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案一等奖

2023-09-30 09:11:17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案一等奖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案一等奖

1、《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案一等奖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对和平的呼唤。

  诗歌富有感染力,作者抓住自然界人们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将其原有的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因战争遭破坏的景象加以对比,并发出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并在前四节的结尾重复了这样的疑问,这就使人感到,这不仅仅是疑问了,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抗议。最后一节的希望与祈盼,更是让人揪心,虽然仅仅只是一张平稳的课桌,一间洁白的教室,如果没有和平,连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要求都是空想,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这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全诗共五个小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四小节)描述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第二部分(第五小节)发出祈盼,让战火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一同享受春天的美好。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认识4个生字。

  ⑵ 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可以采用“读读、想想、说说、读读”的方式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教学建议】

  1、教学之前可以布置学生收集近些年来有关战争的资料。

  2、教学中可以先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对战争及战争所造成的后果有一初步了解,为理解诗歌作铺垫。

  3、教学诗歌要以读为主,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注意将读、想、说结合起来。

  4、了解“阅读链接”中“儿童和平条约”签订时间、背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然而世界上各种战争连续不断地发生,战争中平民百姓的生活状况怎样呢?请看看下面这些资料和图片。(教师准备的图片及资料)你还知道近来有哪些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学生的.灾难吗?(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2、当我们听了这些血的事实,了解了硝烟中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你又有何感想呢?让他们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吧!(出示课文题目)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2、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3、读读想想:

  了解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交流讨论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2、交流:

  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四、阅读示范

  (根据对学情预测,学生可能对“这究竟是为什么”的呼唤不理解或感悟不深刻。因此,可选择学生最熟知的对“草地”的描写一节,指导学生阅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1、默读第四节,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想一想:

  草地本身应该是什么样的?而正在经历战争的草场呢?假若你生活在那个地方,面对此景,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节。

  3、自主阅读:

  按阅读第四节的方法阅读其余各节。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六、升华总结

  1、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话要说。

  2、宣读“儿童和平条约”。

  资料袋:1986年,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世界儿童联欢会,会上世界儿童代表签署了《儿童和平条约》,表达了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练习设计】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战争让孩子们失去了_________,失去了_________,失去了________,失去了___________,我们希望战火中的孩子们和我们一样___________。

  2、我会写:仿照第一至四小节的写法,写一段诗,表达你对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渴望:

  __________的__________,

  本来_________________,

  可如今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究竟是为什么?

2、《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战争资料片、图片、音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展示战争场景,战后儿童悲惨的生活。

  2、全班交流感受,提升情感。

  二、初读课文

  1、读导语,交流自方法。

  2、学生自读诗歌。

  3、交流读后感受。

  4、理请诗歌的整体线索。

  5、了解每一节诗歌主要讲了什么。

  三、说说、读读、议议

  1、课件展示图片,情景对照。

  2、学生说说感受,读出情感。

  3、评一评,议一议,提升朗读水平。

  4、再读。

  5、个别读,分段读,师生对读,全班齐读。

  四、学习最后一段,激情导引,拓展写诗

  1、课件投影最后一节诗,指导感情朗读。

  2、配乐诗朗读。

  3、对最后一句诗歌省略号的补充,引发学生抒发情感。

  五、拓展

  写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工具书,自学4个生字。

  2、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读促悟,以读激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品质,从而使学生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读出感情,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读出感情,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世界上目前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生活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战争地区同龄孩子的生活环境。

  2、了解“阅读链接”中“儿童和平条约”签订的时间、背景。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体会快乐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个词语:春天(板书:春天)

  同学们,你们能用哪些词去形容春天?春天是美丽的,在春天,你会去做哪些快乐的事情?你们真幸福,真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学校《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补充课题)请同学们用“幸福、快乐、享受”的语气来读课题。

  (出示自学要求)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一想,每一节诗主要讲了什么,诗中四次提到“这究竟为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

  (二)、理解感悟,情感共鸣

  1、学生自读。

  2、你觉得哪一节读的最好,读给大家听。

  3、再读文,你读懂了哪一节,你仿佛看到什么情景。

  (1)在小组里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并读给同学听,让大家提意见如何读好。

  (2)全班交流你的感受及朗读。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在本环节中,就是通过个人的品读、学习小组中的朗读、交流,使学生展开想象,将一个个文字读成一幅幅画面,非满了已有的生活经验。将美好的景象与残酷的战争场面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心灵。

  (三)、情感升华,宣泄情感

  1、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出自己对战争的感受,这种感情更多地用了一个重复出现的句子表达出来,你知道是哪一句吗?这个问句表达的难道仅仅是对战争的疑惑吗?那是什么?(是愤怒、憎恨,是对战争的抗议,对战争的控诉)板书

  2、引读,学生在朗读。

  3、多么简单的要求呀!“一张课桌,一间教室”对于现在处于和平环境的你们来说,那根本不能算作是要求,可是,战火中的孩子竟然要用祈盼,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那我们回到课题,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仅仅是我们课前谈论的大自然的春天吗?那指的是什么呢?(是和平的环境。是让战火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拥有和平、幸福的生活。)是啊,我们衷心地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沐浴着和煦的春光,在美丽的鲜花中嬉戏,都能在安宁的校园中描绘自己的未来,所有的这一切期盼,作者在诗中用了一个符号来表示,你知道是哪一个吗?

  5、请同学们带着对战争的控诉,带着对和平的希望,带着对和平的祈盼,再读课文。

  (四)、扩展延伸

  1、当今的世界并不安宁,除了战争,困扰着人类的还有内战、恐怖活动等等,受到伤害的是那些手无寸铁的平民和许许多多的儿童,为此,1986年由全世界儿童代表签署的《儿童和平条约》。请打开课本P76,读读我们全世界儿童的心声吧。

  2、战争的硝烟弥漫着世界的许多角落,除了诗中所说的大海、沙漠、夜空、草地,还有……使大自然、使人们生活不得安宁,你能仿照课文的形式写一写吗?

  3、学生仿写诗歌。

4、《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文中的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直观展示和想象画面,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着的感情,感悟作者对于战争的控诉、对于和平的期盼和对于战火中的孩子的怜惜。

  (2)通过启发、引导、了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初步感知诗歌对比、反复等表达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内心蕴藉着的情感,用自己的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对战火中的孩子的美好祝福。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作者对于战争的控诉、对于和平的期盼和对于战火中的孩子的怜惜。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想问问大家,《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中那个孩子发出了什么呼声?

  ——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这仅仅是这个孩子的呼声吗?不,这也是千千万万孩子的呼声,这也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呼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写作背景:

  1990年8月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海湾战争,诗人高洪波亲眼目睹了在战火中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恐惧和渴望的眼睛,内心极不平静,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①思考:一共有几个小节?用序号标出来。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②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词语认读。

  出示词语:蔚蓝巡弋不速之客沙漠蜥蜴轰隆隆梦幻

  频频绿茵茵散落阻挡祈盼

  三、诵读感悟,体会入情

  1、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一小节,圈出作者所描写的是什么地方,并把这个地方前后不同的景象分别用“_”“﹏”标出来。

  2、作者在第一小节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情景?(大海)

  大海原来是什么样子?(海鸥的乐园)现在呢?(巡弋的战舰和水雷)“不速之客”是什么意思?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小节内容吗?(战舰和水雷成了海鸥的不速之客。)评议学生所说。

  3、诗中还写到了哪些地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二、三、四小节,然后用学习第一小节的方法自学第二、三、四小节。

  第二小节写了沙漠,本应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现在却充斥着大炮的轰鸣;

  第三小节写了夜空,本应属于星星和月亮,现在频频发射导弹打扰了星星的安宁;

  第四小节写了草地,本应滚动欢乐的足球,现在却满是地雷的碎片。

  4、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一定发现了第二、三、四小节和第一小节在结构上的相同点,谁给大家说一说?指名说。

  5、对,它们的相同点就是这四个小节都把原先的情景和现在的情景放在一起写,这种方法叫什么?(对比)

  6、你们能把这种对比读出来吗?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前四小节。再指名接力读。

  7、男女生分读:男生读“原来的样子”的句子女生读“现在的样子”的句子。(师提示,不读:“这究竟是为什么?”)

  8、“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四句的语气一样吗?该怎么读?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读这一句?(抗议、憎恨、愤怒)

  9、让我们来读一读诗人的四个质问,每组读一遍。再来一次,好吗?如果是你,看到我们的家园被毁,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问一问?(痛心,愤怒,遗憾,不解…)指名读,齐读。

  10、这究竟是为什么?同学们,你能回答为什么吗?(学生围绕战争的罪恶来谈。)

  11、带着对战争的抗议和憎恨,一起来读1—4小节。

  四、升华情感,拓展补写

  1、除了这些,诗人内心深处还有什么?请你读一读第五节。

  2、从这节中你体会到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你觉得应该抓住哪个词用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第五节?(希望、祈盼)

  3、希望和祈盼有什么不同吗?请你用祈盼的语气来朗读一下。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尽情地朗读第5节。

  4、指名读,师评议,读得真有感情,“一张课桌、一间教室”对于我们这些和平社会环境里少年儿童来说是一个多么简单的要求,可是“战火中的孩子们”竟然要用“祈盼”,这都是因为——(学生齐说:战争)这罪魁祸首是——(战争)。

  5、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了种种不安宁,让我们发出对和平的呼唤,一起来高声朗读第5节吧!

  6、同学们,诗结尾处运用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

5、《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2、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我们沐浴着春光,坐在明亮地教室里尽情享受和平、在户外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正笼罩着战争的阴影,有一些我们的同龄人却不能有和平的生活,他们是谁呢?先看一段视频吧!(关于一段战争影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师生交流)你思考一下,战争给人类会带来什么呢?如果发生战争,我们还能不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能不能在户外进行体育运动,能不能去享受春天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战争中的孩子们吧!(幻灯片两张,配音乐和图片说明“大家请看,天真可爱的孩子,本该在游乐场开开心心的玩耍,可是,弹坑斑斑的墙壁却和他做伴,这究竟是为什么?八九岁的年纪,本该在校园里学习文化知识,可是,这个失去亲人的女孩却只能独自哭泣,这究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感情。

  2、(播放录音和幻灯片),学生跟读再齐读生字,纠正新生字的读音。

  3、听课文诗歌朗诵,注意朗诵者的感情和新的生字词的`读音。(放出相应诗歌幻灯片)

  4、展示朗读风采,请几位学生起来郎读,注意他们之间的不同感情和节奏感。

  5、让学生把全文的内容分成两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小结:前四节,都是写战争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安宁。

  小结:后面说明战争是残酷的,它使大自然不得安宁,让人类的生活不得安宁。(展示分段情况和段意)

  6、师生交流下列问题,边读边想

  ①放出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并想一想,大海本来是什么样子的?现在是什么情景?,[鲜明的对比],说一说: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什么,说后再带着体会的感情齐读)

  7、再读诗歌,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读出感情,然后再一次展示朗读风采(第二,三,四节诗),然后师生交流下列问题:

  ①体会“这究竟是为什么?”这句话作者总共问了几次?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为什么前四节重复了这样的疑问呢?(让人感觉到诗人对不仅仅是疑问,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抗议,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愤慨与不解)

  ②为什么作者选取了“大海”,“沙漠”“夜空”“草地”,这四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海陆空”,暗示是整个大自然都遭到战争的破坏)

  三、升华情感,祈盼和平

  师:可恶的战争破坏了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夺取了那么多无辜的生命,给人们带来了那么多的痛苦,此时此刻,作者呼唤的是什么呢?你呼唤的是什么呢?

  1、让我们自由读第五小节,讨论交流:作者在呼唤什么呢?

  2、我们希望,我们祈盼……(引导反复读)希望祈盼要求苛刻吗?不,仅仅是一张平稳的课桌,仅仅是一张洁白的教室,多么简单的要求,读起来真让人揪心。

  3、拓展运用文本语言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让蔚蓝色的大海,永远是海鸥的乐园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4、回顾诗歌最后的一个标点——省略号,你觉得省略的是什么?(省略的是美好的、无限的希望,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和平”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总结:是啊,虽然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热爱和平的我们在一起,和平就是可能的。

  2、配乐朗诵

  让我们带着作者的祈盼,带着对和平的呼唤,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一首儿童诗,内容很简单,以一个孩子的视角,通过对大海、沙漠、夜空、草地等几个场景中被罪恶的战争破坏的描写,并在最后一节中发出祈盼,希望制止战争,维护和平,让战火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诗歌语言真挚,感情丰富。虽然,我们身处和平之中,没有经历硝烟和炮火,但在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里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体验到了罪恶的战争使孩子失去了父亲的那种极其悲痛的心情。于是带着对战争间接的感受和体验,学习《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歌,学生已不再难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通过课堂、通过文本、通过语言,让更多的人来呼唤和平,让战争远离明天的世界!在上完这堂课之余,写下我的教学反思:

  一、揭题质疑,孕育情感。

  在课文导入时,我采取谈话形式,让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眼中的春天是怎么样的。同学们便七嘴八舌,说得词汇也是那么丰富:桃红柳绿、百花齐放、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于是,便顺势揭题:在我们眼中,春天是美好的,生活是快乐的,世界是安全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接着让学生看课题质疑,说说自己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提出“谁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什么是享受春天?为什么说是享受春天呢?”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情感。

  二、品读课文,感悟情感。

  1.紧抓关键句,切入文本,激发情感。

  诗歌前四小节的叙述结构比较相似,都是对原有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遭受战争破坏的景象进行对比,迸发出一声声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所以教学中,我抓住这句重复的疑问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在朗读中质疑:“这究竟是为什么?”然后再带着疑问进行探究: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接着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去深入地读一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朗读,用心体会。

  2.朗读形式多样,尊重学生的个性想法。

  读是理解诗句的基础,是启发情感的基本手段。整堂课,我留给学生充足时间去读。通过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读等丰富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反复读,用心体会,在有感情诵读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出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心愿。

  但教学中还存在不足:

  1.对文本挖掘不够深。尤其对课文最后一段中的“……”没有指导到位。课后反思,我觉得这个省略号意味深长,它省略的不仅仅是美好的希望,更是千千万万的人对和平的祈盼。如果能抓住“……”,对学生进行引读,如(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蔚蓝色的大海,永远是海鸥的乐园;(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金黄色的沙漠永远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蓝得发黑的夜空永远属于星星和月亮;(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绿茵茵的草地永远滚动着欢乐的足球,让学生读出发出内心的呼唤,升华情感,这样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2.没有很好地运用课后安排的《儿童和平公约》进行激情拓展,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和平”。

  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说过:“不能只挖一个坑,要挖一口井。一个教师有多远,就能引着孩子走多远。”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只为学生挖了一个小小的“坑”,所以必须不断地学习借鉴,不断地充实自己,把“坑”越挖越深,成为一口“井”。

7、《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对和平的呼唤。诗歌富有感染力,作者抓住自然界人们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将其原有的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因战争遭破坏的景象加以对比,并发出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并在前四节的结尾重复了这样的疑问,这就使人感到,这不仅仅是疑问了,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抗议。最后一节的希望与祈盼,更是让人揪心,虽然仅仅只是一张平稳的课桌,一间洁白的教室,如果没有和平,连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要求都是空想,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这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1.我在教学之前布置学生收集近些年来有关战争的资料,一上课,就向学生展示课前精心选择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战争中受伤儿童的图片,学生通过与自己幸福生活的对比,立刻激起了他们的情感波浪。感受到了充满血腥的战争打破了世界的和平,给同龄人带来了沉痛的灾难。于是带着对战争间接的感受和体验,再引导学生共同去感受《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歌内容,学生就会很容易体会出诗人所表达的“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

  2.诗歌前四小节的叙述结构比较相似,都是先讲美丽的自然景物本来应该是怎样的美丽:然后通过“可是”转折,描述现实状况。在原有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遭受战争破坏的景象的对比中,发出一声声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因此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第四小节,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述的情感后,再让学生模仿第四小节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第一、二、三小节,并通过提问题的形式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然后通过回顾前四小节的内容,体会诗中四次提到的 “这究竟是为什么?”最后与作者产生共鸣:停止战争,呼吁和平。

  3.展开想象,仿写诗歌。曾经有人说过:“书读三百篇,不会作文也会编。”有效地朗读还有助于写作。学生通过朗读,在思维中就沉淀下了一些优美的经典的语句片段,在写作时,遇到类似的,学生通过模仿写作,使表达顺畅,语句优美,为写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一到四小节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仿照第一至四小节的写法,写一段诗,表达你对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渴望。学生们兴致很高,学生的想象丰富,仿写小诗非常成功。

  4.情景渲染,加深感悟。通过对前面四小节的学习后,我播放了歌曲《Tell Me Wh》(《告诉我为什么》)并配有自然界的美好与战争的画面这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强烈的反差,学生对失去美景、失去美好生活,产生了痛惜、愤恨之情。此时此刻,痛惜、伤感、愤恨、惋惜,难过,多种情感,在学生的心间升腾,感情得到升华,这些情感,再一次融入到学生的朗读中,并配上音乐,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对和平充满无限的渴望。 接着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五小节,说说心中的祈盼,表达呼唤和平的愿望。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感情。

  整堂课的教学基本能够按着自己的思路顺利完成,但其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1.教学诗歌要以读为主,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注意将读、想、说结合起来。但在这节课中,读的质量还达不到一个高度,不能真正地做到以读带悟。

  2. 对文本挖掘不够深。尤其对课文最后一段中的“……”没有指导到位。课后反思,我觉得这个省略号意味深长,它省略的不仅仅是美好的希望,更是千千万万的人对和平的祈盼。虽然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仿写,如(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蔚蓝色的大海,永远是海鸥的乐园;(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金黄色的沙漠永远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蓝得发黑的夜空永远属于星星和月亮;(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绿茵茵的草地永远滚动着欢乐的足球,但是如能再进一步深入,让学生读读,让学生读出发出内心的呼唤,升华情感,这样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3.没有很好地运用课后安排的《儿童和平公约》进行激情拓展,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和平”。

  我想经过自己的努力,会有很大的收获的,和孩子们一起体验学习、体验成长……虽有不足,但我相信只要有信心,一起朝同一个目标奋斗,就一定会不负众望,取得突出的成绩。

8、《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

  由于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在教学时,我没有逐字逐句进行讲解,而是通过感情朗读、补充材料和展开想象三种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的。

  感情朗读是理解诗句的基本手段。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重视了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四个“这究竟是为什么?”。通过朗读,让学生们知道,这不仅仅是疑问,更是一种对战争的诉,一种对战争的抗议。因此,在朗读这句话时,语气自然是逐句加重,语气中自然含有深深的谴责。这样,朗读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解又深化了学生的朗读,二者真正起到了相辅相承而又唇齿相依的关系。

  补充材料是拓展内容的有效手段。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近些年来有关战争的资料,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对战争自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而课文中所讲的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样学生就可以从这些资料中了解到战争到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不安定的因素。从这些资料中,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战争让那么多的人无家可归、流浪街头;战争让那么多的亲人生离死别、国家沦丧??这样,学生的头脑中,便会出现一幕幕战争的灾难。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展开想象是学习课文的重要方法。在这篇课文中,有这样几句话:“蔚蓝色的大海,本来是海鸥的乐园”,“金黄色的沙漠,本来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在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海本来是什么样的?现在又是什么情景?沙漠本来是什么样的?现在又是什么情景?通过想象,学生也能够了解到战争让本来安宁的自然世界变得喧嚣而残酷,自然也就了解了战争给自然社会带来的灾难。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重新对阅读课文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感情朗读、补充材料、展开想象,无疑是学习阅读课文的很好的方法。

  整堂课的教学基本能够按着自己的思路顺利完成,但其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诗歌情感。基于学生的特点,我还是选择了“扶、放、收”的方法,所以课堂中学生读的机会就相对少了。

  2、学生在提问题的环节中,问题内容比较浮浅,只是居于自己对字面的理解来进行提问的,不会没有深入挖掘诗歌内涵。

  3、针对这节课,我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练习题,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展示给学生,觉得和可惜。

  4、诗歌结尾处,学生情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5、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语言不够丰富。

9、《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

  今天,我终于上完了我的参赛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在紧张、兴奋之余写下如下文字:

  这节课我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品读结合、读议结合,因为它是深入语境地有效手段;疑问主要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从文本中去找,要不离文本,紧抠词语,有时要咬文嚼字。

  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多样,活动时间占一节课的三分之二。我本身的情感也很到位,有节奏、有韵味,自信、放得开。预设后的生成主要在我的意料之中,有些在意料之外。有几处亮点:

  其一,开课时齐读课题3遍,就课题质疑,学生提出了两处关键的问题:谁和我们一样?什么是享受春天?然后带着这个问题自学。

  其二,个性化朗读。我让学生自选一节诗来读,我不作任何朗读技巧的指导,只是一遍遍地反问学生:你读得很气愤,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你把最后这个问句读得特别重,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允许学生采用多种读法来表达情感,真正使朗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其三,在读中回答问题。当学生选读第5节时,我发现在自学时有一个男同学在省略号处产生了疑问,我现场修改了自己的教案,没有由我来提问,而是由这个男同学来问:“诗歌的结尾为什么有个省略号?”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想到了作者没有说完的话,那就是隐藏在文本后而后话──和我们一样享受和平,此时,我板书了──“享受和平”四个字,并问学生:“开课时你们提出的问题,现在能回答了吗?”结果说学生说到了,我马上板书──全世界儿童。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出又由学生解答。

  其四,激情拓展:

  备课时,我偶然从一本《读者》杂志上发现了四幅获奖的法新社摄影作品,而且全是孩子在战争中饱受摧残的。我配上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的背景音乐,十分煽情。我先自己就最难写的一副图写了一节小诗:七八九岁的年龄,本该在校园里学习知识,可是这位身背泰迪熊的男孩却举着枪惊恐万状,这究竟是为什么?然后让学生现场填词。从现场的生成情况来看,和我预设的差不多:婴儿睡在货车下和非洲女孩失去父母的两幅容易写,写的人较多。伊拉克少女失去家园的有一个孩子写了,写得也较好,我事先怕写不到的,但事实有人写了,我很开心。

10、《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

  战争,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话题。虽然,我们身处和平之中,没有经历硝烟和炮火,但我们亲眼目睹了呼啸的导弹顷刻间让美丽的家园化为废墟,亲眼目睹了鲜血淋漓的儿童和失声痛哭的母亲,我们也感受到了,那些身处战争中的人们该是如何在水深火热中煎熬,那种整天都提心吊胆地日子,又是怎样的一番滋味啊!不太平的世界,让人们不知道后一秒钟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

  罪恶的子弹我们无法阻止,战争的局面我们无力扭转,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力量是多么渺小,但我们可以把自己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通过课堂、通过文本、通过语言传递给学生,让更多的人来呼唤和平,让战争远离明天的世界!

  一、对文本的挖掘

  首先,我把第四组有关“战争与和平”主题的几篇课文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专题备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歌便是作为前一篇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情感教学的延续。在前一篇课文里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充满血腥的战争打破了世界的和平,也体验到了罪恶的`战争使孩子失去了父亲的那种极其悲痛的心情。带着对战争间接的感受和体验,再来学习《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歌,学生已不再难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

  诗歌前四小节的叙述结构比较相似,都是先讲美丽的自然景物本来应该是怎样的:蔚蓝的大海本来是海鸥的乐园……然后通过“可是”转折,描述现实状况:巡弋的战舰和水雷成了不速之客……在原有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遭受战争破坏的景象的对比中,迸发出一声声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我抓住这句重复的疑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先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中质疑:“这究竟是为什么?”再带着疑问进行探究: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让学生选择一个“这究竟是为什么”去深入地读一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读,用心体会。在探究读的基础上知道学生进行交流反馈,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是怎样理解诗中的“?”,这四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探究“?”,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这个“?”不仅仅是疑问,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抗议。最后我又对这个“?”进行迁移运用,引导学生模仿诗歌的格式来小练笔,也来质问一句“这究竟是为什么?”。因为有文本可依,学生写起来并不难,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果说,前四节,我从文本中挖掘出的是一个“?”,那么我从最后一节的希望与祈盼中挖掘出的是“……”,这是诗歌中的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我觉得这个省略号意味深长,它省略的不仅仅是无限美好的希望,更是千千万万人对和平的祈盼。抓住“……”,我通过导语不断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让学生读出发自肺腑的呼唤:(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蔚蓝色的大海,永远是海鸥的乐园;(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金黄色的沙漠永远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蓝得发黑的夜空永远属于星星和月亮;(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绿茵茵的草地永远滚动着欢乐的足球……这样的处理,意在让学生拓展运用文本的语言,也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评课中,金老师对这一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课文最后对教材的独到处理,令人叫绝。用一句“我祈盼,我希望”开头,把前面几节内容重新做了消化、吸收、重组,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二、对情感的挖掘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手段,是过程,也是目标。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感奔流的河,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教师必须先沉醉其中,才能引领学生浸染在课堂情感的流水之中。

  这首诗歌情感强烈,富有感染力,饱含着诗人对战争的无比憎恨、对和平的无限渴望。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挖掘情感,是我实施本课教学的另一着眼点,我主要从以下的几个通道进入情感的世界。

  一是以情动情。教师丰富的情感、饱含激情的导语,抑扬顿挫的语调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号角。我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动情之处,我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看到感人的文章我常会禁不住地热泪盈眶,记得在上《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我就课堂上哽咽了,结果引起了几个女生的唏嘘声,那是情感的传染。这堂课上,我激情澎湃,一句句悲愤的话语,一声声深情地呼唤,把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激情中。一位听课老师这样评价道:整堂课,教师如诗般的语言让人沉浸于诗歌的遐想之中,教师丰富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语调唤起了我们对战争的的憎恨,对和平的殷殷期盼!“这究竟为了什么?”就在那一刹那,老师的眼圈微微泛红,语调低沉但却底蕴十足,这就是一位语文老师的语言功底、情感底蕴!

  二是感情朗读。读是理解诗句的基础,是启发情感的基本手段,课堂中,我首先通过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出感情,如我一次次地引导学生读“这究竟是为什么?”,读出疑惑、悲愤、质问、控诉、抗议的语气。其次,将读、想、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读、品、感。如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这究竟是为什么”深入地读一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读,用心体会,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把自己的感受送入朗读,在有感情诵读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出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心愿。

  三是利用多媒体画面和背景音乐渲染情感。课前我精心选择一组有代表性的图片制作成课件为我的课堂教学服务,课堂初始,一幅幅残酷的画面,一张张哭泣的脸,直入学生眼球,立刻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浪。一曲《祈祷》更是揪住了学生的心,唤起了心头那一股强烈的祈盼之情: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多少祈盼在心中,让世界没有战争,让和平永远在!

  “不能只挖一个坑,要挖一口井。一个教师有多远,就能引着孩子走多远。”这是我在听一位特级教师的讲座时记下的。对比这些特级教师,我知道我现在为学生挖掘出的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坑”,但我相信通过不断挖掘,不断努力,我的“坑”定会越挖越深,最后成为一口“井”。

11、《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

  战争,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话题。虽然,我们身处和平之中,没有经历硝烟和炮火,但我们亲眼目睹了呼啸的导弹顷刻间让美丽的家园化为废墟,亲眼目睹了鲜血淋漓的儿童和失声痛哭的母亲,我们也感受到了,那些身处战争中的人们该是如何在水深火热中煎熬,那种整天都提心吊胆地日子,又是怎样的一番滋味啊!不太平的世界,让人们不知道后一秒钟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

  罪恶的子弹我们无法阻止,战争的局面我们无力扭转,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力量是多么渺小,但我们可以把自己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通过课堂、通过文本、通过语言传递给学生,让更多的人来呼唤和平,让战争远离明天的世界!

  一、对文本的挖掘

  首先,我把第四组有关“战争与和平”主题的几篇课文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专题备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歌便是作为前一篇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情感教学的延续。在前一篇课文里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充满血腥的战争打破了世界的和平,也体验到了罪恶的战争使孩子失去了父亲的那种极其悲痛的心情。带着对战争间接的感受和体验,再来学习《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歌,学生已不再难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

  诗歌前四小节的叙述结构比较相似,都是先讲美丽的自然景物本来应该是怎样的:蔚蓝的大海本来是海鸥的乐园……然后通过“可是”转折,描述现实状况:巡弋的战舰和水雷成了不速之客……在原有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遭受战争破坏的景象的对比中,迸发出一声声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我抓住这句重复的疑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先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中质疑:“这究竟是为什么?”再带着疑问进行探究: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让学生选择一个“这究竟是为什么”去深入地读一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读,用心体会。在探究读的基础上知道学生进行交流反馈,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是怎样理解诗中的“?”,这四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探究“?”,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这个“?”不仅仅是疑问,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抗议。最后我又对这个“?”进行迁移运用,引导学生模仿诗歌的格式来小练笔,也来质问一句“这究竟是为什么?”。因为有文本可依,学生写起来并不难,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果说,前四节,我从文本中挖掘出的是一个“?”,那么我从最后一节的希望与祈盼中挖掘出的是“……”,这是诗歌中的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我觉得这个省略号意味深长,它省略的不仅仅是无限美好的希望,更是千千万万人对和平的祈盼。抓住“……”,我通过导语不断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让学生读出发自肺腑的呼唤:(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蔚蓝色的大海,永远是海鸥的乐园;(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金黄色的沙漠永远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蓝得发黑的夜空永远属于星星和月亮;(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绿茵茵的草地永远滚动着欢乐的足球……这样的处理,意在让学生拓展运用文本的语言,也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评课中,金老师对这一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课文最后对教材的独到处理,令人叫绝。用一句“我祈盼,我希望”开头,把前面几节内容重新做了消化、吸收、重组,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二、对情感的挖掘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手段,是过程,也是目标。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感奔流的河,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教师必须先沉醉其中,才能引领学生浸染在课堂情感的流水之中。

  这首诗歌情感强烈,富有感染力,饱含着诗人对战争的无比憎恨、对和平的无限渴望。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挖掘情感,是我实施本课教学的另一着眼点,我主要从以下的几个通道进入情感的世界。

  一是以情动情。教师丰富的情感、饱含激情的导语,抑扬顿挫的语调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号角。我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动情之处,我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看到感人的文章我常会禁不住地热泪盈眶,记得在上《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我就课堂上哽咽了,结果引起了几个女生的唏嘘声,那是情感的传染。这堂课上,我激情澎湃,一句句悲愤的话语,一声声深情地呼唤,把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激情中。一位听课老师这样评价道:整堂课,教师如诗般的语言让人沉浸于诗歌的遐想之中,教师丰富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语调唤起了我们对战争的的憎恨,对和平的殷殷期盼!“这究竟为了什么?”就在那一刹那,老师的眼圈微微泛红,语调低沉但却底蕴十足,这就是一位语文老师的语言功底、情感底蕴!

  二是感情朗读。读是理解诗句的基础,是启发情感的基本手段,课堂中,我首先通过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出感情,如我一次次地引导学生读“这究竟是为什么?”,读出疑惑、悲愤、质问、控诉、抗议的语气。其次,将读、想、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读、品、感。如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这究竟是为什么”深入地读一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读,用心体会,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把自己的感受送入朗读,在有感情诵读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出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心愿。

  三是利用多媒体画面和背景音乐渲染情感。课前我精心选择一组有代表性的图片制作成课件为我的课堂教学服务,课堂初始,一幅幅残酷的画面,一张张哭泣的脸,直入学生眼球,立刻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浪。一曲《祈祷》更是揪住了学生的心,唤起了心头那一股强烈的祈盼之情: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多少祈盼在心中,让世界没有战争,让和平永远在!

  “不能只挖一个坑,要挖一口井。一个教师有多远,就能引着孩子走多远。”这是我在听一位特级教师的讲座时记下的。对比这些特级教师,我知道我现在为学生挖掘出的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坑”,但我相信通过不断挖掘,不断努力,我的“坑”定会越挖越深,最后成为一口“井”。

12、《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一首儿童诗,内容很简单,以一个孩子的视角,通过对大海、沙漠、夜空、草地等几个场景中被罪恶的战争破坏的描写,并在最后一节中发出祈盼,希望制止战争,维护和平,让战火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诗歌语言真挚,感情丰富。虽然,我们身处和平之中,没有经历硝烟和炮火,但在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里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体验到了罪恶的战争使孩子失去了父亲的那种极其悲痛的心情。于是带着对战争间接的感受和体验,学习《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歌,学生已不再难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通过课堂、通过文本、通过语言,让更多的人来呼唤和平,让战争远离明天的世界!在上完这堂课之余,写下我的教学反思:

  一、揭题质疑,孕育情感。

  在课文导入时,我采取谈话形式,让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眼中的春天是怎么样的。同学们便七嘴八舌,说得词汇也是那么丰富:桃红柳绿、百花齐放、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于是,便顺势揭题:在我们眼中,春天是美好的,生活是快乐的,世界是安全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接着让学生看课题质疑,说说自己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提出“谁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什么是享受春天?为什么说是享受春天呢?”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情感。

  二、品读课文,感悟情感。

  1、紧抓关键句,切入文本,激发情感。

  诗歌前四小节的叙述结构比较相似,都是对原有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遭受战争破坏的景象进行对比,迸发出一声声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所以教学中,我抓住这句重复的疑问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在朗读中质疑:“这究竟是为什么?”然后再带着疑问进行探究: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接着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去深入地读一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朗读,用心体会。

  2、朗读形式多样,尊重学生的个性想法。

  读是理解诗句的基础,是启发情感的基本手段。整堂课,我留给学生充足时间去读。通过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读等丰富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反复读,用心体会,在有感情诵读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出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心愿。

  但教学中还存在不足:

  1、对文本挖掘不够深。尤其对课文最后一段中的“……”没有指导到位。课后反思,我觉得这个省略号意味深长,它省略的不仅仅是美好的希望,更是千千万万的人对和平的祈盼。如果能抓住“……”,对学生进行引读,如(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蔚蓝色的大海,永远是海鸥的乐园;(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金黄色的沙漠永远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蓝得发黑的夜空永远属于星星和月亮;(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绿茵茵的草地永远滚动着欢乐的足球,让学生读出发出内心的呼唤,升华情感,这样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2、没有很好地运用课后安排的《儿童和平公约》进行激情拓展,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和平”。

  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说过:“不能只挖一个坑,要挖一口井。一个教师有多远,就能引着孩子走多远。”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只为学生挖了一个小小的“坑”,所以必须不断地学习借鉴,不断地充实自己,把“坑”越挖越深,成为一口“井”。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