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教案一等奖设计

2023-08-26 10:03:12

  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教案一等奖设计

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教案一等奖设计

1、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教案一等奖设计

  前言:

  不论是普通儿童的绘画创作,还是著名画家的绘画创作,都要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 ,例如线条、形状和色彩等,来进行表现,这些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其运用方式便成为作者进行艺术表现或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的艺术语言。

  人类早期的绘画,特别是东方的传统绘画,大多以线来进行造型表现,线条既可以具体地描绘审美对象的生动形象,也可以抽象地表现主观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因此,有人把这种艺术表现方法与形式称为“线描方法”。

  第一课时

  欣赏与评述:

  1、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观察并说明它们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什么样的感受或意图。

  2、在以前的美术学习中,自己学习过哪种美术语言和表现方法。有什么体会?

  欣赏画家名作:《蒙娜丽莎》、《自画像》、《宫娥》。

  教师讲解:

  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绘画,逐渐发展了一种借助形体、明暗、色彩、透视等要素来综合造型,以再现可变光线条件下的客观对象的表现方法,这种忽略清晰轮廓而在背景上凸现物象的表现形式,有人称它为“图绘方法”。

  达-芬奇典范地运用了他所首创并且十分偏爱的“明暗转移法”,画面色调从明到暗徐徐过渡,没有明显的分界,而与美丽的五官结构自然融为一体,因而创造出更加符合视觉真实的表现形式。

  《宫娥》这幅情节性的室内群像画描绘了真实的西班牙内宫生活场景和历史人物。变幻而统一的光线,丰富而又和谐的色彩,是典型的图绘风格的名作。

  伦勃朗非常善于表现集中光线下的人物,他常常让情所独钟的光线滞留在自己历尽沧桑的脸部,以便更加细腻深刻地揭示人的内心世界。

  欣赏名画家作品:《持太阳伞的女人》、《静物》、《曼陀林和吉它》。

  教师讲解:

  “印象主义”画派着力于光彩、色彩变化的探索,色彩成了他们最主要的艺术表现语汇。由于明暗、色彩的变化都以体面结构为基础,所以“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更热衷于建构坚实的形体结构。而形体结构的分解与组合,则成了“立体主义”的艺术语言。

  莫奈所着力表现的不是他夫人和儿子的个性形象,而好像是某个在阳光照耀和微风吹拂下正在花草丛中漫步的年轻女子,他运用光和色的表现语言塑造出一种给人明快视觉愉悦的光彩形象。

  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主张按锥、柱、球体来提炼物体的恒定结构,他画的《静物》以凝练的笔法和明确的体面,塑造出比实物更坚实的形体。

  作为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要求打破传统绘画的视觉一致性,表现自己头脑中重新组构而成的物象。画中的吉它、曼陀林和苹果被不同的颜色分开甚至拆散,又重新被组织在室内外的混合空间之中。

  第二课时

  讨论与研究:

  1、你能不能理解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具有各自特殊的表现意图和表达方式。

  2、你自己比较熟悉或喜欢哪种表现方法与形式。

  教师讲解:

  单独的造型要素只有合乎规律的组合,才能构成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例如可以通过色彩的柔和对比来表现女性的清纯美感,也可以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画家对人物的热情感受。美术作品作为整体的审美对象,都有着自己整体的有机结构,而且其中蕴含着人类对形式美的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欣赏名家作品:《戴帽子的妇人》、《扎辨子的少妇》、《黄红蓝与黑的构图》。

  为了反对以“逼真”作为评价绘画标准的传统观念,马蒂斯常使用强烈甚至刺眼的对比色,这种颜色组合带有浓厚的.主观而自由的倾向,因而被人们称为野兽主义画家。

  蒙德里安的抽象主义绘画作品利用垂直线、水平线和红、黄、蓝、黑、白等颜色构成的平衡组合,构成作品整体的平衡性和谐,明确而严格的体现出基本要素组合构成的原则。

  印象主义画家雷诺阿的这幅肖像画并没有表现外光,只是使用了印象主义的明亮色彩,颜色的对比和过渡非常柔和,使人物形象甚带有古典意味的清纯为亮丽美感。

  评论与总结:

  1、你是否认为造型要素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是一种艺术表现或交流的语言?

  2、你是否初步了解了中外美术作品常用的艺术语言?

  3、懂得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对你欣赏美术作品有什么帮助?

  欣赏名家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樱桃与桃》、《梅花》。

  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自由女神和人群的头部处在横竖黄金分割线的位置,场面宏伟的构图组织的井然有序。

  大小不等的圆开统一而有变化地组织成面面的主体,衬托它们的是好似圣维克多山山峰起伏的衬布褶纹。

  画中梅花的竖枝与横枝靠近画面的横竖黄金分割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舒适之感。

2、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教案一等奖设计

  前言:不论是普通儿童的绘画创作,还是著名画家的绘画创作,都要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 ,例如线条、形状和色彩等,来进行表现,这些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其运用方式便成为作者进行艺术表现或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的艺术语言。

  人类早期的绘画,特别是东方的传统绘画,大多以线来进行造型表现,线条既可以具体地描绘审美对象的生动形象,也可以抽象地表现主观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因此,有人把这种艺术表现方法与形式称为“线描方法”。

  第一课时

  欣赏与评述:

  1、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观察并说明它们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什么样的感受或意图。

  2、在以前的美术学习中,自己学习过哪种美术语言和表现方法。有什么体会?

  欣赏画家名作:《蒙娜丽莎》、《自画像》、《宫娥》。

  教师讲解:

  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绘画,逐渐发展了一种借助形体、明暗、色彩、透视等要素来综合造型,以再现可变光线条件下的客观对象的表现方法,这种忽略清晰轮廓而在背景上凸现物象的表现形式,有人称它为“图绘方法”。

  达-芬奇典范地运用了他所首创并且十分偏爱的“明暗转移法”,画面色调从明到暗徐徐过渡,没有明显的分界,而与美丽的五官结构自然融为一体,因而创造出更加符合视觉真实的表现形式。

  《宫娥》这幅情节性的室内群像画描绘了真实的西班牙内宫生活场景和历史人物。变幻而统一的光线,丰富而又和谐的色彩,是典型的图绘风格的名作。

  伦勃朗非常善于表现集中光线下的人物,他常常让情所独钟的'光线滞留在自己历尽沧桑的脸部,以便更加细腻深刻地揭示人的内心世界。

  欣赏名画家作品:《持太阳伞的女人》、《静物》、《曼陀林和吉它》。

  教师讲解:

  “印象主义”画派着力于光彩、色彩变化的探索,色彩成了他们最主要的艺术表现语汇。由于明暗、色彩的变化都以体面结构为基础,所以“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更热衷于建构坚实的形体结构。而形体结构的分解与组合,则成了“立体主义”的艺术语言。

  莫奈所着力表现的不是他夫人和儿子的个性形象,而好像是某个在阳光照耀和微风吹拂下正在花草丛中漫步的年轻女子,他运用光和色的表现语言塑造出一种给人明快视觉愉悦的光彩形象。

  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主张按锥、柱、球体来提炼物体的恒定结构,他画的《静物》以凝练的笔法和明确的体面,塑造出比实物更坚实的形体。

  作为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要求打破传统绘画的视觉一致性,表现自己头脑中重新组构而成的物象。画中的吉它、曼陀林和苹果被不同的颜色分开甚至拆散,又重新被组织在室内外的混合空间之中。

  第二课时

  讨论与研究:

  1、你能不能理解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具有各自特殊的表现意图和表达方式。

  2、你自己比较熟悉或喜欢哪种表现方法与形式。

  教师讲解:

  单独的造型要素只有合乎规律的组合,才能构成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例如可以通过色彩的柔和对比来表现女性的清纯美感,也可以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画家对人物的热情感受。美术作品作为整体的审美对象,都有着自己整体的有机结构,而且其中蕴含着人类对形式美的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欣赏名家作品:《戴帽子的妇人》、《扎辨子的少妇》、《黄红蓝与黑的构图》。

  为了反对以“逼真”作为评价绘画标准的传统观念,马蒂斯常使用强烈甚至刺眼的对比色,这种颜色组合带有浓厚的主观而自由的倾向,因而被人们称为野兽主义画家。

  蒙德里安的抽象主义绘画作品利用垂直线、水平线和红、黄、蓝、黑、白等颜色构成的平衡组合,构成作品整体的平衡性和谐,明确而严格的体现出基本要素组合构成的原则。

  印象主义画家雷诺阿的这幅肖像画并没有表现外光,只是使用了印象主义的明亮色彩,颜色的对比和过渡非常柔和,使人物形象甚带有古典意味的清纯为亮丽美感。

  评论与总结:

  1、你是否认为造型要素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是一种艺术表现或交流的语言?

  2、你是否初步了解了中外美术作品常用的艺术语言?

  3、懂得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对你欣赏美术作品有什么帮助?

  欣赏名家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樱桃与桃》、《梅花》。

  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自由女神和人群的头部处在横竖黄金分割线的位置,场面宏伟的构图组织的井然有序。

  大小不等的圆开统一而有变化地组织成面面的主体,衬托它们的是好似圣维克多山山峰起伏的衬布褶纹。

  画中梅花的竖枝与横枝靠近画面的横竖黄金分割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舒适之感。

3、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概述

  初中语文九年级复习课,课题是为了复习作文教学,需要1课时。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通过作文语言的描写、修辞、词语修饰,提高学生作文语言水平,让作文语言更具表现力。学生通过学习这节课,能够更好的理解作文语言锤炼的重要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作文语言的表现力,认识作文修改的重要意义。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掌握作文语言描写、修辞、词语修饰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一篇文章修改前后的不同,掌握语言修改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作文语言修饰、作文修改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作文语言基本停留在准确表现人物形象,还做不到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表现事物特点。特别是不会系统的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修改作文,特别是作文语言,更是难以把握。

  我们通过平时对学生作文的批阅,观察学生写作时的写作,通过学生作文测试,发现学生的作文语言刻板,不生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是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语言,通过范文修改前后的对比,让学生掌握作文修改三项技巧。在活动中,关键问题是让学生理解这三种方法与中心的关系。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室参考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修改、《作文在线批改》网站、《中学生作文》等参考资料,学生通过利用教材、作文书、网络作文学习,通过作文批改、名篇鉴赏、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媒介



教学目标



教师导语



结合中考作文的四个评价体系进行导入,引发学生做作文语言评价的重视



多媒体



对作文语言的重视



出示教学目标



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



了解目标



学生文本阅读



学生通过老师发放的文本资料,阅读《我的姥爷》一文



文本资料



感知未修改前的作文语言



师生评价上篇作文



针对中考作文的评价标准,师生共同评价《我的姥爷》一文,认识语言乏味对作文的影响



多媒体



黑板



提高作文评价认识



教师分析语言表现力三方面



教师结合本文,分析作文语言具有表现力的三个方面:描写、修辞、词语修饰,通过课文举例说明,加强学生的认识



多媒体



认识三个方面的修改方法



学生分组修改文章



学生运用以上三个方面的`知识,分组修改文章各段语言,讨论交流



文本资料



学生自我认识



学生展示修改心得



学生分组展示小组讨论修改的心得



文本



学生展示,增强自信



教师评价



教师结合标准评价学生展示成果,指导学生进一步修改



语言媒介



评价赞赏



课堂练习



出示题目,学生运用以上三种方法,进行场景描写,突出语言的生动性



多媒体 文本



学生练习掌握方法



学生展示师生评价



学生展示片段描写,语言生动性评价



文本,展台



展示学生训练成果



师生小结



师生小结:本节课所学所练的收获,以后如何运用



语言表达,多媒体回顾



总结成果



作业



布置作业,巩固成果



多媒体



巩固练习



  七、教学评价设计

研究性学习评价量规表











班级? 组别  受评者姓?



?? 填表 ?? 年? 月?? 日











总分100分



A(10~8分)



B(8~6分)



C(6~4分)



D(4~0分)



自评



互评



教师评




情感态度(0.1)



参与意识(0.05)



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比较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不太积极主动,学习兴趣不浓



不很愿意参加学习活动





 



思想情感(0.05)



对学习活动各个环节都跃跃欲试



对学习活动大多数环节跃跃欲试



对学习活动少数环节跃跃欲试



对学习活动不怎么感兴趣



 



 



 




合作交流(0.2)



与人合作(0 .1)



主动配合组员,分工合作



能配合组员完成分工任务



不太愿意参与小组活动;有时能帮帮忙,通常独自开展学习活动。



不愿意配合组员,有时和组员闹意见



 



 



 



与人交流(0 .1)



虚心听取组员意见,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



能听取同学意见,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不太愿意倾听组员意见,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只愿意听组员意见,自己不喜欢发言。



不倾听同学的意见,较少或没有表达自己的意见。



 



 



 




技能与应用(0.2)



收集资料(0.1)



运用多种渠道,搜集大量资料,所有的都和主题相关,资料丰富完整,很有价值,整理归类有条理。



运用网络或书籍,搜集一些基本资料,大都和主题相关,资料比较丰富完整,大部分有价值;能归类整理。



单一渠道,搜集部分资料,和主题部分相关,资料少,不完整,少量有价值,不能归类整理。



不懂得渠道搜集,搜集资料有限,和主题没有关系,资料无价值,不能归类整理。



 



 



 



任务完成(0.1)



不需要提醒,就能熟练准确地提前完成任务。



能按时完成,几乎不需要提醒。



几乎需要经常提醒,才能基本完成任务



依赖性强,没有主动性,基本不能完成任务。



 



 



 




创新思维(0.1)



善于提问,所提的建议有一定创新性,很合理,可操作性强。



积极提问,所提个别建议有一定创新性,比较合理,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提问不多,个别建议合理。



提问很少或者没有提问,所提建议不够合理。



 



 



 




成果展示(0.4)



语言修改、场景描写(0.2)



运用三种方法恰当修改语言,使语言更加生动优美,突出修改效果,更好的展现事物特点。



运用三种方法比较恰当修改语言,使语言比较生动优美,突出修改效果,较好的展现事物特点。



运用三种方法不太恰当修改语言,使语言生硬,不能突出修改效果,事物特点不明显。



运用三种方法不恰当修改语言,使语言生硬,不能突出修改效果,没有显现事物特点。



 



 



 












  八、帮助和总结

  教师以学生作文为范例,通过三种修改方法,现场指导学生修改,进行比较,让学生理解作文语言修改的方法。三种方法,三个层次,对优秀学生三方面要求全部掌握,良好的学生掌握前两种,一般的学生最起码掌握最后一种。通过总结,要求学生通过练习强化学习效果,学会在以后作文时,自我修改,自我评价。通过作文语言的修改,同时学会赏析文章,学会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进行赏析。

4、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过程

  1.测览课文,完成练习一

  通过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后,即布置学生阅读“分论”部分。在示范填写练习一“词汇”部分空格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继续完成练习一的其余空格,以达到梳理课文、把握作者主要观点的目的。(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2.研读课文,分析论证艺术

  有选择地朗读“分论”部分,并作以下分析(仅列要点):

  “词汇与文学”一节,从《诗经》的比兴说到杜甫的《秋兴》,再到朱熹的《观书有感》。接着引用《文心雕龙》中有关形象思维的论述,从正面说明词汇与文学的关系。这一部分最后所举明世宗《送毛伯温》诗一例,属于反面论证。

  “语音与文学”一节,抓住了古韵和声调这两个特点,以旧体诗、古代骈体文和新诗为例,重点说明了文学作品的抑扬美和回环美。论述之中,作者还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古韵和古代声调的一些基本常识,其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扩大知识面。

  “语法与文学”一节,依次谈了“对仗”和一些“特殊语法形式”能够造成语言的整齐美,做到言简意赅。

  3.默读课文,点击“总论”部分

  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应引导学生分辨“总论”与“分论”的结构关系,明确“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的`立论依据。

  4.组织学生完成练习三,培养迁移运用能力

  分析《天净沙·秋思》时,要抓住三个名词句连用、句句押韵、平仄相对相间等特点;讨论《荷塘月色》时,可在叠字的使用、句式的铺排、修辞的选择、节奏的安排、平仄的变化等方面做文章。

  (设计B)

  教法展示

  1.明确重点上课伊始,教师就向学生讲清楚本课文的训练重点:

  一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二是用学过的文学作品印证作者说的道理,懂得学好语言的重要性;三是积累“抑扬、回环、绝缘、味同嚼蜡、息息相关、言简意赅”等词语。

  2.课文扫描引导学生分节朗读课文,概括大意,完成练习一。具体步骤可作如下安排:

  第一步:在朗读的时候,弄清“抑扬、回环”等词语的含义。

  第二步:与朗读同步进行,概括各节大意。大意要点:①总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②论述形象思维与具体形象的关系;③论述文学作品的抑扬美和回环美;④论述语言的整齐美和言简意赅。

  第三步:在概括大意的基础上完成练习一,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尽量找“原文”为答案,力求简洁明了。

  3.实践演练对照练习一的答案,仿照课文中的举例,布置学生分组活动,分别为“词汇”“语音”“语法”所谈的“语言手段”(如“多用具体名词”“平仄”“对仗”等)补充一至二个已学过的文学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为加强针对性,收到好效果,教师可用练习三第一则材料(《天净沙·秋思》)作示范。(参考答案:从词汇方面讲,词的前三句各用了三个名词,表现三种事物,让读者体会到一幅游子远在天涯的凄凉惨淡景象如在眼前。从语音方面讲,这首词句句押韵,创造出一种回环流转的美;平仄相对相间,前三句各有三个音步,节奏感强,琅琅上口。从语法方面讲,词的前三句只有名词性词组,不用谓词,地道的言简意赅。)

  4.各抒己见任选练习二或练习三为课外作业,要求有观点,有例证,以理服人。也可就“实战演练”过程中准备的发言作一番梳理,形成一二百字的发言稿。

  教案点评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语言与文学》的特点是,借助众多例子,运用浅显语言,诠释两者的复杂关系。依据这些,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换例法”,即让学生根据王力先生的例子,举出类似的已学过的文学作品去印证作者所说的道理,进而达到理解文章、把握观点的目的。

  (设计C)

  教法展示

  1.七嘴八舌在接触课文前,教师向学生交代课堂讨论的题目——“语言与文学”存在怎样的关系。要求学生用一刻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思考,准备发言提纲。

  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发表不同的意见,不求答案统一,不期效果很好。教师可适当点评,对于有创意的发言,应充分给以肯定。

  2.九九归一先由教师引导学生逐节朗读课文,完成练习一、二;后由教师作讲授小结。小结要点为:①本文由“总论”和“分论”构成。②课文抓住语言的三个要素(词汇、语音和语法)分别阐述了语言和文学的关系。③“分论”部分,围绕“语言手段”和“表达效果”进行了全面。充分的论述。

  3.举一反三通过完成练习三,让学生能够用学过的文学作品印证作者所说的道理,懂得学好语言的重要性。

  教案点评

  数学老师讲授新课时,往往采用讲解例题后布置学生阅读课本,仔细领会新课精神的法子。这样做,我们认为不但有利于学生思维,也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教学王力先生的《语言与文学》,我们不妨借鉴数学老师的这种方法尝试尝试。

5、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教案一等奖设计

  【摘要】英语语言学概论是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对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文化内涵了解度、发展学生思维意义重大。但从教学实际看,该课程理论性比较强、概念抽象,加大了教学设计难度,影响教学效果。基于此,需针对教学薄弱环节,将SIOP和传统课堂结合在一起,从而构建专业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素养,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本文从英语语言学概论、SIOP概述出发,总结SIOP的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和效果。

  【关键词】SIOP英语语言学概论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123-01

  近年来,我国将近80%的高等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并将英语语言学课程纳入其中。但是,英语语言学作为一门抽象、理论性强的课程,多数学生对其具有排斥感,会降低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成绩。这种情况下,外语专家提出建设英语专业学科,明确英语语言学的核心地位。因此,进行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设计,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英语语言学概论与SIOP概述

  1.1英语语言学概论

  英语语言学概论是高校英语专业中的重要板块,是必要的考试内容,也是区分一般英语学生和专业学生的标准[1]。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对语言、个人修养等方面的认知度,培养学生思维。但是,由于该课程处于边缘地带,并未引起教师、学生重视,主要表现为:学生未接触过和该课程相关的议题,缺乏学习兴趣;内容繁琐,涉及领域多。因此,需优化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教学效率。

  1.2SIOP内涵

  SIOP为庇护式教学,将英语作为媒介,向学生传授各专业课程,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方便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学学习兴趣。分析该教学方法的特点,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强调对知识的整合,关注学习期间的语言能力。国外研究结果显示,SIOP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英语水平上完成学业,提高学习成绩。

  2.基于SIOP的英语语言学概論课程教学设计

  2.1SIOP特色

  SIOP有以下几个特色:一是在英语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英语知识、专业技能;二是教学中合理运用庇护教学策略。学生专业技能、英语知识的培养,是SIOP教学目标,而相关教学策略的运用,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英语学习中的问题,消除不良情绪,使其积极参与学习中。美国教育家将SIOP分成课前准备、背景建设、输入语言、学习指导、教学互动、应用、实践、复习等步骤。同时,使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建设规范化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将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入其中,能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局限,提高教学质量[2]。

  2.2SIOP教学过程

  2.2.1课前自行学习

  学生课前自行学习时,教师要为其进行充足的准备,帮助建立背景知识,并明确各专题的语言、学科目标。从语言目标上看,教师要用词表形式告知学生该课题涉及到的词语、句型;从学科目标上看,用条目的形式告知学生该课题涉及到的重点、术语;从学习背景的建立上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教材上并未涉及到的知识,且学生在自行学习时,教师为其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比如,英语形式、语言讲解时,应先和之前的语法连接;英语语言、意义讲解时,也要和之前的'知识连接。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个知识点的联系,也为日后的课堂讨论提供了条件[3]。

  2.2.2课堂专题讨论

  课堂专题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可理解的语言开展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度。根据专题中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从各方面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展知识。从可理解的语言上看,教师可从这样几点开展庇护式教学:首先明确教学指令,帮助学生更好了解教学任务;其次,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反复讲解,增强学生理解,加深记忆力;最后,通过对学生错误表达的纠正,引导其正确使用英语语言。通过对课堂专题的讨论,学生能全面、深入的了解知识点,为日后的复习、应用奠定基础。

  2.2.3课后巩固

  在课后巩固上,教师要提前将习题上传到平台的资料库中,以便学生掌握该专题知识。一般来讲,习题多分为这样几个模块:第一,课程知识点,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第二,考试题,帮助学生了解以往的考试要点;第三,能力迁移,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语言应用能力。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常采用相互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由于该阶段是对学生掌握内容的评估、复习,故教师并不会提供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但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习题,多通过提示法完成学习任务。该阶段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重点,培养合作意识,为日后的知识提炼、实践提供保障。

  2.2.4课后应用与评判

  课后的应用和评判是对学生内容的拓展,该活动中,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完成以下两个任务:第一,讲解迁移性的习题。根据习题量,让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并带领其他学生共同讨论。第二,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针对英语课题,挑选难度适中的论文,引导学生阅读。该阶段,教师所提供的教学策略包括:首先调整教授内容,指导学生多表达自身观点。当然,为了节省时间,减轻学生学习负荷,可在互动中提供多个答案。其次鼓励学生用母语阐述观点,从专业角出发,对学生无法表达的观点,适当引入汉语,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基于SIOP的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

  为评估英语语言学概论的教学效果,从英语专业学生中挑选多名学生进行测试,以填空题、分析题为主,便于分析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度、专业素养。结果显示,和未SIOP专业课程的学生相比,SIOP课堂下的学生素养、专业知识相对较高。分析其原因在于:教学初始明确目的,创建规范性的教学情境,强化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学习、运用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通过对学生访谈得知,多数学生都认可该教学模式,观点包括:第一,能拓展知识面,提高表达能力。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讲解知识,学生记笔记,学生极少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对学习产生枯燥感。SIOP的应用,能为学生提供大量补充性的材料和图表,从而适应学生的学习现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活泼,提高学习积极性。第二,对毕业论文写作也有重要作用。SIOP通过和线下、线上的结合,能节省课堂时间,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概念,提高科学研究素养,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帮助。

  4.小结

  综上所述,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现阶段,构建SIOP教学模式,是英语语言学概论教学重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然而,由于学生、教师不够了解该课程,教学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因此,需为学生营造协作学习环境,明确教学任务,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英语输出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晨.基于SIOP的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与效果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32(14):92-97.

  [2]任梅.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语言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山海经(故事),2016,13(z2):358.

  [3]古丽夏提·艾尼瓦尔.英语语言学的发展研究[J].校园英语(中旬),2015,20(9):199.

6、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

  牛津英语教材的内容设置生活性强,紧随现代生活的步伐,接近学生,围绕社会,符合教材内容,实物材料丰富。以生活中可以信手拈来的实物作为教具,直观形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又能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把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例如:在教学3BM2Unit3的形容词时,我通过实物的展示,让学生在摸摸,尝尝中学习单词和句型,学生学的容易和有趣。他们在经过自身的实践和体验后对单词soft, hard, smooth, rough, hot, cold等有了深刻的印象。其后的.拓展环节中由于学生有了实物的帮助,他们能很快说出The is soft.等句型,学起来也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运用物主代词"my,your"等词时,我让学生各自拿着自己的钢笔说:"This is a pen.It's my pen."然后我指着对方的钢笔说:"It's your pen."于是学生之间产生了对话,我又指着其它学生的钢笔(男、女各一人):"It's his pen. It's her pen…."这时,学生就自在地变换实物说:"It's my ruler(pencil-box).再进行Is this your…..?的问答。这种真实的情景,轻松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掌握了所学新知。如果有些内容不能以实物展示,我便用简笔画代之,以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副妙趣横生的画面。这些有趣的画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人人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提高了上课效率。

7、《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语言的魅力》是一篇打动人心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的是: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街头,有一位盲老人在乞讨,他的身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道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没有人帮助他。法国著名诗人让?比浩勒在牌子上添加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结果,巴黎街头的行人变了,他们从对盲老人泠漠无情,到热情相助,老人获得帮助后心底漾出了喜悦之情。

  在《语言的魅力》一课中春天到了,可是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一波才动万波涌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独自感受这句话在文中带来的波澜,体会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课文了描写行人的感情在变,老人的心情在变,在这变化之中,展示了语言所特有的魅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紧紧抓住这拨动人心弦的话语,适时引导,使学生自主学习;激发情感,增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有感情地朗读语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诗人添上那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

  教学构想: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一个独立的阅读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一个独立学习的空间,鼓励他们主动地阅读,积极地思考,并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教学力争以题目《语言的魅力》为线索,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理解课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语言的魅力,在表达、思维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我们的语言充满着巨大的魅力,恰当地运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学习了《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初读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可能提出: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让?比浩勒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语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等)

  三、比较阅读,自主感悟。

  1.带着刚才提出的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一问题,仔细读读课文,比较加了一句话前后的情况有什么不一样?在书中画出相关的语句说说感受。

  2.小组交流: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⑴重点词句比较:是什么导致人们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呢?

  ①我什么也看不见。

  ②春天到了,可是

  反复读读前后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

  ⑵朗读训练中比较:

  ①找出文中描写春天的语句,有感情的读一读,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②在这样的季节中,人们都会干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③当我们陶醉在良辰美景时,盲老人的眼前是什么?有感情的读读相关的语句,

  想一想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⑶刚才有的同学提出让?比浩勒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现在你知道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⑷教师小结:

  这就是语言产生的作用,什么样的语言才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富有诗意,带有浓厚感情色彩,使人受到震动的语言。只有这种语言,才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再一次领略一下语言的魅力

  四、创设情境,采访释疑

  1.假如你是《巴黎时报》的一名记者,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请你即兴进行

  现场采访,看看人们是怎么想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2.其他同学分别扮采访对象:双目失明的老人,法国著名诗人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打扮漂亮的少女,衣着寒酸的职员。

  3.指导学生采访问题要依对象而定,如:

  ⑴老人家,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

  ⑵先生,你为什么要给这位盲人加上春天到了这句话?

  ⑶先生(太太、小姐)街上那么多乞讨的人,您为什么要把钱给她?

  ⑷先生,看样子您不是很有钱,为什么还要给她钱?

  4.现在你知道语言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了吗?

  五、课后延伸、学以致用

  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作业:

  1.一句话有魅力的语言能产生神奇的魔力,普通的话十句都达不到的效果,有魅力的话一句就达到了!同学们想不想尝试一下,写几句有魅力的话?

  2.收集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用来交流的语言。

  板书设计:语言的魅力

  春天到了

  爱

  课后札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语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人添上那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

  教学内容:

  1.交流上节课布置的两项作业。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语言的魅力》这一课,我们能流利读课文,下面老师想请一名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前现来给大家读一下,哪位同学有这个决心啊?

  二、回顾课文内容,说说语言的魅力是什么

  学生联系课文各抒己见。

  1、复习课文内容:

  2、作业交流:

  3、一句话有魅力的语言能产生神奇的魔力,普通的话十句都达不到的效果,有魅力的话一句就达到了!同学们想不想尝试一下,写几句有魅力的话?

  4、收集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用来交流的语言。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结合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概括段意。

  7、比较这篇课文与《大地的话》有什么不同?

  三、学写生字:

  学生自学生字。

  交流重点字:褴褛

  四、作业设置:

  摘抄表现描写具体的的句子。

  摘抄优美的词语:选择一个造句。

  板书设计:褴 褛

  课后札记:

  教学反思: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一个独立的阅读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一个独立学习的空间,鼓励他们主动地阅读,积极地思考,并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教学力争以题目《语言的魅力》为线索,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理解课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语言的魅力,在表达、思维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于自己扮演成课文中的人物进行交流这一环节很感兴趣,参与热情高涨,对人物的把握也比较到位。语言机智、幽默、优美都是语言的魅力,学习语文,不仅要懂得欣赏其语言的魅力,还要应用到交流交际中,让美的语言为生活增添色彩。所以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欣赏到人物语言的机智,认识到语言对生活的重要性,培养运用有魅力的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点评:

  三维目标是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教师很好的把握了这三维目标,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习需求展开教学,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导教的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在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内与文本展开对话。

  在揭示课题后,老师请学生认真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针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梳理,并进行板书;接着,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学习。教学进行到这里,与我们常规的课堂相比,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新意。说到提问题,当前,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任意提问题,而且不管巨细大小,提多少个问题就逐一地解决多少个问题,其结果是课堂教学无重点,教学时间难把握。过去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现在有的课变成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而在这节课里,老师既鼓励同学们大胆地提问题,又与同学们一道根据其难易程度进行筛选,然后选择主要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这样就较好地把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交流也是本课的亮点之一,如果教师能够给那些坐着观看表演的学生提出更加明确的学习要求效果会更好。

8、唱歌要用形象的语言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一年级音乐课的内容非常丰富,欣赏,创编,器乐,歌唱教学等等几乎每堂课都有涉及。也听了很多其他老师的课,但细细想一想,包括自己在内,课堂上是热闹了,但几乎都没有对学生的歌唱教学的环节做出很好的处理。

  为了学生的体验和创造力培养的需要,这一切都很重要。但作为有歌唱内容的音乐课,没有听到学生动听的声音,确是一种遗憾。直到我去秀城实验听了一堂《蜗牛与黄鹂鸟》。

  这堂课主要是歌唱教学,《蜗牛与黄鹂鸟》应该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曲子,怎样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教学确实要花一番功夫。上课教师就在歌曲的艺术处理上做文章,让学生模仿蜗牛和黄鹂鸟的不同语气,不同学生对这些动物的语气也都有着他们不同的见解,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和他们的不同的身体语言,不仅使歌曲的艺术形象非常丰满,而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才能。

  从中不难看出,歌唱教学是要淡化技能,不能不要技能,我们要寻求“化技能于无痕”的歌唱教学方法,让歌唱教学这一块内容丰满起来。

9、美术《我设计的卡通形象》教学反思

  《我设计的卡通形象》一课是一节由欣赏评述与造型表现两大学习领域相结合的美术课,力求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卡通画进行创造性的造型表现,开展美术创作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卡通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每个孩子都十分喜爱卡通画,尤其是现在的儿童更师在卡通世界里成长的一代。孩子的衣、食、住、行,无处不与卡通画相联系,“生活是创造的源泉”,这一切正是学生学习本课的生活体验。老师的教学则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深入去了解卡通,知道卡通的特点,从而去创造卡通形象,设计出具有自我个性的卡通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大量的卡通形象进行欣赏。信息量是一般课堂欣赏的几倍,现在在各种传媒出现的卡通形象,学生几乎都知道,只有你教师想不到的,没有学生不知道的',正因为这样的熟悉程度,可以让课堂拥有更大的信息量。我采用的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从形状、色彩进行了欣赏、交流、比较,学生视觉得到享受、思维得到了开拓,知识得到了掌握,情操得到了陶冶。

  整节课中学生欣赏了大量的作品,但我并不是没有目的让他们去欣赏的,我采用了欣赏高手、欣赏比较、欣赏交流等一些方法。欣赏一,我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出示的卡通作品,再让他们寻找身边的卡通形象,以此达到认识卡通,感受卡通,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欣赏二,以学生之间最近最火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例,先欣赏写生的羊与狼,再欣赏卡通片中的羊与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卡通“拟人”的特点;欣赏三,观看卡通片《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片段后出示小朋友的照片,同时,我引导学生从形体上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就知道了卡通的第二个特点“夸张”。出示一些具有特点的卡通形象如“大肚子猪八戒”,“大耳朵图图”,“长鼻王皮诺曹”等让其欣赏,进一步理解“夸张”的特点。欣赏四,引导学生欣赏比较线描稿与完成后的色彩稿,了解色彩在卡通中的重要性。

  了解了卡通画的这些特点,再加上大量的图片欣赏,学生就如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心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这样学生在创作卡通画时就会学会“移花接木”,“推陈出新”,设计出一个个生动有趣、活泼可爱,造型独特的卡通形象。

10、计算机语言与VB语言简介的教学反思

  初二的学生初次接触程序设计,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了解VB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在实施该案例的过程中,我从了解计算机语言入手,然后介绍VB程序设计,通过VB程序演示,激发学生对程序的好奇与兴趣,在一起的讨论与我的提示中,学生积极动手。但是我发现可能由于学生刚接触程序设计,而我的案例中知识点量大了些,时间方面有点紧,但学习氛围和效果还不错。VB程序设计”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但很多学生仍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存在着不少问题,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力,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学习程序设计语言过程中理解力、掌握程度相对较差,这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而部分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较扎实,见多识广使得这些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理解较快,接受能力较强。

  一、根据实际进行课堂教学,要循序渐进

  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各个学生基础水平的不同,学习氛围的不同,可以对教材的难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入门的时候尽量慢一点,有趣一点,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这样可能会更好,以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希望通过学习VB课程,使学生不仅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思想与程序设计的方法,而且能够掌握VB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基本概念与常用算法,掌握在VB集成开发环境下上机编制、调试程序的能力,同时通过学习VB课程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能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程序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扎实基础。

  二、注意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特长

  在“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会明显得看到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两极分化问题,那是因为,有些学生对程序设计特别感兴趣,喜欢编程,接受能力也很强,而有些学生由于对VB课程听不懂、听不进去,就变得根本不愿意学习,这时教师就要特别注意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整体教学中注意兼顾个别学生,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进度,发掘和发挥不同差异的学生的特长。

  三、实施因材施教,注重实践教学

  “VB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过程中,应非常注重实践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程度和不同层次的学生,VB课程的教学可以通过“三步走”实施因材施教。

  第一阶段,模仿阶段,也是VB课程的`入门阶段,在这个时候,只是要求学生通过模仿对课堂或教材中的实例进行调试、运行,以初步达到理解“VB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基本的编程思路。

  第二阶段,简单编程阶段。要求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通过对类似实例的问题进行照猫画虎地编程设计,使学生基本掌握编程设计能力。

  第三阶段,综合编程阶段。在模仿实例、类似实例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具备自行编程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和能力。

  另外,在因材施教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合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利用网络教学系统,采用教学互动等综合教学模式,使学生爱好,好学。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