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简单的数据分析数学教案一等奖

2023-06-25 17:27:10

  简单的数据分析数学教案一等奖

简单的数据分析数学教案一等奖

1、简单的数据分析数学教案一等奖

  一、教材内容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P39例2,练习十第3~5题。

  例2通过一个服饰统计表提供了某一小组学生身高、体重的数据,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条形统计图,教材提供了一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以前学生所见的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的轴上,每一格表示的数量单位都是相同的。但在这两个条形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数量是不同的。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巩固学生对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够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通过分析数据获得新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经历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分析数据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能正确地、全面地看问题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导入,出示班级座位图。

  师:我们学校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身高、体重等。(课件出示班级座位图。)

  师:如果老师要了解我们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师:同学们提出的'方法都不错,如果我们是利用统计图的方法,你们能完成吗?(课件出示几个空白条形)

  师: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呢?

  二、探究新知

  1、观察统计表,分析数据。

  师:同学们,观察这个统计表,你们知道了什么?

  2、发现矛盾,引出新课。

  师: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

  师:拿出你们的空白统计图,按照你们的方式,绘制一个统计表吧!

  (教师巡视,选择部分统计图展示,并做比较。)

  师:我们展示了这么多位同学的统计图,你们觉得他们的统计图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呢?

  3、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这是一个“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的统计表,从这个表格中,你觉得刚才那几位同学中,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一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

  师:你们是如何看出他们在正常值以上还是在正常值以下?

  师:那么在统计图中怎样才能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正常值以下或是正常值以上呢?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通过分析统计图表上的数据,我们可以对统计结果作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获得新的信息。

2、简单的数据分析数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看两种统计图。

  学具准备:

  空白统计图二张。

  教学流程:

  一、引入

  1、以前学习过什么样的统计图?

  2、使用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二、自学交流

  1、根据课本38页统计表绘制纵向条形统计图(发给学生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并把38页统计图填涂完整。(提示:在统计图上标明数据。)

  2、统计图上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3、通过绘图,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说一说在填涂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4、完成的统计图,说一说统计图上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5、比较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分辨横向条形统计图和纵向条形统计图。

  (1)说一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2)拿出第二张空白统计图,根据表中的`数据画出条形,标出数据再分析 。

  6、你认为应该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三、展现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倾听,及时补充,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第一题

  (1)哪几种动物跑得比鸵鸟快?哪几种动物跑得比鸵鸟慢?

  (2)如果它们赛跑,谁跑第一,谁跑最后?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2、收集同学们收看电视节目的情况,并制成横向条形统计图,然后提出相应的问题。

  五、全课总结,深化认知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3、简单的数据分析数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1及第24页“做一做”,练习六。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数据整理的方法,初步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

  2、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能把整理的数据填人简单的统计表,并能在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3、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和根据统计表、统计图进行简单数据分析。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渗透初步的统计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感悟人民的卓越智慧,感悟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通过图表,使学生初步了解简单的统计图表。

  2、引导学生填写,感知数据的整理。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2、教学难点:把不完整的统计表或统计图补充完整。

  四、教具学具准备

  画有例1学生分布图的挂图或小黑板1块、画有例1统计表框的小黑板1块、画有方格的小黑板2块。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结合时事,根据当前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的有关数据,引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调查统计一些事物的数目,这些事物的数目通常叫做数据(板书“数据”一词)。数据往往都是从生活实际中,通过认真的调查核实,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是国家进行进一步统计、汇总,进而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的原始依据,必须真实。而数据因为直接来自生活,往往比较零乱,没有次序,显示不清主次多少。为了把调查结果表示得更清楚明了,就需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整理,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一下“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把课题补充完整)。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学生分布的挂图或小黑板。

  教师指出这张图是调查了四年级某班学生居住情况后制成的,通过这张图,一眼就可看出哪条街,哪道巷有这班学生,很形象,很直观。

  (通过直观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统计表的作用。)

  2、老师进一步引导:每条街,每道巷分别住了多少同学?哪条街,哪道巷住的人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全班共多少同学?这时如果只看图,要准确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很不容易。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先逐街、逐巷数出人数。记住

  问题。再进行比较,回答出问题。

  3、教师指出:只看图不容易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我们先数一数各街各巷的同学数,在图上标注上数字。数出的各街各巷的同学数,就叫做数据。(渗透特点:来自生活实际,是真实的。)

  启发学生:这些数据真实可信,但是比较零乱。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把这些数据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使别人不用再看图,就能一眼看出各街各巷住了多少学生,全班一共有多少学生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讨论结果可能多种多样,只

  要有道理,就应加以肯定。从中再选出统计表的方案。)

  教师:以上各方法实际上都是对数据进行整理。

  我们先用画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出示下表(空表框)

  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做合计(一共多少人)第二栏起,逐一写街巷名。

  5、组织学生根据原始图填写,老师先带领学生填写两个街巷的数据,再让学生在其他街巷对应地方填写数据。学生填写书上第23页的不完整统计表。然后问一共多少人。在合计栏中填写,形成完整的统计表。指出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6、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投影出示问题)

  (引导学生填写,使学生感知数据的统计。)

  7、认识条形统计图。

  有时为更加形象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多少,也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来表示数据的。

  出示画有小方格的小黑板,说明每一格代表一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几个小格表示,可以把这几个小格涂上色。

  老师先在纵向上注明人数0,5,10(单位:人)。再在横向上标明街巷名称,标注时相邻街巷名称间要空一格,以求容易区别和美观。然后根据学生口述,老师在相应地方涂色,制成课本第24页上部的条形统计图。

  8、看条形统计图,回答课本第24页五个问题。

  (直观观察简单统计图,感知数据整理的作用,通过图形,让学生体会知识美。)

  9、反馈练习:在教师带领下完成课本第24页“做一做”。

  教师先出示原题,指导学生弄清题意后,带领学生完成表示小芳的成绩的长方形条。

  问:每一小格代表几米?小芳的成绩是多少米?应该涂几个小格?确定14个小格怎样确定较好?(找出15所对应的高度,向下数1格即可,不必从1数。)

  其他同学的成绩,要求同学们在书中填空完成。确定一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同桌间互相检查涂色是否准确。然后组织学生据条形统计图回答书中问题。

  (由于条形统计图是新接触,学生涂色有困难,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教学时教师的引导示范不能太少。练习时,教师要先示范,后放开由学生自己完成。)

  (三)、巩固发展

  1、练习六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重点引导:合计栏应该怎样填写?

  学生分组完成时,可以互相讨论研究。教师巡视时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练习六第3题。

  提示:先统一单位,并利用此题复习“平均”的含义,为下节课学习“求平均数”做铺垫。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知道了什么是数据,怎样整理数据,还学习了怎样填写统计表、统计图。

  六、布置作业

  1、练习六第2、4题。(要求学生亲自去调查各班人数,独立完成。)

  2、活动性作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日时间进行专项公益劳动(如擦玻璃),分别记录每人擦的块数,然后把小组擦玻璃的情况制成统计表。要求统计表中能反映出每个人擦的块数和小组擦的总块数。

4、简单的数据分析数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例三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2.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意识,学生能应用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要求: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

  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具准备:

  主题图的课件、学具卡片、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小朋友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让学生各抒已见。当有人说到足球时,出示主题图出示世界杯足球赛C组球队

  师(课件出示):世界杯足球赛,中国队所在的C组共有四个国家足球队。每两个队踢一场比赛,一共要踢多少场?

  1、学生独立探究

  2、小组交流

  3、汇报

  师:你是怎样连线的?是按照怎样的方法来保证不重不漏的?一共要踢几场比赛?

  学生的想法可能有:

  (1)中国-土耳其、中国-巴西、中国-哥斯达黎加

  (2)土耳其-巴西、土耳其-哥斯达黎加、巴西-哥斯达黎加

  4、小结

  你认为哪一种记录方法能既快速又方便地表示出来?

  师:看来,有顺序地连一连线或排一排能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

  5、拓展延伸

  如果一组有5个国家足球队。每两个队踢一场比赛,一共要踢多少场?

  6、小结

  我们用符号来代表国家足球队,按一定的顺序连一连,可以帮我们快速地、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情境教学,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对学生发出了挑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排列组合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所以从学生熟悉的“连线”入手,明确连线是怎么连的,从而引入用哪一种记录方法能既快速又方便。]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这两节课我们都是用连一连等方法来学习了数学广角,那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1、出示一个箱子里面装着①②③④4个小球。

  师:如果从这个箱子里摸出两个小球,你猜猜可能是哪两个?

  2、你觉得一共有多少种可能?你能全部写出吗?

  3、学生回答,小结。注重有序排列。

  4、对比练习:

  师:如果利用摸出的两个小球上的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那又一

  共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呢?

  5、学生独立解决

  6、比较

  师:两样是在解决摸出的两个小球?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呢?

  取出两个球摆数由于摆放的位置不同,它能组成两个不同的两位数。而在取两个小球时却不关注它们的位置问题。

  7、小结

  两种问题之间是有联系的,排列问题的范围比组合要广,它还要关注事物在排列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它们所表示的也就不一样,而组合不关注事物的位置,把谁放在前后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顺应学生的思维,回味并理解的意思,进而师学生由对具体月饼的认知过渡到对图形的的认知,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这样安排既遵从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也适合儿童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把知识的教学以恰当的活动形式作为载体,形象直观,一举多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出示例三做一做

  1、学生独立探究

  2、小组交流

  3、汇报

  出示练习二十五的7、8、9题

  1、学生独立探究

  2、小组交流

  3、汇报

  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一共有多少条线段?

  ABCDE

  ①学生独立解决。

  ②汇报交流

  ③小结:

  ☆如果这是温州至杭州的铁路线路图,其中B、C、D为三个停靠站点,那么这条路上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火车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迁移类推。应用刚才所学得来,推导得到。这一环节可以说教师顺思而导,学生顺思而学,既师学生学会“思”,再顺着学生的“思”进行指导、点拨,让学生的“思”得到升华和提高,从而使知识得以解决。通过学生的“思”而发挥学生的学,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只靠观察和思考是不够的,往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领会书本上的概念、公式、意义和法则。学生的实践操作安排,其最大的特点是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手脑并用的活动中去,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广阔空间,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本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让他们的创造性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了什么?它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它们两个不同类型的问题主要区别是什么?(位置)

  2、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哪些类似的.数学问题?

  3、师:在今后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先要分清问题的类型,然后再以连线等方法快速地、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情况。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信息为主要内容。练习形式由简到难,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生活性、研究型和参与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让学生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加深对简单的组合的认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板书设计: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

5、简单的数据分析数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并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

  ①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②使学生在探索规律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找出简单排列与组合的规划,并能解答简单的排列与组合问题。

  教学难点:简单区分排列与组合的异同。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衣服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有趣的地方去玩,想去吗?

  板书:数学广角

  想去的话,要通过老师的考核才能去的。

  猜一猜:我的年龄是由数字3和5组成的两位数。

  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

  二、探究学习

  1、3个数字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

  课件出示:猜一猜,我家座机号码是xx

  先让学生猜一猜。

  师:你们这样猜要猜到什么时候啊?这样吧,老师再给你提供一些信息:

  剩下两个数字是由1、3、8三个数字中的两个。

  (1)摆一摆

  用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共有几种可能?

  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三张数字卡片,请你们动手摆一摆,同桌合作,一个人摆数,一个人记录。同学们尝试拼摆,并且将探究结果写出来。

  教师巡视,留意学生的几种答案:有序的(先确定十位的,先确定个位的)、无序的、有遗漏的、有重复的。

  (2)说一说

  请几名学生(有代表性的)汇报。呈现在黑板

  师:哪些是对的?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如果学生还是说不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有序的一种,1在什么位,1在十位的两位数能摆几个,师可用卡片同时演示;除了1还有哪些数可以在十位,他们分别又有几个两位数?像这位同学就是想到先确定十位。那么这位同学又是先确定什么的呢?或问除了先确定十位,还有其他方法吗?)

  这样先确定十位或个位的方法好在哪里?(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3)猜数

  师:范围越来越小了,再给你些信息

  课件再给出信息:这两个数的和为9,个位不是8。

  2、组合

  (1)恭喜你们,猜对了,你们考核过关!来,同桌互相握手祝贺一下。

  师:同桌2人互相握手几次?演示两人握手,可以说我和你握手,也可以说你和我握手,但算握手的次数的话,算几次?

  这里也有三位小朋友在握手,她们是怎么握的?出示:每两人握手一次,三人共要握几次?

  要说清楚握了几次,怎么握的,他们没名字怎么说得清楚?你觉得刚才说的方法麻烦不麻烦?怎样表示才能又清楚又简洁?

  对啊,我们数学有自己的语言,可以用符号、图形来表示,更快更清晰。(师标上1、2、3)

  (2)想一想,写一写

  (3)为什么三个数排成6个两位数,握手只有三次?(课件出示)

  师小结: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我们有序地思考,有些与顺序有关,有些与顺序无关,比如搭配衣服。

  三、巩固提升

  1、搭配衣服

  该出发了,老师想打扮得漂亮些。这里有二件上衣和二条裤子,你能帮老师选一套衣服吗?

  该怎么搭配呢?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案?

  师:你们摆出了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是怎么想的?

  请生上台展示。

  师:现在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老师要你们把刚才的想法用连线的办法表示出来,你们会吗?

  生在练习本上连线。

  2、照相排队

  小丽、小芳、小美三人想站成一排拍照留念,她们有几种站法?

  生上台演示。得出一共有6种不同的站法。

  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展示她们三人的站法?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试试吧。(可以是文字,符号,数字等)

  4、路线

  课件出示:从数学广角回到家中有几条路可走?

  你会选择那条路呢?

  学生讨论,汇报。

  5、电话号码

  师:在数学广角玩的开心吗?记得有什么开心的事要打电话让老师也听听。

  课件出示:老师的手机号码:xx

  最后三个数字是由1、6、8组成的,猜一猜,老师的手机号码可能是多少呢?

  四、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玩,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发言

  师:老师课后留了一个小问题,请同学们讨论好之后告诉我。

  课件:09里面是不是任意三个不同的一位数字,都能排成6个两位数呢?

6、小学数学《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整体感觉很糟糕.例题1的教授上还是可以的.可是在这题重点的把握上我没有到位,这题最重点的一个地方是最后面让学生分析应该进哪种矿泉水,而我却在这里一句化带过去了,我们大人理所当然的认为学生应该知道销售量最多的应该多进,可是学生实际上没有理解销售量的含义,不明白销售量就是指卖出去的量,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学生就会回答说应该进销售量最少的那种.

  这里就又出现了让我很矛盾的地方,数学教学上不是一直在强调要数学的语言来回答问题吗,可是,在课堂上,学生当你用数学语言去解释一个问题的时候学生并不一定会听明白,他们往往需要你用很生活化的语言去解释才会理解,就象今天的这个销售量和卖出去.

  在例1中我让学生分析统计表的时间也把握的不好,太长了,这个应该更简洁点,这个例题应该在5分钟内结束.

  在例2的教授中我觉得是我这堂课上的最失败的地方.在我出示了统计表分析数据以后让学生想想如果让他们来画统计图的话,他们准备怎么一个表示多少个单位.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说1厘米、10厘米、20厘米,只有一个学生(应该是预习了课本的)说可以第一格表示137个单位,第二格开始表示1个单位。然后我就直接的`进入了这个统计图的绘制,在说明第一格用折线区别出和其他格子表示的单位数的时候很含糊,没有重点的讲,以至于很多学生不理解。在出示了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以后,让学生分析以上学生的数据,想引导他们在统计图上画出那个正常值的位置,然后一目了然的进行比较,可是也没有成功,很多学生在我给出这个方法后还是很模糊。后来导师说可以配合语言结合手势来引导学生。比如正常值是140,那么可以把手指在那个地方然后上下摆动,让学生观察这些学生的情况是在正常值之上还是之下,然后从中发现问题。

7、四年级数学《简单的数据整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数学《简单的数据整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纵观整节课,同学那种兴奋与投入的情景令人无比的惬意,我也领略到以前无缘享受的宜人景致。与以前教学方法比较,本节课胜利之处就是创设了生动的情境,提供了合适的素材,让同学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统计的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战略,体验数学带来的乐趣。对本节课的重新处置给我有两个启示:

  1.为同学提供恰当的学习资料。

  现代教学中,强调“结构化的学习”,所谓结构化的学习,就是知识的逻辑与同学的认识结构相统一的学习,实现这种学习,教师必需依照一定的目标结构,恰当地选择、组织、出现学习内容。本课例中,教师只创设一个情境:为书店老板解决销售困难。这个情境使同学自始至终坚持着深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心态,同学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得到充沛的体现和发挥。对这个问题的研讨,不只能使同学在积极的状态下不时建构知识的意义,并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发生进一步研究的动力。因为这些数据是同学根据自身的需求发生的,收集的方法与是同学提供的,这些数据来源于同学的实际,他们容易接受,而且也相信这些数据经过整理和分析,可以协助书店老板解决问题。所以在实际生活中有多种渠道提供有意义的问题,这样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出现、展开的方式,不只主题是明确的,而且具有生成力。

  2.促进同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互动,在体验中得到发展。

  新课标理念中对统计的核心目标定位在发展自身的“统计观念”,这个观念绝非等同于计算、画画等简单的技能,而是一种需要在亲身经历下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感觉。通过同学亲自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在实际问题中去体会和运用。这个过程使同学不只意识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收集数据,而且还要考虑需要收集哪些数据,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收集,面对收集到的数据,还要进行整理使之更清淅,最后,更重要的是,基于对数据的分析还要提出自身的见解。本课例中,同学的兴致为什么这么高,除了被这个问题吸引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收集到全班同学的最喜欢的书,由此推广到现在的同学比较受欢迎的图书,并为书店的进货做出预策。这种学习过程同学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身的知识、经验、考虑、兴致参与活动,从而使用课堂教学出现丰富性、多变性等特点。教学的过程也成了师生互动、相长的过程。这种活动将有利于发展同学的发现能力和创新精神。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同学成为主动的探索者,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关键。本课案例使我对新课标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8、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分析复习》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分析复习》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本节根据课题学习中要用的知识较广、学生有许多知识又早已经遗忘的特点,为帮助学生回顾知识,为顺利进行课题学习扫除障碍而设计。通过教学发现:

  成功之处:通过知识回顾环节,学生回忆起了数据收集、分析、应用等有关知识。如知道调查分为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怎样抽?样本才具有代表性等问题。引发学生对后面合理抽取样本(样本具有代表性,样本容量足够大)作铺垫。基础练习起到巩固与知识提升的作用。

  遗憾之处:由于涉及到的知识点多,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有关的知识处理像蜻蜓点水,只有进行简单的知识回顾、简单的.知识应用,未能作进一步的提高。 另一方面,没能把握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契机,使课堂成为一个育才更育人的场所、一个能让学生产生心灵的触动和感动的45分钟。如:一个问题“你平均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是多少?”只是简单的提及锻炼的重要性,没有展开较全面的育才更育人的教育。

  改进之处:

  ⑴这节课梳理了数据处理所学习的知识,内容简单清晰,可以让学生进行整理。

  ⑵许多初中学生都有这样的困惑,算术平均数、画统计图等统计知识在小学就已经学过了,科技发展的今天,计算机都能做得很漂亮,初中还要进行数据的教学做什么呢?对这个问题要补充教学,让学生明白其目的,才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⑶课后加强对《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开展的各个环节的指导,保障顺利进行。

9、课文《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学生初次接触的横向统计图为数学重点。在313班上课时,我开始运用了画统计图时纵向格子不够的冲突,使学生想办法解决,从而引出横向条形统计图。但我发现这样不但花了好多时间,而且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结果,课堂次序也被打乱。所以在318班教学时,我进行了调整。课始,利用统计表,通过收集并整理,进而完成纵向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考虑到在313班完成这一环节时,由于与旧知学习时间较长好多东西都忘了,所以在展示学生作品之前对统计图中的专业术语进行了回顾,通过展示孩子作品,随机作出相应评价或让学生评价,从而起到巩固复习纵向条形统计图的目的。横向条形统计图的出现放在引导孩子们细致观察的基础上。之后通过对比展示,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孩子们的思考能力,较浅显地使孩子们步入重难点的学习中,从而较为容易地突破重难点。

  总的来讲课还算比较顺利,但还存在着很都的不足。

10、数学质量分析课后的教学反思

  一、基本情况

  本次考试基本达到了本学期预期的教学效果,有大半数学生考出了较好的成绩。情况如下:全班人数34人,最高分100分,最低分40。

  二、试卷及学生答题分析:

  本次试卷共有五大题,各种题型都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整个试卷体现“数学即生活”的理念,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

  从学生做题情况来看,成绩不够理想。

  第一大题填空。对于位置有个别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有看错图形的和分不清方位的,还有就是相邻数的填写有及个别的没有填对。

  第二题,猜价格,个别学生没有理解题意,对于“接近”不理解,少多少也弄不清楚,因此在选择中出错。

  第三题,统计。这次的和以往的不一样,先是让先是对出正确的判断,然后进行统计,如果学生马虎或者算错就会统计出错,做后面的题目也就相因出错,具有连贯性,在就是让学生吧错题改过了,有的学生不明白题意在就是自己计算也出错了。

  第四题,解决问题。主要是计算还没有过关不太熟练有算多算少的现象,其次就是对于钱的兑换和找零中,尤其是要退位的那种如5元买物品4元8角找回多少,学生很多都是1元2角,在就是算式对了,结果算错的现象。

  三:措施

  针对本次期末考试学生的考试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把握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的同时注重拓展提的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灵活使用所学知识,解决是问题;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好教材中知识与课改的结合点。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课后积极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及时给学生补课,查缺补漏,找寻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尽快赶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11、数学质量分析课后的教学反思

  试题分析:

  06——07第二学年四年级期中数学质量检查由矿区教研室统一命题。从试题的角度来看,本次试题集中检查了学生对简便运算的应用和计算能力的测试。包括:直接写得数,简便计算,脱式计算和应用题。

  从题型和题量来看,体现了二个字“活,灵”,看似简单的计算题,考察了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灵活应用,对如何计算的判断和分析,既考察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也考察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还考察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从题的数量来看,侧重考察了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

  第二单元只体现了1分的题。位置和方向,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占据了尽5课时的内容,而这个单元的内容又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密相联,我们只拿一分的题来考察,是否比例不当。

  试卷分析:

  1、学生对乘法分配率掌握不够扎实。如,填空的6小题,要求用字母表示乘法的分配率,有些学生就把结合率和分配率混为一谈,还有,简便计算的一小题:(250+25)×40考察学生对乘法分配率的应用,结果学生有三分之一的人没有用分配率,而是直接计算。

  2、脱试计算还不过关。如,直接写得数:9×5÷5×9,有35人计算得1。这些学生不是先观察分析此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而是一看前面有9×5后面也有5×9,然后相除得1,在这对于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头脑里没有印象。再有,(841—41)÷25×4,有40%的学生在做题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它的运算顺序而是25和4能结合成100,这样简便,而没有去认真分析这两个数字能否结合。学生这种先分析、判断,再动手的学习习惯还有待加强。

  3、学习态度不够严谨。如,填空题的4小题,学生都知道应用了交换率和结合率,但没有强调是什么交换率和结合率,这种对学习不负责的态度全年级有27人。还有,简便计算:125×25×32=125×8×25×4=1000×100,都知道125和8结合为1000,25和4结合为100。

  却忽视了小括号的应用。脱试计算中,凡是小括号里有两极运算的,学生都能正确判断出第一步先算什么,在接下来的计算中把小括号丢掉在学生中大有人在,以此造成丢分的学生占80%。这个数据反映出我们的教学在注重知识传授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4、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如,应用题的第二个,求一共行了多少米?这里的一共包括先走的4小时和再走的2小时,有些学困生就理解为。再行的2小时。

  还有,第三小题,对于条件:“玉米比大米、面粉的重量的总和少30吨,包含两层含义的条件学生在理解中,只强调后面那一层的意思,既少30就是减去30,而到底是谁减30?不清楚,而他影响最深的是:面粉是大米的2倍,就用2倍的大米去减30。这样的学生占全年级20%。最后一题,对于50×46—38×46和(50—38)×46,学生认为是同一题分配率的不同体现,而忽视这是两种不同的解决途径,也就是说,乘法分配率的应用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学的思考:

  在本次简便计算中,有这样两题:

  1、(250+25)×40=275×40=1100

  2、(10000—1000—100—10)÷10=8890÷10=889,

  谁又能说学生的这两种方法不简便呢?我们来看一下标准答案:

  1、(250+25)×40=250×40+25×40=1000+100=1100,

  2、(10000—1000—100—10)÷10=10000÷10—1000÷10—100÷10—10÷10=1000—100—10—1=889,

  第一题,学生一眼就能看出250+25=275而275×40又可以看成是275×4,自然也易口算;

  第二题,我们用分配率的形式展开后得到1000—100—10—1,谁又能说它比10000—1000—100—10更简便呢?学习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简便、快捷且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对于以上两题来说,它给出的数字的特殊性,是否一定用分配率就是最减呢?不用分配率一样能达到简算就一定错吗?新教材倡导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解决途径,为什么在我们的考试当中不能体现这一点?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