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认识常用交通工具》教案一等奖设计

2023-06-21 12:35:10

  《认识常用交通工具》教案一等奖设计

《认识常用交通工具》教案一等奖设计

1、《认识常用交通工具》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看懂图意,知道图上画的什么。

  2、能正确认读

  词语: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汽车。

  3、学会生字“车”。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学习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和字形结构,在田字格内规范书写生字。

  4、学习用普通话朗读

  句子

  ,有标点的地方注意停顿。理解句子意思,能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说完整的句子。

  5、从小树立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注意交通安全,做一个文明的社会人。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的选择能体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从智障学生的智能实际出发,把传授知识技能、渗透思想教育、培养良好习惯与矫正学生身心缺陷有机的结合起来。从培养智障学生的兴趣入手,着眼于发展语言,有计划的安排了识词、学字和说话的训练。注意了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意了个别化教学与整体发展的有机结合,以补偿学生的心理缺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以具体形象、活泼新颖、色彩鲜艳的生活化画面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并通过相应的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礼仪教育,为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认识四种常用的交通工具,并能说出名字。

  2、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掌握生字“车”的读写。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例说完整的句子。

  4、对学生进行安全、礼仪教育。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例用完整的话表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车展吗?现在老师要为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小点点。来,我们一起向他打个招呼吧。“嗨,你好!小点点。”今天小点点要去看车展,同学们想不想去?那我们也一起跟着小点点去看车展吧。

  二、学习新课:

  初识交通工具,认读词语,学习生字“车”。

  (一)自行车展区

  1、师:现在我们跟随小点点来到第一展区,看这个展区里摆放的都是什么?(抽生说)

  2、出示自行车图片、词语,认读词语:自行车。

  (1)看图领读词语。

  (2)师生齐读。

  (3)抽生读词语,个别指导读音。

  3、师:你家里有自行车吗?你会骑吗?(抽生说)你能用手演示一下骑自行车的动作吗?(抽生演示)

  (二)摩托车、电动车展区

  1、师:接着我们跟随小点点去第二展区看看,那里会有什么呢?

  2、出示摩托车、电动车图片、词语,认读词语:摩托车、电动车。

  (1)看图比较并区分摩托车、电动车。

  (2)看图领读词语。

  (3)师生齐读。

  (4)抽生读词语,个别指导读音。

  3、师:这两种车你家里有吗?你能演示一下骑摩托车的动作吗?(指导学生说一说、做一做)

  (三)汽车展区

  1、师:瞧,第三展区到了,哇!快看,这里有好多什么?

  2、师:把你看到的说出来和你身边的好朋友分享一下。(指导学生发言)

  3、出示图片、词语,认读词语:汽车

  (1)师:你想不想当个小老师?那么请你来领着同学们看图读一下这个词语。

  (2)师生齐读。

  (3)抽生读词语,个别指导读音。

  4、师:汽车是怎么开的?来,我们一起来开。(师生共同演示)

  (四)学习生字:车

  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四种交通工具,它们分别是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汽车,同学们看在这四个词语当中有一个共同的字――车。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生字。

  2、师板书拼音并领生拼读。

  齐读后,抽生读,个别辅导学生。

  3、拓展词语。

  4、认识字形:

  (1)车是独体字。

  (2)抽生找出“车”字你认识的部分。

  5、学习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让生观察生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并进一步强调每笔的书写位置。

  (3)领生书空,抽生书空。

  (4)抽生板演,余生自写,师巡回指导。

  三、课堂练习

  1、听老师读词语,用“√”标出来。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电动车

  2、我会说

  (1)我家里有 _______。

  (2)我坐过_________。

  (3)我喜欢坐___________。

  (4)我在路上见过___________。

  四、拓展资源(认知导行)

  1、火眼金睛。

  师:同学们看图,请你辨认一下,说出你认识的'交通工具。

  2、我会做。

  师:请你把相对应的图片和词语连接起来。

  3、我来说。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是乘什么交通工具上学的。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小点点看了车展,认识了好多的交通工具,都有什么?你们还记得吗?这些交通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我们在乘坐交通工具时不但要注意安全,同时还要做一个文明的乘客。特别是乘坐公共车时,上车要跟司机叔叔问好,下车要和司机叔叔说再见。在车上遇到年老体弱的人时要学会主动让座。

  今天我们跟随小点点看了车展,认识了这么多的交通工具,大家的心情怎样?现在小点点要回家了,同学们应该和小点点说些什么?

2、《认识常用交通工具》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内容:

  图形工具的综合运用

  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交流,学会分析图形的特点及组成。

  2、能灵活运用所学的图形及修改工具绘制交通标志。

  3、认识几个简单的交通标志,了解其含义,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

  绘画工具的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对图形元素的分析判断及绘画工具的灵活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最近我们学校周围都在拆迁,很多楼房都变成了废墟,楼房拆迁下来的很多建筑垃圾都堆放在学校周围,所以同学们每天上学、放学的时候,都要注意安全。同时在我们学校大巷口竖起了一块交通指示牌,指示牌是这样的。

  【出示:“禁止驶入”交通标志】

  提问:有同学知道这个交通标志表示什么含义吗?

  师:为了保证同学们的安全,同时保持路面通畅,交警大队规定我们学校大巷口在同学们上学和放学的时间段,禁止机动车驶入我们的校门口的巷子,这个就是“禁止驶入”标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简单的'交通标志,并试着来画一画,通过学习,让我们更多地来了解一些交通安全知识,好吗?

  【示课题:认识交通标志】

  二、新授

  1、画“禁止驶入”标志

  (1)先请同学们来观察一下这个标志。如果我们要把它画下来,要用到哪些图形工具?(圆、矩形)谁能来简单地说一下绘画的过程?(配合SHIFT键画标准的圆,再在中间画长方形,涂色)

  (2)请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师巡视)

  (3)思考:怎样能将长方形正正好好地画在圆形的正中间?(在边上画好长方形,再用“选定”工具移进去,注意设置“透明”状态)

  过渡:虽然规定了机动车禁止驶入,但还是有一些小汽车,包括一些同学的家长不顾交通标志的指示,违规开进了我们校门口的小巷,同学们觉得这种行为怎么样?(很不好,违法)

  所以我们要劝阻我们的爸爸妈妈,不要违反交通法规。

  2、画“减速让行”及“限制速度”标志

  (1)师:像我们校门口这么窄的巷子苏州还有很多。机动车通行时,很容易撞到行人,所以进过这些小路的汽车通常都会放慢行驶速度,同时,交警大队也会相应地提供这样的标志告诫机动车驾驶员。

  【出示:“减速让行”及“速度限制”标志】

  提问:有同学能猜出这;两个标志的名称吗?

  如果要画“减速让行”标志,需要用到哪些图形工具呢?(直线或多边形工具、文字工具)

  如果要画“速度限制”标志,又需要用到哪些图形工具呢?(圆形工具、文字工具)

  强调:用文字工具输入汉字时,注意字体要用“黑体”,设置“加粗”

  (2)学生选择“减速让行”或者“速度限制”标志画一画(教师巡视)

  (3)提问:你是怎么把“让”字放入红三角的正中间的?(用“选定”工具移进去,注意设置“透明”状态)

  【(4)提问:“速度限制”标志的圆环你是怎么画出来的?(一大一小两个圆,选定后重叠在一起)】

  三、练习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些交通标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红色为主,像这样的标志都是“禁止标志”,其实,除了红色的“禁止标志”以外,还有蓝色的“指示标志”黄色的“警告标志”等等。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两个蓝色的指示标志。

  【出示】停车标志和直行车道标志

  (1)你有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两个交通标志吗?

  (停车场、十字路口)

  说明这两个标志的名称

  (2)讨论:这两个指示标志该怎么画?

  停车标志:矩形、圆角矩形、文字

  直行车道标志:矩形、直线

  提问:直行车道标志左右两边的虚线怎么画?(画好直线用橡皮擦)怎样保证左右两条虚线一样平整?(复制、粘贴)

  (3)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交通标志画一画(教师巡视)

  (4)若学生绘画有困难,教师演示。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认识了一些交通标志)

  在画交通标志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用到哪些工具?(图形工具、选定命令、文字工具、橡皮)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的绘画技巧能有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对交通安全标志也能有进一步的认识。

3、《认识常用交通工具》教案一等奖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交通工具话今昔》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交通工具话今昔》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日行千里不是梦”中的第三个主题活动。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本主题的第一个板块——人们想走得更远。本课时的活动,围绕交通发展史,安排对交通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和考察,内容丰富,辐射面较大。教材除为孩子们提供了有关图片外,还提示了相关内容的学习方法:让孩子们选择一种交通工具或交通设施去搜集资料,了解交通发展的演变过程。在整理资料,汇报资料的过程中了解交通设施,交通工具的变化发展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凝聚着人类不断探索、不懈努力的精神,体现了人们的聪明和智慧。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本单元内容由近及远,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

  (二)学情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以及它们的一些变迁,已经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和切身体会。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原有生活印象,激发学习兴趣,并进行思想教育。课前对教材的预习,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并能够指导学生如何搜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初步具备了搜集、查阅资料的能力。本课内容的部分资料比较容易搜集,只是存在是否全面的问题。因此教师也要搜集比较全面的资料,以备交流时加以补充。四年级学生在整理和汇报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分组整理中进行提示和指导。学生们乐于表达自我,却缺乏耐心倾听,因此在汇报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讲、听并驾齐驱。在师生互动展示资料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体会交通工具和设施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创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设备。

  学生准备:进行课前调查,搜集有关交通工具发展的资料。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真实的生活有机的融合,改变脱离学生学习生活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方式。使学习者通过切身生活体验。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依此为依据,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懂得交通工具的发展史,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与奋斗。认识到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

  2、了解交通工具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交通工具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如火车、汽车,飞机,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根据查找的资料,探究交通运输方式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在探究中使学生了解从古到今交通发展过程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从课标倡导的理念和目标出发,不是简单的通过一节可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从多种渠道来开展,因此我将此次活动设计从课堂到校外,又从校外到课堂,再延伸到校外的交叉反复的一系列实践活动。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1、课前调查:通过上网、询问、看书等方式,了解各种交通工具发展的历史。

  2、“说一说”:通过学生汇报资料,使他们认识各种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

  3、“算一算”: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不同交通工具的'快捷程度,对比古今交通工具的变化。

  4、“画一画”:通过自己设计未来交通工具的活动,使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

  在本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标要求,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互动教学,本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间教与学的沟通交往,多维互动,师生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

  2、直观教学,所有教学方式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更是广大教师最擅长的一种方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借助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的画面创设成一个个鲜活情景展示给学生,辅助教学。

  3、创设情景教学,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主要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新课程的品德与社会课,突出了体验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这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调查、进行材料搜集整理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受。

  五、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神话中的人物可以日行千里?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了解到古人早就有日行千里的梦想,但由于科学水平的落后只能将梦想寄托于神话之中。

  2、通过唐朝给杨贵妃送荔枝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

  (二)

  1、说一说:分组交流,回顾探究

  组内整理资料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各种交通设施,交通工具都经历了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它们都有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故事。课前让同学们按自己的兴趣,搜集了一些交通工具发展的变化。下面请同学按交通发展演变的顺序整理组内的资料,并展示介绍给大家。

  教师出示活动要求:

  1)全班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运输方式。

  2)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代表发言,要戴上相对应的交通工具头饰,扮演该种运输方式。

  3)结合课前调查,组织好语言。

  4)搜集相同资料的小组可以给在上边发言的同学补充资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介绍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时,老师可相机提示一些我国相关交通工具的发展来补充学生查找资料的不足,进行补漏工作。

  设计意图:在总结各类交通工具的发展时以直观教学的方式展示交通工具发展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2、算一算

  武汉距北京约1200千米。马车每天大约行驶150千米;火车每小时大约行驶160千米;飞机每小时大约行驶900千米。从武汉出发,乘马车需要多长时间到达北京?火车呢?飞机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快捷和便利。从而体验科学技术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

  3、作业延伸:画一画

  我们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未来的交通工具和设施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发挥你们的创造力和想象,课下把你的奇思妙想画下来,并注明这样的交通工具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本活动是在前一活动基础上,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不再是小组合作和教师固定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培养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能力,有助于学生发展。

4、《认识常用交通工具》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交通工具话今昔》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首师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日行千里不是梦”中的第三个主题活动。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本主题的第一个板块——人们想走得更远。本课时的活动,围绕交通发展史,安排对交通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和考察,内容丰富,辐射面较大。教材除为孩子们提供了有关图片外,还提示了相关内容的学习方法:让孩子们选择一种交通工具或交通设施去搜集资料,了解交通发展的演变过程。在整理资料,汇报资料的过程中了解交通设施,交通工具的变化发展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凝聚着人类不断探索、不懈努力的精神,体现了人们的聪明和智慧。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本单元内容由近及远,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

  (二)学情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以及它们的一些变迁,已经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和切身体会。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原有生活印象,激发学习兴趣,并进行思想教育。课前对教材的预习,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并能够指导学生如何搜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初步具备了搜集、查阅资料的能力。本课内容的部分资料比较容易搜集,只是存在是否全面的问题。因此教师也要搜集比较全面的资料,以备交流时加以补充。四年级学生在整理和汇报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分组整理中进行提示和指导。学生们乐于表达自我,却缺乏耐心倾听,因此在汇报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讲、听并驾齐驱。在师生互动展示资料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体会交通工具和设施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创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设备、。

  学生准备:进行课前调查,搜集有关交通工具发展的资料。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真实的生活有机的融合,改变脱离学生学习生活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方式。使学习者通过切身生活体验。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依此为依据,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懂得交通工具的发展史,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与奋斗。认识到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

  2、了解交通工具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交通工具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如火车、汽车,飞机,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根据查找的资料,探究交通运输方式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在探究中使学生了解从古到今交通发展过程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从课标倡导的理念和目标出发,不是简单的通过一节可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从多种渠道来开展,因此我将此次活动设计从课堂到校外,又从校外到课堂,再延伸到校外的交叉反复的一系列实践活动。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1、课前调查:通过上网、询问、看书等方式,了解各种交通工具发展的历史。

  2、“说一说”:通过学生汇报资料,使他们认识各种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

  3、“算一算”: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不同交通工具的快捷程度,对比古今交通工具的变化。

  4、“画一画”:通过自己设计未来交通工具的活动,使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

  在本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标要求,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互动教学,本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间教与学的沟通交往,多维互动,师生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

  2、直观教学,所有教学方式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更是广大教师最擅长的一种方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借助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的画面创设成一个个鲜活情景展示给学生,辅助教学。

  3、创设情景教学,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主要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新课程的品德与社会课,突出了体验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这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调查、进行材料搜集整理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受。

  五、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神话中的人物可以日行千里?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了解到古人早就有日行千里的梦想,但由于科学水平的落后只能将梦想寄托于神话之中。

  2、通过唐朝给杨贵妃送荔枝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

  (二)

  1说一说:分组交流,回顾探究

  组内整理资料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各种交通设施,交通工具都经历了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它们都有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故事。课前让同学们按自己的兴趣,搜集了一些交通工具发展的变化。下面请同学按交通发展演变的顺序整理组内的资料,并展示介绍给大家。

  * 教师出示活动要求:

  1)全班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运输方式。

  2)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代表发言,要戴上相对应的交通工具头饰,扮演该种运输方式。

  3)结合课前调查,组织好语言。

  4)搜集相同资料的小组可以给在上边发言的同学补充资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介绍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时,老师可相机提示一些我国相关交通工具的发展来补充学生查找资料的不足,进行补漏工作。

  设计意图:在总结各类交通工具的发展时以直观教学的方式展示交通工具发展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2算一算

  武汉距北京约1200千米。马车每天大约行驶150千米;火车每小时大约行驶160千米;飞机每小时大约行驶900千米。从武汉出发,乘马车需要多长时间到达北京?火车呢?飞机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快捷和便利。从而体验科学技术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

  3作业延伸:

  画一画

  我们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未来的交通工具和设施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发挥你们的创造力和想象,课下把你的奇思妙想画下来,并注明这样的交通工具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本活动是在前一活动基础上,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不再是小组合作和教师固定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培养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能力,有助于学生发展。

5、《认识常用交通工具》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了解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3分)

  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二、自主学习(5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3——24页。

  (1)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2)认识算盘。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我们选定一档作个位(做个记号),从这一档起向左数,就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计数时要拨主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在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拨珠靠梁,就分别表示几十、几百、几千、几万,“0”用空档表示。

  (3)计算器的认识。找学生说一说你知道计算器有哪些功能键?

  2、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6页例1。

  3、尝试训练:825—138=26×39=312÷8=

  4、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6页例2。

  5、学生汇报交流。

  6、教师强调并小结。

  三、自主练习(8分)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进行自主练习,看谁把今天的知识学的,最棒!

  1、用计算器计算。

  55846+7646=13027—8934=66280×23=

  6908×37=111111111÷9=395412+10589=

  2、小组汇报。(抽签汇报,可以选择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等)

  3、教师强调小结。

  四、当堂检测(发试卷)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五、评价总结(4分)

  1、教师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自批,统计正确率;

  2、小组汇报完成情况。

  3、教师总结错题的类型,再次精讲。

  4、学生谈收获和自我评价。

6、《计算机网络实训之常用的网络工具》教学反思

  常用的网络工具是网络管理员必须要掌握好的内容,本实验在学习完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自试验常用网络工具的使用。因为直观明了,马上见效,学生有了即时体验之后学习兴趣会非常的浓厚,利用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实验的顺利完成非常有利。

  ①PING命令是为了检查网络的连接状况而使用的网络工具之一,用它来检测数据包到达目的'主机的可能性。

  ②Win98:winipcfg 或Win2000以上:Ipconfig/all命令显示DNS服务器地址、IP地址、子网掩码地址、默认网关的IP地址。

  ③Netstat是显示网络连接和有关协议的统计信息的工具。Netstat主要用于:网络接口的状况;程序表的状况;协议类的统计信息的显示三个方面。

  ④TRACERoute工具可找出至目的IP地址经过的路由器。

  本实验结束之后,有如下反思:

  1、教师演示时,最好把每一个命令都写在黑板上,因为学生不是全部都能记住些命令。

  2、教师一个命令演示讲解完马上交给学生动手,不要全部讲完才让学生练习,这样效果没有那么理想。

  3、讲解清楚这些命令,要求学生理解这些命令的含义与用法,忌讳学生死记硬背。

  4、讲解每个命令的区别,然后可以做一个比较,直观的区别更容易让学生记忆。

  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其主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以学生的动手实验为主,教师的实验演示只是引子,引导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在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中让其完全掌握好这一实验内容。

7、《认识四边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

  二、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

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四、教具、学具:

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

  五、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家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

  (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四)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们看,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接下来请你们拿出练习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吗?

  练习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六.板书:

  认识四边形

  比

  量

  四条直的边,四个角。

  七、课后反思:

  整堂课下来,最大的感受是本节课是在学生对四边形的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四边形的,学生对分、画、拼四边形都非常有兴趣,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四边形的分类”这一教学环节的处理还不够理想,学生能直观的进行分类,但用语言表达分类的标准比较困难,在几次的教学中,学生都说的不理想,我想请教各位同仁,有没有好的建议,希望大家能一起来探讨。

8、《认识负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生分别举例,畅所欲言…….)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

  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 同桌交流。

  ②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 -15 ℃~-3 ℃

  北京: -5 ℃~5 ℃

  深圳: 12 ℃~23 ℃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7.负数的历史。

  (1)介绍。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 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 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2)交流。

  简单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

  三、练习应用

  今天,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件逐一出示:

  1.表示海拔高度。(“做一做”第2题。)

  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___________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____________。

  2.表示温度。(练习一第2题。)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____℃, 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________℃。

  3.(出示电梯按钮图)小红的家在五楼,储藏室在地下一楼。如果她要回家,按哪个按钮?如果到储藏室取东西呢?

  4.表示时间。(练习一第3题。)

  5.

  “净含量:10±0.1kg”表示什么意思?

  四、总结延伸

  1.学生交流收获。

  2.总结。

  简要、具体地评价学生的收获,并强调: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走进负数,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反思】:

  在设计《负数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我大胆尝试、摸索、利用“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去表达数学思想”的思路进行教学,虽然还没有成形,还在探索中。但是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信息。真实、扎实、有效是评判一节好课的标准。对照重难点,我认为本节课做到以下几点:

  1、真实找准基础。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迅速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负数的认识提供了一种必要和需求,主动学习从这里开始了。

  2、扎实整合教材。

9、《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二册第23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尹始,教师出示灯片:由若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童话式的图形王国城门图。然后教师谈话:"小朋友,在这里你能找出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评析:活泼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既让学生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直观导入,初步感知

  教师拉开灯片的覆盖片,显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提出两个问题,(1)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呢?有谁认识它们?(2)长方体、正方体跟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正方形相同吗?为什么?

  [评析:运用恰当的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和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生动的问题情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引导探究,理解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①教师依次出现两个长方体(一般的和特殊的)。问:谁认识它?小朋友想不想对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呢?

  ②教师指导学生用长方体展开图自制长方体,让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研讨,建立表象。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以后,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制作长方体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先小组讨论,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3)验证认识,形成概念。

  ①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教师播放电视录相: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清晰、布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按着六个面一对一分解3排开。验证学生的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②请小朋友一起有序地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

  [评析: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剌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优势兴奋灶,认识长方体这一学习环节中,教师正是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一做中,感知长方体;在学生互相争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中建立长方体清晰的表象;再通过电视录相验证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学生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模型,问:小朋友认识它吗?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请朋友带着这一个问题看电视录相。

  (2)观看电视画面,指名回答:正方体什么特征?

  [评析: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学习正方体就比较容易了。因此,这个环节直接采用看录相,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中,归纳、表述正方体的特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四、引导辨析,掌握本质

  1.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先小组合作学习,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结果。

  3.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评析: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你是怎样来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习思考。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必须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五、巧设练习,拓展新知

  1.数一数。如图,

  ①图A中有几个小正方体?②至少补上几个小正方体就可以成为一个大正方体?(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电脑操作,图A→B,添加部分闪烁。)

  2.想一想。如图:

  (1)这些图片中哪些可以做成一个长方体?哪些不能?为什么?

  (2)折长方体比赛。

  (3)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有几种摆法?(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展示)

  [评析:这三组练习的设计,层次分明,学生在数一数、想一想、摆一摆的练习中巩固新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的应用,形象直观,简洁省时,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

  4.做一做。让学生用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自由上台展示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

  [评析:这一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在做长方体或正方体中,复习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或正方体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创新意识。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将本课教学推向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完成本课的学习。这样,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发展了个性。]

  [总评:长方体、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初次接触立体图形。教学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很好地贯彻了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愉悦、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做一做、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从而激发了创新意识,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10、《“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讲评与研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讲评与研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讲评与研讨》学习反思20xx年4月2日,我通过观看直播的方式参加了第一期“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行动研究”主题教研。本次教研以”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讲评与研讨为主要内容。听了四位老师的说课,以及武维民老师的精彩点评后,我收获颇多。

  第一节说课是来自北京市海淀区北航实验学校小学部的胡林青老师的《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单元说课。胡老师先从教材分析入手,介绍了“数”的来源:数来源于数。然后详细分析了教材的编排:一年级上册《20以内数的认识》,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数》,四年级上册《万以上的数》……由此可见,胡老师对教材的把握是非常清晰的。另外,胡老师指出,要通过计数单位和十进制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数感,尊重学生的基本学情,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还要制定详细的单元学习规划。通过聆听,我知道了,我们对于教材要有整合的能力,能够把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更适合学生学情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胡老师的单元整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第二节是来自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北星小学的吕斓老师的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的课时说课。吕老师以课时教学为例,向我们分享了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00以内数的认识在小学“数的认识”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应该充分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和孩子们的认知能力进行教学。在教学设计当中,应该注重多样化的活动设计,通过多样数数,激活孩子们已有的活动经验,还要善于借助模型,让孩子领会数的核心,最后还要回归生活,提升同学们的素养。

  第三节是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的张政和王硕老师的关于《小数的意义》的课时说课。要想认真上好一节课,首先必须对教材了如指掌,张老师首先从教材分析入手,打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三年级下册初步认识了小数,而四年级下册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抽象与概括,构建完善的小数模型,逐步理解分母为10、100、1000等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借助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借助于图形和刻度,经历了从量抽象到数的过程,凸显了十进制,三种版本的教材都培养了学生抽象的能力和数感。

  张老师为了把握学情,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通过调查的结果,从而引发自己的反思: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的理解的起点在哪里?如何尊重学生的已有的认知起点,抓住小数的核心概念,建构小数意义的理解?在教材的编排里,先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在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什么在意义上却先学习了小数,再学习分数?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度思考的问题。

  在这次学习中,让我收获最大的还是最后武老师的指导与点评。武老师以课例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给我们指导了如何促进学生的“数的认识”的深度学习。

  第一,把握结构化的两个维度,促进数概念的深入理解。

  第一个维度是横向结构化:整数部分是以小量大,而小数部分是以大量小。第二个维度是纵向结构化:围绕着数的意义,表达,关系和应用来展开。

  第二,实现三类能力的迁移,促进学习效能的提升。

  首先有效的迁移指的是把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的能力,所有的新学习都涉及迁移。武老师所说的三类迁移包含思维品质的迁移、素养能力的迁移和情感态度的迁移。要实现思维品质的迁移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策略的掌握。培养学生素养能力的迁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数感和符号意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的迁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对数的积极情感,还有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之情。

  第三,重视“数—做—创—联”四种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武老师用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把学生的四种学习活动体现的淋漓尽致。

  最后,武老师的问题:人是如何学习的?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首先,要确定好学习主题

  其次,要重视核心问题的设计;

  最后,还要设计挑战性的活动。

  这三种方法将会引领着我,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11、《“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讲评与研讨》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讲评与研讨》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讲评与研讨》学习反思20xx年4月2日,我通过观看直播的方式参加了第一期“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行动研究”主题教研。本次教研以”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讲评与研讨为主要内容。听了四位老师的说课,以及武维民老师的精彩点评后,我收获颇多。

  第一节说课是来自北京市海淀区北航实验学校小学部的胡林青老师的《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单元说课。胡老师先从教材分析入手,介绍了“数”的来源:数来源于数。然后详细分析了教材的编排:一年级上册《20以内数的认识》,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数》,四年级上册《万以上的数》……

  由此可见,胡老师对教材的把握是非常清晰的。另外,胡老师指出,要通过计数单位和十进制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数感,尊重学生的基本学情,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还要制定详细的单元学习规划。通过聆听,我知道了,我们对于教材要有整合的能力,能够把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更适合学生学情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胡老师的单元整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第二节是来自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北星小学的吕斓老师的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的课时说课。吕老师以课时教学为例,向我们分享了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00以内数的认识在小学“数的认识”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应该充分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和孩子们的认知能力进行教学。在教学设计当中,应该注重多样化的活动设计,通过多样数数,激活孩子们已有的活动经验,还要善于借助模型,让孩子领会数的核心,最后还要回归生活,提升同学们的素养。

  第三节是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的张政和王硕老师的关于《小数的意义》的课时说课。要想认真上好一节课,首先必须对教材了如指掌,张老师首先从教材分析入手,打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三年级下册初步认识了小数,而四年级下册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抽象与概括,构建完善的小数模型,逐步理解分母为10、100、1000等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借助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借助于图形和刻度,经历了从量抽象到数的过程,凸显了十进制,三种版本的教材都培养了学生抽象的能力和数感。

  张老师为了把握学情,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通过调查的结果,从而引发自己的反思: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的理解的起点在哪里?如何尊重学生的已有的认知起点,抓住小数的核心概念,建构小数意义的理解?在教材的编排里,先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在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什么在意义上却先学习了小数,再学习分数?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度思考的问题。

  在这次学习中,让我收获最大的还是最后武老师的指导与点评。武老师以课例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给我们指导了如何促进学生的.“数的认识”的深度学习。

  第一,把握结构化的两个维度,促进数概念的深入理解。第一个维度是横向结构化:整数部分是以小量大,而小数部分是以大量小。第二个维度是纵向结构化:围绕着数的意义,表达,关系和应用来展开。

  第二,实现三类能力的迁移,促进学习效能的提升。首先有效的迁移指的是把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的能力,所有的新学习都涉及迁移。武老师所说的三类迁移包含思维品质的迁移、素养能力的迁移和情感态度的迁移。要实现思维品质的迁移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策略的掌握。培养学生素养能力的迁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数感和符号意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的迁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对数的积极情感,还有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之情。

  第三,重视“数——做——创——联”四种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武老师用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把学生的四种学习活动体现的淋漓尽致。

  最后,武老师的问题:人是如何学习的?给了我很大的启示。首先,要确定好学习主题;其次,要重视核心问题的设计;最后,还要设计挑战性的活动。这三种方法将会引领着我,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