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上第七单元教案一等奖及分析
1、小学三上第七单元教案一等奖及分析
第七单元 摸名片——统计与可能性
单元教材分析:
先行猜想。猜想不是瞎猜,猜想要有一定的根据,这里有一个分析、判断的过程,这也正是第一个红点的主要教学目标,正像教材中所说:属猪的少,我猜摸到的可能性比较小。这就告知我们的孩子,猜想时要有根据,不能盲目瞎猜。
实际操作。猜测毕竟是猜测,实际情况和猜测的是不是一样,这要用事实来说话,要让学生感受到实际动手摸的必要性,要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
统计结果得出结论。游戏进行完毕后,展示统计各组摸的结果。这时师生要共同做三件事:
比较猜想与验证。将实际摸的结果与猜想的情况进行对比,感受成功的喜悦和查找问题与不足。
观察与发现。引导学生观察统计结果,感受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
得出结论。
正确理解等可能性。第二个红点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摸的次数应尽可能的多。摸的次数越少,越会出现偶然性,次数越多,规律越明显,所以,时间允许时,应尽可能的多摸。
正确对待偶然现象。概率再小它也有发生的可能性,所以,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知道这只是一些偶然现象,如果继续摸下去的话,结论应该和大多数同学的一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初步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
养学生的猜测、实验和观察能力。
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及良好的合作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教学准备:
名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大人的名片在交往中非常方便。这次我想带同学们到贫困山区参加手拉手活动,咱们也带一张自己的名片,好不好?
制作名片时你首先想让对方同学知道什么时候呢?(姓名、年龄、属相爱好、班级、性别、电话号码等)。
学生自制名片,而且边制作边了解同组同学的情况。
请同学们记好你们组各种属相的人数,我们来做摸名片的游戏好吗?
二、 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先请同学们阅读游戏规则:
1、 把你们组的名片合在一起,每人摸10次,每次摸1张。
2、 每次摸完后再放回,打乱顺序后再摸。
猜猜看,摸到什么属相的可能性大呢?
(1)我猜属鼠的可能性大。因为我们组属鼠的多。
(2)我们属猪的少,摸到的可能性小。
请同学们摸一摸,看你猜得对吗?小组长将你们组每次摸的情况记录并统计。
根据你们统计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发现:
凡是有的属相都有可能摸到,但是摸到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摸到属鼠的可能性大;摸到属猪的可能性小;摸到男女的可能性一样大。
小结:从这个游戏中,大家体会到了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确实是有大小的。
三、实际应用,深化知识
判断下列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1、出示实物转盘)旋转后指针落在红色部分的可能性大还是落在白色部分的可能性大?为什么?(因为红色部分占的区域大,所以指针落在红色部分的可能性大。)
2、近大队部传来了好消息,对班上表现出色的同学奖励这样的入场券(出示2张)粉色的是去科技馆的入场券,黄色的是去自然博物馆的入场券。这里有4张科技馆和4张自然博物馆的入场券,放到盒子里,只摸出一张,你摸到科技馆入场券的可能性有多大?(我摸到科技馆入场券的可能性是"一半"。)
如果盒子里剩下2张科技馆、1张自然博物馆的入场券,要摸出自然博物馆入场券的可能性有多大呢?(我摸出自然博物馆入场券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一"。)
四、课总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上这些词说一说生活中的事情!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板书设计:
猜猜看,摸到什么属相的可能性大呢?
(1)我猜属鼠的可能性大。因为我们组属鼠的多。
(2)我们属猪的少,摸到的可能性小。
请同学们摸一摸,看你猜得对吗?小组长将你们组每次摸的情况记录并统计。
根据你们统计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书P83——P85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
2、养学生的猜测、实验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及良好的合作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通过我们上节课摸名片的游戏,我们了解了许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那么如何判断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你学会了吗?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第一题”
第1题。左边图是与例题1对应,体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右边图与例题2对应,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大体相等的。训练时重点让学生说出发生可能性的理由。
在做第二个练习时要注意三点:
(1)先数一数瓶中的蓝球和红球的个数,进行预测什么球挑出来的可能性大。
(2)不能人为控制,要顺其自然。如红球在瓶口处就使劲摇,蓝球在瓶口时不用力等。
(3)如果跳出来2个球也可统计。在操作过程中,很可能一次跳出来2个或3个球,这也可以进行统计,看跳出来的是什么球。
第4题。按以下几步进行:
第一步:制作转盘。制作的转盘大小要适宜,转动要灵活。
第二步:选定区域。小组讨论设想,是想让指针指在红色区域还是黄色区域。
第三步:等分转盘并涂色。将转盘等分为若干等份,并分别穿
插涂上红、黄两种颜色。
第四步:转动转盘看结果。可以多转动几次。
第五步:解释原因。解释为什么指针落在某种颜色区域的次数多。
第5题。第一问:是男生还是女生?这个可能性都有。
第二问:那种可能性大?要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那种可能性大?那要看新来的同学男生多还是女生多,本题提供的信息是:新来的同学男生5人,女生2人。
第6题。是一道预测题,要求学生根据前两轮的成绩,预测谁可能获得冠军,即预测要有根据。
我学会了吗:击鼓传花是同学们常玩的一种游戏。
第一问:要学生思考:花落在水手中的可能性大,那要看男女生的人数,本游戏传花的女生5人,男生4人,可能性自然有大有小。
第二问:减少一女生,男女生的人数就同样多了,花落在水手中的可能性大小应该是一样的啦。
第三问:设计游戏规则,那就是根据你的想法,是想让花落在水的手中,然后再确定男女生的人数。
按以下几步进行:
第一步:制作转盘。制作的转盘大小要适宜,转动要灵活。
第二步:选定区域。小组讨论设想,是想让指针指在红色区域还是黄色区域。
第三步:等分转盘并涂色。将转盘等分为若干等份,并分别穿插涂上红、黄两种颜色。
第四步:转动转盘看结果。可以多转动几次。
第五步:解释原因。解释为什么指针落在某种颜色区域的次数多。
课后反思:
实践活动 变废为宝
教学目的:
知道日常生活垃圾是怎样产生的。学会生活垃圾的处理和使用。开展一系列的环保大行动。用生活垃圾中的原料制作小作品(如环保时装、小摆设等)。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活垃圾的处理和使用。用实际行动开展环保大行动,、动脑动手,真正地变废为宝。
教学教具:
挂图 实物 生活废品 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垃圾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说说日常生活垃圾是怎样产生的。
二、完成实践练习一。
1、写出来自于我们生活的垃圾都有哪些。
2、填写有关垃圾名称和垃圾来源的表格。
3、大家议论日常生活垃圾的产生。
三、完成实践练习二。
1、学生将收集到的生活垃圾的资料贴在练习本上。
2、具体说说自己所做的关于家庭一天垃圾的调查。
3、填写表格。
4、大家讨论收集情况。
四、完成实践练习三。
1、上网查阅整理各种生活垃圾的图片和资料。
2、谈谈自己在收集各种生活垃圾的过程中的感受。
五、完成实践练习四。
1、称一称,算一算:
我家一天约产生的垃圾重量为( )公斤,一周垃圾重量为( )公斤,每天平均每人扔( )公斤的垃圾。
2、同桌小组讨论测算情况。
3、学生讨论生活垃圾的处理和使用。
六、完成实践练习五。
环保大行动:做一幅环保的宣传漫画。
七、完成实践练习五。
1、用生活垃圾中的原料制作小作品(如环保时装、小摆设等)。
2、进行一次用生活垃圾中的原料制作小作品(如环保时装、小摆设等)的展览。
课后作业:
继续用生活垃圾中的原料制作小作品(如环保时装、小摆设等)。
板书设计:
变废为宝——生活垃圾的调查
知道日常生活垃圾是怎样产生的
学会生活垃圾的处理和使用
开展一系列的环保大行动
2、小学三上第七单元教案一等奖及分析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第七组课文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会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先让我们来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板书课题,读题。
理解: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如矛头、自相矛盾。
盾——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盾牌(亦喻推托的借口)。后盾
集合——①许多分散的人和物聚在一起:全校同学已经在操场集合了。②汇集:集合各种材料,加以分析。这里指矛和盾聚在一起。
二、阅读课文。
1、与同学一起阅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可分段阅读)。
3、交流:说说自己读课文中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认读熟记:
矛á(矛盾、矛头) 盾dùn (盾牌、金盾)
集í(集合、集体) 持chí(手持、坚持)
般bān(雨点般、一般) 架ià(招架、架子)
龟guī(乌龟、海龟) 攻gōng(进攻、攻击)
炮pà(炮口、炮火) 坦tǎn(坦克、坦白)
战zhàn(战胜、战场) 神shén(神威、神话)
兵bīng(士兵、当兵) 退tuì(后退、退步)
2、读一读:
戳chuō(戳不到、戳穿) 蜗wō(蜗牛、蜗居)
履lǚ(履带、履行)
3、说说课文后面田字格中的生字的结构,然后写一写。
四、课外练习。
1、比一比,组成词语。
矛( ) 盾( ) 持( )
予( ) 质( ) 诗( )
般( ) 架( ) 龟( )
船( ) 驾( ) 鱼( )
攻( ) 炮( ) 坦( )
功( ) 跑( ) 担( )
神( ) 兵( ) 退( )
伸( ) 丘( ) 腿( )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练习默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语。
指名读一读课文中的生字,并口头组词。
二、分段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朗读课文。
2、问题探讨。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的?
我们来看看发明家的想法: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发明家这样想后,又发现了什么不足?怎样解决的?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 ——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这样就解决了什么问题呢?有什么优点?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结合发明家发明坦克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你还能举别的例子来说明吗?这句话阐明的道理:就是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地集中在一起,为我所用。
3、说说课文叙述的顺序。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三、正确朗读课文。
四、课文里有不少用得好的词,如“左抵右挡”“大显神威”,再找找抄写下来。
26、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二是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难点: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讲外国小朋友的故事。板书课题:26、科利亚的木匣。读题。
科利亚是人名,课文主要是写“木匣”,让我们读读课文,看看围绕“木匣”都写了些什么内容。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
2、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学生阅读情况。
1、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木匣 手锯 台阶 挖坑 冰鞋
斧头 免得 屋里 抢走 难过
当初 管用 敌人 懂得 喀山
玩意 算术 随便 仍然 所以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1、要求在朗读中对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批注,读后问同学或老师。
指导做批注的方法:可以用课文中泡泡的方法,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记录在泡泡里,要注意画泡泡的位置不要影响我们以后的阅读和课本的美观。
2、想想课文叙述的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写?
五.写一写课文中的生字
1、说说课文中的生字结构,认真观察田字格中字的书写位置。
2、仿照田字格中的写法,写一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懂课文,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课文。
个人读,小组读等方式。
二、课文的叙述顺序。
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记叙。
三、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一、科利亚什么时候埋的木匣?他为什么要埋木匣?
(战争开始的时候。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他仿照妈妈的办法埋下了木匣。)
问题二、科利亚是怎样仿照妈妈埋下木匣的?
(妈妈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他只会数到十,就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不着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木匣放进坑里,然后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敌人发现。)
问题三、战争结束了,妈妈怎样挖出了她埋下的东西?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问题四、科利亚也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他挖出了木匣吗?
(没有找到匣子。)
问题五、他是怎样思考的?后来挖到他的木匣了吗?
(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他这样做果然找到了匣子。)
问题六、科利亚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也明白了这个道理吗?
(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三、总结全文
科利亚通过埋木匣找木匣,明白“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想法?
四、练习巩固。
举一个自己经历的例子,说说“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27、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继续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4.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语言。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读熟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过《盘古开天地》是什么故事?(神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27课《陶罐和铁罐》(板书课题),这是一篇课文的体裁是童话故事。
读题:陶罐和铁罐
谁说说“陶罐”和“铁罐”有什么区别?
指导:陶,部首“阝”,音序“T”,除部首还有几画“8画”,注意右边的写法,谁来写一写(让学生写写)。
二、读课文,学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陶tá罐 御ù厨 奚xī落 懦nu弱
轻蔑iè 争辩biàn 恼nǎ怒 和睦ù相处chǔ
羞耻chǐ 流逝shì 覆fù灭 宫殿diàn
倒塌tā 朴pǔ素sù 哟ō
2、读一读课文后田字格中的字,并口头组词。
陶(陶罐) 谦(谦虚) 虚(虚心) 嘴(住嘴)
恼(恼怒) 怒(发怒) 吵(争吵) 感(感动)
荒(荒凉) 捧(捧起) 朴(朴素) 素(素质)
值(价值) 受(难受)
3、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
奚落——讥笑;嘲笑。
懦弱——不坚强;软弱无能。
轻蔑——轻视;看不起。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
和睦相处——友好地在一起,不争吵。
羞耻——感到耻辱。
流逝——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三、读熟课文。
与身边的同学一起读课文,可以相互合作分角色读,边读边体会陶罐和铁罐语气和神态。
四、写一写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先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的字形结构,再认真的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指名学生认读生字词语。
二、分色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1、课文写了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课文讲了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许多年以后,陶罐仍然完整无损,而铁罐连影子也找不到了。
问题2、你觉得铁罐像什么样的人?找出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说说。
骄傲的铁罐……、傲慢地问、轻蔑的神气、恼怒……
问题3、你觉得陶罐像什么样的人?找出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说说。
谦虚地回答、争辩、和睦相处……
问题4、你从陶罐和铁罐的事中想到了什么?
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四、作业。
1、把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语抄下来。
2、组词:
恼( ) 虚( ) 覆( ) 扑( )
脑( ) 虑( ) 复( ) 朴( )
辩( ) 骄( ) 罐( ) 需( )
辨( ) 娇( ) 灌( ) 懦( )
五、课外练习。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8*、狮子和鹿(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要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容,懂得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二是通过自读自悟,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是课文学习的重点;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是课文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狮子和鹿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等。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
《陶罐和铁罐》告诉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今天我学习《狮子和鹿》这篇课文,看看课文又会告诉我们什么?板书课题,读题。
介绍:狮子、鹿。(教师演示文稿)
二、阅读课文。
1、学生找同伴一起读课文,了解课文讲的故事。
2、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读一读。
咦í 匀称únchēn 珊瑚shānhú 泛fàn起
撅uē起 配pèi得上 抱怨uàn 逼bī近
犹豫óuù 撒sā开 凶xiōng猛 甩shuǎi在后面
使劲一扯chě 挣zhèng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同学听。
三、阅读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小结: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平时,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细长的腿。当凶猛的狮子向它扑来的时候,鹿的四条有力的长腿帮它从狮口脱险;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险些丧了性命。
2、你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想?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们听听。
教师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
3、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教师小结: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先写鹿在池塘边欣赏自己的两束美丽的角,抱怨自己细长的腿,接着写狮子扑来,细长的腿帮它脱离险境,而美丽的角差点让它送了命。
全文情节紧凑,前后对比鲜明突出,语言丰富优美,在生动的故事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4、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段落。学生互相评议。
四、作业。
找出课文中优美词句,抄写下来。
如“痛痛快快”“精美别致”“层层波纹”“没精打采”“蹦来蹦去”
“灰心丧气”“池水清清”“匀称”“犹豫”“凶猛”“挣脱”等。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本次园地“口语交际”内容是以谈自己生活中的不便之处及解决办法,与本组学过的课文内容有很大的联系;“习作”安排了想象作文,编写动物童话;“我的发现”让学生认识反义词,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日积月累”有“读读背背”八个字的成语和学习8个生字;读“成语故事”体会成语的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能以自己生活中不便之处为题,流利地表自己的想法;
2、学习编写童话故事,做到叙述完整,表达明白,语句通顺。
3、积累词语,体会词语表达的感情色彩。
4、学习成语,了解成语所表达的比喻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编写童话故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学准备】
几篇童话故事
五、【教学课时】
3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读一读四组词语:通过认识反义词,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了解语言的一些现象,并积累词语。
傲慢 懦弱 丑陋 愚蠢
谦虚 勇敢 美丽 聪明
说说自己从这四组词语中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这四组词语是反义词,其中“傲慢、懦弱、丑陋、愚蠢”带有贬意感情色彩,“谦虚、勇敢、美丽、聪明”带的褒意感情色彩。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背背:先读一读,查查字典或资料书,读读成语的意思,再背下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的路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喻学问、成绩等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后还要继续努力,向前发展。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听不如眼见,亲眼见到才是实的。强调深入实际,亲自调查的重要。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金子不全是纯金,人都有缺点,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
2、连连认认:先借助拼音,读读生字把生字与拼音连起来,再说说生字的结构特点,然后写一写。
谎huǎng(说谎) 笛dí(竹笛)
棍gùn(木棍) 港gǎng(海港)
愤fèn(愤怒) 袜wà(袜子)
捆ǔn(捆书) 妇fù(妇女)
三、“成语故事”
学生自己阅读“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借助拼音把文中的生字读准,然后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说说读这个故事懂得了什么道理?
《刻舟求剑》:故事选自《吕氏春秋·察今篇》,讲的是有个人坐船过江,把宝剑掉进江中,他用刀在船舷上刻个记号,准备船靠岸后按照记号去找剑。
这个故事讽刺了思想方法保守僵化的人,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动脑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读题,明确题意。
二、故事引入:
1、小故事:王亮家新装修好了房子,几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家的电灯开关附近雪白的墙面上,有几个手指印,仔细观察发现,几乎家里所有的开关边上都有这种难看的印痕,而且他在同学家也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他想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帮帮他吗?
2.小组讨论:怎样帮助王亮解决问题?
3.课堂交流:
(1)各小组的代表说说解决的办法。
(2)教师把学生想出的办法中的闪光点板书出来,对有明显缺陷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小结归纳:
(1)教师说明这是一件真人真事,王亮最后受到电冰箱的启发,发明了新型开关(非接触式霍尔开关),获得全国青少年发明大赛一等奖。
(2)引导学生从王亮的发明过程中归纳出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发现问题──寻找原因──联想启发──解决问题。
二、联系生活,商讨问题
1.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不便之处。
2.小组合作,按照基本思路尝试解决问题。
3.小组内相互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确定参加全班交流的同学。
4.激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做生活的有心人。
——此教学设计引用《教师教学用书》教学设计举例,有改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编写童话故事
教学过程:
一、讲讲童话故事,初步感知
同学们已经读过了很多童话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哪一篇故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能简单地说说这个故事和你读后的感受么?
教师小结:像我们学过的课文,《陶罐和铁罐》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狮子和鹿》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这些童话故事都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做人、处世的道理,让大家受到教育。一般都把动物、植物等当作人来写。
爱读童话的孩子都有一颗好奇、纯真的心,学写童话则需要有想象力。今天就让我们开动脑筋,拿起笔来编写童话故事吧!
二、读读准备的童话故事,深入体会童话故事的写法。
1.范读几篇童话故事:
《小河和大海》;《梅花鹿吓跑了大老虎》; 《苍蝇与蜜蜂》。
2、教师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材料,确定好内容。
(1)故事的人物不宜选得过多,可以是书上提供的,也可以是自己选择的。
(2)想象的“故事”要注意说清楚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么发生、怎么发展、结果怎样。
(3)你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可以直接写出来,也可以蕴含在故事里面。
(4)模仿也是一种学习,可以模仿刚才读的几篇童话故事来写,老师愿你们在模仿中有创新。
三、写写童话故事,动笔尝试
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1.写时要有一定的顺序,故事的过程要写清楚,看谁编写得有趣。2.语句要通顺。3.写完多读几遍。
写好后可以读给同学听听,让他们帮你提出修改意见。
附:童话故事
苍蝇与蜜蜂
一天,苍蝇正在垃圾上,看见一只小蜜蜂采蜜回来。苍蝇气愤地对蜜蜂说:“这里的人真凶狠,千方百计要害我,用拍子打我,用毒药水喷我……我决定搬家了。”
蜜蜂说:“这儿的人们并不像你讲得那样坏,他们待我很好,还替我造新的房子呢!原因是你不讲卫生,整天停在肮脏的东西上,专门去吃人们的食物,把细菌带到食物上,使人生病。”
苍蝇不服气,还想争辩。蜜蜂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说:“你要不改变自己的行为,无论搬到哪里,都会遭到人们的驱逐和攻击。”
苍蝇听了这一番话,呆呆地站着,无话可说。最后只能无可奈何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此教学设计引用《教师教学用书》教学设计举例,有改动。
3、小学三上第七单元教案一等奖及分析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第六课金鱼_课件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4、小学三上第七单元教案一等奖及分析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第五课蚂蚁_课件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过程与方法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教学准备】
每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4、设计意图: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蚂蚁的情况)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
(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5、小学三上第七单元教案一等奖及分析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6、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教学备课及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都记叙了漂泊在外的人们,怀着一颗眷恋家乡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古诗词三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张籍的《秋思》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都通过诗词的形式展示了离别家乡人的思念情感。这情感在春风又绿中,在临发又开封里,更在故园无此声里。《梅花魂》借外祖父珍爱梅花,展示了老华侨内心深处对中华民族深深的爱,梅花是国之魂,是融入到每个炎黄子孙血脉中的。《桂花雨》,似春雨把对家乡热爱的思想植入孩子心中。母亲的话语以及作者回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这阵阵桂花雨,无不是家乡思念的依托。《小桥流水人家》作者热爱家乡在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样直接的倾诉中,在优美的风景中,在平淡的叙事中。围绕一个情字,一枝一叶总让人难忘,总流露出这份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并理解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情感。
3.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4.继续深入把握同主题文章的阅读方法,学会把握单元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一谈你的家乡好吗?假如有一天当你离开你的家乡,你会想念这个地方吗?你又会怎样回忆你在家乡度过的生活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离家的游子感受他们对家乡的情感。
二、检查预习收获,提练研讨问题
1.检查朗读课文。
(1)《古诗词三首》
(2)《梅花魂》3.13段。
(3)《桂花雨》2.5段。
(4)《小桥流水人家》1.5段。
2.检查课文内容了解情况。
本单元课文所讲的离家的人分别是谁?快速找一找。学生汇报: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外祖父、我等。
3.他们通过文章表达着对家乡怎样的情感?又是通过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请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
三、交流汇报学习收获
重点研读
1.《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中的一水、数重离家之近、又绿、何时离家之久来表现(景-明月),《秋思》中意万重之心事重重、又开封之无限话语来表现(行-秋风),《长相思》从山一程、水一程之路途之远、风一更、雪一更前行之难来表现。重点引导学生想象绿的美好景象、万重语言里、碎的无眠中,培养想象表达能力。
2.《梅花魂》重点引导学生作者借梅花之爱,抒热爱民族之情,对民族热爱表现在吟诵诗文的悲伤中、在对墨梅图的爱惜中、在不能回国的痛哭中、对莺儿的深刻教诲中、在送梅花手绢的泪眼中,深刻领会内心的眷恋中。培养理解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刻画了解。
3.《桂花雨》重点引导学生借理解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体会家乡给作者带来的无限快乐回忆,深刻把握母亲话语的深刻意思。
4.《小桥流水人家》中直接提示学生通过句子出示明确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通过事情的叙述、通过直接的表白,展现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总结拓展
1.出示《日积月累》中诗句,深入领会思乡之情。
2.布置作业:
(1)抄一抄:把本课描写人物、景色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
(2)写一写:围绕家乡让你难忘的一景一物,表现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3)唱一唱:课下搜集有关思念家乡的歌曲,练习唱一唱。
(4)读一读:课下找一些表达思乡情感的文章看一看是如何描写的。
教后反思:
主体不动 课何以兴
――五年级上册二单元整体教学反思
今天连续听了两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二单元的整体教学课,接着根据自己的备课进行了实验班级的同步教学。从教学整体情况来看并不理想,在匆匆中基本的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仔细分析有课的设计问题(课堂容量大以及教学重点的时间安排不合理),也有对学情分析和处理安排耽误时间的原因,更重要的我想还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习惯问题。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投入状态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益高低。无论你设计教学再精心(原则上不现实的,常态的课堂教学是没有完美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总有许多的问题。准备再全面,只要学生主体性学习不动起来,你的教学就是空。分析学生学习不主动,参与学习意识不强,原因是多元的。早期没有培养起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浓厚兴趣,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学生对学语文没有正确的.认识,便没有对语文学习正确的态度。
其实语文学习是富有魅力的。无关的几个字、词组合到一起去,就会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展现多彩的画面、演绎精彩的故事。从一年级起作为每个语文教师就应该以此为目标。善于挖掘教材中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重点,以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为保障,积极引导学生品读精彩语言(包括字词句段),渗透文化教育、品德修养教育以及能力方法训练。注重实施赏识教育,从点滴处学习闪光处入手,放大学生语文学习细微的优秀做法,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看似枯燥的读书生活中。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功利的教学成绩思考,更多关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为根本。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多一些学生学习体验机会,多为学生提供与课文对话交流的空间,少一些机械式分析讲解,少一些严格按照教案教学的刻板,让学生更多经历语言学习的过程,体验语言实践的快乐所带来自身成长的快乐。
总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愿望,激活学生学习热情,努力让每一个孩子真正徜徉于书海,沉醉于语言,此谓语文教学之大幸也,也是每位语文教师肩上神圣的历史使命。
7、六年级小学数学第二单元单元反思
《圆柱、圆锥和球》是本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上完本单元后再通过小测验,我把整个单元的课前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课后作业做了如下反思:
一、课前要精心准备。
圆柱、圆锥、圆都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几何形体,认识了它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首先,我让学生自己在家找有关圆柱、圆锥、圆的物品,这样为课堂提供了生动、形象、直观的实物,从而服务于课堂;再者,我在课前制作了一些相关课件和卡通动画片,来导出新课。这样使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圆柱、圆锥、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构建“兴趣————探索————发展—————创新”的思维品质的形成过程,着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设计要掌握轻重策略。
根据实物讲解各种形体的各部分名称时,学生能了解、认识就行。要把学习的重心放在它们的表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上。首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再通过观察、寻找、讨论等活动形式整体感知、体验新知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并组织学生观察、想象、操作、验证;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多媒体动态演示,发现各形体的高、表面的'特点,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新知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行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掌握概念,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概念。以这种开放、合作、探究、交流等方式得到的知识,学生不容易忘记,即使忘记了也可以通过回忆整个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来回想起学习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联系设计力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动静结合,适时升华。
三、教学过程要敢于放手。
课堂上采用操作和演示,讲解和尝试联系相结合的方法,使新课与联系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讲练结合。在教学中要不拘泥于教材,要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将生活中的油漆桶、水桶、烟筒等拿到课堂学习中,加深学生对表面积实际计算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显示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理解表面积的基础上,探讨出计算方法,得出各部分面积的数据,合理自然地计算出表面积。四、课后练习要有目的、有层次。
在练习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合作、讨论、测量并计算。练习设计要有层次,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豆油体现。练习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既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注意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因材施教的措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学习空间,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达到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的目的。练习安排注重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切实体验到数学存在于自己的身边,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问题是非常有作用的。
总之,在这单元的教学中,力争关注美意个孩子,注意尊重学生的思想方法和个性,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多维的、开放的空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得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美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8、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统计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看、想、问、做
低年级的统计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因此,我紧密的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我利用举行“六一”儿童节联欢会,问要买什么水果?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乐于关注。有了这样的情感,学生学起数学知识来,当然是事半功倍了。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如此以来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亲身体会调查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懂得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了数学问题。
2、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张扬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想自己所想,问自己所问的,说自己想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会想、会问、会说。要学会肯定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帮助别人弥补不足之处。对别人做法不理解的不要指责,而是学会提问。形成一种老师、学生平等的在一起研究问题的氛围。教师不但要尊重和肯定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结果,还要抓好时机,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促进他们个性素质,整节课学生不是静静的听教师教,而是热闹的“动”起来。这是我呼唤学生“积极参与”与“合作交流”的成功之处。同学们在我创设的民主、平等的气氛下思维开始了,头脑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效果渐佳了。
3、评价形式多样化,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我注意到了对学生的评价,实现了方式多样化,既有语言上的激励,也有体态语的触摸。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评价方式我除了用以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另外我还进行了一个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尝试,我看到了学生在自我反思的矛盾斗争中增添了一份勇气,更增添了一份自信。
9、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
《小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孩子们在第二册认识人民币一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孩子们平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读写小数也相对简单,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表示价格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结合生活中的元角分的数字让学生来读写,使学生很容易地接受了知识。在此基础上,直接把本课时的重点也放在了从“元、角、分”中来得出分数,小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形象的一元硬币和十张一角的纸币。让学生说其中的一角是十张一角的几分之几,也就是一元的几分之几。让学生建立起了小数的'模型。
《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小数的大小比较”并不难,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早已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在幼儿时期就会对两个商品的价钱的高低进行比较,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会借助“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来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但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进行的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的正确率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高,往往会用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来比较小数的大小,误认为小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因此,我这节课主要明确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注意比较小数大小时,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就大,这也是小数大小比较的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练习课》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小数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学生对小数都不陌生,学习时也很积极,学生在学习自己比较熟悉的知识时都很感兴趣,这也提醒我,我们的教学要更贴近生活,使学生觉得有用,才能更好的学习。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后反思:
本课立足于新的理念,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桥梁,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探索真实世界的数学问题。渗透算法多样化数学思想。在计算0.8+0.6有的是口算时,而有的列竖式。多种算法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从多角度解决同一问题的数学思想。
此外,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板书的目的性不强,使重点不够突出。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较少,使得评价方式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争取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认识小数复习课》教后反思:
这一单元整体来看并不难,但要学生能深入教材,透彻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练习时我更注重让学生自己总结,用自己的话去说。本节练习课学生都能积极大胆的发言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10、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充分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熟练数数,掌握数的组成。
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在摆的过程中观察、掌握数的组成。这样的操作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数形结合”、“情理互促”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自主学习11—20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在关注学习过程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增强上进心。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并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11、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师恩难忘》教学教学一开始,我紧扣《师恩难忘》课题,让学生读题思考,产生疑问。果然,学生思维活跃,一下子疑问迭起:谁师恩难忘?师恩难忘谁?难忘什么?为什么难忘?老师的恩情是什么?……从问题上分析,学生不仅需要知道一些表面上的知识,还渴望明白更深一层次的课文,挖掘文章的内涵。这正是作为一个高年级学生所要求的。 我认为,这样的交流,不仅能激活学生生活中的鲜活的“情感因子”,也可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陶校长的演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言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教学中,首先,我让学生读题质疑,学生问“陶校长是谁?”“陶校长演讲的主题是什么?”接着,我对学生说:“同学们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的学习重点,下面让我们听听陶校长是怎么说的吧。” 接着, 我请学生结合课外阅读资料,了解了陶行知校长对同学的关爱以及让学生说说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学生读书后很快回答:“讲了每天四问。”学生找到了“四问”,文章的段落也就很清晰了,学生很容易理清了课文的脉络。本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所以我觉得不宜打乱原有顺序进行教学。
在本单元教学中,我也进行了深入思考。我觉得:习作是写一位印象深刻的老师。可以写他性格、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特点,也可以写他帮助、教育学生的一两件小事,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与爱戴。
在教学本次习作时,我采用了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熟读文本,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模仿与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进行习作。在教学课文时有一结合本次的写作要求进行讲课,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掌握表达方法。
在教学《练习一》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教学《题秋江独钓图》了。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导有节奏、有韵律地朗读,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想象画面,并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之后再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学生的理解也比较到位,应该说,今天的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