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优秀教案一等奖家乡的秋白梨

2023-07-02 16:22:11

  优秀教案一等奖家乡的秋白梨

优秀教案一等奖家乡的秋白梨

1、优秀教案一等奖家乡的秋白梨

  教学目标

  明确了本课教材的编排意图,前后联系,了解了课文内容及学生情况后,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如下: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8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辨别运用关联词“不但……而且……”写的句子的正误。

  3.了解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的叙述方法。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话。

  教学难点 :第二段中有关比喻句和拟人句的理解。

  教学方案设计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学、找、读、议结合的方法。

  (二)教学手段的运用:因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的文章,可借助幻灯、录音等媒体,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录音磁带、录音机、幻灯机、幻灯片。以下就分六个环节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及为什么这样教的原因:

  第一个环节: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了解学生已学过哪些有关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课文。

  2.出示课题、读题、思考:从课题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审题,是教学新课的重要一环。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导入 新课,不仅能巩固旧知,而且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因为一般情况下.学生阅读,总是按初步综合阅读到深入分析阅读再引导进一步综合阅读的过程去感知教材、理解教材,以至掌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初步综合阅读阶段,并非仅靠一次听录音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我设计了多次的读及检查、反馈。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检查反馈。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新词,给每个自然段标序号。检查反馈:读生字、新词等;讨论共分几个自然段。3.请几位同学读课文,检查是否已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在这个环节中,检查反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回答问题,检测听的效果,达到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通过抽读课文,了解学生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第三个环节:抓重点词语,学懂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着重思考作者为什么向大家介绍江湾,又特别介绍秋白梨。

  2.为“咱”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这是运用学生已掌握的词语来理解新词的自然而简便的方法。

  3.谁能说说我们浦江的特产?

  通过说说家乡的特产,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特产”这个词语的意思,更对学生进行了爱家乡的'教育。

  第四个环节:抓住重点,运用学学、找找、读议结合的方法学习第2自然段,解决本课重点: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话。

  1.学学出示学习提示,明确什么样的段叫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这样的段落有什么特点。

  2.找找。默读课文,找出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并说明理由。(用~~划出有关词语)

  3.读议结合

  阅读能力首先体现在对词和句的理解上,低年级阅读教学应以词、句为重点,才能使学生顺利地理解课文。教学时,将词、句的理解和朗读有机结合起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春天:

  (1)读读写春天景色的句子。

  (2)比较句子,哪一句好,为什么?

  春天,梨花开了。春天,满山的梨花一片雪白,远远望去就像一片银海。

  (3)看幻灯理解“银海”。(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理解词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初夏:(1)读读写初夏景色的句子。

  (2)议议什么像小姑娘,想想为什么可以把果实比作害羞的小姑娘。

  (3)看投影,体会“害羞”。

  (4)朗读训练。

  秋高气爽:

  (1)读读写秋天景色的句子。

  (2)议议哪些词语写出梨已成熟。

  (3)看投影,体会“黄中透白,点头微笑”。

  (4)朗读训练。

  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比较句子,形象直观(看投影)的方法突破难点。整个环节中,要体现由扶到放。

  第五个环节:自由读1、2段,然后让学生自由说说这节课学懂了什么?

  第六个环节:抓住难点进行书写指导。

  板书的设计极为重要,既要概括全文,又要简洁扼要,使人看来一目了然。

2、优秀教案一等奖家乡的秋白梨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这是一篇描写家乡特产秋白梨和秋白梨生长过程中美丽景色的文章。课文为我们勾画出美丽、动人的画面,赞美了家乡的美丽和可爱。课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作者介绍了秋白梨是家乡的特产。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秋白梨生长过程中的美丽景色。第三自然段,主要写秋白梨样子可爱、味道香甜,惹入喜爱。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读懂按时间先后顺序写的一段话,而课文第二自然段就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写,可作为落实单元训练点的凭借,《家乡的秋白梨》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教学时,重在教给阅读方法。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关于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课文,同学已学过的有《祖国山水多美丽》、《我的家乡》和乡土教材中的有关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写的文章,同学还是初次学习,所以要求教者能循序渐进,在教学过程中让同学自身得出阅读方法。结合这篇课文的教学,对同学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让同学联系实际,按时间顺序写写家乡某一种水果的生长过程。既落实本课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又具体地进行爱家乡的教育,提高同学的写作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三、教学目标

  明确了本课教材的编排意图,前后联系,了解了课文内容和同学情况后,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8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区分运用关联词“不但……而且……”写的句子的正误。

  3.了解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的叙述方法。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话。

  教学难点:第二段中有关比喻句和拟人句的理解。

  五、教学方案设计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同学实际,我采用学、找、读、议结合的方法。

  (二)、教学手段的运用:因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的文章,可借助幻灯、录音等媒体,来激发同学学习兴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教学过程的布置

  课前准备:录音磁带、录音机、幻灯机、幻灯片。

  以下就分六个环节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和为什么这样教的原因:

  第一个环节: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了解同学已学过哪些有关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课文。

  2.出示课题、读题、考虑:从课题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审题,是教学新课的重要一环。联系同学已有知识,导入新课,不只能巩固旧知,而且大大调动同学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因为一般情况下.同学阅读,总是按初步综合阅读到深入分析阅读再引导进一步综合阅读的过程去感知教材、理解教材,以至掌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根据小学低年级同学的特点,初步综合阅读阶段,并非仅靠一次听录音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我设计了多次的读和检查、反馈。

  1.听课文录音、考虑:课文主要写什么?检查反馈。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新词,给每个自然段标序号。

  检查反馈:读生字、新词等;讨论共分几个自然段。

  3.请几位同学读课文,检查是否已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

  在这个环节中,检查反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回答问题,检测听的效果,达到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通过抽读课文,了解同学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第三个环节:抓重点词语,学懂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着重考虑作者为什么向大家介绍江湾,又特别介绍秋白梨。

  2.为“咱”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这是运用同学已掌握的词语来理解新词的自然而简便的方法。

  3.谁能说说我们余姚的特产?通过说说家乡的特产,不只使同学理解了“特产”这个词语的意思,更对同学进行了爱家乡的教育。

  第四个环节:抓住重点,运用学学、找找、读议结合的方法学习第2自然段,解决本课重点: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话。

  1.学学出示学习提示,明确什么样的段叫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这样的段落有什么特点。

  2.找找。默读课文,找出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并说明理由。(用~~划出有关词语)

  3.读议结合

  阅读能力首先体现在对词和句的理解上,低年级阅读教学应以词、句为重点,才干使同学顺利地理解课文。教学时,将词、句的理解和朗读有机结合起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春天:(1)、读读写春天景色的句子。

  (2)、比较句子,哪一句好,为什么?

  春天,梨花开了。

  春天,满山的梨花一片雪白,远远望去就像一片银海。

  (3)看幻灯理解“银海”。(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理解词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初夏:(1)读读写初夏景色的句子。

  (2)议议什么像小姑娘,想想为什么可以把果实比作害羞的小姑娘。

  (3)看投影,体会“害羞”。

  (4)朗读训练。

  秋高气爽:

  (1)读读写秋天景色的句子。

  (2)议议哪些词语写出梨已幼稚。

  (3)看投影,体会“黄中透白,点头微笑”。

  (4)朗读训练。

  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比较句子,形象直观(看投影)的方法突破难点。整个环节中,要体现由扶到放。

  第五个环节:自由读1、2段,然后让同学自由说说这节课学懂了什么?

  第六个环节:抓住难点进行书写指导。

  板书的设计极为重要,既要概括全文,又要简洁扼要,使人看来一目了然。

3、优秀教案一等奖家乡的秋白梨

  教学目标

  1、知道读懂一句话,不光要读懂每个句子,还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所描绘的梨园美景,并初步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理解第2段,初步学会阅读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话。

  难点:通过朗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领悟梨花的多而好看,以及秋白梨给人们带来的无限情趣,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揭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10家乡的秋白梨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这篇课文写得可美啦,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请小朋友打开课本。我们都是三年级的学生了,相信小朋友一定能把生字读准,句子读通顺。如果你读通顺了就举手表示一下。

  2、反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抽3位学生)你想读哪段?注意纠错。

  三、感知课文

  真能干,小朋友一下子就把课文读得这么正确流利。

  读了课文,我们已经知道了(手点课题)家乡就在江湾,秋白梨是江湾的特产。那么,你对家乡,对秋白梨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请小朋友快速默读课文,呆会儿老师请大家来说一说。

  1、反馈(注意面要广)(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把书放下来说,那就真的是你大脑中的印象了。)

  2、小结真了不起,你们已经会读书了,有了自己的感受。大家把家乡美、秋白梨吸引人都读出来了。那么美在哪里呢?就让我们走进家乡的梨园吧。

  3、小朋友们再来读读课文第2段,边读边想象,你仿佛来到了梨园,看到了什么?(觉得什么特别美?)等会儿老师要请你们来谈一谈。

  4、反馈板书:

  春天

  初夏

  秋天

  四、品读课文

  教学春天

  小朋友们走进了不同季节的江湾,那就先让我们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到江湾去走走。(课件出示)

  1、读。

  你觉得哪些词句特别美,请你读一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也可以与同桌交流交流,呆会儿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让大家分享一下。(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

  A、梨花很多,很白,像银海(录象展示满山的梨花)

  B、梨花又香又美,连蜜蜂也被引来了,假如你是蜜蜂,你会对你的同伴怎样介绍江湾呢?

  C、……

  3、朗读

  不仅春天的江湾景色迷人,初夏、秋天也同样美丽,请你也用同样的方法细细地品读一下,也可以找朋友一起学习。

  教学初夏

  1、到了初夏,你来到梨园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呢?

  2、怎样读,让人感觉到果实很可爱呢?

  3、学生读、评。

  4、体会“躲”。

  果实藏在那儿,在给我们捉迷藏呢。这时,我们来到江湾,不是一片银海,而是一片绿色的海洋了。

  教学秋天

  到了秋天,梨再也藏不住了。

  1、说感受。

  2、秋高气爽:到段中体会。秋高气爽就是秋天,不过你还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体会:挂

  4、此时的梨已经成熟了,此时的梨园里挂满了怎样的梨呀?相信我们读了课文,能在这里填上很多合适的语言。

  秋高气爽的时候,一个个黄中透白的梨挂满了枝头,微风吹来,像在对客人们点头微笑。(课件:划线部分在学生朗读课文时隐去)

  5、交流

  6、这样的梨挂满了枝头,此时的梨园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呀?

  五、小结

  这样的梨挂满了枝头,摘一个尝一尝,甜水直流。小朋友,要是你有机会到江湾,一定要尝一尝咱家乡的秋白梨。问问我们的客人们,想去吗?

  让学生通读课文,读通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受。

  用开放式的问题,给予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凭已有的知识、思维方式来谈谈印象,同时也便于老师了解学生已掌握哪些内容。

  通过细细品读,感悟梨园美景。

  用课件展示一片一望无边的梨花,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借“蜜蜂”之口,来说说江湾的春景,同时也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注重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体验。

  给予学生一个句式,让学生有说话的依据。同时隐去部分内容,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以谈话的方式贯穿整堂课,进行平等的交流。

4、优秀教案一等奖家乡的秋白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特产、清香、悦耳、翠绿”等词的意思。

  2、读通课文,知道成熟后的秋白梨的特点。

  3、读懂句子。辨别“不但……而且……”句子的正误。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理解:特产。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填空:我的家乡在_________,咱家乡的特产是______________。

  二、预习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成熟的秋白梨是什么样子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秋白梨的可爱?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看课本插图,说说:成熟的秋白梨是什么样子的?

  2、看看作者是怎样把秋白梨的样子写具体的。

  对照课文,正确地朗读第3自然段。

  注意检查:“雕”的部首和“尝”的书写。

  3、成熟的秋白梨样子可爱吗?请围绕“成熟的秋白梨样子十分可爱”接写几句话。

  成熟的秋白梨样子十分可爱……。

  4、辨别“不但……而且……”句的正误。

  ①划出课文中带有“不但……而且……”的句子。

  ②把句子读一读,体会用法。

  ③尝试练习。见《作业本》第4题。

  ④反馈校正。

  ⑤用“不但……而且……”说一个句子。

  5、学习字词。

  ①读准生字字音。

  ②熟悉字形。

  a、你觉得哪几个字比较难写?

  b、说说“爽”字的笔顺。

  c、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一遍。

  ③理解词语意思。

  a、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清香 悦耳 翠绿

  b、比一比,再组成词语。见《作业本》第1题。

  四、提出疑难问题。

  五、正确地朗读课文。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一组按时间顺序连成的`句群,初步了解这种叙述方式。

  2、感受秋白梨生长过程所带来的美。

  教学过程

  一、用“不但……而且……”这个关联词说说成熟的秋白梨有什么特点。

  (成熟的秋白梨不但个儿大,而且香甜可口。)

  二、学习第2自然段。

  目标1:认识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的叙述方式。

  (1)默读第2自然段,理清该段共有几句话。

  (2)用“——”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根据学生情况补充一些表示时间的词。

  春天夏天秋天

  阳春三月初夏秋高气爽的季节

  (3)轻读这个自然段,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

  (4)在括号里填上表示时间的词语。见《作业本》第6题。

  (5)小结:《家乡的秋白梨》第2自然段共有5句话,按时间(季节)的顺序写,句子的意思前后连贯,生动优美,值得我们学习。

  目标2:感受秋白梨生长过程所带来的美。

  (1)读“春天”。

  ① 看投影片(一),体会梨花像银海船灿烂的壮阔之美。

  ②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江湾美景的句子。

  (2)“夏天”部分的朗读训练。

  出示投影片(二),以学生为主体,重点读好:“躲、害羞、小姑娘”等词,把初夏时树上即将成熟的果实的可爱读出来。

  (3)“秋天”部分的朗读。

  出示投影片(三)。

  ①学生试读、评价。

  ②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读得那么高兴。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教育)

  (4)欣赏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三、作业。

  1、按课文内容填空。见《作业本》第3题。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或全文)。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对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这一叙述方法的认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家乡的美丽可爱,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巩固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这一叙述方法的认识。

  1、把下面三句话连成一段话,并说明理由。

  ( )初夏,青苹果像害羞的小姑娘似的躲在翠绿的枝叶间。

  ( )春天,满山的梨花散发着清香。

  ( )秋天,成熟的白梨挂满了枝头。

  ① 投影上面三句话。

  ② 读一读,按顺序填上序号。

  ③ 说理由。

  2、齐读第2自然段,体会词句的优美和连句成段的方法。

  三、学习“阅读方法提示”。

  1、读“提示”。

  2、出示一段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的话。(投影)

  春天的时候,池边一丛丛马兰头开着粉红色的小花。池塘里的水浅浅的。水面上漂着一点点嫩绿的浮萍。夏天,一阵雷雨过后,池水迅速涨起来,池子变大了。小石桥好像浮在水面上。秋天,池水是深绿的,水面上有一片片菱叶,菱叶下面藏着小小的四角野菱。冬天一到,池子干涸了,可以见到池底是黄黑色的泥土,偶尔能看见几株小草,平平常常,并不神秘。

  ①这段话共有()句话,句子之间是按()顺序连接起来的。

  ②短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_____。

  ③朗读这段话,摘录好词佳句。

5、优秀教案一等奖家乡的秋白梨

  ˋ设计理念

  根据课文的语言特色和三年级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抓住“秋白梨不但个儿大,而且香甜可口”这个句子和“躲”“挂”“点头微笑”等描写秋白梨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词语,进行动态的典型语例训练,以培养学生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设计理念

  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特色,发挥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进行注重感悟和运用的典型语例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示课题后,提出预习要求,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初读课文。

  (二)进行感悟、探究式的句式训练。

  1、理解和运用“不但……而且……”这个句式。

  成熟的秋白梨有什么特点?课文里有一句话,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这句话划出来。

  在学生默读思考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江湾的秋白梨不但个儿大,而且香甜可口,咬一口,甜水直流。

  (1)启发思考:这句话中的“个儿大”“香甜可口”这两个词语能否调换位置?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领悟“不但……而且……”这个句式的特点和用法。一是根据

  课文的内容和写作顺序,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在课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个儿大”承接了上文,而“香甜可口”则顺势引出下文。二是根据递进句的特点,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到“不但……而且……”这一句式中的语气和前后内容的递进关系。

  (2)再议:“个儿大”“香甜可口”能否调换位置?

  学生沿着前面的思路自然会说不能调换。这时教师就创设一个情境,引导学生进行

  交际性和用语训练:现在,假如我们来到了秋白梨的故乡——江湾,只见街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秋白梨。这时,一位热情的老大爷拿出一个很大的秋白梨让你品尝。请你用上“不但……而且……”说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会说“热情的老大爷给了我一个秋白梨,它不但香甜可口,而且个儿大。”“啊,这个秋白梨不但香甜可口,而且个儿大。”“谢谢老大爷,这个秋白梨不但香甜可口,而且个儿大。”

  上述语句反映了学生现有的语言发展水平,教师要注意从两点对学生进行点拨:一是注意礼貌,如第三个学生说的话就比较好;二是注意语感,“香甜可口”是四个字,“个儿大”是三个字,读起来有关重脚轻的感觉,如改作“这个秋白梨不但香甜可口,而且个儿很大”,“这个秋白梨不但香甜可口,而且个儿特别大”,就会好些。

  (3)利用第二自然段的有关内容进行创造性的迁移运用。

  “春天,梨花开了,满山的梨花一片雪白,远远望去像一片银海。山上到处是梨花的清香,蜜蜂哼着悦耳的小曲,在梨花中飞舞。”在读书懂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不但……而且……”进行创造性的概括与表达:“春天的梨花不但好看,而且散发出阵阵清香。”

  2、引导学生在概括成熟了的秋白梨特点的基础上,探究,感悟描写秋白梨样子可爱的句子:成熟了的秋白梨一个个像玉石雕成的葫芦,上小下大,样子十分可爱。

  思考:作者把秋白梨比作什么?把秋白梨比作葫芦,有什么可爱的?“上小下大”这个词语有什么作用,可以去掉吗?通过朗读,使学生感悟到“像玉石雕成的”这个比喻写出了秋白梨的质地,用“上小下大”则通过具体形象地写出了秋白梨的形状。结合具体的语境让学生熟记“雕”字的写法。

  3、教学第三段,主要抓以下的训练点:

  (1)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语序。

  (2)通读全段,在理解这段话是按时间顺序连接起来的基础上,抓住表示

  时间的词语“春天、初夏、秋高气爽的时候”,体会这样表达在课文里的作用和效果。

  (3)朗读,感悟“躲、挂”等词的语用特点。

  初夏,梨树上青青的果实躲在翠绿的叶子中间,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

  抓住“躲”字引导学生感悟:初夏梨树刚结果,小小的果实,青青的颜色与翠绿的叶子十分相似,不容易分辨,因此,用“躲”字十分恰当。同时,从“躲”字联想到害羞的小姑娘,也很自然,突出了作者对小青果的喜爱。换上其他词,都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秋高气爽的时候,黄中透白的秋白梨挂在枝头,在微风中点头微笑。

  这里为什么用“挂”字而不用“躲”字?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领悟到:秋天,青青的果子长成了黄中透白的秋白梨,在翠绿的叶子中“躲”不住了,只好沉甸甸地挂在枝头上,并在微风中点头微笑了。

  最后,回归全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评点:把语例研究、语感培养和语用训练,按照课文的语言特色和三年级学生的语言水平,进行整合设计,本案即是在这方面进行的一次有价值的尝试和探索。它摆脱了希望用语文知识来指导语文学习,用情节分析来实施精神升华的误区,而把语文教学应当达成的目标,让学生在阅读、感悟语言文字本身中来实现。)

6、《故乡的秋》教学反思

  虽然《故都的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在领悟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以写景散文的角度去理解,难度就变小的多了。

  因此,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结合背景资料,师生互动,以品读,联想等方式进入散文的鉴赏。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贯穿着“自主、合作、感悟的教学理念,采用由“感受到“领悟这种渐进发展层次,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散文的语言,并通过语言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接着设置五个总纲性问题:①故都的秋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②找出带有色彩和声音的词语说说作者描绘的秋声秋色有何特点。③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漂泊者,面对如此冷清的秋色,倾听如此微漠的声响,你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④北京有最富有暖色调的香山红叶,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写没有写,为什么?

  ⑤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有什么特点? 从教学流程看,我觉得设计的是较有特色的,目的是较明确的,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和其他老师及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才意识到,一则课前学生预习的并不充分,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感伤、悲凉的情感没有较好的领出来;再则课堂品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没能很好的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热烈。

  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对学生真实水平的关注才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多给学生品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自主、合作、创新是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赋予教育的品格与内涵。它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挑战,它要求我们关注每个生命质量的提升,关注每个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新时代的教育需要我们重新定位教育的价值追求,从教育方式到学生的学习策略,从师生关系到同伴关系,都需要有助于具有自主、合作、创新精神与品格的人的充分发展。

  确立这一新的教育观念,将有助于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自觉反省、检讨我们以往的教育,有助于我们只争朝夕地克服应试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压抑,对创新能力的摧残,对创新型人格的蔑视,有助于使素质教育的推行有更明确的方向,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落到实处。

  “美经常主观的,这就需要从理清写景状物散文的“物-我关系入手。通过作者所选择的物象及其特点来考察作者所追求的美的特点,并以此体察作者心灵世界。方法有两点,一是宏观上的,要“把握结构、理清思路;一是微观上的,要“品味语言、领悟感情。

  微观的文本细读主要两个层次,一是语言形式与情感关系方面的,一是景物与情感的关系方面的。

  《故都的秋》是传统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训练,使学生进入审美艺术的殿堂,从而使学生体悟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进而学以致用。

  但作为经典,《故都的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在领悟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结合背景资料,师生互动,以品读,联想等方式进入散文的鉴赏。

  从教学流程看,我觉得设计的是较有特色的,目的是较明确的,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和其他老师及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才意识到,一则课前学生预习的并不充分,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感伤、悲凉的情感没有较好的领出来;再则课堂品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没能很好的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热烈。

  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对学生真实水平的关注才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多给学生品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否则,就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

  “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教学的模式绝非是一个条条框框的预设。倘若教师背着框框进课堂,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个体手脚都会被束缚,就不能成为活的课堂。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在备课中多设想学生的接受能力,感受能力,多倾听学生的意见, 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贯穿着“自主、合作、感悟的教学理念,采用由“感受到“领悟这种渐进发展层次,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散文的语言,并通过语言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记得上这一颗时也正值秋天,当时的环境使学生能很快地进入教学情境。

  我用了一个课时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散文进行鉴赏。开篇的音乐和我的声情并茂的导读奠定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鉴赏欲望。学生们争先恐后起来,课堂不时碰撞出火花,一些不爱说话学生也抢着发言,气氛相当活跃。教师的真情独白深深的打动了学生,赢得全班热烈的掌声,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整个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这次教学,我思考着在高中的散文教学中,如何通过美读引导学生鉴赏,如何在文学作品中感受人文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等,探索出高中语文新的教学模式。我的几点思考如下:

  一、在自主学习中注重美读

  二、在合作探究时,将“品与“读结合。

7、《故乡的秋》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也是传统的散文名篇,有利于课内外结合,凸现大语文观,使学生真正步入学习语言文字和审美鉴赏的殿堂堂。

  我把本课定位为散文鉴赏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教学目标定为读作者眼中的清秋之美,品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悟人生悲凉的心境。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在美读中体验内涵,在品读中感悟感情,在自主探究中强化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用诗意的语言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焰,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

  从标题《故都的秋》中描写“故都的秋”的文字切入,美读设置问题:文本描写故都的秋的段落有哪些?再分层次提问,即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图。以散文的“神”──“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联想、合作探究等方法进入散文的鉴赏层次。

  问题: “故都的秋”究竟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呢?

  《故都的秋》中描写五幅画面写了那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同学在文本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和所集中的段落,在课堂进行交流和讨论。

  学生基本能找出原句,清,静,悲凉。这是全篇的“文眼”和散文的“神”。

  部分学生找出了相关的词语和描写“故都的秋”的内容是集中在三至十一自然段。把描写“故都的秋”文段鉴赏引入课堂赏析,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清果。简略分析秋晨院落,赏读“秋槐落蕊”文段,深入设问:作者从哪些角度写“秋槐落蕊”?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教师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引导总结。

  在赏析秋雨图中加重对文化底蕴和知人论世的探究。作者回到国内受白色恐怖,从1933年4月回上海再迁居杭州,思想苦闷,生活闲散,因而全文基调:忧伤、悲凉。本文是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包含了伤感悲凉,忧郁孤独的`感情。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也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可见,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

  最后结合全文看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各有什么特点,先写南国之秋用意何在?

  鼓励学生运用逆向对比的思想,合理地产生联想突出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和向往,北国之秋更有秋的味,也为下文过渡到“故都的秋文段描写埋下伏笔。

  探究品读最后两段,运用比喻把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有什么好处?提出挑战性问题激发探究欲望。选出南国与北国独具代表的景物,同样对比表明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深的眷恋之情。

  【教学反思】

  在本班普通班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教学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语文课代表与我私下交流时一语道破天机,“课前基本没有预习,对文本的内容不熟悉,伤感悲凉,忧郁孤独的感情不能较好的领悟。他说:“课堂上若能有充分时间品读就好了。”教学设计方案尝试按散文文体规律: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学思想去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故都的秋”独特的秋的意境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合作发现、协同发展。

  教学是把双刃剑。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有效的整合文本资源和学生资源,可能是另一重境界了。这堂课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在教学前,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只重视问题的解决而忽视问题的发现。其实,与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两个互逆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

  教材只是作为教学活动展开的一种文本和载体,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有必要重新对其审视和反思,充分挖掘整合其中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教学的模式决非是一个个框框,倘若教师背着框框进课堂,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个体,手脚都会被束缚,就不可能生成活的课堂。

8、《我爱故乡的酸枣树》优秀教学反思

  《我爱故乡的酸枣树》是一篇怀乡、爱家乡题材的美文。作者通过对酸枣树的叶、花、果的细致描写和对儿时打枣吃枣的追忆,表达了作者对酸枣树的喜爱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体会酸枣树的叶、花、果的可爱上,这也是该篇之所以吸引人之处。我先让学生朗读划记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想一想它们好在哪里。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了书中的拟人句和比喻句。接着再让学生齐读了这些句子,感受作者的文字之美。我认为,如果只是读学生也没多大印象。于是,我又让学生抓关键词,便提出了:哪些词语表现了叶的可爱?学生抓住了“黄茸茸”、“羞答答”、“试探”、“小巧玲珑”等词。为了让学生将来会描写植物,我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出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酸枣树的叶、花、果进行了描写?刚开始学生对这个问题还不甚了解,后来通过我的进一步引导,学生们的回答越来越完善了。现在想来是否一开始问题太宽泛了。

  在讲到酸枣挂满枝头的地方,我试着让学生去想象情景,说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这样的环节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讲述孩子们打枣吃枣的情节时,为了体会作者的心情,我提出了:哪些词句表现了作者吃枣时急切的心情?由于学生深有同感,因而分析得合情合理。

  “教学相长”,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师生都是有所收获的。

9、《家乡的老房子》美术优秀教学反思

  美术课不是单纯绘画技法的学习,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活动内容,首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亲眼看看沂南老房子,并收集相关的资料,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家乡的老房子对现代的学生来说已是很陌生的概念了。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评述、分析不同时期的老房子及运用线描的绘画方法来表现老房子的沧桑美感。

  在教学中,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原则,着重引导学生从观察老房子的外形特点,组织学生自行探究老房子的屋脊、门窗,柱子等造型特征,使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老师的简单讲解,对这些房屋的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了解老房子的昨天和今天,让学生能真正触摸城市的脉博,品味城市的精神,并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特殊的气氛,产生相应的情绪,并用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本课的立意所在。用临摹或记忆画的形式将老房子在现在画面,是记录学生直接体验的一种美术活动。

  通过学习交流,学生不仅了解了沂南的老房子的特征,还对沂南各个时期的老房子的建筑有所了解。通过对周围老房子的写生或记忆画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家乡老房子别具风格的古朴美,从而增强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情感。

  不足之处,学生因为缺少对老房子近距离的观察,在表现老房子时缺少多样性和代表性,若能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写生,教学效果就更好了。

10、《家乡的老房子》美术优秀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不是单纯绘画技法的学习,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本课内容为地方课程资源教材,重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以线描绘画一幢老房子为主要目的。首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亲眼看看恩施老房子,并收集相关的资料,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城市里的老房子如今大多已拆除翻新了。

  家乡的老房子对现代的学生来说已是很陌生的概念了。在教学安排上,首先利用恩施风景的录像导入,不但使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自然之美、情景之美,这样会使学生保持着学习的热情而且思维十分活跃。针对一两幅图片着重引导学生从观察老房子的外形特点,组织学生自行探究老房子的屋脊、门窗,柱子等造型特征,使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老师的简单讲解,对这些房屋的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了解老房子的昨天和今天,让学生能真正触摸城市的脉博,品味城市的精神,并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特殊的气氛,产生相应的情绪,并用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本课的立意所在。

  我以用线的表现形式下手,用临摹或记忆画的形式将老房子在现在画面,因为绘画离不开线,尤其是儿童类绘画,从涂鸦开始,就利用歪歪斜斜的线来描绘索感知的简单形象。让学生学会表现的第一步就是先让他利用线来表现,然后再过渡到面。这样学生就循序渐进的接受学习的内容,对最后的教学效果是有帮助的。在教学中我进行鼓励性评价,这样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