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麦哨》教学案例及反思抓住课文特点

2023-06-24 17:27:14

  《麦哨》教学案例及反思抓住课文特点

《麦哨》教学案例及反思抓住课文特点

1、《麦哨》教学案例及反思抓住课文特点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季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我觉得《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蓝本。《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于是我在实施教学时充分挖掘课文可利用资源,用足用好教材,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一、抓住课文题目,渗透写作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麦哨”吗?

  (不少学生纳闷,摇头。)

  师:(出示实物,试吹)它是一种用麦杆做成的哨子,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生众:(恍然大悟)哦,原来就是这个呀,我也吹过。

  生:我们叫它“叫子”。

  师:(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盛夏的农村,大片大片的麦子成熟了,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他们用麦杆做成哨子,“呜卟,呜卟”地吹着……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这“麦哨”作为课文的题目呢?

  生:我觉得以“麦哨”为题,点明这篇文章是写农村生活的。

  生:我认为“麦哨”也是我们农村夏天特有的,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

  生:麦哨虽小,但给孩子们带来了童年的欢乐,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这叫“以小见大”。

  生:我一看见“麦哨”这个题目,就感觉很美,就喜欢上了这篇课文。

  师:是呀,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题目取得好,能给整篇文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反思

  现在的孩子对麦哨缺少感性的认识,因此出示实物显得很有必要。其次,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妙,以盛夏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渗透的好教材。以教材为例子、深入浅出地教学,具体形象,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二、理清课文脉络,揣摩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课文几次写到麦哨的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文)两次。第一次在课文的开头,第二次在课文的最后两段。

  生:我从“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的麦哨?”这句话猜想上一句“呜卟,呜卟”就是吹麦哨发出的声音了。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想,真会读书。再读课文,体会这两处描写麦哨的好处。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的声音开头,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想这是什么声音啊?我觉得这样的开头有新意。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开头,然后又提出“田野里是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给我们设下悬念,吸引我们读下去。

  生:课文最后又写到麦哨的声音,这样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同学们,写一篇文章就好比要造一幢房子。在造房子之前首先要考虑我要造怎样的房子,怎样来建造。写文章时也一样,也要先打个框架,比如怎么开头,怎么结尾。

  【反思】

  虽然我们主张学生放胆写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为数不少的`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由放到收”也是一条有效的作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四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年的习作经历,学生也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如何表达方面的考虑,他们急需教师指点迷津。在这个时机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表达顺序、表达方法上的指点,很有必要。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来看,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体悟得相当深切、到位。教师形象的譬喻则促进学生的迁移、内化、吸收。

  三、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师:同学们,造好了房子,要想住得舒适,还需要做什么?

  生:买来装饰材料,把房子装修得漂亮些。

  师:是呀。写文章也一样,有了大致的框架,还需要用恰当的、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大家才喜欢读。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喜欢课文的哪些句子,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我最喜欢“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这句话了,读起来特别顺口。

  师:真有眼光!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享受。

  生:(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它把孩子的脸蛋比作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多么形象的比喻。

  生:我来补充,这样写写出了孩子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师:好!接着交流。

  生:我最喜欢“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组排比句。

  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很多学生表示喜欢)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几个句子写的都是什么花谢了,结出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花都是夏天这个季节的。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用了不少颜色的词,金黄、黑白相间、雪白。

  师:看来作者观察──

  生:非常细致。

  生:这儿还有一处比喻,把蚕豆的豆荚比作小指头,很形象。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是个排比句。作者抓住了田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作物:油菜,蚕豆,萝卜。它们不同颜色的花相继凋谢,各种形状的嫩果刚缀,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间风光,也营造了丰收在即的喜悦气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我喜欢第四段的“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我读着这句话,好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师:真好!我也有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齐刷刷”这个词用得很好。

  生:我觉得这儿的比方打得特别好,连麦穗儿都要唱歌了。

  师: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读这一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这一句,作者拿草地和体育馆的垫子进行对比,可见这儿的草地有多柔软了。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我发现了这句话还运用了比喻手法。

  生众:(恍然大悟)把草地比作了天然运动场。

  师:文章太美了,让我们百读不厌。接下来,老师就把这么多美的句子作为礼物送给你们,你喜欢哪些就收哪些,把它们储存到自己的记忆仓库里。

  生:(诵读、记忆。)

  【反思】

  孩子们在教师引领下咀嚼、品味和交流,被美文深深地陶醉了。课堂上时而默读静思,时而交流碰撞,时而书声朗朗。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丰富了积累,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表达。

  四、体验乡村生活,挥笔倾诉心语

  师:同学们,学了《麦哨》这篇课文,我们完全被这篇美文陶醉了。老师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想求助于大家,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

  生:我猜想作者小时候就生活在农村。

  生:他对农村生活很熟悉,也很留恋。

  师:说得多好!其实,我们只要细细品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这样令人回味。接下来,请大家好好回忆,从小到大,你经历了多少有趣的事情。把你最感兴趣,引以为荣的趣事介绍给大家。

  生:(回忆)找萤火虫、捕蝉、游泳、翻石蟹、挖番薯……

  师:想把这些事情介绍给没有这样经历的人吗?好好把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快乐。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挑选自己最想写的来写。

  (多媒体出示:练笔超市:

  可以写写农村景:田野、山林、小弄堂、百草园……

  可以写写农家事:春种、夏忙、秋收……

  可以写写农家人:地道的农民,我们这些农家孩子……)

  生:(用笔倾诉。)

  【反思】

  我们的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农村,有着亲密接触自然的机会;有过亲身体验劳动的感受;更有畅玩农家游戏的经历……今天借《麦哨》的契机,把平时积累的素材纷纷地亮了出来。

  田本娜指出:阅读教学和阅读是不同的。阅读就是要读懂文章内容,而“阅读教学”,不仅要读懂文章内容,而且还要了解文章内容是怎样表达的,也就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为阅读教学还要教学生去读——怎样去读,去写——怎样会写……尤其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要善于读懂教材、处理教材、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本课教学我采用“了解文章内容,领悟表达方法”的双线齐进的教学方法,如品一杯茗茶,边品读,边揣摩,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

2、课文《影子》教学案例及反思

  【情景说明】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影子》是人教版教科书第一册的课文,这篇课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本课的教学可以从生活现象引入,要注意在课堂中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中让学生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这是一篇构建开放性课堂的好课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CAI课件进入新课)

  师:同学们,当人们在太阳底下走路时,总有一个阴影跟着,你知道这个阴影叫什么?

  (学生齐答)影子!

  师:谁能告诉我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呢?

  生:有太阳的时候。

  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有一次,在幼儿园的操场上晒太阳见到了影子,它一直跟着我。

  生:(一生挥动着手着急地站起来说)电灯亮的时候,点亮蜡烛的时候都有影子。

  师: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生:晚上,我在电灯下写作业时,影子在我的后面。

  (又一学生急不可耐地举手说)老师,我知道,有光线的时候就有影子。

  师:你真会动脑筋。对!有光线就有影子。同学们发现的影子现象一定很多,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学习,交流完毕,师继续引导)

  师:只有人才有影子吗?

  生:不,小树也有影子。

  生:房屋也有影子。

  生:高山有影子。

  生:只要有太阳和灯光,任何东西都有影子。

  师:你答得真好!影子是我们人或其它物体挡住光线反映出的形象。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描述影子的?

  (学生自由大声读课文,读完课文后,学生纷纷举手)

  生:影子像一条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生:影子一会在前,一会在后。

  生:影子像我的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生:影子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从不离开我……

  师:小朋友们回答得太好啦!今天天气很好,我们一同到外面操场上做找影子、说影子的游戏吧!

  (同学们兴高采烈来到操场)

  二、做“找影子、说影子”游戏

  (同学们围着老师站成了个大半圆形)

  师:同学们,你们站好,找到自己的影子,说说影子在自己的哪个方位?

  生:太阳在我左边,影子在我右边。

  生:我面对太阳,影子在我后面。

  生:我转了一下,太阳在我右边,影子在我左边。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请你随意动一动,表演各种动作,说说你又会发现什么?

  生:我向前走,影子也跟着我走……

  生:老师,我发现李雯在表演武术,影子也在跟着他表演呢!(一位学生用惊讶的语气说)

  生:我偷偷地看,影子也在偷偷地看。

  生:我蹲下、低头,影子也蹲下、低头,蹲下时影子短,站起来影子长。

  生:老师,我发现影子活动同人的活动是同时的、一样的、不分离的……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到的影子像课文中写的吗?

  生:影子黑乎乎的,是像一条小黑狗,我们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

  生:影子一直跟着自己,想离开也离不开。

  生:影子像自己的朋友,永远陪着不离开。

  (这里再一次回归课文,让学生从活动体验中学习知识,熟记儿歌内容,也有助于增强语感。)

  师:是啊,影子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你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形影不离”说的就是我们和影子的关系。

  (同学们看着自己的影子,口里念着“形影不离”)

  三、探究拓展

  师:同学们,说一说操场上还有其它的影子吗?

  生:有国旗的影子。

  生:有楼房的影子,还有两棵大雪松的影子。

  师:校园里的旗杆、树木,它们的影子会变化吗?(学生思考沉默了一会儿)

  生:早上,它们的影子在西面,很长很长;中午时,影子在它们的身边,很短很短;晚上时,长长的影子跑到东边去了。

  生:刮风时,雪松的影子也跟着动。

  生:阴天、雨天时,没有影子。

  师:同学们善于观察、积极动脑,你们都是爱学好问的孩子,人的影子除了在太阳下见到外,还会在哪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呢?

  生:在灯光下能看到,手电筒也能看到人的影子。

  生:在点亮的蜡烛前能看到。

  生:我家的大理石地板可以看到人的.影子。

  生:明亮的餐桌也可以看到影子

  生:我家的木地板也能看到影子……

  师:同学们的回答,真令老师感到欣慰。只要你们认真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自然界的奥秘都会一一被我们发现。

  四、质疑反馈

  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还有没有对“影子”的知识不太理解的,请你问老师、问同学和父母好吗?

  (回归知识,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带着问题下课)

  让学生玩“踩影子”游戏。

  【教学反思】

  《影子》是一首儿歌,易读成诵,描写的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但却又是最易让学生忽视的,因为学生的观察是无意识的,我们应该将学生无意识的观察与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结合起来,真正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走出教室,融入自然,关注学生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从生活体验入手,问“你们见过影子吗?”“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初步感知:“有了光线,才有影子”的知识,然后通过做“找影子”游戏,让学生知道了“影子与光源”的关系,其次明白“影子”随“光源”移动发生的变化,让学生探究“你还会在哪里看到自己的影子?”让学生再现过去生活,体验感受影子的存在。即让学生在活动中游戏玩耍,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在活动中感悟道理,试想如果让学生端坐在教室里,认生字、读儿歌、想诗意,学生固然是能读懂课文,但那只是机械地硬灌知识,随后这些知识便会日渐淡忘,当我将学生带出课堂,将学生的活动与生活引入课堂,又将课堂延伸到室外,“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情趣,学生的创造性得到空前的激发,所学的知识经久不忘,当学生沉浸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我发现……”“我看见……”“我觉得……”就脱口而出。一切结论都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的结果,学生的思维灵感达到了颠峰。

  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过分依赖“教材、课堂、教师”的做法,打破“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陈规。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那我们的课堂才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3、《麦哨》教学案例及反思抓住课文特点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季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我觉得《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蓝本。《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于是我在实施教学时充分挖掘课文可利用资源,用足用好教材,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一、抓住课文题目,渗透写作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麦哨”吗?

  (不少学生纳闷,摇头。)

  师:(出示实物,试吹)它是一种用麦杆做成的哨子,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生众:(恍然大悟)哦,原来就是这个呀,我也吹过。

  生:我们叫它“叫子”。

  师:(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盛夏的农村,大片大片的麦子成熟了,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他们用麦杆做成哨子,“呜卟,呜卟”地吹着……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这“麦哨”作为课文的题目呢?

  生:我觉得以“麦哨”为题,点明这篇文章是写农村生活的。

  生:我认为“麦哨”也是我们农村夏天特有的,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

  生:麦哨虽小,但给孩子们带来了童年的欢乐,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这叫“以小见大”。

  生:我一看见“麦哨”这个题目,就感觉很美,就喜欢上了这篇课文。

  师:是呀,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题目取得好,能给整篇文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反思

  现在的孩子对麦哨缺少感性的认识,因此出示实物显得很有必要。其次,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妙,以盛夏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渗透的好教材。以教材为例子、深入浅出地教学,具体形象,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二、理清课文脉络,揣摩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课文几次写到麦哨的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文)两次。第一次在课文的开头,第二次在课文的最后两段。

  生:我从“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的麦哨?”这句话猜想上一句“呜卟,呜卟”就是吹麦哨发出的声音了。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想,真会读书。再读课文,体会这两处描写麦哨的好处。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的声音开头,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想这是什么声音啊?我觉得这样的开头有新意。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开头,然后又提出“田野里是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给我们设下悬念,吸引我们读下去。

  生:课文最后又写到麦哨的声音,这样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同学们,写一篇文章就好比要造一幢房子。在造房子之前首先要考虑我要造怎样的房子,怎样来建造。写文章时也一样,也要先打个框架,比如怎么开头,怎么结尾。

  【反思】

  虽然我们主张学生放胆写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为数不少的`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由放到收”也是一条有效的作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四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年的习作经历,学生也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如何表达方面的考虑,他们急需教师指点迷津。在这个时机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表达顺序、表达方法上的指点,很有必要。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来看,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体悟得相当深切、到位。教师形象的譬喻则促进学生的迁移、内化、吸收。

  三、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师:同学们,造好了房子,要想住得舒适,还需要做什么?

  生:买来装饰材料,把房子装修得漂亮些。

  师:是呀。写文章也一样,有了大致的框架,还需要用恰当的、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大家才喜欢读。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喜欢课文的哪些句子,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我最喜欢“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这句话了,读起来特别顺口。

  师:真有眼光!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享受。

  生:(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它把孩子的脸蛋比作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多么形象的比喻。

  生:我来补充,这样写写出了孩子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师:好!接着交流。

  生:我最喜欢“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组排比句。

  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很多学生表示喜欢)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几个句子写的都是什么花谢了,结出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花都是夏天这个季节的。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用了不少颜色的词,金黄、黑白相间、雪白。

  师:看来作者观察──

  生:非常细致。

  生:这儿还有一处比喻,把蚕豆的豆荚比作小指头,很形象。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是个排比句。作者抓住了田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作物:油菜,蚕豆,萝卜。它们不同颜色的花相继凋谢,各种形状的嫩果刚缀,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间风光,也营造了丰收在即的喜悦气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我喜欢第四段的“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我读着这句话,好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师:真好!我也有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齐刷刷”这个词用得很好。

  生:我觉得这儿的比方打得特别好,连麦穗儿都要唱歌了。

  师: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读这一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这一句,作者拿草地和体育馆的垫子进行对比,可见这儿的草地有多柔软了。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我发现了这句话还运用了比喻手法。

  生众:(恍然大悟)把草地比作了天然运动场。

  师:文章太美了,让我们百读不厌。接下来,老师就把这么多美的句子作为礼物送给你们,你喜欢哪些就收哪些,把它们储存到自己的记忆仓库里。

  生:(诵读、记忆。)

  【反思】

  孩子们在教师引领下咀嚼、品味和交流,被美文深深地陶醉了。课堂上时而默读静思,时而交流碰撞,时而书声朗朗。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丰富了积累,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表达。

  四、体验乡村生活,挥笔倾诉心语

  师:同学们,学了《麦哨》这篇课文,我们完全被这篇美文陶醉了。老师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想求助于大家,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

  生:我猜想作者小时候就生活在农村。

  生:他对农村生活很熟悉,也很留恋。

  师:说得多好!其实,我们只要细细品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这样令人回味。接下来,请大家好好回忆,从小到大,你经历了多少有趣的事情。把你最感兴趣,引以为荣的趣事介绍给大家。

  生:(回忆)找萤火虫、捕蝉、游泳、翻石蟹、挖番薯……

  师:想把这些事情介绍给没有这样经历的人吗?好好把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快乐。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挑选自己最想写的来写。

  (多媒体出示:练笔超市:

  可以写写农村景:田野、山林、小弄堂、百草园……

  可以写写农家事:春种、夏忙、秋收……

  可以写写农家人:地道的农民,我们这些农家孩子……)

  生:(用笔倾诉。)

  【反思】

  我们的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农村,有着亲密接触自然的机会;有过亲身体验劳动的感受;更有畅玩农家游戏的经历……今天借《麦哨》的契机,把平时积累的素材纷纷地亮了出来。

  田本娜指出:阅读教学和阅读是不同的。阅读就是要读懂文章内容,而“阅读教学”,不仅要读懂文章内容,而且还要了解文章内容是怎样表达的,也就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为阅读教学还要教学生去读——怎样去读,去写——怎样会写……尤其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要善于读懂教材、处理教材、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本课教学我采用“了解文章内容,领悟表达方法”的双线齐进的教学方法,如品一杯茗茶,边品读,边揣摩,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

4、课文麦哨教学反思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季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我觉得《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蓝本。《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于是我在实施教学时充分挖掘课文可利用资源,用足用好教材,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一、抓住课文题目,渗透写作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麦哨”吗?

  (不少学生纳闷,摇头。)

  师:(出示实物,试吹)它是一种用麦杆做成的哨子,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生众:(恍然大悟)哦,原来就是这个呀,我也吹过。

  生:我们叫它“叫子”。

  师:(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盛夏的农村,大片大片的麦子成熟了,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他们用麦杆做成哨子,“呜卟,呜卟”地吹着……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这“麦哨”作为课文的题目呢?

  生:我觉得以“麦哨”为题,点明这篇文章是写农村生活的。

  生:我认为“麦哨”也是我们农村夏天特有的,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

  生:麦哨虽小,但给孩子们带来了童年的欢乐,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这叫“以小见大”。

  生:我一看见“麦哨”这个题目,就感觉很美,就喜欢上了这篇课文。

  师:是呀,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题目取得好,能给整篇文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反思】

  现在的孩子对麦哨缺少感性的认识,因此出示实物显得很有必要。其次,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妙,以盛夏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渗透的好教材。以教材为例子、深入浅出地教学,具体形象,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二、理清课文脉络,揣摩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课文几次写到麦哨的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文)两次。第一次在课文的开头,第二次在课文的最后两段。

  生:我从“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的麦哨?”这句话猜想上一句“呜卟,呜卟”就是吹麦哨发出的声音了。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想,真会读书。再读课文,体会这两处描写麦哨的好处。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的声音开头,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想这是什么声音啊?我觉得这样的开头有新意。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开头,然后又提出“田野里是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给我们设下悬念,吸引我们读下去。

  生:课文最后又写到麦哨的声音,这样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同学们,写一篇文章就好比要造一幢房子。在造房子之前首先要考虑我要造怎样的房子,怎样来建造。写文章时也一样,也要先打个框架,比如怎么开头,怎么结尾。

  【反思】

  虽然我们主张学生放胆写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为数不少的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由放到收”也是一条有效的作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四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年的习作经历,学生也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如何表达方面的考虑,他们急需教师指点迷津。在这个时机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表达顺序、表达方法上的指点,很有必要。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来看,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体悟得相当深切、到位。教师形象的譬喻则促进学生的迁移、内化、吸收。

  三、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师:同学们,造好了房子,要想住得舒适,还需要做什么?

  生:买来装饰材料,把房子装修得漂亮些。

  师:是呀。写文章也一样,有了大致的框架,还需要用恰当的、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大家才喜欢读。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喜欢课文的哪些句子,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我最喜欢“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这句话了,读起来特别顺口。

  师:真有眼光!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享受。

  生:(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它把孩子的脸蛋比作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多么形象的比喻。

  生:我来补充,这样写写出了孩子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师:好!接着交流。

  生:我最喜欢“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组排比句。

  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很多学生表示喜欢)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几个句子写的都是什么花谢了,结出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花都是夏天这个季节的。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用了不少颜色的词,金黄、黑白相间、雪白。

  师:看来作者观察──

  生:非常细致。

  生:这儿还有一处比喻,把蚕豆的`豆荚比作小指头,很形象。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是个排比句。作者抓住了田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作物:油菜,蚕豆,萝卜。它们不同颜色的花相继凋谢,各种形状的嫩果刚缀,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间风光,也营造了丰收在即的喜悦气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我喜欢第四段的“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我读着这句话,好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师:真好!我也有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齐刷刷”这个词用得很好。

  生:我觉得这儿的比方打得特别好,连麦穗儿都要唱歌了。

  师: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读这一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这一句,作者拿草地和体育馆的垫子进行对比,可见这儿的草地有多柔软了。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我发现了这句话还运用了比喻手法。

  生众:(恍然大悟)把草地比作了天然运动场。

  师:文章太美了,让我们百读不厌。接下来,老师就把这么多美的句子作为礼物送给你们,你喜欢哪些就收哪些,把它们储存到自己的记忆仓库里。

  生:(诵读、记忆。)

  【反思】

  孩子们在教师引领下咀嚼、品味和交流,被美文深深地陶醉了。课堂上时而默读静思,时而交流碰撞,时而书声朗朗。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丰富了积累,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表达。

  四、体验乡村生活,挥笔倾诉心语

  师:同学们,学了《麦哨》这篇课文,我们完全被这篇美文陶醉了。老师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想求助于大家,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

  生:我猜想作者小时候就生活在农村。

  生:他对农村生活很熟悉,也很留恋。

  师:说得多好!其实,我们只要细细品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这样令人回味。接下来,请大家好好回忆,从小到大,你经历了多少有趣的事情。把你最感兴趣,引以为荣的趣事介绍给大家。

  生:(回忆)找萤火虫、捕蝉、游泳、翻石蟹、挖番薯……

  师:想把这些事情介绍给没有这样经历的人吗?好好把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快乐。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挑选自己最想写的来写。

  (多媒体出示:练笔超市:

  可以写写农村景:田野、山林、小弄堂、百草园……

  可以写写农家事:春种、夏忙、秋收……

  可以写写农家人:地道的农民,我们这些农家孩子……)

  生:(用笔倾诉。)

  【反思】

  我们的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农村,有着亲密接触自然的机会;有过亲身体验劳动的感受;更有畅玩农家游戏的经历……今天借《麦哨》的契机,把平时积累的素材纷纷地亮了出来。

  田本娜指出:阅读教学和阅读是不同的。阅读就是要读懂文章内容,而“阅读教学”,不仅要读懂文章内容,而且还要了解文章内容是怎样表达的,也就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为阅读教学还要教学生去读——怎样去读,去写——怎样会写……尤其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要善于读懂教材、处理教材、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本课教学我采用“了解文章内容,领悟表达方法”的双线齐进的教学方法,如品一杯茗茶,边品读,边揣摩,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

5、课文《麦哨》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抓住课文题目,渗透写作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麦哨吗?

  (不少学生纳闷,摇头。)

  师:(出示实物,试吹)它是一种用麦杆做成的哨子,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生众:(恍然大悟)哦,原来就是这个呀,我也吹过。

  生:我们叫它叫子。

  师:(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盛夏的农村,大片大片的麦子成熟了,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他们用麦杆做成哨子,呜卟,呜卟地吹着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这麦哨作为课文的题目呢?

  生:我觉得以麦哨为题,点明这篇文章是写农村生活的。

  生:我认为麦哨也是我们农村夏天特有的,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

  生:麦哨虽小,但给孩子们带来了童年的欢乐,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这叫以小见大。

  生:我一看见麦哨这个题目,就感觉很美,就喜欢上了这篇课文。

  师:是呀,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题目取得好,能给整篇文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反思】

  现在的孩子对麦哨缺少感性的认识,因此出示实物显得很有必要。其次,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妙,以盛夏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渗透的好教材。以教材为例子、深入浅出地教学,具体形象,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二、理清课文脉络,揣摩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课文几次写到麦哨的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文)两次。第一次在课文的开头,第二次在课文的最后两段。

  生:我从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的麦哨?这句话猜想上一句呜卟,呜卟就是吹麦哨发出的声音了。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想,真会读书。再读课文,体会这两处描写麦哨的好处。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的声音开头,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想这是什么声音啊?我觉得这样的开头有新意。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开头,然后又提出田野里是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给我们设下悬念,吸引我们读下去。

  生:课文最后又写到麦哨的声音,这样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同学们,写一篇文章就好比要造一幢房子。在造房子之前首先要考虑我要造怎样的房子,怎样来建造。写文章时也一样,也要先打个框架,比如怎么开头,怎么结尾。

  【反思】

  虽然我们主张学生放胆写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为数不少的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由放到收也是一条有效的作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四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年的习作经历,学生也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如何表达方面的考虑,他们急需教师指点迷津。在这个时机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表达顺序、表达方法上的指点,很有必要。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来看,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体悟得相当深切、到位。教师形象的譬喻则促进学生的迁移、内化、吸收。

  三、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师:同学们,造好了房子,要想住得舒适,还需要做什么?

  生:买来装饰材料,把房子装修得漂亮些。

  师:是呀。写文章也一样,有了大致的框架,还需要用恰当的、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大家才喜欢读。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喜欢课文的哪些句子,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我最喜欢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这句话了,读起来特别顺口。

  师:真有眼光!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享受。

  生:(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它把孩子的脸蛋比作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多么形象的比喻。

  生:我来补充,这样写写出了孩子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师:好!接着交流。

  生:我最喜欢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组排比句。

  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很多学生表示喜欢)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几个句子写的都是什么花谢了,结出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花都是夏天这个季节的。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用了不少颜色的词,金黄、黑白相间、雪白。

  师:看来作者观察──

  生:非常细致。

  生:这儿还有一处比喻,把蚕豆的豆荚比作小指头,很形象。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是个排比句。作者抓住了田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作物:油菜,蚕豆,萝卜。它们不同颜色的花相继凋谢,各种形状的嫩果刚缀,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间风光,也营造了丰收在即的喜悦气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我喜欢第四段的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我读着这句话,好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师:真好!我也有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齐刷刷这个词用得很好。

  生:我觉得这儿的比方打得特别好,连麦穗儿都要唱歌了。

  师: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读这一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这一句,作者拿草地和体育馆的垫子进行对比,可见这儿的草地有多柔软了。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我发现了这句话还运用了比喻手法。

  生众:(恍然大悟)把草地比作了天然运动场。

  师:文章太美了,让我们百读不厌。接下来,老师就把这么多美的句子作为礼物送给你们,你喜欢哪些就收哪些,把它们储存到自己的'记忆仓库里。

  生:(诵读、记忆。)

  【反思】

  孩子们在教师引领下咀嚼、品味和交流,被美文深深地陶醉了。课堂上时而默读静思,时而交流碰撞,时而书声朗朗。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丰富了积累,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表达。

  四、体验乡村生活,挥笔倾诉心语

  师:同学们,学了《麦哨》这篇课文,我们完全被这篇美文陶醉了。老师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想求助于大家,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

  生:我猜想作者小时候就生活在农村。

  生:他对农村生活很熟悉,也很留恋。

  师:说得多好!其实,我们只要细细品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这样令人回味。接下来,请大家好好回忆,从小到大,你经历了多少有趣的事情。把你最感兴趣,引以为荣的趣事介绍给大家。

  生:(回忆)找萤火虫、捕蝉、游泳、翻石蟹、挖番薯

  师:想把这些事情介绍给没有这样经历的人吗?好好把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快乐。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挑选自己最想写的来写。

  (多媒体出示:练笔超市:

  可以写写农村景:田野、山林、小弄堂、百草园

  可以写写农家事:春种、夏忙、秋收

  可以写写农家人:地道的农民,我们这些农家孩子)

  生:(用笔倾诉。)

  【反思】

  我们的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农村,有着亲密接触自然的机会;有过亲身体验劳动的感受;更有畅玩农家游戏的经历今天借《麦哨》的契机,把平时积累的素材纷纷地亮了出来。

  田本娜指出:阅读教学和阅读是不同的。阅读就是要读懂文章内容,而阅读教学,不仅要读懂文章内容,而且还要了解文章内容是怎样表达的,也就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为阅读教学还要教学生去读怎样去读,去写怎样会写尤其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要善于读懂教材、处理教材、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本课教学我采用了解文章内容,领悟表达方法的双线齐进的教学方法,如品一杯茗茶,边品读,边揣摩,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

6、课文麦哨的教学反思

  《麦哨》是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我在教学时,定位为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到城市学生走进乡村生活,欣赏乡村田园风光,感受乡村孩子们淳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教学过程中通过城市的常用的“口哨”引入到了乡村的“麦哨”,让学生对麦哨充满了好奇,而引发了质疑。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了什么是麦哨。于是引入了文章的预习检测之中。对生字、词语、以及句子的复习,进一步巩固了预习的成果。预习课文后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归纳出《麦哨》这篇课文:写了盛夏时节,乡村迷人的田园风光和勤劳朴实的孩子们的欢乐游戏。总结出了“美与乐”两个关键词语。接着就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文章中找出表现“美”或者“乐”的句子,做好批注,小组交流之后,全班交流。就在我准备结课时,一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麦哨是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写了,我明白了这是首尾呼应,但是,文章却没有介绍具体是谁在吹?”我把问题抛给全班学生,说实话,麦哨到底是谁在吹,我也不太清楚。

  有学生说:“麦哨是小孩子在吹。”马上有学生反对:“不对吧,为什么图上没有画一个小朋友吹麦哨呢?”“会从插图中找信息,了不起。”我及时鼓励。又有学生说:“麦哨可能是风吹麦田发出的呼呼声。”“从哪儿看出呢?”我这一问,马上有学生恍然大悟,急着读课文最后一句:“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我给以肯定。又有学生说:“其实,麦哨到底指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欢快的麦哨声衬托了乡村孩子们幸福快乐的生活。”

  在这一问题的.探究中,学生拓宽了阅读方法,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我通过总结板书:“麦哨吹响丰收颂,湖畔田野好风光;勤劳孩子游戏乐,乡村生活谱华章。”从而让学生明白了麦哨其实就是文章的线索,是一条明线,暗线就是美和乐。实际上不仅是小孩在吹麦哨,更是乡村在吹奏美与乐之歌。

  在美的升华这个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四人学习小组的集体力量,一人写一个部分,然后合起来呈现一篇文章。学生非常愿意及时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新认识,于是学生均用心写作。最后抽小组汇报时,一人念一段,很欣喜地发现了学生做到了以声音开头、声音结尾的写法,文章中有景美,更有人乐的内容。

  语文教学其实就应该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去走进文本,然后走进生活。


7、课文《荷叶圆圆》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2、复习生字。

  二、导入新课,体会荷叶之美

  1、提出本节课学习要求。

  2、自由读一读课文:

  你都认识了荷叶的哪些小伙伴?

  3、再读课文找一找:

  这些小伙伴分别把荷叶当作了什么?

  4、汇报自读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三、感情朗读,感受小动物的快乐心情

  1、请大家美美的读课文:

  体会一下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的快乐心情。

  2、分角色表演读。

  四、指导背诵,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把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试着背一背。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进一步读好,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创设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根据板书背诵课文,齐背课文。

  五、拓展延伸

  圆圆的荷叶绿得可爱,它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带来了欢乐,它还给谁带来了欢乐?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提高人文素质,并对语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课内外知识的贯通。

  【教学反思】

  古人修身养性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说。而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更强调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下面,我就谈一谈上完《荷叶圆圆》这一课后的几点思考:

  1、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巧妙选材,是优化教学实践的基础。

  2、树立师生平等合作的观念,激发学生兴趣,创设乐学氛围。

  3、以课堂为载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快速良性的发展:

  ⑴ 注重朗读、阅读能力的培养。

  ⑵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想象力。

  ⑶ 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评价能力。

  ⑷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8、课文《穷人》教学案例及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读自悟,品味其中的思想情感,并且在读中生疑,教师再因势利导。我欣喜地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确实有了对文本较深层次的感悟,在语言方面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案例】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进步很大。大家在读的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觉得温暖和舒适用在这里不够准确。

  师:能说说原因吗?

  (有几名同学举起了手。)

  生:渔家的小屋里只有一只没有熄的炉子,外面寒风呼啸,屋子是漏风的,屋里怎么可能是温暖的呢?

  生:渔家的屋子是个小屋,炉子、食具、床挤在一起,这样小的屋子怎么能说是舒适的呢?

  生:地扫得干干净净,食具擦洗得闪闪发亮,小屋最多只能说是整洁的。五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这哪里谈得上舒适?

  师:是啊,厨房、客厅、卧室都合在一起了,而且又漏风,怎么能算是温暖、舒适的呢?看来,托尔斯泰这位大文豪也不过如此。用词不当的毛病还需要我们来帮助修改。对你们大胆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我由衷地表示敬佩!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读课文。一会儿又有两个学生高高地举起手。)

  师:你们两个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

  温暖而舒适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小屋跟外面相比是温暖而舒适的。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外面狂风怒吼,又黑又冷,而小屋即使漏风,跟外面比,相对来说是温暖的。更何况小屋里还生着火炉。

  师:有道理!你能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思考,说明你已掌握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舒适用得准确吗?

  生(先前质疑的同学):渔夫驾驶的是小船,而海上寒风呼啸,海浪汹涌澎湃,他随时都可能有生命的危险。而桑娜坐在家里,孩子们都安静地睡着。因此,跟外面比,家里相对来说是温暖而舒适的。

  师:哦,你也改变自己原来的'意见了。为什么?

  生:我听了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觉得有道理。再联系上下文内容想想,觉得我开始讲的没有道理。

  (这时,又有两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要求发言。)

  师:是不是又有什么新发现了?

  生:我认为文章表面上写渔家温暖而舒适,实际上是为了反映渔家生活的艰难和贫穷。

  师:哦,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那样一个简陋的屋子,对渔家人来说,就算是温暖而舒适的了,可见他们对温暖和舒适的要求是极低极低的。读到这里,我感到渔夫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师:从温暖而舒适居然能看出渔家的生活艰辛,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这一点上我不如你们,因为我没有想到这一点,你们是我的老师,谢谢!(生鼓掌)同学们,只要我们在阅读中真正动了脑子,一定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反思】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他们可能产生灵感,发挥出创造性,课堂中精彩往往缘自生成。从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究其原因,便是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而产生的积极学习效应。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