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沪教版二年数学下册《数射线(千)》的教学反思

2023-06-28 16:22:14

  沪教版二年数学下册《数射线(千)》的教学反思

沪教版二年数学下册《数射线(千)》的教学反思

1、沪教版二年数学下册《数射线(千)》的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一年级原有的认识百以内的数射线的基础之上,通过自主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千以内的数射线”。学会在数射线上标出给定的数,并能写出数射线上字母所在位置所表示的数,会正确且快速地找出一个数的相邻的数、相邻的整十数、相邻的整百数,能正确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

  按照教程所给的顺序是这样排列

  1、在数射线上标出数字

  2、填空,在数射线上找到正确的数“比699大1的数”

  3、会读出数射线上的字母所表示的数。

  4、根据几个一数的规律继续数数。

  5、会找相邻的数和相邻的整十数。

  6、比较大小。

  7、通过加几或减几得到相邻的整十数和整百数、一千。

  在试教时,感觉按照教材的顺序来组织教学,凌乱无序,教学进度很慢,教学任务不能完成。之后,在师傅倪老师的指导下,对练习设计重新组合,改变原有的教学顺序,使其整节课显得一气呵成的感觉。

  1、复习百以内的数射线的相关知识和标数练习。

  2、再以“在数射线上表示超过100的`数?”问题,引出千以内的数射线,并观察数射线,认识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是几,为后面在数射线上标数,读数做准备。

  3、学习在数射线上标出千以内的数,让学生自己学会找标数的方法。

  4、写出相邻的数、相邻的整十数和相邻的整百数的学习,是分层学习。

  找相邻数通过标数,找计算方法,跟进练习。

  找相邻整十数是找整十数的相邻整十数,找一般的相邻整十数,和找特殊的相邻整十数。三个层次,更细致的帮助学生发现不同的规律和方法。

  找相邻整百数也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但正式上课中,这一环节也是花的时间最多的,拖沓的很严重,只要原因是因为自己没能正确的调节好上课的节奏,前松后紧,拖沓严重。

  5、在数射线上读数

  6、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

  通过例题示范,让学生自己学会找到正确的方法,但由于时间关系,讲解交待的不是很清楚

  7、拓展,是想让学生能通过学习逆向找到要求的数。

  整堂课下来课堂的效果没有达到设计教案时的效果,主要是自己预设的不够。设计教案时也想到了很多问题去预设,也结合了有经验老师的意见,自认为是比较完美的教案,可是自己上下来的感觉不是那么的顺畅,所以还是要加强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和课堂的应变能力,以及上课紧凑的节奏感,都是下一步要严格要求自己的。

  以上是自己对于上了这节课的一些教学反思,更要结合其他老师的意见,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做适当的改进,加快自己的成长,谢谢!

2、数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教学片段与反思

  【背景与主题

  “轻负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实现课堂教学“轻负高效”就要做到精讲精练,透视本质,追求练习的有效性,这也是“以自学为主”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之一。课本中的“做一做”练习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往往挖空心思设计练习,却不屑对课本中的“做一做”练习做精细化的研究,缺少对“做一做”中习题价值的挖掘和拓展,使得练习功能弱化,教材意图不能凸显。事实上,我们只要用“放大镜的眼光”去审视“做一做”中的练习,有效开发习题中蕴藏着的资源,就能将习题的利用价值最大化,将巩固练习教学演绎得精彩纷呈……

  近期我在学校“以自学为主”教学模式全员赛课活动中设计并执教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上)百分数应用问题第二课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一课,基于以上认识,借助于这一课的教学实践,我想就如何“放大”课本中的练习(例题后的“做一做”)谈点自己的切实感受和体会。

  【案例描述与分析】

  片段一、同素异构:追问——厚实“底蕴”,拓展高度。

  学生独立解答课本中的“做一做”:“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并汇报交流后。

  师: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吨,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

  生:多1吨。

  师: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0%,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

  生:多10%。

  (教室一片安静)

  师:都同意吗?没有质疑?

  生:不对。

  师:有质疑?解决质疑最好的办法是……

  生:验证。

  师: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百分之几?怎么解答?

  (学生解答后反馈交流)

  生1:(10-9)÷9≈0.111=11.1%。

  生2:10÷9≈1.111=111.1%,111.1%-1=11.1%。

  师: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吨,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1吨;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0%,则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

  生:多11.1%。

  师:为什么第一种说法可以,第二种说法就不对呢?

  生1:第一种说法是具体量在比多比少,是用减法计算,第二种说法是“分率”比多少,是用相差量除以单位“1”的量来求。

  生2: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每月用水节约百分之几和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百分之几的单位“1”不同。

  生3:单位“1”不同,除数就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

  【片段反思】

  练习至少应该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练习的素材要简洁,有利于学生快速读懂题目,以达到巩固和内化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二是练习的组织要有深度,要通过追问,引领练习走向深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很多的课堂,练习设计形式多样,素材广泛,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组织练习的过程却过于简单,形如放电影,缺乏深度。

  上述片段中,练习的素材简单,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并没有另辟蹊径,而是利用了教材中的“做一做”,但是又没有止步于课本中的练习,而是通过追问让练习充溢理性,富有深度。片段中通过“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吨,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1吨)”和“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0%,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10%)”引起了学生的质疑,引出了同素异构对比练习: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百分之几?学生动笔解答的过程就是一个释疑的过程。通过追问“为什么第一种说法可以,第二种说法就不对呢?”引导学生沟通了“量”与“率”的异和同,突显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应用问题的本质,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厚度,拓展了学生思维的高度。这样的练习素材相同,问题不同,既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效果更好。

  因此,我认为追问可以将教材中的练习引向深入,拓展练习的价值,让教材中简单的“做一做”,既有模仿巩固的基础性,更有充溢理性思考的深度。

  片段二、同素同构:对比——丰满“血肉”,回归简单。

  师:请大家静静的完成下面两题。

  (1)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节约用水约1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2)小飞家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比原来每月节约用水约1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决后反馈。

  生1:第(1)题1÷10=0.1=10%。

  生2:第(2)题1÷(9+1)=0.1=10%。

  生3:第(2)题(9+1-9)÷(9+1)=0.1=10%。

  生4:第(2)题已经知道了相差量是1吨,可以直接用1÷(9+1)=0.1=10%。

  师:好,审题很仔细。仔细审题,看清每个条件可以使解题过程更简洁。

  师:仔细观察,上面两个题目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都知道了相差量是1吨。

  生2:都是求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生3:单位“1”都是原来每月用水吨数。

  生4:答案都是10%。

  师:大家说的都是两个问题的相同点,这两个问题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5:第(1)题知道了单位“1”的量,是原来每月用水10吨,第(2)题没有直接告诉单位“1”的量,要先求。

  生6:第(1)题是直接除以10,第(2)题则是除以1与9的和。

  ……

  在上面两个问题的后面再呈现已解决的问题:(3)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师:请再仔细观察,静静思考,第(1)(2)两题和第(3)个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1:都是求“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生2:单位“1”相同,结果也相同。

  生3: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用相差量除以单位“1”的量。

  生4:我认为不同的地方是前面两个问题知道了相差量,第(3)题不知道相差量。

  ……

  师:你认为解决这样的百分数应用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生1:要找准单位“1”,用单位“1”的量作除数。

  生2:要看清楚知道的是什么。

  生3:如果相差量知道了就直接除以单位“1”的量,不知道相差量就要先求相差量,再除以单位“1”的量。

  生4:单位“1”的量没有直接告诉也要先求。

  ……

  【片段反思】

  练习的设计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所谓保底就是通过练习要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价值的数学,做到基础人人过关;所谓不封顶就是通过练习要能促进不同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发展,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更大程度的提升。

  上述片段中,练习的素材相同,问题相同,只是条件表述不同,却充分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宽度。第(1)题知道了相差量1吨和单位“1”的量10吨,直接用“1÷10=10%”就解决了问题,可以说是很简单。第(2)题同样知道相差量1吨和相同问题“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但是没有直接告诉单位“1”的量,要用“1+9”求出单位“1”的量,部分学生却在解答过程中绕了一大圈,教师并没有急于点拨,而是等待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简洁方法。通过比较两个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深化了对这类问题本质的理解。并再次通过对三道求“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问题的比较,固化了这类应用问题的本质,即都是用“相差量÷单位“1”的量”,区别只在于条件表述的`不同。这样课本练习更加丰满厚实,同时又易于学生掌握,感觉到练习简单,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形成。

  因此,我认为练习的组织宜在追问中走向深入,宜在比较中走向简单。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信息,及时跟进追问,增加练习的含量,同时要引领学生通过比较,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把握所学知识的本质,让练习变得更简单。这样简单的练习便会充溢理性,促进学生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讨论与思考】

  如何吃透教材中的练习?使教材中素材和形式单一的练习“做一做”有深度、有层次性?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追求。简洁的情境是不是一定就好,简单的练习走向深入再回归简单是不是具有推广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1、如何“放大”教材中的练习?

  教材中紧跟例题而提供的“做一做”练习往往素材和形式单一,有些素材还会偏离学生的经验,这些都有待教师进行加工处理。怎样才能吃透这样的练习呢?我想关键是把握准教学的重点,围绕教学重点组织练习,深度挖掘练习的价值,通过追问将简单的模仿性练习引向深入,通过比较透视数学本质,让练习回归简单,就能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

  2、如何把握“放大”的度?

  只要吃透教材,动态组织练习,就能“放大”教材习题,挖掘出教材习题蕴含的价值。如何把握“放大”教材习题的度?我想练习的目的应该是厚实基础,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只要能确保练习保底的实效,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放大”是可以不封顶的,关键是教材习题“放大”后要逐层引导学生思维回归知识的原点。

3、公式(x+p)(x+q)=x2+(p+q)x+pq教学的反思

  此公式出现在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一章中,位于p148练习第2题,虽然没在正文中出现,但鉴于它应用的广泛性,足见其重要性,故要让学生引起足够重视。

  首先要明白:

  1、是特殊的多项式乘法

  2、许多整式的乘除法综合计算题目用到此公式

  3、复杂的方程、不等式中要用到

  4、后续学习基础:分式计算中应用广泛

  其次要注意:

  1、正确记忆公式

  2、弄清公式结构:等号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这两个二项式有一项完全相同,而另一项不同,等号右边可看作一个关于“相同项”的`二次三项式,其中二次项的系数为1,一次项的系数为“不同项”的和,常数项为“不同项”的积。

  3、x、p、q可以代表任意的字母、数、式。但初中生只要求掌握最简单的即可,即x只代表系数为1的字母,而p、q只代表不同的数字。

  4、结合着后面练习加深理解公式并能对公式灵活运用。

4、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个人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课时,我就意识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100以内口算减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相比较加法来说,是一次不同的知识体验,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是,特备注意了前面在进位加法中出现的问题,就是分成的应用,特别提前做了预设,防止在教学中出现昨天的问题。

  此次教学,我还是采用了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有效的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导入很顺利。

  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算理,我让学生采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讨论,交流,在交流中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并且通过对比得出最优化方法,让学生自己体会最优化方法的好处。

  在教学用分成的方法时,因为提前做了预设,我让孩子们提前复习了分成的方法,这一次学生表现比较好。

  这一次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是比较难得,孩子们能够取得还不错的效果,我想,跟课下我让学生们做的提前工作有很大的关系。有些时候,只要孩子前面的旧知识掌握的非常好了以后,他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方法得到正确的.答案的,因为新的知识一定是可以通过旧知识来得到的,重视知识的连贯性,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迁移,我们的教学工作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5、沪教版二年数学下册《数射线(千)》的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一年级原有的认识百以内的数射线的基础之上,通过自主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千以内的数射线”。学会在数射线上标出给定的数,并能写出数射线上字母所在位置所表示的数,会正确且快速地找出一个数的相邻的数、相邻的整十数、相邻的整百数,能正确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

  按照教程所给的顺序是这样排列

  1、在数射线上标出数字

  2、填空,在数射线上找到正确的数“比699大1的数”

  3、会读出数射线上的字母所表示的数。

  4、根据几个一数的规律继续数数。

  5、会找相邻的数和相邻的整十数。

  6、比较大小。

  7、通过加几或减几得到相邻的整十数和整百数、一千。

  在试教时,感觉按照教材的顺序来组织教学,凌乱无序,教学进度很慢,教学任务不能完成。之后,在师傅倪老师的指导下,对练习设计重新组合,改变原有的教学顺序,使其整节课显得一气呵成的感觉。

  1、复习百以内的数射线的相关知识和标数练习。

  2、再以“在数射线上表示超过100的`数?”问题,引出千以内的数射线,并观察数射线,认识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是几,为后面在数射线上标数,读数做准备。

  3、学习在数射线上标出千以内的数,让学生自己学会找标数的方法。

  4、写出相邻的数、相邻的整十数和相邻的整百数的学习,是分层学习。

  找相邻数通过标数,找计算方法,跟进练习。

  找相邻整十数是找整十数的相邻整十数,找一般的相邻整十数,和找特殊的相邻整十数。三个层次,更细致的帮助学生发现不同的规律和方法。

  找相邻整百数也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但正式上课中,这一环节也是花的时间最多的,拖沓的很严重,只要原因是因为自己没能正确的调节好上课的节奏,前松后紧,拖沓严重。

  5、在数射线上读数

  6、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

  通过例题示范,让学生自己学会找到正确的方法,但由于时间关系,讲解交待的不是很清楚

  7、拓展,是想让学生能通过学习逆向找到要求的数。

  整堂课下来课堂的效果没有达到设计教案时的效果,主要是自己预设的不够。设计教案时也想到了很多问题去预设,也结合了有经验老师的意见,自认为是比较完美的教案,可是自己上下来的感觉不是那么的顺畅,所以还是要加强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和课堂的应变能力,以及上课紧凑的节奏感,都是下一步要严格要求自己的。

  以上是自己对于上了这节课的一些教学反思,更要结合其他老师的意见,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做适当的改进,加快自己的成长,谢谢!

6、附《小作家》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出现的16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十个生字。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并能将自己所想的表达来。

  3、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做一个自信、能干的孩子,并能像文中的小朋友一样能将自己的想象大胆的写出来。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文中小朋友,也做一个自信、能干的孩子。

  教学准备:生字卡、词卡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趣味识字,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师小时候一直相当一名老师,平时就模仿老师的样子,没人的时候就悄悄的跑到讲台上学着老师的口气说话,我想那就是一个小孩子的梦想吧!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梦想吗?

  2、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也有一个梦想,想知道他的梦想是什么吗?板书:小作家

  3、齐读课题,想知道什么?

  二、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划分出自然段,并讲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读带有生字的词获句子,及时正音。重点指导:印、奶、拧的发音。

  3、自学生字:

  (1)、自己练读;

  (2)、同座互读,并交流自己记字的好方法。读的好的在书上画个笑脸。

  4、检查学习情况。

  (1)、带拼音读生字。

  (2)、去拼音读生字词,交流记字方法。

  (3)、游戏:你指我猜大家读。

  (4)、指名分节读文,重点注意字音的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读课文,从哪看出来我想当一名小作家?

  (晚上爬起来写童话、做的梦。)

  2、学习第一段,自读第一段,从这段里我知道了什么?

  3、指导朗读第二句话,重点抓住:悄悄地、轻轻地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读:写完后,放进我的书包里。这时,窗外闪耀的星星正向我笑呢!

  5、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

  6、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7、我将写好的童话怎样处理的呢?下节课再接着学。

  四、指导书写。

  1、自学生字,观察今天要写的两个字,自己书空着写一写。

  2、学生提出较为难写的字,老师范写。

  3、描红。

7、数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了以下几点:

  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先安排被减数是够减的,再安排被减数不够减的减法。

  2、借助学具的直观操作,突出退位减法的难点。 让学生操作小棒解决“6减8不够减,怎么办”的问题,借助直观的学具来理解算理,从中发现解决退位减法计算问题的突破口,并总结出计算方法,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再初步脱离形象,形成抽象的算法,这样的学习更扎实有效。

  3、重视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有序地表述计算过程。通过直观图示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再结合对应板书和语言叙述,动画演示,形象揭示“退一作十”的原理和过程,这样他们就能很好的理解并表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算理。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时,在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分组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的算法比较多样化,老师在这里可以加以鼓励,这样做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学生的眼界。

  5、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练习的设计中,我既安排基础性练习,又有拓展性练习,体现了层次性、应用性、和开放性,在促进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

  本节课同时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理解算理、归纳算法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不过这堂课也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一是新授的地方花的时间短了点,对学生学习的.把握和课堂驾驭连接方式不够;二是忽视了结论,在这节课的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总结这节课的重点和方法,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三是课堂内容的安排有效性有点差;四是在处理习题的时候出了点小状况,由于疏忽把一道错题判成对的,后来我又重新做了纠正,在最后是讲解习题的时候应该把讲解的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当小老师来说算理,这样他们所学的知识能加以巩固,毕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

8、沪教版一年级数学《笔算加法(进位)》教学反思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口算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知识经验基础,所以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提炼出问题,再进行合作交流得出计算方法,从而让学生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进行笔算加法。

  整堂课“运用低段教学环节”将算法思维、算法多样化渗透于“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图引导学,提炼问题;解决问题,构图小结;反馈练启,体验成功;拓展创新,再构提升”中。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教学理念。

  课初,先由学生自主观察主题图,找出已知条件,然后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再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提炼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他们一共有多少张邮票?”,然后列式解答。在本环节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提问,由于学生们都想提问题,而时间有限,所以我巧妙地让同桌之间互相提一个问题,这样既给了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也合理利用了时间。

  课中,进行了两次小组合作。第一次是各组学生合作交流“如何计算”,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得出了多种方法,如:摆小棒、口算、拨计数器、竖式等,并且学生都能主动上台与其他组的同学进行交流。第二次是在学生计算完“例题”和“试一试”后,合作讨论“列竖式时需要注意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笔算进位加法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构图小结,且把注意事项编成儿歌的形式,不仅利于学生记忆,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最后,通过拓展创新题,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笔算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全课总结时,先让学生根据构图复述本节课重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笔算的.方法,而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提升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整堂课上完后我觉得还有些不足:

  1、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我虽然及时点拨,但没有强调“计算时应先从个位加起”、“个位和个位相加的和应如何在竖式中写”,进而造成学生在后面的练习计算中有从十位相加的,也有不进位的,或是进位后忘记加的。

  2、在出示儿歌后,直接让学生读,所以造成有些学生因不认识字而不会读。应先一句一句的领读,然后再一句一句的帮助学生分析,进而有利于学生记忆儿歌及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设计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做到课前精心准备,不仅备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这样才能做到课中善于调控,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9、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设计,力争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情境中进行学习。纵观这一节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内容,创设海底世界这样一个情境,情境中展现了许多丰富多彩生动的鱼类,既是对前面教学情境的延续,也是为新授中研究鱼的问题作铺垫。当学生看到在自己喜欢的事物时,马上就产生了兴趣,这样就抓住了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生动有趣的情境一下就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欲望。

  二、引导学生由学数学转向做数学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学生学习新知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具进行操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验证14+28结果到底是三十多,还是四十多。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摆一摆,动口说一说,切实感悟小棒满十捆成一捆,木块满十排成一排,个位上珠子满十可以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表示的道理。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三、由直观到抽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

  介于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认知特点,其具体形象思维好与抽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学具先来摆一摆,然后进行展示交流,满十根小棒捆成一捆,满十个木块排成一排。在计数器的演示过程,通过拨珠活动,直观的显示个位上满十个珠子可以用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一步一步进行引导,从直观到抽象,为后面数的.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合作、探究、交流良好的习惯。在课堂评价中,教师注重评价的多样性,在个体评价的同时,把每个小组作为一个评价的整体,哪个同学表现优秀,就可以奖给一朵小红花,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小红花的价值性,不但提高了本组同学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会激发其他小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不足之处是:个别学生在满十进一时会说,但列竖式的时候,容易出错!今后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竖式训练!

10、沪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设计,力争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情境中进行学习。纵观这一节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内容,创设海底世界这样一个情境,情境中展现了许多丰富多彩生动的鱼类,既是对前面教学情境的延续,也是为新授中研究鱼的'问题作铺垫。当学生看到在自己喜欢的事物时,马上就产生了兴趣,这样就抓住了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生动有趣的情境一下就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欲望。

  二、引导学生由学数学转向做数学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学生学习新知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具进行操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验证14+28结果到底是三十多,还是四十多。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摆一摆,动口说一说,切实感悟小棒满十捆成一捆,木块满十排成一排,个位上珠子满十可以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表示的道理。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三、由直观到抽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

  介于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认知特点,其具体形象思维好与抽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学具先来摆一摆,然后进行展示交流,满十根小棒捆成一捆,满十个木块排成一排。在计数器的演示过程,通过拨珠活动,直观的显示个位上满十个珠子可以用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一步一步进行引导,从直观到抽象,为后面数的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合作、探究、交流良好的习惯。在课堂评价中,教师注重评价的多样性,在个体评价的同时,把每个小组作为一个评价的整体,哪个同学表现优秀,就可以奖给一朵小红花,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小红花的价值性,不但提高了本组同学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会激发其他小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不足之处是:个别学生在满十进一时会说,但列竖式的时候,容易出错!今后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竖式训练!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