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的经典教案一等奖
1、满井游记的经典教案一等奖
一、 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1、 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 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二)美育渗透
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 难点、重点
1、 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 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重难点突破:
阅读文章,体会文中的.激情。
阅读——讨论——体会比喻句的不同效果
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五、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读:
1、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2、范读课文 学生评价 教师点拨
3、整体感知: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佳作。
4、学生自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障碍
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点评
6、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然后在班上交流。
A.同桌借助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lei2:酒杯,举着酒杯、红装:穿着艳装—名词动用)
B.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枝、麦苗、土、冰(水)、山峦、鸟、鱼、游人(板书)
C.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讨论明确:
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满井游记的经典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法引导】
本文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 鹄(hú)鬣(liè)茗(míng) 罍(léi)蹇(jiǎn)倩(qiàn)
髻鬟(jì huán) 浃(jiá)乍(zhà)澈(chè)靧(huì)曝(pù)呷(xiā)
2、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作品以小品成绩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
2、导语: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请同学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3、请同学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湿润。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外表。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柔梢披风:梢,这里指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麦田浅鬣寸许: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义跛足的,引申为驴子,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曝,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4、请同学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5、提问: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1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2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3段:交代写作本文的用意和写作时间。
四、同学朗读课文,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板书设计】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满井游记的经典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法引导】
本文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 鹄(hú)鬣(liè)茗(íng) 罍(léi)蹇(iǎn)倩(qiàn)
髻鬟(ì huán) 浃(iá)乍(zhà)澈(chè)靧(huì)曝(pù)呷(xiā)
2、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作品以小品成绩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
2、导语: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请同学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3、请同学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湿润。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外表。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柔梢披风:梢,这里指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麦田浅鬣寸许: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义跛足的,引申为驴子,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曝,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4、请同学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
5、提问: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1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2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3段:交代写作本文的用意和写作时间。
四、同学朗读课文,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板书设计】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第二课时
一、预习
朗读课文,体会写景的特点。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略知大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正课
1、提问: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讨论并归纳: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2、提问: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提问: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可以分三层:
第1层(“廿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和出游路线。
第2层(“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
第3层(“始知……”到“未之知也”):表示作者欢快的心情。
4、提问: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和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5、提问:第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讨论并归纳:
表达自身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中国,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7、提问: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
⑴ 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⑵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⑶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⑷ 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四、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曲折地表示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自然景: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
浅鬣、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 → 轻松喜悦 → 感叹赞美
(抑 扬)
4、满井游记的经典教案一等奖
目的要求: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4、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5、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6、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教具准备:U盘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 :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 鹄(hú) 鬣(liè) 茗(míng) 罍(léi) 蹇(jiǎn) 倩(qiàn) 髻(jì) 鬟(huán) 浃(jiá)乍(zhà) 澈(chè) 靧(huì) 曝(pù) 呷(xiā) 燕地(yān);花朝节(zhāo);鲜妍(yán)堕事(huī);恶能无纪(wū);飞沙走砾(lì);
2.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放录音。
5、满井游记的经典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法引导
本文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 鹄(hú) 鬣(liè) 茗(míng) 罍(léi)
蹇(jiǎn) 倩(qiàn) 髻(jì) 鬟(huán) 浃(jiá)
乍(zhà) 澈(chè) 靧(huì) 曝(pù) 呷(xiā)
2.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2.导语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湿润。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柔梢披风:梢,这里指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麦田浅鬣寸许: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义跛足的,引申为驴子,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曝,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5.提问: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1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2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3段:交代写作本文的用意和写作时间。
四、学生朗读课文,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五、板书设计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罍
第二课时
一、预习
朗读课文,体会写景的特点。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略知大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正课
1.提问: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讨论并归纳: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2.提问: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提问: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可以分三层。
第1层(“廿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2层(“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
第3层(“始知……”到“未之知也”):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4.提问: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5.提问:第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讨论并归纳: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7.提问: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四、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6、八年级语文下《满井游记》的教学反思
袁宏道的文章,清新而富有灵气,其中的景物描写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封建文人的思想的解放和张扬的个性。
教授这篇文章,我感受颇深,总结教学反思如下:优点:
1、为了让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更深的了解,我课前多方面收集有关作者简介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封建时代,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本篇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作为一篇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强调学生要特别重视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给他们着重强调“之”字和一些词类活用字的`用法
3、训练学生的语感和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和学生共同分析写景作文的妙处,学习之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不足:
1、由于自己对学生的估计不是很到位,导致课堂容量有点大,学生不能很充分的消化吸收。
2、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齐读这一环节时拖沓散漫,影响了课堂氛围。3、我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的不是很到位,所以对作者到底是想当官还是不想当官与部分老师的见解不一致,以后在这方面应多和老师们讨论、交流,务求更好。经过这次讲课,我认识到我教学中的许多不足,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会吸取经验教训的,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7、《满井游记》语文教学反思
袁宏道的文章,清新而富有灵气,其中的景物描写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封建文人的思想的解放和张扬的个性。
教授这篇文章,我感受颇深,总结教学反思如下:
优点:
1、为了让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更深的了解,我课前多方面收集有关作者简介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封建时代,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本篇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作为一篇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强调学生要特别重视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给他们着重强调“之”字和一些词类活用字的用法。
3、训练学生的语感和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和学生共同分析写景作文的妙处,学习之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不足:
1、由于自己对学生的估计不是很到位,导致课堂容量有点大,学生不能很充分的消化吸收。
2、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齐读这一环节时拖沓散漫,影响了课堂氛围。
3、我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的不是很到位,所以对作者到底是想当官还是不想当官与部分老师的见解不一致,以后在这方面应多和老师们讨论、交流,务求更好。
经过这次讲课,我认识到我教学中的许多不足,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会吸取经验教训的,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8、课文《满井游记》教学反思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个人认为既要秉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有所创新。在这一课文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议、析。在读中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后来议,在议中析,逐层深入。
有关文中的“山、水”的描写,作者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且这两个比喻也较难懂。我请同学联系他们在物理课上所学的“光的反射”知识来分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这个比喻句。有关山的比喻就联想美女。这样两个比喻在师生互动中解决了,显得自然而不觉得深了。
在这节课上,我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在“议”的这个环节当中,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能够透彻,生成的问题不多,而且所提的问题相联来说较简单。还有在课前三分钟的名言分析,学生做了分析以后,我的'点评不够深入,不够具体。“目标应是正确的目标,梦想、理想均可成为目标。但是梦想距离目标较远,有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有的甚至是一种幻想。”而我没有给学生点出这点来。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这些细节的,继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这项活动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活动中全程参与效果会更好,如教师也搜集、创作几副对联,给学生交流,让学生观赏评价,不失为一种参与的方式。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向学生介绍一些对联的常识和创作技巧等,以帮助学生写作对联。还可以带领学生为家乡自然风光或名胜古迹试着题写几副对联等。
9、《格列夫佛游记》的教学反思
进行了几个星期的长文短教的尝试,加上专家的指导,在教学本课时,我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读文,提出疑问,交流解答,效果不错。
课堂上,我只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格列佛来到了什么地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用笔勾画,在旁边批注。在交流中,我让找到句子的同学不仅要朗读句子,还要说出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然后,还要另外的同学读此句,还要说体会。
这样既逼迫每个学生要认真读书,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频率也比以往多了。第二,明白课文内容后,你还从文中学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真多:格列夫的乐观、勇敢、宽宏大量……写作方法: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运用夸张、比喻、拟人、对比、细节描写,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
10、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课前准备】
我十分重视这次的教学活动,态度是端正的。变压力为动力,很早就开始准备:认真备课,认真制作课件;多次修改课件、教案。
【预期的目标】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部分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教学设计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学生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教学时,使用许多自己制作的课件,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率,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效果】
1、实现两个目标:
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2、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
教学时,我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
不足之处:上课紧张有余,教学机智不足;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11、地心游记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运用《地心游记》的作者儒勒·凡尔纳的一句名言。本课涉及的“地心”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是一个神秘、未知、遥远的地球的中心,正因它的未知性,所以才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因为它的神秘性,学生才会学得有兴趣。因此才会乐于去谈论它、描绘它,也乐于把自己想象中的地心大胆呈现出来,更希望它变成自己想象中的现实,创作的欲望和情感也会油然而生。这都是教学中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很好地把握。在教学中,要重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打开思路,把“地心”的神奇与自己想象中的人物、动物、环境联系到一起,从而创作出特有的“地心世界”。
教材从儿童特点出发,以插图的形式营造出神秘的气氛,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学生作品想象力丰富,个性突出。特别是在表现手法上有线描的形式,小作者利用线条的不同组合勾画出丰富的地心世界。有的利用油画棒浓郁的`色彩表达出地心的绚丽神奇。蜡笔刮画的表现手法以大面积的黑色覆盖画面,更是很好地营造出神秘的氛围。这些作品各具特色,目的是抛砖引玉,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采取自己更喜欢的,更利于表现内心感受的表现形式。
【扩展阅读】
12、地心游记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运用《地心游记》的作者儒勒·凡尔纳的一句名言。本课涉及的“地心”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是一个神秘、未知、遥远的地球的中心,正因它的未知性,所以才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因为它的神秘性,学生才会学得有兴趣。因此才会乐于去谈论它、描绘它,也乐于把自己想象中的地心大胆呈现出来,更希望它变成自己想象中的现实,创作的欲望和情感也会油然而生。这都是教学中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很好地把握。在教学中,要重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打开思路,把“地心”的神奇与自己想象中的人物、动物、环境联系到一起,从而创作出特有的“地心世界”。
教材从儿童特点出发,以插图的形式营造出神秘的气氛,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学生作品想象力丰富,个性突出。特别是在表现手法上有线描的形式,小作者利用线条的不同组合勾画出丰富的地心世界。有的利用油画棒浓郁的色彩表达出地心的绚丽神奇。蜡笔刮画的表现手法以大面积的黑色覆盖画面,更是很好地营造出神秘的氛围。这些作品各具特色,目的是抛砖引玉,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采取自己更喜欢的,更利于表现内心感受的表现形式。
刚接触这一课时,我对这一些知识也有一些陌生,但是我用火山爆发的视频一下带学生切入主题,欣赏一些图片,再进行一些讲解以后学生们对这些内容非常感兴趣。有一些学生对神秘的百慕大三角的了解也非常多,是出乎我的想像。学生对这些知识是非常感兴趣得。只要老师一点拨学生们就能产生许多联想。学生大胆想象是出乎老师的意料的。教材从儿童特点出发,以科幻画的形式营造出神秘的气氛,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学生作品想象力丰富,个性突出。同学们利用线条的不同组合勾画出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的利用油画棒浓郁的色彩表达出地心的绚丽神奇。蜡笔刮画的表现手法以大面积的黑色覆盖画面,更是很好地营造出神秘的氛围。这些作品各具特色,目的是抛砖引玉,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采取自己更喜欢的,更利于表现内心感受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