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让大家认识我》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2023-08-31 17:55:15

  《让大家认识我》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让大家认识我》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1、《让大家认识我》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一年级新生入学后上的第一节美术课,同学之间彼此都有想相互认识一下的愿望。所以,本课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及未来发展,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及激发兴趣为基点,通过形式多样的撕、剪、贴、画、说、看、玩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能力,使之通过学习活动能用自己喜爱的媒体工具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并大胆地向同学介绍自己和作品。因而,本次学习活动,既是一次艺术认识创造的活动,又是一次同学、师生之间的认识交流、增进情感的活动。教材通过文字和图片提示的制作方法及学生活动方式,旨在突出如何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使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师生一起协作完成“集体大树”的制作

  教学难点:

  剪或撕“名字树叶”的方法

  课业类型:工艺制作

  教具准备

  剪刀、彩纸、“集体大树”的范图、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

  剪刀、胶水、彩纸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集体大树”的范图,介绍这棵大树代表我们的班集体。

  1、提出问题:如何才能使这棵大树变得完整?并且我们都能来到这个集体中?2

  、结论:制作树叶——写上名字——贴在大树上。

  3、教师小结:这棵大树代表我们的班集体:一年级X班,但它不是一棵完整的树,只有我们每位同学都来到这里,成为它的一员,这棵树才能茁壮地成长。

  (三)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外形和制作方法不同的两片树叶,树叶上写着老师的名字,老师做自我介绍。

  2

  、教师展示其中一片对称形树叶

  提出问题:如何制作出这种对称形树叶?

  3、教师总结并演示实验结果:对折——从开口处剪或撕树叶的一半——展开成为完整的叶子(教师辅助演示)

  4、提出问题:叶子是什么形状的?

  5、出示课件:树叶的常见形状、颜色和特殊形状、颜色

  6、教师小结:大家一起动脑筋,用自己的方法来制作“名字树叶”,看谁的树叶最好、最漂亮、最先来到“集体大树”上。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纸张和适合自己的方式,最好能自己创作出其他方法;在树叶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反面写上自己的爱好。

  (五)师生共同将“名字树叶”贴在“集体大树”上。围绕“集体大树”,请“名字树叶”的小作者逐个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如:姓名、年龄、爱好等等。全班同学给以掌声鼓励,使介绍者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六)教师总结:

  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用“名字树叶”装点的这棵“集体大树”多美呀!集体因为有我们的存在才充实,才充满活力,我们也因为有集体的爱护、培养才能够茁壮成长。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将共同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用我们的行动去维护它,用我们的双手将它建设得更加美好!

2、《让大家认识我》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教学重点

  师生一起协作完成“集体大树”的制作

  二、教学难点

  剪或撕“名字树叶”的方法

  三、课业类型

  工艺制作

  四、教具准备

  剪刀、彩纸、“集体大树”的范图、教学

  五、学具准备

  剪刀、胶水、彩纸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集体大树”的范图,介绍这棵大树代表我们的班集体

  1、提出问题:如何才能使这棵大树变得完整?并且我们都能来到这个集体中??

  2、结论:制作树叶——写上名字——贴在大树上

  3、教师小结:这棵大树代表我们的班集体:一年级X班,但它不是一棵完整的树,只有我们每位同学都来到这里,成为它的一员,这棵树才能茁壮地成长。

  (三)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外形和制作方法不同的两片树叶,树叶上写着老师的名字,老师做自我介绍

  2、教师展示其中一片对称形树叶?

  提出问题:如何制作出这种对称形树叶?

  3、教师总结并演示实验结果:对折——从开口处剪或撕树叶的一半——展开成为完整的'叶子(教师辅助演示)?

  4、提出问题:叶子是什么形状的?

  6、出示:树叶的常见形状、颜色和特殊形状、颜色?

  ?

  5、教师小结:大家一起动脑筋,用自己的方法来制作“名字树叶”,看谁的树叶最好、最漂亮、最先来到“集体大树”上。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纸张和适合自己的方式,最好能自己创作出其他方法;在树叶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反面写上自己的爱好。

  师生共同将“名字树叶”贴在“集体大树”上。围绕“集体大树”,请“名字树叶”的小作者逐个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如:姓名、年龄、爱好等等。全班同学给以掌声鼓励,使介绍者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五)、教师总结:?

  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用“名字树叶”装点的这棵“集体大树”多美呀!集体因为有我们的存在才充实,才充满活力,我们也因为有集体的爱护、培养才能够茁壮成长。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将共同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用我们的行动去维护它,用我们的双手将它建设得更加美好!

3、《让大家认识我》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大胆地、大方地介绍自己,并学会自我介绍的一些基本方法。

  2.指导学生认识班里的同学和任课教师,知道他们的一些情况和特点。

  3.对班级同学和教师产生亲近感和进一步交往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小朋友,从开学到现在你认识几个小朋友啦?说说他们的姓名?

  二、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认识你,认识我》。老师先来作自我介绍。我叫……我是你们的班主任,还教你们语文。我家住在……我喜欢……我会……

  板书:我叫……我家住在……我喜欢……我会……

  2.同桌互相介绍。

  3.反馈:说说你的.同桌叫什么?家住哪里?他喜欢什么?他会什么?说说名字的由来。

  三、才艺大比拼:拿出自己的绝活,来比一比,赛一赛。

  四、你还认识我们学校的哪些老师?

  五、小结

  开学到现在,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许多的同学和老师,了解到了他们许多情况,同学之间,老师和同学之间互相了解,就能做好朋友。

4、《让大家认识我》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平凡之中见深远、叙议结合的写人记事的笔法。

  2、理解蔡元培先生作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说明:当今天的教育正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中的痛时,再一次缅怀渐行渐远的蔡元培先生显得多么的重要。冯友兰先生以哲学的方式走近了蔡元培,提炼出蔡先生崇高人格的整体特征:“极高明而道中庸”。最可贵处更在于作者没有因为人物精神的抽象而流于平板,而是以平白朴素的语言叙事议论,于平凡处见人物的境界,而这种精神境界正是蔡先生成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圈点品读、勾划重点词句和具体段落,学习本文以平凡见深远勾画人物,以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2、 难点:对蔡元培先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

  说明:高中阶段学习写人的文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写出了怎样的一个人,更应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写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

  蔡元培先生的精神境界之高令后人仰视,对其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是难点。高明的作者巧妙地选取平凡的事例来勾画一位“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大教育家形象,又以精粹的议论恰当地点出了蔡先生的精神境界的内涵。这是本文的独到之处,我们要重点领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感知人物 1、你了解蔡元培先生吗?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来学习〈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文中我所认识的蔡元培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用文中一句话来概括。

  1、交流蔡元培先生的事迹,(学生对蔡先生的了解可能是肤浅的,这不要紧,只要初步了解人物的生平、学业、事业、人格即可。)

  2、作者认为“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1、 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为此后学生能层层深入地理解蔡先生的品格精神作铺垫。

  2、 抓住关键句,迅速切入本课的.重要内容,

  朗读课文,品读重点段落、词句,把握人物形象。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2、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文章通过哪些事例来展示蔡先生作为教育家的风采的?

  3、要求:

  学生圈划,品味,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可挑选印象最深的来谈,不必面面俱到) 1、学生散读课文。

  2、学生圈划、品味。

  3、 挑选印象最深的描述来把握人物形象。

  人格之大:

  第一印象:初识即感受蔡先生的“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

  第二印象:作者为办证明求见蔡先生。感受到先生的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

  第三印象:作者作为接待委员会成员在纽约接待蔡先生,再现先生的书生本色。

  第四印象:蔡先生为留学的北大学生演讲,极写先生的慈祥诚恳的气象和风趣的语言格调。

  第三、第四印象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中年教育工作者的一句话,北大学生的一个整齐动作都是侧面描写。

  事业之大:

  改变校风:提倡为学术而学术。

  以能者为师:不论派别,不分老幼。

  领导新文化运动:突出主流方向。 采用散点式的阅读赏析方式,为的是放开学生的思维。这实际上是把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阅读、圈划、概括、赏析、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蔡先生的大教育家风采。

  深入文本

  梳理结构 1、上述材料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梳理本文的结构

  2、“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这是两大端是否可以交换顺序?为什么?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23自然段。 1、学生浏览文章,同桌交流,全班交流。作者抓住“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两大端来组织材料。

  开头(第1自然段)

  春风化雨(第2至9自然段)

  兼容并包(第10至第22自然段)

  第23自然段小结前两端

  结尾(第24自然段)

  2、不可以交换顺序。

  理由:第2自然段到第9自然段从亲眼所见写起,紧扣题目中“我所认识的”一语;“兼容并包”可以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举措,一种制度。而“春风化雨”则是个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更难得。只有这种境界才会有“兼容并包”的举措,才有可能成为大教育家,正所谓“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作者赞美的正是蔡先生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此环节由品读文章“写什么”开始转向探究“如何写”。 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和结构安排严谨有序,体现了高度的概括能力和驾驭能力,可资借鉴。梳理结构也是对主旨的更深刻的认识过程。

  深入文本

  探究写法 1、蔡先生作为近代最大的教育家,其业绩和事迹可谓超然卓著,但作者似乎多写细小平凡之事,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在表现“春风雨化”和“兼容并包”的教育两大端时,文章所用的表达方式是否相同?

  3、写人记事的文章通常以记叙为主,为何要议论?(可与雨果的《巴尔扎克之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作比较)。

  齐读第9自然段,理解“极高明而道中庸”内涵。

  1、蔡先生一生事业之大,广为人知,本文着力要表现的是先生的人格精神。那些平凡的小事恰恰从不同角度展示一个大教育特有的“蔼然仁者”的气度及魅力!这是平凡之中见深远的笔法。

  2、叙生活小事,彰显人物人格之大,平凡之中见深远。而议论则将先生的精神上升到哲学层面,这是作为哲学家的冯友兰的独到之处。

  3、此处之“道中庸”不是没有是非曲直,而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大心胸,是接纳天地风云的大包容,是“润物细无声”的高尚境界。 文学艺术美在独特。以平凡小事写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以小见大,并以恰当的议论升华主题,抓住这两点便是把握了该文的精华。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用叙议结合方式来表达情感时水到渠成地解决的!

  总结全文 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收获?从主旨与写法两方面谈。 赞美蔡先生的崇高精神境界。以平凡小事写人的内在精神品格。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此环节很传统,稍嫌呆板,但必不可少:让学生明白此课所得。

  布置作业 用平凡之中见深远的笔法写一个你尊敬的人。 完成作业 读写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人生的能力。

  思路点拨

  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透过事例把握主旨,理解蔡先生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的内涵;探究以平凡见深远的写人记事的特点,摄取片断品味平实而细腻的如茶的语言风格。

  练习举隅

  1、作者与蔡元培仅一面之交时,就感到蔡先生是一位“慈祥诚恳”的“蔼然仁者”,这种印象可靠吗?说说你的看法。

  2、文章第22自然段写道:从1917年到1919年仅仅两年多时间,蔡先生就把北大从一个官僚养成所变成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这里的“名副其实”具体指什么?“战斗”指什么?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在写人记事时适当地插入议论的语句,请找出一处,谈谈其表达效果。

  4、蔡先生下车伊始,就在北大树立了新的学风,有口号曰:“为学求而学术”,但后来蔡先生又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似乎涉及了政治。这是否自相矛盾?请说说你的理解。

5、《让大家认识我》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我的新朋友——键盘〉。下面我首先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认识我的新朋友——键盘》是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是键盘学习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计算机,基本学会了用鼠标来操作电脑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文字录入、编辑word文档、设计演示文稿等打下基础了,所以学生对键盘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作为计算机的重要的输入设备——键盘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工作重要手段,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20xx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让学生了解键盘的类型,知道键盘的5个分区以及每个分区中常用的键。

  ②知道主键盘区的9种类型的键的位置、名称及用法。

  ③掌握主键盘区26个字母键的位置,熟记键盘字母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初步让学生学会科学、合理、规范地使用键盘操作计算机。

  ②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归纳整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认识键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感受成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信息技术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浓厚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教师自编键盘字母歌,让学生快速、准确记忆26个字母键的排列规律及位置。

  2.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每个分区当中常用功能键的名称、位置、及用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接触信息技术课的三年级学生。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计算机的特点和应用,熟悉了鼠标操作,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践表明,大多数学生对枯燥的键盘指法训练不感兴趣,再加上学生来自不同的区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很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已很熟悉,有的则是初次接触计算机。因此,教学中应考虑尊重学生由于信息技术基础不同而存在的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我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就允分考虑了这部分学生的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班级其他学生进行帮助与指导。以达到分层教学分层指导的目的。

  三、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学生今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自己对键盘基础知识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三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滨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和实物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难以理解和比较抽象的知识知,我主要采用图片和键盘实物演示给学生,让学生对照图片在键盘上找一找,说一说、议一议,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目标。

  2. 活动探究法: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数一数键盘上有多少个键,怎样数最方便,引导学生说出键盘的分区知识,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整理能力。

  3. 集体讨论法:如在教学键盘26个字母时,先让学生分组讨论“这26个字母在键盘上排列有什么规律?看哪一个小组最先找到规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教法:

  本节课知识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太难,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打字练习感到很枯燥。因此在教法上我从学生兴趣入手,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和学生自我探究相结合,让学生直观感受键盘的分区及其功能。在教学生认识主键盘区时,为了便于学生记忆给学生编成顺口溜,寓教于乐,学生在快乐中儿歌中学习新知,同时为了巩固学习的记忆,我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卡片来拼键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

  课堂中主要采用引导法、讲授法、活动体验法、媒体演示实践法,交流讨论法,以任务驱动促使学生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让学生了解了键盘之后,充分发挥《金山打字通》练字软件的作用,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共同感受键盘的.作用,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计算机的快乐,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浓厚兴趣。

  四、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在实践中,让学生知道键盘的排列规律,归纳整理出键盘的分区知识。

  2.让学生亲自经历,结合图片,观察键盘的字母键的排列规律,此时教师再出示键盘字母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快速准确记忆26个字母键的位置。

  3. 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如,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字母卡片摆键盘,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键盘是重要的输入设备为切入点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讲授新课(30分种)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把抽象的知识用图片展示出来,让学生结合图片和实物键盘,理论联系实际,用多种教学手段,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把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如教学主键盘区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主键盘区的9种键,先让学生观察主键盘区都有哪些键?然后我再出示大屏幕分类让学生了解:1、数字键;2、字母键;3、符号键;4、空格键;5、换挡键;6、大小写字母转换键;7、回车键;8、退格键;9、控制键。边演示边讲解一些特殊键的功能和用法。再比如再教学26个字母排列顺序时,由于计算机键盘字母排列杂乱无章,为了帮助学生快速记住26个字母的位置,给学生自编了顺口溜:七碗鹅肉汤,已有一卧铺。爱上豆腐歌,回家快乐分。自行车,未帮你买。此外再认识状态指示灯区时,让学生观察和讨论,体验3个指示类的功能,感爱快乐。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实践求知

  为了帮助学生记忆主键盘区各个键的位置,我事先安排了学生准备了卡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拼键盘游戏活动,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拼的又对又快。第二个活动是安排学生在写字板中输入指定的英文字母,培养学生对键盘的应用能力。通过拼键盘活动,让学生快速记忆字母键所在的位置,为今后学习汉字录入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让学生在写字板中输入指定的英文句子,旨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课堂小结(2分钟)

  首先师生共同归纳和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尽快地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能正确、科学、合理地使用键盘,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获得成功,增强学生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为下节课十指分工作了一个铺垫。

  (五)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认识我的新朋友——计算机》

  说课:关于《认识我的新朋友——键盘》的说课①功能键盘区(16个)

  ②主键盘区(26个字母键+21个双字符键+13个功能键)

  ③编辑键区(10个) 共103个键

  ④小键盘区(17个)

  ⑤状态指示灯区。

  六、说教学反思

  首先我认为本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形式多样,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育理念。最得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教学形象、直观,让学生一目了然。

  主键盘是计算机最基本、最常用的输入设备,是我们与计算机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用它可以向计算机输入信息。然而键盘上的键数目较多,排列比较混乱,学生学起来非常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数键盘上有多少个键,接着老师给学生介绍目前键盘的种类有101键、104键,107键,即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又让学生明白,键盘上这么多的键,根据它们的功能和特点,要对它们分类,从而引出分区概念。知识的过渡自然,让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

  2、巧用顺口溜,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认识主键盘区时,为了帮助学生快速记忆26个字母键所在的位置,我把26个字母形象地编成了顺口溜:①键盘上的第一排字母是:QWERT 、YUIOP 我编成(七碗鹅肉汤,已有一卧铺。) ②键盘上的第二排字母是:ASDFG HJKL 我编成(爱上豆腐歌,回家快乐分。) ③键盘上的第三排字母是:ZXC VBNM我编成(自行车,未帮你买。)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符合学生特点,学习起来又轻松又快乐。

  3、在实践中获取新知识。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培养,本节课每一个新知识点的呈现都是由学生自主探究而来,而不是老师强加给的。如:在教学shift的用法时,我让学生用小指按住shift 不放,再敲击数字键1、2、3,发现了什么? 请继续按住shift 键不放,再敲击字母键A,你又有什么新发现?通过这两个小小的活动,学生很轻松的总结出shift 键的用法:按下shift 键不放,再按下双字符键,可以输入上档字符,若按住shift 键不放,再敲击字母键,可以临时改变字母的大小写状态。

  4、让学生在玩中学。

  为了强化26个字母位置的记忆,在教学中我事先安排学生准备键盘卡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快速拼出键盘。学生个个争先恐后,兴趣十足,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强化了对新知识的理解。一举两得。

  总之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实践,各环节步步为营,水到渠成,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探究;注重情感,尊重学生差异,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豉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自信心。同时让一些原本很枯燥很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轻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驾驭计算机,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以上是我对《认识我的新朋友——键盘》这节课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键盘各键的排列规律,并让孩子们找规律,让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6、《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二册第23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尹始,教师出示灯片:由若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童话式的图形王国城门图。然后教师谈话:"小朋友,在这里你能找出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评析:活泼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既让学生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直观导入,初步感知

  教师拉开灯片的覆盖片,显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提出两个问题,(1)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呢?有谁认识它们?(2)长方体、正方体跟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正方形相同吗?为什么?

  [评析:运用恰当的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和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生动的问题情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引导探究,理解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①教师依次出现两个长方体(一般的和特殊的)。问:谁认识它?小朋友想不想对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呢?

  ②教师指导学生用长方体展开图自制长方体,让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研讨,建立表象。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以后,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制作长方体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先小组讨论,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3)验证认识,形成概念。

  ①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教师播放电视录相: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清晰、布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按着六个面一对一分解3排开。验证学生的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②请小朋友一起有序地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

  [评析: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剌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优势兴奋灶,认识长方体这一学习环节中,教师正是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一做中,感知长方体;在学生互相争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中建立长方体清晰的表象;再通过电视录相验证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学生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模型,问:小朋友认识它吗?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请朋友带着这一个问题看电视录相。

  (2)观看电视画面,指名回答:正方体什么特征?

  [评析: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学习正方体就比较容易了。因此,这个环节直接采用看录相,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中,归纳、表述正方体的特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四、引导辨析,掌握本质

  1.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先小组合作学习,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结果。

  3.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评析: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你是怎样来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习思考。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必须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五、巧设练习,拓展新知

  1.数一数。如图,

  ①图A中有几个小正方体?②至少补上几个小正方体就可以成为一个大正方体?(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电脑操作,图A→B,添加部分闪烁。)

  2.想一想。如图:

  (1)这些图片中哪些可以做成一个长方体?哪些不能?为什么?

  (2)折长方体比赛。

  (3)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有几种摆法?(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展示)

  [评析:这三组练习的设计,层次分明,学生在数一数、想一想、摆一摆的练习中巩固新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的应用,形象直观,简洁省时,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

  4.做一做。让学生用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自由上台展示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

  [评析:这一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在做长方体或正方体中,复习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或正方体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创新意识。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将本课教学推向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完成本课的学习。这样,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发展了个性。]

  [总评:长方体、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初次接触立体图形。教学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很好地贯彻了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愉悦、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做一做、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从而激发了创新意识,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7、《“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讲评与研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讲评与研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讲评与研讨》学习反思20xx年4月2日,我通过观看直播的方式参加了第一期“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行动研究”主题教研。本次教研以”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讲评与研讨为主要内容。听了四位老师的说课,以及武维民老师的精彩点评后,我收获颇多。

  第一节说课是来自北京市海淀区北航实验学校小学部的胡林青老师的《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单元说课。胡老师先从教材分析入手,介绍了“数”的来源:数来源于数。然后详细分析了教材的编排:一年级上册《20以内数的认识》,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数》,四年级上册《万以上的数》……由此可见,胡老师对教材的把握是非常清晰的。另外,胡老师指出,要通过计数单位和十进制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数感,尊重学生的基本学情,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还要制定详细的单元学习规划。通过聆听,我知道了,我们对于教材要有整合的能力,能够把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更适合学生学情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胡老师的单元整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第二节是来自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北星小学的吕斓老师的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的课时说课。吕老师以课时教学为例,向我们分享了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00以内数的认识在小学“数的认识”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应该充分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和孩子们的认知能力进行教学。在教学设计当中,应该注重多样化的活动设计,通过多样数数,激活孩子们已有的活动经验,还要善于借助模型,让孩子领会数的核心,最后还要回归生活,提升同学们的素养。

  第三节是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的张政和王硕老师的关于《小数的意义》的课时说课。要想认真上好一节课,首先必须对教材了如指掌,张老师首先从教材分析入手,打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三年级下册初步认识了小数,而四年级下册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抽象与概括,构建完善的小数模型,逐步理解分母为10、100、1000等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借助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借助于图形和刻度,经历了从量抽象到数的过程,凸显了十进制,三种版本的教材都培养了学生抽象的能力和数感。

  张老师为了把握学情,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通过调查的结果,从而引发自己的反思: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的理解的起点在哪里?如何尊重学生的已有的认知起点,抓住小数的核心概念,建构小数意义的理解?在教材的编排里,先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在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什么在意义上却先学习了小数,再学习分数?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度思考的问题。

  在这次学习中,让我收获最大的还是最后武老师的指导与点评。武老师以课例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给我们指导了如何促进学生的“数的认识”的深度学习。

  第一,把握结构化的两个维度,促进数概念的深入理解。

  第一个维度是横向结构化:整数部分是以小量大,而小数部分是以大量小。第二个维度是纵向结构化:围绕着数的意义,表达,关系和应用来展开。

  第二,实现三类能力的迁移,促进学习效能的提升。

  首先有效的迁移指的是把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的能力,所有的新学习都涉及迁移。武老师所说的三类迁移包含思维品质的迁移、素养能力的迁移和情感态度的迁移。要实现思维品质的迁移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策略的掌握。培养学生素养能力的迁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数感和符号意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的迁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对数的积极情感,还有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之情。

  第三,重视“数—做—创—联”四种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武老师用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把学生的四种学习活动体现的淋漓尽致。

  最后,武老师的问题:人是如何学习的?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首先,要确定好学习主题

  其次,要重视核心问题的设计;

  最后,还要设计挑战性的活动。

  这三种方法将会引领着我,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8、《“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讲评与研讨》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讲评与研讨》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讲评与研讨》学习反思20xx年4月2日,我通过观看直播的方式参加了第一期“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行动研究”主题教研。本次教研以”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讲评与研讨为主要内容。听了四位老师的说课,以及武维民老师的精彩点评后,我收获颇多。

  第一节说课是来自北京市海淀区北航实验学校小学部的胡林青老师的《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单元说课。胡老师先从教材分析入手,介绍了“数”的来源:数来源于数。然后详细分析了教材的编排:一年级上册《20以内数的认识》,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数》,四年级上册《万以上的数》……

  由此可见,胡老师对教材的把握是非常清晰的。另外,胡老师指出,要通过计数单位和十进制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数感,尊重学生的基本学情,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还要制定详细的单元学习规划。通过聆听,我知道了,我们对于教材要有整合的能力,能够把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更适合学生学情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胡老师的单元整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第二节是来自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北星小学的吕斓老师的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的课时说课。吕老师以课时教学为例,向我们分享了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00以内数的认识在小学“数的认识”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应该充分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和孩子们的认知能力进行教学。在教学设计当中,应该注重多样化的活动设计,通过多样数数,激活孩子们已有的活动经验,还要善于借助模型,让孩子领会数的核心,最后还要回归生活,提升同学们的素养。

  第三节是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的张政和王硕老师的关于《小数的意义》的课时说课。要想认真上好一节课,首先必须对教材了如指掌,张老师首先从教材分析入手,打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三年级下册初步认识了小数,而四年级下册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抽象与概括,构建完善的小数模型,逐步理解分母为10、100、1000等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借助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借助于图形和刻度,经历了从量抽象到数的过程,凸显了十进制,三种版本的教材都培养了学生抽象的能力和数感。

  张老师为了把握学情,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通过调查的结果,从而引发自己的反思: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的理解的起点在哪里?如何尊重学生的已有的认知起点,抓住小数的核心概念,建构小数意义的理解?在教材的编排里,先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在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什么在意义上却先学习了小数,再学习分数?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度思考的问题。

  在这次学习中,让我收获最大的还是最后武老师的指导与点评。武老师以课例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给我们指导了如何促进学生的.“数的认识”的深度学习。

  第一,把握结构化的两个维度,促进数概念的深入理解。第一个维度是横向结构化:整数部分是以小量大,而小数部分是以大量小。第二个维度是纵向结构化:围绕着数的意义,表达,关系和应用来展开。

  第二,实现三类能力的迁移,促进学习效能的提升。首先有效的迁移指的是把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的能力,所有的新学习都涉及迁移。武老师所说的三类迁移包含思维品质的迁移、素养能力的迁移和情感态度的迁移。要实现思维品质的迁移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策略的掌握。培养学生素养能力的迁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数感和符号意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的迁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对数的积极情感,还有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之情。

  第三,重视“数——做——创——联”四种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武老师用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把学生的四种学习活动体现的淋漓尽致。

  最后,武老师的问题:人是如何学习的?给了我很大的启示。首先,要确定好学习主题;其次,要重视核心问题的设计;最后,还要设计挑战性的活动。这三种方法将会引领着我,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9、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不同的方法数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会根据生活实际选择最合适的数数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玩过串珠游戏吗?出示例7。这里有些珠子,你会穿吗?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7

  出示题目的要求: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要想知道能穿几串,该怎样解答?

  (1)画图,圈一圈

  (2)数的`组成。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

  验证:1串是10个,5串就是50个,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

  2.想一想:如果是5个珠子穿一串,能穿几串?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第46页的做一做。

  有82块饼干,10块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

  2.完成第47页第1--4题。

  第1题:5个苹果装一袋,装了8袋。如果10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

  第2题:有26个杯子,3个装一盒,8个盒子能装下这个杯子吗?

  第3题:一筒能装12个羽毛球,40个羽毛球能装满几筒?

  第4题: 9 9= 18-6= 10 9= 11-2=

  14-4= 13 5= 15-10= 12-7=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堂上,我将例题留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以往不同是,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我申入各组,只是指导学生们如何在组内真正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在集体汇报时,我提出请各组认真听小组汇报,如果有问题的不同的意见可以在小组发言结束后提出。就是这个环节,一个小组回答我们把十颗珠子圈一起,圈了五个,还剩八颗放一边,就是穿五串。另一组质疑那八个怎么办,也不能不要了,也穿上,所以是六串。我并不急于指出错误,让同学们充分探讨,正是这样答案不断浮出水面的过程,才让错误理解的同学慢慢明白自己错在何处。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课堂生成。

10、《认识四边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

  二、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

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四、教具、学具:

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

  五、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家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

  (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四)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们看,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接下来请你们拿出练习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吗?

  练习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六.板书:

  认识四边形

  比

  量

  四条直的边,四个角。

  七、课后反思:

  整堂课下来,最大的感受是本节课是在学生对四边形的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四边形的,学生对分、画、拼四边形都非常有兴趣,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四边形的分类”这一教学环节的处理还不够理想,学生能直观的进行分类,但用语言表达分类的标准比较困难,在几次的教学中,学生都说的不理想,我想请教各位同仁,有没有好的建议,希望大家能一起来探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