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大明湖的科学教案一等奖
1、小学五年级大明湖的科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
古诗《西湖二首》
教学目标:
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了解大明湖景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教才学情分析:
该诗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该湖也很美诱引学生一睹为快,利于学生细细学习。
教学难点重点: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教学方法:
欣赏学习法、读书指导法
教具:
光盘、资料卡、投影仪
教学过程:
1、教学“诗画览胜”部分,师生共同学习《西湖二首》古诗的诗意,领略古诗语言的魅力。重点讲解“蓬瀛、桴、槎、旷荡”等词语。
2、学生自学“温馨点击”部分,。
(1)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学习。
(2)教师帮助学生对景色特点产生一些理性的认识。
3、学习“活动广角”部分
(1)教流学生对景点的认识,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搜集有关济南大明湖的资料,比一比,谁搜集的最多最丰富。
4、总结评价阶段
(1)生自我总结,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2)师表扬积极发言的优秀学生。
板书设计:
大明湖
湖面平随苇岸长,碧天埀影入晴光。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影燕坐凉。
沧海桴浮成旷荡,明河槎上更微茫。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
2、小学五年级大明湖的科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
过程与方法:设计和制作小赛车。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系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小赛车。
【教学难点】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制作小赛车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各种车的图片,提问:请你说一说这些车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2、学生介绍。
3、揭题:人们根据不同需要不断设计新型的.车辆。那么我们也来当当小工程师,设计制作一辆赛车。
板书:设计制作小赛车
二、课堂实施:
(1)工程师怎样设计赛车
1、出示真正的赛车的图片介绍“真正的赛车时速要达到300千米以上,同时要尽量做到平稳、安全。
2、提问:这辆车有哪些设计特点?
3、学生观察、讨论。
4、交流汇报。
(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
(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使稳定。
(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到最低。
(2)设计我们的小赛车
1、提问:我们设计小赛车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2、出示挑战任务:
(1)车身长不能超过25厘米;
(2)用橡筋或气球作动力;
(3)行使的路程要尽量长。
3、学生交流讨论设计方案。
(3)制作、展示我们的赛车
1、学生根据设计制作小赛车。
2、测试、比赛。
三、小结:
(1)认识了真正的赛车。
(2)学会了制作小赛车。
四、板书设计
设计制作小赛车
(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
(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使稳定。
(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到最低。
3、小学五年级大明湖的科学教案一等奖
一、教科书说明
本课是在三年级下册“电的本领”单元认识、了解了电的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电的另一个作用:电生磁,即电能与电磁能的转化。通过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特性、制作电磁起重机的活动,让学生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格,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制作带有创作性的科技作品——电磁起重机,从而激发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活动准备:
教科书以问题形式提示了本课探究活动的主题:“电磁起重机是怎样工作的?”一是提示学生本课探究活动的主题,二是提示学生课前观察、了解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原理,并对电磁铁进行初步的课前探究。文字提示了本课需要准备的材料:废旧电铃、电话听筒、玩具车马达等,为研究电磁铁的结构及原理做好准备;铁钉、包皮细电线、鳄鱼夹、电池、胶带、闸刀开关、大头针、小磁针等,为制作电磁铁、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因素及制作电磁起重机做好准备。
活动过程:
☆活动一: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包括两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展示了几种利用电磁铁原理做成的物品:电铃、电话听筒、马达、高音喇叭。意在提示学生将带来的废旧物品进行拆卸,利用“解暗箱”的方法探究其内部构造,从而发现电磁铁的共同特点,初步认识电磁铁的结构,为制作电磁铁的活动做好了铺垫。本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很强的探究性,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是以正文形式呈现了电磁铁的概念:像电铃、马达、听筒这样,利用电流通过绕制的线圈产生磁性的装置叫做电磁铁。文字还呈现了电磁铁的基本结构:铁芯和线圈。最后一句文字说明了电磁铁的作用:电磁铁是将电能转化成电磁能的装置,使学生意识到电磁铁的工作过程也就是能量的转化过程。
本活动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解暗箱”的方法,探究电磁铁的结构及作用,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电可以产生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为下一步探究电磁铁的特性做好铺垫。
☆活动二:做个电磁铁,研究它的特性。
包括三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学生制作电磁铁的情景图。一生正在绕制电磁铁,一生正在组装电路,桌子上摆放着各种制作电磁铁的材料,意在提示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和自己对电磁铁结构的认识组装电磁铁,培养学生的原型模仿、创造及动手能力。情景图还蕴含着小组分工合作的提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二是在制作电磁铁的基础上,教科书提供了一幅学生探究活动情景图。一生语言“什么样的电磁铁磁性大?”提示学生针对电磁铁提出问题,如电磁铁有没有极性?电磁铁和磁铁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影响电磁铁极性的因素有哪些?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个性倾向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对电磁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语言“设计表格做好记录”意在提示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记录实验数据,获得第一手资料,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表格、整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是教科书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范例,引导学生按照提出研究主题——“我们的研究主题”、猜想与假设——“我们的假设”、实验与记录——“我们的记录”的思路展开探究活动。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提供一个供参考的研究思路的同时,引领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与交流活动,相互借鉴探究方案,共享探究成果。
本活动过程从制作与实验两方面展开,是本课的主体活动,尤其是实验探究磁铁的特性环节,是本课活动的核心,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目标:知道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磁性消失;知道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与电池极性、绕线方向、线圈匝数的关系。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教科书没有给学生太多的提示和引导,更没有展示实验的过程和步骤,充分体现了教科书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给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交给了学生,学生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这样宽松的情境中,学生的问题是多元的,思路是开阔的,活动是自主的,他们就会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设计不同的方案研究问题,从而认识电磁铁的特性。另外,灵活的实验记录也为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开放了空间,扩展了学生的交流方式,丰富了学生的交流形式。
自由活动:
以“做个电磁起重机”为主题,教科书展示了三组学生活动情景图:第一组是四个学生在分组制作电磁起重机,提示学生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设计、制作电磁起重机,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的能力;第二、三组是学生用自制的电磁起重机吊起大头针的活动情景,卡通语言“我们的起重机吊起的重物多”提示学生开展用自制的电磁起重机吊起重物的比赛活动,从而进一步巩固和综合应用实验探究的成果,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情趣和科学精神。
拓展活动:
提出两个拓展活动的建议:1。生活中人们利用电磁铁的地方很多,找一找,它们都有什么作用?2。电可以产生磁,磁能不能产生电呢?第一个活动为学生的课后研究提供了指向,使学生在生活应用中进一步认识电磁铁的特性,关心日常生活中有关电磁铁方面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第二个活动指向于进一步研究能量间的相互转化,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实验报告;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电磁起重机;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图表或文字)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关心日常生活中有关电磁铁方面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电能产生磁;学会制作电磁铁;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三、教学建议
活动准备:
本课除了教科书中提到的研究电磁铁构造和制作电磁铁所用的材料这方面的准备以外,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收集其他的利用电磁铁的物品,如电磁继电器、定时器、温控开关等。制作铁芯的材料除了铁钉外,还可以用细长的螺母、铁棒等代替,为了防止磁化,可将这些用作铁芯的材料放在锅炉或炉子中“退火”。绕制线圈的材料除了包皮细电线外,还可以用从废旧马达、变压器上解下的漆包线来代替。
活动过程:
本课教学可以从交流学生课前材料的准备和对电磁起重机的观察与了解引入。如一上课,可以先让同学们简单谈一谈课前准备与探究的情况,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前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和评议。
也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交流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
还可以播放事先准备的电磁起重机的音像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活动中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而导入新课。
☆活动一:
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带来的废旧电铃、电话听筒、玩具车马达、电磁继电器等物品,引导学生利用“解暗箱”的方法探究它们的内部结构,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它们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拆解这些物品,并将各部分按一定的顺序摆放到桌子上。在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比较这些物品的相同点,进而发现电磁铁的共同点:都有铁芯和线圈。此时,教师可以出示电磁铁的概念,从而使学生认识什么是电磁铁。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认为电磁铁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交流某一种电磁铁的具体用途,也可以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解释电磁铁的作用,学生只要说的有道理,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最终归结到能量转化的观点上来,即:电磁铁是将电能转化成电磁能的装置。
在学生拆解电磁铁制成的物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图示的方式将观察到的电磁铁组件画出来,从而使学生更清晰的认识电磁铁的结构,为后面制作电磁铁建立模型,做好铺垫。
这一活动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解暗箱”,这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每个学生都有探究陌生领域的欲望,都有将不熟悉的物品拆解开来探究内部构造的冲动,这是难能可贵的,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适当地给予指导,让学生大胆的进行拆解,发现其中的奥妙。
最后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总结可以采取让学生将探究过程和探究发现以图示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也可以采取小组先交流汇总探究情况及发现,而后进行组间交流,并对各组的发现进行比较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探究的内容及探究的成果,也可以是探究的方法与步骤,还可以是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只要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评价即可,重在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
☆活动二:
本活动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制作与实验,因此,本活动可以按两个大环节展开:第一环节主要完成制作电磁铁的活动;第二环节主要是探究电磁铁的特性。
在制作摆的环节,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你想做一个电磁铁吗?想做一个什么样的电磁铁”,然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材料,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设计意图,可以让学生先画一画,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设计的电磁铁进行效果预测,对用不同材料制作的电磁铁将会出现的效果进行猜想。这一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局限于准备的材料,自己设计新颖、独特的电磁铁。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设计,相互借鉴和完善,进一步改进和调整自己的方案,做到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在预测、猜想、设计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按照设计展开制作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准备的材料,可以小组结伴协做,也可以同桌合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给以适当的指导,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另外,制作过程中还要注意合作与交流,体现同学间的互帮互助精神。
制作电磁铁的活动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制作的电磁铁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侧重于样式是否新颖、制作是否精细、外观是否美观等方面,评价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形式。
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应该注意让学生尽可能的利用不同的材料制作电磁铁,以利于后面的对比探究活动的开展。
在第二环节的处理上,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第一步:玩自制的电磁铁,提出继续探究的问题。先让学生玩一玩自己制作的电磁铁,看有什么发现。在玩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发现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这一电磁铁的特性。这一过程中,学生还会发现有的铁钉顶尖是南极,有的却是北极;有的电磁铁吸的大头针多,有的吸的少,从而提出问题,为下一步控制变量的对比探究活动竖起“靶子”。
第二步:针对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尝试解释,寻找答案。要让学生根据观察同学们自制电磁铁的不同之处,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并将自己或小组的想法记录下来。可参照下表,也可自己设计表格。
我的问题与猜想
第三步: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本环节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探究活动,基本围绕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极和磁性大小的因素两方面展开。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也可以组织学生有侧重点的研究其中一个问题,也可以不做任何要求,作为一个大环节整体放开,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方案自由展开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结论。在活动之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先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内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并在全班交流,进一步完善方案,实现资源共享。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获得结论,验证猜想。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活动进行适当的指导,尤其在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设计上,要让学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自行设计实验记录表格,记录对比实验数据。可参照下表。
我的实验记录
实验研究的问题
研究电磁铁磁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
条件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电池电极、线圈缠绕方向
绕制线圈的匝数
电池电极、绕制线圈的匝数
线圈缠绕方向
线圈缠绕方向、绕制线圈的匝数
电池电极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我 们 的 实 验 记 录
实验项目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研究电磁铁磁极与电池极性的关系
线圈缠绕方向、绕制线圈的匝数
电池电极
本活动教科书是按照“制作一个电磁铁——实验探究电磁铁的特性——成果、结论”的思路编写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打破这一思路,灵活设计教学活动。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教学:在初步认识了电磁铁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制作一个电磁铁,想办法使你的电磁铁磁力最大”这一问题指向,先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案展开制作电磁铁的活动。学生在制作电磁铁、想办法加大电磁铁磁性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然后教师再提出“怎样改变电磁铁的磁极方向”这一问题指向,让学生依然采取上述探究过程展开探究活动,从而得出结论。
自由活动:
教师可以提出活动指向:做一个电磁起重机,比一比谁的电磁起重机“力气大”。让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电磁起重机,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活动,推选出本组的冠军,然后参加全班的比赛活动。可以比一比谁的电磁起重机吊起的大头针多,也可以比一比一定时间内谁的电磁起重机运送的“货物”多,从而巩固和应用探究活动成果。
本课建议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一和活动二制作电磁铁部分,并玩一玩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提出问题和猜想,设计验证方案。第二课时展开主体探究活动,并完成自由活动内容。
拓展活动:
教师可提示学生按照教科书提供的拓展活动指向进行后续研究,可以选取其中一项,也可以都选,还可以自己选择、确定课后探究的专题或活动,教学时不做强行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把握。
4、小学五年级大明湖的科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2.通过实验得到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过程与方法:
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能进行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并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形成继续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用小车一辆、粗线一捆、铁垫圈20个(实验袋中已有),挂钩一个(回形针制成)、秒表、记录单。
教师:课件(不同车辆的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活动一:测试训练秒表的使用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训练一下秒表的使用,请材料盘所在位置的那位同学拿起盘中的电子表,并调到秒表功能,不会的同学可以将电子表交给其他组员,准备好了吗?当老师拍第一下手时开始记时,拍第二下手时停止记时,好开始。
学生听老师口令开始记时。
请每一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时间,第一组?好,你是记时员,第二组?好你也是记时员……(在此将每小组的记时员首先确定下来并进行了训练)
活动二:感受重力
同学们,今天有那么多的老师来听课,大家紧张吗?那我们来做个运动轻松一下吧,全体起立,老师先说一下规则:当老师说跳的时候大家就蹲,当老师说蹲的时候大家就跳。好现在开始。
学生听老师口令,游戏。蹲、跳、蹲、蹲(做3—4次)
为什么我们使劲的往上跳,跳了半天还是回到了地面,而没有飞到空中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因为地球有引力,因为我们有重量,因为我们有重力等)
小结:对。因为地球有引力,我们都受到了它的力,所以我们用力向上跳,跳得再高还是很快落到地面。刚才的游戏,绝大部分同学做得很好,这说明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反映很敏捷。希望大家上课时也要多动脑筋,积极探索,踊跃发言,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
一、出示图片,谈话导入
1.判断各种车辆的动力
请同学仔细观察这些车,它们都是靠什么提供动力的?
课件出示各种车辆的图片,包括:马车、手推车、火车、卡车
让学生集体回答后师重复一遍。马车靠马力,手推车靠人力,火车靠电动机的力或靠发动机的力或靠蒸汽机的力,卡车靠发动机的力。
这辆车你还能判断吗?
课件停留出示“缆车”图片
2.引出课题
不同的车可以使用不同的动力驱动前进,缆车是用钢缆绳拉着前进的车,它可以轻松的爬上陡坡,是很有特色的运输工具。今天我们也要做一回小科学家来研究小缆车的运动。
板书并课件出示课题:我们的小缆车
二、实验论证
(一)、活动一
1.安装、测试、调整小缆车
(1)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辆小车,你能想个办法让它运动起来吗?(推,电机)你还有其他办法吗?
(2)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条带有挂钩的绳子,你能再想个办法让小车运动起来吗?(学生回答时可以请学生进行演示)
学生回答,师进行适当的追问和补充。
2.需多大的力才能拉动小车
(1)猜测
这辆小车现在的状态是静止的,那请你来猜测一下:究竟需要几个铁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PPT究竟怎样才是刚好运动起来呢?)
(2)设计实验
这只是同学们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实验验证)
你觉得我们该如何做这个实验?
如果没有学生举手就请小组讨论一下,在学生汇报的过程当中应适当的追问,比如:小车该如何放置?(知道小车应该放正)怎么放置铁垫圈?(知道垫圈应轻轻地放;在放置的过程中应保持小车的静止,等放完挂线平稳之后再放开小车;垫圈应一个一个的增加)
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注意点:
1.垫圈放置时应该保持小车静止;
2.挂线平稳之后再放开小车观察;
3.一个一个的增加垫圈
(3)请同学们完成实验,并将实验结论记录表一中。
学生安装小缆车、对小缆车进行调整,并完
成“至少需要多大的力,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
下面开始实验,实验完成后记录下来,迅速将物品放回原处,并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4)汇报交流、验证实验
哪个小组愿意告诉大家,需要几个垫圈刚好能拉动小车?
老师听到了几种不同的声音,请你来猜测一下:为什么结论会有所不同?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小车的重量不同,轮子灵活性不同,垫圈的重量不同,桌子的光滑程度不同,还有其他因素)
不同的实验条件就会影响实验的结论。虽然我们的实验结论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知道“一定的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课件出示:一定的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3.认识重力
刚才我们实验时,铁垫圈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挂上一定数量的垫圈小车就运动起来了?(生答因为垫圈有重量,有拉力,有重力)
小结:是铁垫圈的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板书:重力
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的?为什么有这个力?
对了,在地球上,由于地球的引力,所有的物体包括空气都受到一个竖直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板书:
上课前的游戏我们都体会到重力的存在。
(二)、活动二: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1.思考:大小不同的拉力如何影响小车的运动?
刚才我们已经让小车动起来了,怎么做才能让小车运动的更快?(增大拉力,增加垫圈)那么请你来猜测一下:拉力的大小与小车的运动速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师板书:拉力越大,小车运动速度越快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这是同学们的猜想(板书“?”)我们需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猜想。
怎么做这个实验?请你来设计这个实验步骤。(学生回答)
3.补充提问:在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垫圈应该怎么增加?为什么要多个多个的增加?怎样才能知道小车运动的快慢,可以用什么方法?(控制好运动距离,规定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记时并记录)
为什么同种拉力条件下要多做几次实验?(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
4.老师还有一个温馨提示,邀请我们班的班长来提示大家,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控制好小车运动的距离,每一次实验以透明胶带为起点,桌沿为终点。
(2)三个三个的增加铁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怎样变化,并记录时间。
(3)四人小组分工明确:确定两人为操作员(一人控制小车,一人放置铁垫圈),一人为记录员,一位为口令员兼记时员,操作员严格听口令员指挥。(喊“放、停”)
(4)实验完成后,迅速将物品放回盘中,并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大家能接受班长的提醒吗?好,下面开始实验。
5.学生根据屏幕提示与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记录,师巡视并适当协助。
6.全班交流,汇报实验数据,验证之前猜想
(1)请把你们的实验数据与大家分享吧!
请三到四组上实物展示台,学生介绍
仔细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刚才我们的猜想,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与我们实验结论一致吗?
并板书:将原有问号改为感叹号!
(2)小结
是什么拉动了小车?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有什么关系?
课件出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速度越快。
三、课堂小结,拓展
这辆小车是靠拉力让它运动起来,你想出其他办法让它运动起来吗?请你课后自己去试一试。(停顿一下)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回答的回答,不能回答的回避)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有引力,使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一个竖直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并知道一定的拉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最后,老师还有一个稳馨提示: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的桌面,将物品放回盘中!
5、小学五年级大明湖的科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人体内的消化器官及功能,知道食物在进入人体后的大致消化过程。
2.能通过实际体验或查阅资料等方式知道人体消化器官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能在自己身上找到消化器官。
3.懂得怎样爱护自己的消化器官,促使学生自觉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注重饮食卫生。
教学难点
知道各个消化器官的位置,懂得保护消化器官的重要性。
知道各个消化器官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课前查阅有关人体消化系统的资料。
2.每个小组:1把剪刀、一张人体轮廓图、用卫生纸做的大肠、小肠、用挂历纸做的食道和胃、透明胶、记录单。
3.教师:消化器官模型图、画好人体轮廓的画纸(每组一张)。
4. 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认识消化器官
1.我们每个同学有一块面包,把面包放入嘴里咀嚼,慢慢咽下,说说这块面包会经过我们身体的哪些地方?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口腔、食道、胃、大肠、小肠。
3.这些器官是人体的——消化器官。(课件出示人体的消化器官模型)
4.请学生在自己或同学身上找到这些消化器官。
5.请几个同学上台展示说明,其余同学评价。
6.制作消化道模型。
(1)(教师出示已经制作好的各个消化器官模型和人体的简单轮廓图)请你们把这些消化器官模型粘贴到人体的轮廓图中,再将各个消化器官按一定的顺序用箭头连接起来。
说一说: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小组同学怎样分工比较好?
(2)小组同学在人体轮廓图上贴消化器官模型,再将各个消化器官用箭头连接起来。
7.小组交流评价。
二、了解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和人体消化的过程
1.原来面包先进入我们的口腔,再经过我们的食道,然后经过胃,最后小肠、大肠。那么,各个消化器官又是怎样把面包消化掉,各个器官在消化过程中分别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查阅资料、讨论,并做好记录。
2.汇报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
3.同学们说得到底对不对,请同学们看课件或资料。
(口腔:初步消化。食物在胃中继续消化,食物在小肠中进一步消化,吸收营养,大肠残渣移动。)
4.听了这个过程,大家有什么话想说。一边出示:人体消化道长大约9米,食物在人体内停留时间大约24小时。
5.说说我们的消化道为什么要9米那么长?为什么会在体内停留24小时?
三、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1.我们在生长发育中需要足够的营养,那就首先要有一套健康的消化器官,一个也不能出现问题,大家有没有遇到我们的消化器官生病的经历,是什么原因?
2.由此,你们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消化器官?
四、课堂总结
学了今天这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6、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反思参考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是在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类型、了解地表发生的一些物理变化的基础上,对地形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作进一步的探究。
在教学的导入阶段,教师演示用滴管在空中向面粉堆滴水的实验,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质疑,使学生了解到水从高处向底处降落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引力的影响,会对面粉产生冲击力,从而使面粉飞溅,在观察的基础上,将这个现象迁移到自然现象下雨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到雨在降落的过程中,也有力量,这个力量将会对地面产生影响,以此揭示出本课的课题。通过这个实验的'导入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模拟实验是我们研究自然现象的一个常用的研究方法,为后面学生的自主研究奠定基础。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按照现象——概念——观念这个思维方式编写的,因此在认识了雨水有力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影响的结果进行预测,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研究方案,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完整过程,在设计、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计划,体会探究的过程的复杂性和重复性。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材料与自然界因素的联系,加强学生对模拟实验的认识。在学生利用实验材料探究过程中,教师利用相机将学生的实验过程记录下来,并及时地展现在全体学生面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实验记录,而且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避免了空谈的弊端,可以让学生对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目了然,进而自然而然地得出侵蚀这一科学概念。
在学生理解侵蚀概念后,通过对黄土高原这一具体地形的分析,将概念进一步升华,在辨析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科学观念——自然界中流动的水会对地表造成侵蚀。
7、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蚯蚓的选择》这一课来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在这节课中,学生将进一步巩固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生活经验——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在课堂上,学生将经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入半边明亮半边黑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等条件都是一样的,只改变了光照这一条件。第二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中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均保持一致。
在备课和做课前准备的时候,我遇到了几点困难:
1、分组实验材料如何准备的问题:实验材料需要准备很多,是由我统一准备还是由学生分组准备呢?在和另外的科学老师交流之后,达成了共识——分小组让学生带实验材料,在前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我通知学生下节课要带的实验材料时,也着重强调了安全问题。
2、上课实验探究实验的安排问题:如果想要让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完成这两个实验,35分钟的上课时间就很紧张,探究时间和实验效果就无法保证了,所以最后我决定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要做的实验,两个实验二选一完成。实验结束后,请小组来交流实验结果,这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了解实验的结论。
五个班的'这节课都上完之后,我发现,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很有热情,但是对材料准备的要求都没有听仔细,让大家准备一个贴上保鲜膜的鞋盒做实验器材,结果很多学生放进了泥土,实验就没法进行了,除此之外,很多蚯蚓裹着很多泥土,实验过程中一动不动的,最后实验失败的也不占少数。看来,在课堂上进行生物类的实验,难度很大,不光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还应该对实验材料的准备进行多次强调和解释。
科学课堂是一个欢乐的课堂,但这种欢乐需要我们老师和学生的认真准备来共同营造,相信通过一次次的失败和认真的分析,我也能上好一堂生动的精彩科学课。
8、小学五年级科学《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反思
一、教材的整体把握。
《种子发芽实验》是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一课,它与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构建了一个教与学的整体内容,即植物与环境。以生活中引领学生通过猜测——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样的探究过程,去了解种子发芽和生长需要哪些条件,从而使学生清晰外界条件如何影响植物的生活。这一节课核心内容为猜测绿豆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及设计对比实验,明确对比实验要领,注意事项。在这一单元中主要是以对比实验为主,这是很多学生从来没接触过的实验,这样就要求老师先讲清什么是对比试验,为什么要用对比试验,在实验前先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制定好试验计划,在制定计划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确对比试验中要注意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做实验时就会有条不紊。
二、成功之处。
1.让学生主动学习,发挥最高水平。
比如这节课我们要改变“水”这个条件,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为学生提供了公平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在小范围内、在适合自己的一个学习平台上开展研究。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后,大家或提出问题、或提出不同的见解、或有所补充,相互启迪、相互帮助,经过反复的思考、修正,获得正确的认识。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能力较强的孩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带领全组较好地完成任务,同时也有利于能力较弱的孩子逐步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在受到启发后,有机会参与讨论,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一些见解,从而得到提高。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然后老师再请小组汇报,在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仔细听取,给予补充,这样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2、注重关注每一个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虽然我已经在小组合作设计方案时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但是,袖手旁观者还是大有人在。为了让每个孩子得到动手的能力,最后我安排了让每个孩子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条件来研究,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并在组内交流,进一步完善。因为是不受限制的,很多同学在心理上都很乐意去做,哪怕是不爱学习的学生也能较好地完成任务,从而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使每个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这才是科学课的重要目的。
三、不足之处:
时间把握的不够好,由于学生组内设计方案和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这两个环节,和过多的强调对比实验中的改变条件和不变条件,多于罗嗦,老师讲的太多,学生参与面不广,尤其是新成立的班级,总认为他们底子差点就多讲点,这样完全不能体现他们的主动性,反而事得其反。不感兴趣的学生都不愿意听了,因此教学过程中语言一定要精炼,具有针对性。不必多讲的就少讲,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还能培养他们自主动手、动脑的能力。
9、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光与热》教学反思
在光学这单元,很多的实验都需要到操场上进行,比如测量影子的长短,测量温度,用不同颜色的纸测量吸热的程度,也需要到操场上进行。但是由于现在的季节没办法带孩子们到操场上去,所以感觉到这类型的课程不实际测量缺乏了一些自主体验的感受。发现的问题或许也只是被动的。
新教材的光单元,没有关于光的折射的内容,但是在后面进行的《怎样吸收更多的光和热》就需要孩子们了解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光组成的。而我在课堂把这部分教学加入其中,自己感觉对孩子们的认识的帮助更有梯度,学生们更容易认识到问题所在。
谈到为什么看到各种物体的颜色时,很多学生说这个物体就是这样的颜色,或者是被染成的。如何帮助我们的孩子们提高认识,是告诉还是帮助分析是一种好的办法。
脏雪融化的快还是干净的雪融化的快等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们的认识一点点的提高。认识到颜色与吸收热量本领之间的关系。联系实际更好的帮助学生们理解颜色深的吸收的热量的快。但反光能力弱,这样的结论。要引导学生们分析,不要生硬的给出答案。
10、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光与热》教学反思
今天讲了光与热这一课,感受颇多。虽然已经是秋天了,可是今天的天那么高那么蓝,阳光出奇的好,难得的灿烂。使本课的实验做的.十分得成功。前半部分的实验,把一面镜子与多面镜子反射的光投射到墙上,用温度计测量谁的温度高。一对比才发现,多面镜子的反射光使温度计的水柱很快就升高了,而一面镜的光却是温度计升高了很少。所以同学们很快就得出了了一个结论:光越强,温度就越高。
用放大镜汇聚光的实验做的也很成功,同学们捡来几片干枯的树叶,借助着灿烂的阳光,把光汇聚到树叶上一点,不一会就枯树叶就冒起烟来,有的甚至还窜起了火苗。真是壮观。同学们欣喜的发现:汇聚而成得的光线非常的强烈,温度很高,居然能点燃树叶。后来我让学生们换成绿色的树叶来实验,看看能不能也几分钟就点燃呢?结果过同学们失望了,绿树叶并不是那么容易点燃的,这是为什么呢?我问学生:有的同学说:是因为绿叶中有水分,所以不爱着火吧?我笑了笑说对呀正是这个原因才是绿叶不着火啊。下课铃响起始同学们依然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