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反思

2023-06-15 14:45:13

  六年级数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反思

1、六年级数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反思

  1、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中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尽量的让学生去说、想、做,让学生在参与中复习好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如本课任务的确定,公式的推导、网络的构建,教师均为学生提供提供了话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使知识的`学习成为训练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的载体。

  2、注重了“知识的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教学中强化了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这是今后课改的重要内容与发展方向。无论是问题的引入,还练习的设计,都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与生活同在。

  3、注重了“呈现的多样化”,让学生高效、直观的学习。通过多媒体、实物投影、图形卡片,有效的化难为易、突破难点。通过平移、旋转、翻折等方式表现出生动有趣的画面,显示了现代化手段的无可争辩的优势。图形的出示、面积公式的推导等,无不体现多媒体的不可替代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六年级数学下册《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平面图形”是在“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平面图形的认识要比立体图形抽象。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将体和面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抽象出平面图形,便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通过教学,现将反思如下:

  一、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一年级学生爱玩玩具,抓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我将本节课要学的数学知识设计成一辆学生喜欢的动态玩具车,学生看到漂亮的玩具车,马上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明白这辆车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组成时,他们觉得这些图形很神奇,激发学生认识这些图形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高复习总复习总复习由于立体图形学生已认识,请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找出平面图形,并将它画在纸上,然后同立体图形进行比较。通过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从中深刻领悟到面就在体上以及面和体的不同之处,将面和体有机结合起来。既巩固了旧知,又能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

  由于平面图形的特征比较抽象,而一年级学生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只有借助直观、形象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等活动,从中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这样组织教学,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既能较好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

  四、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

  学生初步认识了平面图形的特征之后,组织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能巩固平面图形的特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数学四年级上册《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教学反思

  对照两次教学,第一次教学中,教师直接使用教材例题,让学生机械地进行计算,学生接触的信息是静止的,是缺乏活力的。因此,学生对例题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不感兴趣,学习也就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是被动的。而第二次教学中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具体形象的素材,引导学生指一指、摸一摸、量一量、议一议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发现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第一次教学中,教学内容都是由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学生经历不到对比的过程,对比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指令进行机械的操作,教师注重的只是学生的计算结果,缺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考虑。而在第二次教学中,学生主动经历了对比的过程,整个活动都是师生、生生合作,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整个教学活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注重的是怎样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体现以下三点。

  1、数学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有用。理解和感受数学都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沟通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境。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问题的生活化。教学中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实物(奖状),借助“做镜框”这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对比、辨析中理解周长与面积的不同,从而建立概念。如:课本、桌子、黑板、窗户等。让学生指指周长、摸摸面,亲身体会面积与周长的不同,使他们感到:哦!我们的身边还有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生活真是太奇妙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1)正反辩论

  在实践应用这一环节,我先出一道判断题,让学生当小辩论家,引起学生的辩论,在辩论中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辩论意识。

  (2)体验对比

  在教学面积和轴承的对比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周长和面积的不同,通过指一指、摸一摸、看一看、议一议、比一比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总结概括能力。

  (3)实践运用

  在深化理解面积和周长的过程中,以实践探究为重心,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道实践题目:

  (1)当小小辩论家,判断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一定相等。

  (2)做小小规划师,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的差越小它的面积越大。

  (3)做小小设计师。三道题目都是通过操作实践,共同探究来完成的,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的能力。

  3、突出了以对比为主线的思维方法。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积极参与学习,在对比中梳理知识,加强对周长、面积的概念计算方法、计量单位的理解和掌握,不断拓展深化知识。

  另外,本节课设计的意图是力求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自主地发现规律,由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达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然而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两节课能实现的,当遇到学生将他们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示出来的问题时,就显得无所适从了。因而造成本节课在规定的时间内(40分钟)未能全部完成教学任务,拖堂了几分钟。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学生思维和方法的指导。

  新课程,新概念,新课堂,要求我们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让我们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和批判中成长。

4、《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反思

  现在小学数学教学要落实有效性,同时,还应该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所以这节复习课设计新颖,独巨匠心,教法得当,学法生动,结构合理,手段多样,效果良好,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1、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中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尽量的让学生去说、想、做,让学生在参与中复习好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如本课任务的确定,公式的推导、网络的构建,教师均为学生提供提供了话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使知识的学习成为训练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的载体。

  2、注重了“知识的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教学中强化了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这是今后课改的重要内容与发展方向。无论是问题的引入,还练习的设计,都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与生活同在。

  3、注重了“呈现的多样化”,让学生高效、直观的学习。通过多媒体、实物投影、图形卡片,有效的化难为易、突破难点。通过平移、旋转、翻折等方式表现出生动有趣的画面,显示了现代化手段的无可争辩的优势。图形的出示、面积公式的推导等,无不体现多媒体的不可替代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5、六年级数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反思

  1、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中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尽量的让学生去说、想、做,让学生在参与中复习好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如本课任务的确定,公式的推导、网络的构建,教师均为学生提供提供了话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使知识的`学习成为训练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的载体。

  2、注重了“知识的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教学中强化了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这是今后课改的重要内容与发展方向。无论是问题的引入,还练习的设计,都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与生活同在。

  3、注重了“呈现的多样化”,让学生高效、直观的学习。通过多媒体、实物投影、图形卡片,有效的化难为易、突破难点。通过平移、旋转、翻折等方式表现出生动有趣的画面,显示了现代化手段的无可争辩的优势。图形的出示、面积公式的推导等,无不体现多媒体的不可替代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6、六年级数学《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反思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中的内容。是一节复习课,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将学生知识再现过程变得更为有序,引导学生梳理已有的知识。整理的主线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计算方法——体积公式的推导及存在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主体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分以下四个环节:引探、自探、展探和延探。

  引探环节直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并明确学习目标。

  自探环节要求学生先自学、再对学和群学。学生自学时,按学习单的要求自主整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相关知识;在对学时,与对子交流整理的结果和疑惑;群学时,小组长带领组员共同梳理整理的结果,并解决疑惑,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展示组展示时得出答案或问老师。这一环节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足够大的学习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梳理知识中形成网络,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展探环节,我设计了两块儿知识的展示,每个小组长分工时,都会根据展示内容的多少、难易,给组员进行合理分工、排序,在展示过程中,两个组的组员之间都能做到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展示组展示完毕后,其他组能积极的进行质疑或补充,评价。这一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分享成果,通过学生的展示汇报、交流与评价,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了他们整理建构的能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评价,体现了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认识这些立体图形公式推导过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转化思想,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

  延探环节,是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我设计的是有关圆柱、圆锥的综合性练习。最后让学生依据学习单的“评价指南”一栏,进行自我评价,找出本节课自己表现的优点与不足,并加以发扬或改正。

  上完本节课感觉不足之处是:

  1、在整理四种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时,是不是可以补充有关容积的计算。

  2、由于时间关系,练习的量较少。

  3、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准确。

7、《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反思

  复习是一个学生自主疏理知识,转化能力的过程,它必须理清知识之间纵向和横向内在联系,将“点”连成“线”,将“线”连成“面”。所以,复习课应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善于把握概念、原理、法则、性质、公式和数量关系等数学核心知识及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以之为中心,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努力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努力做到:突出自主性,体现灵活性,注重针对性,训练综合性。

  基于以上的理解,这节课的设计,没有按照“回顾——基本练习——综合练习”的顺序组织复习,而是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推理,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与数学的原发现过程协调同步,进一步弄清这些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明晰知识发生与发展的线索,从而巩固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激活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从总体上把握所学知识,并在调整、完善、扩充认知结构的过程中,使知识“提质”、“增值”。

  从整节课的设计来看,能注重向学生呈现数学知识之间在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致性,为他们提供一个以数学思想方法为线索进行统领的知识结构体系——聚合。从知识点的设计来看,能着眼于不同的侧面,把数学核心知识置于多变的'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形成多角度的理解,建立多元的联系——发散。如,作业六就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但是,在“回顾整理,沟通联系”环节,留给学生自主整理、探究的空间不够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凸显。

8、六年级数学下册《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平面图形”是在“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平面图形的认识要比立体图形抽象。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将体和面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抽象出平面图形,便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通过教学,现将反思如下:

  一、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一年级学生爱玩玩具,抓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我将本节课要学的数学知识设计成一辆学生喜欢的.动态玩具车,学生看到漂亮的玩具车,马上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明白这辆车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组成时,他们觉得这些图形很神奇,激发学生认识这些图形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高复习总复习总复习

  由于立体图形学生已认识,请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找出平面图形,并将它画在纸上,然后同立体图形进行比较。通过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从中深刻领悟到面就在体上以及面和体的不同之处,将面和体有机结合起来。既巩固了旧知,又能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

  由于平面图形的特征比较抽象,而一年级学生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只有借助直观、形象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等活动,从中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这样组织教学,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既能较好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

  四、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

  学生初步认识了平面图形的特征之后,组织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能巩固平面图形的特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

  我接到上课任务,并看了教材后,自己心里很没有底,不知道该怎样上复习课。因为复习课不像新授课,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不像新授课能体现一个学生探究的过程。而复习课都是旧知,而且知识点多,要进行系统整理,要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如何在一节课中完成这些,最主要的是如何体现导、学、议、练的理念,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做到让学生自主整理,这的确有难度。为此特地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看如何上复习课。最后我的理解是复习课至少要到达以下几个目的:一是回顾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二是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自主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我认为的难点就在第三点,毕竟学生自主整理建构的能力是比较欠缺的。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总复习是小学数学第十册总复习单元中内容,将小学数学中的平面图形面积集中进行复习。这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最基本的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是分册、分散出现,由于受遗忘规律的制约,很多成了沉默的知识,要激活这些知识,就需要再次的认知。因此,通过复习,系统梳理知识,弥补学习缺陷,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使全班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本节课我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经过集体备课后,整个课的流程大体定下来了。首先是复习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然后是回顾各公式的推导过程,再就是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最后是综合运用练习。进行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形式就是用卡片摆。因为用卡片摆可以随时进行调整,摆的`位置本身就能说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用的时间相对会少一些,如果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结构图出来,对学生而言有难度,一次不一定就能画对,而且费时。当然学生也不能一次性就摆对,但教师可以适合点拨,学生随时进行调整。如:学生摆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问为什么这样摆?学生摆错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问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那应该摆在什么地方等等。总之要将摆的位置与面积公式的推导结合起来,将学生的自主整理与教师的点拨结合起来。这个过程是师生动态交互的过程。

  在第一次试讲的时候就发现一个问题,时间不够,最后练习的量比较少。在回顾周长、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整理知识体系时花了较多的时间,学生在回答公式推导过程时不善于完整、准确的表达,在求周长、面积时计算花了一些时间。于是进行了以下改动,一是面积公式的推导用课件进行演示,学生的回答配合课件直观的演示便于学生回顾和理解公式;二是做一做的练习只列式不计算。三是考虑把对公式推导过程的复习与知识网络结构的整理两个步骤合为一步,这样可以节约一些时间,但对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对学生也更有难度了。

  后面的试讲就是先回顾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进行整合构建,效果比综合在一起就好多了。在回顾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要理解公式中每一个字母的意义,而在建构知识结构时只需说用什么推导出什么就可以了。对计算公式的理解是建构知识结构的基础。回顾各公式的推导过程就像一个机器的某一部分,而建构知识结构就像把各个部分组装起来一样。我们得把各部分做好后才能进行组装。经过历次磨课,我体会到:复习课并不是旧知的简单回顾,它有不同于新授课的目标,复习课一样要立足于学生,一样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整堂课上下来,我感觉到这节课仍然有很多问题:

  ①教师的语速太快,有的学生思维跟不上。

  ②教学环节控制不好,对于整体环节的把握有待改进。不能关注全体学生,控制课堂的能力有待改进,教学经验不足。

  ③老师的话说得太多。放不开让学生自主。总是担心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放不开手,所以还是显得有些罗嗦。教师的基本功不扎实,有些话不严谨或不敢说

  以上都是需要我注意改正的地方,以求在未来的教学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10、四年级数学《面积和周长的对比》的教学反思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对比,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掌握周长和面积的联系与区别,发展空间观念。这节课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具体形象的素材引导学生指一指、摸一摸、量一量、议一议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发现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具体体现了以下两点。

  1、数学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有用。理解和感受数学都是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境。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问题的生活化。教学中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实物(奖状),借助做镜框这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对比、辨析中理解周长和面积的`不同,从而建立概念。对比辨析中还充分利用了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物,如:课本、桌子、黑板、窗户等。让学生指指周长,摸摸面,亲身体会面积与周长的不同,使他们感到:哦!原来我们身边还有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生活真是太奇妙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辩论、体验比较、实践,培养能力。

  (1)正反辩论

  在实践应用这一环节我先出示了一道判断题,引起学生之间的辩论,在辩论中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辩论意识。

  (2)体验比较

  在教学面积和周长的对比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周长和面积的不同通过指一指、摸一摸、看一看、议一议、比一比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总结概括能力。

  (3)实践应用

  在深化理解面积和周长的过程中,以实践为重心,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道实践题目:①判断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一定相等。②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的差越小它的面积越大。③做个小小设计师。三道题目都是通过操作实践来完成的。学生们通过拼摆、思考、计算深化理解了周长和面积的不同,知道了面积和周长之间即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境,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合作者。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