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2023-07-07 18:12:14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1、《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课时目标:

  1.细读1、2、3自然段,了解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录音,灯片

  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与志愿军话别的朝鲜人民有许许多多,作者选择了哪几个代表?(出示插图,认一认)

  3.他们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4.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读课文

  二.学习第一节。

  (一)先看第二件事送打糕

  1.导语 :这是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感人故事!边听边想,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2.音响,朗诵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3.你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4.读文字,看了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划圈有关词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交流:① 动词:带者,顶着,冒着,穿着,送到冒着生命危险很勇敢

  ② 雪中送炭像母亲一样,深情厚谊,慈母般的爱。

  ③ 你从中感受到些什么?

  6.指导感情朗读。

  (导语 :老师觉得读好书,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要抑扬顿挫,语速上要有快有慢)(自己试读指名读)

  (二)看第三件事情

  1.过渡: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但更使人感动的是,边听边想,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创设情景(音乐,朗诵)

  2.仿佛看到了什么?

  3.读文字,看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些什么?(出示灯片)

  4.交流:丢下,背进,唯一等感受大娘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5.怎样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三)看一件事。(看了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又怎么让人感动!)

  1.出示: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你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a.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b.怎么读?

  2.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三.写其他部分。

  1.大娘是不是就给志愿军做了这几件事情?哪句话看出?(出示:八年来------!)

  2.是啊,大娘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志愿军,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3.引读其他部分。

  4.过渡。

  四.学习第2、3节

  1.分组学习第2、3节。

  1、2大组读读第二节,3、4组读第三节。思考: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中,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语句,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同桌讨论:

  3、大堂交流

  △、第二节。

  从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没哭,而与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日子却哭了,从中感受小金花与志愿军之间有亲密的情感。

  △、第三节。

  从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双腿,感受大嫂对志愿军的一片深情。

  4.读好第2、3节

  5.小结:

  现在谁来说说,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

  五.引读第4-6节

  1、创设情景火车鸣笛声响。

  2、引读:听,列车的汽笛声已响起,此时,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言要表,道不尽的话,流不完的泪,此时,志愿军发出内心的呼唤再见了,亲人

  附:板书:

  23、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衣服

  大娘送 打糕

  救伤员

  小金花 救走了 牺牲了妈妈

  大 嫂 挖野菜 失去了双腿

2、《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上下文重点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继续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技能目标: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综合训练听说读写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亲情,感受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写文章要有中心”。注意在前一组课文教学的基础上,继续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是怎样做到写出的文章有中心的。

  教学难点: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教法设计:围绕中心,层层推进。情境教学。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第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强化中心。

  1、同学们,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归祖国。岁月如梭,一晃动年过去了,作家魏巍将当年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留在了人们永恒的记忆里。现在就让我们再次以志愿军的身份走进惜别的人群,让我们深情呼喊:“再见了,亲人!”

  2、从血缘关系上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亲人吗?(板书:不是亲人)

  3、但在漫长岁月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结下了深情厚谊,虽然不是亲人板书(胜似亲人)

  二、抓住中心,自读感悟。

  1、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的时候,有多少人赶来为我们送行啊!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大娘,有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有架着双拐的大嫂,她们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此时此刻,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呢?(生质疑)

  2、多媒体出示:为什么说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史亲人呢?自读课文找到那些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用体会到的感情来朗读,并能发现,大胆的提出问题。

  3、学生自读思考。

  三、以读为径,以练为纬。

  1、大娘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是因为:(多媒体出示)

  A洗补衣,几夜没合眼。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B指名读,送打糕的事例。

  C理解“雪中送炭”找出课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大娘雪中送炭的艰难与危险。指导感情朗读。

  D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来了打糕,送来了战胜敌人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送得多么及时啊,因此作者说着真是“雪中送炭”啊。在志愿军心目中,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生答)。

  E指名读,救伤员的事例。

  F理解“唯一”抓住“丢下”“背进”

  G一个是与自己相依为命的亲人,还未成年的小孙孙,一个是为了朝鲜人民流血负伤的志愿军战士,敌机来了,大娘毅然绝然地背起伤员,而丢下自己的小孙孙,从这一丢一背里可以看出,在大娘心目中,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生答)

  H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女,足以说明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I多媒体出示: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J指导感情朗读,理解“八年来、多少、慈母般的”

  K大娘不是我们的.亲生母亲然而就像亲生母亲,胜似亲生母亲,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生答)

  2、小金花、小金花的妈妈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是因为:

  A指名朗读,理解“同归于尽”小金花妈妈的死重于泰山,敌人的死轻于鸿毛。

  B生质疑:妈妈牺牲了,小金花没有哭,志愿军叔叔要走了,却泪流满面,这是为什么?

  C多媒体出示:同志们伤心地痛苦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D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对妈妈的爱,对敌人的恨。这说明在小金花的心目中,志愿军叔叔“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那为我们失去妈妈的小金花,在志愿军的心目中“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生答)。

  3、大嫂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是因为:

  A指名朗读。

  B多媒体出示: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你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C指导学生质疑前沿阵地那么危险,为什么大嫂还要去挖?

  D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大嫂的心目中,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那失去双腿的大嫂,在志愿军的心目中,“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导读)当我们想到大娘,为了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当我们想到大娘为了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再夜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

  当我们想到小金花为了我们失去了妈妈,我们亲切地对小金花说:

  当我们想到大嫂为了我们失去了双腿,我们深情地对大嫂说:

  四、创设情境,升华感情。

  1、回忆往事,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催人泪下,朝鲜人民为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生命代价,这足以表达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种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洒下的鲜血当然还长眠着像黄继光、邱少云这样的许许多多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所以我们把这块土地叫做“亲爱的土地”。自由联系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大段。

  多媒体出示音乐和画面:当离别的抽泣声与汽笛的长鸣声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吧。

  3、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呼喊一声吧:“再见了,亲人!”

  五、课后作业: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前三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下来。

3、《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课时目标:

  1.细读1、2、3自然段,了解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录音,灯片

  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与志愿军话别的朝鲜人民有许许多多,作者选择了哪几个代表?(出示插图,认一认)

  3.他们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4.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读课文

  二.学习第一节。

  (一)先看第二件事——送打糕

  1.导语:这是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感人故事!边听边想,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2.音响,朗诵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3.你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4.读文字,看了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划圈有关词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交流:① 动词:“带者,顶着,冒着,穿着,送到——冒着生命危险很勇敢

  ② 雪中送炭——像母亲一样,深情厚谊,慈母般的爱。

  ③ 你从中感受到些什么?

  6.指导感情朗读。

  (导语:老师觉得读好书,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要抑扬顿挫,语速上要有快有慢)——(自己试读—指名读)

  (二)看第三件事情

  1.过渡: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但更使人感动的是,边听边想,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创设情景(音乐,朗诵)

  2.仿佛看到了什么?

  3.读文字,看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些什么?(出示灯片)

  4.交流:“丢下,背进,唯一”—等感受大娘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5.怎样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三)看一件事。(看了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又怎么让人感动!)

  1.出示:“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你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a.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b.怎么读?

  2.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三.写其他部分。

  1.大娘是不是就给志愿军做了这几件事情?哪句话看出?(出示:八年来------!)

  2.是啊,大娘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志愿军,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3.引读其他部分。

  4.过渡。

  四.学习第2、3节

  1.分组学习第2、3节。

  1、2大组读读第二节,3、4组读第三节。思考: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中,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语句,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同桌讨论:

  3、大堂交流

  △、第二节。

  从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没哭,而与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日子却哭了,从中感受小金花与志愿军之间有亲密的情感。

  △、第三节。

  从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双腿,感受大嫂对志愿军的一片深情。

  4.读好第2、3节

  5.小结:

  现在谁来说说,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

  五.引读第4-6节

  1、创设情景火车鸣笛声响。

  2、引读:听,列车的汽笛声已响起,此时,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言要表,道不尽的话,流不完的泪,此时,志愿军发出内心的呼唤——“再见了,亲人……”

4、《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在当今的教育改革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这节语文课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主线,力图在互评互议、发散练说方面有所创新,努力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语言感悟能力上做些有益的尝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语入课。

  同学们,今年抗美援朝50周年,全国各大媒体进行了大量宣传报道,同学们搜集了许多珍贵资料,哪位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抗美援朝及志愿军归国的情况?(教师准备资料:50年前的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并把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1950年10月,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1953年,美帝国主义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志愿军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课文写的就是1958年志愿军回国时,和朝鲜人民话别的动人情景。听火车的声声汽笛提醒着人们分别的时刻即将来临,告别的话语好象说也说不完。(放录音)

  我班有不少男孩子对历史、军事知识非常感兴趣。课前学生收集了大量资料,有朝鲜战争的起因、双方力量对比,有五次战役的经过,还有志愿军入朝作战的英雄事迹。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上下载,较好地做到了课内外结合。上课一开始由学生自己介绍时代背景,他们的积极性很高,体验到了收集、整理资料的乐趣。

  二、整理课文思路。

  课文写了志愿军和哪些人告别?(师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课文写了哪些事?默读,划出。(师板书:洗补衣几夜不眠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

  救老王妈妈牺牲

  挖野菜身受重伤)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在预习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其中比较集中的是:为什么中朝人民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下面我们就带着问题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出示.课件:75岁的朝鲜李大娘怀着激动的心情,与志愿军战士zhang喜武拥抱辞别。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就是这么一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老大娘,不顾年迈,不怕路远,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志愿军战士怎能不激动万分?假如你是志愿军战士,面对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朝鲜大娘,你想怎样向大娘道别?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评议。

  这里的评议不是简单的朗读技巧的评议,而是引导学生评议同学的朗读是否体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从上课情况看,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比如:一个同学说:"我觉得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得太平淡了。战士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打糕。这真是雪中送炭呀!应该这样读……"教师适时点拨:大娘送来的仅仅是食物吗?引导学生体会到大娘还送来了精神鼓励和战胜敌人的决心。又比如:一个同学发言:"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这句读得好。这句中间虽然是逗号,但是他停顿时间长,让我们好像亲眼目睹了那惨烈的一幕。"学生的发言得到听课老师的赞许。

  事实证明,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正是他们理解不到位的地方,也是需要评一评议一议的地方。这样上课是学生自主地学,屏弃了教师的串讲串问。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在送别的人群中,还有一位和我们同学年龄相仿的小金花,身背孩子、架着双拐的大嫂。她们和志愿军叔叔难舍难分,小金花难过得哭了,志愿军对她们说了一段话。大家看看,怎样读才能让小金花止住眼泪,让大嫂早些回家呢?小组练习朗读。练读之前,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同学解疑。小组汇报时先汇报怎样解疑的,再读。看哪些小组读的好,解疑水平高。

  2、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哪个组来读?读得能让小金花止住眼泪?

  3、这一段里有一个词"噩耗",读懂了吗?

  4、你从"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一句话中看出了什么?(嘴角抽动两下,说明她很难过,但是她忍住了,这里有恨有爱,对敌人的恨和对亲人的爱交织在一起。)谁再把这句话读一下?

  5、哪个组读志愿军对大嫂说的话?

  6、"代价"什么意思?(指为达到一个目的而付出的物力、精力。课文指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双腿残废了)再找一组读。

  这一部分的3、4、6的提问如果学生质疑没涉及,教师相机提出。

  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参与度,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形式。把第二、三自然段放手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学习,在时间上给予保障,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五、发散。

  1、同学们刚才读得很有感情,表达了志愿军的心愿。既然是话别,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的话,会说些什么呢?以小组为单位,任选身份,练说,派代表汇报。

  2、现在,咱们看看志愿军是怎样对大娘说的,也就是说,第一段是怎样写的。读读第一段,看看分几层。

  3、志愿军向大娘话别时,分三层意思说的'。首先是话别,再回忆两件往事,最后赞扬了中朝人民之间的友谊。咱们也可以分三层来说。第一层应怎样说?读读志愿军对大娘说的最后一句话,大娘的话要顺着往下说。谁愿意先试试?

  第二层是回忆往事,你知道哪些志愿军英雄的事迹?(黄继光罗盛教邱少云……)出示.课件:志愿军冒着炮火抢救老乡、作战的资料。第三层是用反问的形式赞美中朝人民的友谊。

  4、小组练说。

  5、选代表说。

  6、读说结合。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代表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有一定水平。这项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后面理解文章中心做了铺垫,可谓一举多得。

  六、预习时,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现在懂了吗?谁来讲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是伟大的。板书:伟大友谊鲜血凝成。

  七、列车就要开动了,志愿军战士不能和送行的人们一一道别了,这时,他们把手伸出车窗外,向亲人挥手告别,这场面感人至深。让我们一起读第四段。

  八、预习时,有的同学提出,再见了,亲人,我懂。可是为什么说"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土地"为什么称它为亲爱的?谁能解答?(这土地我们曾洒过鲜血,曾流过汗水,我们的无数战友就长眠在这大地上)配乐读。

  九、结束语:是呀!中朝人民的心永远在一起,中朝人民这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友谊犹如奔腾不息的鸭绿江水世代相传。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互评互议,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仿照课文练说,提高语文能力,是本课的特点,效果较好。

5、《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运用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读书方法,练习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同一内容说法的句子表达效果的不同。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读课文,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置疑问难:通常情况下,什么样的人称为亲人?课文中的`亲人指谁?课题上的中心词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亲人”原指直系家属,比喻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人,课文中的“亲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鲜人民。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课题上的中心词是“亲人”。)

  那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亲人呢?是如何成为亲人的呢?

  2.简介课文的背景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第一自然段。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的意思。

  再指名读,重点指导这一段的最后两句话的朗读。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个别读、齐读)

  师生再一起齐读最后两句话。

  问:“这样的人能不能被称作亲人?“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代价什么意思?(指为达到一个目的而付出的物力、精力。课文指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双腿残废了)

  再指名读。

  自由读,体会为什么大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再指名读、齐读。体会大嫂是为了什么这样做,所以大嫂也称作亲人。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大娘是亲人,大嫂是亲人,小金花呢?她做了什么?我们怎么看待?指名读。

  理解“噩耗”是指不好的消息,而且不是一般的不好的消息,是关于人的生命的不好的消息。知道救老王付出的是什么样的代价。

  自由读。指名读。

  重点指导读“第二天传来……同归于尽了。”齐读,再齐读。

  为了一个中国战士,把自己的生命奉献了出来,这样的人我们称她为亲人。

  4、总结这三段,体会感情。

  同学们,刚才我们讲的这些人都是朝鲜人民,这三位就是朝鲜人民的代表,他们面对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外国人。(板书:志愿军)

  我们来看,大娘把自己唯一的小孙孙不顾了,救了这名战士;大嫂为了挖野菜给志愿军充饥失去了双腿,小金花为了救志愿军侦察员老王,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我要问问同学们,朝鲜人民是不是中国人民的血缘关系的亲人?是不是?

  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5、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表演分别时的情景。

  再交换角色表演。

  三、总结,表演,练笔:

  1、想象在告别时你是其中的一位志愿军,你会对朝鲜人民说什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表演。

  2、想象在告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写下来。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有血缘关系

  大娘

  不是亲人

  小金花

  朝鲜人民

  志愿军

  大嫂

  胜似亲人

6、《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全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情景,通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透出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预设教学环节,并在课堂中及时调整思路,教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反思如下:

  一、整体采用“导,扶,放”的方式。

  根据这篇课文情感饱满、段落相似的特点,我先引导学生通读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与志愿军的告别场面,把握情感基调;再指导学生学习第一段,弄清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这表现了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之间的什么感情?然后分小组讨论第二段,让学生主动逐段说你最感动的地方?抓住重点词句段分析朝鲜人民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所做的事!最后放手学生自学第三段,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二、加强朗读,注重个体感悟

  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话别,课文是透过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物来描写的。人物身份的不同,回忆的事例也不同,因此朗读的情感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读懂、读好句子,领会文章蕴含的意思。紧扣重点字词如:雪中送炭、唯一、同归于尽等,让学生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不同的朗读尝试。对大娘,怀着敬重;对消金花,怀着亲切;对大嫂,怀着关切。通过不同角色的朗读体验,深深地感受朝鲜人民与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三、存在不足及今后方向

  在教学中,我采用个别读、齐读、自由读等方式朗读,但是效果不佳,整体朗读没有得到逐层提高。教师语言不十分简洁,过渡不十分自然。在课堂的结束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或说几句心里话来表达对朝鲜亲人的敬意和感谢,以抒发自己内心体会。学生说得也不很理想。

  话别总是双方的,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是怎样想的,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课文中没有直接写,但是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些。应该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进一步体会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拓宽学生课外学习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是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7、《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文章以道别语“再见了,亲人”做为题目,可见全文是以写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尊重和期待中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

  在开始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的场面,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遗憾的是,对于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的交流比较的散,教师要创设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学生则似乎有些脱离文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

  二、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不是亲人,可是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为什么昏倒?”学生谈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较远,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

  三、抓住关键词,读懂、读好句子,教师的适当引导,领会文章蕴含的意思。

  在教学中,采用个别读、齐读、自由读等方式朗读,但是效果不佳,整体朗读没有得到逐层提高。教师语言较简洁,过渡较自然。如:“老师觉得读好忆,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要抑扬顿挫,语速上要有快有慢,你自己先试试,读好这句话!”“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第一场雪教案

  四、拓展思维

  在课堂的结束部分,以通过朗读或说几句心里话来表达对朝鲜亲人的敬意和感谢,让学生抒发自己内心体会。并给学生一个关于抗美援朝的网址,以拓宽课外学习的面,给学生课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8、《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纪实文学《依依惜别的深情》。文章以道别语“再见了,亲人”做为题目,可见全文是以写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尊重和期待中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

  在开始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的场面,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遗憾的是,对于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的交流比较的散,教师要创设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学生则似乎有些脱离文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

  二、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不是亲人,可是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为什么昏倒?”学生谈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较远,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

  三、抓住关键词,读懂、读好句子,教师的适当引导,领会文章蕴含的意思。

  在教学中,采用个别读、齐读、自由读等方式朗读,但是效果不佳,整体朗读没有得到逐层提高。教师语言较简洁,过渡较自然。如:“老师觉得读好忆,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要抑扬顿挫,语速上要有快有慢,你自己先试试,读好这句话!”“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

  四、拓展思维

  在课堂的结束部分,以通过朗读或说几句心里话来表达对朝鲜亲人的敬意和感谢,让学生抒发自己内心体会。并给学生一个关于抗美援朝的网址,以拓宽课外学习的面,给学生课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9、《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地图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

  我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作用,并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而牵一发动全身,使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义。

  3、提出的问题有概括性:

  比如在分析第二段时,我提出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一问题把整段的内容都概括了出来,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课文。通过讨论学习,把小金花的.特点分析的很透彻。

  4、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与大娘话别的情景时,我采用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意,第二段采用“扶”的方法,第三段放手自学,这种“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