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优秀教学反思

2023-06-24 10:22:13

  《大江保卫战》优秀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优秀教学反思

1、《大江保卫战》优秀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课文浓墨重彩的再现了1998年夏天,长江沿线军民抗洪救灾的盛大场面,再现了人民子弟兵为保护人民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课文场面盛大,涵盖深广,感人至深,既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的最佳范本,又是对学生进行人观、价值观等思想熏陶绝妙素材,针对文本特点,结合高年级学生的认识结构和年龄特征,以“情感线、语文线、习作线、”三线并举设计本课教学,三条线相互交错,相互融合、丰富的情感积淀,扎实的导读感悟,有机的习作渗透相辅相成、在实现教师、学生、文本间平等对话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情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习得了表达方法,建构了一个有情、有景、有疑、有智和谐课堂。

  一、关注情感积淀

  课文语言优美,字字含情,每一句话,每一幅图,都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因此,充分发掘课文的人文性,使学生实现情感的共鸣,实现情、文、人合一,是本节课设计的第一条线,新课开始,借助媒体出示大江水“告急”示意图和千军万马会战长江的画面,教师再以充满感情的语言导入,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然后带着这份情感品读课文,在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中引导学生感悟品味,品读第五节,设计了一系列教师谈话引读课文,利用多媒体画面再现课文场面,让学生产生情的共鸣,结尾在充满深情的歌曲声中结束,学生在这浓情的渲染下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课堂处处充满了情感味。

  二、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要特别关注语文双基训练,使语文课真正姓“语”。本课教学,特别重视和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品读第二节中,利用读读、画画、议议、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口味课文的词句,珍视学生独特的'读书体验,在品读黄晓文的事迹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内化文本语言,进行创造性复述,读懂课文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研读五节时,又充分引导学生熟读感悟,熟读成诵,重视学生语言积淀,使课堂充满了厚重的语文味。

  三、强调读写结合

  “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是本课鲜明的写作特色,学习这种表达方法,是课堂预设的学习目标,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教学中在坚持以读为主、以讲促读、读中感悟的基础上,有机的渗透了写法的指导。

2、《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文章结构严谨,夹叙夹议,重点突出。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我从四方面入手,理解这个片段的显著特色。

  一、调动生活积累。

  当我们学到黄晓文的脚被一根铁钉扎了一下,忍痛拔出,继续扛沙包时,我问学生:“你们曾经因不小心被小刺儿或小钉儿扎过吗?请说一下当时的感受。”学生谈得很多,有的讲自己被花刺儿扎时的疼痛,有的谈划破脚时的难受,有的谈被小木刺扎后的痛苦……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便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黄晓文被铁钉重重地扎进脚底后的剧烈疼痛,更能感同身受,体会他的英勇顽强,舍生忘死。

  二、凭借插图想象。

  本篇课文中有好几幅插图,第二幅表现的就是战士们肩扛沉重的麻包在稀泥中艰难奔跑的情景。我告诉他们黄晓文就在这个行列里,想象一下他会怎样做。有的说:“黄晓文脚底钻心地疼痛,他几乎连站起来的力气也没有了,但为了保住大堤,他又挺直了腰板。”……根据插图展开想象,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人物精神更为感人。

  三、体会用词准确。

  作者描写黄晓文这位典型人物时,运用了一系列连贯的动词,充分显示了人物的可贵精神。当讲到黄晓文“扯下一绺布条”时,我请他们换成其他的动词“撕”或“拉”等,可他们说:“不行,‘扯 字表现了黄晓文撕布时的速度非常快,因为他想快点包扎好,快点去保大堤。”有的说:“‘撕 字太斯文了,似乎没有多大力气。”有的说:“‘拉 字更不妥,让人觉得黄晓文力气也没有了,怎么还能去扛沙包呢?”……后来,我们还对“捆”字进行了换词训练,同学们也发表了很多看法。通过这些换词训练,使学生更能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训练了学生的语感能力,便于指导学生今后写作中的准确用词。

  四、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黄晓文事迹,在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抗洪英雄事迹的基础上,播放李向群的相关录像,那直观的人物形象,一下就抓住了学生心,李向群的感人事迹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学生,也使子弟兵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高大起来。最后,伴随着感人的图片,一曲感人之深,颂扬抗洪英雄的歌曲《为了谁》,在学生与文本交融、激昂的情绪中骤然响起,让积淀学生内心的情感喷薄而出。这首歌既唱出了学生的心声,也唱出了学生对子弟兵的无限敬意。

3、《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并且这篇文章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们多数教师对98年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再次动情,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便水到渠成。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那时他们还比较小,可能还没有关注到这件事。那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我最大的想法是借助媒体,让学生耳闻目睹,在如临其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情中记住这次奋战,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是情!

  针对本文的特点,我在课堂上努力指导学生经历如下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在上这一课时,四川灾区的残酷,让世界人的目光又对准了我们的人民子弟兵,通过本文的学习和解放军在四川灾区的表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子弟兵是人民的大救星。

  一、要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课一开始我们就应该以优美动听充满深情的语言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所以,这堂课一开始,我就用实况录象,用饱满的情绪、激昂的叙述,去营造紧张的气氛,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学生的意念很快超脱现实,走向文本,走向98,走进那让人心惊肉跳的现场,为下文“险中见英雄”作情感铺垫。

  二、要引导学生去体验情感,用心去悟情之深

  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话,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在教学第二段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解放军官兵与洪水奋战的情景,营造浓浓的感动氛围,然后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轻声细读课文,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细读所划之处进行品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将文中语言与录象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象这一中介传递给学生,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学生在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积极活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想说出来,就“一触即发”了。

  三、“以读代讲”使学生激情飞扬

  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学生一时间有难度,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最后,我还安排了听歌曲《为了谁》这一环节。这首歌就是为这次大江保卫战写的。再次目睹那烈的场面,学生的激情在歌声中飞扬!因感动,学生情不自禁地一起跟着唱,歌声虽不美,却饱含深情!

  上完这一课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要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强化语文诵读训练。因为:

  1、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他们需要画面丰富自己的认识。

  2、小学生的性格具有情感性的特点,他们需要激情点燃自己的智慧。

  3、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要重视“读”,读出画面来,读出情感来,在读中激趣、启思、燃情,在读中品味、积累、应用,扎扎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4、诵读要注重形式丰富多样,时间充分保证,练习层次递进,让诵读成为一种灵活有效的语文训练,成为学生喜欢参与、主动参与、全身心参与的重要学习活动。

  5、《大江保卫战》一文情感丰沛、语言生动,需要少一些理性分析、枯燥问答,多一些感情诵读、情境体验,让诵读声声在课堂回荡!

4、《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课文浓墨重彩的再现了1998年夏天,长江沿线军民抗洪救灾的盛大场面,再现了人民子弟兵为保护人民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课文场面盛大,涵盖深广,感人至深,既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的最佳范本,又是对学生进行人观、价值观等思想熏陶绝妙素材,针对文本特点,结合高年级学生的认识结构和年龄特征,以“情感线、语文线、习作线、”三线并举设计本课教学,三条线相互交错,相互融合、丰富的情感积淀,扎实的导读感悟,有机的习作渗透相辅相成、在实现教师、学生、文本间平等对话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情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习得了表达方法,建构了一个有情、有景、有疑、有智和谐课堂。

  一、关注情感积淀

  课文语言优美,字字含情,每一句话,每一幅图,都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因此,充分发掘课文的人文性,使学生实现情感的共鸣,实现情、文、人合一,是本节课设计的第一条线,新课开始,借助媒体出示大江水“告急”示意图和千军万马会战长江的画面,教师再以充满感情的语言导入,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然后带着这份情感品读课文,在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中引导学生感悟品味,品读第五节,设计了一系列教师谈话引读课文,利用多媒体画面再现课文场面,让学生产生情的共鸣,结尾在充满深情的歌曲声中结束,学生在这浓情的渲染下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课堂处处充满了情感味。

  二、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要特别关注语文双基训练,使语文课真正姓“语”。本课教学,特别重视和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品读第二节中,利用读读、画画、议议、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口味课文的词句,珍视学生独特的读书体验,在品读黄晓文的事迹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内化文本语言,进行创造性复述,读懂课文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研读五节时,又充分引导学生熟读感悟,熟读成诵,重视学生语言积淀,使课堂充满了厚重的语文味。

  三、强调读写结合

  “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是本课鲜明的写作特色,学习这种表达方法,是课堂预设的学习目标,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教学中在坚持以读为主、以讲促读、读中感悟的基础上,有机的渗透了写法的指导。

5、《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一文主要赞颂了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们在到处肆虐的洪水前,是怎样忘我地保卫大江、救助人民群众的事,讴歌了新一代人民子弟兵在危险和困难面前毫不畏惧、全然不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再现了他们光辉的形象。在教学此文时,我主要从审题入手,引导学生确立课文的研读主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围绕研读的主题,开展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即让学生进行批注式的阅读,取得了较好的阅读效果。

  要进行批注式的阅读,需先确立课文的研读主题,从研读主题入手开展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批注阅读,避免出现学生不着要领,在课文的“外围”上转圈圈,不能深入地把握文本主旨,从而导致阅读效率的减低。《大江保卫战》一文的研读主题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下得以确立,即“人民子弟兵们是怎样保卫战的?表现了人民子弟兵们的一种什么精神?”学生根据研读的主题开展批注式阅读。

  教师根据学生批注阅读的进展情况,安排学生先进行同桌间的相互交流或小组内的相互交流,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在相互交流中碰撞智慧的火花,交流彼此的收获,探求别人独到的见解等。

  最后,学生就研读主题进行批注阅读的情况进行全班汇报,在汇报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阅读文本并指导朗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地深入。如在汇报“在这危急关头,几十万……”时,学生分别说出了自己的批注情况,有的说“说明解放军叔叔不畏艰险,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有的说“解放军叔叔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危,白天黑夜地忙着赶路,日夜兼程,多么伟大呀!而我们呢,只要是略微晚了点睡觉,第二天早上就起不来,白天上课的时候甚至还打瞌睡。”……通过班级交流,使他们共享学习成果,让他们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可见,批注式阅读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其学习是高效的,课堂是充实的,活跃的。同时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资料,促进了语言的积累,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6、《大江保卫战》优秀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课文浓墨重彩的再现了1998年夏天,长江沿线军民抗洪救灾的盛大场面,再现了人民子弟兵为保护人民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课文场面盛大,涵盖深广,感人至深,既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的最佳范本,又是对学生进行人观、价值观等思想熏陶绝妙素材,针对文本特点,结合高年级学生的认识结构和年龄特征,以“情感线、语文线、习作线、”三线并举设计本课教学,三条线相互交错,相互融合、丰富的情感积淀,扎实的导读感悟,有机的习作渗透相辅相成、在实现教师、学生、文本间平等对话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情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习得了表达方法,建构了一个有情、有景、有疑、有智和谐课堂。

  一、关注情感积淀

  课文语言优美,字字含情,每一句话,每一幅图,都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因此,充分发掘课文的人文性,使学生实现情感的共鸣,实现情、文、人合一,是本节课设计的第一条线,新课开始,借助媒体出示大江水“告急”示意图和千军万马会战长江的画面,教师再以充满感情的语言导入,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然后带着这份情感品读课文,在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中引导学生感悟品味,品读第五节,设计了一系列教师谈话引读课文,利用多媒体画面再现课文场面,让学生产生情的共鸣,结尾在充满深情的歌曲声中结束,学生在这浓情的渲染下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课堂处处充满了情感味。

  二、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要特别关注语文双基训练,使语文课真正姓“语”。本课教学,特别重视和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品读第二节中,利用读读、画画、议议、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口味课文的词句,珍视学生独特的'读书体验,在品读黄晓文的事迹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内化文本语言,进行创造性复述,读懂课文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研读五节时,又充分引导学生熟读感悟,熟读成诵,重视学生语言积淀,使课堂充满了厚重的语文味。

  三、强调读写结合

  “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是本课鲜明的写作特色,学习这种表达方法,是课堂预设的学习目标,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教学中在坚持以读为主、以讲促读、读中感悟的基础上,有机的渗透了写法的指导。

7、《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上完这一课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要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强化语文诵读训练。因为:

  1、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他们需要画面丰富自己的认识。

  2、小学生的性格具有情感性的特点,他们需要激情点燃自己的智慧。

  3、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要重视“读”,读出画面来,读出情感来,在读中激趣、启思、燃情,在读中品味、积累、应用,扎扎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4、诵读要注重形式丰富多样,时间充分保证,练习层次递进,让诵读成为一种灵活有效的语文训练,成为学生喜欢参与、主动参与、全身心参与的重要学习活动。

  5、《大江保卫战》一文情感丰沛、语言生动,需要少一些理性分析、枯燥问答,多一些感情诵读、情境体验,让诵读声声在课堂回荡

8、《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并且这篇文章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们多数教师对98年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再次动情,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便水到渠成。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那时他们还比较小,可能还没有关注到这件事。那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我最大的想法是借助媒体,让学生耳闻目睹,在如临其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情中记住这次奋战,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是情!

  针对本文的特点,我在课堂上努力指导学生经历如下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在上这一课时,四川灾区的残酷,让世界人的目光又对准了我们的人民子弟兵,通过本文的学习和解放军在四川灾区的表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子弟兵是人民的大救星。

  一、要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课一开始我们就应该以一些词语去描绘当年大洪水的情景,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再加上课前上网去查过相关资料,学生很快进入了那种情境,学生的意念很快超脱现实,走向文本,走向98,走进那让人惊心动魄的抗洪救灾的战斗中去,为下文“险中见英雄”作情感铺垫。

  二、要引导学生去体验情感,用心去悟情之深

  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话,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在教学第二段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解放军官兵与洪水奋战的情景,营造浓浓的感动氛围,然后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轻声细读课文,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细读所划之处进行品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将文中语言与录象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象这一中介传递给学生,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学生在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积极活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想说出来,就“一触即发”了。

  三、“以读代讲”使学生激情飞扬

  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学生一时间有难度,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最后,我还安排了听歌曲《为了谁》这一环节。这首歌就是为这次大江保卫战写的。再次目睹那烈的场面,学生的激情在歌声中飞扬!因感动,学生情不自禁地一起跟着唱,歌声虽不美,却饱含深情!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少缺点,最主要的就是出现了拖堂现象,主要是前面的内容没有做到有取有舍,学生感悟课文的能力还不是很强,经常冷场,这有待以后教学中不断加以训练,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