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3-06-21 19:22:21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一等奖

1、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二节,主要讨论了亲代的基因如何传递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从教材安排的位置上看,本节内容既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有细胞核、染色体、DNA等知识做基础,但终因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在思维认知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可通过回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基因的确切位置。

  2、学生对人类生殖非常感兴趣,也知道精子、卵细胞的存在,但对于基因和精子、卵细胞的关系以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视频资料,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2) 学会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难点:亲代的基因怎样传递给子代。

  五、课前准备:

  学生:长条带2条,短纸带若干,乒乓球,双面胶带。

  教师:

  (1)视频: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挂图: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

  (3)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动画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表演小品《认亲》

  提出问题,引入主题。表演小品,欣赏小品,思考问题,带着疑惑进行新课学习。创设有趣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学习新课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质疑:基因在什么地方?

  (一)染色体与DNA

  1、展示图片:细胞核中的染色体

  2、指导学生观察30页图2

  3、制作染色体模型

  4、鼓励学生总结细胞核、染色体和DNA的关系

  (二)基因

  指导学生在自制模型上标出基因的位置

  (三)基因、DNA和染色体

  引导学生绘图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回忆旧知:细胞结构

  观察、思考

  组装模型:长条带和短条带代表DNA;乒乓球代表蛋白质;用双面胶带黏贴条带和乒乓球,代表染色体。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在纸带上涂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基因。

  绘图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班内展示,师生、生生之间互评、补充。

  通过产生疑问、自主阅读、制作模型、标注基因、绘图等环节,最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二、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与基因的存在规律

  1、指导学生观察30页图1

  2、展示: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

  观察、思考、讨论、回答归纳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特点,并以此类推生物体细胞中DNA和基因的特点。

  三、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一)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1、组织学生填写32页图7-13

  2、布置自学内容:31页第2、3自然段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引导学生使用类比的方法解释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规律。

  组织学生利用自制模型模拟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过程。

  小组讨论,完成图表,展示评价,相互补充。

  基因在染色体上,其变化与染色体的变化同步。

  组内交流后绘图,班内展示。

  利用自制模型模拟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过程。

  根据染色体的传递规律类推出基因的传递规律,认同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四、承上启下提问:子代获得了父母的基因,就一定会表现出和父母相同的性状?联系自身,做出猜想。承上启下,为《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做铺垫。本节小结提问:你有哪些收获和疑惑?思考、回答归纳总结,收获新知。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基因:

  DNA:

  染色体: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父亲 母亲

2、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探究乌卵的结构,说出乌卵适合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2.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3.通过参观或参与家禽养殖活动,关注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观察鸟的繁殖行为,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教学难点】

  设计探究活动,说出鸟卵适合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春末夏初,在池塘边我们会听到青蛙的叫声,它的叫声表示什么?

  生:求偶

  师:在这个季节,特别是早上,你走在路上的时候发现什么了?听到什么声音了?

  生:看见小鸟了,听到鸟叫的声音了.

  师:你听到鸟叫的声音大不大?鸟的叫声说明了什么?

  生:鸟叫的声音大,说明是求偶吧?.

  师:现在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有的鸟就从南方飞回来进行繁殖,刚孵出的小鸡毛茸茸的,十分可爱,可是刚孵出的麻雀,粉红色的皮肤上一根羽毛都没有,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让我们走近——鸟的生殖和发育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出发,从鸟说起,一连串的问题提出,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导入新课。

  二、探究学习新课

  师:每只小鸟都是由鸟卵孵化出来的,为什么一个鸟卵就能孵化成一只小鸟呢?这说明与鸟卵的结构有关,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观察鸡卵的结构。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与思考。

  师: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和步骤,利用实验台上提供的材料,解剖鸡卵,并分析、推测每一个结构的功能,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安全,同时还要注意不要破坏鸡卵内部的结构。

  学生活动:小组分工合作,动手解剖鸡卵,边解剖边观察。

  师:巡视指导,参与到个别小组的活动中。

  师: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实验的结果怎么样。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说说它的各部分的结构名称

  生:最外层是卵壳、紧贴着卵壳里面比较薄的膜是卵壳膜,小空腔是气室,白色的部分是卵白。

  生:中间黄的部分是卵黄,卵黄外面的膜是卵黄膜,卵黄上的小白点为胚盘,卵黄两端的带状结构是系带。

  师:胚盘是胚胎发育的地方。卵黄、卵黄膜和胚盘合起来称为卵细胞,它是一个细胞,那么它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在这里分别指的是……

  生:细胞膜——卵黄膜,细胞质——卵黄,细胞核——胚盘。

  师:鸡卵的结构名称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它们又有什么功能呢?我们来猜想一下。

  生:卵壳、卵壳膜有保护作用,卵白给胚胎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卵黄膜起保护的作用,卵黄为胚胎提供主要的'营养物质,胚盘相当于细胞核

  师:这说明胚盘与遗传有关,胚胎的发育就从这里开始,将来能发育成雏鸡。

  师:系带有什么作用呢?

  生:能固定卵黄,减小震动,有利于孵化

  师:那么气室呢?

  生:气室中贮存着空气,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师:是不是所有的鸡蛋将来都能发育成雏鸡呢?

  生:不是,应该是受精的卵才能发育成雏鸡。

  师:对,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样的卵才是受精卵呢?同学们可以在书上找一下答案。

  生:已受精的卵,胚盘色浓而略大,未受精的卵,胚盘色浅而小。

  师:对,大家说的很好。这是我们打开鸡蛋以后才能看到,养鸡场想看看鸡蛋是不是受精,怎么办呢?一般通过照蛋灯来识别,如果蛋中有不透光的黑色斑点,则是受精的卵,不透光的斑点就是胚胎发育的部位。这就说明了鸟卵在雌鸟体内已经开始发育,当卵产出以后,由于外界的温度低于体温,所以暂时停止了发育.现在假如说,胚胎发育时,温度适宜,卵白和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气室能提供部分氧气,其它的氧气从哪里来呢?

  生:氧气可能是通过卵壳进去的。

  师:是不是这样呢?你有什么办法证明呢?

  生: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蛋壳上有小孔

  师:很好。还有没有其它办法呢?如果给你一个新鲜鸡蛋、一支空的注射器和针头,你能证明蛋壳上有许多气孔吗?

  生:先用针在蛋壳上扎一个小眼,再用带针管的针头插入小眼,然后缓缓地向蛋壳内打气,过一会,我们发现蛋壳表面有小水珠出现,这表明蛋壳上有小孔,空气可以进出。

  师:如果不用这个方法,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方法吗?

  生:在家里煮鸡蛋时,当水温升高时,就会发现有小气泡冒出,这也能说明蛋壳上有小孔。

  师:蛋壳很硬,能保护内部的结构,还透气,可以进行气体交换,为胚胎发育提供足够的的氧气,卵白和卵黄还能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等等,这些条件都满足了,鸡卵就一定能发育成雏鸡。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鸟卵的结构

  从上面可以看出:卵白和卵黄是鸟卵的主要结构,“卵”中左右的两点代表的意义一个是卵白,另一个就是卵黄。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第一个探究的问题——鸟卵的结构,在这个环节中,由鸟与鸟卵的关系,自然过渡到探究鸟卵的结构。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看书,自主实验,教师引导,师生互相交流,最后得到结论。

  (二)、鸟的生殖与发育

  师:青蛙是卵生,必须在水中发育;而鸟也是卵生,但适合的陆地上发育。那么鸟类是怎么进行生殖和发育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资料。

  师:从刚才的视频资料中,你们知道了鸟类的生殖和发育一般包括哪些过程吗?

  生: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等过程。

  师:是不是所有的鸟都是这样的呢?所有的阶段都有例外吗?

  生:有的鸟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如杜鹃。杜鹃将卵产在其他鸟类(如画眉、鸦雀、寿带鸟和柳莺)的巢内,让这些鸟类为其孵卵、育雏。

  师:无论各种鸟的生殖和发育有何特点,在生殖和发育的过程中,鸟必须有求偶、交配、产卵等行为。

  师:(出示图片:早成鸟雏鸟、晚成鸟雏鸟)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种雏鸟有什么不同?

  生:左边的是刚孵出的小鸡,身体已经充分发育,身体被有密绒羽,眼睛也已睁开,腿脚有力,在绒羽干后就能行走,可随亲鸟觅食,是早成鸟雏鸟;而刚孵出的这只小鸟尚未发育充分,体表没有羽毛,眼睛还没有睁开,不能独立生活,必须依靠亲鸟喂食,是晚成鸟雏鸟。

  师:哪种鸟更进化呢?

  生:晚成鸟雏鸟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亲鸟能育雏,能保护小鸟,小鸟的成活率更高。

  师:一般鸡类、雁类和鹤类是早成鸟雏鸟,而鸽类、鹰类和雀类是晚成鸟雏鸟。在育雏期间,亲鸟的捕食量大大增加,捕食的对象大多是农林害虫。因此,鸟被人们誉为“农林卫士”。但有人见到小鸟有时吃农作物,认为鸟是人类的敌人,就打鸟。这样做对不对呢?

  生:虽然鸟有时危害农作物,但大多数的鸟吃害虫,保护我们的庄稼,鸟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应当爱鸟、护鸟。

  师:是的。我们应当学会辨证地看问题。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做到爱鸟、护鸟。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探究的第二个问题,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从而能说出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中一般包括哪些过程。再出示早成鸟雏鸟与晚成鸟雏鸟的图片,晚成鸟雏鸟更需要亲鸟的保护和喂养,在喂养时期,能捕食大量的农林害虫,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鸟类,关注鸟类。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从自身做起。

  三、总结提高

  师:现在我们来做两个比较。先比较鸟卵的结构。鸟卵的结构很复杂,鸟类的繁殖伴随着复杂的行为,与青蛙的卵比较,鸟卵有什么特点适合在陆地上发育呢?

  生:鸟卵个体大,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外面有坚硬的卵壳保护,所以适合在陆地上发育。

  师:鸟类的生殖和发育都脱离了水环境的限制,所以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方式都比两栖动物高等复杂,更适合在陆地上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比较——与两栖动物的卵比较,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方式比较。从而更让学生了解到鸟类是更高一级的动物,更适合在陆地上生活。

3、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分析与设计构思:

  在第一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本节解决的是亲代基因如何传递到子代的过程,这也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但基因对学生来说既耳熟又因抽象而陌生的名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图片、录像等手段对基因、DNA、染色体进行形象化展示,使学生对它们有更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已经的染色体入手,通过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接着通过染色体的传递揭示出基因的传递过程。

  教学目标:

  1、 能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 能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 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4、 通过了解比利时的胚胎学家比耐登的发现,认同科学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明确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 难点:在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及基因的传递特点。

  课时分配:1课时

  课前准备:每组一根长绳、多媒体、DNA双螺旋结构

  教学过程:

  [复习练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几个遗传学概念,请连线

  遗传        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

  变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性状        人的双眼皮或单眼皮

  相对性状      生物所具有的结构特征、生理特性、行为方式

  2、转基因鼠实验说明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引入]

  师:生物体的各种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每位同学所具有的特征也是由基因控制的,这些基因从哪里来的?

  生:我认为由父母提供的。

  师: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那么,你认为基因在什么地方?基因通过什么途径由亲代传给子代?

  甲:我认为基因在细胞中。

  乙:我认为基因在细胞核中。

  丙:我也认为基因在细胞核中,并且在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核结合成受精卵的细胞核,由此基因传递到下一代中。

  师:好。大家都很有见地。

  展示细胞核、染色体、DNA、蛋白质结构关系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此图,通过此图你可获取哪些信息?

  甲:细胞核中含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

  乙:一条染色体中有一条DNA链,蛋白质嵌在DNA链上。

  丙:DNA链卷曲在染色体中。

  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越仔细,收获就越大。我们看到的DNA链,其实是一个DNA分子,也就是说每条染色体由一个DNA分子和蛋白质构成,每个DNA分子长达两米,一个人体内所有的DNA头尾相连就可绕地球好几圈。我们小小的细胞核怎样装下它们呢?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根2米长的线,大家集思广义,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能将这根线变得最短。注意,不仅变短还要能快速恢复,即能容易地再由短变长。

  学生分组讨论并操作,做完后举手示意。

  请各组派代表上讲台展示,并说明处理方法。

  甲:我们组将线反复对折。

  乙:我们组象缠毛线球那样缠成一个小球。

  丙:我们将线先对折再螺旋缠绕,象家里的电线一样。

  丁:我们将线螺旋后再螺旋,这样使它更短。

  师: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哪一个最短。你先别下结论,我们再让他们将线恢复原状,再看哪一个最快。开始

  四位同学开始行动,其它同学做评委。

  [展示DNA双螺旋结构]

  最后大家认同丁组的做法。

  师:看来每组同学都动了一番脑筋。而最符合要求的是将线多次螺旋。而这同细胞学家的看法一致,确实每条DNA分子经多次螺旋后可将长度缩短为原来的7千倍。看来咱们同学具备科学家的素质,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提问:大家在七年级上册学过,哪个结构中有遗传物质。

  回答:染色体。

  师:那大家推测一下,基因位于染色体的何种成分上,是DAN还是蛋白质。

  生:位于DNA中。

  师:其实基因就是一小段能控制某一生理功能的DNA区段。(板画一条DNA分子,

  用彩色粉笔表达出一段基因)这段DNA能控制你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另一小段能决定你肤色等等。现在请试用图或表或一句话表示出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

  生:细胞核中含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中有基因,基因控制生物性状。

  师:对。因此我们称染色体为遗传物质的载体,而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每一种生物的细胞中都有独特的一套染色体,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

  (展示经过整理后绘制的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

  仔细观察此图,思考1、通过此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甲:人体细胞内有46条染色体。

  乙:我认为应该是有23对染色体,因为它画成一对一对的。并且每一对大小、形态差不多。

  丙:我还看到,每对染色体染成的颜色也相同。

  师:看来这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也善于分析。在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成对的存在,并且这两条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相似,在相同位置上的成分和功能也相似。在体细胞中既然染色体是成对存在,那么位于染色体中的基因呢?

  生:也是成对存在。

  师:板书画两条染色体,在一条染色体上画一基因,用A表示;试画出另一个基因,用A表示。

  生:在板画中画出另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

  师:那你推测生物的性状由一个基因控制,还是一对基因控制。

  生:由一对基因控制。

  师:我们人体有3万到4万对基因,分布在这23对染色体上。那请判断下面这句话是否正确: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基因。

  生:肯定不对,我们有3万到4万对基因,而染色体只有46条,每条染色体上就会有许多基因。

  师:父母亲大量的基因如何传递到下一代呢?既然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我们先看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每个人的生命可以说中从一个细胞开始,这个细胞是什么呢?

  生:受精卵。

  师:试用图表示出生殖过程。

  学生讨论分析,一位学生代表上黑板上画出来。老师指导补充

  父亲    精子

  受精卵    子代个体

  母亲    卵细胞

  师:试填写出父母亲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生:46条、46条。

  师:那精子和卵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

  生:也是精子46条,卵细胞中有46条。

  师:如此算下去,受精卵中应该有多少条?子代体细胞中有多少条?

  甲:受精卵中应该有92条,那样子代细胞中也应该有92条

  乙:受精卵中有46条,子代细胞中有46条。

  丙:不对,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应该是精子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之和,为什么少了一半?

  乙:我也说不清楚,可如果照甲说的,子代细胞中有92条,那他的后代染色体数目也会加倍,那样就越来越多,不可能这样。

  师:看来这个问题光靠我们想像是无法解答,并且科学家们开始也无法解释清楚,后来是怎样得到答案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0最后一段。阅读时思考:科学家通过哪种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由此你会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阅读,讨论,举手回答

  甲:我认为通过仔细观察,并要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

  乙:我觉得在研究时要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他选择马蛔虫只有两对染色体,比较好观察,如果他一开始选择人的细胞可能就观察不出来了。

  丙:我认为要下结论必须进行多次重复实验,才能说明这个问题,这个结论才具可靠性。

  丁: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是,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 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师:很好,通过阅读大家不仅知道了解释这个现象的答案,关键是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技巧,收获很大。

  现在大家再回头来看在生殖过程中人的各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学生说,教师书写)

  生:父母的体细胞中是46条,父亲产生的精子中有23条,母亲产生的卵细胞中是23条,精卵结合后形成的受精卵中含46条染色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子代个体的体细胞中也是46条染色体,和父母亲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样。

  师:那我们每个人体细胞中46条染色体的是什么呢?

  生:其中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师:既然如此,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那么能控制我们每个性状的基因的是什么?

  生:也是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师:很好。那我们来做一个填图练习P31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看谁填得正确。注意染色体和基因的变化都要考虑到。

  学生思考、填图,老师巡视指导

  交流答案

  师:如果A基因控制双眼皮,a基因控制单眼皮,那么他们孩子的基因组成是什么?

  生:Aa

  师:那孩子表现是什么?

  学生发生不同的意见,老师不对此做出解答:这与下节课要学的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有关。引发学生继续学生的兴趣。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甲:我知道了人体每个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

  乙:我知道了人体内有3万多基因,每对基因控制一个性状。

  丙:我知道了我体内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丁:我知道了每条染色体中有一个DNA分子,基因就是一个DNA区段。

  戊:我知道了DNA分子很长,螺旋排列在细胞核中。

  师:看来大家这节课收获很大,下面来做练习巩固所学,并要学以致用,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比较抽象,要解决难点和重点问题,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注意用实物、录象、模型等将抽象变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将所看所想表达出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维有张有弛,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完成学习。缺点是还应更大范围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5   O

4、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一)课标分析

  1.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了解酸碱电离理论。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主要应用。

  2. 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句的行为动词为“知道”“了解”,意为“学生能够描述出、说出、辨认出、区分出、比较出”就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基本要求。这部分内容以化学反应中可逆反应、化学平衡为基础,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原有认识能在这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水的电离教学把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究都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来说,水的电离的原理是学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及应用的基础和前提。

  对测定溶液pH的方法的要求层级相对提高,对于pH的计算,本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能够进行简单计算”,那么在这个要求下,结合高考考点要求,将pH计算分为4类进行计算。另外,通过课下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要让学生体验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并能举例说明。

  (二)教材分析

  第1课时主要解决3个问题: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的酸碱性的判断。

  只有认识水的电离平衡及其移动,才能从本质上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pH。本节的学习也为盐类的水解及弱电解质的电离等知识的教学奠定基础。教材从实验事实入手,说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着电离平衡, 由此引出水的电离平衡常数,进而引出水的离子积,并使学生了解水的离子积是个很重要的常数。通过进一步的探讨,学生了解在室温时不仅是纯水,就是在酸性或碱性稀溶液中,其[H+]与[OH -]的乘积总是一个常数 。在酸性溶液中,不是没有OH - ,而是其中的[H+]> [OH -];在碱性溶液中,不是没有H+,而是其中[H+]< [OH -];在中性溶液中,并不是没有H+和OH -,而是[H+]= [OH -],最终引领学生理清溶液中H+浓度与OH -浓度的关系,明白溶液酸碱性的本质。

  第2课时主要探讨pH的测定、应用及计算。教材上只是简单涉及pH计算公式以及一个典型例题展示溶液pH计算过程,没有进一步的分析不同类型的溶液该如何进行计算。本节教材设计中始终依据实际例子来总结规律,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分析带动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一般实例一步步揭示pH计算的本质。

  (三)学情分析

  1. 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第二章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化学平衡相关知识,具备了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备了分析数据,从数据中总结规律、提炼观点的能力,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基础。

  2. 学习障碍点分析

  (1)水的离子积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的区别。

  (2)酸、碱溶液中H+ 和OH -的来源。

  (3)对pH的计算公式应用不灵活。

  二、教学目标及评价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的研讨,学生能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水的电离及其影响因素。

  2. 通过对课本中提供的表格的一系列变型以及对一系列问题探究,学生能利用Kw计算溶液中[H+]或[OH-], 理清H+或OH-的来源,归纳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方法。

  (二)评价设计

  目标1评价:学生能根据设计问题,计算常温下Kw;根据提供数据,归纳温度对水的电离的影响;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加酸、碱对水的电离的影响;并最终90%的学生顺利完成目标评价1。

  目标2评价: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用简练的语言准确回答设计的问题,总结规律。并最终90%的学生顺利完成目标评价2。

  三、教学方法及策略

  因为有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相关知识,本节课第1个教学目标中的内容,难度相对较小,可以通过设置与化学平衡类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方式自主学习。

  第2个教学目标中的内容较抽象,特别是酸碱溶液中H+或OH-的来源,是本课时最大的教学难点。

  这部分采用采用启发式和问题驱动教学法,对课本上基础表格进行一系列变型,每一个变型表格跟进一系列问题串,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实现思维上的碰撞,用具体数据解决抽象原理。

  四、教学过程

  详细请见附件

  五、教学反思

  1. 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知识的归纳和演绎、认识方式的建构,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理论去认识水的电离平衡、让学生学会学习。课堂上注重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和完善,教学处理时注意概念的层次性。

  水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是物质, ①根据水是一种弱电解质的事实,进行交流和讨论,课堂中采用层层递进教学法,形成知识规律。②溶液的酸碱性与pH,本部分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课堂上采用启发式和问题驱动教学法。

  2.课堂生成:

  问题一:室温下,稀的酸或者碱溶液,水的离子积是由水电离出来的[H+]和[OH-]乘积,还是指整个溶液体系中[H+]和[OH-]的乘积?

  解析:水的离子积也适用于稀溶液,对于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指整个溶液体系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乘积,但最初推算离子积是从纯水出发的。

  问题二:加入金属钠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为什么不是升高温度正向移动或者生成NaOH而使其逆向移动?

  解析:分析水与金属钠反应忽略,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Na消耗H+对水的电离平衡起促进作用。

  3. 同伴点评:

  ①以问题驱动课堂,体现了深入研究新课标,问题设计合理,注意层次性,注重细节的处理。

  ②注重小组合作,重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课堂容量适中,结构紧凑。重视落实,课堂练习针对性强。

  ③教师教态自然,板书清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备课充分、详细。

  ④学生充分动脑动手,积极参与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分组讨论热烈,有效。

  ⑤学习目标、对应的目标评价细化并分别呈现,使整堂课的思路更清晰。

  4.思考感悟:

  本节课中亮点有两个,一是问题设计有层次性,重视认知的构建过程,如溶液酸碱性的得出,举了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H+]、[OH -],让学生自己归纳溶液中酸碱性的判断。由于非常扎实的铺垫,学生很容易的得出[H+]、[OH -]与溶液中酸碱性的关系。二是习题定位准确,对教材的处理独具匠心,题目还能折射出对pH的一些细节方面的理解。比如pH=6的溶液一定是酸性吗?不仅说明了pH要与溶液的温度有关,同时还说明了[H+]、[OH -]与溶液中酸碱性的关系。

  不足之处,本节课有三处利用小组讨论,学生参与意识强,讨论热烈,但是教师对每个小组成员的要求不够明确,指导不够到位。

  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今后教学中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交流互动提供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感悟化学学习思想,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5、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课型:新授 主备: 同备: 审批:

  课标要求:

  1.举例说出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2.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学习目标:

  1.基因突变的时间是DNA复制过程中;有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几种类型;结果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新的基因,可能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

  2.联系生活中“夏季防晒霜的使用、做X射线透视的医务人员要穿防护衣、海湾战争中贫铀弹使用的恶果”等实际现象,找出引起基因突变的几种外界因素。

  3.分析教科书中列举到的各种实例,总结归纳出基因突变的特点,找出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和生产实际的意义。

  4.说出基因重组的概念,发生时机。认真分析“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从中领悟基因重组的意义。

  学习重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类型及基因重组的概念。

  学习难点:基因突变的概念、类型及基因重组的概念。

  我的课堂:

  一.情境导入:

  自学等级

  二.课堂预学:

  1、基因突变:

  (1)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 、 或 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就叫做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的原因:

  因素: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作用机理:损伤细胞的DNA.

  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作用机理:改变生物体内核酸的碱基。

  因素: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等。

  (3)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①根本原因:控制合成血红蛋白的DNA分子的一个 发生改变。

  ②直接原因:血红蛋白多肽链中 被 代替。

  (4)基因突变的特点:

  ①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 存在的;

  ②基因突变是 的;

  ③自然状态下,一种生物的突变率很 ;

  ④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 的。

  (5)意义:基因突变是 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 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 材料。

  2、基因重组:

  (1)概念:指生物体进行 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 。

  (2)类型

  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导致 的自由组合。

  ②随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使 基因发生交换,导致

  上的基因重新组合。

  (3)意义:是 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 具有重要意义。

  三.合作讨论、展示:

  1. 发生了基因突变,遗传性状一定会改变吗?

  2. 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否看见?

  3.完成下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区别)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本 质

  发生时间

  条 件

  意 义

  发生可能

  四.我的疑问:

  五.归纳总结:

  六.自我测评: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基因突变是染色体上基因某一位置点的改变

  B.所有基因突变一定能通过生殖传递给后代 C.绝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突变个体的生存有利

  D.每个生物体只有某些特殊细胞能发生基因突变

  2.当牛的`精原细胞进行DNA分子复制时,细胞中不可能发生 ( )

  A.基因重组 B.DNA的解旋 C.基因突变 D.蛋白质合成

  3.在形成精子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突变可能发生于 ( )

  A.精原细胞 B.初级精母细胞 C.次级精母细胞 D.精子细胞

  4.关于基因重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基因重组能产生多种基因 B.基因重组是等位基因分离导致的

  C.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重组

  D.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因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而导致染色单体上非等位基因重组

  5.下图甲表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乙是在一个家族中该病的遗传系谱图(控制基因用B、b)。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GAG,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甲中①②表示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分别是① ,② ;①过程发生的时间是 ,主要场所是 。

  (2)α链碱基组成 ,β链碱基组成 。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致病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属于 性遗传病。

  (4)图乙中,Ⅱ6的基因型是 ,要保证Ⅱ9婚配后代不患此病,从理论上说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为 。

  (5)若正常基因片段中的CTT突变成CTC,由此控制的生物性状是否可能发生变化?

  反思与积累: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

6、《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应量多用学生熟悉事物作比。通过本节知识,学生基本了解到亲代怎样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也明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关于染色体、dna、基因、性状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一已经有初步了解,本节课讲知识加以强化,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形象易懂。关于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教师不要操之过急,可以设计多个习题,一点点加深难度,从一条染色体,一对基因导多条染色体,多对基因,从画图的形式到抽象的数字,尽量使学生在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时就有一个清晰正确的印象,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成功点;突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生疑,通过推理释疑,把获得的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小组合作讨论,积极动脑思考,有机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这也是走向社会终身获益的能力和方法。

  2、创新点:设置有难易梯度、有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阅读提纲,为小组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搭建平台。

  3、机智点:在各学习小组间讨论时协调、组织,宏观调控。

  4、不足点:本节内容由两大块构成的:

  一是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

  二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

  环节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但上课的过程中,还是急于求成,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分析时间,急于将问题直接给出,这也是不符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学到最多的知识,将知识内化。有的时候我也在想,既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学,如果将每节课的知识点列出来让学生自己看就行了,何必要让老师费这么大的劲去备课,去授课?但我又想,作为老师,我们做的工作是将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让枯燥的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下,变成趣味性强、变得容易理解。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趣味性相对较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宽广,如何在课堂改革的大背景下让生物课更加有趣味性,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这还是一个长期不懈探索的课题。

7、《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

  染色体、DNA和基因是细胞核中重要的遗传物质,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七年级上学期已作介绍。本节中只需强化和进一步强调,学生便可回忆。染色体的数量问题,在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是不同的。在授课中需要向学生说明的是人体的细胞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之分,生殖 细胞是体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结果是染色体的数目减半。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教材编写者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的具体解读,力图让学生明白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知道生物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教材铺垫了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情况,体细胞分裂成生殖细胞后染色体减半的情况。从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是没有作规定的,但从学生高中学习的角度来说,本节的内容学习,有利于以后能理解和接受遗传的“三大”规律。

8、《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

  1、《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我利用上节课的复习巩固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例如: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那么父母遗传给后代的是性状还是基因?有的学生认为,父母遗传给的是性状,有的认为父母遗传给的是基因,看法不一,观点也不统一。我让学生带着这一疑惑去看书,让他们通过看书来解决疑惑,找出疑惑的真正答案是什么?在通过组内的讨论交流,使他们的观点得到统一,去伪存真,有了很强的探究意识,课堂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效果较好。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的阅读、讨论和探究过程中得到了突破。

  2、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大部分学生在纸上画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图解,让几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都想上黑板去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值得思考的地方:上课的过程中,还是有点急于求成,把学生拽着向前走。不知不觉中,有点将自己设计好的环节硬入学生身上套的味道,因此在某些问题处理上,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分析时间,急于将问题直接给出,这也是不符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今后还得引起足够的重视。

9、《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

  染色体、DNA和基因是细胞核中重要的遗传物质,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七年级上学期已作介绍。本节中只需强化和进一步强调,学生便可回忆。染色体的数量问题,在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是不同的。在授课中需要向学生说明的是人体的'细胞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之分,生殖细胞是体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结果是染色体的数目减半。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教材编写者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的具体解读,力图让学生明白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知道生物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教材铺垫了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情况,体细胞分裂成生殖细胞后染色体减半的情况。从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是没有作规定的,但从学生高中学习的角度来说,本节的内容学习,有利于以后能理解和接受遗传的“三大”规律。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