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

品德与生活的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023-09-05 14:44:10

  品德与生活的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品德与生活的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1、品德与生活的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特征:

  1、使教材成为与儿童进行对话、需要进行创造的文本。在本册教材的扉页上写了“给小朋友的话”,一开始就与小朋友建立起一种 “我——你”之间的对话关系。在对话中文本中的儿童或小动物不断地向现实中的儿童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为了要理解、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理解教科书给出的准备性知识,同时,也必须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思想观点和认识与教科书的思想观点和认识不断融合。正是在这种融合中,现实中的儿童进行着自主建构,生成新的认识。教材中留有许多空白利于对话中的儿童表达思想和感情以及创造活动。

  2、教材编排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德育,才能引起孩子的共鸣,深入孩子的心灵,激发孩子学习探讨的渴望和积极性,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让孩子终生受益。教材就是根据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在生活事件的选取上(1)注意普通的生活事件为主,兼顾非日常的生活事件如:我来试试看、我不胆小、我不任性、我的好习惯等都是基于儿童日常声的普通事件加工编排的。(2)注意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展。在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排上由一年级的儿童与自我、儿童与家庭扩展到二年级的儿童与集体、儿童与国家(快乐的国庆节)另外在教材中儿童能感受到四季的变化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的生活与大自然交融在一起,综合性和趣味性都很强。(3)注重和突出基础性文明行为习惯和良好意志品格的教育。如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成长乐园” 我来试试看、我不胆小、我不任性、我的好习惯就是为了注重和突出基础性文明行为习惯和良好意志品格的教育,为培养儿童成为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会做人的公民奠定基础。(4)教材营造的文化是儿童文化,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活动性。

  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学做文明人”,安排了《家里来了客》、《我随爸爸去做客》、《我跟妈妈看演出》、《我会打电话 看电视》4个主题活动,计7课时。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两个层面引导孩子认识待客、做客、观看演出、打电话、看电视也必须有文明的举止和习惯,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体现本课程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这一核心。

  第二单元“春姐姐的脚步”。本单元以儿童在春天里的活动为主线,安排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在明媚的春光中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看一看、说一说、唱一唱、做一做、画一画的过程中探索自然的奥秘,体验生活的情趣。让儿童在活动和游戏中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生活之情。

  第三单元“我的兴趣爱好”。本单元设计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快乐多》、《我与小动物》、《我最爱读的书》4个主题活动。这四个活动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从而使他们对生活、对学习充满热情,对许多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态度。

  第四单元“我长大了”。孩子们上小学后,《品德与生活》就伴随着孩子们一块儿成长。经历了近两年的听故事、做游戏、爱生活、长知识、学做人等一系列的学校教育,他们长大了。他们享受快乐,懂得自信,学习自理,并渴望有新的生活目标。本单元以“我长大了”为主题,依据二年级孩子的.特点:做事拖拉、没有计划性为切入点,编排了《做事不拖拉》、《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成长记录袋》、《更上一层楼》4个主题活动。这四个主题活动,走进孩子们中间,和他们谈话,叫他们体验,分享他们进步的快乐,并和他们一起放飞自己的理想和心愿。

  三、班级学生分析:

  二年级小学生,活泼可爱,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自尊心很强。关心集体,团结同学,个个都积极上进。大多数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并能灵活地运用观点指导行为实践,能用所学的观点,分析日常学习和生活及社会上出现的问题。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

  教科书是一种“活性因子”,它应激活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6、加强道德行为的教育。

  品德课进行改革其初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进和加强品德教育,要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标也以“培养品德良好的儿童”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目标。《品德与生活》课的品德教育不是有关道德的知识或道德方面的观念,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加强情感教学,充分利用情感的推动作用,促进学生认知的内化和良好行为的形成;注重教材的螺旋重复,使学生在不断深化、重复的教学过程中认知得到强化,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养成。

  7、提倡生活化的评价。

  《品德与生活》课标明确提出了“人性化、生活化的评价”。评价应是人与人互动交流的过程,可以成为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评价本身也应具有教育意义,发挥教育功能,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是评价的一部分,利用评价对学生的成就进行鼓励,对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2、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二年级儿童已经懂得了如何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知识,培养了能力,并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初步掌握了儿童与自我、与社会、与自然的基础知识和某些技能。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并能及时的整理反思提高。潜能生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充分体验生活,领悟生活。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本册教学内容分5个单元主题:自己拿主意、献出我们的爱、我们去发现、你好,祖国妈妈、愉快的收获。每个单元下设若干二级活动主题,有的二级主题下又分设了xxx活动主题,各活动主题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整体地为单元主题服务。每个单元内容结构呈树状分布。

  各个单元的目标主要体现如下:

  能初步分辩是非,能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选择生活和学习用品时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

  体验帮助他人、给他人提供方便的快乐,有同情心,愿意帮助他人。

  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分辨是非,能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2、乐于帮助他人。

  3、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4、能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格:

  1、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2、自信、诚实、求上进。

  三、教学方法及措施

  1、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把握课程的实质。

  2、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

  3、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4、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服务于学习方式。

  5、尊重学生的差异,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

  6、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开拓性地寻找和使用教学资源。

  四、教学进度安排

  每周一部分内容,均为3课时

  五、教研小课题

  1、新课程科学评价方式的探索与研究。

  2、新课型的探索与尝试。

3、品德与生活的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特征:

  1、使教材成为与儿童进行对话、需要进行创造的文本。在本册教材的扉页上写了“给小朋友的话”,一开始就与小朋友建立起一种 “我——你”之间的对话关系。在对话中文本中的儿童或小动物不断地向现实中的儿童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为了要理解、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理解教科书给出的准备性知识,同时,也必须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思想观点和认识与教科书的思想观点和认识不断融合。正是在这种融合中,现实中的儿童进行着自主建构,生成新的认识。教材中留有许多空白利于对话中的儿童表达思想和感情以及创造活动。

  2、教材编排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德育,才能引起孩子的共鸣,深入孩子的心灵,激发孩子学习探讨的渴望和积极性,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让孩子终生受益。教材就是根据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在生活事件的选取上(1)注意普通的生活事件为主,兼顾非日常的生活事件如:我来试试看、我不胆小、我不任性、我的好习惯等都是基于儿童日常声的普通事件加工编排的。(2)注意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展。在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排上由一年级的儿童与自我、儿童与家庭扩展到二年级的儿童与集体、儿童与国家(快乐的国庆节)另外在教材中儿童能感受到四季的变化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的生活与大自然交融在一起,综合性和趣味性都很强。(3)注重和突出基础性文明行为习惯和良好意志品格的教育。如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成长乐园” 我来试试看、我不胆小、我不任性、我的好习惯就是为了注重和突出基础性文明行为习惯和良好意志品格的教育,为培养儿童成为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会做人的公民奠定基础。(4)教材营造的文化是儿童文化,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活动性。

  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学做文明人”,安排了《家里来了客》、《我随爸爸去做客》、《我跟妈妈看演出》、《我会打电话 看电视》4个主题活动,计7课时。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两个层面引导孩子认识待客、做客、观看演出、打电话、看电视也必须有文明的举止和习惯,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体现本课程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这一核心。

  第二单元“春姐姐的脚步”。本单元以儿童在春天里的活动为主线,安排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在明媚的春光中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看一看、说一说、唱一唱、做一做、画一画的过程中探索自然的奥秘,体验生活的情趣。让儿童在活动和游戏中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生活之情。

  第三单元“我的兴趣爱好”。本单元设计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快乐多》、《我与小动物》、《我最爱读的书》4个主题活动。这四个活动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从而使他们对生活、对学习充满热情,对许多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态度。

  第四单元“我长大了”。孩子们上小学后,《品德与生活》就伴随着孩子们一块儿成长。经历了近两年的听故事、做游戏、爱生活、长知识、学做人等一系列的学校教育,他们长大了。他们享受快乐,懂得自信,学习自理,并渴望有新的生活目标。本单元以“我长大了”为主题,依据二年级孩子的.特点:做事拖拉、没有计划性为切入点,编排了《做事不拖拉》、《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成长记录袋》、《更上一层楼》4个主题活动。这四个主题活动,走进孩子们中间,和他们谈话,叫他们体验,分享他们进步的快乐,并和他们一起放飞自己的理想和心愿。

  三、班级学生分析:

  二年级小学生,活泼可爱,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自尊心很强。关心集体,团结同学,个个都积极上进。大多数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并能灵活地运用观点指导行为实践,能用所学的观点,分析日常学习和生活及社会上出现的问题。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

  教科书是一种“活性因子”,它应激活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6、加强道德行为的教育。

  品德课进行改革其初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进和加强品德教育,要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标也以“培养品德良好的儿童”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目标。《品德与生活》课的品德教育不是有关道德的知识或道德方面的观念,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加强情感教学,充分利用情感的推动作用,促进学生认知的内化和良好行为的形成;注重教材的螺旋重复,使学生在不断深化、重复的教学过程中认知得到强化,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养成。

  7、提倡生活化的评价。

  《品德与生活》课标明确提出了“人性化、生活化的评价”。评价应是人与人互动交流的过程,可以成为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评价本身也应具有教育意义,发挥教育功能,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是评价的一部分,利用评价对学生的成就进行鼓励,对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4、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的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二年级儿童已经懂得了如何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知识,培养了能力,并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初步掌握了儿童与自我、与社会、与自然的基础知识和某些技能。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并能及时的整理反思提高。

  潜能生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充分体验生活,领悟生活。

  二、 教材分析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本册教学内容分5个单元主题:自己拿主意、献出我们的爱、我们去发现、你好,祖国妈妈、愉快的收获。每个单元下设若干二级活动主题,有的二级主题下又分设了***活动主题,各活动主题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整体地为单元主题服务。每个单元内容结构呈树状分布。

  各个单元的目标主要体现如下:

  能初步分辩是非,能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选择生活和学习用品时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

  体验帮助他人、给他人提供方便的快乐,有同情心,愿意帮助他人。

  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分辨是非,能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2、乐于帮助他人。

  3、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4、能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格:

  1、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2、自信、诚实、求上进。

  三、 教学方法及措施

  1、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把握课程的实质。

  2、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

  3、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4、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服务于学习方式。

  5、尊重学生的差异,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

  6、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开拓性地寻找和使用教学资源。

  四、 教学进度安排

  每周一部分内容,均为3课时

  五、教研小课题

  1、新课程科学评价方式的探索与研究。

  2、新课型的探索与尝试。

5、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一、同学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同学能感受到经过二年级上学期的学习生活后的进步和变化,并对二年级的学习和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随着对《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了解的加深,同学的学习热情不时高涨,他们已开始运用讨论、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方式去学习而且我班同学41人,男生比女生多15人,好动的同学较多,教材以图画的形式出现更可以开展的活动、游戏和其活动的过程,同学活动的兴趣被引发出来,同学通过自身的活动而非教师给予的.现成结论去获得知识。但是,可能由于地区的差别,本地同学的生活与教材反映的不尽相同,以和教材中的活动性较强,由于同学学习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个别同学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透切,这有待今后教学中扬长避短,让每个同学都得到全面发展。

  二、全册教学内容

  1、我爱我的班集体——本单元设计了“集体生活真愉快”“班集体真温暖”“人人有优点,合作力量大”“我为集体添光彩”四个主题活动,目的是引导同学在一年多集体生活的基础上,通过体验老师、同学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协助,能够进一步意识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体验到一起生活的愉快;同时通过开展为集体做好事、为班级做贡献的活动,培养同学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2、我们的动物朋友——本单元设计了“我最喜欢的动物”“可爱的小动物”和“我们的好朋友”三个主题活动。以引导同学注意通过实际的调查、访问、饲养等活动发展保护动物的情感和对生命的珍爱,并由此树立动物是人类好朋友的观念,初步形成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爱心和责任心。

  3、纸和环保——本单元围绕纸的问题设计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纸从哪里来”“维护森林,节约用纸”三个主题活动,以协助同学初步了解纸的来源,了解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奇妙的光——本单元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影子的探索开始,引导同学获得有关影子的知识,探索和认识光的一般特性,激发同学对光的浓厚好奇心和探索兴趣。

  5、我们都有一个家——本单元设计了“好大的一个家”“好壮丽的一个家”和“我们的家在哪里”三个主题活动,目的是引导同学了解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大家庭,了解祖国主要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绩,了解有关长江、黄河的基本知识,并为此而感到自豪。

  三、全册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短处,并能了解班上同学的特点,对自身充溢信心,与同学团结友爱。

  2、初步形成集体意识,在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的同时,认识到自身作为集体一员的责任,从而主动地用实际行动为集体增光。

  3、了解关于中国的基本知识,知道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大家庭,并为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而感到自豪。

  4、能注意到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愿意用各种方法去学习和探索,在获得有益的知识和经验的同时,提高活动技能和能力。

6、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一部分同学上进心和求知欲较强,追求新鲜,但听得不够专心和认真,喜欢游离课堂,做自己的事情。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大体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第1—4课)学做文明人;

  第二单元(5—8课)春姐姐的脚步;

  第三单元(9—12课)我的兴趣爱好;

  第四单元(13—16课)我长大了.

  三、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和从内心对客人友好的情感与态度。

  2、通过创设情景、仿真性表演等活动,诱发儿童参与活动的热情,激发他们乐于交往、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举止文明、关爱他人的情感和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态度。

  4、体验打电话、看电视的乐趣,学会多渠道获取信息,以积极良好的心态与外界交流合作。学会关爱,学会尊重,学会合作与交流,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与态度。

  5、通过指导学生做事不拖拉,教育学生珍爱生命要从抓紧时间开始,培养学生珍爱时间的思想感情和抓紧时间做事的态度。

  6、通过指导学生学会安排一天的生活,增强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自己,争做时间小主人的思想感情。

  7、通过回顾两年的小学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并激发学生爱亲敬长、学会感激的思想感情。

  8、通过指导学生畅谈理想,展望未来,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从现在起就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生活的态度。

  行为与习惯:

  1、通过组织开展我做文明小主人的活动尊敬和热爱人民领袖。

  2、敬佩小英雄,学习小英雄热爱祖国的精神。具有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情感和行动。

  3、接受老师的正确教导,按老师提出的正确要求去做。

  4、遇事要和父母讲道理,不任性,不发脾气,不惹父母生气。

  5、对长辈说话有礼貌,会问候,外出和回家要打招呼,吃东西要先想到他们。

  6、和同学在一起能想到别人,不只顾自己。

  7、在集体生活中能心想集体,心想大家,热爱班集体,为班集体增添光彩,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8、同学之间能团结友爱,不争吵,不打架。同学有困难能关心、帮助。

  知识与技能:

  1、增长学生的社会生活知识与经验,妥善解决“陌生人来访”的问题。

  2、学会做客的基本礼节,在叫门、问候、用餐、谈话和道别时,做到有礼貌,做一名文明小客人。

  3、知道在公共场所应遵守的规则,初步认识规则的作用。能自觉劝阻不文明行为。

  4、了解打电话的一般常识,初步知道看电视的利与弊,掌握看电视的常识,不做“小电视迷”。

  5、使学生了解无论在家还是在校,都要做到玩要玩得痛痛快快,学要学的认认真真。

  6、合理安排一天的'生活,学习并掌握合理安排一天生活的技巧。

  7、引导学生分析成长中的喜悦和烦恼、进步和成绩,学会认识自己,全面看待自己,欣赏别人的长处。

  8、通过理想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实现理想必须要有文化知识和动手能力,勇于掌握学习生活的各种技能。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和别人愉快相处的习惯。

  2、言行一致,落实到位。

  五、教学措施:

  1、 通过表演,指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生活体验和智慧。

  2、通过谈论交流,让儿童获得体验。分享交流,锻炼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3、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知道遵守秩序的好处。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和信息。

  4、在谈论中,使学生学会表情达意,学会解决问题。

  5、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做事拖拉的危害,抓紧时间的快乐,学会珍惜时间。

  6、通过合理安排时间,体验学习的快乐,并探究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7、通过展示自己的成长过程,看到自己的成长比赛。认识周围的人事,学会感激,学会取长补短,学会和同学共同进步。

  8、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善于学习,乐于思索,尝试不同的方法实现探究活动,努力走好成长中的每一步。

7、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计划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我们又将奔赴下一阶段的教学,该写为自己下阶段的教学工作做一个教学计划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一、教材特征: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等;二是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

  第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活动要合童心、有童趣,更提倡教师从儿童生活实际捕捉主题,也提倡儿童自己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第一,整体视野的开放,过去只关注本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现在是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这是全新观念,凡是儿童生活的事都与课程有关;

  第二,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

  第三,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

  3.活动性。

  第一,课程形态以主体参与性活动为呈现方式,强调做中学。强调儿童直接参与,强调全员参与;

  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第三,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二、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转变教师角色。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该导不导,该点不点,不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也会影响教育效果。

  3.加强教学活动的指导。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活动设计,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设计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4.活动形式应灵活多样。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5.注意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8、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教材简析

  教材主要以儿童生活的空间线索安排活动主题,形成灵活、有序发展的主题序列。在教育活动目标与内容的分布上考虑综合,内在联系、均衡、贯穿与螺旋上升和年级的侧重点。

  二年级的特点是: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探究,热爱科学,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教学策略:

  生活体验式教学策略:

  课前体验,初步感悟----课中体验,深化感悟---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

  课前初探

  2.课中深究

  (1)汇报展示,合作探究

  (2)感悟深化,提升认识

  (3)生成问题,拓展延伸

  3.课后实践

  课标对本学科本册的要求:

  ⑴、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愿意自己解决,并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愿意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⑵、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从不同角度引导孩子关心和爱护同伴,尊敬和关心老人,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体验助人之乐。

  ⑶、通过教学内容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将学生引入到发现与研究的快乐之中。通过发现、研究、展示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态度、合作意识。

  ⑷、首先通过对祖国的了解来体验祖国“妈妈”的可亲、可敬、可爱,然后通过国旗、国歌、国徽的礼仪教育等引导学生把爱国情感落实到行动中,贯彻在日常生活中,再更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人民英雄,崇敬人民英雄,从而深化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祖国妈妈的可爱、伟大,人民英雄的可歌可泣,自己与祖国的血脉相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⑸、通过教学活动,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儿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收获的.愉悦,激发儿童努力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

  教学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愿意自己解决,并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愿意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从不同角度引导孩子关心和爱护同伴,尊敬和关心老人,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体验助人之乐。

  引导学生学科学、爱科学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祖国妈妈的可爱、伟大,人民英雄的可歌可泣,自己与祖国的血脉相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教学活动,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儿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收获的愉悦,激发儿童努力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

  教学措施

  1、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2、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3、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

  4、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

  改进教学思路:

  1、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学生适宜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活动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道德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教学活动中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要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1 让我想想              11 我们的科学小组

  2 相信自己              12 可爱的祖国

  3 学习生活有计划         13 国旗国旗真美丽

  4 我们手拉手            14 敬礼,人民英雄

  5 爷爷奶奶,你们好     15 我在长大

  6 帮助残疾病人          16 我在长大

  7 帮助残疾病人          17 努力才会有收获

  8 我发现                18 丰收会

  9 我也做研究            19 复习

  10 我也做研究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