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1、《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我在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方案时,尽可能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教学反思:
本节数学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在教学中不同层次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整体性的发展原则,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具体体现在: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好,无形中达到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使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利用现有教材,体现新课标
教学时,我大胆改变了教材中单一的、抽象的、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采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教材中的课后的实践活动提到课前进行,学生可以凭借各自的经历与体验逐步形成千米的计量观念。把书后单一、抽象的单位换算线段图,改编成学生所熟悉的6路公共汽车行车路线图,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了解了从哈东站到哈站的实际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教师能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
同时,在教学中学生的评价上还存在着不足。比如说:在学生的实践测量活动中,有些小组的测量方法重复、测量的方法不够丰富;还要更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
对 这节课如果重新设计,我只想改动一处地方,就是在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时,在原有的用尺测量出1000米、先测量出100米,再推测1000米看脉路表询问法然后感受所用的时间这种做法的基础上,增加数步法和回头观看的方法,增强学生对1000米的长度的感受。
2、《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本打算带学生去操场上感受,可由于学校条件限制,就放弃了。于是利用多媒体出示操场图,操场一圈长200米,走两圈是()米,走5圈是()米。得出1000米,即1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可走1千米要多长时间呢,这个学生就茫然了。因此只能通过练习去推算。练习中出现一小时学生能走4千米,一些学生就能推算出走1千米大约要15分钟。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要求学生做好后记住。但是后面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对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还是没法掌握。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
当有的学生说出了从校门口到老菜场大约是1千米,到东门码头我都加以肯定。
最后,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里用到“千米 ”比较多,以便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3、《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虽然抽象,但它来源于实际生活,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分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各个学校要充分利用并开发实物材料和设备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郭元祥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发展》中曾指出我们教师存在的一个缺点:在教学中,教师总是化书为牢,化地为牢。把我们的学生锁在书本中、教室里。没有结合实践地学习,学生会感到枯燥、烦闷。因此,我们教师应把实践本身看成是一个学生发展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生学会数学。例如,在千米的认识课上,如果单单以书为教材,灌疏给学生,强压学生牢记1千米=1000米,也许学生接受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具体感知。正如郭老师讲到的我们要避免总是化书为牢,化地为牢。这节课上,我并没有让学生机械地练习单位的换算,而是带领学生到100米的跑道上,让学生走一走,记录时间,记录步数,引导学生理解走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在推算中对1千米有了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这节课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
课后,让学生去搜集资料,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还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再让学生测一测,从学校出发,走到自己家里大约有几米。巩固知识,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了对千米的认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个性。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而又要应用于实际生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要有一种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利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一笔宝贵的财富。
结合实践,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就会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之所在。
在这一节课中,我所感觉到的不足之处是在学生的组织纪律方面。走出课堂,有的兴趣盎然,而有的是跟着走马观花。这就与教师的操控能力、语言魅力及组织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今后我一定会更加认真钻研教材,练习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4、《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材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考虑到学生对学校比较熟悉,所以我告诉学生我们在开运动会时,50米的'迎面接力,一个来回是100米,需要跑10个来回。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学生通过自己看书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相互转化,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但是,由于条件有限,没有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只是让学生在课后,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算出100米所需的时间大约是几分钟。然后算一算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步行1千米大约需要几分钟,这样学生在做一些连线题时就不会出笑话了。
5、《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公顷和平方千米是较大的面积单位,主要是用来测量土地面积,在生活当中不常使用,所以学生比较生疏。但我还是打算试一试,本学期就开这节课,几周前我就开始琢磨这课该如何上,怎么才能让孩子的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和表象,这是一个单元难点,该如何突破呢?左思右想,我还是认为应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由表象再到抽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才能真正建立这一概念,才能准确地去应用。
上课开始,我让学生复习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几个面积单位,(这几个单位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有了表象)从这几个面积单位再导入到让学生自己设计更大的面积单位,学生纷纷设计出边长是10米、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单位,进而认识到了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这只是初步建立模糊的表象,算是取得小小的成功,以旧知引入新知再配上设计新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着实很吸引学生的注意迸发学生的思维。
紧接着,我设计了两个环节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公顷和平方千米。对于学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篮球场、大操场的面积,这些是学生深刻体会到的,每天都能见到的,以这些为基准,来感悟1公顷,分别大约是208个教室的面积、24个篮球场的面积、5个大操场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也顺带培养了学生的估算,一举两得。“平方千米”实在是太大了,我就从网络上找到了接近1平方千米大的北京故宫,通过观看航拍故宫视频,视觉冲击进而建立了“平方千米”的表象。
最后设计了“快乐的二选一”环节,让学生在从今天学习的两个面积单位中二选一来填,这样不仅巩固了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也让学生放松心情,在游戏中学习成长。
总体来说,对于《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设计和上课的效果,我是很满意的。看似简单的设计,其实中间包含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深入浅出的学习,厚积薄发的教学设计,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让孩子们乐于学习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让本应抽象乏味的概念课变成了生动活泼的探讨课,我觉得本课我上得很成功。
6、《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本打算带学生去操场上感受,可由于学校条件限制,就放弃了。于是利用多媒体出示操场图,操场一圈长200米,走两圈是()米,走5圈是()米。得出1000米,即1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可走1千米要多长时间呢,这个学生就茫然了。因此只能通过练习去推算。练习中出现一小时学生能走4千米,一些学生就能推算出走1千米大约要15分钟。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要求学生做好后记住。但是后面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对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还是没法掌握。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
当有的学生说出了从校门口到老菜场大约是1千米,到东门码头我都加以肯定。
最后,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里用到“千米”比较多,以便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7、《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虽然抽象,但它来源于实际生活,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分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各个学校要充分利用并开发实物材料和设备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郭元祥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发展》中曾指出我们教师存在的'一个缺点:在教学中,教师总是化书为牢,化地为牢。把我们的学生锁在书本中、教室里。没有结合实践地学习,学生会感到枯燥、烦闷。因此,我们教师应把实践本身看成是一个学生发展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生学会数学。例如,在“千米的认识”课上,如果单单以书为教材,灌疏给学生,强压学生牢记“1千米=1000米”,也许学生接受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具体感知。正如郭老师讲到的我们要避免总是化书为牢,化地为牢。这节课上,我并没有让学生机械地练习单位的换算,而是带领学生到100米的跑道上,让学生走一走,记录时间,记录步数,引导学生理解走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在推算中对1千米有了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这节课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
课后,让学生去搜集资料,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还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再让学生测一测,从学校出发,走到自己家里大约有几米。巩固知识,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了对千米的认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个性。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而又要应用于实际生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要有一种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利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一笔宝贵的财富。
结合实践,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就会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之所在。
在这一节课中,我所感觉到的不足之处是在学生的组织纪律方面。走出课堂,有的兴趣盎然,而有的是跟着走马观花。这就与教师的操控能力、语言魅力及组织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今后我一定会更加认真钻研教材,练习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8、《千米的认识》的优秀教学反思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我在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方案时,尽可能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教学反思:
本节数学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在教学中不同层次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整体性的发展原则,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具体体现在: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好,无形中达到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使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利用现有教材,体现新课标
教学时,我大胆改变了教材中单一的、抽象的、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采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教材中的课后的实践活动提到课前进行,学生可以凭借各自的经历与体验逐步形成千米的计量观念。把书后单一、抽象的单位换算线段图,改编成学生所熟悉的6路公共汽车行车路线图,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了解了从哈东站到哈站的实际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教师能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
同时,在教学中学生的评价上还存在着不足。比如说:在学生的实践测量活动中,有些小组的测量方法重复、测量的方法不够丰富;还要更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
对 这节课如果重新设计,我只想改动一处地方,就是在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时,在原有的用尺测量出1000米、先测量出100米,再推测1000米看脉路表询问法然后感受所用的时间这种做法的基础上,增加数步法和回头观看的方法,增强学生对1000米的长度的感受。
9、《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的。千米虽然在生活中学生们都见过,容易接受。但是,千米不能用教具表示长度,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课的难点。本课我带领全班同学经历实际测量操场一圈的过程,让他们感知、了解操场十圈、2300步、走20分钟是1千米。围绕教材训练重点,引导学生在经历中感知。同时,注重了单位换算,算理的理解,使学生在反复说算理的过程中进行巩固。锻炼学生回答问题的`逻辑能力。
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同学们回顾了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进率关系,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提出新问题,引入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接着,让学生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与现实生活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然后,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在这里我让学生通过想象和实践两种方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分别是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和实际测量操场一圈。从想象到实践,使学生逐步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最后,让学生通过绕操场走5圈是1千米这个例子,自己发现米与千米之间的关系。真正将变教为学这个教学理念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紧接着,通过练习,巩固换算算理。
教学总结:
1、学生方面,参与面不是很广泛,个别生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应多关注,并帮助养成好习惯!
2、教师教学方面
(1)研读教材、教参不细致,例如:10*100=1000米,不能与1000米=1千米连写。
(2)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如果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留做思考题。老师应灵活应变课堂上的各种问题,明确教学目标。
(3)在总结概念性的知识时,让学生了解一下书中是怎么说的,加深印象。并画下来,提醒学生注意,作为以后做题的参考。
(4)不要重复学生的话,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养成学生不注意听讲的习惯。
希望自己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