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一等奖设计

2023-07-21 18:12:09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一等奖设计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一等奖设计

1、《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材分析与设计构思:

  在第一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本节解决的是亲代基因如何传递到子代的过程,这也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但基因对学生来说既耳熟又因抽象而陌生的名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图片、录像等手段对基因、DNA、染色体进行形象化展示,使学生对它们有更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已经的染色体入手,通过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接着通过染色体的传递揭示出基因的传递过程。

  教学目标:

  1、 能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 能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 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4、 通过了解比利时的胚胎学家比耐登的发现,认同科学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明确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 难点:在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及基因的传递特点。

  课时分配:1课时

  课前准备:每组一根长绳、多媒体、DNA双螺旋结构

  教学过程:

  [复习练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几个遗传学概念,请连线

  遗传        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

  变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性状        人的双眼皮或单眼皮

  相对性状      生物所具有的结构特征、生理特性、行为方式

  2、转基因鼠实验说明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引入]

  师:生物体的各种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每位同学所具有的特征也是由基因控制的,这些基因从哪里来的?

  生:我认为由父母提供的。

  师: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那么,你认为基因在什么地方?基因通过什么途径由亲代传给子代?

  甲:我认为基因在细胞中。

  乙:我认为基因在细胞核中。

  丙:我也认为基因在细胞核中,并且在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核结合成受精卵的细胞核,由此基因传递到下一代中。

  师:好。大家都很有见地。

  展示细胞核、染色体、DNA、蛋白质结构关系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此图,通过此图你可获取哪些信息?

  甲:细胞核中含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

  乙:一条染色体中有一条DNA链,蛋白质嵌在DNA链上。

  丙:DNA链卷曲在染色体中。

  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越仔细,收获就越大。我们看到的DNA链,其实是一个DNA分子,也就是说每条染色体由一个DNA分子和蛋白质构成,每个DNA分子长达两米,一个人体内所有的DNA头尾相连就可绕地球好几圈。我们小小的细胞核怎样装下它们呢?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根2米长的线,大家集思广义,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能将这根线变得最短。注意,不仅变短还要能快速恢复,即能容易地再由短变长。

  学生分组讨论并操作,做完后举手示意。

  请各组派代表上讲台展示,并说明处理方法。

  甲:我们组将线反复对折。

  乙:我们组象缠毛线球那样缠成一个小球。

  丙:我们将线先对折再螺旋缠绕,象家里的电线一样。

  丁:我们将线螺旋后再螺旋,这样使它更短。

  师: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哪一个最短。你先别下结论,我们再让他们将线恢复原状,再看哪一个最快。开始

  四位同学开始行动,其它同学做评委。

  [展示DNA双螺旋结构]

  最后大家认同丁组的做法。

  师:看来每组同学都动了一番脑筋。而最符合要求的是将线多次螺旋。而这同细胞学家的看法一致,确实每条DNA分子经多次螺旋后可将长度缩短为原来的7千倍。看来咱们同学具备科学家的素质,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提问:大家在七年级上册学过,哪个结构中有遗传物质。

  回答:染色体。

  师:那大家推测一下,基因位于染色体的何种成分上,是DAN还是蛋白质。

  生:位于DNA中。

  师:其实基因就是一小段能控制某一生理功能的DNA区段。(板画一条DNA分子,

  用彩色粉笔表达出一段基因)这段DNA能控制你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另一小段能决定你肤色等等。现在请试用图或表或一句话表示出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

  生:细胞核中含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中有基因,基因控制生物性状。

  师:对。因此我们称染色体为遗传物质的载体,而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每一种生物的细胞中都有独特的一套染色体,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

  (展示经过整理后绘制的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

  仔细观察此图,思考1、通过此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甲:人体细胞内有46条染色体。

  乙:我认为应该是有23对染色体,因为它画成一对一对的。并且每一对大小、形态差不多。

  丙:我还看到,每对染色体染成的颜色也相同。

  师:看来这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也善于分析。在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成对的存在,并且这两条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相似,在相同位置上的成分和功能也相似。在体细胞中既然染色体是成对存在,那么位于染色体中的基因呢?

  生:也是成对存在。

  师:板书画两条染色体,在一条染色体上画一基因,用A表示;试画出另一个基因,用A表示。

  生:在板画中画出另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

  师:那你推测生物的性状由一个基因控制,还是一对基因控制。

  生:由一对基因控制。

  师:我们人体有3万到4万对基因,分布在这23对染色体上。那请判断下面这句话是否正确: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基因。

  生:肯定不对,我们有3万到4万对基因,而染色体只有46条,每条染色体上就会有许多基因。

  师:父母亲大量的基因如何传递到下一代呢?既然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我们先看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每个人的生命可以说中从一个细胞开始,这个细胞是什么呢?

  生:受精卵。

  师:试用图表示出生殖过程。

  学生讨论分析,一位学生代表上黑板上画出来。老师指导补充

  父亲    精子

  受精卵    子代个体

  母亲    卵细胞

  师:试填写出父母亲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生:46条、46条。

  师:那精子和卵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

  生:也是精子46条,卵细胞中有46条。

  师:如此算下去,受精卵中应该有多少条?子代体细胞中有多少条?

  甲:受精卵中应该有92条,那样子代细胞中也应该有92条

  乙:受精卵中有46条,子代细胞中有46条。

  丙:不对,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应该是精子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之和,为什么少了一半?

  乙:我也说不清楚,可如果照甲说的,子代细胞中有92条,那他的后代染色体数目也会加倍,那样就越来越多,不可能这样。

  师:看来这个问题光靠我们想像是无法解答,并且科学家们开始也无法解释清楚,后来是怎样得到答案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0最后一段。阅读时思考:科学家通过哪种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由此你会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阅读,讨论,举手回答

  甲:我认为通过仔细观察,并要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

  乙:我觉得在研究时要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他选择马蛔虫只有两对染色体,比较好观察,如果他一开始选择人的细胞可能就观察不出来了。

  丙:我认为要下结论必须进行多次重复实验,才能说明这个问题,这个结论才具可靠性。

  丁: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是,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 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师:很好,通过阅读大家不仅知道了解释这个现象的答案,关键是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技巧,收获很大。

  现在大家再回头来看在生殖过程中人的各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学生说,教师书写)

  生:父母的体细胞中是46条,父亲产生的精子中有23条,母亲产生的卵细胞中是23条,精卵结合后形成的受精卵中含46条染色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子代个体的体细胞中也是46条染色体,和父母亲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样。

  师:那我们每个人体细胞中46条染色体的是什么呢?

  生:其中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师:既然如此,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那么能控制我们每个性状的基因的是什么?

  生:也是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师:很好。那我们来做一个填图练习P31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看谁填得正确。注意染色体和基因的变化都要考虑到。

  学生思考、填图,老师巡视指导

  交流答案

  师:如果A基因控制双眼皮,a基因控制单眼皮,那么他们孩子的基因组成是什么?

  生:Aa

  师:那孩子表现是什么?

  学生发生不同的意见,老师不对此做出解答:这与下节课要学的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有关。引发学生继续学生的兴趣。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甲:我知道了人体每个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

  乙:我知道了人体内有3万多基因,每对基因控制一个性状。

  丙:我知道了我体内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丁:我知道了每条染色体中有一个DNA分子,基因就是一个DNA区段。

  戊:我知道了DNA分子很长,螺旋排列在细胞核中。

  师:看来大家这节课收获很大,下面来做练习巩固所学,并要学以致用,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比较抽象,要解决难点和重点问题,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注意用实物、录象、模型等将抽象变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将所看所想表达出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维有张有弛,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完成学习。缺点是还应更大范围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5   O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二节,主要讨论了亲代的基因如何传递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从教材安排的位置上看,本节内容既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有细胞核、染色体、DNA等知识做基础,但终因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在思维认知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可通过回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基因的确切位置。

  2、学生对人类生殖非常感兴趣,也知道精子、卵细胞的存在,但对于基因和精子、卵细胞的关系以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视频资料,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2) 学会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难点:亲代的基因怎样传递给子代。

  五、课前准备:

  学生:长条带2条,短纸带若干,乒乓球,双面胶带。

  教师:

  (1)视频: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挂图: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

  (3)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动画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表演小品《认亲》

  提出问题,引入主题。表演小品,欣赏小品,思考问题,带着疑惑进行新课学习。创设有趣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学习新课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质疑:基因在什么地方?

  (一)染色体与DNA

  1、展示图片:细胞核中的染色体

  2、指导学生观察30页图2

  3、制作染色体模型

  4、鼓励学生总结细胞核、染色体和DNA的关系

  (二)基因

  指导学生在自制模型上标出基因的位置

  (三)基因、DNA和染色体

  引导学生绘图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回忆旧知:细胞结构

  观察、思考

  组装模型:长条带和短条带代表DNA;乒乓球代表蛋白质;用双面胶带黏贴条带和乒乓球,代表染色体。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在纸带上涂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基因。

  绘图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班内展示,师生、生生之间互评、补充。

  通过产生疑问、自主阅读、制作模型、标注基因、绘图等环节,最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二、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与基因的存在规律

  1、指导学生观察30页图1

  2、展示: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

  观察、思考、讨论、回答归纳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特点,并以此类推生物体细胞中DNA和基因的特点。

  三、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一)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1、组织学生填写32页图7-13

  2、布置自学内容:31页第2、3自然段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引导学生使用类比的方法解释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规律。

  组织学生利用自制模型模拟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过程。

  小组讨论,完成图表,展示评价,相互补充。

  基因在染色体上,其变化与染色体的变化同步。

  组内交流后绘图,班内展示。

  利用自制模型模拟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过程。

  根据染色体的传递规律类推出基因的传递规律,认同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四、承上启下提问:子代获得了父母的基因,就一定会表现出和父母相同的性状?联系自身,做出猜想。承上启下,为《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做铺垫。本节小结提问:你有哪些收获和疑惑?思考、回答归纳总结,收获新知。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基因:

  DNA:

  染色体: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父亲 母亲

3、《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探究乌卵的结构,说出乌卵适合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2.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3.通过参观或参与家禽养殖活动,关注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观察鸟的繁殖行为,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教学难点】

  设计探究活动,说出鸟卵适合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春末夏初,在池塘边我们会听到青蛙的叫声,它的叫声表示什么?

  生:求偶

  师:在这个季节,特别是早上,你走在路上的时候发现什么了?听到什么声音了?

  生:看见小鸟了,听到鸟叫的声音了.

  师:你听到鸟叫的声音大不大?鸟的叫声说明了什么?

  生:鸟叫的声音大,说明是求偶吧?.

  师:现在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有的鸟就从南方飞回来进行繁殖,刚孵出的小鸡毛茸茸的,十分可爱,可是刚孵出的麻雀,粉红色的皮肤上一根羽毛都没有,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让我们走近——鸟的生殖和发育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出发,从鸟说起,一连串的问题提出,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导入新课。

  二、探究学习新课

  师:每只小鸟都是由鸟卵孵化出来的,为什么一个鸟卵就能孵化成一只小鸟呢?这说明与鸟卵的结构有关,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观察鸡卵的结构。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与思考。

  师: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和步骤,利用实验台上提供的材料,解剖鸡卵,并分析、推测每一个结构的功能,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安全,同时还要注意不要破坏鸡卵内部的结构。

  学生活动:小组分工合作,动手解剖鸡卵,边解剖边观察。

  师:巡视指导,参与到个别小组的活动中。

  师: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实验的结果怎么样。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说说它的各部分的结构名称

  生:最外层是卵壳、紧贴着卵壳里面比较薄的膜是卵壳膜,小空腔是气室,白色的部分是卵白。

  生:中间黄的部分是卵黄,卵黄外面的膜是卵黄膜,卵黄上的小白点为胚盘,卵黄两端的带状结构是系带。

  师:胚盘是胚胎发育的地方。卵黄、卵黄膜和胚盘合起来称为卵细胞,它是一个细胞,那么它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在这里分别指的是……

  生:细胞膜——卵黄膜,细胞质——卵黄,细胞核——胚盘。

  师:鸡卵的结构名称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它们又有什么功能呢?我们来猜想一下。

  生:卵壳、卵壳膜有保护作用,卵白给胚胎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卵黄膜起保护的作用,卵黄为胚胎提供主要的'营养物质,胚盘相当于细胞核

  师:这说明胚盘与遗传有关,胚胎的发育就从这里开始,将来能发育成雏鸡。

  师:系带有什么作用呢?

  生:能固定卵黄,减小震动,有利于孵化

  师:那么气室呢?

  生:气室中贮存着空气,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师:是不是所有的鸡蛋将来都能发育成雏鸡呢?

  生:不是,应该是受精的卵才能发育成雏鸡。

  师:对,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样的卵才是受精卵呢?同学们可以在书上找一下答案。

  生:已受精的卵,胚盘色浓而略大,未受精的卵,胚盘色浅而小。

  师:对,大家说的很好。这是我们打开鸡蛋以后才能看到,养鸡场想看看鸡蛋是不是受精,怎么办呢?一般通过照蛋灯来识别,如果蛋中有不透光的黑色斑点,则是受精的卵,不透光的斑点就是胚胎发育的部位。这就说明了鸟卵在雌鸟体内已经开始发育,当卵产出以后,由于外界的温度低于体温,所以暂时停止了发育.现在假如说,胚胎发育时,温度适宜,卵白和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气室能提供部分氧气,其它的氧气从哪里来呢?

  生:氧气可能是通过卵壳进去的。

  师:是不是这样呢?你有什么办法证明呢?

  生: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蛋壳上有小孔

  师:很好。还有没有其它办法呢?如果给你一个新鲜鸡蛋、一支空的注射器和针头,你能证明蛋壳上有许多气孔吗?

  生:先用针在蛋壳上扎一个小眼,再用带针管的针头插入小眼,然后缓缓地向蛋壳内打气,过一会,我们发现蛋壳表面有小水珠出现,这表明蛋壳上有小孔,空气可以进出。

  师:如果不用这个方法,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方法吗?

  生:在家里煮鸡蛋时,当水温升高时,就会发现有小气泡冒出,这也能说明蛋壳上有小孔。

  师:蛋壳很硬,能保护内部的结构,还透气,可以进行气体交换,为胚胎发育提供足够的的氧气,卵白和卵黄还能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等等,这些条件都满足了,鸡卵就一定能发育成雏鸡。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鸟卵的结构

  从上面可以看出:卵白和卵黄是鸟卵的主要结构,“卵”中左右的两点代表的意义一个是卵白,另一个就是卵黄。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第一个探究的问题——鸟卵的结构,在这个环节中,由鸟与鸟卵的关系,自然过渡到探究鸟卵的结构。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看书,自主实验,教师引导,师生互相交流,最后得到结论。

  (二)、鸟的生殖与发育

  师:青蛙是卵生,必须在水中发育;而鸟也是卵生,但适合的陆地上发育。那么鸟类是怎么进行生殖和发育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资料。

  师:从刚才的视频资料中,你们知道了鸟类的生殖和发育一般包括哪些过程吗?

  生: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等过程。

  师:是不是所有的鸟都是这样的呢?所有的阶段都有例外吗?

  生:有的鸟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如杜鹃。杜鹃将卵产在其他鸟类(如画眉、鸦雀、寿带鸟和柳莺)的巢内,让这些鸟类为其孵卵、育雏。

  师:无论各种鸟的生殖和发育有何特点,在生殖和发育的过程中,鸟必须有求偶、交配、产卵等行为。

  师:(出示图片:早成鸟雏鸟、晚成鸟雏鸟)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种雏鸟有什么不同?

  生:左边的是刚孵出的小鸡,身体已经充分发育,身体被有密绒羽,眼睛也已睁开,腿脚有力,在绒羽干后就能行走,可随亲鸟觅食,是早成鸟雏鸟;而刚孵出的这只小鸟尚未发育充分,体表没有羽毛,眼睛还没有睁开,不能独立生活,必须依靠亲鸟喂食,是晚成鸟雏鸟。

  师:哪种鸟更进化呢?

  生:晚成鸟雏鸟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亲鸟能育雏,能保护小鸟,小鸟的成活率更高。

  师:一般鸡类、雁类和鹤类是早成鸟雏鸟,而鸽类、鹰类和雀类是晚成鸟雏鸟。在育雏期间,亲鸟的捕食量大大增加,捕食的对象大多是农林害虫。因此,鸟被人们誉为“农林卫士”。但有人见到小鸟有时吃农作物,认为鸟是人类的敌人,就打鸟。这样做对不对呢?

  生:虽然鸟有时危害农作物,但大多数的鸟吃害虫,保护我们的庄稼,鸟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应当爱鸟、护鸟。

  师:是的。我们应当学会辨证地看问题。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做到爱鸟、护鸟。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探究的第二个问题,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从而能说出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中一般包括哪些过程。再出示早成鸟雏鸟与晚成鸟雏鸟的图片,晚成鸟雏鸟更需要亲鸟的保护和喂养,在喂养时期,能捕食大量的农林害虫,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鸟类,关注鸟类。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从自身做起。

  三、总结提高

  师:现在我们来做两个比较。先比较鸟卵的结构。鸟卵的结构很复杂,鸟类的繁殖伴随着复杂的行为,与青蛙的卵比较,鸟卵有什么特点适合在陆地上发育呢?

  生:鸟卵个体大,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外面有坚硬的卵壳保护,所以适合在陆地上发育。

  师:鸟类的生殖和发育都脱离了水环境的限制,所以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方式都比两栖动物高等复杂,更适合在陆地上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比较——与两栖动物的卵比较,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方式比较。从而更让学生了解到鸟类是更高一级的动物,更适合在陆地上生活。

4、《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联系细胞学和遗传的相关知识的枢纽,在整个高中生物学必修内容的知识体系中属于一个可以承上启下的关键内容。深刻地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物质基础、结构基础和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内容的选用和编排也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细胞学和遗传规律的有关基础知识。

  2、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3、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二)能力目标

  1、尝试总结归纳细胞学和遗传规律的有关知识,培养比较、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对科学的热爱,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在大胆质疑的同时必须小心求证,培养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

  1、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提出有遗传因子(基因)的存在,此时学生的心中会有一些疑问:遗传因子(基因)是什么?遗传因子(基因)在哪里?接着在第2章的第1节又学习了减数分裂,知道了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对于孟德尔遗传实验中所用到的假说—演绎法,此时再次提出起到了有效巩固知识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请同学们回忆模块1所学习的关于细胞结构中与生物的遗传有关的部分。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教学流程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引入内容


提出问题



介绍萨顿对蝗虫生殖细胞的研究 。

总结出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行为表现并与课本中所列萨顿的推论进行比较。





科学研究方法介绍

与孟德尔所用材料相对照









摩尔根实验过程











提出问题


介绍背景知识






解释实验现象















验证实验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为什么把染色体与遗传联系起来的呢?在细胞的研究中究竟哪些内容提示我们染色体与生物遗传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并介绍萨顿对蝗虫的研究。



引入孟德尔定律,引导学生尝试将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阅读孟德尔第一定律并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探讨1。

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逐条归纳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简要板书,完成基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的比较表格。

基因行为
染色体行为













  举例说明类比推理的研究方法。

  可由教师先举例,再要求学生举例说明。

  指出萨顿提出的只是推论,看其是否成立要以实验为依据。对此美国科学家摩尔根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醒学生注意摩尔根选用的实验材料,回忆孟德尔实验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用类比的方法启发学生列出果蝇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1、有多个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如体色等;

  2、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能缩短研究周期

  3、做杂交时,结果可靠,易于分析

  4、后代个体多,可用于统计。

  与孟德尔实验作类比,讲解摩尔根实验。比较相对性状(显、隐性性状)、实验过程,要求学生根据分离定律预测实验结果,再进一步指出虽然结果红眼与白眼的个体数比例为3︰1,但是有性别上的差异。

↓(雌雄个体相互交配)



P 红眼(雌) × 白眼(雄)



↓



F1 红眼



F2 红眼(雌、雄) 白眼(雄)  3 ︰ 1



  为什么F2代中白眼全部是雄性?

  对果蝇的染色体已经有了一定了解。要求学生阅读P29第2段,总结出果蝇体细胞和精子、卵细胞可能的染色体组成

  引导学生联系控制白眼的基因与性染色体,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该基因是否可能是在性染色体上。

  要求学生分别给出推测依据

  根据学生给出的一些依据作出适当评价

  讲解排除该基因在Y染色体上的情况

  若在Y 染色体上,则F2是白眼,则逆推F1雄性应该均为白眼,且雌果蝇也不可能有白眼的,这与事实不符。

  指出摩尔根推测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要求学生自己分析,说明摩尔根的'推测能否解释实验现象。

  给予学生板演的遗传图解给予适当的评价和修正。

  指出摩尔根又通过测交等方法验证上述解释,写出几组测交实验组合,要求学生根据摩尔根的推测预测实验结果:

  1、F2中的白眼雄蝇×F1红眼雌蝇

  2、红眼雄蝇×白眼雌蝇

  指出测交实验与事实符合,说明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

  引导学生阅读P30 第2段内容并总结。

  指导学生完成P28的思考与讨论的基因符号标注,引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要求学生模仿P28的思考与讨论中的图形,结合教材P30 的黑体字,用图解的方式表示出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将图画在课后作业本上。课后批改作业,根据作业情况评讲并小结孟德尔遗传定律的解释

提出细胞核、染色体等的结构。

联系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

结合减数分裂、受精作用以及同源染色体的相关知识与教师一起共同体验萨顿 对蝗虫生殖细胞的研究。

阅读、思考、交流



联系孟德尔定律,比较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完成比较表格。





体会类比推理的方法,尝试举例说明

阅读摩尔根实验的有关段落,思考有关实验材料的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列举果蝇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听讲,推测摩尔根实验的结果
与孟德尔实验比较










思考为什么F2代中白眼全部是雄性

阅读P29第2段的文字。
写出果蝇体细胞和精子、卵细胞可能的染色体组成
体细胞: 3对+XX
♂ 3对+XY
卵细胞:3+X
精子: 3+Y

有的学生猜测控制白眼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有的认为在X上,简要地说明一些依据。

听讲,领悟




学生利用遗传图解,分析说明摩尔根的推测能够解释实验现象。(板演)




画出简单的遗传图解,预测测交实验结果。





阅读

完成P28的思考与讨论的基因符号标注


思考如何联系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观点及减数分裂的知识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完成画图作业。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1、萨顿的假说

  (1).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 的分离与减数分裂

  中 的分离极为相似;

  (2).推论:基因位于 上,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 。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性。

  a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___________。

  b在体细胞中基因__________存在,染色体也是________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___________,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___________。

  c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 ,一个来自 。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d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___________,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___________的。

  (3).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摩尔根及实验材料:

  果蝇的优点是:

  (2).实验及结果分析:观察图2—8

  (3).摩尔根的假设:观察图2—9

  a假设:

  控制白眼的基因(用 表示)在 染色体上,而 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b观察图2—10,写出遗传图解:

  (4).测交实验验证(写出遗传图解):

  (5).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对遗传因子就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就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

  a.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b.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十、教学反思

  本节教案内容虽然是必修内容,但由于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又有较多理科思维的探究活动,因此从课堂学生的反应,以及课后学生作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对于理科班的同学更适宜,教学效果比较令人满意。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活动,主动探究,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节奏紧凑。但在时间上略显紧张,学生的表达仍不够充分。

5、《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一、 学生通过文本研习,进一步了解科学,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 能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收集、分析、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

  三、 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说明文的一些新的特点。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简介作者(略见教参)

  二、 文体介绍

  本文是一篇学术报告,语言通俗易懂。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也是为了适应学术演讲的需要而安排的,条分缕析,眉目清晰,纲举目张。

  三、 学生自读课文,抓住文章结构的总体框架,用提纲或图表的方法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取筛选出来。(结合文本研习3)

  一、(1-2)交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及其宗旨与目标。

  二、(3-10)这一计划的意义(六个方面)

  三、(11-18)谈这一计划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总分结构,条理清楚,一目了然,特别是对学科以外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归纳总结,分纲列目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

  四、 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下定义:“人类基因组计划……重大工程。”

  列数字:“人类基因组计划……技术人员参加。”

  举例子:“这些细微差异……极为少见。”

  这些方法的使用都使得说明更清楚、通俗。

  五、 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的特点。提问:本文语言通俗性表现在哪里?

  明:除了绕不过去的专业术语外,尽量用大众化、通俗形象的语言,收到很好的科普效果。

  六、 小结课文。

  七、 布置作业:

  1、 完成《评估》上的作业;

  2、 思考“积累与运用”第3题;

  3、 预习《南州六月荔枝丹》

6、《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

  染色体、DNA和基因是细胞核中重要的遗传物质,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七年级上学期已作介绍。本节中只需强化和进一步强调,学生便可回忆。染色体的数量问题,在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是不同的。在授课中需要向学生说明的是人体的细胞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之分,生殖 细胞是体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结果是染色体的数目减半。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教材编写者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的具体解读,力图让学生明白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知道生物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教材铺垫了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情况,体细胞分裂成生殖细胞后染色体减半的情况。从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是没有作规定的,但从学生高中学习的角度来说,本节的内容学习,有利于以后能理解和接受遗传的“三大”规律。

7、《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

  染色体、DNA和基因是细胞核中重要的遗传物质,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七年级上学期已作介绍。本节中只需强化和进一步强调,学生便可回忆。染色体的数量问题,在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是不同的。在授课中需要向学生说明的是人体的'细胞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之分,生殖细胞是体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结果是染色体的数目减半。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教材编写者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的具体解读,力图让学生明白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知道生物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教材铺垫了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情况,体细胞分裂成生殖细胞后染色体减半的情况。从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是没有作规定的,但从学生高中学习的角度来说,本节的内容学习,有利于以后能理解和接受遗传的“三大”规律。

8、《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应量多用学生熟悉事物作比。通过本节知识,学生基本了解到亲代怎样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也明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关于染色体、dna、基因、性状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一已经有初步了解,本节课讲知识加以强化,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形象易懂。关于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教师不要操之过急,可以设计多个习题,一点点加深难度,从一条染色体,一对基因导多条染色体,多对基因,从画图的形式到抽象的数字,尽量使学生在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时就有一个清晰正确的印象,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成功点;突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生疑,通过推理释疑,把获得的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小组合作讨论,积极动脑思考,有机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这也是走向社会终身获益的能力和方法。

  2、创新点:设置有难易梯度、有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阅读提纲,为小组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搭建平台。

  3、机智点:在各学习小组间讨论时协调、组织,宏观调控。

  4、不足点:本节内容由两大块构成的:

  一是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

  二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

  环节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但上课的过程中,还是急于求成,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分析时间,急于将问题直接给出,这也是不符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学到最多的知识,将知识内化。有的时候我也在想,既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学,如果将每节课的知识点列出来让学生自己看就行了,何必要让老师费这么大的劲去备课,去授课?但我又想,作为老师,我们做的工作是将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让枯燥的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下,变成趣味性强、变得容易理解。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趣味性相对较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宽广,如何在课堂改革的大背景下让生物课更加有趣味性,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这还是一个长期不懈探索的课题。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