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一等奖
1、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深渊肖邦消逝概念蜡烛疾驰特殊勉励抗争四处奔波悲愤欲绝与世长辞雾霭催人奋起盛[chéng]满
绝:停止。辞:辞别,离开。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学习生字。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七、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
二、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时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三、学习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段。
背诵第二段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课文前三段分别讲了什么?
2.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为什么?
3.检查,背诵情况。
先一凳相互检查,再指名背,集体背。
二、继续精读第四段
1.学生自由读。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三、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教学后记:
2、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雾霭呐喊盛满疾驰蜡烛
维斯瓦河消逝催人奋起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慢性的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第一段)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名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肺:右边末笔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四、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句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什么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理解与世长辞。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五、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一等奖
教学理念:通过表演和交际,鼓励学生做个勇敢、坚强的孩子,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人情境
1、看大屏幕:一位小朋友摔伤了腿,医生帮他缝了5针,可他咬着牙,一滴眼泪也没流。
2、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3、你觉得自己勇敢吗?
二、示范表演
1、今天老师请了两位小朋友,一个叫文文,一个叫乐乐,听听他们是怎样夸自己勇敢的。
2、示范表演。
3、大家看了刚才的表演,知道该怎样夸自己勇敢吗?小组内讨论一下应该注意什么?
4、教师小结:夸自己时,首先要说清发生了什么事,再谈谈自己的表现。
三、小组练习
1、同座练习,互讲自己勇敢的表现,还可互相夸一夸。
2、小组内互说互演。
3、各小组推荐同学展示,集体评议补充。
四、实际运用
1、你想把你勇敢的表现告诉你的'好朋友吗?现在请你去找自己的好朋友说一说吧!
2、教师总结: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今天惊喜的发现原来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很勇敢,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克服困难,继续做个勇敢、坚强的好孩子。
4、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新课程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与角色行为,结合故事情节理解“搬”、“肥肥壮壮”等词汇。
2、体验劳动的幸福与快乐,感受故事所蕴含的幽默感。
3、能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大胆在集体面前表述自己的情感与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判断、推理的方法知道矮儿子不同的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判断、推理的方法知道矮儿子不同的生活方式,体验劳动的幸福与快乐,懂得长大后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两年多学期的学习,能够借助拼音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梗概。特别是有关童话故事,更能吸引学生。《六个矮儿子》是一篇语言幽默、寓意深刻、充满快乐与幸福感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对6个矮儿子靠自己双手获得幸福生活的描写,颂扬了他们不畏困难、勤劳能干、爱动脑筋的优良品德。故事以对话贯穿始终,将6个矮儿子赖以生活的动植物以几只“脚”出现,极富幽默感与趣味性.易感染吸引学生在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发现生活中、艺术中各种美好的事物,不断积聚积极健康的情感,促使其行为趋向真、善、美。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丰富学生有关动植物特征与成人劳动方式的经验
教学设计:
一、设置问题、引出课题
有一对老爷爷、老奶奶,他们有6个长得很矮很矮的儿子,一直靠老爷爷、老奶奶养活着,现在老爷爷、老奶奶年纪大了,不能劳动了,6个矮儿子靠什么生活呢?(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朋友替6个矮儿子想了那么多办法,6个矮儿子到底靠什么生活呢?(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二、听录音,初步感知
学生听课文录音,激发学习的兴趣。
提问: (一)6个矮儿子是靠什么生活的?
(二)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根据矮儿子的劳动特点,说出“8只脚”、“6只脚”、“4只脚”、“2只脚”、“1只脚”、“没有脚”所代表的6种事物,感受故事所蕴含的幽默感。)
过渡:小朋友真聪明,6个矮儿子没有直接说出他们的名称,你们却能听得出来,那么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6个矮儿子到底又是怎样靠这些东西生活的?让我们走进故事。
三、读通课文,了解内容
(一)、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二)、检查读书情况: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评议。
(三)、讨论交流。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争当“六个儿子”,深入感悟
小朋友,你们喜欢这六个儿子吗?愿意演演他们的'故事吗?让我们进入梦想剧场环节。
(一)小组合作
要求: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儿子的故事表演,可以自由组合表演,可以个人表演。
(二)交流汇报表演
在表演中,老师以采访的方式询问学生他们劳动的感受,适时通过提问重点引导学生理解6个矮儿子是怎样劳动的,感受他们劳动的辛苦与快乐
1、6个矮儿子离开爸爸、妈妈时是怎样说的?
2、大儿子是什么时候去捉“八只脚”的?
3、二儿子是怎样照料“六只脚”的?(理解词“搬”,并用动作表现)
4、三儿子饲养的“四只脚”长得怎样?为什么会肥肥壮壮?(理解词汇“肥肥壮壮”)
5、五儿子要在漂亮的草房上铺上马粪,他嫌脏了吗?
6、六儿子饲养“没有脚”是怎样做的?看着“没有脚”在水里游来游去,他心里是怎样想的?
7、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体验6个矮儿子劳动的快乐及老爷爷老奶奶欣慰、喜悦的心情。
A、为什么老爷爷老奶奶说6个矮儿子是聪明勤劳的好儿子?
B、你喜欢6个矮儿子吗?为什么?
8、小结
小朋友,六个矮儿子用六种方法能过上好日子,其实用的同一种方法,那就是聪明勤劳,人们只有靠聪明的大脑,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财富。让我们凭我们的聪明勤劳,去描绘了一幅幅未来五彩缤纷的蓝图吧!
五、拓展练习
(1)引导学生创编6个矮儿子今后的劳动故事。
(2)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板书:
4 六个矮儿子
聪明 勤劳
5、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一等奖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吴王夫差非常骄傲,不听忠言,放虎归山,最终被越过灭掉。课文着重表现越王励志图强的精神。课文故事脉络清晰,文字浅显易懂,学生易于理解。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建议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三、四自然段是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合理想象,领悟故事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师准备图片,文字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卧薪尝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朗读课题。
2、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国古代的越国和吴国,你了解越国和吴国吗?请你介绍一下。(学生不知道,教师介绍)
3、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4、薪指什么?胆指什么?谁卧薪尝胆?为什么要卧薪尝胆?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带问题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边读边想,理解词语的意思。
简要说说故事的意思。
2、检查生字。
出示:败仗表示免除屈辱万般无奈建议谋臣后患耻辱转弱为强吴王勾住奴仆灭掉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纠正错误读音。
(1)薪、臣是前鼻音。
(2)夫、差是多音字。
(3)会稽中的会读kuai
(4)朗读时随机出示卧薪尝胆、免除后患、万般无奈、舂米推磨、报仇雪恨、转弱为强朗读记忆。
(5)说说你理解了哪些词语,也可以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6)练读课文,做到熟练。
4、齐读课文,说说故事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指导写字。
1、说说哪些词语写的时候要注意。
2、指导写好患、臣
3、学生描红。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明白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2、有感情地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成语故事-《卧薪尝胆》。(读题)
2、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情况下呢?学习第一段。
快速自读第一段,完成填空:
_________想征服_________,___________就强大起来,成为霸主。
3、齐读。
二、精读感悟。
过渡:出示投影片,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图上画的是(勾践)他正在干什么?(饭前坐在柴草上尝苦胆),那么课文哪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卧薪尝胆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看!
1、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2)、出示:白天,他亲自下田耕种;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3)、齐读,思考:哪句是写卧薪?哪句是写尝胆?
卧薪是什么意思?薪是指什么?
尝胆懂吗?尝苦胆该是怎样的滋味呢?(象尝苦药一样)
板书:卧薪尝胆
(4)、勾践贵为越国一国之君,他为什么放着华丽舒适的`皇宫不睡,放着丰盛可口的美味不吃,而去睡柴草,尝苦胆,折磨自己呢?
出示: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
板书:报仇雪恨
(5)轻声读这一自然段,思考:
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说的?(第一句)
从哪些地方看出他时刻不忘报仇雪恨?
交流归纳:这一自然段以第一句为中心句,围绕这一句分别从勾践白天亲自耕种,晚上睡在柴草上,饭前先尝苦胆这三个方面来写他如何激励自己的。这样的段落结构属于总分结构。(板书:总分)
(6)这一段用了几个不忘?分别是?(指名读)
两个不忘前分别加了词语时刻、提醒,如果不加有什么不同吗?
(朗读对比体会:仇恨和耻辱的刻骨铭心,强调勾践不会忘记。)
(7)勾践时刻不忘记报仇雪恨,你能读出来吗?试试看?
2、学习2、3自然段。
激发思考:越王勾践念念不忘的仇恨和耻辱是什么呢?
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读了课文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那你知道勾践为什么要向吴王求和,表示愿意给吴王当奴仆?
(因为会稽一战,越国站败,所以越王才会无可奈何地去吴国当奴仆。)
(3)你能把万般无奈的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评议)
(4)那吴国有什么反应呢?想象当时吴王和他的谋臣们会说写什么?(小组练说)
指名扮演众大臣,向吴王提出建议。一名扮演吴王回答听了大臣们的话以后说的话。
(5)多么骄傲的吴王啊!指导读出傲气。
(6)看着这位傲气十足的吴王,你能预测一下今后局势的发展吗?
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勾践夫妇来到吴国,受到了哪些屈辱?画出有关的语句。
(2)交流:
穿:粗布衣;
住:石头房;
做: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吃:粗茶淡饭(想象)
小结:作为一国之君,却这样做,这些就叫屈辱。
板书:受尽屈辱
(3)文中还有那些地方可看出勾践在吴国受尽了屈辱?(在吴国整整干了3年)
(4)小结:这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了受辱程度之深(穿、住、做、吃)
一方面,表现了受辱时间之长(这度日如年的日子,他们整整过了三年)
看来他们是受尽屈辱、度日如年啊!(指导朗读)
4、理解第五自然段
(1)、讨论:在这段受尽屈辱的日子里,他会想些什么呢?(立志报仇雪恨)
(2)、过渡:是啊,这些日子会让公勾践刻骨铭心,发誓要报仇雪恨,回国以后,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引读)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国。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听课文配乐朗读。
2、从卧薪尝胆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教师小结: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立志报仇雪恨,终于转败为胜,灭掉吴国,后来这个故事形成一条成语卧薪尝胆,意思是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恨。
四、讲讲这个小故事。
五、指导造句。
1、找出句子读一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3、完成下面的填空;
在中队会上,队长李红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生造句,教师评议。
六、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
1、抄词。
2、多音字组词。
夫、差
3、结合课文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
6、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送别场景情真意浓,感人肺腑。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浓的师生情,深深的爱国意。“爱国情怀”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情感主线,无论是师友送行时赠送泥土的“特殊礼物”,还是身处异乡时肖邦忘我的音乐创作,以及弥留时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长眠祖国的地下,都突出了这条情感主线——炽热执着的爱国情!给人以深沉而强烈的艺术感染。
在精读训练时,我就牢牢地抓住了“爱国主义”这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首先,我让学生通读全文,感受一下文章主要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为学生学习课文牵出了一条主线。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条主线去学习课文,找出能够体现肖邦爱国主义情感的行动和画面,学生有了这根导线学起来就有了方向,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也是比较好的',有很多细节都注意到了。比如说:“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应该说这个细节本不在我的预设之内,但是有一个学生就说:“肖邦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心里在说:我最亲爱的祖国,我一定不会忘记你的,我一定会回来的。还有学生说:“泥土用银杯来装,可以看出他们是怎样的热爱祖国,珍爱祖国的一点一滴,泥土竟然用银杯装,而不是普通的玻璃杯或其他容器。”
所以说,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感悟文字,只要老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学有方向,就一定会学有所成。
7、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饱含主人翁挚热情感的文章,那发自内心的呼喊,用心才能体会。可是,文章内容及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国外是事情,就更加了一份距离,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我相信情感是相通的,爱国情感是没有距离的。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我将古诗穿插于中,让大家用古诗来诠释肖邦的爱国情怀,受到了很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又使学生对肖邦的爱国情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引导学生读懂“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一段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这时肖邦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
“不想。”
“为什么?”
“他看到自己的祖国被列强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强盗欺凌。不忍心离去。”
“是啊。祖国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无寸铁的肖邦面对凶残的侵略者,只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仇恨和抗争。”作为音乐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乐,一个个音符像一颗颗子弹穿过敌人的耳膜,洞穿敌人的心脏,那是肖邦强有力的武器。他颠沛流离,在法国巴黎,为了生计,到处流浪,当他在异国他乡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郁积的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来。要让孩子真切体会肖邦在临死前的一句话,让孩子深刻地体会肖邦的爱国思想,我让孩子用情地朗读肖邦最后一句话后,引入了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学生起:“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这悲愤的诗句中让孩子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让孩子感受肖邦的感情。诗歌的加入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降低了难度,同时也为这首诗作了全新的解释。
8、六年级的语文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的充分表现。这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教学时我抓住了这条情感主线,披文入情,因文悟道,力争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相结合。首先是以读为手段,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酝酿情感,以此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当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对肖邦的爱国情感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补充文中的空白处,从而让学生深刻体验肖邦以及他的老师、同学们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如读到“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小组练写歌词;读到“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让学生说说:这是肖邦会对老师、同学说些什么?孩子们在语言训练中,走进人物的世界、走进人物的内心,去充分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再把这种感受送到文中,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有了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才会酝酿出丰富的情感,才会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
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首先引导学生弄清“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这两个问题。再让学生反复朗读肖邦的话,体会他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9、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爱之链》教学反思
有了老妇人的钱,乔依和他的妻子就能摆脱贫穷,过上幸福的生活了吗?我在教学时进行了适时地引导:是不是这些钱就能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好起来的是仅仅是这些钱吗?还是……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引导,通过再次地用心体会,有的学生就悟出了这些钱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有这样的心态,生活肯定会好起来的。也有的学生联想到了其他人,如果每个人都付出自己的关爱,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此时,老师再点题:乔依帮助了老妇人,老妇人帮助了女店主,乔依帮助了别人,其实就是帮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关爱,也必定会得到别人的关爱。每个人的爱都在传递,在延续,这就是一根爱的链条,这就是一条——爱之链。这样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10、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爱之链》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一节课,课文是《爱之链》。这篇课文并不是特别深奥难懂,通过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关爱乔依这三件事情,说明爱就像一条链子,是可以延续的,可以传递的。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虽说是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在有些关键、重要的地方,还是需要老师适时的引导。老师是引导者,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靠自己的力量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老师就应该站出来,及时地教给方法,及时地指引道路。
课文的主人公不仅仅是乔依,这也不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主要还是写了两个“帮助”的小故事。第一个片段则从事情本身入手,先找出具体写乔依帮助老妇人的段落,再围绕“读了这一段,你感受深刻的是什么”来交流。比如说老妇人当时的心情怎样,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来了。第二个片段可以换个角度,从“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这件事入手,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我觉得第二个片段的可取之处在于,由“扶”到“放”,渗透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学,让学生完成填空练习,从而,对课文内容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老妇人帮助女店主,这是一种爱的接力,爱的传递,又形成了一条爱的链子。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从女店主的这句话,可以体会到他们对生活的乐观向上的态度。但是,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有这样的心态,生活肯定会好起来的。通过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让学生边聆听,边感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此时,老师再点题:乔依帮助了老妇人,老妇人帮助了女店主,乔依帮助了别人,其实就是帮助了自己。每个人的爱都在传递,在延续,这就是一根爱的链条,这就是一条——爱之链。这样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但是,在课堂中,我发现了许多问题,总觉得课堂是不完美的。由于在时间的调控上有些失误,造成前半课堂有些松,后面有些紧,使得后面的环节走了形式。在学生的朗读这一环节,也做的不够到位,学生没有把那种感动读出来。
不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逐步提高,使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使得学生真正学会了好的学习方法,他们也会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