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极的日子》教案一等奖设计
1、《在南极的日子》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我们”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同学交流有关南极的知识,受到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指导学生懂得日记的格式,学习日记的写法。
3、指导学生认识8个生字,知道相关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南极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而可以收集的资料也有限,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收集相关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南极景物、动物的特点,感受南极人的热情、好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南极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而可以收集的`资料也有限,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有关南极的资料
二、阅读“阅读提示”,让学生大概知道本课的内容和写法方面学习的重点。
三、学生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自主学习课文。
课文中的“我”来到南极有哪些见闻,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南极的?自读课文。
要求: 在思考中读文,边读、边想、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联系上下文读懂意思。余下问题,小组内解决,最后把没读懂的内容记在纸上。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小组代表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集体交流解疑。
2、了解作者叙述的文体。初步知道日记的形式,写了在南极日子里5天的所见所闻,从中对作者有机会到南极去产生羡慕之情。
五、再次细读课文
1、自读每则日记,弄清每则日记具体写了哪些见闻。画出描写“我们”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的词语、句子,加以体会。
2、在个人体会的基础上,同桌或小组讨论交流,从而达到从内容到思想读通全文,受到课内人物思想感情的感染。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南极景物、动物的特点,感受南极人的热情、好客。
2、了解日记的写法,培养学生记日记的兴趣。
3、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日记的写法,培养学生记日记的兴趣。
教学难点 掌握日记的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要求
学习作者的叙述文体,了解日记的写法,掌握日记的格式,培养大家记日记的兴趣。
二、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归纳出五则日记的共性特点。
三、汇报自学情况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出日记的格式和写法。
格式上:
1、一般在第一行居中要写明几月几日、星期几和天气情况;
2、再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内容较多时,可以分段写。
内容上:一般是记当天的事。
写法上:
1、日记的写法比较自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形式灵活多样,不必篇篇都有明确的中心、完整的结构;
2、做到条理清楚,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写错别字。
四、小练笔 自己写一篇日记
板书
12 在南极的日子
冰 雪 → 洁白无瑕
象海豹 → 憨态可掬 恋恋不舍
各国考察队员 → 热情、好客
2、《在南极的日子》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我们”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同学交流有关南极的知识,受到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指导学生懂得日记的格式,学习日记的写法。
3、指导学生认识8个生字,知道相关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南极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而可以收集的资料也有限,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收集相关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南极景物、动物的特点,感受南极人的热情、好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南极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而可以收集的资料也有限,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有关南极的资料
二、阅读“阅读提示”,让学生大概知道本课的内容和写法方面学习的重点。
三、学生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自主学习课文。
课文中的“我”来到南极有哪些见闻,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南极的?自读课文。
要求: 在思考中读文,边读、边想、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联系上下文读懂意思。余下问题,小组内解决,最后把没读懂的内容记在纸上。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小组代表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集体交流解疑。
2、了解作者叙述的文体。初步知道日记的形式,写了在南极日子里5天的所见所闻,从中对作者有机会到南极去产生羡慕之情。
五、再次细读课文
1、自读每则日记,弄清每则日记具体写了哪些见闻。画出描写“我们”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的词语、句子,加以体会。
2、在个人体会的基础上,同桌或小组讨论交流,从而达到从内容到思想读通全文,受到课内人物思想感情的感染。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南极景物、动物的特点,感受南极人的热情、好客。
2、了解日记的写法,培养学生记日记的兴趣。
3、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了解日记的写法,培养学生记日记的兴趣。
教学难点掌握日记的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要求
学习作者的`叙述文体,了解日记的写法,掌握日记的格式,培养大家记日记的兴趣。
二、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归纳出五则日记的共性特点。
三、汇报自学情况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出日记的格式和写法。
格式上:1、一般在第一行居中要写明几月几日、星期几和天气情况;2、再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内容较多时,可以分段写。
内容上:一般是记当天的事。
写法上:1、日记的写法比较自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形式灵活多样,不必篇篇都有明确的中心、完整的结构;2、做到条理清楚,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写错别字。
四、小练笔自己写一篇日记
3、《在南极的日子》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我们”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同学交流有关南极的知识,受到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三年级语文上册《在南极的日子》教学设计。
2、指导学生懂得日记的格式,学习日记的写法。
3、指导学生认识8个生字,知道相关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南极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而可以收集的资料也有限,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在南极的日子》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收集相关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南极景物、动物的特点,感受南极人的热情、好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南极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而可以收集的资料也有限,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有关南极的资料
二、阅读“阅读提示”,让学生大概知道本课的`内容和写法方面学习的重点。
三、学生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自主学习课文。
课文中的“我”来到南极有哪些见闻,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南极的?自读课文。
要求: 在思考中读文,边读、边想、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联系上下文读懂意思。余下问题,小组内解决,最后把没读懂的内容记在纸上。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小组代表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4、《在南极的日子》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我们”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同学交流有关南极的知识,受到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指导学生懂得日记的格式,学习日记的写法。
3、指导学生认识8个生字,知道相关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南极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而可以收集的资料也有限,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收集相关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南极景物、动物的特点,感受南极人的热情、好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南极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而可以收集的`资料也有限,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有关南极的资料
二、阅读“阅读提示”,让学生大概知道本课的内容和写法方面学习的重点。
三、学生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自主学习课文。
课文中的“我”来到南极有哪些见闻,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南极的?自读课文。
要求: 在思考中读文,边读、边想、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联系上下文读懂意思。余下问题,小组内解决,最后把没读懂的内容记在纸上。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小组代表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集体交流解疑。
2、了解作者叙述的文体。初步知道日记的形式,写了在南极日子里5天的所见所闻,从中对作者有机会到南极去产生羡慕之情。
五、再次细读课文
1、自读每则日记,弄清每则日记具体写了哪些见闻。画出描写“我们”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的词语、句子,加以体会。
2、在个人体会的基础上,同桌或小组讨论交流,从而达到从内容到思想读通全文,受到课内人物思想感情的感染。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南极景物、动物的特点,感受南极人的热情、好客。
2、了解日记的写法,培养学生记日记的兴趣。
3、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日记的写法,培养学生记日记的兴趣。
教学难点 掌握日记的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要求
学习作者的叙述文体,了解日记的写法,掌握日记的格式,培养大家记日记的兴趣。
二、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归纳出五则日记的共性特点。
三、汇报自学情况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出日记的格式和写法。
格式上:1、一般在第一行居中要写明几月几日、星期几和天气情况;2、再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内容较多时,可以分段写。
内容上:一般是记当天的事。
写法上:1、日记的写法比较自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形式灵活多样,不必篇篇都有明确的中心、完整的结构;2、做到条理清楚,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写错别字。
四、小练笔 自己写一篇日记
板书
12 在南极的日子
冰 雪 → 洁白无瑕
象海豹 → 憨态可掬 恋恋不舍
各国考察队员 → 热情、好客
5、《在南极的日子》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我们”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同学交流有关南极的知识,受到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指导学生懂得日记的格式,学习日记的写法。
3、指导学生认识8个生字,知道相关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南极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而可以收集的资料也有限,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收集相关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南极景物、动物的特点,感受南极人的热情、好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南极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而可以收集的资料也有限,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有关南极的资料
二、阅读“阅读提示”,让学生大概知道本课的内容和写法方面学习的重点。
三、学生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自主学习课文。
课文中的“我”来到南极有哪些见闻,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南极的?自读课文。
要求: 在思考中读文,边读、边想、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联系上下文读懂意思。余下问题,小组内解决,最后把没读懂的内容记在纸上。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小组代表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集体交流解疑。
2、了解作者叙述的文体。初步知道日记的形式,写了在南极日子里5天的所见所闻,从中对作者有机会到南极去产生羡慕之情。
五、再次细读课文
1、自读每则日记,弄清每则日记具体写了哪些见闻。画出描写“我们”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的词语、句子,加以体会。
2、在个人体会的基础上,同桌或小组讨论交流,从而达到从内容到思想读通全文,受到课内人物思想感情的感染。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南极景物、动物的特点,感受南极人的热情、好客。
2、了解日记的写法,培养学生记日记的兴趣。
3、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日记的写法,培养学生记日记的兴趣。
教学难点 掌握日记的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要求
学习作者的叙述文体,了解日记的写法,掌握日记的格式,培养大家记日记的兴趣。
二、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归纳出五则日记的共性特点。
三、汇报自学情况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出日记的格式和写法。
格式上:
1、一般在第一行居中要写明几月几日、星期几和天气情况;
2、再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内容较多时,可以分段写。
内容上:
一般是记当天的事。
写法上:
1、日记的写法比较自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形式灵活多样,不必篇篇都有明确的中心、完整的结构;
2、做到条理清楚,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写错别字。
四、小练笔 自己写一篇日记
板书
12 在南极的日子
冰 雪 → 洁白无瑕
象海豹 → 憨态可掬 恋恋不舍
各国考察队员 → 热情、好客
6、《南极的除夕》教学反思
《南极的除夕》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国南极考察队员在刚建成的的南极长城站欢度的第一个除夕之夜的情景,赞颂了他们团结战斗、顽强拼搏的的精神,也反映了他们在极地心想祖国的深情。
让学生体会“南极精神”、“南极速度”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在课堂中,为了降低难度,首先从直观入手,给同学们介绍南极长城站的有关情况,从而得出南极精神与南极速度。接着让学生通读课文,小组讨论,找出嫩耕田先南极精神与南极速度的句子,说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学习,学生对考察队的艰苦条件哟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唯他们所创造的南极速度而震撼,激发起了他们对考察队员的敬佩之情。
这样的一篇课文,对于我们这个班来说,学习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学生能够找出句子,却很难说出自己的理解,从中也可以看出本班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是有待提高的。
7、《南极的`除夕》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读了一篇名叫《南极的除夕》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南极考察队仅用五天时间建好了一座长29米,宽6.2米,高1.3米的码头;他们只用了十多天时间,就把5000多吨建材物资从船上运到长安城;用罐头盒把建站基地渗进的水一桶一桶的排除了......最后,南极长城站成功的在考察队员们的手上建好了。
读完文章,我被那队南极洲考察队深深地震撼了,被那爱国情怀所感动。南极洲考察队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南极长城站,可最令我敬佩的是他们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是什么让他们能这么团结顽强呢?是他们穿的暖和?是他们知道这样做能很快的做好,能早点去休息?都不是就算他们穿上一件棉袄,去做长时间的室外工作,他们也会这么顽强。这其实就是因为为了开发南极的共同理想。使他们团结的像一个人一样。你也许认为这个不太好理解,其实,说穿了我们生活中也有这些例子。班级中要出黑板报,大家为了出好黑板报这一个目标,挤出时间,团结的把黑板报出好;几个同学要去戏剧表演,他们为了表演好这个目标,努力的排练着节目。再小点,打扫卫生时,我们不也是为了搞好卫生这个目标而努力打扫吗?这样例子数不胜数,我们在为了同一个目标时,激发出来要把这件事做好的精神,不就是我们团结时做好每一件事的动力吗?
《南极的除夕》鼓励着我,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为国争光。我要更努力成为有用之才,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爱祖国,从我做起!
8、三年级语文下册《南极风光》的教学反思
《南极风光》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不但语言精练、准确、规范,而且生动、形象,将自然美与语言美浑为一体,尤其是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使文章增色不少,为朗读教学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纵观整堂课,我在课堂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先前要求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结果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 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了南极风光的美丽、奇异、神秘、迷人,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范读引悟、自然领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
鉴于课文内涵丰富,我重点抓住南极冰雪、动物、南极光三个方面,有重点的让学生感悟,针对不同特点采用朗读、观察、合理想象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每一方面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媒体的使用,语言的训练,必要的'练笔,小组的合作,有序、有法、有度,达到良好效果。但我也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异常兴奋的状态、学生的质疑能力较薄弱。我想:今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提问技巧的传授与培养。
9、三年级语文上《南极,一片净土》教学反思
《南极,一片净土》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南极考察队员,在十天考察中,自觉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告别南极时,没有带走滴水片石,告诉人们要增强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在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为了让南极成为一片净土,人们是怎么做的?大家为什么这么做?”展开读、议。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放手让学生围绕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小组读议之后,又组织学生在全班汇报、交流。学生读读、议议,好像对课文都理解了,当质疑时,也没有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随后,做语文作业本的巩固练习题,有一个填空题:在南极,不要——,不要——,不要——,不要——。其实这个填空题就在课文的'四至七自然段,课文的原文是这样的。
“请不要捡石头!”
“请不要挑逗企鹅!”
“请注意,不要踩坏苔藓!”
“即使拍摄需要也不允许!否则,将不允许您再上船。”
可是一部分学生是这样填空的:“不要捡石头,不要挑逗企鹅,不要踩坏苔藓,不要拍摄。”学生把最后一句话,孤立地理解为“不准拍摄”。而“即使拍摄需要也不允许踩苔藓。”结合上下文理解,应该是:即使是拍摄需要,也不能踩苔藓。”“即使……也……”是一对关联词,强调不准踩苔藓,否则,不允许上船。而第四个 “不要”结合后文的“卡地亚小姐不顾风浪,执意去追赶漂得很远的塑料袋。”应该填:“在南极,不要留下垃圾。”
看来,课堂上在放手让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边读书,边质疑,要结合上下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而不能浮于表面,走马观花。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下,还要旁敲侧击,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0、我教《在欢快的日子里》教学反思
通过对教材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想在本堂课上主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能感受歌曲节奏紧凑,旋律起伏的特点,能用轻快而富有激情的歌声演唱歌曲,表现节日里欢乐的心情。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着重从两方面入手:
一、 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这是在《音乐教学中自然渗透学科知识技能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下的一堂课。所以首先考虑的是怎样通过丰富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欢乐地体验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因此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就作为这堂课设计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课的开始,一首欢快、热烈的乐曲,把学生带入了欢庆的节日氛围。紧接着由歌曲《在欢乐的节日里》自然地过渡到印尼节日。然后通过媒体播放;教师介绍印尼风土文化;学跳伦巴舞;并在歌声中跳起集体舞等环节,为学生创设节日情境,把学生的情感步步点燃。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会歌曲的情况下,再激发学生仿照印尼人的服饰,用纱巾即兴打扮起来,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增强节日氛围。课的尾声是在两首经典的表现节日的欢歌中结束,使学生充分体验节日的欢乐。内心的情感在演唱、舞蹈、欣赏等活动中得到释放,产生情感共鸣。
二、在律动、游戏等活动中感受音乐各要素
奥尔夫教学法中有一个重要的主张:把音乐中各要素通过身体来反映。这一教学主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歌曲《在欢乐的节日里》是一首带有伦巴风格的歌曲,节奏鲜明,富于动感。歌曲第二、三乐句是同头异尾的创作方法。前面相同,两个乐句的.尾部,一句上行,推动情绪;一句下行,有结束感。根据歌曲的这些特点,我设计了集体舞,让学生在欢快、轻松的舞步的中一边感受歌曲节奏的特点,一边通过向当中聚拢拍手,再退后击掌,感受旋律起伏的特点。动作简单易学,又能反映歌曲各要素。还能让学生体验节日情景。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对于学生感受歌曲,是很有帮助的。
配合集体舞的表演(集体舞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律动中感受歌曲,把节奏、旋律上的特点隐性地渗透在律动游戏中),为了让学生由感性的、无意识地感受歌曲上升到有意识地表现歌曲,我又设计了请铃鼓作指挥的活动。这个设计非常受小朋友的关注,引起他们充分的好奇心。利用学生对这个活动的兴趣,我根据歌曲设计了两种不同的节奏音型配合铃鼓不同的演奏方法,带领学生表现这首歌曲。有了前面的层层铺垫,加上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铃鼓的感觉走,把歌曲的情感特点,节奏特点,旋律特点等都表现了出来。应该说这也是整堂课的亮点。这两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在音乐教学中自然渗透知识与技能的教研思想”。
这堂课,首先学生学得很开心,其次他们学会了用轻快而富于热情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节日的喜悦心情,达到了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而且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仅是学会了一首歌、一种舞步、一个音乐知识、一种表现技能等等。而是通过形象的多媒体演示,听老师的风土人情介绍,跟随老师学习舞步,用纱巾打扮自己,围成圈师生跳起集体舞,听听经典的节日歌曲……使得一堂课的内容极其丰富,形式富于变化,牢牢地牵动着孩子们的心。其中暗藏着许多隐性的知识,这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交错在一起,大大地丰富了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提高学生音乐综合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每堂课总会留下些遗憾。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在学生用纱巾即兴装扮印尼小朋友载歌载舞的环节效果不是最好。主要原因是印尼地处亚热带环境,一年四季都很温暖。他们的服饰很有特色。但是现在正值冬天,学生穿着臃肿,考虑气温较低,只能在外套外面用纱巾装扮,所以达不到设计这个环节所设想的效果。因此,在备课时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借用媒体出示印尼服饰的图片,来弥补这个不足。
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收获很大。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反思,都大大地超越平时教学所积累的经验。以往上完课便大功告成,而现在我们会教研组坐下来讨论:这节课每个活动步骤是否有效?有什么可以改进?如何改进?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有些教学上困惑,或是自己在教学上忽略的东西,经由教研组老师坦率的交换意见和建议,问题很快便显现出来,并在热烈而细致的讨论中,问题迎刃而解。例如:这节课中,在学唱歌曲的环节,因为过于考虑音乐知识、技能的隐性渗透,考虑给学生尽量营造轻松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所以在识谱教学上步子跨得大了些,使得学生在同头异尾的第二个尾部出现了问题,影响了歌曲学唱。所以在试教后马上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在实践中检验。这样的例子在做这个课题时始终贯穿,我们尽量在不断的实验中寻找最佳的点,既要扎实的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又兼顾到学生学习的情况。
11、《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 认识12个二类字,并能基本说清词语的意思。会写一类字中的“雷锋”两个字。
2、 多数同学能够达到比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认识雷锋叔叔愿意克服困难帮助他人的美德。
4、 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准备雷锋叔叔的故事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近雷锋。(5分钟)
同学们,在四十多年前,在抚顺市的一所小学里,像我们一样也有一个二年级一班,他们班的同学特别自豪,因为有一位校外辅导员是一位解放军叔叔,这位解放军叔叔就是雷锋叔叔,雷锋叔叔经常到学校给他们讲故事,搞训练,还和他们一起做游戏。
可是,突然有一天,他们在报纸上看到了雷锋叔叔因公牺牲了。难说说雷锋叔叔再也不能来了,同学们心里怎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就结伴到处去寻找雷锋叔叔。同学们还满怀深情地把自己寻找雷锋叔叔的过程写了一首诗。
板书课题,同时教同学们学习写“雷锋”二字。
2、同位自读课文,弄准字音。(5分钟)
同学们,你们想读读这首诗吗?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同位合作开始读,一人读一小节,读两遍,读完后,把要求认识的生字和要求写的字反复读一读,准备接受老师检查。
学生读书,老师巡回检查。
3、检查读书和认字情况(5分钟)
从三大组中分别找两名同学起来读书。(注意找平时读书不是中游的同学起来读)
针对发现问题进行集体订正。
乘火车读句子。读词语。读生字。练习口头组词。
冒着 曾经 泥泞 泥窝 年迈 荆棘 花瓣 晶莹 寻觅
冒 雷 需 迈 迷 迹
5、深入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新词,感悟文章中深刻的思想教育内容。(20分钟)
过渡语:通过检查,发现同学们生字掌握得非常好,现在老师要来考一考,谁的阅读能力最强?
(1)学习一、三小节
请用最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一想小朋友们在寻找雷锋的过程中先后到过哪些地方?
板书:长长的小溪 弯弯的小路
小朋友在找的时候心情如何?
老师范读,学生思考
体会小朋友们寻找雷锋,呼唤雷锋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急切,着急,难过,不怕艰辛,苦苦寻觅,
沿着长长的小溪,寻找雷锋的足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朗读。注意重读“长长的”和“弯弯的”。
(2)学习二、四小节
他们找到雷锋叔叔了吗?没有,但是他们知道雷锋叔叔来没来过?来过!来干什么了?
听老师范读第二小节:
小溪说:“昨天,他曾路过这里,抱着迷路的孩子,冒着蒙蒙的细雨,瞧,那泥泞路上的脚窝,就是他留下的.足迹。”
你从老师的范读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雷锋叔叔战胜困难做好事的可贵品质,这说明他愿意做好事,乐意做好事,把帮助别人当成是自己的快乐,哪怕需要抱着沉甸甸的孩子走在细雨中泥泞的小路上。)
小组读第四小节,找重点词体会雷锋叔叔愿意做好事,做好事不怕困难的可贵品质,要求学生在书上圈出重点词语。
背着 年迈 踏着 荆棘 洒下的汗滴
背着年迈的大娘走在弯弯的小路上,刺人的荆棘可能划伤他的鞋和脚,所以肯定很不好走,很辛苦,走一会儿,雷锋叔叔就可能汗流浃背,因此花瓣上留下了他像露珠一样晶莹的汗滴。为什么雷锋叔叔要对一位陌生的老大娘付出这么多?对!因为他有一颗像金子一样火热的心。
(3)学习第五小节
孩子们最后找到雷锋了吗?
用心读最后一个小节,思考:
找到了,说理由:雷锋叔叔时时处处都想着别人,雷锋叔叔把爱心洒遍了祖国各地。
没找到说理由:哪里有乐于助人的人,哪里就有活着的“雷锋”。希望处处都有活雷锋存在,让奉献爱心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练习读出小朋友喜悦的心情。
5、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搜集雷锋叔叔的故事,准备在班上交流。
6、板书设计:
7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长长的小溪边 抱着迷路的孩子
弯弯的小路上 背着年迈的大娘
哪里需要爱, 雷锋就出现在哪里
7、课前反思:
因为雷锋叔叔跟现在的孩子生活比较遥远,要让现在的孩子理解雷锋的精神非常不容易,为此我准备创设一个教育情境,让学生扮演寻找雷锋的少先队员,因为对雷锋满含着感情,所以就到处寻找雷锋,呼唤雷锋,最终让学生明白雷锋精神就在我们身边。
能否实现我预设的教学目标,还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