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蚕妇》教学设计及课程反思

2023-06-30 15:32:12

  《蚕妇》教学设计及课程反思

《蚕妇》教学设计及课程反思

1、《蚕妇》教学设计及课程反思

  一、导入

  1、回忆《悯农二首》,请学生分别背诵。

  2、《悯农二首》写的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民用辛勤的汗水收获了粮食,可是自己却得不到,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蚕妇》一诗是以从事纺织的劳动人民的口吻介绍了她们看到的场景,板书课题:《蚕妇》

  二、学习新课

  (一)投影列出学习步骤,学生自学。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二)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蚕妇昨归泪遍满者养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并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蚕:上面是天字,第一笔是横。

  昨:部首是日字旁。注意与作区分。

  满: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大三点水,小草字头)

  养:第六笔是撇,不是竖。

  妇:与归右半部分相同,最后一笔要封口。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蚕妇:养蚕的妇女。

  归:回来。

  满:全,整个。

  遍:全。

  者:……的人。(可以让学生联系学者、使者体会理解;再说说遍身罗绮者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罗: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

  绮:有文彩的丝织品。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昨日入城市:一个从事养蚕纺织劳动的妇人到集市上去了一趟,

  归来泪满巾:回来后,泪水浸满了衣襟。

  遍身罗绮者:那些穿着绫罗绸缎的'人,

  不是养蚕人:不是养蚕织布的劳动者。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朗读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泪:左窄右宽, 左右高低基本一样。

  满:左窄右宽, 左右高低一样。

  者:第三笔撇要长一些,盖住下面的日。

  归:左窄右宽,左边高而长,第一笔是小竖。

  2、抄写下面词语。

  蚕妇养蚕昨日归来遍身

  3、背诵古诗(自己先练习,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同学间相互评分,记录在书上。

  反思: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而且要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扩大发展的局面。教学是师生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本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学为重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领会诗中的意思,再通过交流来巩固。

2、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可爱的蚕宝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可爱的蚕宝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动目标:

  1、了解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变化过程以及用途。

  2、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观察阅读活动,进一步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活动准备:

  课件、蚕生长过程图片、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出主题谜语:小时侯穿黑衣,长大穿白袍,到老留下一卷丝,献给人们做嫁衣。

  提问:这是什么呀?(蚕)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蚕宝宝爱吃什么?

  二、通过讨论、观察和操作活动,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1、提问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1)蚕宝宝是由什么变成的?(蚕卵)蚕卵是什么样子的?

  (2)蚕卵孵出来的幼蚕像什么?叫什么?

  师小结:幼蚕很小,像蚂蚁一样,我们给它取名蚁蚕。

  (3)蚕宝宝吃了很多桑叶,一天天地长大,它又有哪些变化?又变成什么样子?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排序提问:

  (1)蚕宝宝长大要经过哪几个阶段?请小朋友们看图想一想,再按蚕宝宝的生长过程,排一排先后顺序。

  (2)个别幼儿上来给图片排序,全体幼儿观察。

  3、师小结: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刚孵出来的幼蚕,身体黑色很小,像蚂蚁,叫蚁蚕。蚁蚕吃了很多桑叶,慢慢地长大,经过四次蜕皮,身体一次比一次变白、变大。最后,蚕开始吐丝作茧,在茧里,蚕再蜕一次皮,变成蛹,由蛹变成蛾,然后咬破茧爬出来,蚕蛾灰白色,有翅膀,雌蛾产卵后不久就死去。

  三、了解蚕的用途

  1、带领幼儿打开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认识桑树和蚕宝宝。说说蚕宝宝喜欢吃什么?饲养蚕有什么用?

  蚕屎可做枕芯,有药用价值;蚕茧能抽丝纺织成丝绸,可做面料和服装。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3、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家乡的蚕宝宝》及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家乡的蚕宝宝》及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毛线蘸颜料拖画弧线,表现蚕宝宝美丽的蚕茧。

  2.感受毛线拖画活动的乐趣。

  3.激发幼儿喜欢画、愿意的画的`活动兴趣。

  4.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能用毛线蘸色进行画圈。

  用手腕带动毛线进行重复画彩色圈圈。

  活动准备:

  毛线若干,示范画;红、黄、绿,三种颜料;5个颜料盘;湿抹布5条;蚕宝宝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1.出示蚕宝宝图片,提问:这是什么?蚕宝宝要睡觉了我们给它画一个漂亮的房子吧!

  二、教师示范讲解

  1.出示范例,让幼儿猜猜这画是怎样画出来的,上面都有哪些颜色。

  2.老师示范讲解拖画方法:用毛线的一端蘸色,轻轻提取,在白纸上随意涂画。再取另一根毛线蘸另一种颜色继续涂画。有一点要注意,一根毛线只能蘸一种颜色,同一种颜料上的毛线小朋友可以轮流使用。

  3.幼儿徒手跟着老师掌握拖画技巧。

  三、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幼儿学习毛线拖画。

  2.老师一边巡视一边指导幼儿拖画。提醒幼儿蘸色时不要把整根毛线都放到调色盘里,而应留出干净的一端。用完后把干净的一端拖在外面,而蘸了色的一端放进调色盘的同色颜料上。

  3.指导动手能力较差的幼儿。说说自己蘸的是什么颜色,以巩固幼儿对颜色的认识。

  四、展评作品

  作品评比,表扬绘画颜色鲜艳的幼儿和有进步的幼儿。

  案例反思:

  有了上学期相关的玩色经验,本学期活动开展起来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都较高,而且玩色的常规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本次的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没有多大的难度,活动呈现的效果较好,就是我的准备工作还不够充分,准备的抹布太少了,有的孩子手上沾上了颜料把画本也搞得脏兮兮的,下次组织玩色活动时,要多方准备,强调注意画面的整洁。

4、中班主题教案及教学反思《可爱的蚕宝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主题教案及教学反思《可爱的蚕宝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设计背景:

  在“春天里”的主题课程中,孩子们探索了蚕宝宝的一生,并参与了蚕宝宝的养殖全过程。并表现出对此活动的浓厚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与蚕丝的各种用途,培养幼儿做一个有爱心、细心的好孩子。

  2、能通过绘画的方式将蚕宝宝的成长过程绘画出来。

  活动准备:

  在养蚕的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各个过程的照片、蚕茧若干、人手一份记号笔、蜡笔、白纸、用蚕制作的物品照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蚕茧引出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师:咦!这一个个白色的小球球怎么在这呀,我们的蚕宝宝去哪了呀?

  二、引导幼儿回忆在养蚕过程中,蚕个阶段的形态与特征。(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各阶段的照片)

  卵——幼虫——蛹——成虫(蛾)

  三、讨论、经验分享、教师补充——蚕的用处。(用蚕制作的物品照片)

  四、游戏:我是可爱的蚕宝宝。幼儿用肢体动作大胆地表现蚕各生长过程中的形态。

  五、活动延伸:绘画活动——蚕宝宝的一生

  活动反思:

  在孩子们的`帮助下,蚕宝宝已经养了一段日子了。孩子们看着蚕宝宝一天天地长大,只要有空就会去看看它、喂喂它,渐渐的有了一份难割舍的感情。正是这些背景与孩子的兴趣成了这次活动的开展的动机。利于在养蚕过程中的观察与经验的积累来帮助幼儿整体蚕的生长过程与其中的不同特征。活动中以游戏与绘画的形式来巩固知识点,而讨论、经验分享的方式给了孩子说的机会,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自信心。在活动蚕丝的各种用途告诉了孩子蚕并不是一味的当宠物养殖,其实它为我们人类带来了无限的财富。

5、《蚕妇》教学设计及课程反思

  一、导入

  1、回忆《悯农二首》,请学生分别背诵。

  2、《悯农二首》写的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民用辛勤的汗水收获了粮食,可是自己却得不到,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蚕妇》一诗是以从事纺织的劳动人民的口吻介绍了她们看到的场景,板书课题:《蚕妇》

  二、学习新课

  (一)投影列出学习步骤,学生自学。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二)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蚕妇昨归泪遍满者养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并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蚕:上面是天字,第一笔是横。

  昨:部首是日字旁。注意与作区分。

  满: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大三点水,小草字头)

  养:第六笔是撇,不是竖。

  妇:与归右半部分相同,最后一笔要封口。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蚕妇:养蚕的妇女。

  归:回来。

  满:全,整个。

  遍:全。

  者:……的人。(可以让学生联系学者、使者体会理解;再说说遍身罗绮者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罗: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

  绮:有文彩的丝织品。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昨日入城市:一个从事养蚕纺织劳动的妇人到集市上去了一趟,

  归来泪满巾:回来后,泪水浸满了衣襟。

  遍身罗绮者:那些穿着绫罗绸缎的'人,

  不是养蚕人:不是养蚕织布的劳动者。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朗读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泪:左窄右宽, 左右高低基本一样。

  满:左窄右宽, 左右高低一样。

  者:第三笔撇要长一些,盖住下面的日。

  归:左窄右宽,左边高而长,第一笔是小竖。

  2、抄写下面词语。

  蚕妇养蚕昨日归来遍身

  3、背诵古诗(自己先练习,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同学间相互评分,记录在书上。

  反思: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而且要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扩大发展的局面。教学是师生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本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学为重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领会诗中的意思,再通过交流来巩固。

6、《蚕姑娘》教学片断及反思

  教学片段:

  师:(板书“蚕”),领读。小朋友们见过蚕吗?请见过蚕的小朋友说说蚕的样子。(大部分学生都说见过,并有不少小朋友还亲自养过。)

  生:蚕刚从蚕卵里出来的时候是黑黑的。

  生:蚕喜欢吃桑叶。

  生:蚕慢慢长大,会变颜色,先是变成黄色,然后变成白色。

  生:刚从蚕卵里出来的蚕很瘦,吃了桑叶以后,会变得胖胖的。

  生:蚕会吐丝结茧,过一段时间后从茧子中飞出蚕蛾,然后再产卵。

  师:小朋友们对蚕的认识可真多!老师还没教,你们都已经知道了。(板书:“姑娘”,领读课题)你们知道“蚕”和“蚕姑娘”有什么区别吗?

  生:“蚕姑娘”比“蚕”多了“姑娘”二字。

  师:那课文的.题目为什么要用“蚕姑娘”,而不用“蚕”呢?

  生:姑娘是长的比较漂亮,而蚕在吃了桑叶后变得又白又胖,也很漂亮。所以称它为“蚕姑娘”。

  师:小朋友们的想法真不错!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文章中是怎样来写“蚕姑娘”的?

  师:学完了课文,你们觉得课文的题目用“蚕”好,还是用“蚕姑娘”好?

  生:用“蚕姑娘”好。

  师:为什么?

  生:这篇课文是把蚕当成人来写的,所以要用“蚕姑娘”。

  生:蚕儿会吐丝结茧,丝能织成漂亮的丝绸,并用来做美丽的衣裳,穿在身上特别漂亮。人们都喜欢蚕。所以称它为“蚕姑娘”。

  生:我一看到“蚕姑娘”这一课题,我就会想起那又白又胖的蚕儿,真是惹人爱。

  师:老师也和大家一样,非常喜爱蚕,这蚕儿真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姑娘。

  反思:

  本文是介绍有关蚕的知识的文章,借助童话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体裁来表现。针对我们的实际情况,学生们都生活在江南的农村,对于蚕并不陌生。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自己来介绍看见过的或亲自养过的蚕,这样,课堂伊始,就把学生带入了蚕的世界。学生眼前就出现了各个生长过程的蚕宝宝。当然,学习的兴趣也就更浓了。教师在开始就让学生区别“蚕”和“蚕姑娘”,学生们对蚕的喜爱之情就被激发出来了。到学完课文后,教师再让学生来感受两者的好坏,使学生对“蚕姑娘”的感情进一步深化,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蚕“从蚕卵到蚕,经过四眠到蛹,最后再变成蛾飞出来”这一生长的过程,很容易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7、《蚕姑娘》教学反思

  篇一:《蚕姑娘》教学反思

  上《蚕姑娘》一课之前,我反复钻研教材,上网多方查找资料,浏览优秀老师的教案,但还是觉得不太容易把握。因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科学性较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一变化过程呢?我收集了许多形象直观的图片,一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长大的“蚕”让学生观察,学生因为从来没见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为上好这一节课打下了基础。

  紧接着我趁热打铁抓住课文的第二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蚕姑娘是如何从又黑又小变成又黄又瘦的,她在这一过程中都做了哪些事,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把描写蚕的一些动词归纳在黑板上,吃 睡 脱 醒变。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不看书看着板书复述课文,没想到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由于这篇课文段式回环往复,结构基本相同,所以第二段是学习的重点,这一段掌握了,后面各段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相机给予指导。并抓住不同点让生比较异同,这样一来,本来担心要花费许多口舌学生又未必明白的蚕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而且一课时下来,学生不看书就能根据板书内容描述出课文的内容。我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肯钻研的.老师。只要肯在“钻”字上下功夫,每一节课都会是趣味盎然的!

  篇二:《蚕姑娘》教学反思

  《蚕姑娘》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由于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养过蚕宝宝了,所以几乎每一个孩子讲起来都很熟悉,都能说出一二三点来。

  课文第2--5自然段写了蚕的四次蚕眠,语句基本上相似。所以我重点教学第2自然段,出示表格,让孩子通过读,然后了解蚕的头眠:吃——睡——脱——醒——变以及变化之前和变化之后的模样。接着我请学生合作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这里我重点让学生体会了“就”和“又”的区别,学生明白了第一次要用“就”,第二次的时候就要用“又”了。并进行比较课文后的句子,了解前两个句子写的都是“蚕姑娘”,把两个句合成一个句子时,可以省去第二个句子的“蚕姑娘”承接第一个句子,并要把句号改成逗号。

  蚕姑娘从又黑又小到又黄又瘦,到又白又嫩,再到又白又胖,然后吐丝结茧,最后破茧而出。整个过程是多么神奇!又是多么漫长!“神奇”和“漫长”都是孩子说出来的,我想大概是他们也回忆起了自己养蚕的过程。相信通过以前的经历和这堂课的学习,有一些“种子”已经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