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我为校园添色彩》教学教案一等奖

2023-06-23 18:12:08

  《我为校园添色彩》教学教案一等奖

《我为校园添色彩》教学教案一等奖

1、《我为校园添色彩》教学教案一等奖

  课前准备:

  教师教具:服装设计作品欣赏投影片或多媒体;人体模特图投影片及与之配套的数套服装图复合投影片。

  学生学具:搜集若干服装设计效果图、照片等图片参考资料;铅笔、彩色水笔、各种布头或彩纸,剪刀,胶水等。

  一、导入

  同学们,学校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地方,大家想不想使我们的校园变的更加美丽多彩呢?(生答:“想”)那么让我们献出智慧与热情,为我们的校园添色彩吧

  1、 学生讨论“如何为我们的校园添色彩”这课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请数名已准备好的学生“模特”进入教室进行服装表演。

  3、师生讨论:购买服装时如何进行选择?

  学生装应该具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各抒已见)

  学生回答:颜色比较鲜艳的、宽松休闲的、适合运动的。有的喜欢颜色比较素淡的、比较合身的衣裙等等。

  学生装的特点:宽松休闲、适合运动,颜色搭配适中。

  二、新授

  1、投影片及多媒体引导学生欣赏服装设计作品,介绍服装设计过程的几个环节:

  (1)、服装的款式造型设计:从整体入手,用简单的几何形概括的把握服装的廓形,要与人的职业、身份相实用。

  (2)、服装的色彩设计:服装的'色彩要与人的肤色、发色成对比或调和的关系,也要考虑到人的职业、身份相适应。常用的搭配方法有同种色组合、类似色组合、对比色组合。

  2、引导学生进行校服设计练习。(请同学们试试看)

  ⑴、用铅笔设计草稿、用水彩笔着色完成。线条应简练概括,涂色不必过于均匀,只做标示性涂绘,体现生动的效果。

  ⑵、用简练的线条勾画出人体的大体轮廓,用碎布头或彩纸剪贴服装。

  ⑶、要求每位同学任选一种方式进行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放轻音乐,调节课堂气氛)

  三、评讲作业

  结合学生作业让同学们一起进行评价,找出优点、缺点,好在那里,缺点如何进行改正会更好,教师总结评价。

  四、课后拓展

  ⑴、 评选出最优秀的校服作业,向学校推荐,争取用于今后本校校服设计制作的备选方案。

  ⑵、 留心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身份人的不同着装,分析其优缺点和需改进之处。运用所学知识在父母、亲友购买和定做服装时,尝试为他们提供参考意见。

  ⑶、 举办校服设计作业展览、交流、评议活动。

  ⑷、 根据优秀的设计稿,利用报纸、布料、包装纸等材料制成服装,用围巾、帽子、树叶、花瓣作为饰物,进行时装表演。

2、《我为校园添色彩》教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学习建筑和环境,模型设计制作知识和技能,合作设计制作校园规划模型,开拓学生的三维立体想像空间,训练立体造型的创意和动手制作能力。培养热爱生活、学习环境及学校的情感。

  活动安排:

  1、集体策划,绘制校园规划图。

  2、用容易找到的材料,全班同学一起制作一组校园模型。

  3、布置展示,邀请全校同学或家长参观、评述。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建筑模型设计制作图片、效果图、制作步骤图示等参考资料。

  师生通过搜集,共同准备模型制作所用的材料、工具:各种白色、彩色卡纸、硬纸板、纸箱板、瓦楞纸、玻璃纸、废透明胶片、易拉罐等金属板材、木材、吹塑纸、硬泡塑(聚苯乙烯板)、软泡塑(海绵)、电热丝泡塑切割器、美工刀、剪刀、圆规、直尺、乳胶、胶水、铅笔、橡皮等。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a、引导学生讨论、想像自己校园未来的美好面貌,描述自己所见的建筑中最喜欢的一两个,从造型、布局、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介绍。

  b、展示建筑模型设计制作欣赏图片、效果图、制作步骤图示等参考资料。介绍校园建筑模型的具体制作过程:

  (a)总体构思:有哪些建筑设施,如何布局各建筑的造型、结构、色彩等

  (b)平面规划设计:画出平面布局草图

  (c)主体建筑的制作:大型部件的制作、表面构件的处理

  (d)附属建筑的制作

  (e)其他设施的制作与配置

  (f)总体调整完成

  (2)发展阶段

  a、讨论确定校园模型的总体造型和实施方案。小组之间进行设计在课堂完成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添加制作必要的附属部件,完善地形、操场、绿化、景观(如壁画、雕塑、喷泉)等区域,使整个校园模型更为精致、美观。

  b、为模型拍照,布置模型的展示场地,邀请家长、老师和同学前来参观,共同进行欣赏、评述。分工合作,各组分别同时设计制作所分工负责的建筑和区域。

  c、小组内进一步将各建筑部件的制作分工到人。

  d、用两课时的时间完成设计制作过程。

  e、各组同学把做好的模型单元组合在一起,成为校园模型整体。

  (3)收拾与整理

  作业接近完成时,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调整和修改,最后完成作品。

  整理工具材料。恢复教室的整洁。

  3、课后拓展

  (1)鼓励学生关注校园环境,根据所学的环境规划与模型设计制作知识,积极提出设计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才干和能力。

  (2)在课堂完成的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添加制作必要的附属部件,完善地形、操场、绿化、景观(如壁画、雕塑、喷泉)等区域,使整个校园模型更为精致、美观。

  (3)为模型拍照,布置模型的展示场地,邀请家长、老g币和同学前来参观,共同进行欣赏、评述。

  教学评价建议

  1、是否充分表达出了想像力和新颖的设计创意。

  2、设计构思中,是否充分考虑到了各个建筑主体和设施与整个校园环境的协调。

  3、制作过程中是否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且步骤清晰,耐心细致,专注投入。

  4、在设计制作活动中能否于同学愉快的交流与合作。

3、《我为校园添色彩》教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环境艺术的意义和作用;学习环境艺术壁画、雕塑小品的设计制作过程。

  2、校园雕塑小品和壁画的设计应与校园整体环境相协调符合审美要求。能初步提出校园环境艺术设计的改进建议。

  活动安排:

  1、欣赏这些艺术品,想一想,它们与环境协调吗?

  2、集体考察一下自己的校园环境,讨论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环境艺术雕塑、装饰壁画的图像资料、泥、泡塑块、卡纸或其他材料制作的校园环艺雕塑小品和装饰壁画小样范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如有条件)等。

  学生准备学具:泥、泡塑块、卡纸、竹、木、金属等材料;塑形、切割工具;乳胶等粘接材料等。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a、展示环艺雕塑、装饰壁画的图象资料和校园环境艺术雕塑小品和装饰壁画小样范作实物,引导学生欣赏并提出思考问题校园里设置的艺术品应该如何与校园环境相协调?在校园里设置艺术品应该考虑选择那些内容和形式?你认为目前我们的校园环境应作哪些改进?何处应增加何种壁画或雕塑艺术品?提出作业要求设计一件校园环境艺术雕塑小品或装饰壁画,并任选材料制作成小样。

  b、走出教室,进行校园实地考察,然后交流讨论,对校园环境现状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改进实施方案,包括自己要设计的校园艺术品的内容、形式、使用的材料及制作方法步骤,并对同学的方案加以评述。

  (2)发展阶段

  归纳学生的各种方案,分步讲解艺术品与所处环境协调统一的原则、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材料的选用以及制作方法步骤。

  学生进入设计制作过程,其间教师及时将有创意的作业向大家介绍,供大家借鉴。对创意构思和制作有困难的同学给以适当的指导帮助。

  两课完成设计制作过程。

  (3)展示讲评

  交流展示作业,师生共同评述作业的优缺点,总结出存在的共性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注意将作品与拟置于的环境结合起来进行评价,避免单一评价作品本身。

  3、课后拓展

  (1)对社区或乡村环境进行审美考察,提出自己的改造见解,并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环境艺术小品的模拟设计制作实践。

  (2)如有条件,请校方安排施工,将优秀作业小样放大为设计尺寸,置于校园中。

  环境艺术是人与其活动的环境场所、自然景况、各种接触用品等之间的综合设计和处理。它包括城乡环境总体规划设计、园林绿地设计、商业及交通信息系统环境设计、室外建筑群体的设计、室内陈设,各种用品设计以及与之相配的室内外雕塑、壁画等的统一安排设计。

  教学评价建议

  1、是否明确了环境艺术品与所处环境的协调统一设计原则。

  2、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否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环境,美化建设的习惯。

  3、是否表现出关心校园和社区环境艺术建设的热情。

  4、制作过程中是否表现出有计划性、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4、《我为校园添色彩》教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装的设计与模拟制作练习,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着装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

  活动安排:

  设设与展示

  1、画一幅学生装设计图,写出设计思路,还可以用你小活中的材料试着做一件模拟学生装。

  2、利用自己设计的学生装开—个学生装发布会。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服装设计作品欣赏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人体模特图投影片及与之配套的数套服装图复合投影片;预制供学生叠加粘贴服装的黑色或灰色男女人体模特剪影图;请数名同学课前穿好大小合体、款式新颖、色彩搭配协调的学生装以备课堂表演供同学欣赏、参考。

  学生准备学具:搜集若干服装设计效果图、照片等图片参考资料;铅笔、彩色水笔、各色布头或彩纸,剪刀,胶水等。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a、与学生讨论“如何为校园添色彩”这一话题,引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b、请数名已穿好学生装的同学进入教室进行服装表演,导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c、师生讨论以下问题:购买服装时你如何进行选择?服装设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什么作用?学生装应该具有什么特点?我们学校的学生装应该体现什么特色?

  d、出示服装设计作品欣赏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欣赏介绍服装设计过程的几个环节:

  ①服装的款式造型设计:从整体造型人手,用简单的几何形概括地把握服装的轮廓,要与人的职业、身份相适应。

  ②服装的色彩设计:服装的色彩要与人的肤色、发色成对比或调和的关系,也要考虑与人的职业、身份相适应。常用的色彩搭配方法有同种色组合、类似色组合、对比色组合。

  ③服装的面料选择(只作提示,内容从略)

  (2)发展阶段

  指导学生进行学生装设计练习。

  练习方式:

  ①效果图的绘制:用铅笔画设计草图,用彩色水笔着色完成。线条应简练概括,涂色不必过于均匀,只作标示性涂绘,体现生动的效果。

  ②用简练的线条勾画出人体的大致轮廓,用碎布头或彩纸剪贴服装。教师预制的黑色或灰色男女人体模特剪影图可供学生叠加粘贴,展示自己的设计效果。

  ③要求每位同学任选以上两种方式之一,设计男、女学生装各一套

  (3)收拾与整理

  整理学具,恢复教室整洁。

  3、课后拓展

  (1)评选出最优秀的学生装设计作业,主动向学校推荐,争取用于今后本校学生装设计制作的备选方案。

  (2)留心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身份的人的着装,分析其优缺点和需改进之处。运用所学知识在父母、亲友购买和定做衣服时,尝试为他们提供参考意见。

  (3)举办学生装设计作业展览、交流、评议活动。

  (4)根据优秀的设计稿,利用报纸、纸盒、塑料、线材、布料、等废旧材料以及围巾、帽子饰物等现成品制作成服装,召开服装设计新作模拟发布会,进行服装表演,配以音乐、化妆、动作、舞台美术、海报招贴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和表演才能。提示学生留心观察乡村或社区环境的场景及建筑物,注意物象所呈现的透视现象,感受其美感特征并大胆进行写生表现。

  教学评价建议

  1、能否自觉地以审美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周围人们的着装。

  2、能否恰当地运用所学的服装设计知识进行设计练习。

  3、是否对本课内容有持续的兴趣并积极的参与本课的各项活动。

5、《我为校园添色彩》教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通过校服的设计与模拟制作练习,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着装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的服装设计知识进行设计练习。

  教学难点:服装设计过程中把握大体比例

  课前准备:

  教师教具:服装设计作品欣赏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人体模特图投影片及与之配套的数套服装图复合投影片。

  学生学具:搜集若干服装设计效果图、照片等图片参考资料;铅笔、彩色水笔、各种布头或彩纸,剪刀,胶水等。

  一、导入

  同学们,学校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地方,大家想不想使我们的校园变的更加美丽多彩呢?(生答:“想”)那么让我们献出智慧与热情,为我们的校园添色彩吧。

  1、学生讨论“如何为我们的校园添色彩”这课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请数名已准备好的学生“模特”进入教室进行服装表演。

  3、师生讨论:购买服装时如何进行选择?

  学生装应该具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各抒已见)

  学生回答:颜色比较鲜艳的、宽松休闲的、适合运动的。有的喜欢颜色比较素淡的、比较合身的衣裙等等。

  学生装的特点:宽松休闲、适合运动,颜色搭配适中。

  二、新授

  1、投影片及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欣赏服装设计作品,介绍服装设计过程的几个环节:

  (1)、服装的款式造型设计:从整体入手,用简单的几何形概括的把握服装的廓形,要与人的职业、身份相实用。

  (2)、服装的色彩设计:服装的色彩要与人的肤色、发色成对比或调和的关系,也要考虑到人的职业、身份相适应。常用的搭配方法有同种色组合、类似色组合、对比色组合。

  2、引导学生进行校服设计练习。(请同学们试试看)

  ⑴、用铅笔设计草稿、用水彩笔着色完成。线条应简练概括,涂色不必过于均匀,只做标示性涂绘,体现生动的效果。

  ⑵、用简练的线条勾画出人体的大体轮廓,用碎布头或彩纸剪贴服装。

  ⑶、要求每位同学任选一种方式进行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放轻音乐,调节课堂气氛)

  三、评讲作业

  结合学生作业让同学们一起进行评价,找出优点、缺点,好在那里,缺点如何进行改正会更好,教师总结评价。

  四、课后拓展

  ⑴、评选出最优秀的校服作业,向学校推荐,争取用于今后本校校服设计制作的备选方案。

  ⑵、留心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身份人的不同着装,分析其优缺点和需改进之处。运用所学知识在父母、亲友购买和定做服装时,尝试为他们提供参考意见。

  ⑶、举办校服设计作业展览、交流、评议活动。

  ⑷、根据优秀的设计稿,利用报纸、布料、包装纸等材料制成服装,用围巾、帽子、树叶、花瓣作为饰物,进行时装表演。

6、我爱我的班集体《我为集体添光彩》课堂教学反思

  《我为集体添光彩》是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里《我爱我的班集体》中的第四个主题

  根据我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本课我主要从以下5个活动展开教学:我们的大家庭、我与集体的故事、争创“文明班”、争夺“文明果”、课外延伸(制定个人行动计划)

  走出课堂,反思我这节课的教学,觉得在目标达成方面落实得比较到位的,体现在以下几大亮点:

  一、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首先在课的一开头,我安排了一个“我们的大家庭”这个活动,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孩子回想咱们班和学校所获得的荣誉,激起孩子内心的自豪感,从刚才的课堂上可以看出,班上每个孩子都以自己身为石楼中心小学的一员而骄傲,从而情绪激昂地走进课堂。

  二、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世界

  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孩子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有着特殊的价值。在“我与集体的故事”活动中,通过让孩子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荣誉及荣誉背后感人的故事,从而体会到良好的表现会给集体争光添彩,接着以孩子最为关注的生活现实“每周班风评定”所带来的思考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展开讨论,孩子体会到不良行为会使集体的荣誉受损,认识到个人的表现与集体荣誉是分不开的,从点到面,引发孩子对个人表现与集体荣誉的关注与思考,进而意识到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不只是个人的事,还会直接影响到整个集体。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

  新课标理念强调教师必须创设融洽的学习气氛,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这也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因此在学生的认识提高后,我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孩子开展“争创文明班”、“争夺文明果”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孩子积极思考、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在交流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培养孩子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互相合作学习的精神。让学生积极参与,愉快地学习,并在学习中学会与别人交往。通过“争夺文明果”将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实实在在地指导着孩子的行为,孩子懂得了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更是为校争光的好表现。

  整一节课,孩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又从生活回到课堂,最后延伸到课外。

  无论是孩子的认识、情感还是孩子的行为,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我想这节课是一节真实、有效的课。

7、《我为集体添光彩》教学反思

  《我为集体添光彩》是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里《我爱我的班集体》中的第四个主题

  根据我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本课我主要从以下5个活动展开教学:我们的大家庭、我与集体的故事、争创“文明班”、争夺“文明果”、课外延伸(制定个人行动计划)是引导学生在一年级的基础上,通过体验老师,同学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能够进一步意识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使学生主动为集体争光,添光彩。

  在教“我为集体添光彩”这一课时,我充分引导学生认识到为集体增光添彩不仅仅是做好事,还要严格要求自己,大家一起争创“文明班”集体。

  这节课的成功的地方是学生知道了今后怎样做,怎样学习,怎样关心集体。要做一个有礼貌,有爱心的学生。

  这也是我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8、《我为集体添光彩》教学反思

  《我为集体添光彩》是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里《我爱我的班集体》中的第四个主题。纵观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在目标达成方面落实得比较到位的,体现在以下两大亮点:

  一、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在课的一开头,安排了一个“我们的大家庭”这个活动,从表面上看,这种方式很传统。实际上,这种简单、直接的方式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新颖的,它能很快抓住学生的心。而且学生在完成选择题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心迹,为下一步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接着,教师围绕主题设计了“小以明确优秀班集体评价标准、班集体自我反思以认识自身优劣”等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班集体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集体责任感、集体荣辱感,情绪也越来越高涨。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教师又设计“制定班级奋斗计划”这个环节,将学生的认知物化在纸上,让学生为实现目标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事实证明,这样的活动设计实效性确实很强。

  二、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世界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孩子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有着特殊的价值。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评价集体生活,唤起学生对美好集体生活的回忆,使学生处于愉悦、积极的情感状态中,油然而生自豪感和荣誉感。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对集体进行内部评价,还通过摄像等方式引进外部评价,即对任课教师的采访,良好的外部评价更凝聚了学生的心灵。这是认识集体的第一步。“找不足”是必要的。教师启发每个学生找出自己的问题,谈如何改正,这是实现活动目标的重要途径。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荣辱都会影响到集体,从而树立集体责任感。

  整一节课,孩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又从生活回到课堂,最后延伸到课外。

  无论是孩子的认识、情感还是孩子的行为,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我想这节课是一节真实、有效的课。

9、《我为家人添欢乐》教学反思

  介绍我的家人对于小朋友来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孩子们都想让别人更多的了解自己,都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情况展示给大家。所以,课堂教学气氛很活跃。但对一年级同学来说有条理的讲述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的讲述起着非常关键的引导作用。另外,老师对学生语言表述的指导也很重要。上好这节课,不仅能达到品德与生活方面的训练,也能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第二课时以亲亲一家人为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熟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增进家人的亲切感;通过讲家人的故事,拉进了孩子与家人之间的距离,使孩子进一步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本课在教学形式上也采用了多样教学。小组讨论、小组抢答、地方称呼、看家庭录像、讲家庭故事等,既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又能使其充分感受家庭中浓浓的亲情。学生初步树立了家庭责任感,在感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爱时,明白了自己可以带给家人快乐或烦恼,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我应用什么方式使我的家人快乐,报答家人对自己的爱呢?录像中琪琪小朋友的做法,给同学们树立了正面的榜样。同学们在正确榜样的引导下,两三个人一组,有声有色地表演了“奶奶病了”“爸爸下班”“妈妈洗衣服”等情景,他们有的陪爷爷聊天,有的给奶奶端水送药,有的给爸爸拿拖鞋,还有的帮妈妈晾衣服。他们个个都表现得是那样懂事,他们的表现赢得了大家赞扬的掌声。

10、《我为集体添光彩》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我为集体添光彩》一课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活动“爱护集体荣誉”的第四个课题。通过本课教学活动,力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为集体添光彩的意识;懂得集体的荣誉靠大家,优秀的班集体需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道理;增强与他人团结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为此,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事前安排一位学生用照相机拍摄同学值日、收缴作业、打扫卫生等为班集体服务的照片,做成课件。此环节的目的在于随机了解学生平时的集体主义行为,从而找对教学的针对点。

  在播放音乐声中播放照片,不少学生都在课件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他们将为此而兴奋。

  我设计了“个人反思”,让学生充分认识“没有特长的同学也能为班集体添光彩”。同时,我还设计了“说说心理话”和“判断游戏”这两个活动,一是让学生知道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是为班集体增光添彩,集体的荣誉与每个人密切相关,懂得优秀的班集体需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二是“游戏”的形式,既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三是小组互动,提高学生讨论兴趣,通过各个小组交流、合作,找出了自己班集体的优点与不足,为争当优秀班集体提建议,想办法,共同制定《争当优秀班集体的行动方案》,让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并请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结果,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主人翁的'意识。

  我播放自己课前收集学校在各项集体活动中所获的荣誉资料,让学生知道我们不仅要为班集体添光彩,还要为学校,为国家这样的社会大集体增光添彩。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我按照这些教学环节讲,讲起来还是比较顺利的。教学流程自然,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我能够发挥良好的素质与主导能力,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充分发言,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教学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

11、《我为家人添欢乐》教学案例反思

  在本堂课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巧妙活化教学素材

  新课程明确指出:本课程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载体来供老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的活动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科技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所以我们应该打破教材框架,灵活地处理教材、运用教材。例如活动一开始,我就改变教材平铺直叙的手法,通过课件比较“爱爱”和“淘淘”在家截然不同的表现,感受到作为孩子要多替家人着想,并产生在家做“开心果”的情感动力。又如在让学生了解相关生日常识时,并不是翻开教材读一读就算了,而是巧妙改变为竞赛台,让学生把课前的调查通过竞赛的方式展示出来,增强了兴趣,发展了课外搜集资料的能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灵活选择活动形式

  兴趣是学习之魂。《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所呈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力求“童心”、“童趣”。如果教师能够把握教材和儿童的特点,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采的活动形式,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强烈情绪,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如在“做个开心果”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通过课件的对比,讨论怎样才能在家做个“开心果”,然后通过四人小组合作表演反馈,展示出学生对家庭及家人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甚至把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融为一体,通过自编、自导、自演、互评的形式,不断对照自己的言行,实现生生互动的自我教育目的。

  品德与生活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给母亲过生日时,能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动脑筋、自己出主意为妈妈过生日,充分体现了自主性。在送礼物时,教师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用所学的知识制作礼物,不仅燃发了对母亲的敬爱之情,而且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歌唱能力、泥工能力、绘画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把美术、音乐、品德进行有机地整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创造性。看来,教师巧妙选择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到新鲜,得到锻炼,让课堂充满活力,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注重课后活动延伸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师虽然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了生活中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道德行为准则,但是事过境迁,学生往往会淡忘课堂内所要求的。所以我们教师应把视线转移到家庭、社会中,与家长携手并进,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关注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在全课尾声中布置与家长共同填写“向日葵”图:把每天为家人所做之事填入到向日葵中,并将此项习惯持之以恒,使活动真正开展起来,以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