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六年级《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2023-07-04 17:27:11

  小学六年级《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小学六年级《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1、小学六年级《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说话训练。

  (3)通过合作学习,根据课文描写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和兄妹手足情深。

  (2) 感受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以及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激起学生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教学重点

  体会《月光曲》的旋律、内容,以及体会贝多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灵感。

  教学难点

  理清《月光曲》的内容、旋律与兄妹联想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美妙的乐曲声中,我们开始今天的课堂。现在大家听到的就是──(生: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钢琴曲《月光曲》)。这么美妙的乐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美丽传说。

  二、整体感知

  打开课本,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第二部分(2~10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也可以是感受最深的地方。

  1、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

  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用一句话简单说说理由。

  三、直奔中心,感受《月光曲》

  那么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一个插图,能找找是哪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吗?(生:第八自然段)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贝多芬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我们就来读第8自然段。(学生齐读)闭上眼睛想象:此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想象,描述此景)师提示:可以是小屋里是什么情景?可以是屋子里的人物形象。

  (如:月光照射下,茅屋显得低矮而破旧,屋内的摆设更显得寒伧,烛光是微弱的,钢琴是陈旧的,但茅屋里却洋溢着和谐而祥乐的气氛。这里充满了人间真情。)

  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她只能用心静静地聆听着贝多芬的琴声。我们跟随兄妹俩也来听一听。(音乐起)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你听懂了什么?

  贝多芬的琴声给兄妹俩带来了什么?他们感受到什么?请你先自学再找个合作伙伴学习第九自然段,思考:

  1、划划表现音乐内容的句子。

  2、说说音乐向我们展示了哪几幅画面?

  3、想想音乐的旋律应该怎么样?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心情?

  (1) 自主合作学习。

  (2)交流:

  师生交流找出如下三个画面:

  画面一: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画面二: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画面三:

  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学生任选一幅挑出来重点读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逐幅交流。)

  随机出示课件里的三个画面,配乐欣赏。

  讨论音乐旋律变化。

  (由轻柔到强烈,由缓慢到快速。)

  指导感情朗读文段。

  4、小结:

  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边,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让我们结合联想再次欣赏这首乐曲。

  这是多么令人陶醉的乐曲,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呢?从哪儿看出?

  5、指点:

  眼睛睁得大大的,它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这首令兄妹俩如此陶醉的曲子,是本来写好的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即兴创作。)

  四、自主探究《月光曲》的创作历程

  是什么能使贝多芬即兴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还跟什么有关?他和盲姑娘的巧遇是分不开的。接下来我们来了解贝多芬和盲姑娘的认识过程。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自由读2~7自然段。

  思考:

  1、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散步的?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他会想些什么?

  2、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看出了什么?贝多芬听了谈话,会想些什么?

  3、当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怎么说,说明她是一个怎样的姑娘?

  (要求:抓住关键句子,细细品位。)

  五、自学后交流

  1、莱茵河边,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当时他的心情怎样?

  (心情平静而悠闲。)

  断断续续什么意思,说明什么?贝多芬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这些内容用音乐来表现该是怎样的节奏?

  (轻柔而舒缓 。)

  2、(出示第三自然段。)

  男女声对读。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随便说说。)

  盲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

  贝多芬听了会想些什么?他心情怎样?

  (感动。)

  如果这时反映在曲调中该是怎样的节奏?

  (轻快有力。)

  3、(出示第六自然段。)

  于是贝多芬推门进去,为姑娘弹了一曲,盲姑娘听后怎么说?

  (生读。)

  从盲姑娘的话中说明她是一个怎样的姑娘?

  (爱音乐,懂音乐。)

  指导读。

  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以后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

  (激动,再弹一曲。)

  这种心情反映在曲调中又该是怎样的节奏?

  (琴声激越,节奏加快,充满力量,奔腾壮阔。)

  六、总结

  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更加明白,原来《月光曲》正是贝多芬当晚情感的真实写照,现在你对《月光曲》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指名说说。

  贝多芬曾经说过:我的音乐应当只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是啊,他在莱茵河边的小路上散步,遇到了知音,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才会创作出这首经久不衰的名作《月光曲》,就让我们各自带着对乐曲的理解,再次聆听《月光曲》,相信你一定会有更深的感悟!

2、小学六年级《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设计理念】

  新课程注重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月光曲》一文,从写作手法及文本内容都比较适合作为研究性阅读的材料;最重要的是本文文字含蓄、优美,蕴含浓浓的人文情感因素,借助联想深入阅读,让学生体验文本情感,从而抒发自我情感,升华情感。旨在造就一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的语文课。

  【设计特色】 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借助联想,感悟情意。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 课题联想,启动情感 蕴含阅读方法

  揭题:月光曲

  出示课件呈现美丽的月夜图,启发描写月光的词语后。教师动情的引导联想:同学们,当皎洁的月光撒向大自然的每一片树叶时,当柔和的月光撒向平静的湖面时,当如水的月光撒向我们每一个人的脸,大地似乎披上了一层银纱似的外衣。在这样的环境下,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让我们带着美的感受来读读这首曲子吧!

  (利用学生平时阅读的理解、感受图片、教师语言引导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 整体感知,交流感悟 展示阅读所得

  1.初步感受文字的优美。让学生通过第一次读理解课文大致意思,并找出自己喜欢或感动的词语、句子。读完简单交流。如贝多芬是谁?最后为什么飞奔回客店,记录下月光曲等。

  2.大致了解之后教师引入:运用好联想,我们经常能读出很多文字背后的含义和情感。带着联想,请同学们好好地再读一读课文,特别是你找到部分多读几遍。同时边读边思考,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才是最好的阅读。教师随机指点。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这是故事的起因,通过幽静、断断续续理解贝多芬的心情是平静的,听到有人正不熟练地弹奏自己的曲子时,贝多芬产生好奇)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姑娘想听音乐会,只是因为穷买不起入场券,哥哥心里拿过,妹妹体谅哥哥,劝慰哥哥,所以才这样说的。)

  (3)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盲姑娘通过纯熟的琴声判断出了他是贝多芬,说明她很爱音乐,同时又很懂音乐。)

  (4)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说明了兄妹俩被美妙的音乐陶醉了。)

  三、 潜心会文,品读感悟 感受阅读的乐趣

  1.交流之后提出问题,师:你们读懂了很多,回答的也很精彩,这就是学习。但这还不够,学习还得能提出疑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如:为什么贝多芬弹完一首还要再弹一首?

  为什么盲姑娘问贝多芬时,贝多芬没有回答?

  为什么姑娘要连忙站起来让座等。

  2.同学们,老师和你们一样,在备课时,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以前我看描写音乐的文章,都会说这首曲子多么高亢,多么低沉

  甚至有的还把音乐比喻成莺鸣空谷珠落玉盘等等。可是在这篇课文里,老师却什么都没发现,曲调怎么样?节奏怎么样?(指向第九自然段)

  3.细品第九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九自然段:请同学们和老师一样,合着美妙的音乐读一读。同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月光曲的旋律是怎样的?(有声琅读)

  (2)对有关内容的点拨

  A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这个部分旋律很慢、柔和、平缓。)

  (板书: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B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月亮?大海?

  (板书: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C 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月光怎么样?大海又怎么样?

  (板书: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3)朗读训练,既然海面是这样变化的,你能把三次海面变化读出来吗?

  配上《月光曲》独自练指名读:

  先按变化顺序来朗读(三个学生)各自朗读自己喜欢的变化比较式朗读(两个学生读)

  (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读,反复感受文本的魅力,自然的融入到文本中去。并使学生有话可说!真正传设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的语文课堂)

  (板书:舒缓有力激荡)

  四、 课后质疑 衍生课外学习

  从刚才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月光曲的旋律是通过联想月光和大海的变化体现出来的,动听、优美。兄妹俩完全陶醉其中。

  那么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他的这种激情又是源于何处?

3、小学六年级《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课前谈话:

  1.今天大家很精神,你们觉得今天老师紧张吗?我昨天在家里躺在床上,怎么写睡不着觉,你们知道什么原因吗?

  2.让学生摸老师的心

  3学生介绍自己,老师们一定给你最热烈的掌声。

  班长发言

  我这么想着你们,你们有没有想我,为什么?

  师生交流

  (吉建和老师想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放松,甚至有些试图得到全场听课教师的“……”的味道,但娱乐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殊不知对于我身边的盐城当地的老师来说,已经耳熟能详,您说的每一句话,似乎大家都很清楚,我身边的一位教师就不断地提在你前面说您将要讲的话,呵呵!被人猜透了!)

  同学们你们的表现十分精彩,老师让大家听一段音乐

  一、课前谈话

  1.当你回忆我们学的第一课时,你们会想到什么样的情景吗?(师生交流)

  2.出示文章配图:在这宁静温馨,月光入水的夜晚,母亲给我唱歌曲,讲故事、唱歌谣,讲谜语

  在母亲的陪伴下,作者是多么幸福啊?你们有没有想过长大后的作者做什么职业呢?

  书上是怎样说的?打开书读一读。(你是从这句话提问出来的,你真会思考,我们一起把这一节一起读读)

  学生读(很动听)

  当你读完这句话之后,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

  不着急举手,想一想,想好了请提问?

  学生提问

  想了解孙友田写过哪些作品?(老师喜欢听不同的问题,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母亲为什么在月光下说和唱?

  这些民谣为什么可以让我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请大家自读课文中的歌谣,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在读歌谣的时候,可能还很难把原因和歌谣结合起来想,至少我可能有些困难,把作者引向诗歌的王国,还要结合课文的其他内容来谈呢?读歌谣就是读歌谣。目标要准!)

  学生自读

  二、新授课文

  1.指名读,当他在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

  (1)学生读(大屏幕出示相关的歌谣)

  (2)评评看,会评价也是会读书的表现(师生点评)

  (3)还有谁愿意读读看。

  (4)这两节究竟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指名学生轻轻地读,像什么呢?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指名读,齐读)读这段话还要怎样读?“深情的”母亲唱这些歌谣的时候,为什么要深情呢?你能不能朗读读出母亲的爱?(学生读)还有谁也能像他这样深情地读读呢?(学生读――齐读)

  现在知道怎样读这两首歌谣了吧?我再请刚才那位男生读这两小节。(学生读)这么断的时间,你的'进步这么大,真了不起。

  (5)这歌曲是母亲唱出来的,你们想唱吗?一起来。(老师领唱)

  (老师的确下了不少功夫,准备了这样的音乐。不知道是资料搜集来的,还是特意请音乐老师编谱的,反正很好,很适合学生的口味。)

  (6)有谁有勇气来唱唱这首歌谣?(指名学生唱)

  (这时老师选择一个音色非常出众的学生来唱,我想可能是有所准备的,全场七百多名教师,比这个孩子唱得还好听的人并不多,我倒觉得没有必要让学生唱歌,因为这不是音乐课,这是语文课,如果是为了展示某个学生的音乐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水平哪不如在音乐课上更好一些。也许有老师认为这是精彩的一个部分,我倒恰恰觉得是一个败笔)

  学生唱完,老师很幽默地说:和你握了手,我都不想洗了。

  2.母亲想通过歌谣告诉孩子什么呢?(师生交流)

  (1)生:向往美好的生活

  (2)那第一首歌谣呢?

  (3)妈妈白天非常劳累,但是还要为孩子唱歌,说明什么?她希望什么呢?

  (4)母亲为我吟唱的这些歌谣,像春雨点点滋润了我的心田,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5)那是我们的日子……

  (6)你读到这儿觉得奇怪吗?为什么母亲这样勤劳,生活却是清苦的呢?

  (7)齐读这一句

  在这句话中,有两个相同的字。“长”这里不长粮食,长是什么意思?(体会一个字却不同的意思,挺好的)

  (这是语文的工具性的体现,非常有必要,在随后的宋非老师的课中也提到了这一点。老师处理得比较好,比宋非也还要自然一些。)

  是的,千古黄河,勤劳的人们总是满怀希望的耕种,那歌谣便从黄河故道中流传下来。刚才我们和大家一起吟诵了两首歌谣,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书中三首幽默风趣的童谣。自己读书吧。

  3.学习童谣

  (1)学生自读

  (2)同学们读了很多遍了,你对童谣有什么感觉?

  (3)师生交流

  学生:有趣。你能把你觉得最有兴趣的童谣读给我们听吗?

  再请一位学生读(老师说:不要看书了,太累了)

  老师又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

  除了有趣,你对于这个童谣还有什么感觉?

  学生说(琅琅上口)指名读

  刚才老师看见有人在打节拍,

  我们一起来打,一边打节拍一边读(击掌法)

  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到草原上,感受美好的生活,下面我们一起读(女生第一首,男生第二首,全班齐读)

  虽然有点乱,但是乱的有趣

  4.刚才我们读了这些童谣,你们的头脑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1)学生说:

  (2)其他的两首诗有没有人来想像一下吗?

  (3)师生交流

  (4)同学们,这些童谣让你们浮想翩翩,也让童年的孙友田,飞向了童话的王国。再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5)教师语言过渡

  5.在你们的眼里,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1)勤劳的母亲

  你能联系课文说吗?(学生读课文)

  (2)聪明的母亲

  也是在书中看出来的。(学生说)

  (3)善于和孩子沟通的母亲

  (4)这是一位望子成龙的母亲(有自己的见解)

  (5)非常爱自己孩子的母亲

  6.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啊,当孙友田再次回到故乡,母亲已经不认识自己的孩子了

  (1)出示文章的内容,(配上一段关于赞颂母爱的歌曲)《这个人就是娘》

  (2)同学们当你读了这段文字,你的心情怎么样?

  (3)师生交流(班长说)

  (4)也许你的母亲并不会唱歌谣,母亲才是你们人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老师衷心地祝愿大家的母亲,健康长寿。

  课后点评:

  听了这节课,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汲取的,吉建和老师是一个教学基本功非常出众的老师,虽然年纪轻轻,但是他的语言和内涵都是比较深厚的。良好的基本功和比较独特的设计,也让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受到了感染,最后的一曲赞颂母爱的歌,更让学生动情地流下了自己的眼泪。并表达了自己理解了母亲对自己的爱,这样的课是非常成功的。我是自叹不如,这是本次活动中好的课之一。

4、小学六年级《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目标:

  1.通过活动read and answer 综合运用旅行词汇和句子。

  2.了解机场的设施及登机基本顺序。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有关旅行的句子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捕捉听力材料里的关键信息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机票(可以仿制)和候机大厅图片。

  2.教师准备中国地图。

  3. 教师准备机场录像。

  4.教师准备本课时的单词图片或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1.热身(Warm-up)

  (1)教师提供城市的相关信息,学生抢答城市名称。

  如:Great Wall ---Beijing   Ocean Park--- Hong Kong

  Spring city--- Kunming   East phearl--- Shanghai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将各城市名称贴到教室的四周。

  (2)小组竞赛。每组请一位同学代表,教师说一个城市名称,学生就跑向该城市,并说:I m going to visit ….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2.预习(Preview)

  日常口语练习,内容可参考前一页的'表格(设计旅行计划)。

  如:Where are you going on your holiday?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ere?

  Who are you going with?When are you going ?

  How are you going to get there?

  3. 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1)  从上一环节学生的回答中(I m going to … by plane.),教师自然引出:Why are you going to … by plane?引导学生回答…is far from here. 然后教师继续引导How far is … from…? 2 hours? 3 hours? 最后引出句型It s …hours by plane. 教师板书该句带读。

  (2)  出示中国地图,用其他城市替换操练:How far is … from …? It s … hours by plane.接着用其他交通工具替换操练How far is … from…? It s … hours by train / bus / van / bike。

  (3)  教师出示机票,介绍:Mike is going to visit Kunming with his family by plane. Look !They re the tickets of the plane. 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first?呈现候机大厅的图片(包括Good to know部分的设施和标志),师生一起介绍认读Airport的标志及乘机的基本手续和顺序。

  (4)  教师出示打乱顺序的乘机手续词卡:board, security, check in (have boarding pass),请学生排一排顺序,演一演。在学生表演的同时,播放Listen and write的机场广播,让学生找到正确的登机口。其余学生完成听音填空练习。

  (5)教师介绍课文情景:Now Mike and Kathy is at the gate 24.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提供部分单词:far,three hours, weather, spring city, sunny, different places, buy folk clothes, suitcase请学生小组合作,编出一段对话。

  (6)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7)以分组竞赛的形式完成Answer the question的抢答,教师可补充相关问题。

  如:Why is it usually sunny and warm in Kunming?

  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in Kunming?

  4.巩固和扩展(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学生课后活动和分层作业设计)

  (1) 配音。在静音状态下,循环播放登机录象,请学生采用集体讨论、自由组合、分工合作等形式完成配音任务。

  (2)大联想。教师提供三个城市图片(如:Beijing, Kunming, Harbin),并将学生分成三大组,各组分别选择一个城市展开联想,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在图片下写出有关单词。

  (3)完成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4)Tourism Ads show.分组进行比赛,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制作旅游广告,画出广告画,附上让人喜欢的理由。然后在同学中宣传,有意前往的同学可以签名预约:I m going to visit….比比哪组宣传效果最好。

  (5)切面包。让学生用小刀将面包状卡片上单词间没有间隙的句子进行识别后,根据单词切开。如Canyouhelpmewiththesuitcaseplease?

5、小学六年级《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一、检查背诵 导入新课

  1、对子同学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2、导入:主要围绕“鸟是树的花朵”这一中心句描写了冬天鸟落在树上,给冬天带来了温暖和生机,作者笔下的鸟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鸟是树的花朵,鸟是树怎样的花朵?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细细欣赏。

  (设计意图:以的中心句,引入到对内容的具体分析与体会)

  二、明确目标 确定重点

  学生读目标,教师强调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课前明确目标,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能够有的放矢。)

  三、尝试探究 例中学知

  多媒体出示探究题

  (一)学生根据课前自学,梳理自学结果。

  1、读第3自然段,思考:

  作者主要写了哪些鸟,它们落在树上各是什么样子,分别突出这些鸟落在树上又有怎样的特点?(温馨提示:有修辞句子要抓住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读第4自然段,思考:

  作者在写几只鸟或一只鸟时,写了鸟的名字吗?他们落在树上是怎样停落的?作者用了什么修辞,体会修辞有怎样的作用?

  (二)组内合作探究:

  合作要求:

  ①组内分工明确

  ②每个学生都要发言

  ③记录员在自己学案上记录本组套路结果

  (设计意图:用课文的三四自然段作为例中学,重点学习这两段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鸟是树的花朵的美丽景象,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合作探究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助、合作、探究能力)

  四、展示汇报 交流成果

  交流预设:

  1、提取信息:主要写了八哥、乌鸦、白鸽、麻雀这些鸟;先总写一群群鸟,然后分着写。

  八哥和乌鸦是黑压压一大片落树上的,装点一棵树、一片树林,突出鸟的多;也是一群群地落树上,仿佛早春的白玉兰开得白腴而优雅,突出白鸽落在树上非常美丽;麻雀也是一群群地飞落,它们叫着、喊着、热热闹闹。突出麻雀到来给树增添了生机。

  不同形式地朗读:

  (读出“花朵”的美,读出热热闹闹、充满生机的景象。)

  主要用去词法朗读,教师读去词的句子,学生读原文。

  例如:他们热热闹闹 (老师读) 他们叫着、喊着、热热闹闹(学生读)

  体会修辞作用:

  ①作者把白鸽比喻成早春的玉兰花,更是非常的贴切,带给我们实实在在的美的享受,引起我们的共鸣,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②麻雀也是一群群地飞落,它们叫着、喊着、热热闹闹。运用拟人修辞,形象突出鸟给大树带来了生机。

  2、提取信息:第四自然段:作者分别写了鸟落在树上的几种情况?他们在树上是怎样停落的?作者用了什么修辞,这种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例中学)

  几只鸟是散落在树枝上,各有各的心事——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鸟在树上悠然自得的景象,给人一种平实、自然的感觉;一只鸟是孤独地立在树枝上——接着引发作者的联想。

  朗读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读出鸟在树上悠然自得的意境,读出平淡中的自然美。

  (3)教师点拨:三四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描写表达方式,描写“鸟是树的花朵”这一美好景象,从一群鸟,写到几只鸟、一只鸟在树上的情景,主要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鸟落在树上是什么样子,充分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在视觉、听觉等角度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树上的鸟的'喜爱之情。同学们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也要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的表达效果。

  五、实践悟理 拓展提升

  过渡:是啊,不论是一只鸟,亦或是几只鸟,还是一群群鸟落在树枝上,不论从颜色还是形态上都和花极为相似,真的,鸟是树的花朵。其实鸟不仅是树的花朵,还再造了冬天的生机。

  尝试探究:出示学案二题。

  1、交流预设结果:

  ①作者先写喜欢鸟儿们,然后具体写了有了鸟的树显得格外生动;在写众鸟时,写它们在树枝上 飞来飞去、在树上跳舞,然后写喜欢它们在树上 唱歌。

  ②第五段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鸟儿在树上唱歌、跳舞的景象,给树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给冬日带来了温暖,妙不可言,让人们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

  2、朗读(师生接读)

  例: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显得柔和而富有弹性。

  (老师读小字部分,学生读加粗加大的字)

  3、体会效果

  朗读然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风写得具体的,体会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上文的例中学,自学第五自然段,通过实践感知内容,提炼方法)

  六、迁移运用 形成能力

  过渡:(教师的过度是为了把6、7段一带而过)

  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因为鸟这花朵从春天开到冬天,因为这花朵在树枝间飞来飞去,因为这花朵会唱歌,总之,是鸟再造了冬的生机。

  那么,是不是鸟只有冬天才会是树上的花朵呢?在春夏秋三季是怎样的呢?请看第8自然段:

  1、读第8自然段,勾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来描写鸟在春夏秋季节时落在树上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其实鸟一直都在树上,就是这段的中心句, “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树木本来就是鸟的家园”通过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突出“鸟从来都是树上的花朵”这一论断。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齐读最后一段:体会抒情和议论表达方式在文中作用——结尾点题,升华主题。总结全篇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从表达方式的角度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设计意图:用第八自然段进行迁移运用巩固所学知识,最终形成阅读能力)

  七、质疑问难 盘点收获

  1、读完本文后,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请提出来共同解决。

  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指名回答课后题“作者为什么再开头描写冬天的树?”

  各抒己见,最后形成共识:是和下文形成对比,为下文做铺垫,突出鸟是树的花朵,给树带来了生机。

  2、学生围绕目标盘点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引导学生谈收获,总结阅读散文的方法。)

  八、布置作业 读写训练

  作者把鸟想象成树的花朵,使冬天寂寞的树有了一番别致的景象。你也有过类似的想象吗?写一写。要求能用上对比手法,恰当运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

6、小学六年级《月光曲》教学反思

  1、课文之美能够意会,却很难言传,而读则能充分发挥出表情达意的作用:

  所以说,语文课堂教学中读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月光曲》不仅故事发生的环境美,而且《月光曲》的内容更美。教师如果围绕《月光曲》内容的讲解、分析就枯燥乏味了,而且学生也难以理解,即使理解也只停留于表面。本教案避免了这一点,读是贯穿始终,默读、轻声朗读、自由朗读、范读、配乐朗读等举措,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再现课文的意境,从而把课文的内容、词句的理解、感情的体会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也逐步获取了朗读的技巧,提高了朗读的水平。

  2、训练设计要有内在的逻辑序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步步深入,环环紧扣,如此方能实现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发展意义。本教案就具有这个特点。通过读课文、看画面,进行想象说话训练,让学生融进自己的思想,移位动情,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当我读第九自然段时,仿佛听到了什么音乐?

  此时此刻,当我听着这美妙的音乐时,我仿佛看到了什么?

  贝多芬拿起笔飞快地记录着曲谱,他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三道题目的设计,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的积极性,题目由文字到音乐、由音乐到画面,从语言文字中发挥想象,体会《月光曲》的旋律,又从想象中入境理解语言,体会感情,从而拉近了与作者情感的距离,同时语言与思维的紧密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俗话编筐编箩,全在收口是因为好的收口,筐、箩才会结实耐用。一堂课的收口也是如此。同时阅读教学既要以课文为范本,又要超越课文,尽可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我结课时出示贝多芬的画像及其名言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领悟,对贝多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拓宽了知识领域。这样的结尾有如品尝香茗,让人满口留芳,回味再三。

7、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混合运算》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分数混合运算问题结合了分数的加减乘法的运算法则,以及对于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实际问题的解决,可以这样说,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其实包含的内容却是庞杂的,因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会感受到孩子们学起来很吃力...

  分数混合运算问题结合了分数的加减乘法的运算法则,以及对于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实际问题的解决,可以这样说,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其实包含的内容却是庞杂的,因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会感受到孩子们学起来很吃力,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准确地把握这部分的内容,我没有一步到位,而是把这一节课的内容分散成了几节课。

  在这节课上,我让孩子们清楚地看到分析这种问题需要线段图的帮助,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分数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在书写格式上,尤其要注意让孩子养成一种作业干净整齐的习惯,让孩子们体验到有些计算的步骤无需写在本上,而只需要在验算纸上进行即可。

8、小学五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一课,讲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其中第九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是贝多芬见景生情、即兴创作曲子的描写。它的意境深邃,音乐语言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学中,我重视“感悟”,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领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中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月光曲的内容,反复地朗读和品味,并请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让学生闭目想像当时的情景,循着作者的描写,使文中的情景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这时候,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也许比老师的分析讲解还要丰富,还要迷人。当学生有点入境生情时,我及时加以引导,放《月光曲》的录音,让学生在美妙的《月光曲》乐曲声中朗读品味,去想像大海的变化,去思索月光曲的具体内容,去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诗的意境。此时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乐曲会融为一体,这时再让学生听着乐曲,请一位学生朗读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再让学生想像当时的情景,学生们眼前的景象更加具体化了,紧接着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用简笔画儿的形式画下来,此时学生兴趣很高,主动地去感知,主动地领悟,纷纷展示眼前出现的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是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海面上洒遍了银光。第二幅是月亮升高了,正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大家通过展示、评议这三幅画儿画得怎样,为什么,来相互丰富对月光曲内容的理解。

  不同的画面必然反映出贝多芬情感的变化,因为贝多芬用音乐倾注了自己的情感,这时让学生看着画面再朗读这段话,去体会贝多芬当时的情感是怎样变化时,学生比较容易地从音乐所描绘的那些情境,豁然领悟了用以表现这些情境的语言文字,悟出了贝多芬的情感是由平静到激动的变化,并结合上下文能具体地说出引出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内容——贝多芬看到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像披上了银纱,显得很清幽时,他的心情很平静。当他看到站在琴旁的穷兄妹俩时,他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激动起来,想到在当时的社会,穷人热爱音乐却没钱听音乐,而盲姑娘又这样懂音乐,真是找到了知音,因此变得很激动。当学生用理解的语气再读这段话时,从中体会出:贝多芬是一个同情穷苦人,热爱大自然的音乐家。

  学生能读出《月光曲》的意境,是源于在理解过程中那种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制造气氛,以境激情的做法,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求知欲,培养了他们敏锐的感悟能力,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学生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设计,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9、小学二年级《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的介绍了颐和园的规模和地位,中间部分分别介绍了颐和园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六处,简略介绍了四处。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就使学生对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大致内容有所了解了,并且对颐和园有了一个总的印象,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

  第二课时就具体来感受颐和园怎样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了。课前做好了演示文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图文结合,每学习一处景物都出示相应的图片(幻灯片)。在了解仁寿殿这一处建筑时,先出示了殿内部精美豪华摆设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们默读描写仁寿殿的这一部分内容,看看仁寿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旁边做出简单批注,为什么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用笔画下来。对这一处建筑的.了解是由老师带着学习和体会,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另外几处建筑的了解是采取自学的形式,自己喜欢哪处就学习哪处,方法与学习仁寿殿的一样,给出学生自学的时间,学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最后在全班汇报,同时把课前查到的有关资料向同学们加以补充介绍。

  由于学生们已具备批注的能力,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因此对每一处建筑的特点能够找出来,并能体会出课文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语文实践活动的习作就是选择一处自己印象深的景点进行描写,学生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掌握了总、分、总的叙述顺序;详写和略写;用数字说明及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等,这些对这次习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原以为学生答不出来的问题,却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仁寿殿的特点应是充满皇家气派,我事先觉得学生说不出来皇家气派这个词,然而却说出来了。在学习长廊这一部分时,有个学生在没有老师提示的情况下居然说出了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

  另外,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每了解一处建筑时,都应该联系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这个总体印象。又如:为了使学生感受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我找了很多图片来辅助教学,教法上比较陈旧,这一课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每组学习一处建筑,由学生们自己查资料、查图片,自己动手做演示文稿,介绍那一处建筑的特点,老师只是做一些必要的指导或点拨即可。

10、小学二年级语文《中国美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我引导学失从中华民族丰裕的美食中感觉劳动人民的智慧,明白到我国丰裕的饮食文化,以及我国差异地域的饮食习惯特色。

  本节课通过赏美食、说美食、吃美食的`故事,引导学生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感受到中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食文化的兴趣。

  本课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多学科课程很好地整合了起来;

  二是切合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一直很热烈;

  三是学生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老师的帮助,及与同学的协作、交流,同时利用学生已知信息为基础,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取认识,符合教学规律。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深刻认识到: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实际能力出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快乐学习、高效率学习!

11、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

  本课为《木兰从军》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品读课文,在阅读和体悟中感受花木兰为国为家分忧、战功赫赫的英雄形象。能在情境中展开合理想象,用几句话写出木兰说服家人的话。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读出感受。

  这样的历史故事,似乎与学生生活关系不大。如何架设文本与学生生活的桥梁,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展示的舞台呢?

  一.丰富朗读形式,注重朗读指导

  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如自由读、默读、男女生读、

  分组读、配乐读,想象读等,教师以评价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如“我好像看到了木兰英姿飒爽的样子!”“我感受到了木兰保家卫国的急切心情!”以评促读,读中加深感悟。

  二.抓住重点词语,走进人物内心

  抓住重点词语,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如“焦急万分”一词的学习。先是读第二小节,找一找朝廷下达征兵文书后,木兰的心情怎么样?说说自己对 “焦急万分”的理解,读好词语后联系生活“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可能也会有焦急万分的时候,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吗?”联系课文“木兰又为什么会‘焦急万分 ?”找出相应的句子,相机介绍背景,进入情境,想象说话,体会面临家忧时,木兰焦急万分;面临国忧时,木兰更加焦急万分。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木兰一次比一次焦急的`心情。并进行了适度拓展,帮助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三.采用角色体验,说话写话结合

  “如果你就是花木兰,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集体交流后相机请学生补充电视上了解到的战争场面。“木兰也知道战争的危险,但是她为了保卫国家、保护家人,毅然做出了一个决定——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当木兰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时,家人一开始同意了吗?你们现在就是木兰的家人,你们为什么不同意木兰从军?”学生从多角度换位思考,从家人的角度说出了自己对木兰从军的担忧之情。“自古以来,打仗都是男人的事。女子的力气没有男子大。”“要是木兰被发现是女子,就是犯了欺君之罪,要满门抄斩啊!”“一旦上了战场,就可能战死,再也回不来了!”“家人非常担心木兰的安危,百般劝阻,如果你就是花木兰,你会怎样说服家人呢?”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写出了许多精彩的句子——“父亲,您年老多病,恐怕连骏马都跨不上去。弟弟小,连枪都拿不动。我去最合适。” “现在国家遇到了困难,情况很紧急,我自小习武,身强力转,就让我去吧!”“我会女扮男装,不会让人发现我是女子的!”与人物心灵对话,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到花木兰爱国爱家的英雄形象。

  阅读教学中的写话受教学时间限制,指导的实效性还不够明显。如何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进行有效的修改或指导,使每位学生写话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提升,是今后研究这类课型模式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