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教案一等奖设计
1、《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的重点是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并把事情写具体。这件事必须是“亲身经历”的,而不是道听途说、胡编乱造的。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可以是过去的,也可以就发生在最近一段时间的,甚至可以是今天。这件事的内容很广,可以是深深内疚的一件事,也可以是自己做的一件有益的事,还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新鲜事、高兴的事等。这件事发生的地点也不受限制,可以是发生在马路上,也可以发生在学校里、家里、公园里等。本次习作的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选择一些有意义的小事,作为写作材料,并把这件事写具体。
训练目标
1.初步学会审题,能根据题目要求写作文。
2.会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并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3.感受事倩所表达的意义和教训。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引导“审题”,明确习作要求、范围、内容。学习“参考片断”,指导学生选材并开始作文。
第二课时: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选择部分作文评讲指点,然后学生修改作文,完成习作。
课前准备
1.复习第十册习作《记一件难忘的事》。
2.每个学生准备三件亲身经历的事。
3.预习《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从你懂事到今天,不如已经做了多少事。比如去游泳池戏水,去农村捉泥鳅,或去海边拾贝壳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写一篇作文《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好这篇作文。
二、学习“习作要求”。
1.学生自读思考:这次习作有什么要求?
2.讨论明确。
要求:1、审清题意。
2、把经过写具体。
三、引导审清题意。
1.选一件亲身经历的事。
2.怎样束紧扣题意,写好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呢?先让我们来思考下面的的问题。
(1)出示幻灯片,区别下面两个题目
《记一件难忘的事》
《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思考:共同点在哪儿?不同点在哪儿。
(共同点:所记的都是事,且都只要写“一件”事,不是几件事。
不同点:前一侧重于“难忘”,印象特别深刻,在时间上一般离现在较远,促仍然记得很清楚很清楚,很有回忆性、回味性。当然难忘的事,一般来说亲身经历的比较多。后一题所写的重点是“亲身经历”的事,重点必须放在“自己亲身”参与、体验的事。举一例子来说明,某同学帮助一个困难的同学,事迹很突出,很感动人,你看到这件事,深受感动,也会产生“难忘”。但“亲身经历”的事,就不能写看到或听到的事。)
(2)出示幻灯片,辨析下面四位小作者选择的事例,哪些符合这个题目,哪些不符合,为什么?
幻灯片1:不明打算写外婆告诉他的一件事,有一位叔叔送外婆回家。
幻灯片2:小刚打算写寒假里慰问交警叔叔的事例。
幻灯片3:小玲打算烧一桌菜宴请客人。
三、学习“习作提示”,明白亲身经历的事可以写哪些?
1、默读习作提示,思考:文中列举了哪几种内容的事?用“——”把它划出来。
2、交流:
a、可以是好事。
b、也可以是应吸取教训的事。
c、还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新鲜事、乐事。
3、你再想想,还可以写哪几种内容的事?(动脑的事、伤心的事、气愤的事等)
4、“习作提示”中列举了哪几件有意义的事?读这些有意义的小事。
四、学生交流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1、每位同学独立思考,教师提示,你做过错事吗?你做过有益他人的事吗?你经历过伤心的事吗……
2、四人一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学生评议,教师评价。
五、明确要求,指导写具体。
1、再读习作要求。
刚才,我们讨论了习作要求中审清题意这一点,选一件亲身经历的事,第二个要求是把事情经过写具体。
2、联系《飞夺泸定桥》一文,想想文章是如何写具体的?
(先写抢时间,再写攻天险。在写的过程中,作者抓住了战士们的语言、动作、神态)
3、学习“参考片断”(见课本)。
(1)读片断,思考:这个片断是从几个方面把事情写具体的?
(2)交流。
a、写了一位同学向老师报告“中队长”改卷;写了他的语言,“大声喊起来……”;写了他的动作“一边喊,一边向办公室奔去”。
b、写了老师的动作、神态、语言,如“走进教室”、“她严肃地说”等。
c、写了我的心理活动。如“我心里乱极了”、“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着挨批评”、“这目光像是惊奇,像是不满”……
d、还写了同学们的反映:“议论纷纷,都把目光投向我。”
(3)朗读片断。
小结:要把一件事写具体,应抓住事件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这样才能把事情写具体。
4、欣赏佳作。
2、《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的重点是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并把事情写具体。这件事必须是“亲身经历”的,而不是道听途说、胡编乱造的。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可以是过去的,也可以就发生在最近一段时间的,甚至可以是今天。这件事的内容很广,可以是深深内疚的一件事,也可以是自己做的一件有益的事,还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新鲜事、高兴的事等。这件事发生的地点也不受限制,可以是发生在马路上,也可以发生在学校里、家里、公园里等。本次习作的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选择一些有意义的小事,作为.写作材料,并把这件事写具体。
训练目标
1.初步学会审题,能根据题目要求.写作文。
2.会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并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3.感受事倩所表达的意义和教训。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引导“审题”,明确习作要求、范围、内容。学习“参考片断”,指导学生选材并开始作文。
第二课时: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选择部分作文评讲指点,然后学生修改作文,完成习作。
课前准备
1.复习第十册习作《记一件难忘的事》。
2.每个学生准备三件亲身经历的事。
3.预习《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从你懂事到今天,不如已经做了多少事。比如去游泳池戏水,去农村捉泥鳅,或去海边拾贝壳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写一篇作文《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好这篇作文。
二、学习“习作要求”。
1.学生自读思考:这次习作有什么要求?
2.讨论明确。
要求:1、审清题意。
2、把经过写具体。
三、引导审清题意。
1.选一件亲身经历的事。
2.怎样束紧扣题意,写好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呢?先让我们来思考下面的的问题。
(1)出示幻灯片,区别下面两个题目
《记一件难忘的事》
《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思考:共同点在哪儿?不同点在哪儿。
(共同点:所记的.都是事,且都只要写“一件”事,不是几件事。
不同点:前一侧重于“难忘”,印象特别深刻,在时间上一般离现在较远,促仍然记得很清楚很清楚,很有回忆性、回味性。当然难忘的事,一般来说亲身经历的比较多。后一题所写的重点是“亲身经历”的事,重点必须放在“自己亲身”参与、体验的事。举一例子来说明,某同学帮助一个困难的同学,事迹很突出,很感动人,你看到这件事,深受感动,也会产生“难忘”。但“亲身经历”的事,就不能写看到或听到的事。)
(2)出示幻灯片,辨析下面四位小作者选择的事例,哪些符合这个题目,哪些不符合,为什么?
幻灯片1:不明打算写外婆告诉他的一件事,有一位叔叔送外婆回家。
幻灯片2:小刚打算写寒假里慰问交警叔叔的事例。
幻灯片3:小玲打算烧一桌菜宴请客人。
三、学习“习作提示”,明白亲身经历的事可以写哪些?
1、默读习作提示,思考:文中列举了哪几种内容的事?用“——”把它划出来。
2、交流:
a、可以是好事。
b、也可以是应吸取教训的事。
c、还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新鲜事、乐事。
3、你再想想,还可以写哪几种内容的事?(动脑的事、伤心的事、气愤的事等)
4、“习作提示”中列举了哪几件有意义的事?读这些有意义的小事。
四、学生交流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1、每位同学独立思考,教师提示,你做过错事吗?你做过有益他人的事吗?你经历过伤心的事吗……
2、四人一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学生评议,教师评价。
五、明确要求,指导写具体。
1、再读习作要求。
刚才,我们讨论了习作要求中审清题意这一点,选一件亲身经历的事,第二个要求是把事情经过写具体。
2、联系《飞夺泸定桥》一文,想想文章是如何写具体的?
(先写抢时间,再写攻天险。在写的过程中,作者抓住了战士们的语言、动作、神态)
3、学习“参考片断”(见课本)。
(1)读片断,思考:这个片断是从几个方面把事情写具体的?
(2)交流。
a、写了一位同学向老师报告“中队长”改卷;写了他的语言,“大声喊起来……”;写了他的动作“一边喊,一边向办公室奔去”。
b、写了老师的动作、神态、语言,如“走进教室”、“她严肃地说”等。
c、写了我的心理活动。如“我心里乱极了”、“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着挨批评”、“这目光像是惊奇,像是不满”……
d、还写了同学们的反映:“议论纷纷,都把目光投向我。”
(3)朗读片断。
小结:要把一件事写具体,应抓住事件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这样才能把事情写具体。
4、欣赏佳作。
(习作训练)《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由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3、《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的重点是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并把事情写具体。这件事必须是亲身经历的,而不是道听途说、胡编乱造的。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可以是过去的,也可以就发生在最近一段时间的,甚至可以是今天。这件事的内容很广,可以是深深内疚的一件事,也可以是自己做的一件有益的事,还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新鲜事、高兴的事等。这件事发生的地点也不受限制,可以是发生在马路上,也可以发生在学校里、家里、公园里等。本次习作的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选择一些有意义的小事,作为写作材料,并把这件事写具体。
训练目标
1.初步学会审题,能根据题目要求写作文。
2.会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并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3.感受事倩所表达的意义和教训。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引导审题,明确习作要求、范围、内容。学习参考片断,指导学生选材并开始作文。
第二课时: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选择部分作文评讲指点,然后学生修改作文,完成习作。
课前准备
1.复习第十册习作《记一件难忘的事》。
2.每个学生准备三件亲身经历的事。
3.预习《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
同学们,从你懂事到今天,不如已经做了多少事。比如去游泳池戏水,去农村捉泥鳅,或去海边拾贝壳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写一篇作文《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好这篇作文。
二、学习习作要求。
1.学生自读思考:这次习作有什么要求?
2.讨论明确。
要求:1、审清题意。
2、把经过写具体。
三、引导审清题意。
1.选一件亲身经历的事。
2.怎样束紧扣题意,写好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呢?先让我们来思考下面的的问题。
(1)出示幻灯片,区别下面两个题目
《记一件难忘的事》
《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思考:共同点在哪儿?不同点在哪儿。
(共同点:所记的都是事,且都只要写一件事,不是几件事。
不同点:前一侧重于难忘,印象特别深刻,在时间上一般离现在较远,促仍然记得很清楚很清楚,很有回忆性、回味性。当然难忘的事,一般来说亲身经历的比较多。后一题所写的重点是亲身经历的事,重点必须放在自己亲身参与、体验的事。举一例子来说明,某同学帮助一个困难的同学,事迹很突出,很感动人,你看到这件事,深受感动,也会产生难忘。但亲身经历的事,就不能写看到或听到的事。)
(2)出示幻灯片,辨析下面四位小作者选择的事例,哪些符合这个题目,哪些不符合,为什么?
幻灯片1:不明打算写外婆告诉他的一件事,有一位叔叔送外婆回家。
幻灯片2:小刚打算写寒假里慰问交警叔叔的事例。
幻灯片3:小玲打算烧一桌菜宴请客人。
三、学习习作提示,明白亲身经历的事可以写哪些?
1、默读习作提示,思考:文中列举了哪几种内容的事?用把它划出来。
2、交流:
a、可以是好事。
b、也可以是应吸取教训的事。
c、还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新鲜事、乐事。
3、你再想想,还可以写哪几种内容的'事?(动脑的事、伤心的事、气愤的事等)
4、习作提示中列举了哪几件有意义的事?读这些有意义的小事。
四、学生交流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1、每位同学独立思考,教师提示,你做过错事吗?你做过有益他人的事吗?你经历过伤心的事吗
2、四人一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学生评议,教师评价。
五、明确要求,指导写具体。
1、再读习作要求。
刚才,我们讨论了习作要求中审清题意这一点,选一件亲身经历的事,第二个要求是把事情经过写具体。
2、联系《飞夺泸定桥》一文,想想文章是如何写具体的?
(先写抢时间,再写攻天险。在写的过程中,作者抓住了战士们的语言、动作、神态)
3、学习参考片断(见课本)。
(1)读片断,思考:这个片断是从几个方面把事情写具体的?
(2)交流。
a、写了一位同学向老师报告中队长改卷;写了他的语言,大声喊起来;写了他的动作一边喊,一边向办公室奔去。
b、写了老师的动作、神态、语言,如走进教室、她严肃地说等。
c、写了我的心理活动。如我心里乱极了、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着挨批评、这目光像是惊奇,像是不满
d、还写了同学们的反映:议论纷纷,都把目光投向我。
(3)朗读片断。
小结:要把一件事写具体,应抓住事件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这样才能把事情写具体。
4、欣赏佳作。
4、《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教案一等奖设计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习课文,特别是审题,明确这次作文的要求,范围、内容,指导学习“参考片段”学生选材作文
教学重点、难点:
明确作文要求进行选材作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许多的事发生着,也许其中有一些给了你很深的印象和启迪,今天,我们就试着把你心中的这件事写下来告诉大家
二、 审题
1、 黑板出示:《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记一件难忘的事》
2、 审题:
共同点:所记的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要集中写好一件事
发生的时间:可以发生在不久前,也可以是过去好几年的
地点: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街头巷尾
不同点:《记一件难忘的事》可以是听到、看到的
《》必须是自己做到
三、学习习作提示,确定写作材料
1、 默读习作提示,思考:文中列举了哪些内容的事?
2、 交流,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吸取教训的错事,日常生活中的新鲜事、乐事,总之是有意义的,写下来能给人以启发的事
3、 回顾“亲身经历的事,看看有没有必要把它写下来
四、 教学“参考片段”明确写作要求
1、 齐读习作要求
审清题意,选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2、 学习“参考片段”——《难忘的一件事》
(1)、默读思考:文章从几方面把一件事写具体?
(2)、交流:
写一位同学向老师报告:语言、动作
写了老师的动作、神态和语言]
写了我的心理活动(重点)
还有同学的`反映
(3)、归纳方法
把事情的几个方面(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写具体
五、 学生口叙作文
老师作指点,哪些地方要补充内容,把经过写具体
课后小结:亲身经历的事都能写,但要做到有意义,就有一定的困难,重点应放在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事上。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选择部分作文做评讲指点,然后学生修改作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作文,修改
教学过程:
一、 学生作文,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并了解学生作文中的优点与不是
二、 选取典型问题低额作文1---2篇
让学生自诉,师生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评议重点:
最能表达习作意图的这部分内容有没有写具体?该怎么改?
三、 选择较好的作文1—2篇交流
四、 对照习作要求和评改意见,修改作文
课后小结:评价有一定的难处,不知道该怎么说,平时应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审题,能根据题目要求写作文。
2、会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并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3、感受事倩所表达的意义和教训。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并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1、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引导“审题”,明确习作要求、范围、内容。学习“参考片断”,指导学生选材并开始作文。
2、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选择部分作文评讲指点,然后学生修改作文,完成习作。
一、导语。
同学们,从你懂事到今天,不如已经做了多少事。比如去游泳池戏水,去农村捉泥鳅,或去海边拾贝壳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写一篇作文《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好这篇作文。
二、学习“习作要求”。
1、学生自读思考:这次习作有什么要求?
2、讨论明确。
要求:
1、审清题意。
2、把经过写具体。
三、引导审清题意。
1、选一件亲身经历的事。
2、怎样束紧扣题意,写好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呢?先让我们来思考下面的的问题。
(1)出示幻灯片,区别下面两个题目
《记一件难忘的事》
《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思考:共同点在哪儿?不同点在哪儿。
(共同点:所记的都是事,且都只要写“一件”事,不是几件事。不同点:前一侧重于“难 忘”,印象特别深刻,在时间上一般离现在较远,促仍然记得很清楚很清楚,很有回忆性、回味性。当然难忘的事,一般来说亲身经历的比较多。后一题所写的重点是“亲身经历”的事,重点必须放在“自己亲身”参与、体验的事。举一例子来说明,某同学帮助一个困难的同学,事迹很突出,很感动人,你看到这件事,深受感动,也会产生“难忘”。但“亲身经历”的事,就不能写看到或听到的事。)
(2)出示幻灯片,辨析下面四位小作者选择的事例,哪些符合这个题目,哪些不符合,为什么?
幻灯片1:不明打算写外婆告诉他的一件事,有一位叔叔送外婆回家。
幻灯片2:小刚打算写寒假里慰问交警叔叔的事例。
幻灯片3:小玲打算烧一桌菜宴请客人。
三、学习“习作提示”,明白亲身经历的事可以写哪些?
1、默读习作提示,思考:文中列举了哪几种内容的事?用“——”把它划出来。
2、交流:
a、可以是好事。b、也可以是应吸取教训的事。
c、还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新鲜事、乐事。
3、你再想想,还可以写哪几种内容的事?(动脑的事、伤心的事、气愤的事等)
4、“习作提示”中列举了哪几件有意义的事?读这些有意义的小事。
四、学生交流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1、每位同学独立思考,教师提示,你做过错事吗?你做过有益他人的事吗?你经历过伤心的事吗……
2、四人一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学生评议,教师评价。
五、明确要求,指导写具体。
1、再读习作要求。
刚才,我们讨论了习作要求中审清题意这一点,选一件亲身经历的事,第二个要求是把事情经过写具体。
2、联系《飞夺泸定桥》一文,想想文章是如何写具体的?
(先写抢时间,再写攻天险。在写的.过程中,作者抓住了战士们的语言、动作、神态)
3、学习“参考片断”(见课本)。
这个片断是从几个方面把事情写具体的?
同步作文
····
寒假里的一件事
今年寒假,我经历过许多有趣的事,不过……为了庆祝新春佳节,大年三十晚上,我们家搞了个别开生面的厨艺比赛。
参赛者是经常下厨的爸爸和好久也没下厨的妈妈,我和弟弟做评委。比赛就要开始了,比赛双方也准备好了材料,等着我发令,“各就各位!”我喊道,“预备,开始!”爸爸抢先一步开炒了。爸爸做的是“爆炸鱼头”,他已经做好了配料和酱汁,等油热了以后,迅速将脱骨的鱼肉倒入锅里炸,炸的时候,鱼肉很容易粘锅,得技术高才行。只见爸爸小心翼翼地用锅铲和筷子翻动着鱼肉。不久,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爆炸鱼头”就做好了。此刻,妈妈也正忙着配酱,她先向碗里放些豆面,再接一些清水,拿着筷子不停地搅动,接着又放些番茄沙司、醋、糖等等,都准备好了,妈妈开始炸排骨。只见她熟练地将煮熟的排骨向锅里一倒,用锅铲搅了搅,不久,这盘香喷喷的“火烧云”便做好了。一会儿功夫,爸爸就完成了“金玉满堂”、“荷叶蒸鸡”等菜;妈妈也完成了“宫爆鸡丁”、“玉珠落盘”等菜。香喷喷的菜引得我们两位评委口水直流,开始品尝了,我和弟弟一下把菜一扫而光。
庄严的时刻到了,下面宣布获胜者,弟弟跳上沙发,大声地对大家宣布:“20xx年春节厨艺大赛的冠军是——”他故意拉长调子,“妈妈,因为爸爸炒的‘金玉满堂 忘放了盐,我哥就是这样说的,嘻嘻!”“什么,你竟背叛我,我打死你!”……
6、《这件事令我感动》一课的教师教学反思
《课标》指出:“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个理念,我在设计这次作文教学时始终贯穿一个目标: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内容,站在自己独特的视角,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的写作欲望有了,体现在内容丰富上,写的也都是自己的实际生活,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
1、课堂教学环节体现的充分,有层次。
本课的设计,力争让学生产生写作的灵感和欲望,同时,在谈话中,教给他们写作的方法。所以,我先创设了一种气氛,让学生进入难忘的生活情景。接着,挖掘学生内心中最深的情感,让他们去抒发,表达。然后,让他们真实地记录。以培养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对他们的思维进行拓展。最后,通过范文引路让他们在“听”和“赏”中明确文章的具体写法,这样的指导,完全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没有牵强的指导,而完全是在师生的交流,谈话中进行的,层层深入,水到渠成。
2、及时拓宽学生的思路,相机指导
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不同之处在于学生没有什么现成的文字可以参考,往往受先说同学的影响而千篇一律,因此,我在教学前便鼓励学生进行回忆和搜集,这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叙述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思路,在指导中以精为主,使学生在补充、提议中获知写作方法对表达情感的重要作用。
3、片断对比与训练,直解难点
崔峦说作文课不是口语交际课,也不是讲作文知识课;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识,不能空讲做法,应该是写中悟法,写中用法,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精心设计的对比片断,使学生在对比中明确了心理活动描写的重要性;而且学生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不是学,而是能够学有所用。因此,在多种写作方法的教学后,我安排了一个片断的练笔,即结合上述的写作手法来展示感动瞬间,可喜的是有的学生能够侧重心理活动进行细描,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读了片断便可感知学生的整个情感基调。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在片断教学上多进行尝试,连断成篇也一定能起到很好的习作效果。
四、课例点评:
纵观这节课:整个教学设计,每个环节,都是教师的精心设计。整节指导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条理分明、重点突出、点面结合。一堂课,通过多元化学习,学生兴趣得到激发,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要让学生写出好文章,首先就要让学生乐于动笔。本堂课的教学,教者注意通过语言激励、片断引导等手段激发学生习作欲望,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习作训练之中。作文赏文水平也得到培养。
课标提到的“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这节课中得到了贯彻。整节课教师最大的力气花在了打开学生习作的思路,拓宽学生习作的空间,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激发学生想写愿写的愿望上了,为学生写作做好了铺垫。她善于捕捉学生叙述中的细节加以引导,不做拐棍却是好军师。最的亮点则是本课中的片断设计,不仅有一定的阶梯性,先让学生通过对比来了解心理活动的描写是烘托出人物情感,提升情感基调的良方;而且先讲后练,过渡到写片断时,学生已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的描写有一定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实现缓步提升。这样做学生愿意打开思维和语言的闸门,更有利于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理念】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观念,凭借教材这把“钥匙”,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借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识能力。”(叶圣陶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 能够揣摩语言文字,体会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并能为表达交流的需要写一写身边的景物。
⑵ 感悟双龙洞景观的奇异,能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方法:
比较分析品位语言;学习写法强化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学习叶老感情真实,语言洁净的文风,不说空话、假话。
⑵ 受到双龙洞奇异景观的熏陶感染,体会我国山河的瑰丽多彩。
【教学重点】
体会孔隙一段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感悟语言文字的精确与朴实。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当堂练笔热情,使学有成效。
【教学用具】
内洞景观录象、孔隙一段文字及孔隙的纵切面、友情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
2、介绍我的学生。
3、交代友情卡,提示要求。
4、询问学生旅游情况,拉近与课文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课文,明晰路线图,激发生活体验
1、直接导入新课:
去过金华的双龙洞吗?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番。(板书课题)
2、怎么走?都经过哪?快速浏览课文,看谁能最先看到游览路线图。
3、看到了吗?谁来说说!(板画)
4、按着游览路线图出发吧,心情怎样?推荐一位同学,咱们读出路上的'好心情!
注:读不到位,引导学生想象词语的意思导读。
三、分部分感悟景点特点,品味“具体”写法
1、自读自悟:
到双龙洞口了,咱们进洞游览,看哪一个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标注下来,一会儿就这一景点谈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提升认识:
哪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随学生导入相应景点,但应提示全体学生注意在游览路线图中的位置。
第五自然段──孔隙:
⑴ 学生认识。(随机板书:小……)
⑵ 从哪体会到的?
一种情况 “孔隙”一词的理解:
一种情况:
① 可能说船小。
② 是船小吗?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窄!(板书:窄)
③ 都读读这两句,体会体会。
一种情况:还从哪体会到孔隙的小?
① 可能谈“自以为……擦伤鼻子”
② 我们就来坐一坐这小船吧!教师范读,带入情境。
③ 你又体会到什么?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矮!(板书:矮)
④ 课件:
都体会着读一读。
3、课件出示孔隙图:
其实要说出孔隙的小,说出它的宽窄、它的高低就行了。课前,老师从网上查到一份资料:
课件:孔隙很小,宽有三米多,高不足一米,长有八、九米。
大家都读读,再和课文比较一下,同样说小,体会有何不同?
4、语言训练渗透写法:
所以:作者不说宽有三米多,他说(怎样小的小船呢?……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顺势提升认识:
他用身体做比、借小船的小写出孔隙的小,这种借比的方法让我们都能体验得到。(板书:借比)
作者不说高不足一米,他说(我怀着……擦伤鼻子。)
师顺势提升认识:他说自己坐船这件事,他写自己的感受,(板书:举事例、写感受)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船的小,他多会抓特点写具体呀。
第六自然段──内洞:
5、内洞给你怎样的感受?哪体会到的,你来说说?(重点板书:奇)
⑴ 教师激情:
一百年才长一厘米的石钟乳和石笋,在双龙洞中颜色不一令人称奇,形状变化多端令人称奇,名目数量之多更是举世无双。
⑵ 想象一下,除了课文列举的大自然赐予的奇观──蜿蜒在洞顶的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还有什么呀?(顺势板书:列举)
6、名目有四十多,说是说不完的,咱们去看看吧。(课件:双龙洞内洞)
7、没看够,就再读一读。
第四自然段──外洞:
8、外洞的特点呢?(板书:大)
9、有多大?(大会堂、千八百人),顺势而导:
他打了个比方,列了个数字!多具体呀!相当于咱们多媒体教室的五倍!
板书:(打比方、列数字)
四、简要回应整体,激发写作欲望
1、回应整体:
⑴ 看板书小结:
刚才我们游览一遭,哪印象深就谈哪,体会到外洞大、孔隙小、内洞奇,其实游览是应该按着游览路线走的,现在你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书找一找,这些景点是通过哪些语句连起来的呢?
⑵ 这样的语句还有很多,我们体会着读几句!(课件:随着路线图出连接句)
⑶ 小结:
这样的句子使课文结构严谨而且比总说“到哪了”使语句更显得生动活泼。
2、激发写作欲望:
⑴ 读友情卡。
⑵ 抓住你学校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试着用上作者抓特点写具体的一两种方法,可以是:
列数字、打比方、举事例、写感受、列举等来介绍你的学校。
⑶ 简要指导,可以给选择不好的学生一些题目,如:
多媒体教室真先进!
电动大门真灵活!
⑷ 指读两三人,教师鼓励选择课文之外抓特点写具体的其它方法,如对比等。
3、小结全课:热情的孩子们,老师愿作使者,建构起你们友谊的桥梁。
4、布置作业:
旅游时别忘了写篇游记。
【课后反思】
教学中,重视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教师注重巧妙地提升认识,完成了写游记及抓特点写具体的教学。为使学与用有机结合,课上进行生活性练笔,更使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8、《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课文均为文言文,这些模山范水的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除了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品味诗文优美的意境,还必须了解作者的情感,这是深入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
学习本课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心态。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本课要求在了解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经历后对文中“闲人”一词的理解可能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和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对月色的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睹月思人,借月抒怀,留下了诸多吟咏月的名篇佳句,你能列举一些吗?它们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体会大文豪苏东坡面对挫折时的微妙复杂的心境。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2、自主学习后同桌讨论交流疑难字句(圈点勾画),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重点字词:户 欣然念无与为乐者遂至相与空明 交横
盖 闲人
四、合作探究(每个大组讨论一个问题,第二大组讨论第2、3题)
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由积水想见月色之明,由水中藻荇写出月色之清,夜风轻拂,竹柏疏影横斜摇曳生姿……作者轻笔点染,境界全出,一幅皎洁空灵、清丽淡雅的月色图呼之欲出。
体悟作者思想情感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3、文中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设置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从被贬官的郁闷,到见月色入户的“欣然”,到无人同乐的失落,再到寻张怀民的喜悦,怀民亦未寝的心有灵犀,赏月的闲适,暂忘愁苦,逆境中聊以自 ,感悟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怀。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第二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的想到闲人的两层含义:被闲置的人和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理解了作者在面对人生逆境时的旷达胸怀。
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 ,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五、课堂背诵及小练习
六、课堂小结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赏月
写景:(积水)月色(藻荇)竹柏 ------比喻 抒情、议论: 闲人 旷达胸怀
教学反思:
这节课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从字词文意到品赏体悟,紧扣文本,又有所拓展,学生学有所得。自学质疑、小组讨论的方法教会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知人论世的方法则教会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练习巩固的环节则针对学生的基础较差的现实,通过不断的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领会到苏轼写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足之处是背诵没有当堂完成。
9、《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欣然”“念”“空明”“盖”等,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
领会本文借月抒怀、情景交融的特色。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面对逆境时的复杂心境,学习他乐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的意境,感悟作者复杂的情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一:课题)
开场白:进教室前,我就听说同学们非常优秀,据说有以下的光荣传统:一是坐得直,二是笑得美,最突出的就是上课发言积极、响亮了。看到大家这么好的精神状态我也很兴奋,对我们一起上好这节课充满期待和信心。先请同学们欣赏美妙的《月光曲》,静下心来,开启今天美妙的学习之旅。
1.同学们,望着这轮明月,或许你会想起神七飞船的整装待发,或许你也会想起嫦娥奔月的浪漫传说吧,或许你还会想起文人雅士对月亮的深情咏叹。此刻,你能想起哪些咏月名句呢?
指名回答。
2.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刚才有同学提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月亮)这句话是谁写的呀?
3.苏轼何许人也?(出示苏轼图像)指名回答。
让我们重温一下对苏轼的了解。齐读。
(投影二:苏轼简介)
4.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咏月抒怀的佳作——《记承天寺夜游》。(手指事先板书好的课题引读)
请大家把书打开到第127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师:首先我为大家朗读课文,请注意字音和节奏。(投影三:课文)
2.同学们,刚才老师读得怎么样啊?说不定有好多同学比老师读得还好呢。下面请大家自己朗读,然后请同学给大家朗读。
3.指名朗读,并对其他同学提出听读要求。学生评价。(只让一生读)
提示:字音读得准吗?节奏把握得好吗?
4.(在学生发现朗读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朗读古文不仅要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还要能理解课文的意思。现在就请同学们借助文下注释,弄清课文大意,找出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5.老师把同学们理解这篇课文时可能碰到的疑难问题做了一个整理,请看大屏幕,你们看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下面给大家30秒钟时间准备,马上进行抢答比赛。我们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发言最踊跃。
解释词语:(1)“欣然”(2)“念”(3)“遂”(4)“空明”(5)“交横”(6)“盖”
翻译句子:(1)“相与步于中庭”(调换语序)(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调换语序)。
师:是不是按照字面顺序翻译下来的?
明确:古文和现代汉语在语序上时有不同,需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将倒装的成分调前来。
评价:几个组的表现都不错。下面还有不少挑战在等待大家哦,继续努力。
(投影四-六:比一比)(出示句子翻译和调序后的句子)
6.我们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齐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三、精读课文,细析悟情
(一)明事件
1.课文中的“闲人”是谁呀?
苏轼为什么自称是“闲人”呢?(板书“闲人”)“闲人”体现在文中哪些词句上呢?(“还有吗?”)
由学生说出理解,一一肯定。
A.闲职、“解衣欲睡”:无事可做。
B.“念无与乐者”:寂寞孤单。(此时,他想找朋友做什么呢?)
C.“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D.欣赏月景。
2.在寂寞、无聊的夜晚,本无事可做,猛然觉察到月色的美丽,终于找到了一件令自己高兴的事来做,什么事呀?(“夜游”)
(二)赏月景
1.苏轼在夜游时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啊?齐读。(投影原句)
2.都有哪些景色呀?
明确:月光、积水、藻荇和竹柏影。
3.真有“积水”和“藻荇”吗?
明确:积水、藻荇不是真的。
4.为什么不直接写成“庭下月色空明,竹柏影交横”呢?(投影改句)比较一下,看看哪一种写法更好。(投影七:比一比)
提示:只剩下了“月色”“竹柏影”,没有了“积水”“藻荇”。
读一读,讨论,明确:原句(1)用比喻,形象生动。(2)有恍然大悟的幻觉之美。(联系《幼时记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5.我们一起读一读,细细体会其中美妙。谁能背出来?一起试试?
6.小结: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月下景色的空明(板书:景:空明),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亦真亦幻、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三)悟心境
1.流连在这样的美景中,作者发出了什么感慨呀?——(领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声“闲人”,蕴含了多少情感!请补全这句话,填写上表达情感的词语
一声“闲人”,多少!
自己读一读,酝酿一下。
(投影八:试一试)
2.学生讨论。
指名有感情地完整读出这句话,并谈谈理由。(还有什么情感呢?)如所填词语相似,则不需要说明理由。
注意及时板书。
A.无奈、落寞、忧怨等。
提示:讲述苏轼当年作为“闲人”的处境:当时,作者被贬黄州已有四年了。四年前,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作者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引导讨论:同学们,你觉得苏轼愿意做这样的闲人吗?(本有兼济天下之志,经世报国之才)一声“闲人”,多少——?(心有不甘,心生抱怨)
明确:抱怨、不甘等。
引导: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B.豁达、闲适、自得等。
提示:(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而现在只有他二人能够领略。其他人呢?他们都能像苏轼这样从容地欣赏美景吗?一声“闲人”,多少——?(A.仕途平步青云者:案头堆满公文,脑里堆满公事;B.其他官场失意者:满腹忧怨,无心赏月)
(2)“一切景语皆情语”,空明的月景烘托了作者的心情。(心无杂念,胸无尘俗)由此,又可见:一声“闲人”,多少!
(3)苏轼不禁还有些(拍胸脯)——(自得)。
3.这些复杂的情感(板书“情”)交织在一起(画圈,板书“交织”),交织在文中的哪一个字上?(板书“闲”)
4.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和张怀民一样,成了苏轼的知己。我想,如果能够穿越时空,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苏轼说吧,谈感受,悟情感,道体会,说什么都行。你最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呢?
在下面,对着苏轼大声地说吧。
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投影九:穿越时空的对话)
5.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苏轼,怀揣他的一腔复杂的心情,再读一遍课文。
要不要配上音乐?老师给大家提供3段,你们自由选择符合课文意境的配乐。
(朗读前分别给出激昂、悲凉和舒缓的三段配乐,由学生选择符合课文意境的配乐并说出理由。)
(投影十:读一读)
乐美读也美,真让我陶醉呀!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苏轼对人生豁达、洒脱的情怀在他的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初一学过两首词: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尽管因思念亲人而伤感,仍然高唱对离人的祝福。
《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即使人至暮年也不哀叹衰老。
2.再来读一篇与本文题材类似的文章,看看苏轼的心境如何。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床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②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③,退则死法④,当恁么⑤时也不妨熟歇。(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释】①木末:树梢。②意谓:心里说。③死敌:死于敌手。④死法:死于军法。⑤恁(nèn)么:如此,这样。
思考:
(1)苏轼认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妨碍自己歇息,即使是在。
(2)夜游承天寺令本来沉闷的心情得以舒展,在本文中能借用来表现变化后的心情的句子是。
(投影十一:链接阅读)
4.结束语:苏轼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是逆境,使他心境纷杂,但他最终都如处天堂。
是逆境,成就了他的创作高峰,也练就了他旷达乐观的胸怀,中华文明的天空也因此多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学习本文,品读苏轼,领悟到很多道理(手指投影,引读),如: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心境吧;用乐观、向上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磨难,把挫折当作攀登人生高峰的垫脚石,拥抱一个诗意人生吧。
(投影十二:悟一悟)
板书设计:
事:夜游
闲人景:空明
情:
教学反思:
经过学校全体语文老师共同出谋划策,市教研室周仕龙、王晓东两位专家的精心点拨以及课堂实践的反复调整后,才有了这么一个教学设计。作为授课者,我从中的收获最大、最多。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深深的感谢,课后我将上课的感受反思如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上课伊始,播放美妙的《月光曲》,营造月夜优美意境,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说一说所知道的咏月名句。
走近作者,引出课题。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过苏轼的一首词《水调歌头》,自然会想起其中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而引出苏轼,重温一下对苏轼的基本了解,并引出本文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朗读,并对其他学生提出听读要求,由学生互相评价。
疏通文意,质疑问难。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弄清课文大意,找出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大家讨论解决。如果是由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单调、枯燥而又费力、低效,而由学生自己梳理字面意思,提出疑难互相解决,就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老师把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可能碰到的字义和句意的疑难问题做一下整理,再由学生补充其它问题。然后给学生短暂的时间准备,随即进行抢答比赛,幻灯显示题目后根据学生回答显示答案。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学生齐读课文。
品味语言,赏析美景。学生齐读出苏轼在夜游时看到的美景句,然后说出分别有哪些景色。当学生说出有月光、积水、藻荇和竹柏影后,故作神秘地问:真有“积水”和“藻荇”吗?把原来的写景句直接改写成“庭下月色空明,竹柏影交横”,只剩下了“月色”“竹柏影”,没有了“积水”“藻荇”。让学生讨论哪一种写法更好,明确原句用比喻形象生动,有恍然大悟的幻觉之美。在赏析关键词句时,适时采用“改一改”“删一删”“添一添”“换一换”的做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词句和修改后的词句对比,也容易突出原词句的妙处所在。
身临其境,提升意境。出示美图,让学生再次齐读写景句,体会其中美妙。并鼓励学生立即背诵,及时消化。至此老师小结一下此处语言之美和月色之美: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月下景色的空明,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亦真亦幻、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里老师用优美的语言进一步提升了美的意境。
体会情感,感悟心境。引导学生多角度地领悟作者流连在这样的美景中发出的感慨。让学生补全这句话:一声“闲人”,多少!填写上表达情感的词语。这个感叹句的表达,能够促使学生走近苏轼的内心,设身处地地以苏轼本人的口吻发出感慨。有感情地读出来,很有感染力。经过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名有感情地读出这个感叹句,并谈谈理由。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希望学生能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的心境形成自己独立的认识,畅所欲言,并提供足够充分、合理的依据。当学生的见解比较单一、肤浅,无法形成新的突破时,老师适时启发,将学生的感悟逐步引向深处。
学生往往最先感受到的是无奈、落寞这类情感,也能结合苏轼当时的处境来说理由。如果学生谈不到抱怨、不甘这类情感,则引导:苏轼本有兼济天下之志,经世报国之才,你觉得苏轼愿意做这样的闲人吗?一声“闲人”,多少——?如果学生谈不到豁达、闲适、自得这类情感,则引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而现在只有他二人能够领略。其他人呢?他们都能像苏轼这样从容地欣赏美景吗?此处还可提示:“一切景语皆情语”,空明的月景烘托了作者的心情。由此,又可见:一声“闲人”,多少!
创设情境,口语表达。学生已经对苏轼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此时创设情境,设计一个“穿越时空的对话”,让学生对苏轼说一段话。利用这个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梳理在课文学习中形成的阅读体验,而且让学生饶有兴致地参与到口语表达训练中来。课堂教学中既有能力拓展训练,又紧紧扣住文本,放得开,收得住。
自选配乐,美读情读。再一次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朗读前分别给出激昂、悲凉和舒缓的三段配乐,由学生选择符合课文意境的配乐并说出理由。学生的正确选择也证明了他们对课文意境有了真正的把握。这最后一次课文朗读借助配乐也实现了整个朗读教学“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美读、情读”的目的。
联系旧知,拓展延伸。跳出文本,联系七年级学过的苏轼的两首词,进一步体会苏轼对人生豁达、洒脱的情怀,对苏轼的文学风格形成系统的认识。
励志人生,感悟哲理。齐读一段既充满人文情感,又富有感召力的结束语,能激发学生去学习苏轼乐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链接阅读,鼓励深思。课后鼓励学生拓展阅读苏轼的其它作品以及有关苏轼的作品。并推荐一篇与本文题材类似的文章——苏轼的《记游松风亭》,印发给学生,布置思考题,作为课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