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学反思

2023-06-19 13:55:12

  《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学反思

《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学反思

1、《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学反思

  法国作家梅里美说得好:“作诗只能说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自己去补充。”我马上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艺术,觉得教学艺术也和诗一样,颇有相同之处:教师讲课也只能讲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学生自己去补充,去创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传统观念课堂教学不应该讲通讲透,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留足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自奋其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甚至觉得有些课文,教师可以只讲五分,滔滔不绝,把教材上和教参上的知识和盘托出,这本来就是越俎代庖的错误之举,犯了艺术上所说的“直露”的毛病,我们要花的功夫应该是在设计和点拨上面,时而煽情,时而理智地引导总结,因此,我觉得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下来学习主篇文章,是非常有必要的。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们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要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个学生的个体获得充分地发展,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这个案例就本着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采访、学生互相之间设疑解疑,仿写,赏析音乐等等,它不但丰富了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自主地合作、探究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2、以读为本,运用各种朗读法,欣赏品味文章。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语言比较地生动传神,也有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话,不可能光靠着语言的传达给学生,在这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学生多次的朗读来引导他们自主地欣赏品味这些语言,教师灵活地运用快速阅读、默读、齐读、分角色朗读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其中的内涵,在读中培养朗读能力。

  3、在实践中去体验文章深厚的情感。

  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法真实,也可以类比式的仿真体验,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本案例运用“盲人画家画牛头”的游戏导入就是为了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盲人失去视力的痛苦,从而联系课文体会到失去听力的贝多芬,将面临怎样的灾难。这时候,学生对贝多芬的崇敬之情绝对不会只是浮于表面的,他们对“伟大”这个词会有新的体会的。

  4、赏识学生、全员参与、共同发展

  欣赏音乐等活动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特别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但是正是这给活动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想利用巨大的反差(遭受如此大的打击与挫折,却能创作如此震撼人心的惊世名作)效应,强化教学效果。之所以选择《命运交响曲》,是因为从古至今,贝多芬这个名字就始终与古典音乐等量齐观,他的才能和他的坚毅精神以一种独一无二的音乐方式结合在了一起。特别是这首人人皆知的贝五,即贝多芬第五交响乐,又名“命运”。虽然这交响曲欣赏水平要求极高,我也不是想上成专业的音乐鉴赏课,但是我觉得这么好的音乐虽然不能决定和改变什么,但它给人心灵上的震撼却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怎么能随便放过这样一个好时机?这时,老师就必须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和手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诸如“同学们的回答真是各具特色,都有一定的道理,可真让老师刮目相看”等等。这样就能全员参与积极提高。事实上我的学生也真的让我刮目相看了。

  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讨论游戏等活动,特别是我们班的郁军同学,虽然是弱智学生,但他在这样宽松热烈的气氛下,也勇敢地表现了自己。

  总之,这案例本着新课程新理念的思想,运用多种渠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在游戏、讨论、赏析中得到了自己的真切体验,作为新课程标准的实验老师,我也试着阐释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希望通过尝试,可以走出一条可行的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道路。

2、《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一篇写人的散文,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成就无人能及,作为与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无论从哪一方面说,贝多芬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在上课伊始,我指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难句,从而一步步地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体会其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

  一、树立人文意识,确定教学重点

  《音乐巨人贝多芬》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现他耳聋后生活中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文章以客人的访问为顺序,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的表现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文章中贝多芬的喜怒哀乐鲜明可感,给读者心灵以震撼,使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因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应以人文意识为中心:

  1、品读课文语句,着重从肖像、语言描写中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形象;

  2、学习贝多芬敢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感悟正确的社会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1、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过程中的几件事;整体感知贝多芬的个性特点,要有自己的看法、评价和体验。

  2、本课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讨论”。“讨论”体现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性和合作、探究性。讨论的中心话题是“课文中的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采取分组讨论法,学生的创造性概括应加以提倡,如:贝多芬才华横溢却遭遇命运的致命打击,他与世隔绝、生活暗淡,内心极度痛苦、寂寞、绝望,绝望中苦苦而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继续坚持音乐创作而成为音乐巨人。我看学生这个说法更吻合课文内容而富有独创性。

  3、“质疑”也是这节课必不可少的一环。《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学生经过独立的自主阅读后,会有“自己的疑问”,这时应允许他们寻找合作伙伴进行研讨,仍然得不到解答的问题,则可以集中起来进行研究,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如文章最后,贝多芬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是一个透视贝多芬心灵的窗口,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似懂非懂。但本节课我就没有设置学生质疑这一环节,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要加以对学生该方面的训练,让其学会质疑解疑,让语文课真正地鲜活起来!

3、《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音乐巨人贝多芬》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10课。本单元的主题为“杰出人物”。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贝多芬正是这样的一位杰出人物。作为“乐圣”,他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做斗争的榜样,贝多芬更是令人崇敬。课文写的是“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通过女佣的介绍、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和贝多芬自己袒露心声,由表及里,成功地表现出了他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文中贝多芬的性格是双重的:他有巨人般顽强的品格,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这正是本文的独特之处:把伟人还原成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

  所以,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

  1、学习文中的外貌描写,体会通过人物形象体现得的个性气质与精神风貌。

  2、通过揣摩语言,理解贝多芬对待厄运的态度,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手法。

  本节课的进程有些慢,对于学生的突发问题解决的不太好,教师干预较强。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些长,小组讨论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学生的自主活动,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当中注意改正。对于教师的过渡语,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正,使语言自然流畅。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的引导。

  针对于其他优秀教师的建议,认真思考,修改教学设计,真正的让自己有收获,获得成长。

4、《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渗透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里。近几年,语文教学中比较流行使用音乐。的确,语文教学中使用音乐,既有助于语文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在上《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时曾三次用到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课前导课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住。”-----这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经验之谈,其目的是激趣启思。若能设计一个具有创意的引言,做到先声诱人,引人入胜,就可以奠定这节课的成功基础,而音乐的恰当运用,有着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在走进贝多芬这一环节中,课前,我先设疑导入:“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称为巨人?”同学们七嘴八舌(身材高大异乎寻常的人;童话中指比一般人高大的人,而往往有神力的人;比喻有巨大影响和贡献的人)。“而贝多芬身材矮小粗壮,病魔夺走了他短暂的生命,他为说你成为巨人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贝多芬这位音乐大师的心灵空间,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请听《命运交响曲》。”听毕后让学生谈感受,而后就自然走进贝多芬,我顺势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及像《命运交响乐》等这样伟大作品的诞生。这样一来,学生慷慨地走进文本,迫不及待的想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二、课内高潮轻拢慢念抹复挑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堂好课应该是波澜起伏、高潮迭出的。而音乐能使教材更为生动,使得凝固的教材中静态升华为动态美,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充分的表现出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效应,激活学生各种心里因素,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解读名人这一环节,也播放了《命运交响曲》。放在了对语句的理解以上。在师生共同分析了贝多芬的动作、语言所体现的性格特点后,特别是在分析了“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句后我又听安排音乐这个环节。“请学生聆听贝多芬的灵魂之音-------《命运交响曲》,进一步理解‘我心里的音乐 ”。这样一来,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贝多芬的性格,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了贝多芬苦闷、无奈、不屈、抗争的心里路程,有效地完成了预定的目标。

  三、课后拓展以音乐促其思

  “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叶圣陶)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科学研究表明,音乐对智力的表现效果是显著的,持久的,而且都来自于充满乐趣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运用音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挖掘潜能,启发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究、去思考。

  在拓展、感悟名人这个环节,我再次用了《命运交响乐》。“贝多芬不屈的信念,深深的'震撼着我们,然而,以顽强意志搏击风浪的人何止贝多一个人?请你说说直面人生苦难的杰出人物。“(张海迪、霍金、海伦凯勒……)“他们都是信念的巨人。请再次欣赏《命运交响乐》,看着贝多芬的画像,凝视着贝多芬的双眸,写出你的感言”。……我觉得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心里,就是说在了解贝多芬的坎坷经历后再听《命运交响乐》,既能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又能更好的理解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抗争的精神,同学们在《命运交响乐》中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这对学生的心里不也是一次震撼、洗涤吗?

  我觉得,在这节课上,音乐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体现对媒体的使用,而是成为这节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了文本;深化了文本。语文和音乐本是水乳jiao融,密不可分的。有了音乐的辅助,语文变得更精彩;有了音乐的辅助,语文变得更生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引入恰当的音乐,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富有情趣与韵味,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融听觉、视觉、思维为一体,使平面的无声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有声的语言,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理的启迪,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虽然,音乐的作用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坚持,相信语文与音乐的整合一定会为学生的学习开拓出一个崭新的、愉悦的空间。但我们在使用音乐时要注意音乐与课文内容是否关联,风格是否一致。若使用不当,画蛇添足;使用得当,锦上添花。

5、《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学反思

  法国作家梅里美说得好:“作诗只能说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自己去补充。”我马上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艺术,觉得教学艺术也和诗一样,颇有相同之处:教师讲课也只能讲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学生自己去补充,去创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传统观念课堂教学不应该讲通讲透,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留足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自奋其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甚至觉得有些课文,教师可以只讲五分,滔滔不绝,把教材上和教参上的知识和盘托出,这本来就是越俎代庖的错误之举,犯了艺术上所说的“直露”的毛病,我们要花的功夫应该是在设计和点拨上面,时而煽情,时而理智地引导总结,因此,我觉得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下来学习主篇文章,是非常有必要的。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们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要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个学生的个体获得充分地发展,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这个案例就本着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采访、学生互相之间设疑解疑,仿写,赏析音乐等等,它不但丰富了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自主地合作、探究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2、以读为本,运用各种朗读法,欣赏品味文章。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语言比较地生动传神,也有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话,不可能光靠着语言的传达给学生,在这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学生多次的朗读来引导他们自主地欣赏品味这些语言,教师灵活地运用快速阅读、默读、齐读、分角色朗读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其中的内涵,在读中培养朗读能力。

  3、在实践中去体验文章深厚的情感。

  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法真实,也可以类比式的仿真体验,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本案例运用“盲人画家画牛头”的游戏导入就是为了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盲人失去视力的痛苦,从而联系课文体会到失去听力的贝多芬,将面临怎样的灾难。这时候,学生对贝多芬的崇敬之情绝对不会只是浮于表面的,他们对“伟大”这个词会有新的体会的。

  4、赏识学生、全员参与、共同发展

  欣赏音乐等活动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特别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但是正是这给活动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想利用巨大的反差(遭受如此大的打击与挫折,却能创作如此震撼人心的惊世名作)效应,强化教学效果。之所以选择《命运交响曲》,是因为从古至今,贝多芬这个名字就始终与古典音乐等量齐观,他的才能和他的坚毅精神以一种独一无二的音乐方式结合在了一起。特别是这首人人皆知的贝五,即贝多芬第五交响乐,又名“命运”。虽然这交响曲欣赏水平要求极高,我也不是想上成专业的音乐鉴赏课,但是我觉得这么好的音乐虽然不能决定和改变什么,但它给人心灵上的震撼却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怎么能随便放过这样一个好时机?这时,老师就必须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和手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诸如“同学们的回答真是各具特色,都有一定的道理,可真让老师刮目相看”等等。这样就能全员参与积极提高。事实上我的学生也真的让我刮目相看了。

  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讨论游戏等活动,特别是我们班的郁军同学,虽然是弱智学生,但他在这样宽松热烈的气氛下,也勇敢地表现了自己。

  总之,这案例本着新课程新理念的思想,运用多种渠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在游戏、讨论、赏析中得到了自己的真切体验,作为新课程标准的实验老师,我也试着阐释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希望通过尝试,可以走出一条可行的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道路。

6、《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学反思

  法国作家梅里美说得好:作诗只能说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自己去补充。我马上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艺术,觉得教学艺术也和诗一样,颇有相同之处:教师讲课也只能讲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学生自己去补充,去创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传统观念课堂教学不应该讲通讲透,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留足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自奋其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甚至觉得有些课文,教师可以只讲五分,滔滔不绝,把教材上和教参上的知识和盘托出,这本来就是越俎代庖的错误之举,犯了艺术上所说的直露的毛病,我们要花的功夫应该是在设计和点拨上面,时而煽情,时而理智地引导总结,因此,我觉得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下来学习主篇文章,是非常有必要的。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们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要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个学生的个体获得充分地发展,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这个案例就本着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采访、学生互相之间设疑解疑,仿写,赏析音乐等等,它不但丰富了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自主地合作、探究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2、以读为本,运用各种朗读法,欣赏品味文章。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语言比较地生动传神,也有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话,不可能光靠着语言的传达给学生,在这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学生多次的朗读来引导他们自主地欣赏品味这些语言,教师灵活地运用快速阅读、默读、齐读、分角色朗读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其中的内涵,在读中培养朗读能力。

  3、在实践中去体验文章深厚的情感。

  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法真实,也可以类比式的仿真体验,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本案例运用盲人画家画牛头的游戏导入就是为了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盲人失去视力的痛苦,从而联系课文体会到失去听力的贝多芬,将面临怎样的灾难。这时候,学生对贝多芬的崇敬之情绝对不会只是浮于表面的,他们对伟大这个词会有新的体会的。

  4、赏识学生、全员参与、共同发展

  欣赏音乐等活动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特别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但是正是这给活动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想利用巨大的反差(遭受如此大的打击与挫折,却能创作如此震撼人心的惊世名作)效应,强化教学效果。之所以选择《命运交响曲》,是因为从古至今,贝多芬这个名字就始终与古典音乐等量齐观,他的才能和他的坚毅精神以一种独一无二的'音乐方式结合在了一起。特别是这首人人皆知的贝五,即贝多芬第五交响乐,又名命运。虽然这交响曲欣赏水平要求极高,我也不是想上成专业的音乐鉴赏课,但是我觉得这么好的音乐虽然不能决定和改变什么,但它给人心灵上的震撼却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怎么能随便放过这样一个好时机?这时,老师就必须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和手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诸如同学们的回答真是各具特色,都有一定的道理,可真让老师刮目相看等等。这样就能全员参与积极提高。事实上我的学生也真的让我刮目相看了。

  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讨论游戏等活动,特别是我们班的郁军同学,虽然是弱智学生,但他在这样宽松热烈的气氛下,也勇敢地表现了自己。

  总之,这案例本着新课程新理念的思想,运用多种渠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在游戏、讨论、赏析中得到了自己的真切体验,作为新课程标准的实验老师,我也试着阐释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希望通过尝试,可以走出一条可行的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道路。

7、《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篇一:《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反思能促使人进步,品读课文,达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共鸣也是一种收获,讲课过程也是如此。

  1、本课设计用《命运》交响曲导入,这首交响曲,本身就有一种扣人心门的感染力,随着强劲的音乐旋律响起,有助于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一下拉近学生与课文主人公的距离,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氛围;课文结束时,再次聆听《命运》交响曲结尾,在心灵共鸣中进一步品读和感悟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此设计首尾呼应,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2、目标从繁到简,学生思路清晰。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导向性的作用,短短的四十分钟,如何利用才是最有效的?面面俱到反而会导致最终的面面不到,所以简洁、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使学生在看似点滴中收获颇丰。所以,在本课时的设计上我只设定了一个主要目标:全面认识贝多芬。从而促使需要提炼学习的写作方法尽显其中。

  3、还课堂于学生,使他们乐在其中。给学生明确的思路:认识贝多芬的伟大与平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自感自悟,踊跃交流,在交流中对人物总结升华,全面认识,这样人物的描写方法也就跃然纸上。教师无须多言,学生感悟更深。

  4、分层作业,对症下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和层次,选择难度不同的作业。这样能使学生正视自己,寻找最高效的学习方式。

  上课是一种艺术,而我只是一个初学者,需要雕琢的地方还很多,但我会用心,我会用踏实与自信,虚心与好学唱响心中美丽的歌。

  篇二:音乐巨人贝多芬 教学反思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一篇写人的散文,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成就无人能及,作为与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无论从哪一方面说,贝多芬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在上课伊始,我指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难句,从而一步步地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体会其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

  一、树立人文意识,确定教学重点

  《音乐巨人贝多芬》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现他耳聋后生活中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文章以客人的访问为顺序,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的表现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文章中贝多芬的喜怒哀乐鲜明可感,给读者心灵以震撼,使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因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应以人文意识为中心:1、品读课文语句,着重从肖像、语言描写中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形象;2、学习贝多芬敢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感悟正确的社会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1、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过程中的几件事;整体感知贝多芬的个性特点,要有自己的看法、评价和体验。

  2、本课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讨论”。“讨论”体现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

  性和合作、探究性。讨论的中心话题是“课文中的贝多芬

  是个怎样的人”。采取分组讨论法,学生的创造性概括应加以提倡,如:贝多芬才华横溢却遭遇命运的致命打击,他与世隔绝、生活暗淡,内心极度痛苦、寂寞、绝望,绝望中苦苦而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继续坚持音乐创作而成为音乐巨人。我看学生这个说法更吻合课文内容而富有独创性。

  3、“质疑”也是这节课必不可少的一环。《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学生经过独立的自主阅读后,会有“自己的疑问”,这时应允许他们寻找合作伙伴进行研讨,仍然得不到解答的问题,则可以集中起来进行研究,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如文章最后,贝多芬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是一个透视贝多芬心灵的窗口,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似懂非懂。但本节课我就没有设置学生质疑这一环节,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要加以对学生该方面的训练,让其学会质疑解疑,让语文课真正地鲜活起来!

  篇三:《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音乐巨人贝多芬》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10课。本单元的主题为“杰出人物”。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贝多芬正是这样的一位杰出人物。作为“乐圣”,他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做斗争的榜样,贝多芬更是令人崇敬。课文写的是“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通过女佣的介绍、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和贝多芬自己袒露心声,由表及里,成功地表现出了他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文中贝多芬的性格是双重的:他有巨人般顽强的品格,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这正是本文的独特之处:把伟人还原成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

  所以,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1、学习文中的外貌描写,体会通过人物形象体现得的个性气质与精神风貌。2、通过揣摩语言,理解贝多芬对待厄运的态度,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手法。

  本节课的进程有些慢,对于学生的突发问题解决的不太好,教师干预较强。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些长,小组讨论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学生的自主活动,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当中注意改正。对于教师的过渡语,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正,使语言自然流畅。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的引导。

  针对于其他优秀教师的建议,认真思考,修改教学设计,真正的让自己有收获,获得成长。

  篇四: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准备微格教学的教案,我花了很多心思,看了很多别人的教案,也写了很多遍教案,修改了很多次教案。

  短短的十二分钟,如何利用才是最有效的?面面俱到可能只会导致最终的面面不到。到底该有怎么上,怎么安排,怎么做才会有亮点,有内容,有条理。这是我准备教案前脑子里一直盘旋的问题。

  这次微格,我选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本单元的主题为“杰出人物”。这些杰出人物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我们的成长。贝多芬正是这样的一位伟人。作为“乐圣”,他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做斗争的榜样,贝多芬更是令人崇敬。课文主要写的是“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通过女佣的介绍、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和贝多芬自己袒露心声,由表及里,成功地表现出了他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文中贝多芬的性格是双重的:他有巨人般顽强的品格,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这正是本文的独特之处:把伟人还原成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

  在十二分钟内,要把课文的重难点全部解决时不可能的,通过句子的解释达到对人物形象的了解,需要对很多句子进行详细的分解,而除去课文“导入”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可能只够讲解2到3个句子,这样总感觉不完整,解释了几个句子后突然结束,我觉得会显得比较

  突兀,所以我放弃对人物性格的探讨。12分钟的微格内容设计,我安排为“课文导入”和解决“理清课文思路”(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那几件事?)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是课文的最重点,但是作为一篇记叙文,这也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导入和这个问题的解决差不多就是12分钟了。

  依照这个想法,我开始写教案。

  导入的设计,我采取了提问,图片展示,听音乐“重重冲击”。在写教案时,我对导入是比较满意的,上了微格后,感觉也还可以,这一点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我的导入先从提问入手,我提问了三个问题(或者应该说是一个问题有三处回答点):对于一个画家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眼睛)对于一个歌唱家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嗓子)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耳朵)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是息息相关的,目的是突出耳朵对音乐家的重要性,因为本文的主人翁贝多芬就是一位聋子,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位聋人做音乐的不容易,有了兴趣去了解一位聋子是怎么做音乐的。紧接着,用一句话引入贝多芬生平的介绍,“今天,老师却要带领你们去认识一位聋人音乐家,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你们知道是谁吗?”(贝多芬)接着,就是贝多芬图片的展示,许多老师在做人物介绍时,都是一张图片加上一段长长的文字,我觉得这样会产生视觉疲劳,而且老师说太多,学生反而无法记到重点。所以,我进行人物介绍时,主要是以“图片介绍法”,也就是展示给学生不同时段的人物照片来了解人物生平。贝多芬的介绍,我用了四张图片加一段简洁的文字,图

  片分别是年轻时的,中年时的,演奏时的贝多芬和他的'雕塑。年轻时,中年时的照片是为了说明贝多芬的早逝,演奏时的样子是为了说明他对音乐的热爱,而雕塑是为了说明贝多芬对音乐的贡献,最后一张照片就是一段简洁的文字,主要是总结贝多芬耳聋后的创作,同时顺水推舟让学生听一听失聪后他创作的第一首曲子《命运交响曲》,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感受这首曲子,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失聋后的心境。(苦闷,不甘,命运抗争的力量等等)最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走进课文内容的学习。

  课文内容的分析,我没有仔细地分析句子,而是进行整体把握,先把接下来的学习任务展示(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那几件事?)解决这个问题,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展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一个是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二是客人拜访贝多芬的过程是怎样的?其间主要写哪几件事?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经过小组讨论的,再由小组派代表回答,组员进行补充完善。两个问题的解决,时间也就差不多了。

  没有进行微格之前,我在组里进行了多次的“演练”,对于12分钟的教学程序可以说是十分的熟悉的,可能是因为这样,再加上正式微格时的紧张,说话的速度就变得特别快,也没有什么感情了。整节课下来,还是比较顺的,内容上却显得比较空了。唐越老师在点评的时候,说可以通过对课文的重点句子分析来体现人物性格,这样比较符合写人物的课文。这一点我是想过的,后来为什么没有那么做,也在前面解释了。整节课,只解决了一个课文线索的问题,我也觉得

  确实比较空洞。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考虑课文内容的主次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微格教学有个好处,就是把你教学的全过程都记录下来,让自己有机会看自己“上课”。看视频后,很多自己上课没有注意到的问题都可以看见,如上课的手势,口头语,表情等等。上课的时候,我们往往只注意到上课的内容,而往往把教态方面给忽视了,可是,作为一名教师,教态方面也是很重要的。多余的,不合适的手势,过于频繁的口头语都是会影响学生听课的兴趣,作为教师,应该好好重视这一点。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