂热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身上穿着球星的衣服,书上封面上,贴着球星的照片,桌子下面放着足球,只要下课铃声一响,一群足球迷穿一样的服装,嘴里唱着足球的劲歌,一溜烟地跑出教室,去追求他们的足球梦,他们整天谈论的是足球,想的足球,连上课,都铅笔在写球星的名字,更有甚者脚下的足球在座位上来回地转动,两只脚在不停地踢、勾球,一时,足球的风气风靡了整个班集,连个别不关心足球的女同学,也在旁边当起了忠实的听众,听早上的晨间新闻,我一来到教室,就听见几个球迷慷慨陈词地说,我们
看到这一幕幕,我被孩子纯真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不忍心斥责,得设法引导,得走进他们的世界里。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只有在了解自己的`同时,还要去了解我们的教育对像,于是,我开始学习足球知识,了解一些比赛规则,搞清足球的强国,世界著名的球星,坚持看足球比赛,有空,就参与他们一起"侃足球",还发表自己的一些见解。这样跟学生套"近乎",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让学生自己在八分钟自主活动中,也设立一个一分钟发布,也让学生上来说,他们喜欢说的、爱说的,八分钟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学生该说的也说了,结果,有效地控制了他们的狂热。
从中,同学们发现,他们的老师,也不是那种整天不苟言笑,总是刻意地谈学习,与他们还是有共同语言,还能理解他们,我还给他们讲一些他们从未经历过又十分感兴趣的事,让他们了解一下民俗风情,了解一下自然常识,受到科学启发和
一位同学听后大发感慨:"哇,黄老师的心里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呀!"于是师生的心贴得更近了,学生既把我当成母亲,又把我当成可信的朋友。其实,学生崇拜老师,并不仅仅在于教师的职业,他们更崇拜教师为人的正直,坦荡的胸怀,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办事的胆识,处事的干炼,崇敬的是一颗永远真诚、热情、年青的心。
当今,这样的老师,学生最爱。
4、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审视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东流逝水,叶落纷纷,荏苒的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慢慢地消逝了,回顾一段时间以来的教学经历,我们收获到了很多经验,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教学总结了。但是你知道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审视地理教学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字面上的变化并不是很多,主要是提升前言部分和课程目标部分的时代性、前瞻性,增强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明确性、可操作性,强调实施建议部分的适应性、实用性。但这部分的调整却是整个初中地理教学中需要教师探索和思考的最多,在思想和教学实践中需要转变的跨度最大的部分。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地课程的育人功能,陶行知先生说:在教师的手里掌握着幼年人的命运,也就掌握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担负着国家和人类的未来和命运,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必再拘泥于知识系统,不必纠结于再机械的知识记忆,我们重在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强调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注重加强对国情、国策的理解和体会。
当然由于长期的教学惯性,或者考虑到目前的考试因素,转变教学观念,一下子很难完全调整。但只要我们努力去改进,就会体味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不是未来的地理学家,从这一点考虑就释然了,放开再放开,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定要跨出原来的知识体系本位,有舍才有得,我们舍弃的是鱼,得到的是渔,何乐而不为?是磨刀还是砍柴我们自能取舍,正值在新课程标准修订刚刚开始实施之际,是我们课堂探索的有利时机,领先半步,步步领先,大家应该当机立断,努力改进调整教学思路,在课程改革新的起点上做出不菲的成绩。
一、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
突出学习方法的学习与迁移地理课程的内容多,现有的课时少,同时要鼓励学生去探究,还要解决课改的一些现实的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如果再把知识眉毛胡子一把抓,必会得不偿失。从宏观形势到课标、教材、地理教学现状逼迫我们必须突出学习方法的学习,用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理念指导教学,通过学习知识能够迁移学习其他的内容。如讲长江、黄河教学中,作为中国的主要河流,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它们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作为一般河流,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它们的主要水文特征:河流、水系、流域、流量、水文资源等。学习这两条河流水文特征的目的:不只为单纯了解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而是通过这两条河流做为案例,让学生学完后,既能认识长江、黄河,又能跳出来,通过长江、黄河的学习方法去学习认识、分析学习其他一般的河流。
二、不强调知识记忆
突出运用资料的分析归纳,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传统教学观念中,地理课程有大量的需要记忆的知识,如气候部分:
以前教学中需要记忆的知识包括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气候特征、景观特点、影响因素等,而由于认知水平决定学生不能对知识进行全面的理解,只能是机械记忆,这对学生来说记忆的负担很重。修订后的课标要求学生学会绘制气温曲线和等降水量线图,在此基础上,能根据所查到的资料分析特征,在生活中能够运用就可以了。在中国地形的教学中也不必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记住主要山地名称、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等,因为这些很容易能查到,我们的教学重点落实在能够运用这些突出的地理类型分析中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表面上学生的记忆负担减轻了,但不等于地理教学变简单了,实际上是注重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其实是对教师、对学生、对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教学中方法和手段的.适当选择、难度的控制等,这一点请大家务必注意。
三、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是课标,要根据课标、结合教材的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在理解课标的时候要注意:
①明确具体的标准。这一节课要落实哪一条标准,或者这条标准的哪一点要求,明确课标要求到什么程度。
②把课标中比较宏观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分解,结合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去。
以上两者结合就确定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所有的教学设计、材料选择和教学安排等都要围绕这个目标的完成去落实,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的理念。在看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时候,不是看有没有把这节课讲完了,而是看学生有没有达到目标要求。
在第一模块学习的时候,甄老师就向陈澄教授提到过教学目标的写法,有两种观点,一是三维目标分开来写,如:知识与技能目标,一二三;过程与方法目标,一二三;情感与价值观有的一条,有的两条。二是倾向于把这三维目标用一个标准,行为目标陈述的方式,完整地表述出来。在这一模块甄老师和高俊昌教授又一次谈到这个问题,专家们的建议是比较提倡倾向于后一种,但也没有对前一种进行肯定的否认。这一点,大家在教学实践中适当把握。
四、让学生在理解与感悟中加强国情国策教育
国情国策教育是我们地理学科一直重视的内容。在这里我们一起再明确这样两个问题:
一是国策的制定是根据国情来的,理解国情才能进一步理解国策。例如:水资源的保护、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的保护、人口政策等的制定,无一不源自于最基本的国情,包括我国既是一个陆上大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我国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及其差异,自然灾害频繁等基础。
二是通过区域地理总论的学习突出地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不是告诉学生来完成的,是通过区域地理总论的学习潜移默化的,学生在学习国情过程中逐渐渗透。例如在土地资源的教学中,将自然属性的土地资源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融合,衍生出我国的自然土地国情和人文土地国情,能够拓展了学生视野,加深了学生对我国土地国策的理解,这将有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而收集资料,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是在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国情的基础上,理解实行耕地保护制度的原因,树立明确的必须要保护土地的观念。通过分析归纳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少、分布不均的特点,一方面深化对我国自然资源特点的感知,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把握分析自然资源问题的思路,及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举一反三,进一步认清我国国情,并进行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教育。
有一点需要强调,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审视地理教学,并不是忽左忽右地跟风赶潮,并不是推翻20xx年以来的课程改革成果。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我们必须坚持与巩固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坚持与巩固实验稿原来设计的几个不变,坚持顺应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的需求,坚持紧跟地理科学发展前进的步伐。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思修订后的课标前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5、“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的主题教育活动的工作总结
为了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省教育厅《关于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印发<“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中小学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我区于2009年12月30日在十一中召开由各校校长和师训主任参加的 “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会议下发了区教师字9号《关于XX区中小学教师开展“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师德教育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各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制定学习计划,召开动员大会,认真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倡导“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倡导“用爱和责任办好教育,全面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水平,不断推进我区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扎实抓好各个阶段的各项学习工作。教师遵纪守法,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的意识得到了增强,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较好地完成了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达到预期目的,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做法
各校活动参与率达到100%,在学习讨论阶段,认真进行组织发动,制定了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以校为单位组织全体教师培训学习,有效开展学习讨论活动。采用集中和自学的方式,学习有关的专题材料,每位教师根据学习情况,认真作好读书笔记、撰写心得体会。反思评议阶段,重点查找出自己存在的`突出问题,剖析思想根源,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根据征求到的各种意见、建议和民主评议师德的情况,提出实事求是的书面评议意见。在总结提高阶段,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制定整改措施,认真进行整改。
二、具体开展实施情况
(一)思想发动,学习讨论阶段
1、高度重视,广泛发动
各学校把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与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认真组织,精心安排,成立了师德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下设活动办公室,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制定了《实施方案或学习计划》,召开了动员大会。张贴师德标语,积极营造宣传氛围,进行广泛的思想发动。在本学期开学工作检查中,此项内容被列为重点检查内容之一,在4月份我办还组织了此项工作的专题检查。
2、认真组织学习
创新学习形式,采取集中学习,专题报告,个人自学等形式,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区教育局《关于XX区中小学教师开展“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师德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和教育部师范司《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手册》等文件。
3、认真总结提高
通过学习,每位教师撰写了不少于3000字的读书笔记,撰写了不少于800字的心得体会,开展了多项活动(如师德演讲、如何做个合格的班主任、怎样关爱孩子等),深刻体悟其活动内涵。学习活动开展有声有色,达到预期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反思评议阶段
1、找准问题,广泛征求意见
广泛征求意见,发放征求意见表和调查问卷,设置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等方式征求意见,找准集体或个人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梳理。各学校共发放征求意见表和调查问卷万余份。
2、民主评议,认真剖析
在查找问题的基础上,领导班子、教师之间进行了面对面的师德民主评议,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根据征求到的各种意见、建议和民主评议师德时的情况及平时的一贯表现,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总结提高阶段
1、制定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
在总结提高阶段,各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研究,结合评议意见制定了整改方案和个人整改措施。根据领导班子的整改意见,及时制定学校整改方案,明确了整改领导和整改具体责任人。
2、认真进行整改,公布整改情况
各位教师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对照“师德承诺书”、“教师十不准”,进行自我剖析整改,班子成员结合分管工作,认真抓好分管工作的整改,并向教职工、学生和家长通报整改情况。
3、做好材料归档工作。在活动尾声,各学校对各类材料进行了归类存档。
四、主要成效
(一)教师思想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增强了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岗位责任;增强了把学生教好、保护好、培养好的社会责任;增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的国家责任。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在工作中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全体教职工理论修养和综合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良好的师德师风蔚然成风,教师进一步树立了教书育人的意识,教师的岗位职责更加明确,工作作风不断改变。
(三)形成了批评与自我批评风气,每位教师认真剖析思想根源,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并认真进行了批评和评议,全体教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四)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增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谐的学习型校园已初步形成。
(五)制定了整改方案。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自身查找问题,制定方案,重点解决工作作风不够深入,增强开创性工作能力,教师荣誉感和凝聚力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6、认识,情感,行为班主任工作总结
一、引言
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小学儿童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责任感是现代人的标志,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抓住了德育的核心,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因为:从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上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学生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我国教育目标来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我国教育目标、爱国主义纲要,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从我校教育工作实际看,责任感教育与我校素质教育具体目标相一致,与创造教育相互补。
在品德教育工作实践中,我在小学高段试行了认识--情感--行为的实践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思路。
1、提高认识--培养责任感的目标意识。
道德认识指个人对社会行为规范及行动效果,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观点、观念和相应的判断能力,它既是人们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要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小学生责任感的意识,强化其对责任感的认识。
2、诱发情感--解决责任感的内化问题。
道德情感是作为品德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儿童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会立即接受它,且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还存在着一个他们愿不愿意认同并付诸行动的问题。只有认识与积极的情感相结合,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使道德认识得以内化。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其内化在问题,以诱发情感作为媒介,如认识和行为架设一座桥梁。
3、指导行为--形成责任感的关键问题。
道德行为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与外在监督而能自动实现的行为方式,它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俗话说:习与性成、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之中。许多教育家也强调,教育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关键,还是要在提高认识、诱发情感的基础上指导行为,使学生将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要求之后,再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4、以上三者是循环往复的一个整体。
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在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智力的发展和道德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在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特别是高段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从这样的整体性角度去考虑。(如前图)
三、做法。
遵循知情意行统一性原则,按认识--情感--行为的教育实践模式,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把教育学生凡事考虑后果作为实验的突破口,侧重研究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方法,力求把责任感教育真正落脚到导行之上。本学期是实验的第一阶段,侧重从提高对责任感的认识和激发情感共鸣抓起。
1、血的事实,让孩子们猛醒。
当今的小学生生在新社会,长在改革中,朝气逢勃,开拓进取,他们经历的是一帆风顺,幸福的生活不易让他们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实验之初,通过摸底,我们深感学生对责任感问题缺乏热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于是,我利用少先队活动时间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次讨论。首先,我向同学们推荐了《是谁把他引向不归路?》这样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潘金海从小仗势欺人,胡作非为,虽然多次被抓,但有父母保驾,最后被判死刑,临刑前咬掉生母耳朵。这个血的教训。那么,究竟是谁把他引向不归路呢?激烈的讨论开始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指责父母对他的娇宠,指责公安机关的徇私舞弊。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认识到了他自己从小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才是造成今天惨痛结局的根本,可见,一个人的责任感是与其生命紧密相连的。这血的教训,使孩子们猛醒,深思,并进而认识到对日常学习的重视和平时对集体、对亲人的关心是小学生最起码的一种责任。通过讨论,学生积累了道德经验,促进了道德认识的内化,提高了道德分析能力,达到了德育活动的认识功能。
2、书海漫步,进行责任感的熏陶。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启迪学生责任感的良师益友。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他们的精神气节令人赞叹不已,归结起来,都源于高度的责任,在书海中漫步,不失为提高学生对责任感的认识、激发责任感在内心升腾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开展了红领巾读书月活动。活动中,大家了解了富兰克林等无数科学家为人类崇高的事业而执著追求的精神。为现代学子魏高原为祖国之崛起而刻苦攻读所感动;受外国人士白求恩坚守阵地、救死扶伤的精神所陶冶,被无数关于责任感的名人名言所鼓舞……红岩精神是重庆地方特有的教育资源之一。针对摸底调查中学生对红岩知之甚少的现状,我们在读书月活动中开展了红岩系列教育五个一活动:读一本红岩的书,记一篇读书笔记,作一次参观寻访,讲一个红岩故事,写一篇红岩日记。在读书活动小组内,中心组成员创立了以奖优为序、轮流阅读、互相交流的激励机制;寻访活动中同学们驻足聆听,对小萝卜头等红岩先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故事会上大家慷慨激昂,声情并茂;红岩日记中,孩子们的真情流露,足以反映出他们的思考已进入了深的层次……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心和意识的,儿童年龄小,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活中鲜明形象对于他们思想上的影响就越强烈。书海漫步,促进和提高学生对责任感的理解和掌握,达成了德育活动对道德情感的陶冶功能。
班主任工作总结-认识、情感、行为,
3、社会调查,明确责任感之重要。
责任感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学生在前面的活动中有一定的感悟,但如何让他们迫切地感受责任感的重要,不容半点忽视,从而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在大小巨细的事情中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呢?同学们通过讨论,决定开展社会调查大行动。孩子们走向街头巷尾,来到企事业、机关单位,调查了各行各业中有关责任感的典型事例。其中,公安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张杰欣同学的母亲作为水文勘测人员的精益求精,个体户张司机几十年如一日安全驾驶等事例令同学们啧啧
称道,而设计人员错写了三千瓦为三瓦的事例、电力安装工人粗心少写了一个不能合闸的警示牌而造成四十万元的损失等惨痛教训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灾无情人有情,抗洪精神驻我心!九八抗洪精神是战士们崇高责任感的浓缩,战士们奏响了高度责任感的最强音。通过抗洪故事的讲述,画面、诗文的赏析,同学们被深深地感动了。责任感对于各行各业显得多么的重要啊!这是大家的心声,也是同学们从小抓起,培养高度责任感的强大动力。这次活动是促使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的动力,是促使学生从知到行转化的动力。
4、生活聚焦,深感责任感并非高不可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伟人的可贵,令人敬佩,身边的榜样,最让人鼓舞。我认为,重视对学生身边榜样力量的挖掘既是很好的行为的导向,又能消除学生认为责任感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偏见。于是,我重视把各种日常教育及常规活动作为契机,活动前重视指导,阐明如何尽到自己责任的目标;活动中重视点评,利用及时激励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具有责任感的行为;活动后重视总结,倡导具有责任感的良好风气。半年来,班风班貌得以很大改观。捐资捐物献爱心活动中、教师节主题队会上、创卫活动月中、快乐星期天活动、象征性长跑、运动会中的翻身仗及每周的争章创优评比上,都留下了同学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烙印。特别是王小艾及家人对社会和他人尽责、郑桥同学文明守纪、童欣的无私奉献、谢涅淄对家长的体贴、赵金同学刻苦训练多次为校为班添光彩等典型事例令同学们有口皆碑,成了大家拥戴和学习的榜样。为了进一步地巩固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积极的道德情绪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临近期末,我们又对全期活动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通过责任感--在我们的心中升腾的主题队会进行了升华。回顾过去,看到现在,展望未来,同学们喜出望外,信心倍增。队会上,大家齐声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只要我们胸怀理想,脚踏实地,我们一样能成为有责任感的人!我是巴蜀人,我自豪,我是巴蜀人,我能行!多么动人的话语,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这些活动不仅对道德行为起着强化训练作用,使之巩固,而形成习惯,而且还会使外显于行为中的道德规范得到强化,并进一步内化为道德认识,然后又外化为道德行为,直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效果。
短短半年时间,实验按实施计划有序较理想地进行着,取得出较明显的效果,班级学生班风班貌改观大,班级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全班学生个个有其职,有责可尽,大多数同学责任心强,能力强,优生发展快,差生转变好,深受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在献爱心活动月中,王小艾等10名同学受到张榜表扬,本班献爱心活动和教师节活动情况在全校交流汇报,获好评。班级文明守纪好,涌现出了周少阳等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加餐、路队、卫生、两操流动红旗获得次数领先,获创卫先进集体,特别是运动会上班级学生一改过去的状况,大打了一个翻身仗,囊括所有集体项目的一、二名,个人成绩也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因而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和精神文明奖。班级主题队会获校一等奖,且代表学校二次接待市区领导同行,深受好评。期末,本班以领先成绩获校巴蜀好集体。
实验才刚起步,取得如此成绩,的确令人可喜。但改革探索之路将会充满艰辛。愿责任感之树在我们大家包括孩子们心中常绿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