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测量教学反思

2023-06-18 12:35:11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测量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测量教学反思

1、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测量教学反思

  1.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高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2、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奥运开幕》教学反思

  一、 充分展示学生真实的认知表达过程

  课中我能放手让学生说出他们知道的,他们疑惑的,并停下脚步为他们排忧解难,在互相纠错中获得准确的认知。学生发言非常积极,这是我所乐见的。他们的表达虽然不是很完美,但就在表达当中,锻炼了胆识,学会了思考,学会自我完善。如学生说60小格的算法,就有多样性,有的说5加5,有的说用乘法口诀,还有的说两种结合,甚至有的说12乘5等于60这样超出知识面的话,最后都知道用乘法口诀是比较简便好用的。部分学生说大格小格,以及认识时分时不够准确,学生能立马站起来评价纠错。还有29分的认读方法也让我心花怒放。学生其实很聪明,只是缺少我们认真的期待。认识时分的关系,学生能认真观察,发现1时等于60分,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很顺利,出乎我的意料。因此数学学了多少并不是衡量好课的唯一标准,让学生会说会发现,碰撞出更多知识生长点,才是我们更要关注的焦点。

  二、 发挥多年教学经验,教学机智有所体现

  一堂课是不可能完全按照你的设想走完全程的,它一定有旁逸斜出的时候,这样才是真实的课堂。本课中我能抓住几个突发的状况,将错就错,以点散开,稍微点拨与启发,学生立刻豁然开朗。如学生对时认识较好,对分认识不好,这是我课前有所意料。但我能停下来,让学生说出07分是怎么认识的,并让学生给予帮助指正,发挥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共同提高。拨一分的认识时也花了不少时间。在学生说出分针“到了”,我能抓住这个有效教学资源,顺势问为什么说分针到了,让学生理解分针又回到了起点,走了一圈就不难理解了,既尊重学生的发言,又顺便突破了难点。

  三、 教学环节衔接自然,但不够紧凑

  课开始我能围绕课前让学生自习的内容展开教学,在检查交流学生的自学作业时,为了照顾部分学生的疑问,过程有些拖拉,节奏慢,不够紧凑。认识时分我能充分让学生说出他们的观点,展开充分的交流,不管师生还是生生,我个人认为比较满意,学生突然迸发的火花能让人眼前一亮,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很关注的一点。由于这个过程又有几个学生看分不是很准确,我又放慢了速度,致使后面内容无法上完,这是比较遗憾的地方,不过我还是坚持上到哪是哪的方式收场,因为当课堂经常出现好风景,会让你多留恋多驻足,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又很人性。课中各个环节能顺利衔接,过渡语言也较为合理,引导语言较有启发性,但不够儿童化,不够亲切。

  四、 关注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时分的认识,难点是时与分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时分时,我能假设钟面是一个圆形跑道,它的起点就是时分针工作开始的地方,使学生建立起时分的计时就是从起点到终点的印象,再继续让学生尝试拨动钟面,进一步感知时分的形成过程,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时分针的同时出发同时停止的过程,这时老师并加以肢体语言表示时分针的走动方向,进而引出时分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建构来得自然而深刻,既关注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当然教学目标也就能初步达成。

3、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范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一课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领域中的“数的运算”,本课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到“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算法多样化,并从中选择最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3)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是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掌握口算方法并口述其算理.注意算法的多样与优化。

  每个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新课程标准教学新理念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把握这一理念的指导,向学生提供的是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而不再是定论式的客观数学知识结构?对于“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课堂教学我设计如下:

  1、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如用学生熟悉的.买电器作为整堂课的导线,以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注重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 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例如,巩固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由易到难,针对性强。

  3、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探索的过程形成自已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已的想法。

  4.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找规律》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找规律》的延伸,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图形排列规律复杂一些,呈现出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教学目标设计为: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

  3.使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分为“感受规律→认识规律→创编规律→自主总结”四大环节。

  其中,认识规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和重点。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比较合适,要注意的是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小组内交流规律,交流过程中使思维快的学生初步总结、表达规律,思维慢的学生受到启发,体会规律。第二,让学生到前台表演规律,使“静的规律”变成“动的画面”,使复杂的规律变的形象、生动,学生喜闻乐见,而形象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个环节有效的突破了关键和重点。

5、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教学反思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首先出示一个礼品盒,如果在礼品盒的外部包上一层精美的包装纸,包装纸的面积有多大呢?你知道怎样求吗?这时,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求长方体的六个面的表面积。

  这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自己手中的礼品盒,测量礼品盒的长宽高,并求出上下、左右、前后的面积,然后求表面积也就是包装纸的面积。学生在动手操作完成这一系列的过程并不困难,在大家的`共同讨论、归纳下,学生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知道了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并且还总结出了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或长×宽×2+宽×高×2+长×高×2利用公式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通过练习,学生们对于谁乘谁能求出哪个面已经相当熟练了,可以说是脱口而出。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漏洞百出,例如:在长方体的灌桶盒的四周包上一层商标,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在长方体的水泥柱子上刷油漆,刷油漆的面积是多少?在长方体的游泳池的底部和四周抹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等这方面的问题,学生不知是否有考虑,不管说什么,学生们总是求六个面的表面积,和实际相脱节。这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这是为什么呢?

  随着小正方体个数的增加,露在外面的面数变化有什么规律?

6、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测量教学反思

  1.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高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7、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反思

  本单元注意以下七个方面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发展基本思维能力。

  1.加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

  (1)注意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质数、合数与因数的关系

  (3)2的倍数与偶数、奇数的关系

  (4)与大数的读写相关联

  如:一个七位数,最高位是最小的奇数,万位是最小的质数,千位是最小的合数,

  最低位是最大的一位合数,其余各位都是最小的偶数。

  这个数作( ),读作( )。

  (5)2、3、5的倍数与乘法口诀紧密联系。

  2.要用“活”教材

  (1)教学中要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教学实践证明,从单数与双数入手探究奇数与偶数;从乘法口诀入手,探究2的倍数,探究5的倍数,探究3的倍数,比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单元知识特点的抽象性)

  要用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

  (1)偶数、奇数

  (2)5的倍数:5、10、15、20、25、30——个位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2的倍数:2、4、6、8、10、12、14、16、18、20……

  3的倍数:

  (3)质数、合数:写出1——20各数的因数进行归纳推理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列举法:

  如:18因数6的倍数:

  又如:P16一个数既是42的因数,又是7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 )

  4.教给学生养成“有序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5.注意知识的联系,与用字母表示数的结合。如:

  数A最小的因数是(),最大的因数是()

  数B最小的倍数是(),()最大的倍数

  6.注意概念的判断

  (1)所有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2)所有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3)所有奇数都是质数()

  (4)所有偶数都是合数()

  7.注意发散思维的培养

  31□是5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 )

  75□0是3的倍数,这个有( )种情况,它们是( )

  2□6□是25的倍数,也有因数3,这个有( )种情况,它们是( )

  8.在学习方法上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学案”进行课前探究,课中探究,从探究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如质数与合数

8、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内容重点分两大板块---表面积和体积,是简单的立体几何知识,知识显得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解题时计算的难度也较大,学生出错的现象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主要归纳如下:

  一、这一单元公式多,学生容易混淆,如圆的周长和面积;表面积和侧面积;圆锥和圆柱的体积(特别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很多的学生总是漏×1/3)。

  策略: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各种公式,并利用题组训练突破圆柱和圆锥的关系:1、等底等高,V柱=3V锥

  2、等底等积,3H柱=H锥

  3、等高等积,3S柱=S锥

  二、计算难度大,全是小数的加减乘除法计算,学生容易出错。

  策略:加强小数的计算训练,特别是多进行N×3.14的训练,提高计算准确率。

  三、审题不认真。在求体积的题目中,一些题目给出圆柱的半径、高单位不统一,学生往往就没注意到,经常出错。

  策略:要求学生解题是一定要注意先统一单位,再计算。遇到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习惯性地使用了长度单位的10进制,要特别注意纠正。

  四、对题目的理解不到位,关于圆柱面积的计算经常出错。

  策略:以题组的形式进行对比训练。

  如:

  1、给圆柱体模型刷油漆(求表面积)

  2、圆柱形罐头贴商标(求侧面积)

  3、厨师帽的材料(求表面积,但不计算下底面)

  4、铁桶的材料(求表面积,但不计算上底面)

9、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统计教学反思

  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安排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单、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因此,在这里我以同学们喜欢的“动画片”引入,新颖、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该放哪部动画片呢?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将过去的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通过调查方法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学生兴趣正浓时,又结合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来组织调查,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为后面的`调查作好了准备。

  在小组合作调查中,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一同投入到调查之中,将传统教学中单项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从活动中体会到成功感。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结果和调查的人数必须一致。

  总之这节课能较好的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该放哪部动画片?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主动参与。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勇于实践。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