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秦兵马俑教学教案一等奖反思

2023-08-27 16:44:12

  秦兵马俑教学教案一等奖反思

秦兵马俑教学教案一等奖反思

1、秦兵马俑教学教案一等奖反思

  【教学片断】

  师:这篇课文从拿两个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

  生:课文从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两个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

  师:这两个方面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生:这两个方面是通过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这个句子联系在一起的。

  师:这个句子中有什么关联词?

  生:不仅而且

  师: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我们把它称为过渡句或过渡段。大家年能不能用不仅而且造个句子?

  生:小红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学习成绩很优秀。

  生:大象不仅外形高大,而且干起活来力量很大。

  师:如果我们写一篇描写小红的文章,是不是可以先写她长得漂亮,再写她的学习成绩很优秀?

  生:是的,我们可以和课文一样,长得漂亮和学习成绩优秀两方面写小红。

  生:我们也可以从外形高大和力量很大两个方面写大象。

  师:同学们,我们在平时写作文的时候,要学会恰当地运用过渡句。请大家根据各自的造句内容从两个方面写一样事物,用上你刚才造的句子。

  (学生写作,教师行间巡视)

  (请写好的学生读自己的习作。)

  【教学反思】

  在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学中,要适时地进行写的训练。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紧紧扣住过渡句作用这一教学重点,从过渡中的关联词引发训练,进行了写句子,写片段的练习,突出了习作训练。经过我的精心构思,把要求重点理解的过渡句安置在学生自己的习作之中,加强了学生的感受,自然也理解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学生在理解过渡句作用的同时,也受到造句和写作的训练,产生了由知识到技能的转化,这样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形成大有裨益。因此,在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要挤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写的'训练,如能坚持不懈地训练,相信学生的写作水平定有很大的提高。

2、秦兵马俑教学教案一等奖反思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秦兵马俑教案三教学案例反思。您可以通过本文底部的“下载”来下载本文的文档。

  ●教材简说

  《秦兵马俑》是人教版义教课程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详尽地介绍了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众多的类型和他们各异的神态、特有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赞美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积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神态自若”“跃跃欲试”、“若有所思”、“惟妙惟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并应用相关信息资料的兴趣和习惯。

  ●预设流程

  流程说明:本教学设计以放学生独立走入文本——以原有认知经验为基础,结合自己所搜集的相关信息资料自读发现、自读体悟、自读品味,相互合作为主,老师只在学生探读疑难处、读悟重点处和读品关键处给予引导与点拨。

  一、以预习为起点,让学生畅谈预读的感受。

  1、了解学情,研读课题。

  从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入手,营造初读交流的氛围:从你们的眼睛和神情看,预读了课文19课《秦兵马俑》(板书课题),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是这样的吗?

  先引导学生读题(可相机出示挂图),并让学生说出对课题的理解(注意弄清“俑”的意思),再交流预读的突出感受。

  2、畅谈感受,板书词语。

  在交流感受时,可让学生板出自己概括的重点词语,如: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世界第八大奇迹”等。从整体上基本把握课文。

  老师在学生充分畅谈的基础上因势点化,抓住“举世无双”“世界第八大奇迹”等相关词语切入,引学生自主探读课文。

  3、从读强化,检查识字。可用生字片了解并巩固识认。检查中,注意引导学生对多笔画字(如“瞰”、“率”、“靡”、“魁”)辨形认读,要求读正确。

  二、以自读为重点,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精彩。

  1、读出理解(重在读懂):鼓励学生选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读书,并提示学生用好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图片与信息读懂课文,注意发现并积极向自己提出问题。在充分自读中主动找同学交流互助。

  2、读出见解(重在品味):点拨学生在读中注意图文结合,并在自己认为印象深刻和最能吸引自己的句段处多读多品多想,对精妙的词句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与发现。如“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是承上启下句、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其中三个词点出了秦兵马俑的突出特点);又如第9自然段中的排比句;再如“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的“绝无仅有”等。

  3、读出心声(重在体验):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用声音读出自己的惊奇,用情感读出自己的赞叹。找伙伴读,互评互促,入情入境。

  4、调整板书(整体构建):从总体感受入手,老师和学生一起将板书进行调整。可先将“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等重点词重调于课题下面,再将“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板开(或横板或竖板),再让学生归类调整词语。重在强化学生对秦兵马俑特点的把握和对美的语言的感受。

  三、以展读为焦点,让学生直抒心中的自豪。

  1、自由选择,尽情诵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想读哪段就读哪段。读中注意引导学生精要地进行体验式点评(即评、读、悟、想相融合):听出了什么味道?还有想读出自己不同感受的吗(主要指向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参与:我认为他读得不够气势,请听我读这句话!这两个词突出了……的威武,我觉得语气可读得更突出一些,等等。

  读中图文结合,多形式互动结合,同时注意观照黑板上的板书。

  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兵马俑宏大的气势;第四——八自然段主要读出各俑不同特点的威武、敏捷与勇猛;第七自然段重点抓住几个排比句,读出品评的韵味,读出入境的想象。首尾段则要充分读出自己的赞美、惊叹与自豪。

  (如果学生选择以解说形式展示,更要鼓励。)

  2、自主积累,主动延伸。一是读背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和摘抄好的词句;二是准备以导游形式,将课文(或某一内容)编成导游词,结合搜集到的兵马俑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回家后向家里邻里等周围人介绍兵马俑。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三,秦兵马俑,希望对你有帮助!

3、秦兵马俑教学教案一等奖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积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神态自若、跃跃欲试、惟妙惟肖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并应用相关资料的兴趣和习惯。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秦兵马俑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课件。

  2、学习课前自学课文,不懂的词语查一查字词典。

  【教学过程】

  一、以自学为起点,让学生畅谈读书感受

  1、师:从你们的眼睛里和神情里看,课前大家自学了《秦兵马俑》一课,一定有感受要说,是这样吗?

  2、生畅谈感受。

  3、师播放视频,让学生走进秦兵马俑。

  4、以读强化,检查识字。

  二、以自读为重点、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精彩

  1、读出理解(重在读懂):

  ⑴请同学们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读书,并注意运用好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注意发现并积极向自己提出问题。

  ⑵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2、读出见解(重在品味):

  图文结合,并在自己认为印象最深刻和最能吸引自己的句段得多读多品多想,对精妙的词句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与发现。

  (教师适时播放课件)

  3、读出心声(重在体验):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用声音读出自己的惊奇,用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叹。找伙伴读,互评互促,入情入境。

  4、调整板书,整体构建:

  重在强化学生对秦兵马俑特点的把握和对美的语言的感受.

  三、以诵读为焦点,让学生直抒心中的自豪

  1、自由选择,尽情诵读。

  2、自主积累,主动延伸:

  ⑴读背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和摘抄好的词句。

  ⑵准备以导游的形式,将课文编成导游词,回家后向家人或邻居等周围人介绍兵马俑。

  【板书设计】

  规模宏大

  19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4、秦兵马俑教学教案一等奖反思

  课文《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秦兵马俑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和多音字“乘”,积累众多的四字词语。

  2、读通课文,理清脉络,感知课文大意,了解课文的构思特点。

  3、学习抓中心句来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学习抓中心句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读,向往“神奇”。

  1974年春,西安临潼的农民挖了一口井。这一挖可不得了!这一挖,挖出一个历史的回声;这一挖,挖出了一个地下王国;这一挖,挖出了震惊世界的“第8大奇迹”,那就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物“秦兵马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对秦兵马俑有哪些了解,能说说吗?

  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了解秦王朝,理解“俑”。

  引导学生先解释“秦”和“俑”,再理解题意:秦始皇陵里发掘出土的殉葬品,是用泥土烧制的人形和马匹。

  同学们想不想欣赏这个地下神奇的世界呢?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图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通过多读多思,去认识那个地下神奇的世界到底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介绍这些特点的吧!

  二、整体感知,初知“神奇”。

  任务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学习策略: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预习情况(会认、会写字,理解新词,与同学分享你喜欢的句子或难读的句子等。)}

  展示交流

  (相信大家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会了生字与生词,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有信心吗?)出示词语:

  (1)指名认读生字词

  第一组词语:

  拱形 军吏 战靴 铜戈 擎着 下跪 模拟

  强调字形:“吏”与“史”差一笔;“靴”字的偏旁是“革”,表示字的意义;“擎”向上托;举的意思,与“手”有关。

  理解词语:拱形、铜戈(出示图片理解)擎着(做动作)

  (开小火车认读大家跟读、分小组读、齐读,共同交流有难度记忆的生字,并在《写字》书上各练写一个。)

  第二组词语:

  上翘 严峻 战车千乘 临潼 鸟瞰 发髻 驾驭 颔首 铠甲

  (开小火车认读大家跟读、分小组读、齐读)

  强调多音字“乘”此处读shèng,量词,古代一车四马叫“乘”。

  理解词语 严峻:近义词严肃;鸟瞰:从高处往下看,你还知道哪些和“看”的意思相近的词语?目光炯炯:明亮;驾驭:驱使马车行进;颔首:点头。

  (2)认读生词: 出示课件

  (师:我们现在再看课文中其他的新词,考考我们能否一样能读正确?)

  举世无双 绝无仅有 享誉世界 惟妙惟肖 (描写兵马俑的地位)这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骄傲,用自豪的语气读。(找一组近义词)

  所向披靡 南征北战 恢宏气势 久经沙场 (描写兵马俑气势、规模的)读了这组词,仿佛看到了什么?有感情地读,读出这种浩大气势。

  神态自若 跃跃欲试 若有所思 身材魁梧 目光炯炯 (都是描写神态、动作的。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神态的词语?)

  (开小火车认读大家跟读、分小组读、齐读,同时让孩子们思考把词语归类)

  师:生字词语读好了,老师相信同学们课文一定读得更好。

  任务二:默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

  学习策略: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思考:课文中哪一句话概括了秦兵马俑的特点?想想课文分几部分,并说出这样分的理由?

  展示交流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

  写秦兵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写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马俑的姿态。

  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1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2)师:课文中哪一句话概括了秦兵马俑的特点?你找到了吗?(指名)

  生: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出示句子】

  (评:你找的很准确。)

  师:看一看,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规模宏大”?哪些自然段写了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生:第2自然段写了规模宏大,第4——10自然段写了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师: “规模宏大”总结了第2自然段的内容, “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又概括了第4——10自然段内容,这样的句子是什么句?

  生:过渡句。

  师:当它单独成为一段,就可以叫——

  生:过渡段。

  师: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师:2自然段分别写了兵马俑规模宏大,4-10自然段写了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两方面的特点。【板书: 】

  3、师:课文第1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又分别写了什么?【出示1、11自然段】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多千米的临潼。

  秦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师: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3:秦兵马俑的价值和出土地点。

  4、师:再来看看第11自然段写了什么?

  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板书:举世无双-绝无仅有】

  师:这两个自然段都有概括的作用,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生:总(领)全文;第11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生:总结全文。【板书:总 总】

  (2)出示课件,根据提示划分意义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秦兵马俑的价值和它出土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第三部分(第3-10自然段)写秦兵马俑的类型总多,个性鲜明。

  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4)师:今天我们学的《秦兵马俑》是一篇体裁独特的状物类散文,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总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所以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三、检测导结

  目标检测(出示课件)

  A、火眼金睛:

  拱( ) 吏( )戈( ) 跪( ) 拟( )

  供( ) 史( ) 弋( ) 桅( ) 似( )

  B、我知道

  《秦兵马俑》是一篇( )的

5、秦兵马俑教学教案一等奖反思

  【教材分析】

  《秦兵马俑》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状物类的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兵马俑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974年,在陕西临潼县东南秦始皇的骊山陵东侧,发现了三个兵马俑陪葬坑,从中出土了大量画面精致、形态逼真的兵马俑。

  这便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介绍秦兵马俑的一篇佳作。

  揭示课题,齐读。

  二、学习课文 品词析句

  1、整体把握:

  ⑴ 这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快速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

  课件出示: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⑵ 默读思考:

  课文哪部分是写规模宏大?哪部分是写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

  2、感受规模宏大:

  ⑴ 默读思考:

  兵马俑规模宏大体现在哪里?着重介绍的是什么?

  ⑵ 作者采用什么方法介绍的?

  (举例、列数字)

  结合理解统率、所向披靡。

  3、感受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⑴ 默读思考: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兵马俑的哪些类型?作者抓住什么来写的?

  板书:

  将军俑

  武士俑

  骑兵俑

  陶马

  ⑵ 欣赏将军俑:

  ① 出示课件2:

  将军俑的图片。

  A、看图,问:

  这是什么俑,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吗?

  B、指名回答。

  C、看看课文是如何来描写武士俑的?

  ② 出示课件3 :

  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鹤冠

  A、作者抓住什么来写的?

  (身材、穿戴、神态)

  B、从作者的描写中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武士?

  (久经沙场)

  C、能通过你的朗读让人感受到将军俑久经沙场的形象吗?

  结合理解:

  身材魁梧、鹤冠、昂首挺胸、铠甲(看图)。

  ⑶ 合作赏俑:

  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俑,用同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

  你能根据课文的描写分别用三个词来形容武士俑、骑兵俑、陶马的个性吗?

  指导朗读。

  过渡:

  是呀,兵马俑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每一个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⑷ 感受个性鲜明:

  出示课件4:

  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故意炯,神态庄重,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在听侯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① 读一读:

  看看与原文有什么不同?

  ② 好像一词能少吗?为什么?

  ③ 指导朗读。

  ⑸ 练习仿写:

  出示课件5:

  兵马俑图片。

  ① 学习课文的写法,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说说兵马俑的神态。

  ② 学生交流。

  小结:正如文中所说,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让我们再次感受它们精湛的制作工艺,学习作者细致的描写,感受他丰富的想象。

  ⑹ 齐读第9小节。

  三、课外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上网浏览有关秦兵马俑的网站,更全面地了解秦兵马俑。

  【板书设计】

  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列数字、举例子

  类型众多: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

  形象鲜明:神态各异、精美的艺术珍品

  【资料袋】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这一年,秦国吞并了其他六个诸侯国后,第一次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在统一中国后,秦始皇统一了货币,统一了文字,统一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对以后的中国影响深远。

  秦始皇从13岁登上王位,就开始为自己修陵墓。据《史记》记载,当时从全国各地来的艺术家和数以千计的工匠、军官,大约70万人为秦始皇修阿房宫和陵墓,一直修了37年,曾经主宰一切的秦始皇,也同样归于黄土。他生前喜好巡游,在统一中国后的十年里,五次远途出巡,大部分时间都在车轱辘上度过。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路上,只有49岁。入土时,为了防止泄密,数千名参与建陵的能工巧匠被活活坑杀在墓中。

  1974年春天,陕西临潼县的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了兵马俑的秘密。于是,相隔二千二百多年,秦代艺术家们的杰作终于重见天日。

6、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1、创造了看的机会,让学生的眼“活”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多看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课件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有序排列,大大增加了语文课堂的信息量。给学生的“看”创造了机会,使学生的眼睛活了起来。

  在上《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在课件中收集了许多有关兵马俑的资料,如秦始皇的介绍,如秦兵马俑中一、二、三号坑的介绍和图片,各种神态的兵马俑像……这一切,都为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视觉材料,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2、创造了说的`机会,让学生的嘴“活”起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我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质疑,如此一来,学生的口动起来了,问题多起来了,创新的思维活起来了。如通过速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共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进行详细介绍。又如教学完第10自然段,让学生模仿“有的……有的……”说一段话,加强语文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动口说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要创造做的机会,让学生的手“活”起来。

  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能力。只有知识内化了,才能说知识就是力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自觉地探索知识的奥秘,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提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同桌互相合作,浏览拓展阅读中的文字及图片等,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兵马俑进行深入研究,说说他们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网络课的互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要创造想的机会,让学生的脑“活”起来。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奇思妙想”、“别出心裁”,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语文教学中,教学生从多方面探求,多角度思考,多情景描述,多情节描写,去求异,使思维纵横扩散;去求佳,使思维聚合收敛,以引发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维产生突破性的飞跃和敏锐的顿悟,即突发奇想,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7、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课文《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秦兵马俑教学反思,欢迎来阅读!

  篇一: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秦兵马俑》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课前,我在班上作了了解,谁也没去过西安(包括我),为了多一点感性认识,我上网去查了很多资料,发现了很多很多感兴趣的内容。我觉得都很好,都想把他告诉学生。我花了将近半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浏览网站,课外还布置了学生去看一看相关连接上的内容。学生还真学得兴致勃勃。

  冷静下来看,我不由地发现这种热闹背后似乎缺少了些什么。我发现追求了信息的量,却不能保证信息的质。课堂上我较大容量地增加了编外材料,却因此忽略了手中教材。由于时间仓促,在学习教材内容时,教师来不及引导学生对课本中规范严谨的语句作细细品味欣赏,只仅仅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浅层理解上,兼顾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却在不经意中冷落了其“工具性”。于是乎,课文中的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事物的方法来不及去领会了,那些丰富而合理的想象也没时间去欣赏了,文中颇值得推敲的、很有文言色彩的词句也不去琢磨了,语文课上得不再具有原汁原味的“语文”味儿,而变成了“走马观花”、“信息博览”。这与我“充分运用网络优势,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美好愿望”有些背道而驰了。

  篇二: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演绎了自己的一堂公开课《秦兵马俑》。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状物类的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所以我紧紧抓住了秦兵马俑的特点,也就是过渡段来诠释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使整堂课思路清晰,能够抓住主干,梳理枝叶。在教学过程中,我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在学习生字词中,提醒学生注意分类别积累理解的字词,又教给学生学习字词的方法。我想这堂课学生应该汲取了不少新鲜的雨露。

  但总的反思下,问题还是层出不穷:

  一、教师课堂语言还应精练

  教师应把主动权返还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也应让给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前提是教师少说甚至不说。必要时,教师语言应通俗精练,学生一听就懂,节约时间。记得上午试教时,我讲了一个故事来导入,激发好奇,再看视频,了解秦兵马俑的概况。足足讲了十分钟,还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同事建议,赶紧修改,我就用了四句话来导入:知道今天要上的课文是什么吗?知道秦兵马俑吗?想看兵马俑吗?心里想说什么?连续提问,学生互动,效果甚好。我只是改进了一点,却没把整堂课的语言精练起来。督促自己以后努力改进。

  二、驾驭课堂的能力还应加强

  虽然我用奖图片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回答问题,但当学生意外回答时,我还是生搬硬套地用自己的理论来牵制学生的“出轨”。不过,我也抓住了课堂生成的一点尾巴:当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兵马俑朗读时,第一个学生读将军佣,第二个学生就读骑兵佣,接着都乱套了,东读一个西读一个,学习没重点了,我本来的设计是先重点讲一个佣,再用我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习另外的佣。学生却把我拉到了小道,我只能骑虎难下,尊重学生的个性,读他们自己的吧!还有一个生成点是学生已经找到了总起句,我只是肯定了这点,马上又把他拉回到了过渡句。后来经教研组长的提醒,发现其实我那时就可以来说说全文结构了:总分总。“好像”可以去掉吗?学生说可以。我其实就可以将错就错,举例引导学生发现。哎,教学机智不够呀!得实践锤炼。

  三、课文讲解还应有详有略

  我觉得重点是做到自读自悟,学生感兴趣的详读,学生不感兴趣的略读,每一遍读,都有体会,都有感悟,这样学生就会读书,越读越有兴趣。这一点做到实在不好,应深挖掘。

  四、语言基础知识还应扎实

  “宏大”可以用数据来解释词语,“所向披靡”的解释“所向无敌”不是一样吗?找近义词也是解释啊,没想到。“乘”的读音与解释应提醒。反复读中也可以循环认识字词。

  五、时间安排还应合理控制

  拖堂,这是我的老毛病了,在平时就要狠狠地改,警记!

  六、略读课文还应把握特点

  七、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明显

  八、学生情感培养不到位

  不再一一累赘!希望在下次的'公开课上有长足的进步!

  篇三: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孩子们在习作的时候,往往是有话写不出,总是用概而括之的词语和句子来告诉别人自己的感受,如“太好了!”“真美啊!”等等,可是到底多么好,多么美,缺少更多的词句来描写。

  当我们读到《秦兵马俑》这篇文章之后,是不是从中有所启发呢?

  这篇文章是介绍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以及其艺术性所在。作者采用了先概括写,后具体写,以及由所见到所感的顺序介绍所见所闻的。这种写法我们见过不少。《长城》《颐和园》都能找到这种写法的影子。

  此课教学时,把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及价值,再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学习了。但学生学得不深刻。原因在于没有让学生通过图文细细评味,通过深入体会到两大特点。让学生来明白兵马俑之伟大,中华民族之伟大。所以一下转入学习后面内容,学生只是从文字上说出兵马俑之价值,而不是内心的感悟,这是一大缺点。为此我感到:上课时语言文字得带领学生细细评读,把学生情感引发出来,才能把难点.重点解决。

  再有是通过更合理手段,使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调动他们生活经念,使他们有话说,有感觉有欲望说,这么课堂气氛才活跃,学生的学,老师的教才默切配合,淋漓一片。

  作者在介绍兵马俑的类型的时候,先用一个过渡句,概括写“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然后具体写各类兵马俑个性鲜明的具体表现。文中有身材描写,着装描写,有动作描写,有神态描写,无论用词,还是造句都让人神往——想真的到那里去看看。尤其是文章的第八自然段作者对这些兵马俑的神态展开的联想,很值得一学:

  每一件兵马佣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同意天下做殊死搏斗;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进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微的呼吸声。

  作者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写出了兵马俑神态后面的内心,当然,这也是作者的内心感受,字里行间透着对兵马俑这一祖国瑰宝的赞美,对古代那些雕塑兵马俑的劳动人民由衷的敬佩。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前呼后应,使得文章浑然一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对我们写好习作有这样一些启发:

  第一,要细致观察。这样才能抓住各种兵马俑的特点去写。

  第二,要学习作者描写事物的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写联想都是为了让眼前的静物动起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还要学会巧妙地构思。对所写内容的布局也是这篇文章写得好的原因。

  第四,要积累丰富的词汇。这篇课文中,四字词语的运用让文章充满了气势。

  篇四: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秦兵马俑, 主要讲的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教学目标有两个,1、我能正确认读8个生字。2、我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能说出秦兵马俑的特点。通过学习从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和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介绍清楚特点。

  自学指导一 (1)自由朗读课文,如有认识的字,可以同桌商量,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画出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想一想,这句话在文中起的作用。(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熟练的读课文)

  出示后,学生很快按自学指导要求进行学习,检查时,先检查了生词认读情况,学生掌握的还算可以,而检查课文时,学生课文还有点很生,按正常情况,我会让学生反复的地读,直到把课文读熟,再进行下个环节,可今天因为有听课的老师,我没有这样,这是对学生课前了解得不够,只是草草的走了过程。

8、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孩子们在习作的时候,往往是有话写不出,总是用概而括之的词语和句子来告诉别人自我的感受,如“太好了!”“真美啊!”等等,但是到底多么好,多么美,缺少更多的词句来描述。

  当我们读到《秦兵马俑》这篇文章之后,是不是从中有所启发呢?

  这篇文章是介绍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以及其艺术性所在。作者采用了先概括写,后具体写,以及由所见到所感的顺序介绍所见所闻的。这种写法我们见过不少。《长城》《颐和园》都能找到这种写法的影子。

  此课教学时,把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及价值,再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灿烂礼貌学习了。但学生学得不深刻。原因在于没有让学生透过图文细细评味,透过深入体会到两大特点。让学生来明白兵马俑之伟大,中华民族之伟大。所以一下转入学习后面资料,学生只是从文字上说出兵马俑之价值,而不是内心的感悟,这是一大缺点。为此我感到:上课时语言文字得带领学生细细评读,把学生情感引发出来,才能把难点。重点解决。

  再有是透过更合理手段,使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调动他们生活经念,使他们有话说,有感觉有欲望说,这么课堂气氛才活跃,学生的学,老师的教才默切配合,淋漓一片。

  作者在介绍兵马俑的类型的时候,先用一个过渡句,概括写“不仅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然后具体写各类兵马俑个性鲜明的具体表现。文中有身材描述,着装描述,有动作描述,有神态描述,无论用词,还是造句都让人神往——想真的到那里去看看。尤其是文章的第八自然段作者对这些兵马俑的神态展开的联想,很值得一学:

  每一件兵马佣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同意天下做殊死搏斗;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进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微的呼吸声。

  作者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写出了兵马俑神态后面的内心,当然,这也是作者的内心感受,字里行间透着对兵马俑这一祖国瑰宝的赞美,对古代那些雕塑兵马俑的劳动人民由衷的敬佩。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前呼后应,使得文章浑然一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对我们写好习作有这样一些启发:

  第一,要细致观察。这样才能抓住各种兵马俑的特点去写。

  第二,要学习作者描述事物的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写联想都是为了让眼前的静物动起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还要学会巧妙地构思。对所写资料的布局也是这篇文章写得好的原因。

  第四,要积累丰富的词汇。这篇课文中,四字词语的运用让文章充满了气势。

9、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秦兵马俑》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课前,我在班上作了了解,谁也没去过西安(包括我),为了多一点感性认识,我上网去查了很多资料,发现了很多很多感兴趣的内容。我觉得都很好,都想把他告诉学生。我花了将近半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浏览网站,课外还布置了学生去看一看相关连接上的内容。学生还真学得兴致勃勃。

  冷静下来看,我不由地发现这种热闹背后似乎缺少了些什么。我发现追求了信息的量,却不能保证信息的质。课堂上我较大容量地增加了编外材料,却因此忽略了手中教材。由于时间仓促,在学习教材内容时,教师来不及引导学生对课本中规范严谨的语句作细细品味欣赏,只仅仅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浅层理解上,兼顾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却在不经意中冷落了其“工具性”。于是乎,课文中的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事物的方法来不及去领会了,那些丰富而合理的想象也没时间去欣赏了,文中颇值得推敲的、很有文言色彩的词句也不去琢磨了,语文课上得不再具有原汁原味的“语文”味儿,而变成了“走马观花”、“信息博览”。这与我“充分运用网络优势,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美好愿望”有些背道而驰了。

10、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秦兵马俑》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

  基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本文我用一课时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也比较简略: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感受兵马俑的模宏大和类个性鲜明,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描写兵马俑的方法,并进行仿写。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想体现以下几点:

  一、引导掌握自学技巧

  《秦兵马俑》是一篇略读课文,它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所以我认为除了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还应该体现多种自学方式的应用,让学生能通过学习略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学技巧。基于这点考虑,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想。意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充分阅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获得阅读体验。

  接着我通过采用重点突破法,告诉学生刚才大家所说的内容在文章中有一句话都概括了,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的形式再次接触文本,直奔重点,找出过渡段,同时也抓出兵马俑的三个特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同时体会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接下来就以过渡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由第三自然段入手向课文两端延伸,再来学习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两大块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抓关键句来帮助自己读懂课文的方法,如第三自然段过渡段的作用于,第二自然段的总起句等都是这篇课文的关键句,在学习时注意唤醒学生学习的经验,在第五单元中还学到过哪些类似的句子,意在指导学生学法可以举一反三,掌握了一种方法可以指导自己读懂相同结构类型的段落。

  接下来就以过渡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由第三自然段入手向课文两端延伸,再来学习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两大块内容。

  二、采用多种学习形式

  根据《课标》对中年段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其中一条“初步学会默读”,以及课文前一段连接语中所提到的本篇课文的学习要求“认真默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再谈谈读后的感受。”我在进行教学时,选择了以默读为主,同时穿插了浏览、自读、齐读、有选择的读等多种读书形式。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想象、感悟、交流。在教学秦兵马俑的三大特点时根据不同内容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形式:

  规模宏大:默读批划—反馈—感悟

  首先采用默读批划的形式,让学生默读相关部分,并划出能感受到规模宏大的句子。反馈交流时,重点指导学生从结合课文中的数据“五十个篮球场”“八千个兵马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军阵的宏伟气势。

  类型众多:有重点的读—感情朗读—信息反馈

  让学生先找出课文介绍了兵马俑的哪几种类型,在学生了解了兵马俑的各种类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类,读给大家听。读了以后让学生欣赏真正的兵马俑,看图猜一猜兵马俑,一是画面直观感受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同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猜出来的,更清楚作者写作特点是抓住了兵马俑的穿着特点来向大家介绍的。

  个性鲜明:默读—感悟—想象扩展—仿写练笔

  默读这一段,让学生随着作者生动的描写走近兵马俑,感受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精品。在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出示文字进行比较,领会作者“所见+所想”的写法。在这里,我觉得这样写作特色鲜明的文本有必要再次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进行迁移小练笔,以达到读思同步,读写融合的目的。所以我让学生在看了其余图片的基础上,请他们用“有的……好像……”来写话。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一步感受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我想教材中的任何一篇选文都承载着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用教材教的是方法,学生除了学知识,还应该掌握表达内容的方法、驾驭语言的技巧。

  三、鼓励延伸课外学习

  在学生学完课文主要内容后,插入一个音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再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来评价一下秦兵马俑,这样先放后收,可以让学生有充分自主的感悟空间,同时也顺水推船教学课文首尾呼应的两段内容。

  课文虽然学完了,但是语文学习并没有结束,而应是一个新的开始,在课结束前老师向学生推荐了相关的网站和书籍,鼓励学生去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相关资料。通过这个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本节课自己觉得还需努力的是放得还不够,扶得痕迹相对多了点,因为是四年级的略读课文,我基本上采用的还是线性流程结构,如果是年级再高些,可能我的设计会更粗线条,更趋向于块状的结构,给学生更多完整的、大块的自读空间。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