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1、小学语文《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shy;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以感情朗读、以读促悟为主线,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了大画家戴嵩的`虚心精神:
1.从课题入手,了解画家。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关注学生,教学才能有所收获。因此,我在揭题、读题后,问学生:画家是怎么样的人?学生说:画家是会?shy;?shy;的人。我追问:会?shy;?shy;的人都能叫画家吗?学生笑着举起了手:?shy;?shy;很本领的人才能叫画家;?shy;?shy;很出名的人才能叫画家。我又问:写字很厉害的人叫——学生马上说:书法家。接着学生说出了:科学家、发明家等。短短的谈话,为画家在学生心目中竖起了不平常的地位,为下文的学习,为感受画家的谦虚,打下了基础。
2.从“著名”入手,走进画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学中,我从“著名”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请你找出有关的词句。教师随机板书“一?shy;?shy;就?shy;?shy;”、“ 沉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及大家称赞的话。同时用“一?shy;?shy;就?shy;?shy;”说话,进行了语言的训练,边练边读,读好文中这句话。 通过老师的简笔?shy;,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通过模仿围观人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气,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感受“戴嵩”的“著名”。“著名”含义的理解,为感受画家的优秀品质,再一次埋下了伏笔。
3、从对话入手,赞扬画家。
正当学生入情入境,认为画家的?shy;无可挑剔的时候,教师及时引导:当画家沉浸在大家的称赞声中时,人群里出现了刺耳的喊声,让学生像小牧童一样读一读小牧童的话,然后问:说说你喜欢?shy;?为什么?交流后再回到课文,看看戴松是怎么做的?品读对话,有感情的读好对话,让学生深刻感受戴嵩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优秀品质,并对戴嵩说出发自内心的戴嵩,你真了不起;戴松,我为你骄傲!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小牧童的大胆率直,敢于挑战权威的优秀品质。
2、《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第三、第四节课跟孩子们一起学习了第21课《画家和牧童》,感觉不大好!
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引领孩子们感悟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时,学生反馈并说明理由时老师的引导和评价过于琐碎,像这样的环节如果操作不好容易让一部分孩子精神涣散,在仍然以字词掌握为主的二年级孩子难度也有点大!要是改成:通过默读课文画出前四个自然段中每段最能体现戴嵩绘画技艺高超的词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我觉得效果肯定会好很多。1、画词语难度低,学生对词语容易联系上下文或调动自身的生活材料去理解;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比较透彻,表达也会流利顺畅很多;3、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孩子。就像于永正老师上《荷花》一课,学生初读完课文后,让孩子们把自己画的每一段中最能体现荷花美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然后谈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的体会,于是,孩子们画了:“清香”、“冒”、“花骨朵儿”、“仿佛”等词;再如《月光曲》一课,学生抓住:“幽香”、“断断续续”、“随便说说”等词理解,效果都非常好!
今后的备课,一定要有更细致的课堂预设,关注到孩子的学段特点、不同的层次以及兴趣所在!
当然,这两堂课也有很多可取的地方!
1、把画家写得大大的,把牧童写得小小的,然后让孩子们说说从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看出了什么。孩子们的发言很精彩,有的说大画家很伟大,小牧童很普通;有的说大画家很会画画,小牧童却不会画;还有的说大画家能赚钱,小牧童不会赚钱...
2、戴嵩谦虚听取牧童的批评后,决定再画第二幅《斗牛图》,他会怎么想?怎么画?孩子们都能入情入境流利表达自己的看法。
3、我们班未来的画家(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教师)们,将来你想当一名怎样的画家(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教师...)?从学生的发言中发现谦虚这一美德已经深入孩子门的心灵!
守住自身的优势,正确认识自己不足的地方,勤学善思,教学之路才能越走越宽敞!
3、《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因此我在教学《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中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
一、 欣赏名画,激发兴趣
在优美的古乐声中,几幅水墨画徐徐展开,这就是戴嵩画的《斗牛图》,老师适时讲解,引导学生欣赏图的绝妙之处。这样美的水墨画,作者是谁呢?引出今天的课文的主人翁——戴嵩,走入课文的学习。
二、 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1、品悟“著名”一词。
重点词句的理解是学习课文的关键。课文是如何评价这位画家的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关句子读出,我从中抓出两个重点词: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引导学生理解。我展出两幅图画,让学生区分比较:哪幅是浓墨涂抹,哪幅是轻笔细描,为什么。学生一时对两幅画特别感兴趣,观察仔细,很快在观察比较中,理解了词语,并体会了戴嵩画画非常认真,技艺高超。
在此环节,我引导学生自读、评读、再一起读,读出语气,注意区分轻重,体会情感。戴嵩的画得到了围观的人纷纷夸赞,首先从其他两段中找出和夸赞相近的词:称赞、赞扬。让学生感受到词语的灵活运用和丰富多彩。我采用个别读、男女同学比赛读、分角色朗读,感受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进步,读得精彩,表达了感情。这样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来感受“戴嵩”的“著名”。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著名的含义了。
2、感受人物的品质。
牧童敢于在这么多人面前指出画家的错误,戴嵩会怎么想?怎么做?我通过让学生品读5、6两段进一步感受画家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高贵品质。最后再一次地欣赏《三牛图》、《归牧图》,从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绩和他虚心好学是分不开的。
人们在赞不绝口的时候,我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戴嵩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这么有名的画家却向一位小牧童致谢?”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通过讨论知道,大家都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小牧童竟敢大胆地指出大画家的错误,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从而感受牧童实事求是、感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然后启发学生:你想对这个牧童说什么呢?学生都一一称赞牧童,很自然就感悟到了牧童的品质了。
三、练习模仿,学习语言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本,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学习了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后,我让学生用“一……就……”练习说话。有的学生说:我一放学回家,就做作业。有的学生说:我一进超市就来到卖玩具的地方。还有的学生说:我考试一考好,爸爸就给我奖品。通过造句训练,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
再如,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习,模仿说句子,同时也有自己创造。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应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
4、二年级语文《画家和牧童》优秀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语言、改(动手改画)中感受语言、画(动笔标画词句)中学习语言等方面,动了脑子,下了功夫,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师生在学习课文时,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以师评、学生互评的评读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了大画家戴嵩作画的认真态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虚心精神、小牧童敢于提出反面意见的精神。在朗读指导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所表述的情境中,入情入境的文中人物的情感,进而创设了一种想读、爱读的`读书氛围。
2、动手标画,培养习惯:
教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自己动笔标画课文中的生字的生字所连成的词语,然后同位合作互相学习、交流标画的词语。在学习第
3、4自然段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笔标画“夸赞、称赞、赞扬”等近义词,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这三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相关的语句来理解这些词语。教师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本节课。既注意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又为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标记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
3、自觉参与,主动学习:
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时,引导学生主动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另外,教师又以让学生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话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5、小学语文《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shy;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以感情朗读、以读促悟为主线,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了大画家戴嵩的`虚心精神:
1.从课题入手,了解画家。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关注学生,教学才能有所收获。因此,我在揭题、读题后,问学生:画家是怎么样的人?学生说:画家是会?shy;?shy;的人。我追问:会?shy;?shy;的人都能叫画家吗?学生笑着举起了手:?shy;?shy;很本领的人才能叫画家;?shy;?shy;很出名的人才能叫画家。我又问:写字很厉害的人叫——学生马上说:书法家。接着学生说出了:科学家、发明家等。短短的谈话,为画家在学生心目中竖起了不平常的地位,为下文的学习,为感受画家的谦虚,打下了基础。
2.从“著名”入手,走进画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学中,我从“著名”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请你找出有关的词句。教师随机板书“一?shy;?shy;就?shy;?shy;”、“ 沉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及大家称赞的话。同时用“一?shy;?shy;就?shy;?shy;”说话,进行了语言的训练,边练边读,读好文中这句话。 通过老师的简笔?shy;,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通过模仿围观人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气,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感受“戴嵩”的“著名”。“著名”含义的理解,为感受画家的优秀品质,再一次埋下了伏笔。
3、从对话入手,赞扬画家。
正当学生入情入境,认为画家的?shy;无可挑剔的时候,教师及时引导:当画家沉浸在大家的称赞声中时,人群里出现了刺耳的喊声,让学生像小牧童一样读一读小牧童的话,然后问:说说你喜欢?shy;?为什么?交流后再回到课文,看看戴松是怎么做的?品读对话,有感情的读好对话,让学生深刻感受戴嵩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优秀品质,并对戴嵩说出发自内心的戴嵩,你真了不起;戴松,我为你骄傲!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小牧童的大胆率直,敢于挑战权威的优秀品质。
6、《雪地里的小画家》小学语文教研课和教学反思
语文组公开课,我执教的是《雪地里的小画家》。这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童诗,作者以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讲述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故事,学生很喜欢读。
早在一个星期以前,我就在思考怎么设计教学过程了,但一星期过去了,我却什么也没做,心里的那块石头越来越沉重。不知怎样才能把课上好。
尽管只是一堂校内公开课,我还是花了很多心思。为了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我设计了接雪花的游戏、欣赏小画家的画,在黑板贴画,小朋友们学得都很开心。课结束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有很多值得改正的地方:
1、交流识字方法这一环节让我省略了。我觉得提前让孩子预习了本课的.生字,就不需要交流识字方法了,但我发现孩子们记字快,忘得也快,如果有好的方法让他们有窍门识字,就不容易忘了。所以交流识字方法是孩子们快乐识字的前提。特别是编字谜识字孩子们最感兴趣。
2、没有让学生畅所欲言。课堂中,学生的思路不一定会跟着你走。有些学生没按我的要求说话,我便打断了他的话引他入正题。其实我应该让他讲,虽然他偏离“轨道”,但我可以抓住他讲述中某一要点引他到要回答的问题。
3、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一年级学生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所以借助图片、课件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提示学生用轻快、高兴的语气读小画家画画,用自豪、赞赏的语气夸夸小画家,但当还没达到要求时,我应该采用范读、赛读、评读等形式,可常常是说说容易做做难,真正操作起来思路就不那么清晰。还有,学生齐读的声音太高,我应该给他们定一个适当的基调。
7、小学语文画家和牧童的教学反思
在我校课题《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有效引领的研究》研究中,我们认为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同时,增强教师的生成意识,提高教师的预设能力和调控能力。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较难。在研讨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存在很多疑惑。我在这堂课中,认真钻研了教材找了以下几个生成点,进行了预设。如我结合插图让学生大胆想象人们的纷纷称赞,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习,模仿说句子,同时也有自己创造。还有围观的人“呆住了”这个空白处,让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练习说话,使学生在对比评价中更深体会到牧童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多么难能可贵!在教学中,我也重视学生读的训练。每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在读中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和蔼、”等词语的意思,知道“夸赞、称赞、赞扬”表示的意思相同,是近义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学习中积累了语言。
通过这堂语文课,发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如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意外生成缺少应变能力,不能灵活地智慧地处理这些意外情况,对课堂驾驭的能力还要提高。
8、《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因此我在教学《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中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
一、 欣赏名画,激发兴趣。
在优美的古乐声中,几幅水墨画徐徐展开,这就是戴嵩画的《斗牛图》,老师适时讲解,引导学生欣赏图的绝妙之处。这样美的水墨画,作者是谁呢?引出今天的课文的主人翁——戴嵩,走入课文的学习。
二、 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1、品悟“著名”一词。
重点词句的理解是学习课文的关键。课文是如何评价这位画家的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关句子读出,我从中抓出两个重点词: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引导学生理解。我展出两幅图画,让学生区分比较:哪幅是浓墨涂抹,哪幅是轻笔细描,为什么。学生一时对两幅画特别感兴趣,观察仔细,很快在观察比较中,理解了词语,并体会了戴嵩画画非常认真,技艺高超。
在此环节,我引导学生自读、评读、再一起读,读出语气,注意区分轻重,体会情感。戴嵩的画得到了围观的人纷纷夸赞,首先从其他两段中找出和夸赞相近的词:称赞、赞扬。让学生感受到词语的灵活运用和丰富多彩。我采用个别读、男女同学比赛读、分角色朗读,感受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进步,读得精彩,表达了感情。这样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来感受“戴嵩”的“著名”。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著名的含义了。
2、感受人物的品质。
牧童敢于在这么多人面前指出画家的错误,戴嵩会怎么想?怎么做?我通过让学生品读5、6两段进一步感受画家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高贵品质。最后再一次地欣赏《三牛图》、《归牧图》,从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绩和他虚心好学是分不开的。
人们在赞不绝口的时候,我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戴嵩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这么有名的画家却向一位小牧童致谢?”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通过讨论知道,大家都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小牧童竟敢大胆地指出大画家的错误,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从而感受牧童实事求是、感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然后启发学生:你想对这个牧童说什么呢?学生都一一称赞牧童,很自然就感悟到了牧童的品质了。
三、练习模仿,学习语言。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本,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学习了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后,我让学生用“一……就……”练习说话。有的学生说:我一放学回家,就做作业。有的学生说:我一进超市就来到卖玩具的地方。还有的学生说:我考试一考好,爸爸就给我奖品。通过造句训练,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
再如,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习,模仿说句子,同时也有自己创造。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应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
9、《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篇一:《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以感情朗读、以读促悟为主线,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了大画家戴嵩的虚心精神:
1、从课题入手,了解画家。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关注学生,教学才能有所收获。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看似简单的课题,却有他们还未知晓的内容。因此,我在揭题、读题后,问学生:画家是怎么样的人?学生说:画家是会画画的人。我追问:会画画的人都能叫画家吗?学生笑着举起了手:画画很本领的人才能叫画家;画画很出名的人才能叫画家。我又问:写字很厉害的人叫——学生马上说:书法家。接着学生说出了:科学家、发明家等。短短的谈话,为画家在学生心目中竖起了不平常的地位,为下文的学习,为感受画家的谦虚,打下了基础。
2、从“著名”入手,走进画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学中,我从“著名”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请你找出有关的词句。教师随机板书“一……就……”、“沉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及大家称赞的话。同时用“一……就……”说话,进行了语言的训练,边练边读,读好文中这句话。通过现场绘画,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通过模仿围观人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并做上记号,作为朗读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气,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感受“戴嵩”的“著名”。“著名”含义的理解,为感受画家的优秀品质,再一次埋下了伏笔。
3、从对话入手,赞扬画家。
正当学生入情入境,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教师及时引导:当画家沉浸在大家的称赞声中时,人群里出现了刺耳的喊声,让学生像小牧童一样读一读小牧童的话,然后问:假如你是戴嵩,你会如何处理这突如其来的,出自这不起眼的小牧童口中的批评?交流后再回到课文,看看戴松是怎么做的?品读对话,有感情的读好对话,让学生深刻感受戴嵩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优秀品质,并对戴嵩说出发自内心的称赞:戴嵩,你真了不起;戴松,我为你骄傲!
【篇二:《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很喜欢一位语文老师说的一句话,让语文课味正情浓,这也是我在课堂上一直想要追求的。教学了<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使我更有这样的触动。
1、关注字词的教学。我在教学中力图找到最佳方案帮助学生感悟、理解、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如理解“沉思片刻”我设计了小资料让学生拓读,在理解“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先让学生试着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再通过录象直观的方式,使学生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清晰化和深入化。
2、关注朗读训练的过程:《新课标》提出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提倡学生自主感悟、自主阅读,是让学生思维的个性能从教师一味地牵引出来释放出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的活动中,依据文本,凭自己已有的旧知去发现、尝试、并通过不断反馈,达到新的实践。在画技高和人们夸赞两块教学中,我采用了不同方式,前面是读议结合,读悟结合,在后半部分是读演结合,不仅停留在理解而是运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体现读的层次性以及文本的.生成过程,这也是符合文本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出发点和语文学习的目的。
【篇三:《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崔峦老师说过:“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对于这三个“教语文”,我常常谨记于心,并努力尝试着将语文课堂还给“语文”。在教学《画家与牧童》这一课时,我也力求让课堂更有语文味。
一、突出低年级识字重点
识字教学是一、二年级教学的重点。根据二年级学生识字特点我设计了几个识字环节:说难读的字、读带拼音的字、读去拼音的词。读的方式力求多样,有自由练习读,有全班齐读,有开小火车读。期间从重点字音、字义、字形进行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指导。如“价钱”读轻声,“蝇”读好后鼻音,“惭”读好平舌音;对于“拱手”这个比较生僻的词,通过做动作,孩子们很容易就理解了词义。
二、模仿、想象说话,发展语言
低年级的孩子模仿能力尤其强,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学习了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后,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一……就……”练习说话。通过说话训练,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再如,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画得太好了,画得太好了,真是栩栩如生!”“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真是活灵活现!”……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习,模仿说句子,既锻炼了说话能力有积累了好词好句,也发展了语言。
三、多读感悟,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读”占鳌头。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读的训练。每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学生通过读、思、悟等几个环节,将文章读通、读懂。最终使学生的言语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重点句的品读,感受戴嵩画技的高超。在读中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等词语的意思,知道“夸赞、称赞、赞扬”表示的意思相同,是近义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学习中积累了语言。
通过这堂语文课,发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如在指导学生读悟围观的人“纷纷夸赞”这一环节时,为了将学生带入的情境,扮演角色体验朗读是其一手段,但我也只是蜻蜓点水,抓得不够实,致使学生的情感熏陶没有预想的效果。还有对教学中的突发事件的机智处理和低年级课堂气氛的把控等,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我将吸取经验,对教材加强研究,做到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篇四:《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文章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半生本半传统的教学方法。
一、课前三分钟
二、欣赏名画,激发兴趣。
这就是戴嵩画的《斗牛图》,老师适时讲解,引导学生欣赏图的绝妙之处。这样美的水墨画,作者是谁呢?引出今天的课文的主人翁——戴嵩,走入课文的学习。
三、品悟“著名”一词
重点词句的理解是学习课文的关键。课文是如何评价这位画家的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关句子读出,我从中抓出两个重点词: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引导学生理解。我展出两幅图画,让学生区分比较:哪幅是浓墨涂抹,哪幅是轻笔细描,为什么。学生一时对两幅画特别感兴趣,观察仔细,很快在观察比较中,理解了词语,并体会了戴嵩画画非常认真,技艺高超。在此环节,我引导学生自读、评读、再一起读,读出语气,注意区分轻重,体会情感。戴嵩的画得到了围观的人纷纷夸赞,首先从其他两段中找出和夸赞相近的词:称赞、赞扬。让学生感受到词语的灵活运用和丰富多彩。我采用个别读、男女同学比赛读、分角色朗读,感受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进步,读得精彩,表达了感情。这样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来感受“戴嵩”的“著名”。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著名的含义了。
四、感受人物的品质
牧童敢于在这么多人面前指出画家的错误,戴嵩会怎么想?怎么做?我通过让学生品读5、6两段进一步感受画家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高贵品质。最后再一次地欣赏《三牛图》、《归牧图》,从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绩和他虚心好学是分不开的。
总之,整堂课下来自己感觉比较满意,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课文,能体会到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同时深深地感受到,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
10、小学二年级语文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一、突出低年级识字重点
识字教学是一、二年级教学的重点。根据二年级学生识字特点我设计了几个识字环节:说难读的字、读带拼音的字、读去拼音的词。读的方式力求多样,有自由练习读,有全班齐读,有开小火车读。期间从重点字音、字义、字形进行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指导。如“价钱”读轻声,“蝇”读好后鼻音,“惭”读好平舌音;对于“拱手”这个比较生僻的词,通过做动作,孩子们很容易就理解了词义。
二、模仿、想象说话,发展语言
低年级的孩子模仿能力尤其强,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学习了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后,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一……就……”练习说话。通过说话训练,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再如,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画得太好了,画得太好了,真是栩栩如生!”“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真是活灵活现!”……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习,模仿说句子,既锻炼了说话能力有积累了好词好句,也发展了语言。
三、多读感悟,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读”占鳌头。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读的训练。每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学生通过读、思、悟等几个环节,将文章读通、读懂。最终使学生的言语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重点句的品读,感受戴嵩画技的高超。在读中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等词语的意思,知道“夸赞、称赞、赞扬”表示的'意思相同,是近义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学习中积累了语言。
通过这堂语文课,发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如在指导学生读悟围观的人“纷纷夸赞”这一环节时,为了将学生带入的情境,扮演角色体验朗读是其一手段,但我也只是蜻蜓点水,抓得不够实,致使学生的情感熏陶没有预想的效果。还有对教学中的突发事件的机智处理和低年级课堂气氛的把控等,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我将吸取经验,对教材加强研究,做到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