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2、4、8的乘法之间的关系》的教学反思

2023-06-15 18:12:10

  《2、4、8的乘法之间的关系》的教学反思

《2、4、8的乘法之间的关系》的教学反思

1、《2、4、8的乘法之间的关系》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二期课改新添的,又是关于思维训练的内容,因此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课堂上,以计算条引入新课。红色计算条一片2格,蓝色计算条一片4格,绿色计算条一片8格。在摆的过程中,学生感悟到,一片蓝色计算条和两片红色计算条一样长,即1个4相当于2个2;一片绿色计算条和2片蓝色计算条一样长,即1个8相当于2个4;一片绿色计算条和4片红色计算条一样长,即1个8相当于4个2。这是对2、4、8的乘法之间的关系的初步认识。

  随后的数射线,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2、4、8乘法之间的关系。通过画弧度,打钩,让学生知道了,2、4、8乘法中有相同的积,如8、16(这两个数,在数射线上和表格中可以直观的看出),于是我问孩子们能不能想想接下去还有什么数,是2、4、8共有的积,三个班的孩子都能想到24、32……,我们问他们怎么想的,他们说只要找8的积就行了。看来孩子们还是能够发现:8的乘法答案一定是2的乘法答案、4的乘法答案的道理。但是当我追问:4的乘法的积一定是8的乘法的积么?不少孩子开始搞不清了。(说真的,讲解这段的`时候,我觉得有一部分孩子听不太懂的,像“8的乘法的积一定是2、4乘法的积,2、4乘法的积不一定是8的乘法的积”这样的话语又有些拗口。)但是对于一部分有能力的孩子来说,根据我的手势的提醒,还是可以有点理解的。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乘法中,一个因数加倍,另一个因数减半,积不变”的规律。因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观察,4=1*4,4=2*2和 8=1*8,8=2*4,8=4*2这两组算式。学生自己只能发现积不变,对于因数的变化是在我的提醒下在发现的。虽有有一系列对于这个规律的应用题。如:28=( )*4=( )*2,56=( )*8=( )*4=( )*2,一开始学生做起来,还有些困难,但是几个学生说了思路以后,学生开始慢慢明白了“一个因数加倍,另一个因数减半,积不变”的应用。最后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18×4=( )×( )=( )更是体现了学生对于今天的本领的灵活应用。

2、《2、4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2、3、4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学生对乘法口诀有了初步的感知,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先谈谈做得好的地方。

  1、教学设计层次清楚,一步一个脚印,每个环节的教学都落到了实处,学生对新知的掌握较好。特别是2、3的口诀,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背下来了。

  2、创设情境教学,学生兴趣高,学习的效果好。在情境中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有关的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亲身体验了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因此对乘法口诀的理解非常好,印象很深刻,也有利于记忆。

  3、能及时捕捉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进行调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既有基础题又有开放题,特别是“填一填”的设计很好,放开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活学活用。

  5、对口令的游戏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很扎实这既是一个优点,但同时也是存在着不足的地方。由于太过扎实,有很多地方显得老师包得太多,放手不够,例题的呈现形式也显得过于单一,在设计时可放得更开一些。如3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可以改为先用课件出示3棵幼苗,接着再出示3棵,最后再出示3棵,让学生说说刚才的过程,并试着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4的乘法算式,并编出4的乘法口诀。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从扶到放,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本节课还有一个很不足的地方就是教师的语言不是很规范。如不应该说几个几,而应说成几个几相加,板书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这都是不严谨的表现,以后钻研教材应更细致一些,多和其他老师商讨,数学老师的语言一定要规范,严谨。

  3、问题的提出应准确,严谨,不能太琐碎。教师对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有价值,要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思考,不能太繁琐。如我在教学时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3的乘法口诀里,每两句相邻的口诀之间相差多少呀?”这就显得不准确,指向不清楚,因而学生的回答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在提完第一个问题,我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口误,因而接下来我改正了自己的提问:“4的乘法口诀里,每两句相邻口诀之间的得数相差多少呀?”这样一问,指向就清楚多了。但在说得数两个字时声音不突出,语速又较快,因而部分学生可能还是没听清是什么,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在提问时应有意识的突出关键的字眼。

3、《2、4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1、注重情境导入,结合生活实际。选择了一些生活化素材,为儿童提供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产生亲近感。

  2、师生角色转变,自主、合作、探究。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儿童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本课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的精神。

  3、及时给予评价,感受成功喜悦。在本课学习的各环节中,当学生完成某些有探索知识的任务,或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某一问题后后,教师满腔热情给予肯定、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4、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除了是否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能否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外,还要注意考查学生是否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提出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本课里,缺乏对学生发现与提出数学问题的指导。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得更好。

4、《2、4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教学 2、3、4、6的乘法口诀时,因为有了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没有对编乘法口诀进行引导,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再对照乘法算式编出口诀,对口诀进行解释,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采取提问、对口令等形式进行记忆。

  学生学习的效果不错。我没有按书上的图片进行教学,而是举了个:我们每人都有2只手的例子。课堂上学生学的十分到位。最后让学生自学例2、例3的情境图巩固加深理解,效果很好。因为对乘法意义教学比较到位,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又比较注重学生对图、口诀、算式的理解,既对几个几相加的理解,因此在教学用乘法解决问题时所遇到的阻力很小,学生对“有两组同学,第一组有5人,第二组有4人,一共多少人?”和“有两组同学,第一组有5人,第二组有5人,一共多少人?”能够准确在进行列式。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关于乘法计算和乘法应用题的教学,乘法的意义是关键。只有学生对乘法意义有了明确深层次的认识,乘法口诀中积的推导,乘法应用题的正确解答才能迎刃而解。教学时,不光要让学生知道求几个几相加的和用乘法算,更要理解加法和乘法的关系,理解加数中加数和相同轨数的个数与乘法中因数的关系。采用改写算式(加法改乘法、乘法改加法)、看图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摆图开写算式、自编应用题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加强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

  其次,注重课堂的调控。有些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之前已经能背诵,而有的学生对乘法口诀却毫无所知,这样的两极分化现象在课堂教学时较难控制。教学时,我把教师讲解的重点放在乘法的意义,编制口诀的方法,记忆方法的引导上。把口诀的记忆放手让给学生,让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帮助同桌、小组成员记熟口诀。这样,因为教师讲解的是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注意力比较容易集中,听得也比较专心,而竞赛、互助等形式又使已经会背口诀的学生觉得自己的知识有用武之地,不会背的学生在同学的帮助激励下也能迅速提高。

  第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教学中,注重实际的操作,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需要这样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再如,像口诀“五四二十”,“二五得十”我也允许这样的说法出现,因为我们只是习惯上说“四五二十”,这两种说法并没有对错之分。可以让学生说说你喜欢哪种说法,提示他们我们的习惯说法是后者。教师做到了尊重学生,学生才能觉得这不是教师强加给自己的,对于年龄处于第一逆反期的学生来说,会更利于他们接受,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发散。

5、数学二年级上册《2、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

  教学 2、3、4、6的乘法口诀时,因为有了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没有对编乘法口诀进行引导,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再对照乘法算式编出口诀,对口诀进行解释,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采取提问、对口令等形式进行记忆。

  学生学习的效果不错。我没有按书上的图片进行教学,而是举了个:我们每人都有2只手的例子。课堂上学生学的十分到位。最后让学生自学例2、例3的情境图巩固加深理解,效果很好。因为对乘法意义教学比较到位,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又比较注重学生对图、口诀、算式的理解,既对几个几相加的理解,因此在教学用乘法解决问题时所遇到的阻力很小,学生对“有两组同学,第一组有5人,第二组有4人,一共多少人?”和“有两组同学,第一组有5人,第二组有5人,一共多少人?”能够准确在进行列式。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关于乘法计算和乘法应用题的教学,乘法的意义是关键。只有学生对乘法意义有了明确深层次的认识,乘法口诀中积的推导,乘法应用题的正确解答才能迎刃而解。教学时,不光要让学生知道求几个几相加的和用乘法算,更要理解加法和乘法的关系,理解加数中加数和相同轨数的个数与乘法中因数的关系。采用改写算式(加法改乘法、乘法改加法)、看图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摆图开写算式、自编应用题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加强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

  其次,注重课堂的调控。有些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之前已经能背诵,而有的学生对乘法口诀却毫无所知,这样的两极分化现象在课堂教学时较难控制。教学时,我把教师讲解的重点放在乘法的意义,编制口诀的方法,记忆方法的引导上。把口诀的记忆放手让给学生,让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帮助同桌、小组成员记熟口诀。这样,因为教师讲解的是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注意力比较容易集中,听得也比较专心,而竞赛、互助等形式又使已经会背口诀的`学生觉得自己的知识有用武之地,不会背的学生在同学的帮助激励下也能迅速提高。

  第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教学中,注重实际的操作,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需要这样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再如,像口诀“五四二十”,“二五得十”我也允许这样的说法出现,因为我们只是习惯上说“四五二十”,这两种说法并没有对错之分。可以让学生说说你喜欢哪种说法,提示他们我们的习惯说法是后者。教师做到了尊重学生,学生才能觉得这不是教师强加给自己的,对于年龄处于第一逆反期的学生来说,会更利于他们接受,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发散。

6、数学二年级上册《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一部分孩子有一定难度。它是二期课改中训练孩子思维的一节课。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准备了好多3格一条的红色计算条、6格一条的蓝色计算条、9格一条的绿色计算条。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以2根绿色计算条的长度为标准,用同样颜色的计算条来拼一拼。在拼的'时候,学生直观的发现:2个9相当于6个3,即2*9=6*3;6个3相当于3个6,即6*3=3*6。

  在揭示规律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开始听不太懂了

  在6*3=3*6中,第一因数6除以2,第二因数3乘2,因此积不变。

  在2*9=6*3中,第一因数2乘3,第二因数9除以3,因此积不变。

  然后我让学生想想如果一个因数乘4,另一个因数除以4,积会如何?如何一个因数乘5,另一个因数除以5,又会如何?学生都猜“积不变”。于是我让他们举例试试,一开始我担心他们可能说不出例子来,但是3个班都有孩子讲出来了。这可是出乎我的意料啊!

  我还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上面的情况,孩子说出“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变。”(*^__^*) 嘻嘻……,他们的归纳能力有所提高哦!

  随后就是一系列的练习题,可能由于这个内容比较深,所以课堂气氛一直显得比较沉闷,看来下次得想点活动,激励学生的热情!

7、《2、4、8的乘法之间的关系》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二期课改新添的,又是关于思维训练的内容,因此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课堂上,以计算条引入新课。红色计算条一片2格,蓝色计算条一片4格,绿色计算条一片8格。在摆的过程中,学生感悟到,一片蓝色计算条和两片红色计算条一样长,即1个4相当于2个2;一片绿色计算条和2片蓝色计算条一样长,即1个8相当于2个4;一片绿色计算条和4片红色计算条一样长,即1个8相当于4个2。这是对2、4、8的乘法之间的关系的初步认识。

  随后的数射线,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2、4、8乘法之间的关系。通过画弧度,打钩,让学生知道了,2、4、8乘法中有相同的积,如8、16(这两个数,在数射线上和表格中可以直观的看出),于是我问孩子们能不能想想接下去还有什么数,是2、4、8共有的积,三个班的孩子都能想到24、32……,我们问他们怎么想的,他们说只要找8的积就行了。看来孩子们还是能够发现:8的乘法答案一定是2的乘法答案、4的乘法答案的道理。但是当我追问:4的乘法的积一定是8的乘法的积么?不少孩子开始搞不清了。(说真的,讲解这段的`时候,我觉得有一部分孩子听不太懂的,像“8的乘法的积一定是2、4乘法的积,2、4乘法的积不一定是8的乘法的积”这样的话语又有些拗口。)但是对于一部分有能力的孩子来说,根据我的手势的提醒,还是可以有点理解的。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乘法中,一个因数加倍,另一个因数减半,积不变”的规律。因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观察,4=1*4,4=2*2和 8=1*8,8=2*4,8=4*2这两组算式。学生自己只能发现积不变,对于因数的变化是在我的提醒下在发现的。虽有有一系列对于这个规律的应用题。如:28=( )*4=( )*2,56=( )*8=( )*4=( )*2,一开始学生做起来,还有些困难,但是几个学生说了思路以后,学生开始慢慢明白了“一个因数加倍,另一个因数减半,积不变”的应用。最后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18×4=( )×( )=( )更是体现了学生对于今天的本领的灵活应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