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你的作文》教案一等奖设计
1、《美化你的作文》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图片方法的技巧,了解“图片”工具栏的组件和使用方法,理解“文字环绕”的设置。掌握图文混排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各种方法。
[教学难点]
图片工具栏的设定。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word格式的文档(约100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图文并茂的文章,使人赏心悦目。同时能增强文章的表现效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word 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功能,以增强我们的文章表现效果。
二、欣赏作品
利用投影片展示图文并茂的一段文章。
三、图片的插入
在word 中输入《 》一诗的内容。
1.插入剪贴画
(1)单击“插入(i)”菜单,指针依次指向“图片(p)”,“剪贴画(c)...”,单击“剪贴画(c)...”,打开“microsoft剪贴库3.0”对话框。
简介“microsoft剪贴库3.0”对话框中各组成部分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2)单击“剪贴画(c)”右边列表中所需要的剪贴画后,单击“插入(i)”按钮,即完成插入图画的操作(也可直接双击所需要的剪贴画)。
2.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
(1)单击“插入(i)”菜单,指针依次指向“图片(p)”,“来处文件(f)”,打开“插入图片”对话框。简介“插入图片”对话框中各组成部分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2)在对话框中选取所需图片,单击“确定”按钮或直接在所需图画上双击,完成插入操作。
四、调整图画的大小和位置
在插入的图画上单击选取图画。
1.选中后的图画四周会出现八个空心小方块,它叫做图片控制点。鼠标在八个图画控制点上和在图画中间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展示画有鼠标在八个控制点上形状变化的投影片)。
2.分别在八个控制点上托动鼠标,观察图画大小的变化。
3.移动鼠标到图画中间,观察鼠标形状的变化(图片格式设置为嵌入型时无变化)。按住鼠标左键不放并移动鼠标,观察图画随之移动的效果。
练一练:插入《 》一诗的剪贴画,并用适当的调整,使图画大小适中。
五、图片工具栏
当选取插入的图画后 ,会出现“图片”工具栏(如没有出现“图片”工具栏,可在菜单栏上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取“图片”复选框即可)。
简介“图片”工具栏上各种按钮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重点简介:“图片”工具栏上“设置图片格式”图标按钮下的“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并示范操作。
练一练
利用“图片”工具栏上的各种按钮调整《咏柳》一诗剪贴画的图片控制为“水印”、并调整对比度、亮度。
六、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
1.打开word文档,从剪贴库中自选图片插入到文档中。
要求所选图片尽可能匹配于文档内容。
2.打开word文档,从“来自文件”中自选图画插入到文档中。要求利用“图片”工具栏对图画的大小、位置、对比度、亮度进行调整。
3.打开word文档,自选图画插入到文档中。要求利用“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对图画进行大小、位置、旋转、图像控制等进行调整。
针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是图画位置移动和文字环绕问题),进行下面的教学。
二、设置剪贴画的层次
1.简介层次的概念:(展示复合投影片)
2.在文档中插入两幅剪贴画,调整两幅画的大小和位置,使其中一幅画置于另一幅画的上方,并稍微有点偏移。在其中一幅图画上右击,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取叠放次序下的“置于顶层”、“置于底层”、“上移一层”、“下移一层”,观察两幅图画的变化效果。
3.在图画上右击,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取叠放次序下的“置于文字上方”。观察图画的变化效果。
4.在图画上右击,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取叠放次序下的“置于文字下方”。观察图画的变化效果。
练一练
将上课时所做的设计中的图画设置成置于文字下方。
三、设置剪贴画的文字环绕
设置在排版时文字环绕图画问题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首先在图片上单击选取图片。
1.快捷方式
右击→设置图片格式(i)中版式下的嵌入型。
右击→设置图片格式(i)中版式下的四周型。
右击→设置图片格式(i)中版式下的紧密型。
2.菜单方式
格式(o)→边框和底纹(b)版式下的嵌入型。
格式(o)→边框和底纹(b)版式下的四周型。
格式(o)→边框和底纹(b)版式下的紧密型。
3.工具栏按钮
单击“图片”工具栏上的设置图片格式中版式下的嵌入型。
单击“图片”工具栏上的设置图片格式中版式下的四周型。
单击“图片”工具栏上的设置图片格式中版式下的紧密型。
练一练
完善上课时要求设计的图文并茂的文章。
四、课堂小结五、作业
1.打开word文档,从剪贴库中自选图片插入到文档中,要求图片衬于文档下。图片大小为8cm*6cm,位置自定。
2.打开word文档,从“来自文件”中选图片插入至文档中,要求图片浮于文档上,图片大小为8cm*6cm,位置自定。
3.打开word文档,从“来自文件”中自选图片插入到文档中,要求文档“文字环绕”方式为①嵌入型。②四周型。③紧密型。图片大小为8cm*6cm,位置自定。
4.为《 》一诗配上合适的图片。
2、《美化你的作文》教案一等奖设计
设计意图
随着电脑的普及,随着“独二代”的出现,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了,玩具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了,但孩子的快乐并未被真正激发与迸射出来。大部分孩子,特别是城市的孩子,他们的生活圈子是狭隘的,因此,他们常常感到孤单,只能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到一丝的快慰。也正因如此,那些曾伴着人们成长的传统的健康的益智的传统游戏却越来越远离我们今天的孩子。为了让今天的学生了解传统游戏,感受传统游戏的魅力,在传统游戏中去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同伴之间的友谊,进而让学生集思广益、与时俱进地改进传统游戏,让传统游戏抹上时尚元素,参与游戏,热爱游戏。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与父辈、祖辈沟通的平台,促进亲情的和谐发展。于是就有了这节课的设计灵感来源,目的是借助习作,将学生的玩、访、思、写结合,努力实现习作教学的多效应与正效益。
设计理念
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生活开源,要竭力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与冲动,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既引领又不束缚学生的习作思维,最大限度地开掘学生的“话源”、“思源”,努力做到让每位学生都“有话想说”、“有话想写”,张扬学生的习作个性,避免习作上的“一个调子”、“千人一面”。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与“聊天式”的漫谈中达成习作的指导,并融情感教育于其间,力求“教育无痕”。
教学准备
1.推荐学生阅读《传统游戏100例》,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两例游戏,与家长一道玩玩。
2.采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人,向他们了解童年时玩了一些什么游戏。
3.调查身边的同学,平时有闲暇时,大家又是怎么玩的。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程序
一、 谈话激趣,导入“正题”
1.教师出示“诗配画”的课件《早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画面所展示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导入“游戏”的.话题。
3.平时同学们在家又是怎么过的呢?课件播放——教师提前收集的记录班级两位学生课余生活的DV剪辑。
4.请学生评价这两位“主角”的课余生活。再请“主角”谈感受。
5.师适时小结:两位同学的课余生活安排得比较充实,学习、看书的时间占了较大的比例,他们都是单个人玩,玩的最多的是上网或看电视。老师可以感受到他们多多少少有些孤单。他们少了和同伴游戏的快乐。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看了一本书,并作了相关的访问与调查,不知情况如何?
二、 围绕“前奏”,梳理分类
1.小组交流:各自的采访、调查所得,组长将汇报情况加以简单整理。
2.指名组长汇报。
3.教师归类,从中管窥学生对父辈、祖辈童年生活的了解度。
4.教师小结:父辈、祖辈当他们童年时,物质生活虽然比较匮乏,但由于有游戏相伴,因此他们的课余生活也同样多姿多彩。
三、 票决游戏,现场“玩转”
1.学生汇报与家长一起游戏的场景。
2.票决最受学生欢迎与喜爱的两大传统游戏,郑重地为这两项游戏颁发“最佳游戏证书”。(课后,将这两项游戏的规则复印放大,连同“证书”一并挂在教室的显眼位置)
3.将“最佳游戏”搬到教室,进行现场“玩转”。要求参与者与观看者都要认真观察、感受,迅速将“第一感”铭记在心里。
4.教师当“主持人”,抓紧时间采访参与者与观看者。
(1)在玩这项游戏的过程中,你最难忘的一幕是什么?
(2)在你观看的过程中,哪位参与者的表现令你过目难忘?为什么?
5.提问第一环节中当DV“主角”的两位同学:假若这样的游戏经常出现在你的课余生活中,与你平常的课余生活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四、 多向引导,选择“写源”
1.同学们,我们这堂课虽然玩转了游戏,过足了活动瘾,但不能忘了这是节习作课。那么,今天我们的习作要写什么呢?老师觉得,可写的材料与角度太多了,谁能来猜猜——到底老师的心中有多少习作话题。
2.学生畅谈,只要学生说的可入文,教师就予以摘要板书。
3.梳理“写源”。
预设如下:
(1)传统游戏进课堂,课堂乐趣横生。
(2)传统游戏可好玩了,我以后要多与同学玩这些游戏。
(3)有传统游戏的童年比我们现在幸福、快乐。
(4)我想改进传统游戏,让它变得更时尚。
(5)在传统游戏中,我与家人玩得开心,更享受到亲情的温暖,妈妈说,她似乎变年轻了。
(6)我要向更多的人推荐传统游戏。
(7)通过玩、看游戏,我觉得电脑、玩具代替不了多人之间的互动玩,因为这样的传统游戏是带着人与人之间的温度的。
4.看来,这节课给同学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可写的角度也是多方面的。老师真高兴。为了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操练,下面我建议——采用分块协作的方式来现场练笔。
五、 当场“练笔”,串“块”成“篇”
1.出示文题——《传统游戏,我要你回来》。
2.分成五个组,每组围绕要求创作一个片段:
第一小组:我们最喜欢的传统游戏是_______________。喜欢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组:老师将这个游戏搬进了课堂,瞧我们大家玩得够“疯”的。_______________
第三小组:那天在家里,我也与家人玩了传统游戏,玩得也开心。_______________
第四小组:回想自己平常的课余生活,大多是单个人玩,相比一家子玩与同学一道玩传统游戏,我觉得_______________。
第五小组:王老师设计的这节习作课,我猜想他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
上完这节课,我得到了这样的启迪:_______________。
3.按顺序指名小组代表朗读各自创作的片段,教师适当“上引下联”,不作大幅度修改,只是对明显的语病予以指出、订正。
4.同学们真了不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当场完成了一篇习作,效率很高。要相信自己的习作潜力。这样吧,接下来我们继续围绕《传统游戏,我要你回来》这个文题,选择自己的视角,写一篇习作。若你感觉要说的话就在刚才的集体习作中,那么就请你参考大家的集体智慧,来完成这篇习作,还有问题吗?
5.学生习作,教师巡视,需要帮助的及时予以指导。
3、《美化你的作文》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平时观察中、学习中、生活中的发现及实验制作中的发现,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
2、让学生写自己的新发现,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3、写人、写事、写物、写家乡、写现象都可以,形式不限,无论多小的发现,只要是自己眼中的发现都有价值,都可以写。
一、导写重点:
1、要把发现了什么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
2、把自己发现过程中的心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二、教学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或做一些实验制作,看看有什么发现,把自己的发现记下来。
三、导写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述导入,激情引趣
1、故事导入
同学们,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美的事物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牛顿留心观察树上的苹果总是掉在地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发现壶盖被开水顶起来,引发思考,创造发明了蒸汽机。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我最近鲜为人知的发现——〈一盆袖珍水竹〉。
2、老师讲述:
我爱养花,但不善养花。家里养过各种各样的花,但好多花都像过客一样,只一两个季节,就在我眼前消失了。只有那盆水竹,从别人家分盆时,
它只有六七根茎叶。三年来它已经长成茂盛的一大盆,还分出去几小盆呢。每天我去给水竹浇水,都对它进行一番观察。它青青的筷子粗细的绿茎,高高地顶着伞状的绿页,那形状像广场上的小喷泉,又像是节日里绽放的礼花,真是美丽动人。它那从根部冒出来的小芽,孕育着勃勃生机。有一天,我去给水竹浇水,啊,我惊讶地发现,从水竹那细长的 绿页中间发出了几个牙签般的叶芽就像一位慈祥的父亲头顶着自己可爱的孩子一样。难道水竹的`叶也有繁殖能力?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把那带叶芽的叶子剪下来,埋在一个小花盆里,不几天,那叶芽儿竟抽出了半尺高的细嫩的茎,每个茎上都散开了三四片小叶子。一盆袖珍水竹就这样诞生了,真有趣! 我情不自禁地赞叹,水竹的生命力、繁殖力是多么旺盛啊!
3、学生讨论
听了老师的讲述,你知道老师发现了什么?当时的心情如何?怎样发现的?
二、忆发现、入情境
1、引发回忆
师:同学们,你一定也有过这样兴奋的时刻“啊,我发现了……”那么你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可以从生活观察中去想,如:奶奶喂的母鸡一天天地长大,一天你发现母鸡要生蛋了;你家的小狗或小猫要当妈妈了;你发现植物也会睡觉,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你发现某某同学爱学习了……也可以从周围的环境变化去想,如:三八河水变清了,校园变得宽阔整洁了……也可以从常识课的实验制作中去想,如鸡蛋浮上来了,花儿变色了……
2、学生回顾
学生凝神静思,搜索曾有过的发现或近来的新发现,想清楚发现了什么,发现经过怎样,当时的心情如何?
三、说发现,共分享
1、小组交流
在四人小组内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小组的同学听,要说清发现的经过,怎么发现就怎么说,还要表达出自己当时的心情。
2、集体交流
小组推荐说得好的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全班同学听,其他同学可做询问、补充、评议。
3、教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讲得生动精彩,特别是把发现的过程讲得具体细致,把自己发现的快乐也带给了大家,很好!
第二课时
一、定材料,拟题目
为了写好作文,我们必须拟订一个好题目。先确定自己要写什么内容,再想一想,给自己的发现加一个什么题目,才能更吸引人呢?(学生设想答案:我发现妈妈变了;弟弟,我爱你;小狗要做妈妈了;纸牌魔术揭密;神奇的双色花;我的新发现……)
二、写发现,抒真情
1、习作导入
还有许多同学要讲,可是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满足,那么就请你提起笔,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写下你的惊喜发现,与老师共享你发现的快乐。
2、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品发现,谈收获
1、分别选取不同类的文章展示,师生共同评议。评议标准: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了没有。
2、学生读自己的作文最满意的地方,让大家共同欣赏。
3、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从说到写描述了自己生活中、学习中的发现,共同分享了彼此的快乐,同时我们也懂得了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积极关注生活,你就会有新的发现,增长新的本领,说不定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像牛顿瓦特一样的大科学家。希望同学们养成爱观察,多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那么写作文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了。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作文,再读几遍,再修改补充,誊抄出来。
设计理念:
1、树立大作文的教学观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更是如此。“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之所以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苍白无力,没有时代感,其根
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或更准确地说没有真正接触过生活。其实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有热点,孩子间有生活,值得学生思考或者众说纷纭的话题应该是很多的。把作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走作文生活化的道路,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的写作素材自然会丰富起来,写作时也就会少些无奈。
2、减少束缚,引导自由表达
《新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本次习作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框,没有统一命题,没有对习作要求做过多的分析,而是把习作指导渗透在作前谈话,交流和作后评议之中,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自然而然进入无拘无束,敢说敢写,自由奔放的习作状态。
3、诱发兴趣,引导真情流露
兴趣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习作也是一种情感得体验、流露、交流的需要。注重在教学中通过,情景引发——闭目回忆——互谈发现(说与写)——品读交流等形式,引发
学生情感兴奋,开启学生心扉,引吐内心真情,确实把课堂当作一种情感体验与交流的场所,把习作当作情感倾诉体验交流的需要,真正做到“为情而造文”,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得以实现。
4、《美化你的作文》教案一等奖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天的歌》作文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观察春天,在观察中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认识春天,感受春的变化,从而感受生活。
2、初步感知诗歌的表达形式,愿意将心里的春天用小诗形式来表达。
教学理念:
单元写作是在几篇相关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知识面拓展到一定程度有话可写、有感而发的学习阶段。写作训练离不开阅读教学和平时的小练笔,因此,在学习了《春笋》、《雨点》、《小池塘》、《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一组课文后,学生充分感知了春天的色彩和声音,以此为铺垫,我设计了仿写小诗的作文教学。让学生将充满生趣的春天图画用文字描绘出来,深入浅出地指导诗歌的创作。让学生经历由眼睛看春、到大脑思考春天的变化、到心里形成春的图画、到最后把心中的画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作文四过程。
教学设计:
春天的歌
师:冬爷爷带着他的雪娃娃悄悄地走了,春姑娘穿着漂亮的花衣裳蹦蹦跳跳地来了。瞧,她一路走一路唱,唱红了桃花,唱绿了柳芽,唱来了可爱的小燕子。她让风儿更温暖,她让云儿更轻盈,她还让我们在和煦的.阳光里美美地品读了好几篇描写春天景色的课文,你们还记得吗?(屏幕出示相关单元目录《春笋》、《雨点》、《小池塘》、《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点击《雨点》,一起来背背这首诗。
【回顾已经学过的诗歌,由秋的声音把学生的思维带到田野、天空等具有秋天特色的情景中,引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到花园去,到果园去,到田野里去,去听春,去看春,去寻找春,也来作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小诗。
(板书:春)
师:春天来到了花园里,你看-------
(生自由说自己所看到的景色)
【由“雨点落进池塘里;雨点落进小溪里;雨点落进江河里的文本书写格式提炼出本节课诗歌创作的书写格式】
你能用小诗的格式填完整吗?
春天来到花园里,
--------------,
--------------,
--------------,
(汇报 交流 评价)
师:能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写下来吗?
【由说到写,合作完成,对于孩子来说已经不是很困难了。完成一小节的书写为其他小节的书写做了充分的准备,使整首小诗的形成在边说边写中完成,学生写起来将很轻松自然。】
师:春,她是一位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一会儿来到花园,一会儿又来到了果园。在果园里,你又看到了什么?是什么颜色的?
(生描绘春天的色彩,适当展示教师搜集的果园的图片,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春天的美丽)
师:如果按照小诗的形式来说说,应该把“春天来到花园里”换成什么?总结提炼出小诗格式:
春天来到果园里,
--------------,
--------------,
--------------,
师:春,这位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可好奇了,她刚刚离开离开果园,又来到了美丽的田野里,那田野里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色呢?静下来想一想,能用诗歌的形式来说说吗?
春天来到田野里,
--------------,
--------------,
--------------,
能将两节填写在你的诗歌卡片上吗?(合作填写,交流评价)
师:春是快乐的,春也是忙碌的,春无处不在。
春在-------,
春在--------,
春在---------,
春在-----------。
让我们去-----------吧!
给你的小诗起一个恰当的题目吧?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完成了一首小诗的创作,把你们的诗作填写完整,我们以诗会友吧!
(汇报 赏析 评价 鼓励)
【展示交流是口语交际的一个途径,也是学生自我锻炼的一个机会,在展示交流中使习作更完美。】
师:春是美丽的季节,更是充满希望的季节,“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切都是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让我们在布谷鸟的声声催耕声中一起努力吧!
教学反思:
过去过度关注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而作为主体的学生则容易被忽略,学生上了这节课后有什么感受与收获,似乎“流”到了课堂之外。
这恰恰背离了作文教学的本质。上课不是纯技术性的表演,欣赏的重点更非“演员”技巧的优劣,作文教学看重的,应该是教师指导后学生的实际收获,是“主体”实际水平的提高。因而,作文指导要摈弃教师授课时技巧性的炫耀,去实实在在关注一节课的实质收效,从而真正回归教学的本质。
这节作文指导课中,我着力学生写作欲望的激发。学生在音乐、图片、阅读材料等大量信息量的冲击下,情感受到震撼,感情自然迸发。老师的指导穿插其间,在不着痕迹的情况下完成,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写作程序。过程全无过去的庄重与沉重,学生不惧不厌,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过程中完成了作文的取材与构思、练笔。
5、《美化你的作文》教案一等奖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叶》小学作文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叶脉、写叶的文章,让学生了解有关叶的知识,理解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观察的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叶的知识。
2、搜集有关写叶的诗文。
教学过程:
一、赏叶
1、出示画面,师生共同欣赏。
画面:不同季节的不同形状、不同色彩。
2、学生交流对叶的了解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1)叶的定义
(2)叶的作用
(3)叶的联想
(此处浅谈,老师不作讲评)
二、咏叶
1、导入: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咏叶的名句,能否列举几例。
2、列举:王维的“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贾岛的“管内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司马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3、学习书上的“咏叶”的四首古诗和三首现代诗。
(1)指导朗读:注意节奏,反复朗读。
(2)理解品味:想象每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3)领悟诗意:结合背景,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品味重要诗句。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所学的感受。
三、读《一片书叶》,仪《一片书叶》。
(一)读《一片书叶》
1、导入新课:不仅古代诗人对叶情由独钟,现代作家也写了许多有关叶的文章,我们先来欣赏日本著名风景画家、散文家东山魁夷的《一片书叶》。
2、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叶的感情。
(二)仪《一片书叶》
1、布置思考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理解本文的重点应放在哪一段?
(3)有树叶的生命过程,作者领悟到了什么?
(4)读了本文,你的`联想和感悟是什么?
(5)本文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2、分小组讨论
3、师生交流
(三)学生交流所看过写叶的文章,谈谈你最喜欢的叶是什么样的,并阐述理由。
如:
1、八年级上册自读课本中的《北国秋叶》。
2、现代诗《树叶颂》。
四、写叶
以“叶的风姿”为题,写一篇短文或以“叶的联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1、“叶的风姿”为题。
要求:
(1)仔细观察各种植物的叶子。
(2)详尽描述各种叶子的风姿。
(3)画出所写叶子的形状、色彩附于文后。
2、“叶的联想”为话题。
要求:
(1)仔细观察。
(2)大胆联想。
(3)以叶抒情或以叶喻理。
(4)自拟题目。
五、制作书签
选取你所钟爱的叶,动手制作叶脉书签,送给你最喜欢的人,最好能创作小诗一首,随书签赠送。
6、《美化我的文档》的教学反思
前段时间,听了一堂信息技术课——美化我的文档。课后,稍加揣摩,顺便把些感受记了下来。
针对这堂课,我简单谈谈这堂课的一些闪光点和个人的一点建议。
先看其闪光点:其一,从教学用到的课件和提供给学生学习的资料,足见准备是相当充分的。其二,也是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他在练习环节安排了几个难度等级不同的习题,供学生根据自己能力自由选择练习。这本在数学等其他课堂中常见,但在信息技术课上,很多老师并没这么做。的确,学生学习是有差距的,虽然教学的目标一样,但是,我们不也讲因材施教吗?这样有助于照顾到学习稍微差点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对这堂课我也有个人不同的'看法。其一,老师上课前强调,同学们要分小组协作学习。小组协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值得推广。关键看怎么协作学习的。该校机房的座位是按照传统教室那样编排的,仍然按照纵向小组分组,试问:“这样学生怎么协作学习”?小组之间没有交流,讨论,质疑之类,只是单纯分组看那个小组整体做得好就是好,我想这不叫小组协作学习。我想,既然要协作,就必须允许学生下位、交谈甚至争论、相互质疑、互相辅导等,让各自的意见发表出来,共同解决问题。这样,锻炼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培训团队精神,任务是大家共同完成的。在我实际教学当中,我就这样上过课,最大的好处就是好的学生帮助了差的学生,技术上稍差的学生可能在美化等方面帮助了其他的同学,让各自的优点都发挥了出来。很明显,这种学习效果远比每个学生单纯熟练掌握电脑操作要强得多。其二,学习和作品评价。不知是时间没安排好,还是这位老师忘记,这堂课对学生作品没有评价。而作品的评价,特别是小组协作学习中大家共同创作的作品没有评价的话,这堂课要大打折扣。殊不知,这种合作出来的作品,每个作品结合了几个人的观点,肯定是有闪光点的,给予适当的肯定,极其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低年级教学的时候,肯定的评价对于激励学生兴趣尤其重要。记得,在上一年级信息技术课时,一堂课上到大半时间时,将几个做的快,做的好的学生作品通过投影打出来。请全班同学评价,老师对优点大加赞赏,对不足的地方予以建议,此后,全体学生都来了劲,争先恐后要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课堂气氛立即活跃,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
7、《作文上的红双圈》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作文上的红双圈》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文上的红双圈》一文是作家黄培佳写的一篇记录征文比赛的一件事,文中提到的《补考》一文是她的处女作,由于这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至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所以作文《补考》可以说是她成长中的`一块里程碑,而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则开启了她文学创作的大门。有时候,成功就来自于一点小小的鼓励。文章以小见大,从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阅读时要让学生体悟这一点,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成长故事倾诉出来。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情感价值。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关爱,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教学时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红双圈”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二、比较阅读。
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学生会提出:百度“为什么会有红双圈。”在《新来的王老师》一文中,王老师别有用心,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同的老师对学生关爱的方式不同,今天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看看这位老师的关爱对作者有着什么影响导入课题。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文章写了因为“我”的一篇作文,首先被贴在(报栏)上,然后又发表在(县办刊物)、(地区刊物)上,最后发表在(正式刊物)上,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最终成为(作家)的事。
不足之处:
文章中“以小见大”的手法学生可以理解,但未能及时应用到相关主题的作文训练中去。
改进措施:
在当堂训练时,用“有时候,成功就来自于一点小小的鼓励。在你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你是否也得到过老师、同学、父母的鼓励?”进行过渡,随机进行当堂训练。你身上发生过类似的经历吗?请你与同学说一说,也可以把你的经历跟后面的老师谈谈;还可以拿起笔把你类似的经历写下来。
8、《作文上的红双圈》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文章,因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近,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更能打动学生,并从中悟出道理。
学生更加理解文章,懂得生活。
下面有学生写的读后感,说得很好。
课文中“没有当年作文中的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向我们透露了:没有当初老师对“我”的鼓励,就不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同时,也透露了老师对学生的良苦用心。是的,在这大千世界中,到处都充满着鼓励和期望,有老师对学生的,有父母对孩子的,也有老人对新生儿的。正是有这些期望与鼓励,才成就了许多国家栋梁,成就了祖国的兴荣与强大。使我们亲亲的祖国成为世界一大强国,成为了又一颗世界瞩目的新星。
9、《作文上的红双圈》教学反思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画满红双圈的作文有着怎样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我的一篇画满红双圈的作文,首先被贴在,然后又发表在,接着又发表在上,最后发表在上。
校园报栏——县办刊物——扬州区刊物——上海正式刊物。
2.谁来说一说,这篇作文不平凡在何处?
带着双圈的作文在报栏里贴了很久。一天,县文化馆的同志路过这里,偶尔看见了,就揭下来带走了。不久,我的作文发表在县办刊物上。县办刊物送到扬州地区,被地区刊物选中,第二次发表。几经周转,次年,《补考》竟赫然刊登在上海一家出版社的正式刊物上。(预设:从小小的校园出发,一路往外,甚至走出了小县城,走出了江苏省,传到了大城市上海)
3.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这不是一篇普通的作文,它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可和赞赏,这其中有——(预设:老师的认可、县文化馆同志的欣赏、县办刊物编辑的欣赏、扬州区刊物编辑的认同、上海正式刊物编辑的)
4.是的,这不平凡的一篇文章,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出示语段:其时,我已经下乡插队。父亲鼓励我说:既有一,何不能有二?我想想也是,就接着往下“折腾”,后来发表了很多小说,成了作家。
(1)父亲的“既有一,何不能有二?”是什么意思?他是想告诉我什么?(既然有一篇作文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就,为什么不试着再多写几篇呢?)——父亲想告诉我:多写作文,你还是有这方面的天赋的。——继续努力,争取发表更多的作品。
(2)“折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结合当时的背景,思考为什么打引号?
(折腾指的是写作文,对于当时在农村插队从事农业劳动的作者来说,看起来是有点“不务正业的”)
(3)下乡插队:插队就是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初中到大学的大部分城市青年,在统一安排下到农村去,从事农业劳动。一开始是住在老乡家里,后来成立了青年点,就集体居住在青年点里。到*后期和*结束后,逐渐通过招工、当兵、工农兵推荐上大学以及恢复高考后考大学等方式离开了农村,也有些人在农村成家,就留在了当地。
(4)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这篇作文对作者命运的影响力吗?例:假如没有这篇红双圈的作文,作者或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许一辈子只能做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或许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写作能力可以获得如此多人的认可和欣赏。假如没有这篇红双圈的作文,作者或许不会有信心去考取北大中文系或许也不会发表如此多的作品,在创作上获得如此多的成就
(5)是的呀!这个画满双红圈的作文的作用是如此之大,怪不得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出示该语句)是否可以改一改:“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
哪个效果好一些?为什么?(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表明了作者的信念坚定)
(6)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这篇画满红双圈的作文,是作者成为作家的重要条件)
(7)课文中哪个句子也说明了这篇作文对作者意义重大?
是在1972年的5月,我清清楚楚记得那个日子。那一次学校举办“红五月”征文比赛。追问: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这篇作文意义重大?
(年份和日期都记得很明确,而且使用了“清清楚楚”这个词)过渡: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何作者将这件事记得如此清清楚楚
(四)赏析“作文的第一次发表”
是在1972年的5月,我清清楚楚记得那个日子。那一次学校举办“红五月”征文比赛。我投了稿,作文题目叫《补考》,是篇很长的作文。我的语文老师同时也是班主任,他总是给我的作文打高分。
一天上午在操场劳动,有人跑过来告诉我:“征文在报栏里贴出来了,有你的,上面打满了双圈。”我很兴奋,即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挨到中午,校园里寂静无人时,我像做贼一样地溜过去,独自站在报栏前,欣赏我的打满双圈的作文。我带着心跳,从头到尾一个个数下来,一共是九十八个红双圈。这是我的语文老师给我的评价。
问题:当作者得知自己的作文贴在报栏里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圈出相应的词语,写一写你的阅读体会。
(1)兴奋:为自己作品能够张贴而感到喜悦和激动为什么会感到兴奋呢?
——同学说上面打满了双圈,说明作文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认可。从哪里看出了兴奋?
——我带着心跳,从头到尾一个个数下来,一共是九十八个双红圈。
(2)矜持但又迫不及待你从哪些细节看出作者的迫不及待?(挨到中午——时间过得很慢,是一种煎熬。)(溜过去——速度很快地冲到报栏前)
(3)你平时发下来的作文上,老师也会画双红圈,你是否和作者一个细致得将个数都数出来,从这个细节中,你读出了什么?(作者对老师的评价很在意)
(4)这是作者第一次获得老师的赞许吗?(不是——他总是给我的作文打高分。平时的习作中也经常得到老师的肯定)5.为什么这一次如此激动?
(征文比赛,很多人参加,能张贴说明已经获奖了,这是更多人对作者写作能力的认可。)
(五)品读作者的“感恩之情”
1.作者在写作方面获得如此大的收获,你觉得这里面有谁的功劳?——老师的鼓励。
——母校创设征文机会,让作者崭露头角——作者自己不断折腾。
——双红圈作文给作者带来的信心和勇气。
2.是的,于是作者充满感激之情,写下了这样的语句:永远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母校的报栏,感谢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该如何理解?
(红双圈指的是他人对我的鼓励和认可,在人生之路上,作者会遇见许多这样的事例)3.联系生活实际,你的生命之树上是否也有令人记忆深刻的“红双圈”一直激励着你呢?(红双圈,可以是____________,可以是_______________,还可以是_______________)——跑道上不停歇的加油呐喊——课堂上响亮的掌声——做好事后绽放的笑脸。
感谢您,亲爱的老师!感谢您,那些曾经在我生命之树上挂满红双圈的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和作者一样,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留心生活。
10、《假如我会克隆》的作文讲评课教学反思
作文讲评课的开始,我是想让学生先自己评一评自己的文章。所以我请了一位作文写得较好的同学上台把文章读给大家听。这时候其他同学以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于是,我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何不让那些得优的同学都来读一读自己的文章?十几个同学依次到讲台上读自己的文章。台上认真朗读,再看看下边的同学,有的双手托着腮,集中精力地听着,不时皱皱眉头,做出思考状;有的拿着笔不断地往自己的本子上记着。台下还不时传来阵阵笑声和片片自发的掌声。那笑声和掌声不自觉地传来,我知道,他们是发自内心的,他们在用心聆听,用心欣赏,用心学习。所有的同学读完后,借着下边同学刚听完的兴奋劲,我提了第一个问题:“你认为上台的同学里面,哪位同学的朗读和上台的'精神面貌最好,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台下举手如林。
“周红,因为她读作文的时候声音哄亮,让我们听得非常清楚。并且上台大方,没有小动作。”
“李星,因为他读得抑扬顿挫,很有层次感,很有感情。”
……
我知道,通过评价,他们知道了很多朗读的技巧和上台的技巧。
稍作总结后,我向同学们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你对哪位同学写的内容最感兴趣?”第三个问题:“你觉得哪位同学的文章给你在写作方面帮助最大?”
台下举手如林。
下课铃早就响过了,教室内还是同学们投入的对如何写好作文的研究与探讨。一堂课下来,把原来的计划全打乱了,但是,我的收获很大:1、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和部分学生的成就感。2、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中学到了很多写作知识,引发了对写作的思考。我觉得这种作文讲评课子给同学们,尤其是作文水平高的同学提供了更多学习写法的机会,他们的带头作用做好了,才能调动全班同学的写作兴趣。但不足之处应该是忽略了程度较差的学生。
11、六年级语文下册作文《我的烦恼》教学反思
学生写了《我的烦恼》一文,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只是为了习作而习作,无病呻吟。例如:明明每天的作业很少,学生却非要写“像小山一样”;自己明明长得很瘦,却非得写“因为胖而烦恼”;明明长得很高,非要写自己矮……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当然没有真情实感。
我又一次在课堂上讲如何写这篇作文。首先总结了这次习作存在的问题:
1、不够真实。并讲了以上的例子。
2、没有具体事例。
3、缺少心理活动描写。
讲完后,让几个写得好的同学读了自己的作文,又让大家讨论为什么写得好。之后,我让小组讨论一个同学的烦恼该如何写,当然前提是必须是自己真实的.烦恼。
学生第二次写得非常好,既完成好了一篇作文,又让我真正了解了学生的心声。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这句话很有道理。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不怕麻烦,不怕浪费时间,认真讲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