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教案一等奖
1、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一、感悟全文:
1、读课题:《半截蜡烛》。预习了课文,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导:简炼地概括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或含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人沉着地和德国军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护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
2、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交流中:
(1)教师相机板书:一吹二端、外静内急
(2)外静内急
外静内急,这不仅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人跟三个德国军官的斗争方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整个法国人民的一种特有的斗争方式。
外静内急,着急什么?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导:秘密就会暴露,这是一份绝密的情报,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法国的战局;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这是一个情报的中转站,一旦破坏,来送情报的、来取情报的,会牺牲多少法国人啊!要知道,德国鬼子比当年的日本鬼子还要凶残百倍,他们杀人如麻。总之万一之下,后果不堪设想。同学们,情况万分危急。]
3、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
交流中:
1、你最佩服谁?还有哪些同学佩服(伯诺德夫人、杰奎琳、杰克)?你们觉得这家人怎么样?
2、板书: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
3、师要追问、生疑。引导孩子再读。
4、小结:听了同学讲的,老师也想讲一讲我的想法,伯诺德夫人一家人那种爱国的精神,那种在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镇静确实令人敬佩,同学都讲得十分精彩。不过徐老师想提醒大家一句,伯诺德夫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是她,第一个意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是她,在两个孩子吓得脸色苍白的情况下能急中生智,想出了换灯吹蜡烛的办法;也正是她,稳定了两个孩子的情绪,使杰克和杰奎琳能在要紧关头想出两个端的办法。
二、续编故事:
1、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2、出现两一种情况,被中尉发现;没有。辩论。
3、如果被发现会出现什么情景?如果没有被发现又会出现什么情景?
4、交流、补充、点拨。
5、总结: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三、作业:
1、将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2、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比一比谁问的问题最有价值。
附:
1、介绍二次大战:
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全球60%的国家参战)、伤亡最重(5000万死亡)、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2、介绍《马赛曲》
前进,前进,祖国的儿郎,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我们祖国鲜血遍地,你可知道那凶狠的敌兵到处在残杀人民!他们从你的怀抱里杀死你的妻子和儿女。公民们,武装起来!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2、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五》教案设计三年级,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熟读生字词,学习偏旁“厂”“穴”。
2、理解各种表现笑的词语之间的区别。
3、能根据不同的语境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
4、熟读并背诵《弟子规》节选部分,培养学生热爱经典文化的情感。
5、培养热爱阅读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两字词语。
2、能根据不同语境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
3、初步学习《弟子规》,理解意思,熟读并背诵,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1、出示生字卡,老师领读,学生跟读,开火车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出示生词,学生自由读生词。同桌之间相互检查、正音。
3、分两组出示生字卡,请同学们找找这些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相同的偏旁“厂”和“穴”)
4、课件出示古代汉字及相应图片,教师讲解“厂”和“穴”所表示的含义以及
二、词语积累
(一)笑得不一样
1、播放剪辑视频。教师:这些都是不同的笑,场合不同时笑的方式和程度也不一样。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些笑都叫什么名字吧!
2、出示9个关于笑的词语,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3、理解词意。理解每一种笑是什么样的。(播放视频,一边放一边讲解,一一对应)
4、读一读。教师读词语,全班学生来演一演,看谁反应最快,演得最像。
(二)我的发现
1、出示6个词语,学生自由朗读词语。
2、教师:“寻找”这个词中的“寻”是找的意思,“找”也是找的意思,那么“寻”和“找”是同义词,它们组成的词“寻找”的意思和它们差不多。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指导:两个意思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词的意思也与它们差不多)
3、举例,验证猜想。观察剩下5个词语,验证这个规律。
4、小结:我们学过这种类型的词语还有很多,两个字表示同一个意思,那么它们组成的词也和它们意思差不多,掌握了这个规律,更加有利于我们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2、请写出几个描写笑的词语。
微笑
三、句子朗读
1、出示3句带加点字的句子,指名读句子。
2、加点的部分,应该怎样读出相应的语气呢?(怎样读好加点部分)
教师指导:“连蹦带跳”读出欢快、兴奋,声音洪亮,语速较快,可带动作读;
“难为情”读出勉强、愧疚的感觉,声音低,语速慢;
“和颜悦色”读出和蔼、平易近人的感觉。
3、指导读句子。分小组比赛读,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弟子规》
1、播放《弟子规》朗读视频,初步感受《弟子规》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教师简单介绍《弟子规》。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本69页《弟子规》节选,把不理解、不会读的地方画出来。
4、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比赛朗读。
5、教师讲解《弟子规》的内容。
6、学生自由背诵《弟子规》。全班齐背《弟子规》。
二、我爱阅读
1、学生自由读故事,读完思考:这个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分段指名读。
3、小组讨论这个短文的故事内容,主要任务、事件有哪些。
4、分角色朗读短文。分四个角色:老奶奶、大儿子、小儿子、老爷爷
3、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教案一等奖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
教学目标
1.演一演课本剧,学习课文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
2.进一步学习、了解名著,激发学生热爱读名著的'、兴趣。
3.热爱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
教学过程
一、交流
1.你喜欢本组的哪一篇课文或者课文中的哪一个片段。
2.小组商量,要演一部课本剧,你们小组选择哪一篇课文或者哪一个片段。
二、出谋划策,设计剧本
1.所选的课文或片段中,有哪些人物?
2.怎样把叙述语言改变成人物的对话?
3.表演时可以加上哪些表情或动作?
4.需要设计怎样的服装、道具、背景音乐等?
5.怎样上下场?
三、编写剧本,照本排练
1.选出代表编写剧本,划定角色。
2.排练
3.请同学、老师、家长等提出意见,选择性修改。
四、班级演出
1.班级表演,评出奖项若干(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剧本奖、最佳音乐奖……)
第二课时(习作缩写训练)
写作要求
把《草船借箭》或《金色的鱼钩》这两篇课文进行缩写。要求内容要完整,重点要突出,语言要简练。字数不要超过四百字。
写作指导
1.仔细阅读原文,想想文章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把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内容筛选出来,进行缩写,重要的内容可以多说,次要的内容要一笔带过。
3.语句要通顺,上下文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明要求。
1.今天我们进行一次缩写作文的练习,请同学阅读习作要求。
2.指名说一说缩写的要求。
①内容要完整,重点要突出。
②语言要简练。
二、指导方法。
怎样缩写呢?讨论后板书:
三、读例文,对比了解缩写的特点。
1.读《景阳冈》原文。
2.读缩写后的《景阳冈》,对比缩写后的文章有什么区别。
四、读课文,分主次。
1.《草船借箭》和《金色的鱼钩》这两课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读课文,然后说一说。
2.讨论:主要内容。
次要内容:其他介绍
五、尝试缩写几个自然段。
1.如缩写第一自然段。
①把重点内容画上线。
②概括练习。
2.试着缩写第二自然段。缩写后评议。
3.有的自然段内容可完全舍去。
六、尝试缩写全文,不要超过400字。
七、评议。
4、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教案一等奖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后,能与同学就文中的人物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学会在阅读后进行总结、反思。
2、积累八条谚语,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谚语。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制作阅读表格。
2、引导学生阅读本组课文的原著及我国的其他古典名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我们在阅读本组课文的过程中结识了不少人物,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说说你的理由。
(1)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小组派代表发言。
(3)评价
2、从文中选取两三个人物,加以比较,说说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1)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讨论。
(3)举行小小辩论会,对同一人物不同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说中评,在评中议,在议中辩,在辩中思,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日后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读了原著后,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4、拓展:你还读了哪些中国名著,向大家介绍,同时谈谈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及困惑。如《红楼梦》等
(1)完成下列表格。
题目
读后收获
人物
性格、特点
个人见解
课内阅读
5、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教案一等奖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后,能与同学就文中的人物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学会在阅读后进行总结、反思。
2.积累八条谚语,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谚语。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制作阅读表格。
2.引导学生阅读本组课文的原著及我国的其他古典名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我们在阅读本组课文的过程中结识了不少人物,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说说你的'理由。
(1)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小组派代表发言。
(3)评价
2.从文中选取两三个人物,加以比较,说说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1)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讨论。
(3)举行小小辩论会,对同一人物不同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说中评,在评中议,在议中辩,在辩中思,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日后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读了原著后,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4.拓展:你还读了哪些中国名著,向大家介绍,同时谈谈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及困惑。如《红楼梦》等……
(1)完成下列表格。
题目 | 读后收获 | 人物 | 性格、特点 | 个人见解 | |
课内 阅读 | |||||
原著 | |||||
课外 阅读 | |||||
(2)师生共同评议。
第二课时
一、教学“日积月累”
1.教师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学过的歇后语有很多,谈谈你对歇后语的了解(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共同创作的口头广为流传的固定语句,是带有讽劝性、警诫性、经验性和哲理性的语言结晶。有人生哲理、道德修养、时政世态、天文地理……)
现在老师一说出上半句时,请大家马上说出下半句。
小葱拌豆腐──
电杆上插鸡毛──
猪八戒照镜子──
……
2.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八条歇后语。
3.出示文中的歇后语,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4.自读自悟,说一说自己对这些歇后语的理解,说错的地方,其他同学帮助纠正。
5.练习背诵。可采用多种方法,多层次的诵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记住了这八条歇后语。
(1)指名读。
(2)同桌对读。
(3)小组比赛读。
(4)师生对读。
全班一齐背诵。
6.拓展
(1)关于歇后语,你还积累了哪些?
(2)用文中的歇后语进行说话训练。
(3)回家每个人再收集几条歇后语。
二、教学课外书屋
1.《西游记》是一部体现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古代神话小说,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对认识书中的唐僧师徒四人。那么他们各有怎样的特点,老师希望你们去阅读《西游记》原著,相信书中神奇的故事一定会让你着迷,那扑朔迷离的神话世界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2.布置课外阅读,阅读《西游记》原著。
6、五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的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课文生动记叙了二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法国女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门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文章故事情节性强,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要积极创设情境,通过反复、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的斗争中感受人物品质,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中丰富人物形象。
导入课文后,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请同学们细细读读文章的3至7自然段,看看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如何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的?其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以这个问题作为突破口,展开重点部分的教学。在交流时,引导学生通过文中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勇敢机智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德国军官的蛮横、凶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换位创设学习情境: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杰克或杰奎琳),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然后通过角色朗读,加深体验。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想要抓住两条线,即蜡烛的变化和人物心理的'变化。教学完重点部分,再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明知传递情报的工作如此危险,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还要义不容辞地参加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一家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同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
7、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除法》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对于三道例题的解决学生们显得驾轻就熟,接下来的对比分析一个人的力量显得有点薄弱,毕竟学生的差异性是存在,我们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同时要让学生有最大的发展,如果教师和学生一个人一个人的交流效率太低,怎么办呢?我想到了我的小组学习研究,如果让学生在小组中群策群力,集中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上应该是比较好的策略。于是,我把这个环节设计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三道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采取画表格的形式由一个学生展示,也可以让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一起展示。要求提出后学生们很快地进入自己小组的研究中。我则一个小组一个小组的观察、偶尔交流几句。大约6分钟后,我们开始交流,实录如下:
师:怎么样?发现什么了?
学生1:发现它们的数量没有变化,鸭12只,鹅4只,鹅是鸭1/3
学生2补充:线段图的结构都一样
师:线段图表示的是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线段图结构没有变化,其实是什么没有变啊?
生1:数量关系没有变,都是鸭的只数×1/3=鹅的只数,三道题目中都有这个数量关系。
生3:单位“1”的量也没有变化,都是鸭的只数,第一道题目从问题中找,其他两道题目从条件中找。
师:这三道题目中相同点找得很好,谁来谈谈不一样的地方
生4:问题都不一样。
生5(着急):条件也发生了变化,解答方法就不一样了。
生3:单位“1”的量,在第一道和第二道题目中是已知的,在第三道题目中是未知的,列出等量关系式后,可以用方程解答。
师:真是细心的孩子,利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等量关系式后,发现单位一的量是未知的就可以用方程解答了。
师:谁还想说?
生6:我认为解题的时候找好单位一的量,然后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认真解答题目,做完后好好检查。
师带头鼓掌。
师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发言的孩子是各个不同小组的,小组同学把自己小组找到的东西综合到一起,利用表格的形式展示,特别是等量关系式的运用,我没有提示,使学生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发现的,可以说是这一环节上的一个创新。但是这个环节也存在问题,我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利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可是有几个孩子对这个活动很漠视,一些孩子发言积极,但是不知道让其他人发言,小组的组织性还很差,需要进一步规范
8、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除法》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一至六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内容。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教师们的重视,特别是到了六年级要学习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它是小学毕业考试的必考内容。一些老教师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这些方法看似行之有效,在一定意义上也为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帮助。但长此以往,学生便走上了生搬硬套的模式,许多同学在并不理解题意的情况下,也能做对应用题。然而在这种教学方法指导下获得的知识是僵化的,许多学生虽然会熟练的解答应用题,但却不会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原因在于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是以标准形式的应用题出现,在这里找不到“是、占、比、相当于”,也就找不到标准量,学生因此无从下手。
而我教学时,所说的话并不多,除了“谁能说出这一题的数量关系式?”“谁会解答?”“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说说看”“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等激励和引导以外,教师没有任何过多的讲解,当学生一次听不明白,需要再讲一遍时,我也只是用肢体语言(用手势指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在自己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明白了算理。学生能思考的,我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我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我决不插手。由于我在课堂上适时的“隐”与“引”,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中的例题与“试一试”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我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我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
在巩固练习中,我通过鼓励学生根据条件把数量关系补充完整,看图列式、编题,对同一个问题根据算式补充条件等有效的练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9、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除法》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倒数的意义的教学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的准备,这节课的内容主要包含两部分:
一是倒数的意义,二是求倒数的方法,内容看似简单但是我却把“小事情做出了大文章”.
本节课我从几方面入手:一是创设了恰当的问题情境,使数学研究直逼数学的本质,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虽然和生活联系密切,但数学真正的发展却来源于数学自身。本节课紧紧抓住这一点,先是让学生回忆数的运算的一些非常重要的规律”比如:一个数和1相乘还得原数;一个数和零相乘结果得0;一个数除以它本身结果得多少,让学生明确:在运算中两个数的关系往往有非常稳定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两个数的关系,从数学发展源头入手,单刀直入,直逼数学的内容,让学生体会数学方法的一致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我注重学生的思维推进有效的实现概念的自我建构。在学生观察出教师出示的两个数的关系时,教师适时的抛出问题:在这个概念中你觉得那个词比较关健,引到学生的思维逐步推进,顺利的解决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 “互为倒数”这三者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紧接着通过探究0和1的倒数问题,使学生的思考进一步深刻,从而使学生对倒数的概念完成了真正的意义上的自我建构。
10、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除法》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一个数除以分数是在一个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方法。如何推导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有多种方法。例如:利用商不变规律进行推导;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推导;利用逆运算关系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推导;联系实际问题分析、推导等。
而教材选用的是最后一种,意在结合具体的情景,通过线段图的分析,让学生明白算理。而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习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例子归纳方法,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所以,在第一次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计算两组比较简单的算式,并且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让学生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发现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都相等。然后进行练习,学生学习效果也不错,教学过程一切自然流畅。
清晰地记得去年教学此内容时,下课后,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这个分数的倒数呢?”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反思。是啊!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还没有讲清楚呢?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教学,只是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归纳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相等,也就把计算法则作为一个规定硬性地塞给了孩子,而忽视了算理的教学,这种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翻阅教材,发现教材是通过画线段图让学生来明白算理,注重的算理的教学,忽视猜想、尝试、验证、归纳这种数学思想的渗透。如何让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呢?既能让学生明白算理又让学生渗透这种数学方法呢?
经过仔细反思之后,今年我在教学此内容时,调整了我的教学过程。我在学生猜想、尝试、验证、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后,我抛出了这个问题: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呢?学生思考,讨论。汇报时学生开始大部分围绕因为结果相等来总结。此时我再结合线段图对学生进行算理的教学,大部分同学们恍然大悟,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孩子们高兴地说分数除法的算理也恰恰证明了我们猜想是正确的。
从这节课,使我感悟到,计算教学,最省事的教法就是把计算方法和盘托出,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进行大量的训练。可是这样教学,尽管也能让学生熟练掌握算法,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这也是课程改革理念在计算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11、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除法》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材呈现的直观的情境图: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分饼的情境,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当熟悉,不但生活中有,以前的课本知识中也有,生活、学习的经验体会到和以前分饼的问题有相同之处,都是用饼分给一些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多少个饼的问题,算式是3÷4=?,有直观的情境图帮助学生思考,有学生知道这个算式的结果是3/4块。借机可以让全体学生直观地体会结果不满1时可以用分数表示,直观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和除法教学反思
验证“3÷4是否是3/4块,也就是每人分得是3/4块饼吗”是这堂课的难点,操作能帮助学生理解。方法一是一个饼一个饼地分,将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分得1/4个饼,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将第二、第三个饼也分,每个小朋友还是分得1/4块饼,三次一共分得3个1/4块饼,合起来是3/4块饼;方法二是三个饼叠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每人分得3块的1/4,有3个1/4块饼,即3/4块。操作、图像都是直观的不同手段和形式,同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3/4块饼”得到的过程,形成丰富、准确的表象。
观察等式3÷4=3/4、3÷5=3/5可以发现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有了板书的直观支撑,学生很容易知道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有了板书的直观支撑,学生很容易知道除法与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四则运算之一,而分数是一种数,相对于自然数、小数而言的另外一种形式的数。在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沟通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形成相应的技能。如,先将被除数改写成分子,后将除数改写成分母来的比较简单,且不容易出错等等。板书是可以一直留在学生视线中的直观媒体,便于学生反复观察、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结论。
情境图、动手操作、直观演示、板书这些形式和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试一试”是让学生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题目:7分米=( )/ ( )米 23分=( )/ ( )。学生交流中有两种思路,一是运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问题的,把1米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10份,7分米是这样的7份,所以7分米=7/ 10米;二是低级单位换算成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和除法教学反思高级单位时,用除以进率的方法解决问题,即7÷10=7/10(米)。运用分数的意义和规律准确完成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在思考时是离不开直观的支撑的。直观是学生理解的基础,直观是沟通知识的桥梁。
12、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除法》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分数除法
例1:每盒水果糖重100g,那么3盒有多重?
100×3=300(g)
3盒水果糖重300g,那么每盒有多重?
300÷3=100(g)
300g水果糖,每盒重100g,可以装几盒?
300÷ 100=3(盒)
归纳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例2 :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5÷2
方法一: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5,也就是2/5。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2/5=2/5
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5×1/2=2/5
归纳总结: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结果最简。除号要变成乘号)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并且这一节课的学习将要为后面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分数除法和比的初步知识。
主要内容包括:分数除法的意义与计算;解决问题;比的意义与基本性质等。本单元的内容和学生前面学习的很多知识具有比较直接的联系。如分数除法,除了与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及其应用有联系外,还与整数除法的意义,以及解方程的技能有关。而比的初步知识,则要用到分数和除法的一些基础知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基本上完成了分数加、减、乘、除的学习任务,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分数的四则运算;另一方面又开始了比的初步知识的系统学习,为后面学习百分数和比例提供了基础。两方面的收获,都将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对分数除法的意义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展开类比思维,以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实际上,这也是本单元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数形结合,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讨论、交流,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出算法,进而掌握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