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2课时教案一等奖分析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2课时教案一等奖分析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为我们讲述了“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
教学目标:
1、 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2、 品评重点词句,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教学准备:
利用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熟读了课文,跟随季羡林游览了德国的城市哥廷根,知道了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季老,一起走进这爱花的国度。请大家打开书第25课。(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德国留给季羡林老先生的印象。
出示:
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
二、感受奇丽的景色
1、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奇丽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体现景色奇丽的语句,画出句中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
2、交流,说说你从哪句话中感受到德国“景色的奇丽”?
(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一起把这句话齐读一遍,你勾画了哪些词语?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花团锦簇”是怎样的一种感觉?(花很多,很茂盛)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花多、花茂盛、侧重写花的形态。)
2)、“姹紫嫣红”呢?(看出示的几幅图)(体会花五颜六色、十分艳丽,侧重写花的色彩。)
3)、应接不暇:就是说: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4)这两个词就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奇丽的景色”,谁能把这美的画面读出来。(练读,特别指导要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好、读慢一点,慢慢回味。)
3、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这段话,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4、好一片花的海洋啊!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这奇丽的景色。谁来把这么美的画面读给大家听(指名读)相机指导朗读声音有底有高,有轻有重。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并想象画面。(配乐朗读)
5、此时当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高兴、愉悦、神清气爽、舒畅。)看到如此奇丽的景色,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读:多么奇丽的景色!
三、感受民族之“奇特”:
1、师:同学们,在这奇丽的景色背后又折射出一个怎样奇特的民族呢?我们接着交流。
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2)他们养花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养花是为了自己看,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美的享受。而德国人养花花朵都朝外开,是让别人看的。德国人在家里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瓣,看不到争奇斗艳的花朵,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他们很高尚、无私、为别人着想,把最美的花让给别人看。
3、 从哪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他们把花给别人看,心里想的都是别人,这是种多么美丽的情怀,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
2)生活中有这样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学生畅谈,指导联系二、三、四自然段的句子和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谈。)
学生轮流做值日、每人拿一本书到学校建立班级图书角、无偿献血
3)我们理解了这个问题,明白了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这确实耐人寻味呀!
(出示: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境界,使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放,在屋子里只能看见花的脊梁。)
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境界,也才有了这样奇特的景色: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四、重寻乡梦,品味“美丽”:
1、师: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境界,让我们见识到这样奇特的民族。这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深深地打动了季先生。那么这奇丽的景色,这奇特的民族,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会长久吗?我们再看看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还能看见这满窗的花朵吗?
出示:我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他们的国家有变化吗?
2、在文中找出来,一起回答:“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想象,交流:读了这句话,你又有怎样的理解?指那里的环境美,德国人的心灵美,还指那种无私境界的美。
4、师:对,德国街头还是那样的美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几十年过去了,德国人这种美好的心灵却从来没有改变!再读这句话。学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四五十年过去了
美丽
依然没有改变
家家户户
依然__都在养花___
迎接我们的主人
依然__莞尔一笑____
满街的窗子前
依然___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汇成花的海洋
这境界
依然__没有改变___________
那就是__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希望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都能懂得奉献,懂得付出,只有自己付出了,才会有回报。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花的海洋
奇特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2课时教案一等奖分析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异域风情。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学习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异域风情。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学习难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设计思路】
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贴近作者视角,选择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为切入点,以寻找美丽──感悟美丽──内化美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句式变换、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学习准备】
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以及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学习过程】
一、谈话激趣,寻找美丽
1、由课题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有许多美的东西。例如我们的.祖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有远远流传的中华文化。当然,还有许多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国外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
2、指名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对话,板书:
美丽
3、激趣:
让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一起走进德国,去寻找他眼中不变的美丽。
二、品读文本,感悟美丽
1、阅读,与文本对话:
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你觉得美丽的语句。
2、交流,与同桌对话:
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说说自己的体会。交流批注阅读后的感想与收获。
(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3、词语质疑:
文中较难理解的词语有:
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4、学生可能会提出的主要问题:
⑴爱花的民族有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
⑵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⑶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5、品读,与作者对话:
指名读句子,汇报体会,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如下:
⑴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①关键词:
脊梁。
②角色迁移体验:
如果你来到德国人的家里,看到这些花的脊梁,会怎样想?
⑵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①关键词: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花的海洋。
②创设情境想象:
走在德国的街道上,我仿佛看到了。
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①关键词:
人人为我。
②句式变换对比:
只有(人人为我),才能(我为人人)。
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
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觉得作者从中品味到什么?
6、感悟,与美丽对话:
⑴联系感悟:
在你的生活经历中,生活有没有类似体会?请谈一谈。
⑵延伸阅读拓展: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卞之琳《断章》
诗中的风景与文中的花有什么联系?
三、情感共鸣,内化美丽
1、再读对话,情感共鸣:
指名朗读课文结尾一段,紧扣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两句,激发情感共鸣。
2、随文练笔,内化情感:
作者在结尾写到: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他会梦到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和自己的经历,写一段话。
3、结语: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儿,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
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2课时教案一等奖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3.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总结阅读方法,并运用习得的方法进行拓展阅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感受德国民族风情特点。
难点:通过各种语言训练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风情特点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1. 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我们的祖国名山秀、大川奇,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风情。当我们走出国门的时候,眼睛和心灵还会发现异域的美、他乡的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季羡林先生,一起走进德国。
2. 导读引路,明确任务。
(1)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先来看看单元导读,我们该完成哪些任务呢?
(2)学生默读导读提示,自由汇报。
(3)教师小结。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小结学法。
1. 学习生词,正确书写。 2. 逐段轮读,明确段意。
3. 把握大意,小结方法。
(1)学生借助每一段的意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小结用“合并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浏览课文,粗知风情,小结学法。
1.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能说明德国风情特点的关键词。
2. 学生自由汇报,教师归纳板书:奇丽,奇特。
3. 指导朗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4. 小结抓关键词体会的方法。
四、默读圈画,直奔重点,再悟风 情
1. 课文中的'哪些语言让你感受到德国的这种风情特点呢?
2.学生借助提示自学,同桌交流。
五、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风情。
1. 学生抓住关 键 词自由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2. 品“脊梁”,感受风 情之独特。
3. 指导朗读,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4. 想象练笔,体会词句表达效果。
5.想象引读,感受“花的海洋”。
6. 想象朗读,积累优美语言。
7. 小结想象画面品味语言的学习方法。
六、升华风情,回顾学法,拓展阅读
1. 归纳板书,升华风情
在德国,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在家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我们走进德国大街时就总看能“花的海洋”。
2. 回顾学习方法。
3. 根据学习提示,拓展阅读《只砍有记号的树》。
4.总结。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特花的脊梁
奇丽花的海洋
4、《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2课时教案一等奖分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情感。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文中的“大树”指的是谁?板书(季羡林)
2、是的,季羡林先生就是那棵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大树,他精通12国语言,被称为“中国语言大师”。1935年,季先生就远赴德国,在著名的哥廷根大学留学十年,写下了《留德十年》,1980年,满头银发的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他发现四十五年过去了,哥根廷“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于是他写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重返哥廷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节选于这本书,板书、齐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3、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同学们,你从这个课题中读出了什么?
4、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德国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150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要求:自由读,学习生字新词。思考:季老先生几次踏上德国?德国给他留下什么印象? )
2、读词语
脊梁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
(1) 读准“脊梁”。
(2) 哪些词语描写花的?花很多,眼睛都忙不过来了,那就是——
(3)莞尔一笑,什么意思?做动作。
(4)书写“嫣”姹。
3、感知课文内容。
(1)季老先生几次踏上德国?德国给他留下什么印象?
(2)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回答这个内容。
(3)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看标点,是什么句子?
(4)理解“双奇”(课件)出示句子: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①(板书“奇丽 奇特”)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呢?(出示课件): “奇”的释项:?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 ?出人意料的;令人难测的?惊异的
这里的两个“奇”字,选哪个比较恰当?
②)比较 “奇丽 奇特”。齐读句子。
③这两个词语能换位吗?
是的,这里有一种罕见而特殊的美丽;这是一个奇怪而特殊的民族。带这种感受再读读。
要想更深地了解这个民族的风俗,我们还要细细品味文中的语言。
三、品读语言,感悟精神
请大家再快速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景色奇丽的相关语句,圈出景色奇丽的词语。(出示自学提示1)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学习:
1、(课件出示):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读句子。读这个句子感受到景色奇在哪里?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板书)(出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课件)
(3)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花的词语?写在书上。
(4)听老师朗读。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说说眼前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
(5)德国的大街小巷比你想象中还要美。(配乐展示花街的图片)
(6)花的海洋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7)是啊,说得很好。不管走到哪一条街都会看花的海洋,花的世界。不管走进哪一条街都闻到了花的清香。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到了德国,走过东街——(引读)分组读
我们走过西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南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北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任何一条街 ——生读:抬头向上看??
(8)此时此刻
假如你是一位刚做完作业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街头,你会――
就是不管在学校写作业有多累,现在书包有多沉,看到这如花似玉的街头,心情都非常好。
假如你就是远离他乡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香味,你会―― 读文章就应该抓关键词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想象意境,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
2.德国人民养花究竟和中国人民有什么不一样呢?出示自学提示二:画出民族奇特的句子,说说让人感到奇特的理由是什么。(课件出示:)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这个景色“奇”在哪里?
(2) 家家户户是什么意思?:你是德国人,请问你家种花吗?(指另一学生)你呢???这就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3) “脊梁”是什么意思?花的脊梁指的是——(举着一盆花)
是呀,他们看不到争奇斗艳的花朵,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瓣,看到的是——看到的是——
3、是呀,这么美的街,无论是谁来到这里,都忍不住驻足观赏,忍不住赞叹一番。正是这样奇丽的景色让人感到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于是,让季老先生在此产生了一种人生感悟。在课文中找出这个感悟。(课件):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 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啊?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2)就是这种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这种境界里你明白了什么?结合这句话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就是我为别人着想,别人就为我着想。我为别人服务,别人就为我服务。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要懂得感恩,先人后己。
(4)师生合作读。在德国,人们就是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生: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了别人的'花
(5)是的,就是这种奇丽的景色,这种奇特的民族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止德国人民,我们中国人民不也是这样的吗?还记得吗?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灾害,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抗灾,战胜困难,多少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爱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我们才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
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了别人的花。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拓展学习,加深理解
听到你们说的这些,我也想起了一首诗,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一起读吧(配乐课件):
给 予
如果你给我一条鱼
我就让你看到整个海洋世界
如果你给我一朵花
我就让你拥有一片花海
如果你给我一片树叶
我就让你看到整片树林
如果你给我一双翅膀
我给你一方自由飞翔的天空
如果你给我一滴眼泪
我就让你得到爱的阳光 让它温暖你那四季如冬的心 让快乐和幸福永驻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让我们每个人都绽放成最美的风景 在自己的心里
五、作业:
板书设计:
奇丽的景色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2课时教案一等奖分析
今天上《芦花荡》第二课时。主要完成分析人物形象,认识人物性格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品析语言,学习环境描写,认识景物描写对人物性格和情节的渲染作用;理解主旨,体会人物和情节的传奇色彩。拓展延伸可以将本文的姊妹篇《荷花淀》印发给学生,指导学生从两文的人物刻画,表现手法,主题表达等方面进行对比阅读,进一步感知荷花淀派作品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以及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色彩。
本课的重点是人物性格分析,主要通过多方面理解和分析主要人物“老头子”的英雄形象和传奇色彩。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人物形象,我设计了一个补全句子的环节,完成“这是一位 的老人”按照我的预想,这里应该填上能够总体概括人物形象的词语,比如“这是一位爱国的老人”、“这是一位英勇的老人”、“这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人”等等。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围绕爱国、英勇、传奇这三个总体特点,来展开进一步分析,以“过于自信和自尊”为切入点,来认识人物的“爱憎分明”、“智勇双全”。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来体会他在严峻的形势中,赤手空拳,孤胆深入,从容应对的传奇色彩。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在这个环节的思路并不是像预设那样从整体到局部,而是非常的散乱,直接说了“有勇有谋”,“自信自强”。于是只有顺着学生的思路,先具体后整体了,如此一来,原本设计的由“过于”切入就无用了。于是,索性将计就计,将学生所说的人物性格全部板书,再临时设计问题“在这些性格特点中,哪一个是人物的`核心性格特点,对情节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继续引导认识“过于自信和自尊”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过于”的两层含义:一是指自信心和自尊心非常强;另一层是指有点强过头了,低估了敌人的实力,所以间接导致了大菱的负伤。也正是因为大菱的负伤,使老头子非常内疚和自责,进而萌生了复仇的念头,也就有了后面精彩的智灭鬼子情节。因此,“过于自信和自尊”是人物的性格核心,也直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以老头子的英雄形象为基准,再进一步感知两个女孩子的形象。品析文中描写她们寻找队伍的相关段落。“眼望着天边的北斗”不就是一心向往光明的执着梦想吗?“初夏的小麦,中秋的高粱”表示一路艰难坎坷,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历时已久了。这一部分的景色描写不仅富有诗情画意,而且意味深长,使我们形象的认识到她们这一路艰辛的过程其实是逐渐成长的过程,战争的残酷也使她们更加成熟。所以,她们也和老头子一样是英勇的。老头子和两个女孩都是英雄的中华儿女,正是有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英勇抗争的中国人,才能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因此,这不是一个英雄,而是一个英雄的民族。
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是这节课的难点。在课堂上,我具体结合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指导,让学生找出本段中的景物描写的句子,通过描写来谈谈自己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有怎样的感受。体会本文清新,自然的景物描写特点。结合具体语句,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例如写芦苇的一句:“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可以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芦苇长得高?怎样形容芦苇长得高?用苇子旺盛的长势来象征广大军民的抗日热情和坚定的斗争信念,这样体会就可以明白什么时候需要作景物描写,怎样写景。
本节课其实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只进行了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两个部分的内容。至于拓展部分,对比阅读,体会荷花淀派小说中的浓郁的浪漫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色彩的内容都没来得及进行。只有课后留给学生自己根据讲义资料去阅读体会了。时间不够,是因为课堂上语言啰嗦,处理教学环节时不够干净利落,以后要注意改正。
6、《小鹿的玫瑰花》第二课时的教学及反思
《小鹿的玫瑰花》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能懂得为他人带来快乐,自己也会更快乐的道理。语文课离不开读,所以,这节课我设计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最后能读懂演一演。
课题中的“玫瑰”这个词语,虽然平时使用频率很高,但是常常是把“瑰”读成第四声,但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标明“瑰”在这个词语中应读轻声。“玫瑰”也是课文的主线,所以在复习导入时,采用了这个词语,进行正确朗读和为这个词语填上合适的量词的练习。这也是对二年级学生正确使用词汇的训练。
在学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的时候,我不自觉得把重点有些偏向了玫瑰是如何生长的,因而学生没能感悟到小鹿种玫瑰的辛苦,以及对玫瑰开花的期盼的心情。这里是为下文的失望心情做铺垫的。虽然只有“他常常松土浇水”一句,我觉得应该反复多强调,并穿插在玫瑰生长阶段中,让学生反复读。
在小鹿受伤的那段,我过多强调了小鹿在床的时间长,应该引导学生在这么长时间内,小鹿内心的想法以及后来一能走就迫不及待去看玫瑰的心情。这也是为最后看到玫瑰的失望心情做铺垫。由于引导中有偏差,所以学生的朗读还不能够到位,还不能融入其中读出感情。
“玫瑰到底白栽了没有”,品读课文5,6自然段,开拓学生思维,进行了说话训练——“还有谁也会看到小鹿的玫瑰花?他会对小鹿说什么呢?”这时课堂氛围较为活跃,学生打开思路,说得很好,从地上跑的说到天上飞的,还有太阳,白云,一律夸赞小鹿的玫瑰花。然后顺势引导学生考虑大家看到小鹿家的玫瑰心情怎么样?小鹿听了大家的夸赞心情怎么样?学生很容易就感悟出“小鹿种玫瑰虽没看到花开但是给他人带来了幸福和快乐,当别人有了幸福和快乐,自己也深感高兴”这一文章的含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解决了本文的重点问题,达到了“水到渠成”之目的。
这篇童话非常适合演,但是在扮演角色时一定要让学生深刻领悟各个角色的语言动作和表情、通过表演来感悟出文章内容的深刻含意就比较难了。在教完全文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一来也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但是指名两组表演,发现虽然在先前的教学中有指点,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原因可能有学生课文读得还不够,也可能学生怯场,不好意思。但我觉得自己在指导中还需多点拨。如小鹿,就因注意要表演出小鹿辛勤劳动对玫瑰开花的期盼,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没见到玫瑰花而失望的表情。听了黄莺和微风述说后高兴的样子,从中体会小鹿心情变化的特点。如黄莺、微风的赞美语气和表情。通过表演再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学生表演的积极性很高,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布置作业结束本课。第一项选择就是让学生好好排一出课本剧,其他可根据学生特长围绕课文展开多项内容,这有利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个是我设计作业的初衷。
以上是我上完《小鹿的玫瑰花》第二课时的反思。
7、《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在设计课时,我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主线,让学生形象认识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色。
一、整体感悟,抓住中心句层层展开
在教学中先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引发学生自主概括。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点问题——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在引导学生学完这一部分后,让学生找出德国人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做法,让季老先生发出“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样的感叹。相机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第3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二、展开合理想象
在教学中采用边听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注意抓住了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摩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本节课主要的不足之处是:
1、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没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含义。在实际教学中也没有把这一部分做为教学重点内容,不能让学生更深刻的感悟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做法的目的。
2、指导朗读和评价做得还不够到位。在一段课文的朗读上只有两三个同学朗读和评价了,没有让更多的同学去朗读,这也是时间没掌握好,后来还多出了几分钟的直接原因。学生朗读的水平是良莠不齐,应该多找一些同学去读课文,读出他们的感受,以提高学生整体的朗读水平。
8、《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八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精美隽永的短文。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深受教育。
教学本组课文,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平时的学习习惯进行了教学设计,整体而言,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生成都是可圈可点的,教学设计合理,思路清晰,主线明晰,能够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并为此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品读重点词句,并结合一些优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文结合理解文本,并能达到一定的效果。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干练、对学生的`态度和蔼、亲切。
本次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现总结如下:
1.教师教态不够自然,稍显羞涩和拘谨,精神气不足。
2.教师语言欠缺准确性,地方口音较重,前后鼻音区分不是很准确。
3.教师对课堂驾驭能力不强,对课堂生成未能及时抓住,丢失了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题升华的好时机。
这是我第一次在全校老师面前的展示,相对而言,讲完课后我的心情既轻松又沉重。这下可以长长的舒一口气了,因为终于将特岗教师汇报课讲完了,等待真是漫长。同时,我也更深一步的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劣势,还需要我不断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磨砺和成长。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毕竟老师面对的不是自己一人,而是无数的学生。只有老师更进步,学生才会更成长。
9、《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在一个异常普通的小镇的居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性的美丽,成就美丽的境界,这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给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这篇课文是一篇新课文,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要想把这节课讲好,就得下很多时间和精力备课,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那段经历,做课件。特别是德国的风土人情,只有自己充分的了解了德国的情况,讲起课文来才能应付自如。在熟读课文之后,我把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都细细的逐一通透的理解了一番。只有在充分的了解了教材,知道了要教什么,从哪里入手,哪个地方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是难点,才能想办法如何去解决这么重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就理解了,就受到了思想的启迪。在大量了查找阅读和课文相关的资源之后,既如获至宝,又感觉杂乱无章。一时间心里很乱,比如课文的导入,就有很多设想,感觉都不错,难以取舍。
上课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参,在这虽是一篇较为短小的文章,内容也较浅显易懂,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策略,那就是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段,划出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与民族奇特的句子,以此作为教学的两根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这一教学策略体现在在教学开始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季羡林旧地重游德国的感受和者对德国的评价:“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让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句子,分别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并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和“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指名读、师生合作朗读、个人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充分感受和领悟德国花美、景美、人更美。
这一堂课讲下来,虽然很忙,很累,但是绝对非常有收获,对自己的教学看得更加清楚了,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樊校长和同组的老师们提出的意见给我很多的启示,思路会拓宽。用樊校长的话说:要有自己的想法。是啊,在不断创新的今天,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可谓是百花齐放,作为第一线上的老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适合自己学生的,能发展学生的,能提高教学水平的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