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教案一等奖
1、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行各业。
能力:调查了解的探究学习方式,了解和思考社会现象;能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调查的资料。
知识:通过对身边生活的调查,了解社会生活需要各行各业,并明白它们与工农业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了解社会生产部门中的各行各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并认识到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各行各业也在不断变化着。相应地,人们会随着行业的变化,可以变换行业。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农村的孩子对各行各业的了解是不多的,他们对农村存在的行业了解多一些,但也只是感性认识。他们有自己向往从事的行业,但他们对此的认识仅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周围人的评判标准,并不明确。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基础来看,一些农村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已经从家长或同村人外出打工的经历中,或者通过电视等媒介,了解了社会上的一些自己原本不知道的行业。但是,他们对行业的特点以及新兴行业产生的原因、涉及的种类了解甚少。这些需要老师提供资料帮助学生了解。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社会生产中的生产关系,理解行业变化的必然性和人们变换行业的`可能性。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生产的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人和人之间、事物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分工与合作的关系。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社会中的各行各业”以及课前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上行业的种类;通过体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生产的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人和人之间、事物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分工与合作的关系;通过观看动画及交流调查结果,使学生理解行业变化的必然性和人们变换行业的可能性。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社会生产中的生产关系,理解行业变化的必然性和人们变换行业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
认识到社会生产的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人和人之间、事物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分工与合作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搜集相关的资料及采访相关人员,并填好有关表格在课堂上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小记者在行动”“行业间的分工与合作”的教材内容。
第2课时完成话题“行业的变化”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 生活中的各行各业
[播放视频:社会生活中的各行各业]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进行交流讨论:你们的父母、亲戚或者周围的人在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又是怎样干好自己的工作的?试着对不同的行业进行分类。(板书:生活中的各行各业 农业类、工业类、服务业、其它)
【设计意图:了解各行各业与工农业等生产部门的关系。】
活动二 行业间的分工与合作
[播放动画:行业间的分工与合作]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方便面的生产需要哪些部门的合作?你还知道哪些商品需要行业间的分工与合作?可让学生模仿教材范例,画出表明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也可以画一个简单的框架。(板书:联系 合作)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与方便面有关的各行各业,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产品的生产,是经过了各行各业的分工与合作才得以实现的。由此,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特点。】
活动三 它们来自哪里
[播放动画:它们来自哪里]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你能用以上事实说明各行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吗?启发学生从生产工具和产品本身的原材料构成及由来几方面思考解决此问题。
小结:我们的社会就像一台大机器,每个行业就像机器上的一个部件,各有各的用处。各个部件组合在一起,互相配合,亲密合作,这台机器才能正常地运转,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才能正常进行。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工农业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各行各业
农业类、工业类、服务业、其它
联系 合作
第2课时
活动一 行业的变化
[出示图片:逐步消失的行业和新兴的行业]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进行交流研讨:哪些行业逐步消失,哪些行业正在兴起,哪些行业旧貌换新颜?(板书:行业的变迁)
【设计意图:知道行业与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各行各业也在不断变化着。】
活动二 职业的变化
[播放课件:职业变化调查]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表格交流课前关于身边的人的职业变化情况的调查,并思考:随着行业的变迁,以及对不同行业的需求发生的变化,给人们的职业带来了什么变化?这些职业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小结:生产方式的改变,使生产行业的需求量相对减少,如农业、纺织业。而服务、建筑业的人员需求量增加,所以一些人从过去从事农业改为建筑、装修、餐饮……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使服务业的人员增多,如家政、保洁等……
【设计意图:明白随着行业的变化,也为人们提供了重新选择行业的可能性。】
板书设计
行业的变迁
2、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道在欧洲历史上重要的探险对于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意义。
2.学会全面地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
3.粗略了解一些著名的探险事实。
教学过程:
1.导入。提问学生有关哥伦布、麦哲伦的内容,请他们就自己了解的内容进行发言。教师应肯定学生的发言,并告诉他们在今天的课上将会了解得更多。
2.探究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46页的课文。教师强调:“课文告诉我们,欧洲有大约1000年左右的时间是处于宗教统治之下的,发展非常缓慢,也相当落后,但是到了14―15世纪开始发生变化。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就是重要的标志。为什么他们的探险那么著名,一直到今天还被人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进行探究。”教师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引导他们得出括号中的结论,鼓励他们在讨论中参考教科书。教师还可以将地球仪或自制的代用品发给学生,鼓励他们在思考和发言时利用地球仪。教师也应充分地利用地球仪启发学生。
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得到了什么结果?(“发现”了美洲大陆,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学生,为什么发现要加上引号?(因为美洲大陆本来就存在,只不过当时的人们不知道。)教师可以参照资料库的有关内容对这两位探险家做简要介绍,并注意对学生在导入活动中的发言做补充或修正。
“海洋不再是障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过去人们对于自己居住的陆地以外的地方并不了解,不知道海洋的另一端是什么,也很难直接与居住在遥远地方的人们相互交往,但是在哥伦布和麦哲伦的伟大探险之后,人类可以在海洋中航行,往来于各个大陆之间。)
在哥伦布、麦哲伦之前,各个洲居住的人们有没有来往呢?是怎样来往的?(有来往,主要是通过陆地上的道路。)教师要启发学生联系到中国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带到了阿拉伯国家,然后又带到了欧洲,沟通了东西方文明。
比较一下陆地交流与海上交流有哪些不同?(利用地球仪,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首先,使得交流更加方便、直接,比如,从中国到埃及、从中国到欧洲、从欧洲到印度都是不可能直接到达的`,因此往往要通过许多国家一次次交易,价格会越来越贵,而且如果某个国家或地区有战争,交流很容易中断。其次,用来交换的物资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在没有火车、飞机的时代,一艘木船也可以运送几千千克的物资。但如果是陆地交流,只能用马、骆驼等,是无法与之
比的。又如,速度加快。过去骑马每天最多走几百里,而且晚上必须休息,而在海上只要几个人轮流工作就可以昼夜航行等。)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想像。
海上交流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参考教科书第46~47页的内容得出答案。
为什么本课题的名称是“血与火的时代”?(欧洲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掠夺财富、贩卖奴隶、不平等交易、侵略等,给非洲、美洲、亚洲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3.教师总结要点,布置家庭作业。
3、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交通方式的不断更新,体会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能力:调查了解本地区的交通方式,能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和使用本地区交通运输设施。
知识:通过调查,了解多种多样的交通方式及其特点,了解本地区交通运输设施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农村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自我发展相对比较独立,相比城市孩子显得更懂事更自立一些,他们很多都开始独立面对现实生活的具体任务,包括很多家务劳动,家庭副业生产等。在进行这些劳动与活动中,他们都会具体接触到本地区的交通方式如公路、水运等,感受到这些交通方式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同时,他们也对现代生活中出现的更多新的交通方式充满好奇与向往,期待能使用这些交通方式,开阔视野,接触外面的世界,不断改善现实生活。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农村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交通方式多跟他们生活地区实际交通状况有关,比如骡马运输、公路运输、船只运输等。那些生活在铁路边的学生,能感受到铁路运输的快捷高效。尽管他们出远门的机会不多,缺乏乘坐火车、轮船、飞机、城市地铁等一些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体验,但通过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农村学生多少了解到现实生活中的交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各自的特点有所不同。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与交通运输设施的作用,感悟交通运输方式的不断更新,交通运输设施的不断增加,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调查本地区的交通方式及交通运输设施。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就要从活动中入手。通过观看“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了解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通过了解这些交通设施的用途与不同特点,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通过了解“交通运输的集散地”,使学生认识到现代交通方式不断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着方便。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与交通运输设施的作用,感悟交通运输方式的不断更新、交通运输设施的不断增加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调查本地区的交通方式及交通运输设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调查表,火车站、码头、飞机场结构示意图及各种功能示意牌。
学生准备:调查本地区的交通方式及交通设施。
课时安排
1课时。
完成话题“多种多样的交通方式”“交通运输的集散地”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活动一 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
1.[播放视频: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交通运输方式]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你知道哪些运输方式?在这些交通工具中,同学们熟悉哪些交通工具?我们这里有没有具有本地特色的交通运输方式?(板书: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等)
2.[播放课件:管道运输]、[播放视频: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现代和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
小结:现代交通运输十分发达,除了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外,还有管道运输。另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受各种地形限制,因此,在一些地区,传统的运输方式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设计意图:了解多种多样的交通运输方式,并知道我国幅员辽阔,传统的运输方式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活动二 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1.[播放动画:该选择哪种交通运输方式]
根据情境让学生按照上述表格选择适宜的交通运输方式。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评价一下,看看合理的选择有哪些,重点说明思考过程。
小结:汽车灵活机动,运送速度快,适合运输量不大的短距离运输;火车运量大,适合较长距离大宗货物的运输;船舶的运量也很大,运费便宜,但速度较慢,适合大宗货物的运输;飞机的运输速度最快,但运量小,运费高,适合较长距离的客运以及贵重、鲜活品的运输。生活中,我们就是这样根据这四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和所需运输货物的特点,以及发送、接收货物的地点选择适合的交通方式。
2.[播放动画:如何选择交通方式]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这两个人在选择交通方式时考虑了哪些因素?使学生感受到正因为有多种多样的交通运输方式,人们才可以从不堵车、时间灵活、便宜、省时这些方面进行选择,考虑自己的出行方式。
3.[出示图片:春运图文数据表]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通过分析和比较,你从图表中发现了什么?帮助学生发现共同的规律,了解目前人们最常用的交通运输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也在发生着变化。
【设计意图:知道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也在发生着变化。提高学生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 交通运输的集散地
1.[出示图片:火车站设施]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交流研讨:火车站的作用以及它的主要设施有哪些?使学生知道交通运输不仅需要有交通线路,还需要有交通站点,如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港口……它们连接着不同的交通运输线,集散着旅客和货物。
2.[播放视频:交通运输的集散地]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交流研讨:你还知道哪些交通设施?它们能给我们提供哪些服务呢?(板书:交通运输的集散地)
3.模拟活动:学生分别扮演某一交通运输站点中的不同服务设施中的角色,开展模拟活动。直观感受交通运输站点内各种设施和工作人员是如何为人们服务的。在活动中不但学会一些乘车、坐船、乘机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同时也从中体会到从事交通运输业的人们工作的艰辛,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们。
【设计意图:了解火车站所起的作用以及它的主要设施,并感受这些设施是怎样为人们提供方便的。】
板书设计
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等
交通运输的集散地
4、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家乡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亲近感和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愿望。
能力:会看中国地图,认识方向、图例、比例尺,能借助地图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知识: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初步了解我国的五种地形,比较家乡与其他地区在地形上的异同,感知家乡的地形特点;探讨地理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来看,孩子生活的地方相对偏僻,农村孩子进城、出远门旅游的机会相对较少,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愿意从地图中看家乡。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过简单的平面图知识,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地图学习从更多的视角来认识家乡。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基础来看,农村四年级学生尽管对自己生活区域的地形特点的认识是感性的,但他们对整个家乡的地形地貌缺乏概念性的了解,也少有机会去认识其他地区不同的地形,缺乏对不同地形特征的了解与比较。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会学看中国地图,认识方向、图例、比例尺。能借助地图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了解我国的五种地形,比较其他地区的地形异同,感知家乡的地形特点。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探讨地理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要突破重难点,教师应从最基本的看图常识入手,建立学生的方向意识,认清基本的图例和不同颜色在地图上所代表的含义,教会学生比例尺和实际距离的换算,切实帮助学生学会识图。在地图学习中可以先由老师引导看过渡到同学合作看,再过渡到自己独立看图,循序渐进,突破难点。有的孩子的家乡的地理位置偏僻难寻,可以将寻找范围扩大到家乡所在的县、市、省一级。对于学生来源广泛的班级,可充分发动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用各种形式介绍自己家乡的地理、历史、人文等,既可以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也能够让学生们在比较家乡间异同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究发现地理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会看中国地图,认识方向、图例、比例尺;能借助地图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了解我国的五种地形,比较其他地区的地形异同,感知家乡的地形特点。
教学难点
探讨地理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中国地图、本省或市地图、磁铁、刻度尺、彩笔、毛线。
学生准备:彩笔、纸张等相关学具。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看地图找家乡”的教材内容。
第2课时完成话题“家乡的自然环境”的教材内容。
第3课时完成话题“我的老家”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看地图找家乡
[播放动画:看地图找家乡]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交流研讨:我们家乡的名称是什么?家乡在祖国的哪个位置?家乡周围有哪些邻居?在地图上你还发现了什么?能正确运用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获取家乡的有关信息。(板书:看地图找家乡)
交流通过询问父母、上网查询、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家乡的面积、人口等情况。
【设计意图:能借助地图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活动二从我的家乡到你的家乡、他的家乡
1.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地区的小朋友,然后让大家在地图上找找这些小朋友家乡的`位置,用磁铁或彩色笔标记出来。
2.让学生在中国政区图上把自己的家乡和另一个同学的家乡标示出来,并连接起来,根据比例尺测量一下它们的实际距离。也可以多测几处,借此增进不同家乡的孩子之间的了解。
小结:看地图时,可别忘了先看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确定方向才能确定地图上某一地点的方位;知道比例尺才可以量算出图上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了解图例才能读懂地图上表示的内容。
【设计意图:进一步增进对家乡的了解。】
活动三画家乡
1.出示家乡的地图,让学生认识和熟悉家乡地图的轮廓,知道家乡省级行政中心所在地。
2.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家乡地图的轮廓,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使用这个颜色,从而将家乡和自己的情感、态度结合起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感觉。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家乡的地图像什么,从而加深对家乡的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活动,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感觉。】
活动四地图知识小游戏
1.猜谜语:课前准备5~10个谜语。(如:两个胖子,打一省会——合肥;夏天穿棉袄,打一省会——武汉)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2.猜车牌:教师事先准备若干纸质机动车牌(如:晋A30215、川D50314)。设问:假如你们是一个交警,你所管辖的地段发生了交
通事故,首先你应该知道肇事车是什么地方的车?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游戏,使学生轻松掌握家乡的简称。】
板书设计
看地图找家乡
我的家乡(学生作品)
地图三要素:方向、图例、比例尺
第2课时
活动一认识家乡的地形
[播放动画:我国主要的地形]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交流研讨:在中国地形图上找找五种地形,并结合中国政区图了解他们的大概位置。进一步了解这些地形和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重点说说自己家乡的地形特征。(板书:家乡的自然环境五种地形: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
【设计意图:初步知道和了解祖国的五种主要地形及其基本特征,并进而考察自己家乡的地形特点及其对当地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初步以地理的角度和观点了解家乡。】
活动二尝试做一个家乡地形模型
1.教师预先出示一张家乡地形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的颜色,初步使学生明白家乡地形的特点。
2.学生先画一张空白的家乡轮廓图,然后根据教师的讲解,利用橡皮泥的不同颜色及可塑性,在空白的家乡轮廓图上捏出有起伏、有颜色区分的地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地形的多样性,知道每个家乡的地形都有自己的特点。】
板书设计
家乡的自然环境
家乡地形图
家乡地形实景图
五种地形: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
第3课时
活动一找老家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文,根据课前调查交流研讨:介绍自己户口本上写的祖籍,通过比较居住地和父辈的出生地是否一致,理解“老家”的含义。然后,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自己老家的位置,说一说为什么称那里为“老家”。交流自己是否回过老家,介绍一下回老家的路线和乘坐的交通工具。家乡还有哪些亲人,那里是什么样子的,回去前会做哪些准备,回去后要注意哪些礼仪等。(板书:我的老家)
【设计意图:了解自己的祖籍,懂得老家指的是自己祖辈出生和长期生活的地方,了解老家的地理位置和一些基本情况,并在实际生活中理解“老家”这个家乡。】
活动二小采访
1.如果班上有来自外地的同学,可以特别请他们为同学们讲讲自己的家乡。
2.老家还有亲人的学生,教师可鼓励他们课前用书信或电话的形式,向老家的亲人进行一次采访,并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惦念之情。家中有爷爷奶奶等老人的,也可以听老人讲讲老家的故事,并了解一下老人远离老家的感受。
3.整理好自己的采访记录,课堂上将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地方和同学们交流,使同学们在情感上获得共鸣。
4.最后,大家可在班内做一期题为“我的老家”的墙报,每个人都可以运用所学的地图知识,为自己的老家画一张地图,再配一些图片和文字,制成一篇图文并茂的小文章,贴在墙报上。
5.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教材中的古诗《回乡偶书》,引导孩子体会那种故土难离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采访活动进一步加深对老家的认识和感情。】
5、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有不同的人种,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2)探讨人种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学会尊重、欣赏、接纳、树立人种无优劣的观念。
教学重点:
不同肤色的居民;人种的分布;有趣的文化现象。
课前准备:
搜集黄、白、黑种人的图片。
教学难点:
从有趣的文化现象,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测评
谈话:你知道世界上人的.肤色都相同吗?
板书课题:不同肤色的居民
二、教学达标
1、讲述:世界上的人类,根据他们的外表、物征,主要可以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如图:观察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
3、讨论:他们的长相……
他们的头发……
提问:中国人是什么人种?(黄种人)
讲述:每个种族有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优势,我们的世界也因此多姿多彩。
总结:人种族虽然不同,但是并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平等的,不同种族的人都是我们地球村的兄弟姐妹。
三、巩固练习
1、比较一下,不同的人种有什么特征?
2、世界上的人类,根据外表特征主要分()、()、()人种?
四、布置作业:
6、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介绍我们的学校》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的是三年级品社<介绍我们的学校>一课。简单地回顾本节课教学的得与失。
一/教学环节设计还算新颖完整,能够有条不紊地完成整个教学,没有遗漏之处。但经过教研员指导,如果能设计出教学中所需要的台湾同学的来信,展示给同学们看的话,就更生动了。其次,导入的语言有些急切,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
二/在学生收集资料的方面,同学们准备的都很精心,设计也很有新意。
三/在学生展示<学校的布局>时,可以让学生们把自己班级的位置也准确的画出来,并且引导学生说出全校各班级的位置,这样使我们的学校介绍起来,更加贴近学生的表达,也使学校的介绍细致。
四/在介绍<学校的机构>时,可以多介绍老师的一些活动,因为学校不仅有学生的活动,同时,也是老师活动场所,介绍学校离不开介绍老师,这样会使学校的活动更加丰满一些。
五/最后小组汇报的是<校园心语>,最好设计出自己班级活动内容,使学生的汇报会更加亲切自然,有很多的自己心声能说出来。
六/在讲解图片的时候,最好要引导学生能够说出照片背后的故事,实际的感受,这样不但使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同时,让同学们通过对学校的介绍,更加了解了自己以前不知道的故事。
7、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我送老师一朵花》教学的反思
经过一个晚上的准备,终于将最终的备课稿与课件定了下来,其实本次比赛前我踌躇良久,因为最近手头上事情实在繁多,怕精力不够。但思来想去,还是不想失去这样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于是在报名截止的那刻向石主任传去了我的报名表格。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明智的,如果没有这节课,我未必对自己的品德教学想得这样全面这样深入。
《我送老师一朵花》是三下第六课的内容,本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老师为他们的成长付出的辛勤劳动,理解和尊重教师,学会体谅和关心教师,在师生交往中要有一种民主、平等的意识。我选择了第一课时,主要完成“让学生体会老师为他们的成长付出的辛勤劳动,理解和尊重教师,学会体谅和关心教师”这部分的目标即可。我围绕此目标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1、我的老师2、我让老师笑一笑3、我把老师记心间4、我问你答5、我的无敌创意,通过这5个小版块,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地拉近,从平凡的故事与情节中感受老师对学生的爱,以及学生对老师的关心与尊重。
课前,我所预设的出彩的环节是“我的老师”这一部分,主要用所借班的老师工作的照片引起学生说话的欲望。在实际教学中,当孩子们看见方晓老师、尹主任的照片时,显得异常兴奋。这一个点的切入,打破了孩子们沉默的状态,投入到发表自己看法的行列中来。其实,教学材料的运用要合理,在教学光盘中以及教材中有关于老师工作的照片,但是要想让孩子们真正投入到思考与讨论中,贴近他们生活的材料会更加实在。也许,这与品德教学中“生活化”理念不谋而合。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本来的设计是以一个长长的故事《世界上最美丽的笑容》来导入,目的是想利用别人与老师的感人故事引起孩子们情感的共鸣,但是这个故事一方面比较长,另一方面离孩子生活的距离较远,难以达成共识,所以在二次备课中被我果断的“cut”了。品德学科的教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老师可以随实际状况对教材进行二次整合,也可以根据时代特点添加与删减部分环节,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品德学科教材的部分内容也许有点滞后,我们不能也将思想停留在“旧”的阶段,跟着时代与时俱进,跟着实事整合教材,这样的品德课才能在“真实”中获得最佳的效果。
以上思考其实并不是本节课中我得到的最大的启发,本课是一节情感类型的课,以前选课也是这样,倾向于选择那种“动情”的课,也许我本身就是个非常感性的人吧,觉得这样的课才能上出自己的感觉。当我初选这个课的时候,脑袋中就出现了这一课的简单雏形,因为徐书记在我曾经上《父母的疼爱》这一课时说:“这种课,要是把人上哭了,你的目标就达成了……”我想他所讲的就是那种叫“情感共鸣”的奇妙东西吧。如果能够像神仙一样,把孩子们带入那个真实而又虚幻的世界,他们一定会感受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在雪夜里孤独的感觉,体会到走失的儿童被送到父母身边那份喜极而泣的感动。本课中,有一个让孩子体会老师对他们的爱的环节,孩子们说了很多老师关心、帮助自己的小故事,这时的他们心中肯定已经浮现了很多个令人感动的画面,为了升华这种情感,我播放了两组5.12地震中为救孩子而牺牲的老师——21岁的项倩和51岁的谭千秋,配上那首在央视地震救援现场报道中放过无数遍的女生哼唱歌曲,再加上我声情并茂的文字介绍,当我将这两个故事讲完后,我发现整个班级都沉默了,有一种沉默的让人害怕的感觉。接下来,在音乐声中我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词语也好,句子也好,当许心怡颤颤巍巍举起手来的时候,我发现她的眼睛是湿润的,她弱弱的声音“我很感动”的背后其实藏着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当她再次嗫嚅着说出“老师是最伟大的人”时,她已经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眼泪便夺眶而出。当我看见她的眼泪流出来的那一刻,自己竟然哽咽地说不出话来,当坐在台下的孩子们用泪眼期待着老师说点什么的时候,我却不争气地抹起了眼角的泪水。我所感动的不仅是项倩与谭千秋在危急时刻用生命诠释着对学生的爱的故事,还有孩子们那最纯真的'心,那柔软地让人心疼的心,那一尘不染、洗尽铅华的心,我一下子觉得自己的责任有多么的重大,也一下子感觉到品德课的意义有多么的重要。也许,我现在担当的角色是一个雕塑家,用灵巧的双手塑造出一颗颗“柔软”、“美丽”、“简单”的心,我不敢肯定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但我敢肯定自己一定在过程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起码,我在当天下午三(3)班的品社课上,让坐在第一排的男孩子听故事时毫不避讳地哇哇大哭起来,他哭的那样简单,却又那么真实,也起码让蒋泽东流着眼泪哽咽地对我说:“老师其实都是为我好”的话,即使他是一个让任何老师都头疼的孩子,但不可否认在那一刻,他体会到了老师那份在他眼里曾让人厌烦的“特殊的爱”。
可是上午在三(2)班上的课,在本环节的设计上有一点遗憾的地方,当孩子们的情感被我调动起来的时候,却戛然而止,孩子们谈谈感受的机会太少了,也许我再稍微引导一下,本环节的效果会更加显著。在下午三(3)班的品社课上,我弥补了这一遗憾,让孩子们充分表达心中的感受,完全将自己的情感释放出来,相比之下效果要好一点。
如果,让我再上一次这节课,我一定会综合两个班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反思进行优化处理。希望自己能够从本次活动中获得新的启发,让品德教学中留下自己思考的轨迹,让孩子的成长中留下我存在的影子,在孩子们心底柔软的地方留下我触碰的痕迹。
8、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我爱我的家人》教学反思
如果说语文课是以知识为线索,那么思品课就是以感情为线索.《我爱我的家人》就是一篇感情极为浓厚的思品课。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通过感受爱,思考爱,体会爱,回报爱,升华爱五个环节,来达到让学生体会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亲敬长,向长辈表达自己的爱、自己的心意,从而学会感谢他人、关爱他人的目的。
爱是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但它又是无形的东西。每个孩子无时不刻都在家人的关爱中成长,他们把家人对自己的爱当成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很少会去体会家人的爱。其实妈妈一个小小的拥抱,奶奶一顿可口的晚餐,或者是爸爸一个严厉的目光,都代表着家人对孩子的关心。但这些如果不是用心地去体会,孩子无法感受到家人对自己的浓浓爱意。为了让孩子更能感受到这些爱,我在教学中设计用天平来测量爱,把无形的大爱转化为有形的砝码,让学生通过天平两边力量的对比,深刻感受到家人对我们的爱是永远无法回报的,从而刺激他,从小体谅家人,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进而学会爱自己的家人。
在每一次试教中,大家都会给我提一个问题,环节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对课文的深度挖掘不够深。在最后一次上课时,我用的是四年级的学生,而且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班级,所以备课时我一直在想如何把这堂课深度挖掘出来。其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我对家人的爱也可以是一个小小的举动”这一环节,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上我是让学生打开课本直接看图来理解的,学生说这四幅图,我对学生进行评价。其中一幅图是有说一个孩子对家人谦让,之前我一直都没有说到这个阶段,因为不知道如何说到这个深度,所以只是教学知识停留在孩子爱奶奶的程度。但在这节课上我突然想到,孩子把最好吃的菜夹给奶奶,不和古时候的孔融有些相似吗?于是我的表扬语马上换成:“谦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同时也是爱的表现。”这样既有了深度,也可以让我的.表扬语更为丰富。
在最后一个环节升华爱中,我在和学生交流要用什么方式来回报家人的爱时,我临时加入的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学生的感受引起了一个共鸣,所以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被我感动了,那一刻我觉得自己骄傲极了。但是也正因为我没有提前设计好,所以在组织语言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如果再斟酌一下语言,相信可以把这个环节用得更好。
有人说:“教学就是一项有遗憾的艺术。”所以我在本堂课中也有一些遗憾。课前过高估计学生,所以当学生没有回答出我的问题时,我没有很好的组织语言来引导学生,希望下次课能做好一些。通过这节课,我更为深刻的理解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体会到教案不是死的,要随着学生的不同而变化,解决的办法只有多听课,多研究,多总结,争取下堂课上得更好。
9、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邻居家的小伙伴》教学反思
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品德与生活课的课堂充满笑声,活动贯穿始终。后来发现并不是每一种课的类型都适合让学生在动态中学习,或者说教学活动的体现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全身活动起来,如果能通过某种形式在让更多人参与活动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那才是有效的教学方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教学《我和小伙伴》一课中,我从整体上对本课进行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学生能够从各个活动中感受与伙伴交往的快乐,知道与伙伴交往的原则与方法。我认为其中几个环节的设计是本课的亮点:
1.介绍小伙伴:教师能够以范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好朋友,给学生做示范,启发学生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小伙伴。在这种争先恐后的气氛中,教师再鼓励学生讲一讲自己和伙伴间发生的有趣、难忘的经历,回忆体验与小伙伴交往的快乐就显得很自然,孩子们有话可说,这对于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很必要的。
2.儿歌补充:形式新颖,通过具体情景的创设,请学生们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把儿歌补充完整,再一次强调伙伴间应该互相帮助。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发展学生扩散性思维,同时在游戏中具体指导了学生的'日常行为,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3.故事明理:恰当的选择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要主动帮助,应该学会包容别人的缺点,懂得这样的同学才能结交更多小伙伴的道理。
4.游戏创设:教师有意制造矛盾冲突,创设生活情境,在共同解决“如何选择游戏”这一问题时,巧妙的激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白在与伙伴交往过程中当遇到意见不一致,产生矛盾冲突时应该商量着解决,并遵循少数服从多数、遵守游戏规则、互相谦让等原则和方法。
5.交流卡制作:通过互赠交流卡活动,让学生学会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祝福、感谢、歉意和愿望。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写出感受,并表现出与伙伴交往的强烈愿望。
同时我也一直在思考:如果才能引起学生发自内心去体会、感悟,真正有所得?所以,在本课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在与学生的初步交流后,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设疑问供学生做选择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当和小伙伴意见不一致时应如何处理?学习怎样才能与伙伴交往的快乐?并将“听故事”作为奖励讲给学生听,孩子们在没有任何影响的情况下静静体会故事人物中的喜、怒、哀、乐,能够投入其中去感受,这样再请学生去交流,去领悟时他们便有话可说,更说出了自己的心理话。虽然遇到了分歧,但孩子们会用自己的语言思维去辨析,这才达到了真正的教育目的。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去影响身边的伙伴要比老师单纯地讲,效果好得多。每一个故事都有它自身想要表达的内容,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看待问题角度的不同,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在快乐中主动学习、思考与伙伴交往的正确方式。当孩子们从内心中真正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后再在进行故事续编活动,就更有意义,故事内容也更活泼,更生动了。这才更好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