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公开课《剪枝的学问》教案一等奖

2023-07-04 12:35:09

  公开课《剪枝的学问》教案一等奖

公开课《剪枝的学问》教案一等奖

1、公开课《剪枝的学问》教案一等奖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自主提问,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读题,引导提问:同学们,看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

  (生提问,师帮助整理并板书:谁剪枝?剪枝的学问是什么?什么是剪枝?为什么剪枝?怎样剪枝?剪去什么枝?)

  2.师表扬学生会提问,并指出这几个问题正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目标。

  [这一过程,让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二、初读感知,自主探究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小节。

  2.检查初读。

  师:谁想读一读你会读的生字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读生字词,同座位互相帮助学习生字词。指名读,师相机点拨。(疯注意读准后鼻音;禁是前鼻音。)

  3.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的每一节?老师要请几位同学读?(五位)其余同学重点听听字音是否读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了。

  4.师:通过读课文,同学们对哪些问题已经清楚了?(同座位讨论。)

  5.汇报交流。

  师:通过初读,同学们就已经有了这些理解,真了不起。让我们再来仔细读一读这些语句,好好体会。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带着自己的问题自主阅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生生、师生的交流互动中探究。]

  三、精读分析。交流感悟

  1.根据师生共同筛选出的主要问题,精读主要小节,抓住关键词句和重点语段,理解文章内容,引导体会剪枝的学问究竟是什么?

  2.自读1、2自然段,划出描写王大伯是个什么样的人?的词句。

  师:什么样的人是种桃能手?(在种桃方面很有研究)

  师:王大伯是种桃能手,你是怎么知道的?(抓住远近闻名,总是那么大,那么甜这几个词指导学生读好。)

  3.出示我的问话:王大伯,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师:对这位种桃能手,我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抓住挥舞、一根根体会王大伯剪枝剪得多;抓住我的问句中怎么啦?干吗好好的枝条剪掉来理解我的焦急,对王大伯剪枝做法的不理解之情。)

  师:这句话该怎么读?(同座位互读,指名读)

  [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朗读、品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体验,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4.默读第三节,边读边思考:从王大伯的话中,你了解到剪枝有什么学问呢?

  (1)四人小组围绕主要问题王大伯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展开讨论;师巡视,下到各小组倾听。组织学生汇报,引导交流。

  (2)师: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留下的是什么枝条?

  (3)师:王大伯对这两种枝条的态度怎样?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

  (4)出示第三节,试着读一读王大伯的这番话。

  (5)师:看来,剪枝真是有学问啊!你读懂了吗?

  自主选择读书的伙伴,分角色读。

  (6)师:可是,我对王大伯的话为什么会将信将疑?你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在自我阅读后获得独立感悟,在此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促进师生在彼此的聆听和诉说中进行心灵的对话、思维的碰撞,从而获得深层次的感悟。]

  5.后来,我相信了吗?读一读最后两小节。边读边想想,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1)读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对有关句子进行批注。

  (2)组织学生在组内和全班交流自己的体会。(抓住春天时桃花盛开的语句,即春天到了,飞舞这三句话,抓住暑假时走进桃园看到的景象,即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脸蛋,引导学生品读。体会正是由于剪枝,使得桃花开得茂盛,桃子结得大而多。)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通过边读边思、读后批注、进一步贴近文字,与文本对话,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四、研读拓展,促使内化

  1.出示四个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师:看看这几个词,这篇课文学完了,你认为应该怎样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让学生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说一说,再采用学生自荐读、对比读、小组推荐读等形式来读,读中体会我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2.师:看来,剪枝的确是有学问的,用自己的话说说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引导学生发散思考:减少是为了增加;去伪存真,去杂存精;有所失也会有所得)

  3.拓展作业: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情中隐含着这样的道理?请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多多益善。

  [引导学生抓住分散在课文中的能够表情达意的词句进行研读,促进学生在回味品析中领悟到课文内容中蕴含的道理;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发现和探索,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2、公开课《剪枝的学问》教案一等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挂图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指名读。

  2.上节课,我们围绕课题提了许多问题,还记得吗?(学生回忆问题)(谁剪枝?为什么剪枝?怎样剪枝?剪枝后结果怎样?)

  3.今天,我们就围绕这几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1-2自然段

  放声自读这两个自然段,看看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1.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1)出示能手,齐读,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能手?(指导说话)

  (2)从哪儿可以看出王大伯是种桃能手?

  2.出示句子:

  (1)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

  (2)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读、齐读

  3.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是怎样剪枝的?(指名做手势)

  4.过渡:看着一根根枝条被剪下,作者产生了什么疑问?

  出示句子:我着急地问: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指名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王大伯看我有疑惑,怎样对我说?

  1.自读第三自然段,划出王大伯说的话。圈出你以为与剪枝有关的词句。

  2.谁来读一下王大伯说的话。

  3.用因为所以来介绍为什么剪枝?(指名练说)

  4.齐读王大伯的话。

  5.作者对王大伯的话是相信还是怀疑?(书上哪个词语是这个意思?)

  (1)出示将信将疑,作者怀疑什么呢?

  (2)指名交流,板书:

  减少--枝条增加--产量?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春天到了,桃园里很美,也很热闹,想不想去看一下。好,老师这就带你们去。

  1.教师范读,学生闭眼,边听边想象。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交流)

  3.自己读,挑最喜欢的句子有滋有味地读。

  4.指名读最喜欢的句子,谈谈体会。

  5.试背,评议。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暑假里,作者又一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他看见了什么?

  1.口头填空: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的桃子。

  一个个桃子仿佛()。

  2.怎样写的,我们一起读一下。(齐读)

  3.此时,作者心里又惊又喜,他明白了什么?

  4.出示句子:噢,减少是为了增加,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板书:减少--增加

  5.减少什么?增加什么?我们再来读一下王大伯说的话。(齐读)

  6.指名回答,板书:(擦掉?)(减少的那些枝条对桃树来说是不利的因素)

  7.你能举一些生活学习中常见的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例子吗?(指名举例)

  如:(1)小明背英语单词,每天背100个,十天下来,他只记住了50个。后来他改变方法啊,每天背10个,10天后,他记住了100个。

  六、布置作业

  1.挑选喜欢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减少--枝条不利因素

  剪枝的学问

  增加--产量进步和成功

3、公开课《剪枝的学问》教案一等奖

  一、复习导入

  1、默写生词。请一生上黑板写。集体修改订正。

  2、请仔细观察这几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二、感知课文

  1、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剪枝的学问》这篇课文中的四个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词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出含有这几个词语的句子好好读一读,并用直线划下来。

  2、交流。相机出示句子,师点出这几个词语。

  三、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句子。

  2、我为什么满怀好奇呢?

  (1)总是是什么意思?(一直、去年、今年相信明年也是这样)

  (2)王大伯是个怎样的人?还有从哪里也可以看出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

  (3)谁能把这一段话的意思读给大家听。

  师:下面的三句句子,请同学们像了;老师一样围绕这个词语给他提一个问题,并且找一找问题的答案。

  四、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提一个问题。

  2、谁来做一做一脸疑惑的动作。(指名做)

  你这样做是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想不通)

  我对什么想不通?(好好的枝条为什么都剪了)

  3、个答案就在我说的话里,谁来读?

  我的问话里有两个??(板书??)

  你们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来?(问、疑惑)

  4、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提问题。

  2、谁来说说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怎么说。

  3、作者疑的是什么呢?

  (1)(板书?)

  (2)指名说:按一般推断,枝少了,桃子不就少了吗?

  (3)指导朗读

  4、他信的理由又是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

  (1)远近闻名。还有什么原因?(可以在第三自然段里找)充满信心、笑了笑

  (2)指导朗读。

  六、学习第四部分

  1、指名提问题。

  2、惊的是什么?

  (1)惊:大伯的话居然一点没错,他的剪枝果真实现了丰产,他的预料完全变成了现实!

  (2)指导朗读。

  3、喜的又是什么?

  (1)喜:桃园丰收了,结了那么多光鲜红润的大桃子!

  (2)指导朗读。

  4、其实在春天的`时候已经给我们预示,请一个同学给我们把当时的情景朗读一下,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指名美读第四节。

  (2)交流。(桃园美丽的景色、小朋友们嬉戏的情景、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3)齐读,再次体会当时热闹欢快的场面。

  七、总结课文

  1、课文学到这里,你现在知道什么是剪枝的学问了吗?谁能用上自己的话或者书上的话来说一说。

  2、齐读全文。感受王大伯丰富的种桃经验。

  3、为了推广王大伯的种桃经验,请同学们把我们今天学到的本领回家教给你的爸爸妈妈,你们应该怎样说。

  (1)小组讨论

  (2)指名说

  4、总结: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是学问,我们要向课文中的我一样,不仅从书本上学知识,还要从生活中学习,这样才能取得进步和成功。

4、公开课《剪枝的学问》教案一等奖

  【设计理念】语文学习,讲究的是整体输入与整体输出,讲究的是厚积薄发,讲究的是充分实践,而不是将语文知识或语文能力“科学”分解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然后由教师一一传授,学生便能一一获知和掌握。精雕细琢、讲全讲透的语文课似乎很让人放心,但“肢解式”“分析式”“授受式”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常常是低效的,而“大阅读 大背诵 大思考 大表达”恰恰顺应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教材简析】这篇文章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课文是通过人物对话来揭示“剪枝的学问”的,是按事情发展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去琢磨、去感悟,既不要作琐碎的讲解或提问,更不要借题发挥,以致节外生枝。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认真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揣摩从“我”和“王大伯”身上感悟到的“学问”。

  【课时安排】三课时。

  【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学生自读课文,自读生字词,通过小小组交流、大堂提醒等方式掌握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并能组织书上的语言恰当表达“王大伯他们为什么要剪枝”。

  第二课时:

  (1)通过读文与联系生活实际,讨论明白剪枝中蕴含的丰富学问。

  (2)通过品读课文相关语言文字,从王大伯和“我”身上感悟获取学问的途径,从而由人及己,提升学生智慧。

  第三课时:

  (1)拓展阅读《果树为什么要剪枝》《剪枝方法的运用》《为什么树枝插到地里就能活》等相关文章,进一步建构丰富对学问的感悟与认识。

  (2)完成相关练习。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课前小预习:

  1、认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文中不明白的词语可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先试着想一想。(说明:①课文一般要求读了三遍后再开始学生字词。②学习生字时,先读准字音,然后用自己最好的方法记住生字,最后在文中给生字找到“好朋友”。③读一读划出的词语,对不懂的词语可联系上下文的句子想一想来理解,或者也可以通过的方法来理解,但查完字典后还得放到句子中想一想它的意思。)

  2、读了课文,你有哪些小问号产生,请在文中做好标记;若有重大发现,也记录下来。

  一、揭题质疑

  (板书课题:剪枝的学问)

  同学们,初读课题时,你情不自禁地会产生哪些问题?(什么是剪枝?谁要知道剪枝中的学问?为什么要剪枝?剪枝里含有哪些学问?知道了剪枝中的学问又有什么用?……)

  二、初步检测对课文主要内容的预习情况,确定研究主题

  1、小组讨论交流。

  那通过预习后,哪些问题你们已经解决了,哪些还需要今天大家一起来讨论讨论的?现在请小组内的同学一起交流,待会汇报你们的`学习情况。(说明:小组交流讨论时,应完全由小组长负责,让小组内的同学把自己的想法先一个一个都说出来,然后组长要和小组内的成员一起把所有的回答都归纳起来,最后分好工,确定好汇报形式。老师应一组一组地听他们的讨论,给予帮助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汇报。

  ⑴汇报形式由小组自定,可集体汇报,可选代表汇报。

  ⑵汇报要点:首先要把他们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说给大家听,然后把他们不确定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同样讲述出来。

  3、组织补充或发表不同意见。

  这组同学的汇报听清楚了吗?对他们的汇报你有何看法?(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前一组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对同一处的发言可集中说,以免遭成课堂中你说你的,他说他的,很散)

  4、提炼本课的研究主题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讨论,我发现你们对“什么是剪枝?谁要知道剪枝中的学问?”这两个问题已读明白了;“为什么要剪枝?”这个问题不太确定;“剪枝里含有哪些学问?知道了剪枝中的学问又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似乎有些明白,但不知道怎么说,对不对啊?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就要把这些问题都弄明白了,好不好?

  三、检测课文朗读与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1、小组同学交流预习情况。

  说明:一般是先读课后的生字,说一说难记的字、容易错的字以及多音字等;然后读课文,遇到不流利或难读的段落要求多读几遍;接着可说一说对一些词语的理解(不需很刻意地都在这儿说,有些词语的理解可结合在后面的语言感悟中说);最后说一说自己产生的问题和自己的发现。

  2、小组汇报。

  说明:汇报形式可采用一个小组集体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3、老师对预习情况进行小结。

  四、讨论话题: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2、划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想一想。

  3、小组内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

  4、指名汇报。

  5、师小结:噢,现在我明白了,原来王大伯剪掉的是不会结桃,只会抢别人养分的枝条,(板书:剪掉)剪掉了他们,来年可结出更多更大的桃子。(板书:更多更大)

  五、作业布置。

  完成习字册上的自字、词语的书写。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课前预习:想想剪枝中蕴含了哪些学问?

  【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感悟等学习空间,他们才有可能在获得主动学习的积极情感,才能让他们在不断自我建构中获得学习自信,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更多的学习中去。】

  一、复习旧知

  今天这堂课,继续学习26剪枝的学问。(读题)

  1、回忆课文内容。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王大伯剪枝的原因是:(指名说)——有些枝条虽然长得粗壮,但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

  2、引读课文第四、五段。

  那么,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事实是不是像王大伯说的那样呢?打开课本找找,什么地方告诉我们了?谁能把相关内容读给大家听。

  预设⑴(读出最后一段的相关语句)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这些语句,把“我”的惊喜读出来。

  ⑵(读出课文的第四段)追问:为什么这儿也是啊?(让学生说说原因)

  【生本的课堂中,并不是让学生来随心所欲地说,同样应有提升,应有引导。像文中的第四自然段,表面看是在写“到了春天,桃园开满了桃花,引来了很多的蜜蜂。”它并没有直接在写桃子获得丰收,但正是有了这么多桃花,有了这么多蜜蜂传播花粉,才会有后面的丰收。老师这时的追问,既是一种引导,又是思维深入思维的催化剂。】

  二、讨论话题:剪枝中蕴含了哪些学问呢?

  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又惊又喜,觉得王大伯去年的那番话说得有道理,也从中获得了学问,那剪枝中到底蕴含了哪些丰富的学问呢?想知道吗?读读有关王大伯的话,小小组讨论讨论。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老师可相应板书:减少→增加 或 剪枝→丰收)

  预设:

  1、从王大伯的话中,我们知道了剪去一些枝条,是为了让营养保留下来,可以供给一些有用的枝条。

  2、可以使来年的桃子长得又多又大。 (剪枝——丰收)

  3、去掉不重要的,留下重要的。

  师结:减少一些枝条是为了增加桃子的产量。板书:减少—增加

  (若出现学生思维不开阔的现象)

  师启发:剪枝中蕴含的学问仅仅只有刚才同学们说的桃树枝条剪掉一些,桃子会长得又多又大吗?想想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剪枝这样的例子。

  生谈。

  预设:1、我们有些爸爸妈妈给我们报很多兴趣组,想让我们样样都学得很出色,可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其实去掉一些,少学一些,反而学得更好。(对,舍弃一些,会得到更多。)

  2、树木到了春天,人们会给他们修剪一些枝条……

  (是的,去掉一些长得更好)

  3、老师给我们布置抄写作业,只让我们抄一两遍,没让我们抄几十遍,少抄让我们写得更专心,记得更牢。

  4、原来我们一个小组6人,现在老师帮我每组减少两人,这样可以让小组内每人都有充分交流的机会。

  【这一板块的学习,是把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步,要让他们知道剪枝中的学问不仅仅告诉我们剪掉一些枝条可以获得丰收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去思索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从而明白有时舍弃一些是为了获得更多,减少一些是为了增加,懂得放弃才会有收获等的道理。在孩子的相互讨论、交流、辩论中,他们对身边类似的事都有了自己正确的理解和处理的方式。这些道理的获得,因来自于他们自己,所以孩子特别容易接受;因能畅所欲言,所以他们不仅能看到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能反思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这样的效果只有在这样开放的课堂上才能见到。】

  三、依托语言文字,讨论从文中人物身上感悟到的“学问”。

  同学们,生活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处处有学问,怎样才能和学问交朋友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细细读读,联系文中王大伯和我的表现谈谈你的看法。也可以结合其他例子谈。

  先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汇报;

  师小结:这一组同学有从王大伯身上受到启发的,也有从我身上受到了启发的,其他同学可进一步充或谈他们没有说到的。

  预设:

  远近闻名、种桃能手、总是——说明王大伯在种桃方面肯花心思,很努力,因此学问是和努力、用心的人交朋友。

  咔嚓咔嚓、充满信心——说明王大伯技术熟练/说明王大伯很勤劳,一直剪的。(多实践才能有丰富经验。)

  抚摸——王大伯很爱种桃树,把桃树当成自己的小孩那般疼爱,可见他很爱他的种桃工作。(只有爱上自己的工作,才能出成效)

  从“我”身上又有何启迪?

  满杯好奇——一脸疑惑——半信半疑——又惊又喜

  1、 有了问题会主动地询问。(学问学问,问了才能学到东西,学问肯定愿意和这样的同学成朋友。

  2、 只见……我着急地问。可见我很注意观察,(能留意观察的人,获得的学问一定会很多。)

  3、 将信将疑,可见我不盲从,会思考。(会思考的人能获得大学问。)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提炼出相应词语,让孩子自己板书在黑板上。

  如:实践、努力、好问、思考、会观察……

  【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这个课文去领略更广阔的世界。课文不是教学的全部与终结,它应开启和贯通学生的课前阅读和课后拓展,它应唤醒和连接学生的已有经验、当前思考,它是学生语言实践、锤炼思维、锤炼倾听与表达的载体或凭借。因而我们的教学提出“起于课文但决不止于课文,品读文本但决不迷恋和深陷文本”。这就告诉我们,生本教育并不是让学生泛泛而谈,而是得引导他们去关注语言文字,该如何关注?像上面的板块中,是“怎样才能和学问交朋友呢?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细细读读,联系文中王大伯和我的表现谈谈你的看法。”这个问题,给了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并引着学生去品读语言,从而获得各自的感悟和思维、智慧的提升。】

  四、作业

  动手做一张小书签,把今天你感悟到的话写在上面,送给你的同学、朋友,让你的勉励能一直伴随着他们,激励着他们。

5、公开课《剪枝的学问》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哲理,并融会贯通领会生活中的许多小事例中蕴涵哲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见过种果树的人要给果树剪枝吗?知道为什么要剪枝吗?(学生自由发言)

  2、其实,剪枝有很多的学问。今天我们来学习《剪枝的学问》一课,来看看剪枝有哪些学问。(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不理解的词语下作个记号,并尝试理解它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检查词语朗读情况:指名读、齐读等。

  (2)交流词语理解情况。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比比谁读得最棒?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好长句子,纠正字音。

  5、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6、交流: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三次进园看到的景象不同;初步了解剪枝的学问。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分析字形,并说说记忆的方法。

  2、指导学生描红、仿影、临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剪枝的学问》。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一共几次进桃园?各在什么季节?(“我”一共三次进桃园,分别在“冬季”、“春天”、“夏天”)

  二、了解“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三次进桃园,心情各有不同,请找出课文中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并把整个句子好好读读。

  2、学生汇报交流:

  (1)第一次比较复杂,课文中哪些词语表示“我”的心情?(板书: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2)第二次进桃园呢?(盼望)如果我们也跟上面一致,该在“盼望”前边加上一个什么词?(板书:热切盼望)

  (4)我第三次进讨园呢?(板书:又惊又喜)

  三、了解“我”心理变化的原因:

  1、小作者对什么“满怀好奇”,又是什么令他“一脸疑惑”,他起初是“将信将疑”,可最终却“又惊又喜”,为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一画,等下我们来交流。

  2、学生交流:

  第一次:“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1)“我”进桃园为什么好奇呢?结合词语理解“远近闻名”

  (2)还能从哪里也能看出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

  (3)、把这一段的意思说给大家听听。

  (4)“我”满怀好奇地进入桃园,为什么转眼间“一脸疑惑”了呢?谁来做一做“一脸疑惑”的样子?请学生表演,帮助理解词义。

  (5)指导朗读。谁来把“我”的一脸疑惑读出来?试一试,读出来。(齐读)

  (6)对于“我”的一脸疑惑,着急发问:王大伯是怎么做的?(王大伯给我讲了剪枝的学问)

  (7)出示王大伯的话,指导理解:从王大伯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剪掉了什么样的枝条?为什么剪掉它?

  (8)体会“疯长”的意思。思考:枝条疯长了会有什么后果?这些粗壮的枝条该不该剪?

  (9)王大伯的话有几层意思?一点一点来描述。

  (10)再读王大伯的话,体会我的“将信将疑”。

  (11)练习朗读王大伯的话,要让我们听了之后都相信你剪枝剪得有学问。

  第二次:“热切盼望、”。

  (1)学生朗读段落,并思考:第二次进桃园,我的怀疑还存在吗?“我”看到了什么?

  (2)小组朗读,其余思考、想象:听了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听朗读,交流、评议)

  第三次:“又惊又喜”

  (1)当“我”第三次走进桃园时,看到王大伯的桃园有什么特色?(提示:桃子又多又大,桃园丰收了)借此理解“又惊又喜”。问:“惊”什么?“喜”什么?

  (2)思考、与小组讨论交流:这时我对王大伯剪掉疯长的枝条的做法还将信将疑吗?得出结论:看来王大伯剪枝剪得确实有道理啊!

  3、小结:通过理解,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吗?用自己或书上的话来说一说。(“减少”是为了“增加”;去“伪”存“真”,去“杂”存“精”;有所失也会有所得……)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1、你能举一些生活学习中常见的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例子吗?(指名举例)

  2、积累:兵不在多,而在精。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五、拓展作业

  在我们生活中你还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物中隐含着这样的道理?请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做到资源的共享。

  板书设计: 剪枝的学问

  剪枝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花开 热切盼望

  结桃 又惊又喜

  教学反思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王大伯剪枝并了解到剪枝的原因,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减少”是为了“增加”,减去又粗又壮的枝条是为了剩下的枝条能更好的吸收营养,更好的生长;也告诉了我们: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这篇课文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蕴藉,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在教学过程中,我在揭示课题后,就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我”的心理变化来进行探究性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通过边读边想,主要让学生明白: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重点理解王大伯的话,同时还要从王大伯的剪枝动作中体会他确实是种桃能手。这一部分学完之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次体会种桃能手王大伯话中所蕴涵的道理。第四自然段不是重点,也非难点,但写得很美,于是我就让学生用多读练背。学习第五自然段,我先让学生通过默读、朗读等形式体会桃子丰收的景象。最后一句话与王大伯剪枝时说的话遥相呼应,进一步印证了王大伯所说的话有道理。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剪枝里的学问可真大呀!在课文教学之后,告诉学生:我们要随时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学习,多学多问,向一切有经验的人学习。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让孩子体验了心理变化的过程,怎么样是满怀好奇?又怎么样是一脸疑惑?怎么样是将信将疑?怎么样是又惊又喜?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一心理变化的感觉,在课堂最后,进行了拓展思考的练习,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文中“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6、《剪枝的学问》的教学反思

  课文记叙了“我”在桃园里和王大伯之间的一段事情,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充满了哲理,充满了知识。我们必须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学习。但是剪枝对于我们这些城市的孩子来说非常的陌生,因此,为了上好这节课,一开课,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主阅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生生、师生的交流互动中探究。我让学生找出表示我心情的变化的词语,然后通过“我看到(听到),--------(心理),于是——。”这一句型,让学生理清整个文章的脉络,感受到作者心情的`一种变化。学生很快找到“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这4个词语,并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情,为读好前后文打下基础。

  接着,在精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朗读、品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体验,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促进学生在回味品析中领悟到课文内容中蕴含的道理;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发现和探索,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最后我引导学生去思考,除了书上的以外,还有哪些学问是课文外的,但是也非常重要。学生议论纷纷,找到“怎么区别枝条,如何剪”等系列问题,开阔了思维。

7、《剪枝的学问》教学反思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王大伯剪枝并了解到剪枝的原因,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减少是为了增加,减去又粗又壮的枝条是为了剩下的枝条能更好的吸收营养,更好的生长;也告诉了我们: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在这篇课文里,值得学生去品味、去思考的词语、句子太多了,如:远近闻名、挥舞、疯长、王大伯抚摸着那些留下的枝条可以让学生发展思维进行说话训练的地方也有几处:文中的我满怀好奇,如果是你,此时王大伯就在你面前,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看着满树的桃花,我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看到一个个光鲜红润的大桃子,我又想对王大伯说些什么呢?细品课文,贯穿全文的主线也可总结出几条:我的心理变化;时间、季节转换的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三进桃园的所见所想。我在教学中,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的,紧紧扣住课文中的四个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利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在朗读中感悟,利用三对关联词展开说话训练,同时突破教学难点,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最后我引导学生去思考,在平常的生活中,哪些例子可以说明减少是为了增加。学生议论纷纷,找到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在教完这一篇文章后,我深深地体会到,减少是为了增加是剪枝的学问,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教学的学问。只有善于捕捉和选取了一个阅读中心话题的,才能在阅读教学时游刃有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减少是为了增加。只有这样才能花繁叶茂,硕果累累。

8、《剪枝的学问》教学反思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记叙文,课文记叙了“我”在桃园里和王大伯之间的一段佳话,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充满了哲理,充满了知识。我们必须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学习。

  虽然班里的孩子是生活在农村,但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个个十指不沾泥,课前问了几个孩子,都不知道什么是剪枝,对于他们来说剪枝这门学问非常的陌生,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决定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理,和作者一起去感受每一次的心情,从而得出剪枝的学问所在。

  在精读课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朗读、品析,体会作者心情变化。促进学生在回味品析中领悟到课文内容中蕴含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发现和探索,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水平、生活经验都不足,所以在头脑中并不是很具体的。学完课文后,我又联系实际介绍了一些,让学生加深印象,从生产劳动到学习生活中的小事,我想学生一定能理解得相对透彻一些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