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课文《放飞蜻蜓》教案一等奖

2023-06-25 12:35:09

  课文《放飞蜻蜓》教案一等奖

课文《放飞蜻蜓》教案一等奖

1、课文《放飞蜻蜓》教案一等奖

  设计说明:

  课文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富有启迪意义。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 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逐渐深入探究。

  2. 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导向深入探究。

  3. 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陶先生的神情、动作、说话的口吻等,感受陶先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之情,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 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简要教学思路]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启发猜想1.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领。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板书:蜻蜓 2.同学们喜欢蜻蜓吗?有一群小朋友也很喜欢蜻蜓,有一天,他们捉到了一只蜻蜓,可最后,他们却把它给放了。把板书补充完整。 3.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要提出来? 4.学生质疑。

  二、自学课文,理请脉络。

  三、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 这些孩子捉到了几只蜻蜓?

  2.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把它放飞了?

  3. 陶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

  4. 如果你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吗?为什么?

  四、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 组织课堂讨论

  ① 陶先生看到一群孩子捉蜻蜓,有没有马上叫他们放了?为什么没有马上让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如果马上叫他们放了蜻蜓,孩子们会怎么想?怎么做?他们会放吗?

  ② 讨论上面的问题,可以联系教过的第18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把爸爸和陶先生作一下比较,同样是要让别人放掉某样东西,谈谈两人的做法相同吗?

  ③ 最后孩子们为什么会乐意放飞蜻蜓呢?

  主要是以下几点:

  A、 陶先生谈话的态度和蔼可亲,方法巧妙。

  ⑴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开始谈话,显得亲切、平易近人。 结合理解慈爱。 ⑵谈话不是从指责捉蜻蜓开始的,而是从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开始,不会引起孩子们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反而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从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可以看出,由于陶先生态度和蔼,方法巧妙,孩子们已经把他当作了自己的朋友。 结合理解七嘴八舌

  B、 陶先生不摆架子,尊重孩子

  ⑴动作: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

  ⑵表扬翠贞:还是翠贞说得对。

  ⑶征求意见: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C、 陶先生学问大,懂的东西多,谈的'是孩子们不了解的知识,新道理,听起来新鲜又有趣。 重点学习第10自然段 合作讨论,蜻蜓的尾巴、眼睛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知识,如:蜻蜓的尾巴点水,实际上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晰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的神态。 结合理解入神。为什么入神?

  D、 陶先生富有耐心、讲究民主。

  ⑴陶行知最后没有由自己直接放飞蜻蜓,而是把蜻蜓还给了翠贞。

  ⑵还蜻蜓时,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结合理解:商量的口吻 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2. 小结

  ①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先生谈了蜻蜓之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呢?

  ②看到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此时,孩子们会怎么想?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作业设计:

  1、 画一幅蜻蜓图

  2、 写一段话,关于蜻蜓的样子

  3、 写一句保护蜻蜓的宣传语

2、课文《放飞蜻蜓》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对资料的合理运用,了解有关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教学重、难点重点: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教学难点: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

  教学步骤

  导入课文

  1、继续学习放飞蜻蜓,请同学们回忆,课文围绕蜻蜓只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教师介绍陶行知

  (1)、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法。

  (2)、学生了解陶行知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两个来回: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这个环节的设计,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概述,既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对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介绍陶行知先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指导精读,感悟知情:

  1、走近蜻蜓

  2、走近陶行知学习重点词语,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

  反复练读,深化感情

  拓展、延伸

  作业1.借助教材,走近蜻蜓(出示蜻蜓休息实物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从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请同学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2、交流:可以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3、理解七嘴八舌

  3、媒体出示:陶行知说:据说,在它这个说法正确吗?据说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谁查找了资料?请你为大家作介绍。

  4、引读:它的眼睛很,结构是由可以6、指导朗读蜻蜓的眼睛很特别,那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词语,才能读出它的特点呢?

  作业2.活用资料,走近蜻蜓

  1、关于蜻蜓,同学们手中还有一份资料,大家都读过了吧?你能借助资料把蜻蜓介绍得更加具体吗?

  2、如说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来作补充。课文介绍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但没讲吃多少,资料上是怎样说的?

  3、看看介绍蜻蜓眼睛和尾巴上你还有没有补充?

  3.创设情境,在言语交际中走近蜻蜓。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蜻蜓的知识,老师也感到受益匪浅,也喜爱上蜻蜓了。瞧,这位同学也很喜爱蜻蜓,他在干什么呢?(用网兜捉蜻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⑵交际训练。(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现在老师就是这位同学捕捉蜻蜓的同学,你想对我说什么?

  过渡:蜻蜓是飞行家,是捕虫能手,是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话。

  1、读了课文,你对陶先生这位教育家有什么影象?

  2、再读一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陶先生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3、扩展阅读《小孩不小歌》

  1、怎么把这篇课文读好呢?在读陶先生的话要亲切和蔼的语气、读孩子们的话要天真,热情

  老师描述:

  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属于它自己的家园。你们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大家肯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请大家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吧!关于陶行知的故事还有很多,关于蜻蜓,关于有益昆虫的话题也有很多,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小朋友课后去搜集,去了解。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

  学生交流自学的结果(吃食、眼睛、尾巴)

  学生表演,理解七嘴八舌生读这句话

  学生交流课外资料(蜻蜓吃尾巴)蜻蜓咬尾巴自吃自大、复杂、成千上万、四面八方

  学生交流课外查阅到的资料,帮助理解

  1、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2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蜻蜓的幼虫在水中也能消灭孑孓等害虫。

  2蜻蜓点水(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3、(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大复眼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学生利用文本的语言来跟老师进行交际。

  明白不仅要爱护小动物,而且要懂得爱科学。

  学生交流对陶先生的总影象。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

  集体交流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学生朗读《小孩不小歌》进一步感悟陶先生的思想。

  分角色朗读

  学生表白

  继续查资料

  通过朗读,学生从人物的语言中摘录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蜻蜓。在学生熟悉了蜻蜓的外形特点和作用,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喜爱之情,对理解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就水到渠成了。

  利用表演的形式来理解词语七嘴八舌,显得生动形象,使得课堂活跃,学生也乐学。

  补充课外资料,深化文本,帮助学生记忆。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来朗读,教学的目的就是给学生授之方法

  查找资料帮助理解文本,并能在文本处注释,这叫批注,这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要注重培养这样的能力。

  创设这样的一个情景,给学生说话提供一个舞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和文。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懂得爱护益虫益鸟的道理,还要通过有关词句的学习,体会陶先生热爱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和以身作则保护益虫的高尚师德。课文中描写人物动作和说话神态的词语用得很准确,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大有裨益。

  指导学生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高尚的情操。

  创设情景,让学生同文本中孩子感情产生共鸣,有感而发。

3、课文《放飞蜻蜓》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渗透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谈话引入课题,学习蜻蜓:

  板书:蜻蜓

  学习蜻蜓:

  (1)提问:认识这两个字吗?读一读。

  (2)都是什么偏旁?怎样记?

  (3)提示:易错处:蜓右边不是延

  对于蜻蜓,你都有哪些了解?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

  4、板书:捉放?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1、自由读课文,用以往的学习方式认识课文中的字,标出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3、初步回答质疑:我们捉蜻蜓我们放蜻蜓陶行知讲蜻蜓

  4、板书:讲

  5、浏览课文:哪几节讲的是捉蜻蜓?哪几节讲的是放蜻蜓?哪几节讲的是讲蜻蜓?

  6、自愿选择分别读三部分,再次熟悉课文,熟悉生字,纠正读音,统一认识。

  7、小结: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写的。

  8、导入:看来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跟他们谈论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

  三、感悟课文讲蜻蜓部分(210自然段),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

  1、学生自由读2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讲述关于蜻蜓知识的语句。

  2、指名读,小组交流,大家议。同时课件演示蜻蜓的构造及特点。激发情趣再读再读。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动笔,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在学生充分自由品读的基础上合作互动学习。]

  3、总结概括:我们都了解了蜻蜓的哪些知识?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的句式练习说话。

  [发展学生的语言要落实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四、布置作业,拓展学习: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蜻蜓的知识?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回家收集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字词,回顾课文

  1、读生字卡片及词语。

  2、指名分角色读课文。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板书:捉放讲

  二、交流资料

  1、小组交流:

  2、语言训练:能说一句话来说说你对蜻蜓的感受吗?

  如:我喜欢蜻蜓。

  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蜻蜓很美丽。

  [再次进行语言训练,激发学习情感。]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物。

  1、同学们,如果你捉到一只蜻蜓心情会怎样?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讲的是小朋友捉蜻蜓?

  2、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3、可是他们却把蜻蜓放了,什么心情?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4、引导思考: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却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了?(在放飞下加重点号)。

  此时你对陶行知先生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探讨一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5、研读二、三段

  (1)分角色读第二、三段,想一想:

  陶行知先生是怎样跟孩子们谈蜻蜓的?

  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

  重点探究:

  A、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B、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

  C、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学生读议)

  6、练习分角色朗读。

  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7、启发小结:你觉得陶行知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指导写字(略)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自学。

  3、汇报学会的字。交流。

  4、教师示范指导写:蜓、衡。抓住结构特点进行提示。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查阅有关陶行知先生资料。

4、课文《放飞蜻蜓》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渗透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谈话引入课题,学习“蜻蜓”:

  板书:蜻蜓

  学习“蜻蜓”:(1)提问:认识这两个字吗?读一读。

  (2)都是什么偏旁?怎样记?

  (3)提示:易错处:“蜓”右边不是“延”

  对于蜻蜓,你都有哪些了解?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

  4、板书:捉放?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1、自由读课文,用以往的学习方式认识课文中的字,标出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3、初步回答质疑:我们捉蜻蜓我们放蜻蜓陶行知讲蜻蜓

  4、板书:讲

  5、浏览课文:哪几节讲的是捉蜻蜓?哪几节讲的是放蜻蜓?哪几节讲的'是讲蜻蜓?

  6、自愿选择分别读三部分,再次熟悉课文,熟悉生字,纠正读音,统一认识。

  7、小结: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写的。

  8、导入:看来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跟他们谈论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

  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

  三、感悟课文“讲蜻蜓”部分(2——10自然段),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

  1、学生自由读2——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讲述关于蜻蜓知识的语句。

  2、指名读,小组交流,大家议。同时课件演示蜻蜓的构造及特点。激发情趣再读再读。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动笔,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在学生充分自由品读的基础上合作互动学习。]

  3、总结概括:我们都了解了蜻蜓的哪些知识?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的句式练习说话。

  [发展学生的语言要落实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四、布置作业,拓展学习: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蜻蜓的知识?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回家收集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字词,回顾课文

  1、读生字卡片及词语。

  2、指名分角色读课文。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板书:捉放讲

  二、交流资料

  1、小组交流:

  2、语言训练:能说一句话来说说你对蜻蜓的感受吗?

  如:我喜欢蜻蜓。

  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蜻蜓很美丽。

  [再次进行语言训练,激发学习情感。]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物。

  1、同学们,如果你捉到一只蜻蜓心情会怎样?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讲的是小朋友捉蜻蜓?

  2、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3、可是他们却把蜻蜓放了,什么心情?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4、引导思考: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却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了?(在“放飞”下加重点号)。

  此时你对陶行知先生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探讨一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5、研读二、三段

  (1)分角色读第二、三段,想一想:

  陶行知先生是怎样跟孩子们谈蜻蜓的?

  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

  重点探究:

  A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B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

  C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学生读议)

  6、练习分角色朗读。

  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7、启发小结:你觉得陶行知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指导写字(略)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自学。

  3、汇报学会的字。交流。

  4、教师示范指导写:“蜓”、“衡”。抓住结构特点进行提示。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查阅有关陶行知先生资料。

5、课文《放飞蜻蜓》教案一等奖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记事的文章,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的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

  捉蜻蜓识蜻蜓放飞蜻蜓,这三部分环环紧扣,前后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本文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通过角色朗读等形式,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从而激起对蜻蜓极其他动物植物的有关知识的求知欲,并领略老一辈教育家的风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2、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扣题质疑,理清脉络,学习生字新词。

  一、揭示课题:

  1、指读以下词语:放飞理想、放飞青春、放飞心情

  2、理解放飞:纵放出去,任其高飞。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是:

  放飞蜻蜓(板书课题)读题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蜻蜓的曾经不自由是怎么造成的`?为什么要放飞?谁放飞?怎么放的?)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心中的疑问听老师读课文。

  2、自读课文:

  A、一读注意编写小节,画出生字词语。

  B、二读联系上下文或者,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可以四人小组讨论。

  C、三读注意把每个词语句子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的大意。

  3、读后交流:

  A、读准字音:蜻蜓陶行知慈爱抚摸孑孓复杂

  B、理解:

  慈爱:慈祥。

  孑孓:蚊子的幼虫。

  口吻:口气。

  D、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4、再读课文,按照以上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5、分小节指名朗读课文,涉机纠正读音。

  三、学习生字:

  1、学生带读生字,注意抢、蝇后鼻音。

  2、分组互相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3、交流,辨析:

  抢枪蝇绳纹蚊

  钩构饿我夏复

  4、指导书写

  5、描红习字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读文入境,探究自悟,从中得到启迪。

  一、复习导入:

  1、检查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2、介绍陶行知其人。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第一段:

  1、指名读

  2、是一个孩子在捉蜻蜓吗?

  第三段:

  1、指名读

  2、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3、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4、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

  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5、个别读孩子们的话。

  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快快放飞蜻蜓,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

  读出这种心情来!

  课文重点段:

  1、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

  (在课题下的放飞二字下加着重记号!)

  2、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有关蜻蜓的呢?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二到十小节多读几遍,想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吗?说说原因。(要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清楚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

  3、指导学生课堂讨论,引领他们自己思考、同桌商量、四人组讨论,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4、课堂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A、从蜻蜓本身讲:它是益虫,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

  它是一种有趣的昆虫,尾巴可以掌握方向,保持平衡,饿极时自己吃自己的尾巴,而且眼睛大,看得清四面八方

  B、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讲:

  与孩子说话态度和蔼可亲,不摆架子,方法巧妙。

  (1)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

  婊?斫狻按劝?保?寤崽招兄?壬?劝?⒆印?

  (2)谈话不是指责,而是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入手。

  (3)从孩子七嘴八舌抢着说看出孩子和陶行知先生是朋友涉机理解什么情况是七嘴八舌抢着说,可以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抢着说吃草、吃树页、吃泥土的样子。

  (4)陶行知拉着孩子坐在田埂上。表扬翠贞说得对

  (5)陶行知先生用商量的口吻问大家:把它放了好不好?涉机理解什么是口吻?,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C、陶行知先生知识丰富,说的是孩子们都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识,所以孩子觉得新鲜有趣。

  5、这样一个知识丰富,和蔼可亲的先生,讲得孩子们心服口服,所以答应把蜻蜓放飞。我们练习一下谈们的对话,注意把握人物的特征。

  6、指导同桌练习全班展示

  三、归纳总结

  1、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以后,回自觉自愿地把蜻蜓放飞?把前面大家讨论的做个归纳。

  2、听了他们的理由,我们真的也想把这只蜻蜓放飞,一起读一读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读出大家一同的愿望。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查找资料: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

6、《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本课讲述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现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如何让学生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耐人寻味的教育,又能激发先生对蜻蜓知识的了解,对小动物的探究兴趣,是教学的重点。

  上课伊始,利用舒缓的音乐,精美的图片,激发孩子对蜻蜓的喜爱,再引出陶先生,出示读书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描写陶先生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你能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划、悟。文中的“慈爱的抚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着……”我与孩子们共同在这些灵动的词语引领下走进文本、阅读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诱的教育,孩子们具体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并能在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品味课文的细节,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学生默读课文,通过陶行知与孩子们的对话,说说对蜻蜓的了解。学生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知识,并整合书本资源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蜻蜓,利用蜻蜓知识大比拼的环节,目的在于激发孩子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有的学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报,有的介绍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释了什么叫蜻蜓点水……孩子们面前的图片、资料和书中做出的有关蜻蜓知识的记号,让我明白了,他们关于蜻蜓知识的了解并不比老师少。

  由于我迫切希望课堂流畅顺利,所以有时替代了学生的思维,都觉得这是教学的需要,忽视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的产生,让精彩从身边溜走,这主要在于我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以及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我缺乏课堂机智。例如:学生在回答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他的体会是陶先生不顾形象。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否定了孩子的回答,其实回想起来只要顺势引导,让孩子体会一个大教育家如此做的目的,体会陶先生的平易近人与耐心等,只要多问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一定能够让孩子口中生花!

7、《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是一个娓娓道来清新的小故事。如何让学生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耐人寻味的教育,又能激发先生对蜻蜓知识的了解,对小动物的探究兴趣,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时,我体会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关键语句,走近陶行知。

  上课伊始,利用舒缓的音乐,精美的图片,激发孩子对蜻蜓的喜爱,再引出陶先生,出示读书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描写陶先生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体会,你能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划、悟。文中的“慈爱的抚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着……”我与孩子们共同在这些灵动的词语引领下走进文本、阅读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诱的教育,孩子们具体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并能在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品味课文的.细节,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二、利用文本知识延伸,激发探究的兴趣。

  学生默读课文,通过陶行知与孩子们的对话,说说对蜻蜓的了解。学生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知识,并整合书本资源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蜻蜓,利用蜻蜓知识大比拼的环节,目的在于激发孩子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有的学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报,有的介绍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释了什么叫蜻蜓点水…… 孩子们面前的图片、资料和书中用钢笔做出的有关蜻蜓知识的记号,让我明白了,他们关于蜻蜓知识的了解并不比老师少。

  回顾课堂教学,也留下了许多遗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时间把握不准。

  在上课时,由于紧张,总想使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展现的非常完美,所以在时间的把握上有失偏颇,以至于在教学第一环节阅读课文,指导感情朗读,感悟人物形象的教学时间过长,而导致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蜻蜓知识环节的第二教学时间显得有些紧张。

  二、忽视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产生。

  由于我迫切希望课堂流畅顺利,所以有时替代了学生的思维,都觉得这是教学的需要,忽视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的产生,让精彩从身边溜走,这主要在于我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以及当课堂出现意外花絮时我缺乏课堂机智。例如:学生在回答陶学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他的体会是陶学生不顾形象。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否定了孩子的回答,其实回想起来只要顺势引导,让孩子体会一个大教育家如此做得目的,体会陶先生的平易近人与耐心等,只要多问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一定能够让孩子口中生花!

8、《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本课讲述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现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定为: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是本文的主线,在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知识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特点和作用,然后结合自己在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填充进去,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互相介绍蜻蜓。课上,学生们绘声绘色地说着蜻蜓的知识。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本节课,我让学生在预习时查找资料,学生们找到了许多,有的还把资料打印了出来,张贴到黑板的一角,同大家一起分享,有的学生把收集的资料牢记在心,通过自己的口说出来的,课堂上情绪很高涨,学习的气氛也就越浓厚了。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抚摸”等词语的教学,引导学生就这些重点词句展开讨论。同时补充了陶行知的资料、故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陶行知,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再次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慈爱和谆谆教导。

9、《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的故事。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也让他们进一步受到人文教育。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知识链接”、“基础达标”、“设问导读”、“巩固练习”、“拓展阅读”五个环节,安排了相应的练习题,拓展阅读一首有关蜻蜓的古诗,并精心准备了辅助教学的幻灯片和课文朗读的录音,整节课上完后,我认为以下几点在课堂上呈现的效果比较好:

  一、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集中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而紧接着的优美、生动的图片更把孩子们的目光吸引住了。

  二、在第一课时中,识字写字、读书和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是主要目的,课堂上孩子们多种形式的读词语、说记生字的方法、用上生词说句子、读课文、书写练习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三、在读课文中,对于新出现的词语理解,我采用了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来学习,那就是用图片展示来帮助、加深孩子们对词语的认识和理解,像田埂、孑孓、复眼就是这样,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整节课结束后,我也有一些遗憾:一是导学案的使用还不够熟练,有一点内容没有来得及在课堂上展示、处理。二是孩子们在课堂发言时声音不够响亮,主动发言的不够多,在语言表达上缺乏完整性。

  总之,本节课既有让我高兴的一面,也有让我忧愁的一面;既让我对课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了更明确的目标:乘上课改大船,追求课堂高效。

10、《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惊奇进行思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放飞蜻蜓》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讲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教学《放飞蜻蜓》,我首先抓住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以及从陶行知的话语中了解蜻蜓的一些特点。于是,在简单介绍陶行知后,文中的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呢?引导学生回忆蜻蜓的样子。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接着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接着提出问题:我们的好朋友——蜻蜓有哪些特点呢?认真读课文你就能了解陶老先生,更能知道蜻蜓的特点。愿意读课文吗?孩子们阅读愿望之火被点燃,他们读得非常认真,不时围绕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在书上圈圈画画。

  在学生自主反馈中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闪光点浮现在孩子面前,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对于蜻蜓眼睛与尾巴的特点,孩子也从品读陶行知的话语中了解得很透彻。知识丰富的你还知道蜻蜓的其它特点吗?学生们畅所欲言,蜻蜓点水等知识在教师传播,孩子们理解了课本以外的好多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保持儿童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是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在阅读课上,围绕文本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唤起儿童对知识和书籍的浓厚兴趣,从而对文本有深刻的感悟

11、《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一文,这些虽普通但无比可爱的字眼饱含情感,不仅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践,更是真情的流露、灵性的涌动。学生用心倾诉,是心灵深处真正的独白。

  纵观全文,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是同时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就算是一句话、一个词,这些细微的地方也随时可以投射出人物的品行。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也一样,不从细微之处抓起,就培养不了优秀的品格,看着孩子们边读课文边领悟的样子,我再次体会到了语文不单是教文字,更重要是育人的道理。

12、《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这篇课文讲述了陶行知和学生之间的故事。陶行知看到学生捉了蜻蜓,并没有马上呵斥,而是与学生一起说蜻蜓,使学生明白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最后放飞了蜻蜓。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由此很多参考书上都把“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但我觉得仅仅把这个作为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不对的,或者说是不完整的。我觉得在认识蜻蜓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个人——陶行知,通过他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的慈爱亲切、循循善诱和尊重孩子。”因为从整篇文章来分析,陶行知先生是故事中的主角,给学生讲了蜻蜓的知识。不仅如此,课文还用了大量的文笔来写陶行知的动作、语言和神态,学生可以抓住有关词句来了解陶行知的形象。

  关于蜻蜓的知识,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说出一二。当然书上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相关知识,在课堂上给大家介绍蜻蜓。解决完蜻蜓的知识,我们就一起走进陶行知。一开始,学生只知道陶行知是一位校长,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似乎离他们很遥远。但是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分析陶行知的一言一行,慢慢地一位慈爱亲切、循循善诱和尊重孩子的先生就出现在他们眼前了。

  对于这样的课文,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把教材吃透,而不是人云亦云!从陶行知先生的言行中,我更看到了一个教师应有的特点:慈爱亲切、循循善诱和尊重孩子!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