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1、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1、知识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的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时子目标:
1、第一课时目标:《乘法的初步认识》
(1)创设情境,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2)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第二课时目标:《5的乘法口诀》
(1)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学会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5的乘法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
(2)熟记5的乘法口诀
3、第三课时目标:《2、3、4的乘法口诀》
(1)使学生学会1~4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的来源,明确每句口诀的意义。
(2)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乘法口诀正确的、比较迅速的计算。
4、第四课时目标:《乘加、乘减》
(1)学会乘加、乘减算式题的计算方法。
(2)通过乘加、乘减算式题帮助学生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
5、第五课时目标:《用数学》
(1)使学生能根据乘法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实际问题。
(2)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6、第六课时目标:《乘法的初步认识》
(1)经历归纳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
(2)能正确比较熟练的运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的积。
二、单元知识结构图。
读作:5乘4等于20。
教师指出:5和4相乘可以写成5×4也可以写成4×5。说明:求两个数相乘的积是多少,可以用两个乘法算式中的一个进行计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教科书“做一做“中的练习。 做题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说出图中表示的是几个几?学生回答出“表示4个 2”后,提问:“可以怎样算?怎样列式?”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想,求 4个2的和是多少,也就是求4和2相乘的积是多少,可以用乘法算式计算。 2、改写算式。出示课件:乘法的初步认识.ppt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否还有没掌握的内容?如果有,请指出是哪个知识点?
三、教学重点剖析:
1、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1)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读写乘法算式,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包含的要素分析:
(A)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B)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C)通过比较,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是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方法。
(3)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乘法是在学生学习完连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初步认识乘法,是后继学习表内乘法的基础。
(4)突出重点的策略:
A.第一个重点的突破,老师可以结合课本p44的主题图采用情景引入,问“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游乐场玩吧!”组织学生分区观察主题图。以摩天轮为例,先让学生先数一数摩天轮上共有几个人,再分组讨论下“怎样数?”然后老师整理学生的汇报,凸显用加法的麻烦,从而引出一种更方便的列式方法——乘法算式。
B.由加法算式引出乘法,先介绍乘号,告诉学生用乘号表示运算的式子叫做乘法算式,然后边写从加法算式引出的相应乘法算式边说该乘法算式的读作。
C.分别出示气球图和小鸭图,进一步显示乘法的优势,并让学生熟练看图列乘法算式。
2、第二课时《5的乘法口诀》
(1)教学重点:初步知道5的乘法口诀,并比较熟练的用口诀求积。
(2)包含的要素分析:
(A)使学生学会5的乘法口诀,并熟记5的乘法口诀。
(B)能运用5的乘法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
(3)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基于学生会“五个五个”数,先学5的乘法口诀,为进一步学习2、3、4和6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
(4)突出重点的策略:
A.可以组织学生用小棒摆雨伞或其他用5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从学生摆图形的活动出发,引入5的乘法口诀教学;同时,结合乘法的意义通过直观让学生明白口诀的来源。如,通过让学生用5根小棒摆成一幅雨伞图,并提出“数一数用了多少根小棒”,那再摆一把雨伞,求用了多少根木棒,先算2个5的和,强调2个5根,再写乘法算式;然后联系乘法算式引出“二五一十”这句口诀。通理,3把雨伞呢?4把呢?……这样,让学生经历归纳口诀的过程,能比教好地理解口诀的来源和它表达的意思。做好充分准备。
B.解决这一重点可通过课后习题p51的做一做,题中呈现每盘5个西红柿的实物图,让学生根据画面写出乘法算式和口诀。教学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让学生交流思考和填写的结果,接着,可以分别出示西红柿2盘、4盘、5盘实物图,模仿上面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填写和相互交流的练习中,巩固5的乘法口诀。
3、第三课时《2、3、4的乘法口诀》
(1)教学重点:理解口诀的来源,掌握推导口诀的方法。
(2)包含的要素分析:
(A)使学生学会1~4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的来源,明确每句口诀的意义。
(B)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用乘法口诀正确的、比较迅速的进行计算。
(3)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在学习完5的乘法口诀后进行学习2、3、4的乘法口诀,又为下一步学习6的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4)突出重点的策略:教学时,老师可以充分运用课本例2、例3的主题图,呈现画面的同时师予以生动的语言描述,借助“一颗幼苗上张开两片叶子“,引出乘法算式和2的乘法口诀。在教授3的乘法口诀时,先呈现出“向日葵长高了”画面,小燕子告诉学生“每行3棵”,由此逐一引出乘法算式和3的乘法口诀。在学习和总结完2、3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生已有编出口诀的初步经验,让学生分组来尝试编4的乘法口诀。
4、第四课时《乘加、乘减》
(1)教学重点:乘加、乘减算式题的计算方法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乘加、乘减算式题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2)包含的.要素分析:
(A)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B)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C)能正确的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3)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在学习完1~5的乘法算式和相应口诀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并为混合计算打下基础。
(4)突出重点的策略:教学时,老师可以根据小熊摘玉米的情景图,让学生先提出数学问题,如“一共有几棵玉米?”、“3只青蛙共有几条腿?”、“还剩几棵玉米?”……然后,选取问题“小熊摘掉一个后,还剩几棵玉米?”作为本节课的重点研究。接着,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尝试通过不同角度,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算式得出3×3+2和4×3-1后,先问学生该算式“你是怎么想的?”分别再问“计算时先算什么?3×3、 4×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加2和减1?”最后,习题巩固,增强计算熟练性。
5、第五课时《用数学》
(1)教学重点:学会用乘法解决数学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2)包含的要素分析:
(A)使学生能根据乘法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实际问题。
(B)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3)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在一年级已学习如何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尝试用乘法来解决实际问题。(4)突出重点的策略:在教学本重点时,老师应先将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和过程复习一下(读题(尤其是题目中的数学问题)——分析本题求什么——找相关数学信息去解决问题)。接着,老师根据大象搬木头的情景图,让学生在图中寻找数学信息,然后问“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个过程(有3头大象,每头大象运2根木头,它们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让学生多练习口述。解决这个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两种解决的方法:a.2+2+2=6?根?.b.2×3=6?根?,这时,让学生小组讨论,哪种方法更简便呢?通过分析、小结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方便”。 课后的习题再次巩固本课重点知识。
6、第六课时《6的乘法口诀》
(1)教学重点: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正确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的积。
(2)包含的要素分析:
(A)经历归纳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
(B)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运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的积。
(3)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在学习完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关于6的乘法口诀,为后续学习7~9的乘法口诀作辅。
(4)突出重点的策略:老师可以利用教材呈现给学生的金鱼嬉水的画面,先让学生数一数每条金鱼是有几个三角形组成的,明确一条金鱼是由6个三角形组成,两条呢?有2个6,是12个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下3条、4条……呢?完成表格。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逐一列出乘法算式,尝试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由于学生已有归纳乘法口诀的基本能力,这里用合作讨论的方式,学生应该可以解决关于6的乘法口诀的编写。
四、教学难点剖析:
1、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1)难点的具体表现:在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时,个别学生会列成相同加数×相同加数。如,5+5+5+5写成5×5。
(2)原因分析:学生没有完全理解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容易和2+2=2×2或1+1=1×1等题混淆。
(3)解决策略:形象地通过摆小棒等实物,让学生充分明白5+5+5+5其实就是表示4个5相加,而4个5相加可以用乘法算式5×4表示,所以5+5+5+5=5×4;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将对乘法的意义的形象理解提升到文字性的理解,如5+5+5+5就是(4)个5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为 5×4 。
2、第二、三、六课时《2-6的乘法口诀》
(1)难点的具体表现:根据意图写出或算出乘法算式。
(2)原因分析:审题不认真;图意不理解;口诀没记牢。
(3)解决策略:教会学生审题方法,养成先审题再动笔的好习惯;鼓励理解能力稍弱的学生大胆地说出不懂的地方,同时,也鼓励优等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解释图意,必要时老师再补充;通过学生喜闻乐用的方式吸引他们牢记2-6的乘法口诀,如对口令、唱口诀歌、口诀大王、小竞赛等等。
3、第四课时《乘加、乘减》
(1)难点的具体表现: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算出最后的结果。
(2)原因分析:学生初次接触这类型的算式,对算式的理解不深,进而不能很好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3)解决策略:形象地通过摆小棒等实物,加深学生对乘加或乘减意义的理解,进而明白先算乘法方便,也就是说乘加或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是先×后+、-。
4、第五课时《用数学》
(1)难点的具体表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原因分析:不理解题目的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得不够好。
(3)解决策略:重温解决问题的方法,多进行同类题型的练习,深化含义的理解;多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五、基于课型的教学策略:
1、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基本教学策略:结合主题图抽象出1—5各数→尝试用各个数字表示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利用计数器感知数序→利用儿歌帮助学生识记各数的形状→学习数字的写法→巩固练习
2、第二、三、六课时《2-6的乘法口诀》 基本教学策略:结合主题图编出2-6的乘法口诀→利用乘法口诀歌帮助学生识记2-6的乘法口诀→各种游戏练习巩固2-6的乘法口诀
3、第四课时:《乘加、乘减》 基本教学策略:利用情景图吸引学生观察思考→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总结不同的方法→ 练习活动,加深乘加、乘减题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思考能力与习惯
4、第五课时:《用数学》 基本教学策略:充分借助主题图,进一步感知乘法含义→练习活动,巩固乘法含义。
六、练习题的分析。
1、教材的练习中,重点讲解的题目:
(1)课本48页的第4题,做题之前老师要先让学生弄清图意,两个小熊猫一组,有这样的3组,所以是3个2,而不是2个3。
(2)课本49页的第7题要求把可以写出乘法算式的写出来。练习时,老师要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于把3+3+3+2改写成3×3+2或是4×2+3,把4+4+4-4改写成4×3-4或是4×2的学生,应给于肯定和表扬,进而促使学生乐于动脑思考,探索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课本50页的第10题,做题之前老师要先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要求用直尺连线。
(4)课本57页的第1题,做题之前老师要先让学生弄清图意,如小青蛙一次跳3格,小兔一次跳4格,小袋鼠一次跳5格,然后,再让学生用口诀说出××一次、两次、三次……的格数。能用动画课件相配,会增加练习的趣味性。
(5)课本57页的第2题,做题之前老师要先让学生弄清图意,为每个小动物选择过河路线帮助它们过河。可以不用直尺连线。
(6)课本64页的第11题和66页的第2题,老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注:凡课本练习中出现的情景图,都尽量让学生先表述图意再做题
2、可能出现的问题:
(1)学生在做练习时,习惯不去看图,先填算式。 原因分析:填算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的,而且学生有一种思维习惯,就是见空就填。如果这种情况老师不加以引导,那课本上的很多图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解决策略:老师可以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鼓励学生用初步的数学语言去表达图意,逐步培养学生填空前先看图,说图意的习惯。
(2)课本中有比较多的地方要求学生填写或连线完成,个别学生书写马虎或懒得用尺。 原因分析:学生年龄小,自我要求不高,有时甚至会得过且过。 解决策略;注意发挥“小小书法家”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认真做题与书写的好习惯。
七、课时分配:(约9课时)
1、 乘法的初步认识 1课时
2、 5的乘法口诀 1课时
3、 2、3、4的乘法口 1课时
4、乘加、乘减 1课时
5、 用数学 1课时
6、 6的乘法口诀 1课时 9、 机动 3课时
2、冀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分八个单元:大数的认识;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统计;数学广角;总复习。以上各单元内容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数学思想方法)用数学四大领域。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 的认识。 第二单元:除法
经历试商方法的探索过程,在理解算理的前提下熟练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第三单元:线和角
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和联系,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会认角、量角、画角。 第四单元:计算器
通过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利用计算器算。 第五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会读、写万以内的数,(零读与不读)用四舍五入法写近似数。
第六单元:垂线和平行线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第七单元:倍数因数
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分解质因数。质数合数能分清。 第八单元:统计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众数”的意义,能找出一组数中的“众数”,区分平均数和众数。能读懂生活中的一些特殊统计表。
六、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及方法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网合作等),自主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当好后勤,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习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
方法,布置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下要保义务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导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3)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结合实际问题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我计划在教学中以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指导。常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学得主动积极,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6.作业设计力求准确、简洁、规范、方便教学
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有赖于高质量的练习,我们必须重视课堂作业的设计和学生练习的达成度。课内外作业均要经过精心设计,力求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体现课改精神,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采取“基础练习+个性作业” 形式,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分层设计作业。教师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实现差异发展。
7.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社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只有三者协调,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益。教师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访问学生家庭或开家长会,与学生家长相互沟通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使二者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同时,要适时适当地向部分学生家长讲明教育方法,共同教育学生。
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本册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初步理解了加法、减法的含义,学会了两未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以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学习了运用加、减法解决求总数、求剩余、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学习了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在此基础上,本册教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儿童的学习水平,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活动”四个领域里安排了以下一些相关内容。
1、数与代数领域
认识乘法、乘法口诀(一)、认识除法、口诀求商(一)。
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时、分、秒。
2、空间与图形领域
认识图形、厘米和米、位置与方向、观察物体。
3、统计与概率领域
统计与可能性。
4、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
本册教材共安排五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
二、本册教学目标
1、若干个相同加数相加的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在相同加数的个数比较多的时候,乘法算式比连加算式简便。
2、使学生理解1—6乘法口诀,并能用口诀计算乘法和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知道图形的边,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感受图形的变换。
4、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5、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不再需要通过平均分的操作寻找得数,而是用口算求商。
6、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这两个单位计量物体的长度。
7、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的空间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常识,充分地观察、操作、判断、交流,在内容丰富的活动中体验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8、7~9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一位数乘一位数和相应的除法。
9、看看、数数、算算,了解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初步形成1时、1分的观念。认读钟面上的时间。感受“秒”,认识秒与分的关系。
10、使学生掌握初步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
11、分类整理事件里的信息,用方块图表示数据;感受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初步体会可能性。
三、本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乘除法的计算及解决问题
难点:平面图形的平移。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年、月、日的认识,大月与小月,平年和闰年。
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的三视图。
4、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情况分析:二年级学生有45名,他们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由于这是我刚刚接手的班级,对于学生在各方面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赢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5、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数 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 速度表示法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积的变化规律 乘法的估算
二、学情分析:
口算乘法在小学阶段的编排:
二.上表内乘法一二;三.上多位数乘一位数;三.下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四.上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数。笔算乘法在小学阶段的编排:
三.上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三.下两位数乘两位数;
四.上两位数乘三位数。到本学期结束,义务教育阶段的整数乘法已基本结束。本单元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⒉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⒊知道速度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⒋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能根据具体问题选用合适的方法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四、课时安排:本单元安排9课时教学
6、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1、知识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的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时子目标:
1、第一课时目标:《乘法的初步认识》
(1)创设情境,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2)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第二课时目标:《5的乘法口诀》
(1)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学会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5的乘法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
(2)熟记5的乘法口诀
3、第三课时目标:《2、3、4的乘法口诀》
(1)使学生学会1~4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的来源,明确每句口诀的意义。
(2)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乘法口诀正确的、比较迅速的计算。
4、第四课时目标:《乘加、乘减》
(1)学会乘加、乘减算式题的计算方法。
(2)通过乘加、乘减算式题帮助学生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
5、第五课时目标:《用数学》
(1)使学生能根据乘法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实际问题。
(2)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6、第六课时目标:《乘法的初步认识》
(1)经历归纳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
(2)能正确比较熟练的运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的积。
二、单元知识结构图。
读作:5乘4等于20。
教师指出:5和4相乘可以写成5×4也可以写成4×5。说明:求两个数相乘的积是多少,可以用两个乘法算式中的一个进行计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教科书“做一做“中的练习。 做题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说出图中表示的是几个几?学生回答出“表示4个 2”后,提问:“可以怎样算?怎样列式?”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想,求 4个2的和是多少,也就是求4和2相乘的积是多少,可以用乘法算式计算。 2、改写算式。出示课件:乘法的初步认识.ppt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否还有没掌握的内容?如果有,请指出是哪个知识点?
三、教学重点剖析:
1、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1)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读写乘法算式,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包含的要素分析:
(A)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B)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C)通过比较,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是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方法。
(3)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乘法是在学生学习完连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初步认识乘法,是后继学习表内乘法的基础。
(4)突出重点的策略:
A.第一个重点的突破,老师可以结合课本p44的主题图采用情景引入,问“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游乐场玩吧!”组织学生分区观察主题图。以摩天轮为例,先让学生先数一数摩天轮上共有几个人,再分组讨论下“怎样数?”然后老师整理学生的汇报,凸显用加法的麻烦,从而引出一种更方便的列式方法——乘法算式。
B.由加法算式引出乘法,先介绍乘号,告诉学生用乘号表示运算的式子叫做乘法算式,然后边写从加法算式引出的相应乘法算式边说该乘法算式的读作。
C.分别出示气球图和小鸭图,进一步显示乘法的优势,并让学生熟练看图列乘法算式。
2、第二课时《5的乘法口诀》
(1)教学重点:初步知道5的乘法口诀,并比较熟练的用口诀求积。
(2)包含的要素分析:
(A)使学生学会5的乘法口诀,并熟记5的乘法口诀。
(B)能运用5的乘法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
(3)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基于学生会“五个五个”数,先学5的乘法口诀,为进一步学习2、3、4和6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
(4)突出重点的策略:
A.可以组织学生用小棒摆雨伞或其他用5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从学生摆图形的活动出发,引入5的乘法口诀教学;同时,结合乘法的意义通过直观让学生明白口诀的来源。如,通过让学生用5根小棒摆成一幅雨伞图,并提出“数一数用了多少根小棒”,那再摆一把雨伞,求用了多少根木棒,先算2个5的和,强调2个5根,再写乘法算式;然后联系乘法算式引出“二五一十”这句口诀。通理,3把雨伞呢?4把呢?……这样,让学生经历归纳口诀的过程,能比教好地理解口诀的来源和它表达的意思。做好充分准备。
B.解决这一重点可通过课后习题p51的做一做,题中呈现每盘5个西红柿的实物图,让学生根据画面写出乘法算式和口诀。教学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让学生交流思考和填写的结果,接着,可以分别出示西红柿2盘、4盘、5盘实物图,模仿上面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填写和相互交流的练习中,巩固5的乘法口诀。
3、第三课时《2、3、4的乘法口诀》
(1)教学重点:理解口诀的来源,掌握推导口诀的方法。
(2)包含的要素分析:
(A)使学生学会1~4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的来源,明确每句口诀的意义。
(B)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用乘法口诀正确的、比较迅速的进行计算。
(3)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在学习完5的乘法口诀后进行学习2、3、4的乘法口诀,又为下一步学习6的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4)突出重点的策略:教学时,老师可以充分运用课本例2、例3的主题图,呈现画面的同时师予以生动的语言描述,借助“一颗幼苗上张开两片叶子“,引出乘法算式和2的乘法口诀。在教授3的乘法口诀时,先呈现出“向日葵长高了”画面,小燕子告诉学生“每行3棵”,由此逐一引出乘法算式和3的乘法口诀。在学习和总结完2、3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生已有编出口诀的初步经验,让学生分组来尝试编4的乘法口诀。
4、第四课时《乘加、乘减》
(1)教学重点:乘加、乘减算式题的计算方法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乘加、乘减算式题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2)包含的.要素分析:
(A)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B)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C)能正确的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3)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在学习完1~5的乘法算式和相应口诀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并为混合计算打下基础。
(4)突出重点的策略:教学时,老师可以根据小熊摘玉米的情景图,让学生先提出数学问题,如“一共有几棵玉米?”、“3只青蛙共有几条腿?”、“还剩几棵玉米?”……然后,选取问题“小熊摘掉一个后,还剩几棵玉米?”作为本节课的重点研究。接着,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尝试通过不同角度,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算式得出3×3+2和4×3-1后,先问学生该算式“你是怎么想的?”分别再问“计算时先算什么?3×3、 4×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加2和减1?”最后,习题巩固,增强计算熟练性。
5、第五课时《用数学》
(1)教学重点:学会用乘法解决数学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2)包含的要素分析:
(A)使学生能根据乘法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实际问题。
(B)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3)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在一年级已学习如何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尝试用乘法来解决实际问题。(4)突出重点的策略:在教学本重点时,老师应先将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和过程复习一下(读题(尤其是题目中的数学问题)——分析本题求什么——找相关数学信息去解决问题)。接着,老师根据大象搬木头的情景图,让学生在图中寻找数学信息,然后问“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个过程(有3头大象,每头大象运2根木头,它们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让学生多练习口述。解决这个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两种解决的方法:a.2+2+2=6?根?.b.2×3=6?根?,这时,让学生小组讨论,哪种方法更简便呢?通过分析、小结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方便”。 课后的习题再次巩固本课重点知识。
6、第六课时《6的乘法口诀》
(1)教学重点: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正确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的积。
(2)包含的要素分析:
(A)经历归纳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
(B)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运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的积。
(3)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在学习完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关于6的乘法口诀,为后续学习7~9的乘法口诀作辅。
(4)突出重点的策略:老师可以利用教材呈现给学生的金鱼嬉水的画面,先让学生数一数每条金鱼是有几个三角形组成的,明确一条金鱼是由6个三角形组成,两条呢?有2个6,是12个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下3条、4条……呢?完成表格。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逐一列出乘法算式,尝试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由于学生已有归纳乘法口诀的基本能力,这里用合作讨论的方式,学生应该可以解决关于6的乘法口诀的编写。
四、教学难点剖析:
1、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1)难点的具体表现:在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时,个别学生会列成相同加数×相同加数。如,5+5+5+5写成5×5。
(2)原因分析:学生没有完全理解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容易和2+2=2×2或1+1=1×1等题混淆。
(3)解决策略:形象地通过摆小棒等实物,让学生充分明白5+5+5+5其实就是表示4个5相加,而4个5相加可以用乘法算式5×4表示,所以5+5+5+5=5×4;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将对乘法的意义的形象理解提升到文字性的理解,如5+5+5+5就是(4)个5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为 5×4 。
2、第二、三、六课时《2-6的乘法口诀》
(1)难点的具体表现:根据意图写出或算出乘法算式。
(2)原因分析:审题不认真;图意不理解;口诀没记牢。
(3)解决策略:教会学生审题方法,养成先审题再动笔的好习惯;鼓励理解能力稍弱的学生大胆地说出不懂的地方,同时,也鼓励优等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解释图意,必要时老师再补充;通过学生喜闻乐用的方式吸引他们牢记2-6的乘法口诀,如对口令、唱口诀歌、口诀大王、小竞赛等等。
3、第四课时《乘加、乘减》
(1)难点的具体表现: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算出最后的结果。
(2)原因分析:学生初次接触这类型的算式,对算式的理解不深,进而不能很好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3)解决策略:形象地通过摆小棒等实物,加深学生对乘加或乘减意义的理解,进而明白先算乘法方便,也就是说乘加或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是先×后+、-。
4、第五课时《用数学》
(1)难点的具体表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原因分析:不理解题目的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得不够好。
(3)解决策略:重温解决问题的方法,多进行同类题型的练习,深化含义的理解;多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五、基于课型的教学策略:
1、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基本教学策略:结合主题图抽象出1—5各数→尝试用各个数字表示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利用计数器感知数序→利用儿歌帮助学生识记各数的形状→学习数字的写法→巩固练习
2、第二、三、六课时《2-6的乘法口诀》 基本教学策略:结合主题图编出2-6的乘法口诀→利用乘法口诀歌帮助学生识记2-6的乘法口诀→各种游戏练习巩固2-6的乘法口诀
3、第四课时:《乘加、乘减》 基本教学策略:利用情景图吸引学生观察思考→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总结不同的方法→ 练习活动,加深乘加、乘减题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思考能力与习惯
4、第五课时:《用数学》 基本教学策略:充分借助主题图,进一步感知乘法含义→练习活动,巩固乘法含义。
六、练习题的分析。
1、教材的练习中,重点讲解的题目:
(1)课本48页的第4题,做题之前老师要先让学生弄清图意,两个小熊猫一组,有这样的3组,所以是3个2,而不是2个3。
(2)课本49页的第7题要求把可以写出乘法算式的写出来。练习时,老师要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于把3+3+3+2改写成3×3+2或是4×2+3,把4+4+4-4改写成4×3-4或是4×2的学生,应给于肯定和表扬,进而促使学生乐于动脑思考,探索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课本50页的第10题,做题之前老师要先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要求用直尺连线。
(4)课本57页的第1题,做题之前老师要先让学生弄清图意,如小青蛙一次跳3格,小兔一次跳4格,小袋鼠一次跳5格,然后,再让学生用口诀说出××一次、两次、三次……的格数。能用动画课件相配,会增加练习的趣味性。
(5)课本57页的第2题,做题之前老师要先让学生弄清图意,为每个小动物选择过河路线帮助它们过河。可以不用直尺连线。
(6)课本64页的第11题和66页的第2题,老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注:凡课本练习中出现的情景图,都尽量让学生先表述图意再做题
2、可能出现的问题:
(1)学生在做练习时,习惯不去看图,先填算式。 原因分析:填算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的,而且学生有一种思维习惯,就是见空就填。如果这种情况老师不加以引导,那课本上的很多图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解决策略:老师可以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鼓励学生用初步的数学语言去表达图意,逐步培养学生填空前先看图,说图意的习惯。
(2)课本中有比较多的地方要求学生填写或连线完成,个别学生书写马虎或懒得用尺。 原因分析:学生年龄小,自我要求不高,有时甚至会得过且过。 解决策略;注意发挥“小小书法家”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认真做题与书写的好习惯。
七、课时分配:(约9课时)
1、 乘法的初步认识 1课时
2、 5的乘法口诀 1课时
3、 2、3、4的乘法口 1课时
4、乘加、乘减 1课时
5、 用数学 1课时
6、 6的乘法口诀 1课时 9、 机动 3课时
7、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研计划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
一、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表内乘法(一);
三、角的初步认识;
四、表内乘法(二);
五、除法的初步认识;
六、方向与位置;
七、表内除法;
八、统计与可能性;
九、混合运算;
十、总复习。重点是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是学习一位数乘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2、能应用表内乘、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认识角、辨别方向、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4、能运用有关方位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5、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6、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相互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7、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作用。
三、班级情况分析
一年来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小朋友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但还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还没养成这样的习惯,经常上课开小差,作业不认真完成。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对二年级学生,我们应该更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进一步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知识的有用性,从而更加喜爱数学这门学科。
四、教学措施
1、必须按时备课,熟悉课本,吃透教材,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清楚,能脱口而出。
2、要求孩子上课必须认真听讲,向课堂要质量,根据孩子不同的接受能力进行不同的教学,对个别慢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每位学生都紧跟着。
3、数学要精讲多练,做到思路清晰明了,环环紧扣。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再多多练习的过程中理解题意。对于每天所讲的内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到底还有那些学生不懂,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及时的纠正错误。
4、做到多鼓励少批评,采用比赛的方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团结、积极合作的精神,特别是慢的学生更要对他们有耐心、爱心,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尝试,去体验成功的快乐。
8、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二、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
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渗透教育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六、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认真”。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