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1、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背景】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义务教育课标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利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并深情地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形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二是体会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生与战争年代距离遥远,要让学生跨越时空去感受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课前学生的搜集资料,了解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工作等是学好课文的前奏。学生特别需要一些直观的听觉和视觉感受,才能与课文情境融为一体。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4、通过学习课文,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目标2、3、4。
【教学难点】
目标3、4。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齐读课题,质疑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师:这些问题提得很好!相信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定能找到答案的.。
二、欣赏图片,谈感受
播放战争中孩子的图片,学生观看后谈自己的感受。
师:看着这熟悉的画面,我们的思绪也随之飞到了远在海湾地区的伊拉克。同学们,虽然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里,但你们知道么,世界上还有许多的孩子像伊拉克的孩子们一样,因为战争而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他们不得不在死亡线上挣扎着,更有的失去了自己挚爱的亲人,无家可归。有个中国孩子给前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信,信中包含了一个孩子对和平的渴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他的心灵呼唤吧。
三、听课文朗读,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出示学习提示,自读课文
1、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文中作者向谁呼吁,内容是什么,你从中有什么体会?
五、研读课文,同伴互助
1、爸爸是个怎样的人?请快速默读课文,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用心体会。
2、交流:
两年以前,牺牲──一个维护和平的人
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蓝盔──一个爱妻子和孩子的人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硕士──一个有才华的人
3、体会失去爸爸的悲痛:
⑴ 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⑵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地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想象此时此刻我和妈妈的心情。(朗读)
⑶ 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师:爸爸为和平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斑斑血迹就是爸爸光辉生命的见证哪!(朗读体会)
⑷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且学生谈到从这里感受到雷利的爸爸一心为和平,牺牲后还念念不忘,你从这三个和平感受到什么?
过渡:我的爸爸就这样牺牲了,他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吗?
4、爸爸还有未了的心愿,因为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学生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5、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爸爸的生命,我们禁不住要和本文的作者一起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这段话,自己放声地读,有感情地读。谁想呼吁,指名读,齐读。
六、拓展、升华
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为维护和平我们,制止战争,能做点儿什么呢?
七、结束语
让我们一起呼吁:让和平永驻人间,让世界充满阳光
【板书设计】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2、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引入课题。
(出示一幅小孩子痛哭的画面。)教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看一幅画,谁能来给大家介绍这幅画的内容?(学生介绍略)
教师:战争与和平,总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利用画面的目的是尽快进入情景,但实际反应来看,效果不是很好。
二、学生初读课文,将体会最深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三、班上交流,学习课文。
1、体会两年多来一节。教师的提问: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然后抽学生朗读,教师评价。
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是将评价只是当做老师行为不是很恰当。
2、体会第三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找找有几个听见了,几个和平。体会意思并自由感情朗读。
请自认为读得好的同学起立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这段话的学习教师基本上是让学生读完的,反复的读。但是我们的感觉是没有很好的体现层次性要求,有点泛泛而读的.感觉。
3、试着体会作者对父亲才华横溢而又英年早逝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也是先个别朗读,再全班朗读。
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进行评价: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一个劲儿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复杂,也将究竟怎样复杂的问题进行了回避。在学生评价之后,教师是否应该让学生说说自己评价的理由呢?
4、学生自读课文剩下的段落,用横线划出对世界局势进行描写的句子。思考:你想知道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朗读今天一段。教师提问:和平之花是指什么?
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教师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这一步拓展得很好,但是稍觉肤浅。我觉得顺序应该调整为:先展示资料。(很重要的一点是:收集来的资料反应什么问题?)然后再回头体会文中句子。如果学生没有深刻体会思想感情,表现出的可能仅是一些虚假的激情。
四、总结课文,引导实践。
1、教师:你们说战争是什么?面对战争,你想说些什么?雷利(本文作者)怎么说?什么叫呼吁?他呼吁什么?读要不要。
朗读之后,学生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2、引导实践。教师:孩子们学习了课文,为了制止战争,我们应该怎么做?
抽学生回答,有的谈针对目前的美伊战争,我们可以发倡议,给美国总统寄信,或是给伊拉克的小朋友寄去和平鸽
其实,情至深处,学生往往能够体现出很强的背诵能力,对于为了为了为了一段话,完全可以让学生感情背诵!我觉得更好的设计是,在同学们的提议中,选择哪些是可行的,让这部分同学的发言稍微具体一点,避免走形式,也就是说,尽管是公开课,还是要考虑是否能够落实的问题。
3、再读课文,放飞和平鸽(纸做的)。
在充满感情的朗读声中,下课铃响,学生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这点设计得很有新意。这是本课中设计较为成功的一点。
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引入课题。
(出示一幅小孩子痛哭的画面。)教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看一幅画,谁能来给大家介绍这幅画的内容?(学生介绍略)
教师:战争与和平,总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利用画面的目的是尽快进入情景,但实际反应来看,效果不是很好。
二、学生初读课文,将体会最深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三、班上交流,学习课文。
1、体会“两年多来……”一节。教师的提问: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然后抽学生朗读,教师评价。
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是将“评价”只是当做老师行为不是很恰当。
2、体会第三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找找有几个“听见了”,几个“和平”。体会意思并自由感情朗读。
请自认为读得好的同学起立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这段话的学习教师基本上是让学生“读”完的,反复的读。但是我们的感觉是没有很好的体现“层次性”要求,有点“泛泛”而读的感觉。
3、试着体会作者对父亲才华横溢而又英年早逝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也是先个别朗读,再全班朗读。
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进行评价:“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一个劲”儿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复杂”,也将究竟怎样“复杂”的问题进行了“回避”。在学生评价之后,教师是否应该让学生说说自己评价的理由呢?
4、学生自读课文剩下的段落,用横线划出对世界局势进行描写的句子。思考:你想知道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朗读“今天……”一段。教师提问:“和平之花”是指什么?
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教师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这一步拓展得很好,但是稍觉肤浅。我觉得顺序应该调整为:先展示资料。(很重要的一点是:收集来的资料反应什么问题?)然后再“回头”体会文中句子。如果学生没有深刻体会思想感情,表现出的可能仅是一些虚假的激情。
三、总结课文,引导实践。
1、教师:你们说战争是什么?面对战争,你想说些什么?雷利(本文作者)怎么说?什么叫呼吁?他“呼吁”什么?读“要……不要……”。
朗读之后,学生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2、引导实践。教师:孩子们学习了课文,为了制止战争,我们应该怎么做?
抽学生回答,有的谈针对目前的“美伊战争”,我们可以发倡议,给美国总统寄信,或是给伊拉克的小朋友寄去和平鸽……
其实,情至深处,学生往往能够体现出很强的背诵能力,对于“为了……为了……为了……”一段话,完全可以让学生感情背诵!我觉得更好的设计是,在同学们的提议中,选择哪些是“可行”的,让这部分同学的发言稍微具体一点,避免走形式,也就是说,尽管是公开课,还是要考虑是否能够落实的问题。
3、再读课文,放飞“和平鸽”(纸做的)。
在充满感情的朗读声中,下课铃响,学生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这点设计得很有新意。这是本课中设计较为成功的一点。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之二”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之二”
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阅读课文,感悟雷利与爸爸诀别时的悲痛心情和制止战争的决心。
体会他从心底里迸发出的让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与爱的美好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课前准备:
1、放《让世界充满爱》歌曲。
2、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直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揭题:
1、看一组战争图片。
教师述说:同学们,虽然我们的生活都非常安定,但是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世界上还有很多孩子因为战争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他们不得不在死亡线上挣扎,更有的失去了自己挚爱的亲人,无家可归。
面对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些什么?
2、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走近一位中国孩子,一位曾经被战争夺去父亲的生命,饱尝失去亲人痛苦的孩子,先让我们一起去聆听这位孩子内心的呼声吧!
3、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自由读。
你读懂了什么?交流
出示:维护和平,制止战争!齐读
你有什么问题?(他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为什么还发出这样的呼吁?)
3、揭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自学要求:
1、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请试着划出有关句子。
3、同桌互相检查字词,交流问题。
三、讲读课文
1、交流:“雷利为什么会发出呼吁?”
情况一:因为作者的父亲牺牲了,所以会发出呼吁。
追问:为什么去世的?说明什么?你能找到有关句子吗?
出示: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情况二:和平之花并没有永驻人间。找到句子
出示: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你的心情怎样?读出你的心情。
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不太平的事例吗?(雷利的父亲因维和而牺牲了)
2、体会雷利失父之痛
在这个事例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动?(划出有关句子读读体会体会)
交流:
A“ 两年多来……”
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读,齐读
是什么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伤痛?
再读“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B“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1)配音乐,指名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
(2)想像:
你能听到他爸爸在呼唤什么吗?指名说
你能听到悲痛的雷利心里在说什么吗?
雷利的妈妈心里在说什么?
在场的叔叔阿姨心里在说什么?
难道仅仅是在场的人的心声吗?如果你在场,你会怎么想?
出示句子:
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
齐读。
引述:这样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就这样被可恶的战争夺取了宝贵的生命,他本来可以为国家作出很大的贡献的,他的牺牲给亲人带来了无尽的伤痛,所以我们要~(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再读“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3、而这事件仅仅只是其中之一,世界上还有一些不太平的事件。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教师幻灯播放有关事件的图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你想说什么?让我们一起呼吁:
出示:
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4、 战争给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孩子,他们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
出示小资料,轻声读一读。
在过去10年里,200多万儿童在战争中被杀死,另有600万儿童受伤,100万儿童成为孤儿,87个国家的儿童生活在6000万枚地雷的阴影中,每年陆续有1万名儿童成为地雷的受害者,目前世界各国约有30万男女少年儿童在军队中当“儿童兵” ,许多人还不到11岁。
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再读: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5、说话训练(选一题说)
为了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大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小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师引读: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看来维护和平之心已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生根,现在让我们跟随雷利一起真诚地向敬爱的加利先生呼吁: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四、课外延伸:
1、 放《让世界充满爱》歌曲。
2、 出示:
课外选做:
(1 )、把你印象深刻的词句摘抄下来。
(2)、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对侵略战争的谴责。
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
2、积极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学习目标】
1、理解信的主要内容,感受小作者对父亲的深切缅怀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2、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知道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呼唤和平,渴望和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学习重点】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学习难点】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出示课件:灵柩归来)师激情旁白。
2、师:雷利看到爸爸的灵柩时,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二、图文结合,把“画”变成“话”,直入重点,读中感悟
1、读悟第三自然段:
师: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描述的是这一悲惨的画面?
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评议。再试读,读出作者的感情。
师范读。评议。
重点体会下面的句子:
⑴ 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⑵ 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2、读悟第二自然段:
师:从文章的哪个自然段看出他是一个爱孩子的好爸爸?指导读爸爸的话。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评议。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交流感受。
3、读悟第四自然段:
师:他失去了一个好爸爸,无比悲痛,然而,他又是自豪的,他为什么自豪?
指导读第四自然段。
生自由读,可以读给对子听,也可以自己读,读出作者的感情的变化。
推荐同学读,评议。
齐读。
三、联系生活,把“话”变成“画”,深入探究,突破难点
师:雷利的爸爸已经牺牲了,他为什么还要来呼唤和平?
生读第五六自然段。
(出示句子: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生在小组内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自己的理解。
汇报。
(出示课件)师展示搜集的资料,激情旁白。
交流感受。
四、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师:雷利正是看到这些悲惨的画面,他才发出了和平的呼唤,让我们和雷利一起呼唤。
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齐声呼吁。
师:这是雷利一个人的呼声吗?
再次呼吁。
五、联系实际,自主实践
师:为了呼唤和平,让战争远离人类,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呢?
(出示网址)
师:我相信,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和平鸽必将来到我们的身边。让我们共同祈祷吧!让和平永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
(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我们行动起来吧,为维护和平献出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6、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优秀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情感强烈,语言朴实,但读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运用语言创设这样的情景:雷利和妈妈如约捧着鲜花迎接爸爸,当他看见爸爸从飞机的扶梯上走下来时,雷利会怎么做?怎么说?这一创设,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被激活。有的说:“我一下子扑进爸爸的怀抱,在爸爸的脸颊上亲了又亲。”有的说:“爸爸,你真棒!你真了不起!”有的说:“爸爸,我好想你。”还有的说:“爸爸,我一定向你学习,长大了也当一名维和战士。”就在学生饱含激情的赞美声中和倾诉声中,我一转话题:“可是,雷利等到的不是凯旋而归的爸爸,是爸爸的灵柩——顺势引导学生读文中的句子,然后,再次让学生想象此时的情景:此时,雷利又会怎么做?怎么说?随着思维的积极活动,学生联想、想象的翅膀随之展开。其中一个学生还没说完,眼泪就“啪啪”直掉,说不下去了,我发现当时在坐的大部分学生眼圈红红的,我也被深深地感染了,哽咽着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带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此时的.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学生们从心底里喷发出对和平的渴望,“和平!和平!和平!”铿锵有力的呼声响彻整个教室,久久回荡在校园上空。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用“心”读书,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教学这一板块,我通过语言情景引导学生把自已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鸣的火花,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初步了解战争,了解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我课前搜索了大量的世界和平局势的资料以及图片,通过自己的解说,从感官上给予学生刺激,同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已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已的感想。再让学生谈在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与战争中的儿童形成强烈对比,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战争的惨烈,和平的美好。通过这样的交流,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深深的震撼在场的每个人。一种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油然而生。所以,在教学“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这两段话时,就很容易引起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创设情境,才易于使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唯有此,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7、《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优秀教学反思
文本是作者情景交融的产物。《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应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正确认识。本文所讲述的战争与我国身处和平环境中的孩子有一定的距离,学生也不容易体会到失去亲人的痛苦。为了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感情交融在一起,怎样将儿童的情感推向高潮,我在体会作者痛失亲人这教学环节中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 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设身处地想像雷利当时的心境,想象雷利的爸爸凯旋归来的幸福画面。设计这个环节是不动声色地让学生与雷利的情感产生共振,也为后来体会雷利失去父亲那种深切的悲痛作好铺垫。学生动情的述说,使曾经的幸福与而今的物是人非的痛形成鲜明的对比,孩子们对战争的恨也就油然而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本,披文入情,从而达到以情促读,读中悟情的教学目标。
二、我设计一个“真情告白”的.填空练习,引导学生把感受化作语言,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尊重学生的看法,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媒体的及时应用使学生动情,刺激学生情感。情境的设置渲染课堂气氛,多媒体出示录象片段,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配上哀乐,指导学生体会雷利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是多么悲伤啊!他扑到父亲的身上边哭边说,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感受那悲壮的场面。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课堂教学也会因为情感的交融而变得高潮迭起,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回想这节课,自己的潜心钻研,学生真情的流露,使本节课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但本节课也还存在不足之处:用心读书,在读中感悟,在阅读教学中,不够重视学生用“心”读书这环节。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反思、不断尝试,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8、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反思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过:“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时,以课文为媒介,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通过读,让学生有真切的体会;通过读,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所以,要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鸣的火花。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用“心”读书,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学“雷利的呼吁”部分,我引导学生把自已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课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样,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文中感情的体会超出了我的预想,这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读”的好处。因此,我们不能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应该更灵活的运用教材,为教学所用,适当安排。
马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已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这两段话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已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已的感想。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他们的回答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我想,当时,我如果能重视学生课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资源,再让他们自由选择伙伴,合作讨论交流世界部分地区的局势,畅所欲言彼此的`感受,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效果会更好一些。课堂应该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乐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多元反应,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的,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这一点。如:我设计了“你们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收获;小组探讨学习,质疑问难,解决问题;把板书的使用权留给学生;等等。这些都改变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师问生答”的现象,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
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创设情境,才易于使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唯有此,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语文,实际上是为学生选择了一条学习语文有效的捷径。
9、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现有的教材和学生。传授式的教学越来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因此,在小学中年段的教学中,以导学式的教学方式来代替传授式的传统教育,以教师的教授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潜在的巨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我就注意了教学中的几点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把握好教学的时机
要想真正的调动学生沉睡的潜能,我们必须把握好教学的良好的时机,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比如说,恰巧,在一夜之间美伊的战争再一次打响了。在关注伊拉克战事情况的同时,我们就可以关注到《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美伊战争不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吗?学生一定会查阅到很多资料,也能更直观的感受战争,理解课文的内容。
课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样,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文中感情的体会超出了我的预想。因此,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不能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应该更灵活的运用教材,为教学所用,适当安排。
2、确立适合于学生的导学思想:
要调动学生的潜能,还要确立正确的导学思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为此这节课我确定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通过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达到感情的升华。围绕这一主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
⑴ 自读,初步体会文中的'情感。
⑵ 再读,感知课文内容,在读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以读促感,以感促读,达到与小作者情感的共鸣。
⑶ 让学生抓重点词句读,读的同时联系具体实例理解课文内容。
⑷ 多种形式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是说,让读贯穿本节课的始终,体现读中感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的思想。不仅学生不感到乏味,乐“读”不疲,而且,课文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的理解了。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的特别有道理。书是读懂的,不是教师教懂的。当然,这里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读才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只有让学生自己读,通过读去体会,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特别感人的书信体裁。在备课的时候,我就设想将小作者这种失父之痛,渴望和平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让学生通过对朗读中感情基调的把握来进一步理解课文,达到对课文的深入体会和理解。因此在全文的设计上,贯穿了一个读字。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淡到感人。让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同时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人理解的过程。让学生的心理完成了平静到起波澜直至被感动的过程。我想这种读甚至要胜过我们枯燥的一千句、一万句的讲解。所以,这节课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读的好处。
3、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学习:
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才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而空洞的讲解,乏味的说教,早已经被现在的小学生所厌倦,又何谈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本文的教学我就联系学习语文有效、有趣的捷径。
另外课堂中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主性。比如课前提出的读了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和语文实践中提出的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美好的愿望,都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在动机。不仅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形式多样,效果好。
4、读写结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语文实践:
学生的语文能力哪里来?它来源于学生充分的语文实践。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读写结合和语文实践来加强学生对文中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学生写的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才是我们语文教学之根本。因此,这节课我不拘一格,让学生自由阅读,各抒己见。尤其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尽管表述的不同,但都或近或远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形成了自己的主观意识,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感悟。所以针对本课的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学生的语文实践的环节。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心声。为此有的学生制作公益广告;有的画漫画,配以一小段说明;有的绣十字绣,绣了和平二字;有的用诗歌、想象文、书信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呼声。通过多种形式营造了语文实践广阔的空间。语文课上学生各显神通,尽展自己的才能!学生不仅学的高兴,而且学生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思想教育也蕴涵其中,一举多得。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照顾学生的差异,不必让学生‘一二一,齐步走! 我们应该让语文课的教学更具广阔的内涵,它应该是多学科的融合,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充分的发展。
回顾这节课总感觉应该更精彩。不是老师,而是学生们,他们应该更出色些。是什么影响了学生?仔细琢磨,发现:一节课有时为了完成多个目标,课前教师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而这种设计,有时恰恰是成了教师上课的锁链,也成了教学视网膜上的一个盲点,也使学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仔细考虑: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我们也要根据情况把这个权利还给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