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幸福的心理辅导活动教案一等奖
1、感受幸福的心理辅导活动教案一等奖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幸福指数 ,关注幸福指数;
2、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
二、活动准备
1、事先了解学生对幸福的认识情况与现状;
2、准备一些“神秘礼物”(按小组数准备份数,礼物尽可能包装精美,封好)
3、“幸福之星”设计和印制,每个同学一张;
4、“幸福之旅”的录制。
三、活动过程
1、小小调查
准备:播放柔和的音乐《初雪》,放松情绪!
问题1:你觉得幸福是什么?
问题2:你觉得你现在幸福吗?
学生自己采访,自己回答。
假设,“幸福度”的满分是五颗星,你的幸福程度有几颗星呢?请在自己的卡片上,给自己的幸福之星涂上颜色吧。
请大家在涂颜色的时候,还要思考一下你的幸福之星包含哪些内容?那么,没有涂色的星星又包括什么内容呢?
2、感受分享
学生谈谈自己的幸福之星包含哪些内容,没有涂色的星星又包括什么内容;
学生的回答预想:妈妈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让自己觉得幸福;可以在这么好的学校念书,比起贫困地区的孩子,觉得自己更幸福……有两颗星未涂,因为觉得自己还不是太幸福,可能自己还可以更幸福……
3、游戏体验:变化的幸福度
面对大家真诚的.交流,我也分享到了同学们的幸福与快乐,我觉得自己更加幸福了。为了表示感谢,我决定送给大家一份小小的礼物。这可是一份特殊的礼物哦。但礼物不能随意的打开,它需要遵循几个步骤,我们一起来看看,并按照规则的要求来打开这份神秘的礼物。
规则步骤:
(1)、在礼物拆开之前,打出第一个满意度分数;
(2)、拆开礼物之后,打出第二个满意度分数;
(3)、在和其他组的礼物比较之后,打出第三个满意度分数。
大家看看这些记录,发现什么没有?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引导:对礼物的期待、和对他人之间的比较等因素,影响了我们的满意度,也影响了幸福感觉,你们看是这样的吗?
那面对这些礼物,大家现在最想做什么呢?
预想:学生说:吃(老师给的礼物都是可吃的零食)
老师知道同学们现在都很渴望分享这份礼物,好,那么满足大家的愿望,拆开礼物一起尽情的分享吧。
(同学分享礼物)
4、讨论分享:我的幸福在那里?(视频呈现案例)
我从你们满意的神态上感觉到大家都很开心,很幸福。看来愿望的实现,可以提升我们的幸福指数。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帮帮一位同学,她遇见了关于“幸福”的烦恼!
(播放视频)
教师提问:觉得生活糟糕透顶的姗姗,真的像他所说的那样“生活一点意思都没有吗?一点幸福都没有吗?”如果她有,那在哪里呢?
好,接下来,我们请各小组认真想一想,研究一下,在刚才的视频,姗姗的幸福在那里?
(学生交流讨论)
(小组发言)
看来幸福就在姗姗的身边,是她没有发现,那怎么帮助姗姗感受幸福呢?大家根据刚才所说的,从中选择一个场镜,用表演的方式重现,来告诉大家你们组的姗姗怎么感受幸福好吗?
大家表演得真不错,请每个人总结一句话,说说幸福在那里?或者怎样感受幸福?我们要把这些都放进幸福宝典。
5、感受幸福(录音或现场说)
正如同学们刚才所说的,我们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幸福。现在让我们在柔和的音乐中来经历一次美丽的“幸福之旅”吧。请同学们跟随我的指导语,静静地聆听和遐想。好,现在开始。
冥想开始。
6、幸福再调查
教师引导:的确,生活中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幸福的眼睛、耳朵和心灵,关键是我们能否用心去感受、去体验。不是吗?
以我们现在的心情,再次打出我们的幸福指数,你会为现在的幸福涂几颗星?并请大家思考多出来的星星包含了哪些内容?
(全班一起分享交流)
教师小结:愿每一个同学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心灵去发现,去感受,去体验我们身边的幸福,记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寻找和感受生活的乐趣,祝愿大家天天幸福,做个幸福的人!
7、播放歌曲《我们多么幸福》结束课程。
2、感受幸福的心理辅导活动教案一等奖
本学年有担任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感到现在学生的心理情况更复杂,这就要求班会课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因此读了《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这本书。
所谓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指以班级为单位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借助团体动力,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包括完善健全人格、提高适应能力、开发自身潜能的一种活动课。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正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和重要途径。
本书把辅导目标分为六个单元来实施,通过课内辅导和课后延伸是学生获得心理成长,达到以下目标。健康的自我意识;合理的情绪管理;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度的异性交往;明智的生涯规划;科学的学习方法。了解生涯规划对于人生发展、一生幸福的重要意义,激发确立奋斗目标的强烈愿望;了解职业规划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了解明智的职业选择需要建立在认识自己和了解职业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条件储备,初步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能够制定切实可行的自我生涯发展计划;激发责任意识,体会做好分内事的重要意义,将责任意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反思和审视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探问与追求生命的意义、价值和思想。
学生的情境体验是否达到预设的,与教师是否明确辅导目标,是否按照辅导目标创设课堂情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下面对如何根据辅导目标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产生体验举例加以说明。通过创设课堂现实情境,诱发学生产生真实体验;通过活动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深处情境之中,产生体验和感悟;通过故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导学生的行为;通过录像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忘却的、忽视的或未曾经历的情境。
适用本书应该明确设计原理,学会触类旁通;明确角色定位,把握辅导理念;做好学期准备;做好课前准备;首先,从学生当中获取课题相关案例或情境,在课堂里讨论,或对困惑的学生提供帮助,或针对情景进行练习。其次,吃透教案。教师要了解概念,明确辅导目标和各环节的设计意图,预演活动,根据辅导目标预设问题,明确问题设计的意图,预估学生可能的回答,准备各种情况下教师的回应。再次,制作课件,准备教具、学具,安排座位,布置环境。为便于小组讨论、学生互动,心理辅导活动课通常采用分组式教学。
本书指导我们如何开展生命教育,希望我今后能更好的开展生命教育,希望我们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人,都为拥有生命而自豪,都为绽放生命光彩而骄傲。
3、感受幸福的心理辅导活动教案一等奖
心理辅导活动主题教案:让快乐伴着你
——五(5)班心理辅导活动
一、活动设计:
现在学生不快乐的人多,追究其原因是自我中心,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容易出现自杀、冲动、离家出走、伤害性事件等心理异常行为。因此设计了这节情绪指导课,使学生知道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快乐的人。
二、辅导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快乐的人。
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辅导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别人的快乐与烦恼,找到快乐的真谛。(一)教师:
了解学生的心理情绪。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别人的快乐与烦恼,找到快乐的真谛。
(二)学生: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快乐的人。
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通过观察体验别人的快乐与烦恼,找到快乐的真谛。
三、辅导方式:心理游戏、观察图、讨论:怎么才能做快乐的人?测测你。
四、辅导前准备:
多媒体、白纸、水彩笔等。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辅导步骤:
(一)导入:心理体验游戏
1、教师开门见山,问学生:你快乐吗?你今天快乐吗?你现在快乐吗?如果你快乐,请在白纸上画个笑脸;如果不快乐请在白纸上画个气脸。
2、学生动手操作,让十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激发学习兴趣。
板书:快乐
烦恼的心情快乐的'心情
引出并说明主题:愉快的心情让人精神振奋,身体健康,学习的效率高;那么不愉快的心情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
(二)、新课
1、观察图。
(1)、出示投影图片。
看图片上愁眉苦脸的孩子怎么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你看小丽嫌自己胖,小东嫌自己瘦,小芳担心得不了第一,小军担心能不能及格,小群嫌妈妈什么都管他,而小宁伤心父母吵架没人管她……
教师带学生看图,体验书中人物的苦恼。
(2)、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请在小组中说一说你有什么烦恼?(可说可不说)
(3)、学生说完烦恼之后,情绪较低落,开展呼吸训练,调节学生心情。
(4)、教师小结: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关键看你如何去面对。
2、讨论:怎么才能做快乐的人呢?
(1)、打投影,出示名人名言。
“生活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这是英国著名作家萨克雷的一段名言。据悉巨商希尔顿在发迹之前是一个穷汉,母亲仅仅给他五千美元去经营旅馆。几年后,希尔顿成了商界巨子,当希尔顿的母亲问他是怎样克服烦恼的,希尔顿回答说:“微笑”。原来,他每次遇到挫折和不合理的事时,他就马上到卫生间或一个角落拿出镜子练习微笑。
(2)、教师:人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快乐的情绪容易造成学习效果差,生活不愉快。当你不快乐时,你用什么方法改善,请选择:
A听音乐B吃东西C睡一觉
D踢足球E收拾屋子F看课外书
G找同学玩H对着镜子笑I回忆过去快乐的事情
J做深呼吸K看电视L其它
(3)、检查、统计学生选择情况。
(4)你认为下面的做法有什么不对?
A、发脾气,找茬撒气
B、生闷气,问什么也不说
C、摔东西(撕、剪东西)
D、打人
E、离家出走
让学生在平静的状态下分析这些过激行为,认清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予以警示。
3、测测你
※妈妈不给你买你特别想要的复读机,你怎么办?
※老师选班干,你很想当,可老师找了别的同学,你怎么办?
※在过道上走着,一不小心被一名同学碰到,很痛,怎么办?
※上课时你没说话,而是前面同学问你,老师批评你,你很委屈,怎么办?
4、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提示的内容,排演心理情境剧。请表演好的组上台给大家表演。
5.问:参加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三)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做个快乐人的方法,希望你们在平常生活中经常运用这些方法,真正做个快乐的人。最后我送大家一名话:“天空虽有乌云,但在乌云的上面,永远有太阳在照耀。”(投影出示)让阳光永远照耀着我们的心灵,让快乐永远伴着你愉快的生活。
板书:让快乐伴着你
改善方法
听吃睡踢收看找对回做看其
音东一足拾课同着忆深电它
不快乐的情绪乐西觉球屋外学镜快呼视愉快的情绪
╱╲子书玩子乐吸╱╲
学习生活笑的学习生活
效果差不愉快事效率高愉快
4、感受幸福的心理辅导活动教案一等奖
心理辅导活动主题教案:团结友爱
活动目的:
如今的学生,是家庭的小宝贝,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中生长,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平时同学之间的相处,是孩子们接触社会的起点,将来他们从事工作后需要学会与人合作,互相支持,互相谅解,需要讲点精神或做出某种牺牲。在班集体中,就必须学会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学会爱同学爱集体。因此,设计了"团结友爱之歌"主题队会,使学生懂得在集体中约束自己,从点滴小事做起,学会团结、谦让,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活动组织者:中队委员会、中队辅导员
活动地点:本班教室
活动准备:
1、收集故事《三兄弟折筷子》、《一个苹果》。
2、快板《小蚂蚁真团结》、《友爱歌》。
3、准备歌曲《小伞花》、《团结歌》。
4、收集班级团结、谦让的事例。
5、收集反映团结、谦让的儿歌。
活动过程:
一:各小队汇报人数
二:全体起立,出旗敬礼
三:唱队歌
四:中队长讲话亲爱的队员们,在学习中,在生活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都需要别人帮助。所以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团结。"人心齐,泰山移"。只有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大家团结互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把事情办好。
五:活动开始
主持人甲:一棵茁壮的小树苗,从小要把根子扎正。
主持人乙:一个懂事的.孩子,从小要有美好的心灵。
甲:集体中怎样生活,
乙:同学间怎样相处,
(合):我们都应该弄懂。
(合):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员,但并不真正清楚自己和集体的关系。
乙:如果人人都自私自利,班里将会冷酷无情。
甲:如果人人都献上一份爱心,班里将会充满阳光。
(合):今天,我们的活动就从古代的《三兄弟折筷子》的故事开始吧!
甲:请我们班的故事大王薛宏江讲《三兄弟折筷子》的故事。
乙:"故事大王"绘声绘色地讲了《折筷子》的故事,把我们带到了那遥远的时代,我们仿佛看到那时人们对团结的渴望。而我们,站在21世纪起跑线的"祖国栋梁"们更应懂团结的重要—
(合):只有团结,力量才大。
乙:请听歌曲《小伞花》
甲:团结,需要人们有涵养;
乙:团结,需要人们去谦让。
甲:下面,请看儿歌表演
甲:我们在集体生活中,也常常会遇见一些涉及个人利益的小事。如果不谦让,就会影响团结,影响学习。
乙:早就听说,蚂蚁国处处充满团结友爱,今天让我们去参观一下吧。
(合):请听快板《小蚂蚁真团结》和《友爱歌》
(合):我们几十名同学一起生活、学习,组成了一个大集体,愉快的学校生活把我们紧紧连在一起。
甲:我们有困难的时候,
乙:有需要让别人理解的时候。
(合):我们需要团结,需要谦让。
甲:这方面,一些革命先烈及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乙:请听故事《一个苹果》
甲:那么,我们班出现了哪些团结友爱的好人好事呢?同桌讨论(指名几位同学谈谈)
乙:一条金色的纽带,把一颗颗水晶般透明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攀登前进。在集体中,我们懂得了同学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甲:请听小合唱《团结歌》
(合):让团结友爱的种子深深扎在我们心中,请看诗歌表演《拉起你的手》
辅导员讲话:今天的活动开得非常成功,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知道了要团结,要谦让。老师希望同学们从现在起能手拉手,心连心,为创建和谐、美好的班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
六、呼号、退旗
七、宣布活动结束
5、感受幸福的心理辅导活动教案一等奖
[活动目标]
1、形成乐于与人沟通交往的意愿。
2、了解受欢迎的人所具有的特质。
3、探索自己受欢迎的特质并尝试特质的灵活运用。
[活动重点]
了解受欢迎的人具有的特质,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每人两张便利贴,一份学习单
[活动设计]
环节
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回顾
2分钟
人际沟通中的甜甜的调味剂
回顾人际沟通中的
重要元素
热身分组
5分钟
持相同花色的同学立即根据自己的扑克花色,尽快聚集到相对应的小组所在地。
黑桃为“橄榄叶”队;
梅花为“三叶草”队;
方块为“钻石”队;
红桃心“智慧”队。
每组持有微笑标志的同学成为本组的微笑大使,负责带动大家一起活动并维持课堂秩序,同时当小组成员在活动中产生矛盾时,微笑大使就要发挥协调作用。
通过分组,让平时接触不多的同学能够有更多接触的机会,使接下来的活动能够更加活跃。安排微笑大使能够使个别同学有责任感,带领同学们一起活动并维持秩序。
一)走马观花15分钟
一、写下受欢迎和不受欢迎的特点5
1、引入:很多同学问我,怎样让自己更能收到班级同学的欢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说说受欢迎的学问——魅力行动。
2、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你喜欢和怎样的人交朋友?你不喜欢和怎样的人交朋友?请在“便利贴”上写出一个你心目中最喜欢的特点或者不喜欢的特点。
然后,将“易事贴”贴在自己的身体的任何地方,离开位置找一找伙伴。看到自己喜欢的特点,请给这个同学一个拥抱或握手、打招呼;看到自己不喜欢的特点可以躲开。
二、学生活动。5
三、教师归类5
4、教师:请大家把自己写的特点都贴在黑板上。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特点最受大家的喜欢?
5、归类:与学生一起对特点进行归类,从学生的实际材料,喜欢和不喜欢的特点大致都可以分为:品行、外貌、才能、家庭因素等方面。
游戏体验
二)特点大聚会
13分钟
一、总结归类5
1、过渡:看看黑板上大家写的,想一想,这些受人欢迎和不受人欢迎的`特点,你有吗?
2、学生思考。
3、好像这些受人欢迎和不受人欢迎的特点,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是吧?可为什么这些特点大家都有,还是有些人更受欢迎呢?
4、学生思考发言。(有的人受欢迎的特点更多一点。)
5、点拨:结合我们刚才的游戏再想一想。
6、预设:学生1:有的同学把受人欢迎的特点贴在胳膊下面看也看不见,好像有些同学把这些受人欢迎的特点平时没有表现出来。学生2:有几个同学他们字写得很小,我看不到;还有一些同学,他们只给自己的好朋友看。我都不知道他的特点是什么,怎么跟他打招呼啊!
二、教师提升5
7、老师:哇,你真会观察,在刚才的游戏中你有这么深刻的发现,真是不简单。教师总结:
*将自己的优点隐藏起来了,没有让人发现
*将自己的特点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反而成为了令人讨厌的缺点
三、巩固练习5
魅力练习1魅力练习2魅力练习3
如何将下列特点用在恰当的地方?
*大嗓门运动会上为同学加油助威
*固执努力追求自己的奋斗目标
*骄傲为班级或集体的荣誉感到自豪
*做作表演、演出
*胆小做事谨慎、小心、细心
*小丽是一个比较固执的人,如果她把固执运用在与人沟通过程中,会…以自我为中心/别人的话听不进去/与人闹别扭
*小丽是一个比较固执的人,如果他将固执运用在学习上的话,会…更加执着地学习/为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通过内省深入思考“为什么这些特点大家都有,还是有人更受欢迎,有人不太受欢迎。”
三)自我练习
5分钟
一、练习3
做一做练习,让学习进行自我探索
二、魅力十宝2
*主动开放
*有礼貌
*不挖苦别人
*勇于认错
*留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保守秘密
*尊重别人
*坦诚
*不开过分的玩笑
*不以自我为中心
四)魅力行动
5分钟
给自己的好朋友写一句你最想说的话吧!
6、心理健康活动课《学会原谅》教学反思
今天,给同学们上了一节《学会原谅》心理健康活动课,上完课后,细细琢磨了半天,想了些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一些方法和意图:
一、课题导入注意创温馨的课堂氛围
宽松、民主、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起搏器”,是诱发学生积极行动的外在因素。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课题导入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谈一下我用到的情境创设法。
1、妙用故事法。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生动有趣的故事能牢牢地吸引他们,启发其思考,这也是我惯用的导入新课法。
2、小品激趣法。学生好奇心强,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在教授新课时,我常巧妙地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品,以激发学生探索欲、求知欲,一旦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去。我依然清晰地记得,
此外,我使用的情境创设还有多种,如:问题讨论法、情感感染法、开门见山法等等。但无论使用哪一种方式,我都因活动内容而定,正因为情境的创设适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合了活动内容,才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要灵活,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学识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自行增删、调整教学内容,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关心的热点问题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会很投入地主动参与、积极探讨,从而实现心理上的成长。
三、关注体验和分享
体验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从心理学上讲,体验主要是指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是体验者亲自参与活动,并用自己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理解、去感受、去构建,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情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我经常设计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去感受、去体验、去理解、去领悟。如:在小品《老师的自行车》的表演后,我就设计了让学生扮演淘气的学生和幽默的教师进行角色表演,同学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他们能很真实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台下的.同学边认真观看,边思考:你喜欢哪组同学的做法,为什么?
表演结束,表演者都谈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从中不难悟出:文明礼貌的语言、行为让人心生感动,会化干戈为玉帛;反之无礼、冲动、不肯包容的行为会使冲突升级,参与分角色表演的同学对“若冒犯了别人,能否主动说对不起”而产生的不同结果感同身受,相信通过这样的体验,今后遇到类似事件,这几位同学肯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台下的同学虽然没能设身处地的去表演,但他们通过观看,听表演者谈感受,还是分享了表演者的真实体验,可以说,类似这样的角色扮演、体验情感的活动方式,促进了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和提高。
7、开心你我他大班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动静结合,引导幼儿从不开心变成开心,倡导健康快乐的心理。在我设计、实施这一心理健康活动时,遇到了很多困惑。比如怎样正确地把握心理健康这一领域的定位,和社会活动相区分;如何将课程内容真正从幼儿中来,并运用到幼儿的身上,真正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指导相对欠缺,虽然我们以前都学过,但相应的理论策略、心理学原则的运用还有待学习等等。通过这次的心理健康活动,我也发现了自身很多的不足之处,如活动中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教师的引导用语,怎样有效开展活动等等,都有待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摸索和学习。
(一)教师的预设与突发事件
课前准备既包括了操作材料的物质准备,又包括了教师对活动的预设,这些往往都关系着一个活动的成败与否。在活动前,虽然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了这样一个内容,但幼儿的表现却不是老师能够控制的。因此在活动时遇到突发事件,着实让我一惊,看来我对这个活动的准备还不够充分。但是这样一个突发事件正好让我进行随机教育,顺藤摸瓜,给了幼儿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于是我抓住了这样一个机会,但教学技能还欠火候,并没有真正处理好这个突发事件,引导得不够深入,使我接住了幼儿给的这个球,而没能把球再继续抛出去。
(二)教师的指导语
教师的语言在课堂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具体的'指导语方面,我觉得自己说得不够精炼,显得有些罗嗦了。在表扬和肯定幼儿时,一般都说“讲的真好!嗯!好的!你真棒”等常用语,而缺少了针对不同孩子,不同问题的相应肯定语言,这一点,也大大降低了本次活动的精彩程度。
(三)课堂上的师幼互动
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有效开展活动的纽带。在本次的活动中,先有教师引起幼儿的互动,引导幼儿来关心老师;再幼儿与幼儿互动,引导幼儿自己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又是联合起来的互动,师幼共同操作。这样一个过程,将幼儿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但其有效性还有待研究。一个活动往往能让幼儿一起动起来,但其效果如何还需要教师掌握更多的技巧,实现有效互动。
我想一个成功的教学活动注重的应该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在这个准备—执教—反思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提升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朴实无华的内容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厚的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做个平凡的人,做个平凡的幼教工作者。
8、大班艺术活动《幸福拍手歌》优秀教学反思
集体舞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全体幼儿共同参与,在集体活动中进行队形变化、人际交流的一种集体性舞蹈。作为一种集体参与的艺术活动,它既强调幼儿个性气质的展现,又强调幼儿情感的.表达和交流,在简单、重复的动作表演中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体验表现和创造的快乐。
上星期结合《走进小学》主题活动,我组织了《幸福拍手歌》的艺术活动。活动前,我对教案进行反复研究,对舞蹈动作仔细斟酌,预想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状况,原本以为不会出很大岔子,可是结果还是很不令人满意。
第一教时中第一环节的回忆、欣赏歌曲中幼儿能较好的跟着节奏做相应的动作。在第二环节“学习踏步跟点地动作”中就已经出现了问题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还习惯于镜面示范,由于幼儿的座位是双马蹄型,因此老师示范动作时,两旁的幼儿看得比较累,接受得比较慢。当幼儿再次练习时,老师应关注到全体幼儿,从中发现问题后,及时引导幼儿进行讨论。这里对新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要对活动组织有较好的灵活应变能力。在第三环节的合作表演时,老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了图谱,理解了图意后,老师与一名幼儿合作示范前可以提醒幼儿观察都做了哪些动作。在老师单独示范时,太过强调细节了。比如:邀请的动作先出左手再出右手,勾手时左脚先向前跨一步,站到两人一直线,转圈时也先出左脚,踩着节奏走等等。合作表演对幼儿来说已经有一些难度了,再过分强调细节,大大增加了活动的内容量,超出了幼儿所能接受的程度,这样幼儿的积极性自然就降低了,对下面的活动组织造成了严重阻碍。再次练习可让幼儿分组进行,便于老师观察。
9、一次课外辅导后的教学反思
高三复习阶段学生闷压力很大,各学科抓的都比较紧,为了减少学生们的课外负担,学校禁止占用自修课补课,课外个别辅导成了师生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
一位学生在解答概率应用题“甲、乙射击命中目标的概率分别是12与13,求甲、乙各射击一次,命中目标的概率是多少”时,用了P(A+B)=P(A)+P(B)=12+13=56的公式,但是又觉得没有把握,便请教老师。
生:这样做对不对?
师:你为什么选用加法公式?
生:我看甲、乙击中目标是互斥事件。
师:那你说什么是互斥事件?
生: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事件是互斥事件。
师:甲击中目标与乙击中目标不可能同时发生吗?
生:噢,甲击中目标与乙击中目标应该是独立事件。所求的概率应该是P(AB)=P(A)P(B)=12×13=16。
师:这么说,两人射击倒不如一人射击,概率反而小了?
生:是啊,为什么呢?
师:你再想想什么是独立事件?
生: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对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两个事件就是独立事件。从定义看,两人射中目标的概率不受影响,是独立事件。怎么反而小了呢?
师:你看AB表示什么?P(AB)又表示什么?
生:AB表示A与B同时发生;P(AB)表示甲、乙同时命中目标的概率。
师:这个问题让我们求什么?
生:求各射击一次命中的概率。是啊,不是求甲、乙同时命中的概率。那怎么求呢?
师:你能不能找出待求概率的事件的对立事件?
生:能。甲、乙各射击一次命中目标的对立事件是同时不命中。
师:你知道两个对立事件的'概率之间的关系吗?
生:知道。我会做了!P(A+B)=1-P(AB)=1-P(A)P(B)=1-(1-12)×(1-13)=23。
综观整个答疑过程,教师并没有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以问代答。实践证明,这样做比教师正面回答效果更好。这是因为:
教师的问,抓住了疑难的本质。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发生这样的错误,是把独立事件与互斥事件两个概念混淆了。如果教师对待学生的询问简单地给以否定,那么学生只能知道做错了,但错的根源在哪里还不知道,也就没有实现答疑的真正目的。对于学生来说,问题只是表面,深层在基础知识。教师的答疑应把着眼点放在与问题有关的基础知识方面,不能只顾表面,只回答怎么做,而应该通过问题的解决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于这个原因,这位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并没有立即告诉正确答案,而是围绕互斥事件、独立事件、对立事件的概念和各种事件的概率的计算公式进行一系列的发问。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的过程中,弄清了这些基础知识,理解了这些概念的含义和公式的用法,排除了造成疑难的各种障碍,学生自己最终找到了正确答案。
教师的问,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答疑一开始,教师就针对学生的错误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可以说,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引起了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学生在教师问题的牵引下,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开动脑筋,认真思索,并且不断地矫正原有认识上的偏差,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契机。这种用于答疑的反诘策略,不仅能为解题集聚信息、发挥集中思维的优势,而且对学生修正错误、调节学习进程、改善思维品质也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